问题

为什么古代北意大利政权林立,南意大利相对统一?

回答
要聊北意大利为何政权林立,南意大利又为何相对统一,这得从头说起,得把历史的脉络一点点捋清楚。这就像看一幅画,得知道它用了什么颜料,怎么调色,才能明白它最终呈现出的样子。

先说北意大利,那地方就像一块被无数双手反复揉捏过的面团,很难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

首先,地理是个大因素。北意大利,尤其是波河平原,土地肥沃, Rivers 纵横,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它紧邻阿尔卑斯山脉,天然屏障虽有,但翻越山脉通往欧洲大陆的通道也很多,比如著名的勃朗峰、圣贝尔纳山口等等。这意味着,北意大利很容易受到来自北方的各种民族和势力的影响和侵扰。像日耳曼人、匈人、伦巴第人等等,他们就像潮水一样,一波波涌来,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深深的印记。

罗马帝国瓦解后,虽然西罗马帝国名义上在西方,但实际控制力早就弱得不成样子。北方蛮族一来,更是直接瓜分了这片土地。最典型的就是伦巴第人,他们在中世纪初期就占领了意大利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伦巴第王国。但这个王国本身就不牢固,内部的公爵、伯爵权力很大,经常挑战国王的权威。

其次,城市化进程早。北意大利的城市,比如米兰、佛典(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等,经济发达,商贸繁荣。这些城市就像一个个独立的共和国,有自己的议会、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法律。他们并不愿意被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控制,更倾向于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想想威尼斯,那可是海洋上的霸主,谁能轻易约束得了它?米兰公国、萨伏依公国、曼托瓦侯国等等,这些都是各自为政的势力,彼此之间也有冲突,也有合作,但谁也吃不掉谁。

再者,神圣罗马帝国的存在,也起到了“搅局”的作用。虽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号称“罗马人的皇帝”,但他的实际控制力在意大利北部,尤其是在中世纪后期,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宗主权。他需要意大利的财富和兵力,但也无法真正牢固地统治这片土地。反而,各地诸侯和城市经常利用帝国皇帝之间的纷争,来壮大自己的势力,或者对抗皇帝的干涉。皇帝的每一次北意大利之行,都可能引发一连串的权力洗牌。

最后,经济分散性。虽然北意大利商业发达,但这种发达是建立在众多独立城市的竞争基础上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商业网络和利益,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体系。这种经济上的分散,也导致了政治上的分散。

对比之下,南意大利的故事就显得更加“集中”一些。

首先,地理上的相对隔绝。南意大利,尤其是其南部,三面环海,与北方的联系不如北部那么直接和频繁。虽然也有入侵,但相比北意大利,接收到的“外来文化”和“政治格局”的影响,显得不那么复杂和碎片化。

其次,早期受到的影响更具“整体性”。虽然也经历过蛮族入侵,但例如拜占庭帝国在中世纪早期对南意大利(尤其是南部和西西里岛)的控制,以及后来诺曼人征服,他们带来的都是一种相对完整的政权体系,而不是像北方那样被多个民族割据。

诺曼人征服南意大利,是一个关键的节点。罗杰二世在12世纪建立了西西里王国,这个王国可以说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王国之一。他成功地将拜占庭、伦巴第、阿拉伯等文化元素融合起来,并且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国王权力比较集中,官僚体系也比较完善。这与北意大利那些自治的城市共和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者,历史上几次强大的外来政权的统治,都倾向于在南意大利建立一个相对统一的王国。比如后来的安茹王朝、阿拉贡王朝(也就是后来的西班牙王朝),他们统治南意大利时,也都是以一个相对统一的王国形式存在的。虽然内部也存在一些地方性自治,但核心的政权结构是存在的。

最后,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差异。南意大利在历史上,尽管也有城市,但相对于北意大利,更倾向于一种封建庄园式的经济结构,土地财富集中在少数贵族手中。这种结构更容易被一个强大的国王所掌控,因为国王本身就可以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而北意大利的城市经济,则更依赖于商人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他们有能力挑战任何试图集权的统治。

