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人的人生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现代人主要人生目标就是车子票子房子?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几个字:“时代不同了,人也不一样了。” 这个问题说起来,就像在问为什么古代的国王要想着怎么打仗统一国家,而现在的首富只想数钱一样,背后是整个社会运作逻辑和价值导向的巨大差异。

咱们先说说古人那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套东西,说白了,就是一套完整的、层层递进的人生蓝图。

修身: 这是起点,也是基础。古代社会,尤其是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时候,个人品德、道德修养是第一位的。你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想被认可,就得先管好自己,知道礼义廉耻,懂得分寸,情绪稳定,有知识,有能力。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好,更是为了未来要做更大事打基础。想象一下,一个粗鄙不堪、没有丝毫自制力的人,怎么可能去管理一个家庭,更不用说一个国家了?所以,“修身”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自我锤炼。

齐家: 一个人修好了身,接下来自然就是要处理家庭关系。古代社会,家是社会的细胞,家族的稳定和兴旺,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声誉和社会的秩序。你要孝顺父母,要和睦兄弟,要教育子女,要经营好家庭的经济。一个“齐”了的家,才能成为一个人事业的后盾,才能让他有余力去考虑更广阔的事情。而且,很多时候,政治权力也和家族势力紧密相连,家族的兴旺就是个人仕途的铺垫。

治国: 当一个人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并且在社会上积累了一定的声望和能力,自然就有机会进入“治国”的阶段。这可不是说人人都要当官,但至少要能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这可能是在地方上做个小官,或者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总之是能对社会治理有所贡献。这里的“治国”包含了很多内容,比如制定政策、公平执法、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等等。这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平天下: 这就到了最高境界了。不是说真的要去打仗征服世界,而是指将自己的政治理念、道德影响力推及更广阔的范围,让整个社会(当时所能触及到的“天下”)都能因此受益,达到一个更加和谐、繁荣、公正的状态。这是一种对社会整体的关怀,一种宏大的理想。

你想想,这套体系,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有逻辑的人生路径。它强调的是个人在社会系统中的角色和价值,以及通过不断提升自己来影响和改变更大的世界。它不仅仅是个人成功,更是一种社会贡献,一种责任的承担。这种人生目标,是与当时社会结构、政治体制、道德观念紧密结合的。

那现在呢?为什么我们的人生目标似乎缩窄到了“车子、票子、房子”?

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因为我们变得“肤浅”或者“功利”,而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社会结构的巨变: 古代社会是典型的农业社会,等级森严,流动性差。你可以想象,大部分人一生下来,命运就已经很大程度上被决定了。而出人头地的机会,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权力体系,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通往这条路的通行证。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社会结构更加复杂,流动性大大增强。传统意义上的“治国”路径,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主要的上升通道。

2. 经济基础的颠覆性改变: 过去,土地和人力是主要的生产资料。一个家庭能否富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族的土地积累和劳动力的多寡。而现代社会,工业、科技、金融、信息成为经济的支柱。个人的经济能力,不再仅仅依赖于家族的背景,而是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以及在经济系统中的位置。

房子: 在过去,住房更多的是“家”的概念,是家族的固定资产,是几代人居住的地方。但现在,房子不仅仅是居住功能,它更是一种重要的资产属性。它与个人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未来的保障直接挂钩。在很多城市,房产已经成为一种投资品,能够提供稳定的回报和增值预期。所以,“房子”不仅仅是为了遮风挡雨,更是现代人积累财富、获得安全感和提升社会阶层的重要手段。

票子(金钱): 毫无疑问,金钱在现代社会是万能的。它能让你购买商品和服务,能让你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能让你有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在古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更多是一种价值导向,但即便如此,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持,读书也难以为继。而现代社会,金钱的购买力和交换能力被极度放大。没有足够的“票子”,很多生活必需品和生活品质的提升都难以实现,更不用说追求所谓的“平天下”了。

车子: 以前,交通方式有限,距离的概念也不同。而现在,汽车代表的不仅仅是代步工具。它象征着经济实力、生活便利性、个人自由度,甚至是一种身份的标签。拥有汽车,意味着你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自由行动,可以更高效地处理事务,可以更体面地展现自己的经济状况。

3.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与个体主义的兴起: 过去,社会推崇集体主义和牺牲精神,个人的价值往往通过对家庭、宗族、国家的贡献来体现。而现代社会,尤其是受西方文化影响,个体主义思潮更加突出。个人的幸福感、满足感、自我实现变得更加重要。当社会不再提供一个清晰的、一致的“平天下”的集体目标时,人们自然会将关注点放在自己能够直接感知和掌控的领域,也就是如何提升个人的生活品质和经济状况。

