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古代,对于朝廷来说,百姓意味着什么?

回答
在那个时代,当人们提及“百姓”,朝廷想到的绝非只是一个简单的称谓,而是一盘庞大的棋局中,最复杂、最关键的棋子。百姓,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太多太多,而且这份“意味着”是实实在在,关乎着王朝的存亡和统治者的权柄。

首先,百姓是税赋的源泉,是王朝运转的经济命脉。 任何一个朝代,都需要钱粮来维持庞大的官僚体系、养活军队、修建工程、赈济灾民,甚至维持皇室的奢华生活。这些钱粮从哪里来?无一例外,都来自于辛勤劳作的百姓。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农民耕种、商人贸易,他们的劳动所得,通过各种税收名目,源源不断地汇入国库。赋税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朝廷能做多少事,能维持多久的统治。过重的赋税会让百姓不堪重负,引发民怨,甚至揭竿而起;过轻的赋税又可能导致国库空虚,朝廷无以为继。因此,如何平衡税收与民力,始终是统治者头疼的问题,也是他们关注百姓最直接的原因——饿着肚子,谁还愿意交税?

其次,百姓是兵源的根本,是国家安全的屏障。 战乱是古代社会常态,边患、内乱层出不穷。当战鼓敲响,需要有人去前线浴血奋战,保家卫国。这些兵源,同样来自于百姓。征兵制、募兵制,最终都是从百姓中挑选和招募。士兵的素质、数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军事实力。一个有大量健康、勇猛的百姓作为兵源的朝廷,才能对外抵御外敌,对内镇压叛乱。因此,百姓的健康状况、人口数量、以及他们对朝廷的忠诚度,都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一个长期遭受战乱或饥荒的地区,人口锐减,也就意味着兵源枯竭,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再者,百姓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是秩序的维护者。 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是统治者最希望看到的局面。百姓安居乐业,遵守律法,就已经是对朝廷最大的贡献。一旦社会秩序失控,盗匪横行,流民聚集,那就是对朝廷权威的直接挑战。朝廷需要通过法律、通过官僚体系来管理百姓,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而百姓的顺从与否,直接决定了这种秩序能否有效建立和维持。他们是参与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即使是被动的参与。他们的行为模式、生活习惯,构成了社会的大环境。

更深层次地说,百姓是朝廷合法性的来源,是“天命”的体现。 尽管古代社会强调“君权神授”,但这种“神授”最终还是需要通过“民心”来验证。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虽然这话更多是后来总结的经验,但在当时的统治者心中,百姓的认可与否,是衡量自己统治是否“正统”的重要标准。一个离心离德的百姓群体,即使兵强马壮,也很难长久维持统治。历史上那些暴政引起的农民起义,最终导致王朝覆灭,就是最好的证明。百姓的拥护,是皇帝“奉天承运”的最有力佐证。

然而,这种“意味着”往往是功利性的,是基于统治需求的。 朝廷关注百姓,往往是因为百姓能够为朝廷带来什么,或者不关注百姓会给朝廷带来什么麻烦。当百姓安分守己,按时纳税,成为忠诚的士兵时,朝廷自然乐见其成;当百姓因饥荒、苛政而造反时,朝廷才会寝食难安,采取措施镇压或安抚。这种关注,更多的是一种“管理”和“利用”,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关怀”。

在很多时候,朝廷对百姓的认知,是隔阂的,是模糊的。高高在上的皇帝和官员,看到的更多是他们手中的账本、战报,以及那些经过层层过滤、加工的信息。他们很难真正体会到基层百姓的疾苦,也很难准确把握百姓的真实想法。因此,政策的制定,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说,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来审视百姓。

总而言之,在古代的朝廷眼中,百姓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存在:他们是税收的提供者,是国防的力量来源,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更是王朝合法性的基础。他们的生存状态、思想情绪,直接关系到朝廷的经济基础、军事实力、社会稳定以及统治的合法性。对百姓的态度和政策,也直接反映了朝廷的治国理念和生存智慧。他们既是需要被“管理”和“利用”的资源,也是一旦被激怒,便可能颠覆一切的强大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讲一个三国时候的小故事。