总结一下,就是:

北意大利:地理位置“开放”,容易受北方民族侵扰,城市化进程早且强大,导致地方势力林立,神圣罗马帝国的模糊宗主权更是增加了分裂的理由。这种多中心的、竞争性的格局,使得统一变得异常困难。
南意大利:地理上相对“封闭”,历史上的几次主要统治力量,如诺曼人、西班牙人,都倾向于建立一个统一的王国,并且能够较成功地实施中央集权。其经济结构也更有利于王权的集中。

所以,你可以把北意大利想象成一块分散的拼图,每一块都有自己的图案和形状,很难拼成一幅完整的画。而南意大利,则更像是一块已经成型的瓷砖,虽然上面也可能有一些装饰,但主体结构是完整的。

当然,历史是复杂的,这种“统一”和“分裂”也并非一成不变。北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也曾有过短暂的联盟,南意大利的王国也曾有过内部的动荡。但总的来说,北意大利那种政权林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以及南意大利相对更长久的统一王国形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由于之前沉迷南意大利的时候,看了很多相关的资料,所以对这一问题比较清楚。

导致南北不同的,则是因为南北之间虽然都是信基督教的意大利国家。但是实际上,因为历史原因,南北双方的政治体制和历史来源都不同,而导致的差别。

1.拜占庭在北意大利控制的瓦解与北意大利封建体制的形成

由于查士丁尼大瘟疫的问题,拜占庭帝国的实力被极大的挫伤了。导致在北意大利的防线,要么是没有建立,要么就是被遗弃放弃和因为人、钱不足而没办法坚守。并且因为大瘟疫导致政府的衰弱,也让拜占庭对收复的意大利没办法进行有力的建设和统治。这就为伦巴第人进入意大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伦巴第人进入意大利之后,所建立的伦巴第王国。实则上一样也是一个联合体,而不是我们一般指代上的“国家”,或者绝非一个单一制的东西。它是由一群部落首领所控制的领地,所拼凑出来的王国。并且伦巴第人,也越过了拜占庭在意大利中部的领土,在南意大利建立了两个公国,所以南意大利也不是一直稳定在一个势力当中。

而在这之后,法兰克人来了,法兰克人把伦巴第王国征服了(不包括南意的伦巴第公国)。征服之后,法兰克人把他们在法兰西的制度引进到了新征服的王国当中。这也就是意大利封建体系的来源,但是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法兰克人的封建体系并未和罗马本身于当地的体系进行融合,又因为伦巴第人的原因,而进入中世纪中期开始意大利又兴起了一堆自治市。导致了北意大利实际上是本来的罗马官僚和城邦体系、伦巴第人的氏族公国与传统、法兰克人的军事采邑制度,中世纪城市这四种体系之间共存与交杂。

其中我们所熟悉的威尼斯便是典型的罗马官僚和城市体系,因为它是直接分裂于罗马。佛罗伦萨则是罗马城邦加上中世纪自治市的模式。而米兰公国则是一个集以上四种的大合集,它一方面是城邦又是自治市,一方面又是封建体系和伦巴第氏族公国。

所以在随着在9-10世纪期间的意大利王国的瓦解和分散,北意大利也开始碎片化,而这个碎片化则因为这三种体系而又被复杂化。最后导致了一直于撒丁尼亚-皮埃蒙特王国统一意大利以前,北意大利政治上都是分散破碎的。

2.意大利中部的罗马体系与教会的结合

而意大利中部地区则又有所不同,意大利中部地区因为被罗马更为长时间的控制,所以罗马元素也更多。不过随着圣象破坏运动的到来,拜占庭因为国内激烈的政治斗争,而“选择性”的对这一地区没有继续进行援助。导致被伦巴第人所攻陷,不过伦巴第人并没有在这里站稳脚跟。因为教会在此前,就已经陆陆续续的开始接收了因为各种原因和失效停摆的政府职能。履行着一个拜占庭地方政府的作用,所以实际上中部是罗马城邦体系和教会进行了结合,最后结果便是“教宗领地”。