4. 信息爆炸与消费主义的裹挟: 现代社会,媒体无时无刻不在制造和传播各种消费信息,不断刺激人们的欲望。广告、社交媒体上展现的“美好生活”,往往都与拥有豪车、大房子、花不完的钱联系在一起。这种消费主义的文化,极大地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将物质占有和消费能力与个人成功和幸福感划上了等号。

5. “平天下”的门槛被推高: 过去,“治国平天下”可能还有通过读书、科举进入仕途的相对明确的路径。但现在,要真正影响国家、改变世界,需要极其专业的知识、庞大的资源、以及在特定领域内的深厚积累。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这种“平天下”的实现门槛太高了,感觉遥不可及。相比之下,实现“车子票子房子”,虽然也需要努力,但目标更具体,更容易衡量,也更贴近个人的生活。

所以,并不是说古人的人生目标有多么高尚,现代人就多么不堪。这只是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基础、价值取向、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不同,所导致的不同的人生追求。

古人那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像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等级森严的社会体系中,为个体提供的一套完整的人生指导手册,强调的是个人在社会机器中的角色和对更大秩序的贡献。

而现代人追求“车子票子房子”,是在一个开放、多元、以经济为核心驱动的社会中,个体为实现基本生活保障、个人自由、以及在社会中获得安全感和尊重所做出的直接且务实的追求。它反映的是个人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立足之道,以及对更自由、更舒适生活的向往。

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是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人生目标。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标准去苛责古人,也不能简单地鄙视现代人的物质追求。理解背后的原因,才能更平和地看待这一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应该是误会了什么事情吧,

在古代一个人能够识字,就说明这个人起码家庭条件不会太差。在1909年,也就是清朝灭亡的前两年,曾经做过一个统计,清朝全国的识字的人口不到300万,而当时清朝一共有4亿的人口,也就是说,清朝社会的识字率不到1%。