魏国的杜畿任河东太守,文帝曹丕下诏各郡登记寡妇名单。为什么要登记寡妇呢?当然是要她们再嫁,合理配置资源。

当时其他郡有一些寡妇已经嫁人了,但是因为之前登记的时候她们还是寡妇,所以郡里按照名册依旧把她们从新丈夫身边带走,逼她们再嫁,哭声不绝于道路。

杜畿在河东只征集真正的寡妇,所以送出的寡妇比别的郡要少。后来杜畿被征到朝廷做了尚书,赵俨代替他做了河东太守,赵俨送出的寡妇比杜畿多得多,政绩斐然。

杜畿到了朝廷,文帝就问他:“之前你做太守的时候登记的寡妇那么少,现在赵俨送的寡妇为什么多了?”言外之意就是你杜畿没有贯彻好政策,政绩不好。

杜畿淡淡地答道:“我登记的都是死人的妻子,赵俨送出的可是活人的老婆。”

文帝和左右相顾失色。


故事讲完了,至少在这里魏文帝还是把妇女看成资源的,寡妇都是闲置浪费的资源,所以要回收利用。在地方官眼里,这些寡妇都是他们捞政绩的砝码,只要能把更多的寡妇送出去,就可以赢得朝廷的赏识,至于这些人是不是有夫之妇,则完全不在考虑范围。

在这则故事中,主人公杜畿是值得表扬的,至少他没有昧着良心把嫁人的女人当成寡妇带走。但是,不论是朝廷、正直的杜畿、褒扬杜畿的史官,有人考虑过那些真正的寡妇的感受吗?她们经历了什么?她们是否愿意嫁人?

至少在魏国的朝廷看来,百姓,就是人口资源罢了。

原文:

初畿在郡,被书录寡妇。是时他郡或有已自相配嫁,依书皆录夺,啼哭道路。畿但取寡者,故所送少;及赵俨代畿而所送多。文帝问畿:“前君所送何少,今何多也?”畿对曰:“臣前所录皆亡者妻,今俨送生人妇也。”帝及左右顾而失色。(《三国志·卷十六》注引《魏略》)


