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人为什么要想像出山海经里那些荒诞不经的异兽?

回答
古人之所以会想象出《山海经》中那些荒诞不经的异兽,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维度的文化现象,它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交织融合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探索欲

这是《山海经》异兽想象最根本的驱动力之一。在古代,人类的认知范围极其有限,尤其是地理上的疆域。广阔的陆地、浩瀚的海洋、高耸的山脉,对于生活在相对封闭聚落中的古人来说,充满了未知和神秘。

地理的局限性: 古人的出行能力受到交通工具、技术水平、以及对自然环境(如恶劣气候、险峻地形、疾病等)的认知局限。他们很难真正到达遥远的地方,所了解的外部世界往往是通过口耳相传、零星的商旅见闻,甚至是通过其他民族的传说。
未知的想象填充: 当信息匮乏时,人类的想象力便会填补空白。那些未曾见过的土地、未曾遭遇的生物,自然会被赋予各种奇异的形态和能力。异兽的出现,正是对这些未知区域的一种具象化和想象化。它们可能代表着遥远国度的危险、神秘的力量,或是某种未知的自然现象。
探索的勇气与冒险精神: 《山海经》记录的不仅仅是异兽,还包括了地理、物产、风俗等等。这本身就反映了古人对于了解外部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异兽的描述,也可能是一种对潜在危险的预警,或者是在冒险过程中遇到的、超出认知范围的生物的记录和夸张。

二、神话思维与宇宙观的体现

《山海经》深受古代神话思维的影响,异兽的创造与古人构建宇宙观和神话体系息息相关。

神灵与怪物的界限模糊: 在古代神话中,神、人、鬼、怪的界限并不清晰,许多神灵本身就具有半人半兽或奇特形态。《山海经》中的异兽,很多时候就扮演着神灵、守护者、或是具有特殊能力的生灵角色。它们可能与创世神话、祭祀活动、自然崇拜相关联。
解释自然现象与灾祸: 许多异兽的形象和习性,都与自然现象或灾祸有关联。《山海经》中关于“水怪”、“旱魃”、“疫神”的描述,实际上是在用具象化的形象来解释人类无法理解的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瘟疫等。这些异兽的出现,可能是某种自然规律的象征,也可能是人们对这些灾难的恐惧和祈求的投射。
宇宙的多样性与秩序: 古人并非将世界想象得单调乏味,而是认为天地万物皆有其灵性,宇宙是充满多样性和生命力的。异兽的存在,体现了他们对于“非我族类”、“非我熟悉”的生命形式的认知,也构成了他们理解世界“大而化之”的宇宙图景的一部分。

三、文化象征与寓意的表达

异兽的形象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和古人的生活哲学。

图腾崇拜的残余: 一些异兽的形象可能源于古代氏族的图腾崇拜。例如,某些部落可能以某种动物为图腾,并在传说中将其神化、异化。
道德教化与警示: 某些异兽的描写带有强烈的道德色彩。例如,那些凶残、贪婪、带来灾祸的异兽,可以作为一种警示,告诫人们远离邪恶,遵守社会规范。而一些具有正面作用的异兽,则可能象征着祥瑞、力量或智慧。
对特定地理区域的想象: 《山海经》记录了大量的地理信息,而与特定山川、河流、地域相关的异兽,也往往带有该区域的地域特色和古人对该区域的文化投射。例如,生活在沙漠的异兽可能长有翅膀,便于在沙尘暴中穿梭;生活在水域的异兽可能拥有奇特的水下呼吸或游泳能力。
人类自身欲望与情感的投射: 异兽的某些夸张的特征,例如巨大的力量、奇特的消化能力、或是不合常理的繁殖方式,可能也是古人对自己自身欲望(如力量、永生)或情感(如恐惧、好奇)的一种隐喻性的表达。

四、文学与艺术的创造

《山海经》作为一部包含大量神话、传说和地理记录的奇书,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文学和艺术价值。异兽的想象,是古人文学创造力、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的集中体现。