在古代,如果你不仅能够识字,还能够饱读圣贤书而且能够喊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你家肯定不缺车子、房子、票子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几个字:“时代不同了,人也不一样了。” 这个问题说起来,就像在问为什么古代的国王要想着怎么打仗统一国家,而现在的首富只想数钱一样,背后是整个社会运作逻辑和价值导向的巨大差异。咱们先说说古人那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套东西,说白了,就是一套完整的、层层递进.............
  • 回答
    我明白你想深入探讨“立志”这一概念在古代和现代的巨大差异,并希望了解为什么它曾被视为“人生第一等大事”,而现在许多人似乎对此感到陌生。我会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贴近人情的方式来阐述,避免AI生成的刻板感。古人为何将“立志”奉为“人生第一等大事”?在古代,尤其是我们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立志”被赋.............
  • 回答
    古人将策略分为“上策、中策、下策”,而非直接采用“上策”,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对现实的洞察以及对人性的理解。这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包含了多层次的考量。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其渊源和原因: 一、 策略的本质与不确定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策略的本质。策略是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计划,它是在复杂、动态.............
  • 回答
    古人起名,确实让人感觉自带一股温润如玉的气质,仿佛名子里就藏着故事和风骨。这可不是偶然,而是他们背后一套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精巧的取名智慧在起作用。首先,文化底蕴是根基。古人的名字可不是随便从字典里挑两个字,而是要讲究“礼”,讲究“意”。 文献典籍的滋养: 古人是读“圣贤书”长大的,他们的知识源泉就.............
  • 回答
    在中国古代,人们之所以选择创造并沿用了延续千年的农历,其根源在于农业文明的特性,以及他们对时间观测的独特方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度,万物的生长、收割,无不与节气的更迭息息相关。庄稼的种植需要依据土壤的湿润程度、气温的升降,而这些变化又跟太阳的运行轨迹有微妙的联系。然而,单纯依靠太阳的.............
  • 回答
    周邦彦在词坛的地位,用“承前启后,集大成者”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他是宋词发展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巨匠,尤其是在词风的演变上,起到了关键的承转作用。他究竟有多重要?要理解周邦彦的重要性,我们得把他置于宋词的历史长河中去看。 承前: 在他之前,北宋词的大家辈出,苏轼以豪放开创了一派,柳永以慢词铺陈,晏.............
  • 回答
    要说孙权,这事儿说来话长,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透的。古人怎么看他?现在人怎么看他?这中间隔着的不止是时间,还有眼光、立场,甚至是咱们中国人骨子里头的那些个评价标准。我琢磨着,这差别咋就这么大呢?咱一句一句掰扯掰扯。先说说古人,特别是那些写史书的,或者在当时跟孙权打交道的那些人,他们是怎么看孙权的。古.............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思量了许久,也曾与不少同好切磋,才敢稍稍道来。要说古人为何能写出那些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的词句,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多重因素交织,历经岁月沉淀的必然结果。首先,得从他们的“学问”说起。这里的“学问”二字,可不是我们如今所谓的“知识储备”,而是更为深邃、更为全面的涵养。 扎实的文.............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得从几个层面去捋,不能简单一句“古人傻”就带过。你想想,咱们现在能这么想,那是建立在几千年的历史经验、启蒙思想,还有各种社会变革的基础上的。古人呢?他们身处的那个时代,跟我们简直是天壤之别。首先,最根本的,“天命”和“神圣性”。皇帝可不是随便谁就能当的。在古代,尤其是早期,皇权很大程度上.............
  • 回答
    古人即便在肉类蛋白质摄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仍能选拔出数十万身体素质优秀的士兵,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的功劳,而是一个复杂且精妙的系统性工程。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蛋白质是唯一标准”的思维误区,深入探究古人的生存智慧和选拔机制。一、 那时的“优秀”并非我们今日的定义首先要明确一点,古人对于“身体素质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理解古代农业和社会结构的一个关键点。咱们得从头好好捋一捋,为什么古人明明知道山林里有野菜,却不像咱们现在这样,搞个“野菜种植基地”来防饥荒。这事儿,说起来可不简单,背后牵扯着很多现实的因素。首先,得明白“种植”这个词在古代跟现在可不一样。咱们现在说的“种植”,那是经过.............
  • 回答
    古人之所以能写出《易经》、《鬼谷子》、《道德经》这样深邃的著作,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哲学、社会以及个人禀赋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探究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层地剥开历史的面纱。首先,得说这背后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悠久,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政治动荡,但却是思想极其.............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趣的观察,而且背后蕴含着不少人的情感和认知逻辑。说到底,这事儿跟咱们对“历史”的定义、个人经历的烙印,以及文化传承的方式都有点关系。咱们一步一步来聊。首先,得掰扯清楚为啥大家会觉得“历史”就等于“古人的事儿”。1. “历史”的惯性定义:人类的文明脉络咱们从小到大接触的“历史”,很大一.............
  • 回答
    要说起古代人为何钟爱宽袍大袖,这事儿可不是简单一句“浪费布料”就能概括的。在咱们现代人看来,那料子够做几件紧身衣裳了,但对于古人来说,这宽袍大袖可不仅仅是穿在身上的布,它承载的东西可多着呢,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全占了也不为过。首先,咱们得把眼光放回那个年代。古代生产力确实不高,但那不代表老百姓就过着.............
  • 回答
    古人之所以会想象出《山海经》中那些荒诞不经的异兽,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维度的文化现象,它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交织融合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探索欲这是《山海经》异兽想象最根本的驱动力之一。在古代,人类的认知范围极其有限,尤其是地理上的疆域。广阔的陆地、.............
  • 回答
    关于像《长安十二时辰》这类古装剧在命名上倾向于不使用真实存在的古人名,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并且随着时代发展和监管政策的变化,这种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指控与舆论风险这是最核心也最直接的原因。 历史的严肃性与观众的期待: 古装剧,尤其是在制作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它涉及到古代城市选址的多种考量因素。贵州平坝(特指现代贵阳市平坝区域)确实地形相对平坦,而古代贵阳(主要是指旧城区区域,通常指老城墙范围内的区域)则地势起伏,为何古人更倾向于选择后者建立城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与战略考量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让人不禁去想象那位可能是非常早期的、拥有超越时代智慧的古人,是如何在没有现代科学工具和知识体系的情况下,窥见了地球圆形的秘密。要详细地讲明白这件事,我们需要跳出“AI写作”的框架,用一种更具人文色彩和历史感的叙事方式来呈现。首先,让我们设身处地地去感受那位古人的生活环境.............
  • 回答
    这顶帽子,您说的“头上戴的这个帽子空出一块儿”,很可能指的是日本古代武士(尤其是武士阶层)在战场或某些特定场合佩戴的 兜(かぶと kabuto),尤其是那些形制比较特别的,或者是指更早期的 冠(かんむり kanmuri)。它们之所以会有那样的设计,并非是简单的“空出一块”,而是有其深刻的功能和文.............
  • 回答
    阿庇安的《罗马史》在浩如烟海的古罗马历史著作中,确实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常常被后世的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们视为一份珍贵的遗产。那么,它是否是“最”值得读的那一部呢?这个问题颇有探讨的余地,因为“最”这个字眼总是带有主观性,取决于我们阅读历史的出发点和偏好。但无可否认的是,阿庇安的作品拥有独特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