其他关于三国人物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那个时代,当人们提及“百姓”,朝廷想到的绝非只是一个简单的称谓,而是一盘庞大的棋局中,最复杂、最关键的棋子。百姓,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太多太多,而且这份“意味着”是实实在在,关乎着王朝的存亡和统治者的权柄。首先,百姓是税赋的源泉,是王朝运转的经济命脉。 任何一个朝代,都需要钱粮来维持庞大的官僚体系.............
  • 回答
    如果把袁隆平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放到古代,那影响绝对是翻天覆地的,远非我们现在能想象。想象一下,一位身穿粗布衣裳,眼神却透着智慧光芒的男人,突然出现在了某个古老的王朝。他手里可能拿着一些奇特的种子,不是那种世人皆知的谷物,而是他经过无数次试验才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影响,便.............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与现代概念相符的“技术垄断”。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垄断通常是指一家企业或少数几家企业掌握了某项核心技术,并且通过法律、专利、知识产权等手段限制他人使用,从而在市场中形成主导地位。然而,在古代中国,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垄断,但存在一些 近似于技术控制和信息壁垒的情况,.............
  • 回答
    古代为了君主牺牲爱人,这桩事儿可没个简单的是非对错,得好好掰扯掰扯。说到底,这事的“对”与“不对”,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又放在哪个具体的历史语境下去审视。首先,从“孝道”和“忠君”的伦理框架来看在中国古代,尤其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孝”和“忠”是立国之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准。对.............
  • 回答
    英国未能完成对法兰西的“英国化”(Anglicization)是一个涉及历史、政治、文化、经济和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尽管英国在历史上长期拥有法兰西的部分领土,但最终未能将其完全融入英国的政治和文化体系,这其中有深刻的原因:一、历史背景:起源与继承 诺曼征服 (1066年): 这是英国与法.............
  • 回答
    新中式设计,与其说是一种风格,不如说是一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回响。它不是简单地复刻,而是将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化精髓,用当代的语言和审美重新诠释,注入鲜活的生命力。想象一下,一个古老的庭院,灰砖黛瓦,曲径通幽,回廊依依。这便是我们脑海中对传统中式居住空间最直观的印象。但新中式设计并不止于此。它看到.............
  • 回答
    要跟一位韩国朋友解释“韩国在古代属于中国”这个说法,确实需要一番技巧和耐心,尤其是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抵触。最关键的是要采取一种历史学的视角,陈述事实,而不是去进行政治宣示。以下是一种可能的沟通方式,力求详细、易懂,并且避免AI痕迹:首先,要理解对方的感受。 对于许多韩国人来说,他们对本民族的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在思考的。确实,当我们回顾历史,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都曾是各自时代的巅峰,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如果比较它们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可见度”和“渗透力”,古希腊文明似乎更为显著。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您提出的观点很有趣,也触及了一个历史学界长期探讨的问题:古代西方文明是否在科技上就一定强于东方?首先,要明确一点,“强”这个词在评价文明时,往往是多维度且主观的。 如果我们单纯从对后世科学理论体系构建、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贡献来看,古希腊文明确实展现出了极其卓越的成就,并且在某些方面影响深远。然.............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皇帝的排名,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历史评价中一个核心的议题: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以及不同朝代、不同皇帝的贡献和历史定位如何衡量?您注意到清朝皇帝普遍未能进入“前十”的行列,而元世祖忽必烈却能位列其中,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历史因素和评价侧重点所决定的。说它“公平”与否,很.............
  • 回答
    古代刑罚为何普遍比现代严酷?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看似“价值观不同”的笼统说法背后,隐藏着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政治理念乃至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深刻缘由。将这个问题简单归结为“农业问题”有些片面,但农业社会作为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石,其特质确实深刻影响了刑罚的走向。让我们抽丝剥茧,一层层地剖析这个问题。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被误解的方面。说古代中国“发达”但却对游牧民族形成不了技术优势,这并非自相矛盾,更不是什么自我中心主义的推断。相反,理解这一点,恰恰需要我们跳出单纯以“技术先进性”来衡量一个文明的标准,而去审视古代中国和游牧民族在地理、资源、社会结构以及战略需求上的根本性.............
  • 回答
    中国古代北方,这片广袤的草原,是无数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的家园。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个又一个游牧民族如同草原上的野火,熊熊燃起,然后或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或被中原王朝征服,甚至融入华夏文明。然而,当某个游牧民族正处于其崛起的巅峰时期,与强大的中原王朝你死我活地斗争时,其他的游牧民族又在做什么呢?.............
  • 回答
    中国古代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号、祖先的名字或国号,对事物的名称进行了大量的修改。这种避讳制度(避名、避讳)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深远,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遗留的痕迹,或者在理解古代文献时需要对其有所了解。以下是一些对今天有重大影响的修改,并尽量详细讲述:一、 文字的避讳(改.............
  • 回答
    中国古代战乱频仍,亲人离散的悲剧屡屡上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不一起逃”或“找不到”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交通和信息传递,与今天简直是天壤之别。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甚至连汽车火车都没诞生的时代,信息传递的效率有多低?亲人离散为何如此普遍?1. 逃难的现实逼.............
  • 回答
    在中国历史的漫长画卷中,古中国与西方古典时期(大致指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涵盖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在数学、冶金、哲学、建筑学和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的发展水平,绝非简单的“全面落后”或“全面领先”可以概括。这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比较,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各自的特点和成就,才能勾勒出真实的图景。数学:东方.............
  • 回答
    周邦彦在词坛的地位,用“承前启后,集大成者”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他是宋词发展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巨匠,尤其是在词风的演变上,起到了关键的承转作用。他究竟有多重要?要理解周邦彦的重要性,我们得把他置于宋词的历史长河中去看。 承前: 在他之前,北宋词的大家辈出,苏轼以豪放开创了一派,柳永以慢词铺陈,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穿越时空,细细掰扯一下。古代的“人上人”和现代的“人上人”,虽然都占据着高位,但那种“爽”的体验,可真是天壤之别。古代的“人上人”,爽在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掌控感。想象一下,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你是那金字塔尖上的少数人。你的话就是圣旨,你的意愿就是法律。 无上的权力与.............
  • 回答
    在古代,当一个最懒、最没出息、最没威胁的皇子,并且成功地和兄弟们搞好关系,这确实是一件“爽翻天”的事情,但其背后的“爽”点和潜在的风险,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爽”的维度解析:1. 安逸无忧的生存模式: 免于政治漩涡: 作为最没威胁的皇子,你最大的优势就是不会成为权力斗争的焦点。当其他兄弟.............
  • 回答
    在古代偏远山区,人们确实有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知道皇帝换了。这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信息传递、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信息传递的极端缓慢与不畅通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在古代,信息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式传播: 官方文书与驿站系统: 这是最主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