叙事的需求: 异兽的出现为故事增加了趣味性和戏剧性,使得叙述更加生动有趣。它们是冒险故事中的障碍、挑战,甚至是伙伴。
视觉的冲击力: 异兽的奇特造型,如人面蛇身、长着翅膀的马、长着九个头的蛇等,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激发读者的想象。
风格的独特性: 《山海经》独特的风格,离不开这些异兽的描绘。它们构成了《山海经》这部作品的“魂”,使其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独树一帜。

五、经验的错误记录与夸张

在信息传播不发达的时代,一些异兽的形象也可能源于对真实生物的误认、误传以及夸张。

对奇异生物的记录: 古代也存在一些确实存在的、形态较为奇特的生物,例如长颈鹿(在早期可能被描述为某种“异兽”)、穿山甲、某种变异的蛇类等等。这些生物的见闻在传播过程中可能被添油加醋,逐渐演变成了《山海经》中的异兽。
民间的传说与故事: 《山海经》并非孤立存在,它整合了当时流传在民间的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中本身就包含了对奇异事物的描述和想象。
“东方朔的伪造说”与“地理学说”的争论: 尽管存在“东方朔伪造说”和“地理学说”的争论,但主流观点认为,《山海经》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经过长期积累和演变形成的。其中可能包含了一些早期文献的记录、民间传说、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想象的融合。

总结来说,《山海经》中荒诞不经的异兽,是古人面对广阔未知世界时,以他们有限的认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结合他们的神话思维、文化信仰、道德观念、以及对自然现象的解释需求而创造出的产物。 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奇思妙想,而是古代中国人宇宙观、自然观、神话观和文化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这些异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中国人心灵世界和文化图景的窗口,也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和文化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开篇补充:注意下面黑体部分不是出自《山海经》,而是本人用《山海经·五臧山经》里的语言来描述目前大家熟知的动物!!不是《山海经》!不是《山海经》!

首先早期时候语言文字技术有限,不像现在有翔实的图片视频资料,古时候也没有现在这么完整的生物分类,所以形容一个物品一个动物必须用自己或者大家熟知的,不然描述起来是十分费劲的,就像我们如果不借助其他生物和图像单纯从外形上来描述“狗”长什么样,也是十分难,更别谈不常见和第一次看到的生物,例如你第一次见到六角龙鱼,你会怎么形容?

我有个朋友跟我这么形容的:“六角龙鱼啊,它长的像鱼,头上有六个角,长了四个人手一样的脚。”

那么这一句话如果用《山海经》里的语言会是怎么样了?大概是这样的:“某水出焉,其中多龙鱼,其状如鱼而人手人面,白文六角,佩之不迷。”(佩之不迷为虚构)

这个读起来是不是觉得充满了玄幻感,什么鱼能长出人手?而且还有六个角?然而这个东西长这个样子,属于蝾螈的一种:

再来一个,我之前看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鸟,叫响蜜鴷,我是这么和朋友形容的:“响蜜鴷长的像麻雀,嘴巴是粉红色的,脸上有两坨白色的圆形,它遇到了搞不定的蜂蜜就会把人叫过去帮忙。”

用《山海经》的语言来描述响蜜鴷:“有鸟焉,其状如鴷,白面赤喙,名曰鴷鴷,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丰穰。

光听觉得这是个祥鸟,而且长的也很可爱,实际上它长这个样子:

再来一个:蜜獾长的像黄鼠狼,但是是黑色的,背上是白色的不怕死。

用《山海经》体来描述:“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豖鼻虎爪,白背黑身,善走,见人则败。”

来一张平头哥的相片:

再来一个更玄幻的:

用《山海经》体来描述水滴鱼:“有鱼焉,其状如杜父,人面赤身,名曰郁郁,食之不郁。”(并不能“不郁”这里是开玩笑)

再来一个用《山海经》语言体系描述的动物:黄骨鱼,黄辣丁。

用《山海经》体来描写的黄骨鱼:“桑水出焉,东流注入洪泽,其中多黄颡之鱼,其状如儵而黄鳞,鼠须,四翼,鸟尾,背角,食之已喉痹。”