3.南意大利的拜占庭军区体系和法兰克封建结合

最后我们回到正题,南意大利的相对统一上面。南意大利相对统一,则是因为它相比北意大利,和君士坦丁堡的距离更近,拜占庭更容易控制。并且因为其的富庶,拜占庭也更愿意把有限的资源投放到这里。所以在拜占庭走出“文革”以后,开始进入马其顿复兴时代之后,南意大利自然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推进方向。瓦西里一世以巴里为核心,推掉了伦巴第公国之后,重建和强化了巴里军区,使其作为意大利的“首府”。并在南意保持稳定的统治一直到11世纪危机,拜占庭帝国原有的社会和政治体系都陷入瓦解之中。

而在这瓦解中,作为南意大利当权派用来参与帝国政治夺权用的诺曼佣兵的领导下。原有的那些军贵们都被这些法兰克化的诺斯海盗的后代所取代,他们把在法兰西的封建体制引入到了拜占庭。

不过此时虽然拜占庭政府瓦解,但是罗马-希腊社会尚未瓦解。所以这群诺曼人建立的国家,是一个受着浓厚的拜占庭社会和政府模式所影响的法兰克国家,也就是西西里王国。

并且西西里王国和日后的那不勒斯西西里王国,都有一个稳定和相对庞大的首都和中央政府,统治者们也对这个政府和首都不断进行强化和建设。因此政府对国家和社会的掌控力更为的强和深入。

因此在这样的不同发展过程中,北意大利碎片化了,南意大利则较长保持在一个统一的政治势力的统治下。

user avatar

这个时期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古代了,意大利是在中世纪开始才出现这样的情况的,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要从西罗马帝国崩溃开始讲起了。

西罗马帝国灭亡前的5世纪初开始,随匈人从东部迁徙过来的东哥特人在潘诺尼亚地区活动,并且时常入侵多瑙河流域和北意大利地区,但是又与东西罗马帝国都保持着一定的外交的关系。

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雇佣兵将军奥亚多克废黜了最后一个罗马皇帝罗慕路斯,传统意义上的西罗马帝国正式灭亡。但是名不正言不顺的篡位者日耳曼人奥亚多克无法平息各方的反对势力,只好向东罗马帝国皇帝芝诺表面臣服来平息各方势力的不满。随后,奥多里克东征西讨,消灭了大部分自西罗马就存在的割据势力,基本统一了亚平宁半岛,随后又征服了达尔马提亚地区,奠定了后来东哥特王国时期大概的疆域。

东罗马帝国皇帝芝诺担心这个比西罗马帝国还要强大的帝国会对自己造成影响,又不满奥多里克私自废立西罗马皇帝,并且希望使东哥特人西迁摆脱他们对帝国的大规模侵扰。因此在488年,芝诺邀请在帕诺尼亚地区游牧的东哥特人进攻意大利,消灭奥多里克政权。

于是,东哥特人首领狄奥多里克率领部众大规模的入侵意大利北部地区,但是却始终无法彻底击败奥多里克,于是在西罗马曾经的行都拉文纳与奥多里克举行会盟,约定一起作为东罗马帝国的臣子平分管理亚平宁半岛。不过仅仅几年后,狄奥多里克就在拉文纳宴请奥多里克再次谈判的“拉文纳之宴”上刺杀了奥多里克,然后发兵击败和吞并了他的余部,统一了亚平宁半岛,建立了东哥特王国。

几年后,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去世,东哥特因为王位继承问题出现动荡。直到535年,一直对占据西罗马故地的强大东哥特王国耿耿于怀的东罗马帝国在新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的领导下,对东哥特王国发起了全面的进攻,虽然东哥特人誓死抵抗,但是依然不敌东罗马名将贝利萨留,553年,东哥特王国在经历数十年的哥特战争后灭亡于东罗马帝国。自此,整个亚平宁半岛再次归于罗马的统一之下,入侵者东哥特人被彻底征服。

但是好景不长,东罗马帝国由于对西罗马故地的大规模征服战争和核心地带爆发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与大范围的瘟疫,国力一落千丈,对于边疆地区的控制日渐衰落。568年,原本在多瑙河中游居住的日耳曼人分支之一的伦巴第人进入北意大利,随后再接下来的数年在首领阿尔博因的带领下,横扫北意大利和中意大利的波河流域,击溃了东罗马的驻军,整个北意大利完全沦陷于伦巴第人之手,阿尔博因在中意大利的帕维亚建立了伦巴第王国。而此时东罗马在北意大利的残存势力只能龟缩在总督驻地拉文纳和海军驻地威尼斯以及还未被伦巴第人完全入侵的南意大利。

但是伦巴第人不同于哥特人,他们由于在以往跟罗马帝国接触较少,是直接从公社的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王国的管理十分混乱,以至于伦巴第王国在建国之初就产生了很多势力庞大的军事功勋封建贵族,王权非常衰微,地方贵族势力十分强大。

此时的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由于东方萨珊波斯帝国的大规模入侵,无法拿出有效的力量驱逐伦巴第人,只能在北意大利残存的据点威尼斯和拉文纳以及中意大利的罗马一带与伦巴第王国进行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但是随着东方阿拉伯帝国的崛起,拜占庭帝国遭受重创,丢失了三分之二的领土,并且需要调集重兵在小亚细亚阻击进一步西进的阿拉伯入侵者,意大利战场的情况持续恶化。到727年,中意大利的斯波莱托地区和贝内文托地区被进行改革强化了王权后的伦巴第王国国王特普兰德攻陷,罗马沦为孤城,拜占庭帝国退守本尼凡多南部和亚平宁半岛的最南端。

但是此时现实又给了拜占庭帝国一记重击,一部分阿拉伯人开始从海上侵扰西西里岛,并且以西西里岛上的据点为基地进一步骚扰坎帕尼亚地区,拜占庭在南意大利的领土两面受敌。而此时位于北方的三座孤城:拉文纳、罗马和威尼斯已经岌岌可危。终于到751年,拜占庭在北方的中心拉文纳总督区,在苦苦支撑近200年后最终沦陷于伦巴第王国之手。而此时的拜占庭人都已经对中意大利最后的孤城罗马不抱希望,此时的罗马和威尼斯已经逐渐被当地人接管,不再是拜占庭帝国直接管辖的地区。

孤注一掷的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二世亲自前往北方刚刚击败了阿拉伯人入侵的法兰克王国请求援助。而此时的法兰克王国,虽然仍然处于墨洛温王朝的统治之下,但是大权已经被击败阿拉伯人的英雄查理·马特的儿子宫相“矮子”丕平所控制,他一直想找机会废黜国王取而代之。因此他在借助教皇的权威登基成为国王后,在753年和756年两次远征北意大利,击败了伦巴第王国,收复了拉文纳并赠予教皇作为谢礼。

但是在法兰克王国的军队北还之后,伦巴第王国依然威胁着教皇的安全。773年,伦巴第王国再次入侵罗马,包围罗马城,教皇只能向法兰克国王丕平的儿子,大名鼎鼎的查理曼大帝求援。查理曼大帝亲自出征意大利,经过一年多的战斗,彻底击败了伦巴第人,俘虏伦巴第国王狄西德里乌斯,各地残存的伦巴第王国封臣领主相继投降,伦巴第王国灭亡。774年,查理曼大帝将原属于伦巴第王国的中意大利的领土赠予教皇,教皇领地正式建立起来。而北意大利则被法兰克王国直接吞并。亚平宁半岛一分为三:北部的法兰克王国、中部的教皇国和南部的拜占庭帝国。

但是随着不久后查理曼大帝去世,法兰克帝国一分为三和阿拉伯人的新一波征服,亚平宁半岛又开始了新的一波血风腥雨。

从827年开始阿拉伯帝国在北非的世袭总督阿格拉布王朝以突尼斯为基地,对拜占庭帝国在意大利的领土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阿拉伯人进攻的首要目标是西西里岛。到843年,西西里岛已经完全沦陷,并且一部分的南意大利沿海地区也被阿拉伯人占领。

843年查理曼大帝的儿子“虔诚者”路易一世去世之后,他的三个儿子依照日耳曼人将帝国一分为三,北意大利成为了中法兰克国王洛泰尔一世的领土。洛泰尔一世去世后,他的儿子又将中法兰克王国也一分为三,分为了洛泰林吉亚(洛林)王国、勃艮第王国(阿尔勒王国)和意大利王国。

但是这三个王国的王室随后都相继绝嗣,于是三个王国被东西法兰克王国瓜分。在东西法兰克王国激烈的瓜分中法兰克领土战争中,意大利地区由于一直存在自伦巴第王国时期就遗留下来的强大地方贵族势力和东西法兰克王国内部的国王与诸侯战争的拖累,以及意大利地区与北部的天然阻隔——半包围意大利的阿尔卑斯山脉,使得东西法兰克都无法长久的控制这一地区。

因此北意大利逐渐变成了一堆伦巴第封建领主和独立商业城市互相征战的地区。直到961年,东法兰克国王奥托一世征服北意大利,进入罗马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成立神圣罗马帝国,北意大利正式合并入神圣罗马帝国,这种混乱才告一段落。

但是神圣罗马帝国因为疲于内部激烈的皇位争夺战争和皇帝与诸侯的战争,因此对阿尔卑斯山另一侧的北意大利始终鞭长莫及,北意大利地区再次陷入无政府的混乱状态。

而此时的南意大利的形势也在急剧变化,随着阿拉伯人的持续入侵,那不勒斯也完全落入阿拉伯人之手,拜占庭人一度退守卡拉布里亚半岛南部,但随后又在马其顿王朝时期收复了卢卡尼亚,拜占庭帝国在南意大利与阿拉伯人、残余的伦巴第人进行着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但是此时又有一股新的势力来到了本就混乱不堪的南意大利地区——诺曼人。

诺曼人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他们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维京人。9世纪初开始,维京人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出发,四处劫掠北海周边的国家,其中西法兰克王国深受其害,沿海的城市、村庄、修道院都被他们抢掠一空,不得已,911年,西法兰克国王“昏庸者”查理三世把诺曼底半岛封给了维京人的首领罗伦,诺曼底公国建立起来。

诺曼底公爵后来在英国、法国和德国三国搅起的持续数百年的巨大混乱,在这里由于篇幅问题就不多提了。这次的主角是诺曼底公国里的一个普通的没落男爵唐克雷德,他育有几个儿子,在他朝圣旅行归来的弟弟的建议下,他决定将几个儿子送出外面闯荡天下。从此欧特维尔家族两百多年的崛起之路和法、德、西三个国家围绕南意大利长达数百年的战争史,由此展开。

欧特维尔家三兄弟由长子“铁臂”威廉带领,来到了混乱不堪的南意大利。此时的南意大利,拜占庭帝国的总督区、伦巴第人城邦、阿拉伯帝国的附属城邦、神圣罗马帝国的贵族封地以及少量诺曼人建立的小城邦在这片土地上混战。

威廉审时度势,作为雇佣兵效忠虽然不占上风但是潜力巨大的拜占庭帝国,并且与伦巴第人城邦贵族联姻,获得了阿普利亚地区的统治权,但不久后因为疟疾去世。他的弟弟罗伯特·奎斯卡德逐渐获得了哥哥在阿普利亚的统治权,团结了诺曼城邦,利用各方势力的矛盾,击败了神圣罗马帝国和教皇的反诺曼联军,借拜占庭帝国之力驱逐了西西里岛和南意大利的阿拉伯人,随后击败了老东家拜占庭帝国,占领了拜占庭帝国在意大利的全部领土,将拜占庭帝国永远的赶出了亚平宁半岛,完全统一整个南意大利。并亲自出征拜占庭帝国本土,横扫希腊南部,但最终被善战的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击败。

奎斯卡德去世后,他的弟弟罗杰一世利用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矛盾,支持教皇,成为教皇用来对抗神圣罗马帝国南进的盟友。他的儿子罗杰二世在1130年正式得到教皇的加冕,定都巴勒莫,建立存在了731年之久的西西里王国,并且击败了神圣罗马帝国对教皇对干涉军,占领了斯波莱托地区,西西里王国的疆域基本定型,南意大利只剩下西西里王国一个国家。

南意大利基本告一段落,现在讲回北意大利,北意大利虽然在10世纪被神圣罗马帝国占领,但是由于帝国内部的战乱、教皇的干扰和北意大利城市贵族的顽强抵抗,始终无法对北意大利形成有效控制,经常出现皇帝的军队一来就稳定了局势,一走又开始起义和叛乱。神圣罗马帝国相当的一部分国力都消耗在平息意大利的叛乱上,几乎每个皇帝都远征过意大利平息叛乱,但始终效果甚微,就连后来恩格斯都评价对意大利的征讨是“十分愚蠢的”。

但是毕竟皇帝当时还有实力能够远征意大利,不过这种循环很快被打破了,而打破这个循环的,正是位于南意大利的西西里王国。

1194年,西西里王国欧特迈尔王朝绝嗣,在激烈的王位继承战争后,西西里王国王位被姻亲神圣罗马帝国的霍亨施陶芬王朝继承,由此开始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毁灭之路。

西西里王国的贵族并不希望被曾经的仇敌统治,因此屡次发动叛乱,逼迫皇帝不得不要把远征扩大到南意大利,但是路途遥远,再加上教皇也不希望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附庸,从中作梗,皇帝对南意大利愈发失去控制,最终在1266年,霍亨施陶芬王朝的唯一的继承人康拉德在远征时被击败后捕获,并在那不勒斯被西西里贵族处死。

自此,霍亨施陶芬王朝绝嗣,神圣罗马帝国陷入了长达20年的混乱大空位时代,之后由诸侯推选继位的皇帝也实力远不如之前的强大,再无法有效地控制地方的诸侯,神圣罗马帝国逐渐瓦解。直到1356年,卢森堡王朝的皇帝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正式通过法律形式规定皇帝由七大选帝侯选出,神圣罗马帝国自此完全变成空壳。

此时不要说北意大利了,就连皇帝能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直属领地都是个问题,帝国已经彻底分崩离析了,因此北意大利已经跟帝国其他区域一样,完全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属地而已。


等到1494年的奥地利、法兰西、西班牙、威尼斯、教皇国等国参加的意大利战争结束(康布雷同盟战争)之后,神圣罗马帝国正式放弃北意大利的法理,北意大利再次和700年前奥托一世来到前一样,成为了一堆独立贵族邦国和商业城市国家林立的地区,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战争是由于威尼斯共和国与教皇国争夺拉文纳而引发的。所以至此意大利就成为了题主在问题中描述的那样:北意大利小国林立,中意大利是教皇属地教皇国,而南意大利是统一的西西里王国的情况了。

而意大利的再次统一,就要等到普法战争时的1870年了,此时距离上一次拜占庭帝国时期的统一意大利已经过去1100多年了。

本来想写到意大利统一的,但是实在太长了就懒得写了,最后提一下一个问题。

我看到前面的有些回答里使用了“两西西里王国”这个词,这个是错误的史实,在那个时间段不能这么使用。

两西西里王国是1816年才由西班牙波旁王朝的国王费迪南多一世成立的,以前的都叫西西里王国。这两者的区别来文中之后的故事,霍亨施陶芬王朝灭亡后,西西里王国由法国卡佩王朝的支系统治,但是西西里贵族和百姓都不愿让外国人来统治。

于是在1282年,发生了西西里晚祷战争,西西里岛爆发起义,脱离了大陆的西西里王国,这场起义被认为是拜占庭帝国策划的。1302年战争结束,西西里王国一分为二,大陆上的西西里王国定都那不勒斯,由法国的卡佩王朝来统治(一般被称作那不勒斯王国),西西里岛上的西西里王国定都巴勒莫,由阿拉贡王国的特拉斯塔马拉王朝统治,但是都叫西西里王国,这就是两个西西里王国的来源。

后来卡佩王朝绝嗣后,西西里岛上的特拉斯塔马拉王朝继承了大陆上的西西里王国,但是法理王国上依旧是有两个西西里王国的王位,直到1816年合并才变成一个王位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聊北意大利为何政权林立,南意大利又为何相对统一,这得从头说起,得把历史的脉络一点点捋清楚。这就像看一幅画,得知道它用了什么颜料,怎么调色,才能明白它最终呈现出的样子。先说北意大利,那地方就像一块被无数双手反复揉捏过的面团,很难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首先,地理是个大因素。北意大利,尤其是波河平原,土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戏曲和歌剧的核心魅力之一——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非要唱出来? 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远非“正常说话太久”这么简单。让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1. 艺术的夸张与升华:让情感和意义更具感染力 非写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戏曲和歌剧从诞生之初就不是为了追求完全的写实模仿生.............
  • 回答
    古代那些以商业为驱动力的共和国,比如威尼斯、热那亚、汉萨同盟,乃至更早时期的雅典和迦太基,它们在各自的时代都曾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建立了庞大的贸易网络,积累了巨额财富,对当时的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要说它们真正意义上成为“长久的世界强国”,就有点站不住脚了,它们大多只能算是在特定区域或特定时期.............
  • 回答
    在那个时代,当人们提及“百姓”,朝廷想到的绝非只是一个简单的称谓,而是一盘庞大的棋局中,最复杂、最关键的棋子。百姓,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太多太多,而且这份“意味着”是实实在在,关乎着王朝的存亡和统治者的权柄。首先,百姓是税赋的源泉,是王朝运转的经济命脉。 任何一个朝代,都需要钱粮来维持庞大的官僚体系.............
  • 回答
    古时候,日本战场上的厮杀一旦尘埃落定,胜利者往往会发出三声高呼,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呐喊,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含义和仪式感。这三声,可以说是对神明、对阵亡将士,也是对幸存战友的致敬与期盼。首先,这三声高呼,最重要的一个指向是对神明的感谢与祈祷。古代日本,人们深信万物有灵,战场更是神明力量的体现。每一次战争.............
  • 回答
    古代战争中,底层士兵用生命血拼的意义,绝非仅仅是“奉命行事”或“为了国王/国家”。他们的付出,承载着更为复杂和沉重的情感与价值,隐藏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现代人对战争的滤镜,走进那个时代士兵们的真实处境和精神世界。一、求生与归属:最直接的驱动力对于大多数底层士兵而言,参军.............
  • 回答
    要说起古代帝王那些庙号、谥号,可不是随便起的,里面门道可多着呢!这就像是给一个人的生平功过盖个章,让人一听就知道这位皇帝是个什么主儿。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把这其中的意思给说透了,让大伙儿都明白明白。 庙号:皇帝的“职业身份证明”先来说说庙号。这玩意儿,简单说,就是皇帝死后,在太庙(就是供奉祖宗牌位.............
  • 回答
    印度古代未能像中国那样实现长期大一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地理、文化、社会结构、政治传统等诸多层面。而外族统治集中于北印度,南印度为何未能随之统一,同样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一、 印度为何未能像中国那样实现长期大一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审视一下中国得以实现相对长期统一的内在因素,再对比印.............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上,能够完成全国性统一的帝王不在少数,但绝大多数是通过“北向”的方式,即以北方力量征服南方。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从北方秦国发迹;汉朝开国也是刘邦在北方崛起;隋唐也是北方政权统一南方;清朝更是满族作为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然而,在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只有朱元璋这位传奇人物,以南方.............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古代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后勤问题,以及义军与官军在组织、动力和战术上的根本差异。官军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而资源匮乏的义军却能连连征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官军为何容易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官军的本质是国家机器的延伸,其运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文明的特质、发展路径以及与西方文明的根本差异。 简单来说,古代中国并未像西方那样,将宗教作为一种主要工具来主动、系统地扩张其文明范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核心差异:宗教在中国扮演的角色与西方不同首先,理解“宗教”在古代中国和西方概念.............
  • 回答
    古代东方和西方在婚姻制度上的显著差异,即东方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而西方(以欧洲为主)则倾向于一夫一妻制,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宗教因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为什么古代东方出现一夫一妻多妾制而西方没有?核心区别在于对“婚姻”和“家庭”的定义、功能以.............
  • 回答
    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于中国的科举制度,这主要是由于欧洲与中国在历史、政治、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教育体系等方面存在着深刻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为什么科举制度未能出现,以及欧洲社会是如何实现阶级流动的。 为什么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公开考试来选拔人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社会组织管理和古代国家治理模式的根本差异,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来说,古代一个衙门之所以能够包办很多事情,主要是由于其 职能范围的相对简单、社会分工的不够精细、信息传递的低效以及管理模式的集权和经验主义。而现代社会之所以需要分设众多部门,则源于其 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专业.............
  • 回答
    古代军队之所以“那么怕”骑兵,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无畏的恐惧,而是一种基于对骑兵作战优势的深刻认知和对自身劣势的清醒认识而产生的“忌惮”和“担忧”。这种情绪在面对骑兵时,往往会转化为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进而影响到作战的部署和决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骑兵的内在优势和他们对步兵的压制性作用两个方面.............
  • 回答
    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关键的战略问题。虽然看起来城门是城墙上最薄弱、最直接的突破口,但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原因有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城门本身的防御设计与加固: 多重防护: 古代城门并非仅仅是一扇门板。它们通常是极其复杂的防御工事,设计上就考虑到了.............
  • 回答
    古代战争中,长枪兵为何能成为主流,而非刀盾兵,这背后涉及了战略、战术、武器性能、成本效益以及社会因素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要素。 1. 武器性能与战场功能: 长枪的“触及范围”优势: 攻击距离: 这是长枪兵最核心的优势。一杆长枪的长度往往超过士兵的身高,.............
  • 回答
    古代战争的残酷性是历史事实,胜利者对失败者进行烧杀抢掠、侮辱妇女甚至屠城,虽然令人发指,但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1. 军事策略与震慑作用: 消灭潜在威胁: 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争夺资源、领土和权力。彻底消灭敌对势力的有生力量,包括士兵和可能支持战争的平民,是确保自身安全和防.............
  • 回答
    古代成为一名“明君”之所以如此困难,是一个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个人特质等诸多因素于一体的复杂问题。这不仅仅是个人努力就能达成,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信息不对称与决策失误的风险: 信息来源的局限性: 古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极慢,而且高度依赖人工传递。皇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历史问题,许多伟大的文明都经历过类似的命运。简单地说,强大文明的衰落和被所谓的“蛮族”所取代,并非单纯的武力碾压,而是 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生产力低下并非“蛮族”唯一或主要的优势,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他们适应环境和生存的优势。下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