黄骨鱼长这样:

很多描述并不是古人有意去创造异兽,而是信息传递的断层、认识的偏差导致这种误会,比如我经常用来举例的鹦鹉,这个《山海经》里描述的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鹦鹉是完全一样的而且名字都没有变,为什么读到《山海经》里的鹦鹉我们不会觉得它是异兽呢?因为它的名字没有变,用来描述的词语也是拿它同类的形状来描述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不存在阅读上的不理解,所以不会产生误解和偏差,。

荒诞不经的异兽不是来源于古人的意淫,而是断层的知识与浅薄的见识。

注:

1.图片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通知本人删除!

2.所有加黑部分均为个人根据《山海经·五臧山经》语言体系来对该生物进行描述,请注意甄别。

————————8月13日补充———————

翻了一下评论可能还有人不明白我前面的说的是什么意思,首先我是来论证:《山海经》不是荒诞不经的,它是有迹可循的。我列举了一种解读《山海经·五臧山经》中动物的方式,我不认为我的方式一定是正确的,但它可以给喜欢《山海经》的朋友当做一种参考。很多东西我们翻译出来成为怪兽除了知识断层以外还有主观意识上的带入,这里放一个九尾狐的演变图就可以说明问题: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从战国到汉朝对于九尾狐的“九尾”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到明朝“九尾”的变化就更接近我们意识中的“九尾”了。

接下来我举一个海豚的例子来说明我为什么会认为知识断层导致无法理解《山海经·五臧山经》中的一些描述。我会按照海豚的样子用《五臧山经》的语言来模仿写一段《山海经·五臧山经》体,然后我再翻译成现代文,并列出我模仿写的根据,翻译方式和原因,首先是海豚的图:

模仿文:“江水东流注于东海,有鱼焉,其状如鱀,赤身而三翼三目,一目在其背,其音如婴儿,见则安宁。”

模仿的根据

1.“有鱼焉”,用这个是因为海豚生活在海水中外形像鱼;

2.“赤身”因为海豚没有鳞片,“三翼”是因为海豚有三个鳍,在《五臧山经》中“鱼鳍”一般写作“鱼翼”所以这里用“翼”是符合《山经》惯用语的;

3.“三目”“一目在其背”海豚有两只眼睛和背部的一个出气孔,由于《山经》中有没有“孔洞”的词,因此用有“洞眼”含义的“目”来代替;

4.“其音如婴儿”,这个是《山经》常用的,用来形容尖锐比较有特色的声音,具体什么声音不明,用在这里比较合适;

5.“见则安宁”,这也是《山经》常用语,一般翻译成“看到了有好事发生”或者“见到了会安宁”,考虑到海豚有救人的说法,我就用“见则安宁”代替了,和那个响蜜鴷的“见则其邑有丰穰”是一样的都是联想加概括。

翻译:长江往东流进东海,有一种鱼,它长的像江豚,赤身有三只三只,一是长在背上的,它的声音像婴儿,看到了它就会有好事发生。

上面翻译加黑的地方,“赤身”是一个翻译的分岔点,可以翻译成“没有鳞片羽毛”或者“红色的身子”,“翼”可以翻译成“翅膀”或者“像翅膀一样”“鱼翼”,“目”可以翻译成“眼睛”或者“木疖一样”“洞眼”。这是《山海经》异兽产生的原因之一,《山海经》中很多词语不同于其他古籍可以有大量文献资料文物可以佐证,它的词语含义往往是独指某一个特征,这样无疑会给许多翻译者阅读者带来麻烦。

因此在没有更多文物文献来证明它具体含义的时候,上面的翻译都只能是猜测。

注:以上仅为个人观点,若有疏漏欢迎雅正。

谢谢评论区 @正义使者 的纠正,已经改过来了(。・ω・。)ノ

————————8月17日补充————————

评论区有朋友建议我贴一个《山海经》的作为对比,我觉得这样不好,因为可能有人觉得我在强行附会,不过这里就贴一个我在其他问题里的答案。原回答的评论区我的回复有较大的错误与疏漏,在此说明一下以免误解。原问题链接:

zhihu.com/question/2903

这里贴一个《山海经》里的凤皇,与我上文作为对比。


首先我们来看《山海经》中第一次出现凤皇且描述的最详细的地方:

《山海经·五臧山经·南山经》:“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有鸟焉,其状如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纹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翻译:有一种鸟,长的像鸡,五彩而且有花纹,名字叫做凤皇,它脑袋上的花纹叫做“德”……。这种鸟,吃饭很是悠闲自在,能自己唱歌跳舞,它出现了,天下会安宁。

我们先不看长相,单从出现地点:

《山海经·南山经》中凤皇出现的地方:丹穴山

我查阅了一些古籍,能记得找到记录“丹穴山”的资料均引用自《山海经》。

本以为这条线索断了,但是我又发现丹穴山附近有一条河叫做“泿”,《山海经》原文:“泿水出焉”。

我首先翻阅了晋代学者郭璞注的《水经》:“泿水,出武陵镡城县,北界沅水谷。”

接着又查找了南北朝学者郦道元的《水经注疏》:“泿水枝津衍注,自番禺东历增城县。”“泿水东别径番禺,《山海经》谓之贲禺者也。”

我又查了番禺的现代地理资料发现这泿河改名了,上游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洛清江然后下游叫做黔江。也就是说《山海经·南山经》中凤皇的记录点很可能是在广西东北部

在查找“泿”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水经注疏》里有一条很有意思的记录:“《南越志》曰:增城县多山鸡也。光采鲜明,五色炫耀,利距善斗,世以家鸡斗之,则可擒也。”这里“五色炫耀”看着就眼熟。

接下来我就查了一些资料,发现这个“山鸡”在现在叫做“红腹锦鸡”。

我去网上搜了红腹锦鸡的图片:



身上的颜色可谓像极了《山海经》凤皇的描述,它的外形也很像商代的凤皇,我们来看看商代的凤皇:


由于我对这种生物并不太了解,我今天下午在聊天软件上咨询(调戏)了我一位从事濒危鸟类保护工作的同学。(以下对话为浓缩部分,去掉了无意义的闲聊和上面的商代凤型玉图片

我:“最近我在书上看到了一种鸟,它长的像鸡,大概是这个样子→[商凤型玉图片],有五种颜色,头胸翅膀腹部背上的颜色都不一样,而且有花纹,它觅食时很悠闲而且会唱歌跳舞!别人说是广西特产,在山上才有。”

他回复我:“你说的这个鸟是不是红腹锦鸡呀?红腹锦鸡一般有5~7种颜色,且头腹背胸翅的颜色会有明显区别,在求偶时雄红腹锦鸡会对着雌红腹锦鸡低鸣且抖动羽毛展露花纹,这种动作和你说的唱歌跳舞很像,而且正好广西东部属于红腹锦鸡分布区域之一,这个鸡一般生活在海拔2500米左右的地方,你看看是不是。”


所以综上,我认为红腹锦鸡很像《山海经》中的凤皇。


注:以上仅为个人观点。

user avatar

不要说古代中国了,就说几百年前的欧洲人,是怎样整出“荒诞不经的异兽”。


丢勒,15、16世纪欧洲最出色的木刻版画和铜版画家之一,他的画风是这样。


他于1515年根据各种传闻故事和一张素描稿,制作了犀牛的木版画:

这只犀牛乍看之下没啥问题,“如果跟真实的犀牛比较,谬误之处有很多。它的腿上也有鳞,脚趾过于巨大而且外翻,皮肤上有褶皱,僵硬的线条从腿部往上延伸,看起来更像是一层盔甲,而不是皮肤。它的脖子上还有一个多余的小角,没人知道它是怎么回事。这头奇怪的长着胡须的生物浑身布满了鳞片与旋涡状图案……”

然而,他一生中卖出了4000到5000张犀牛画像。丢勒的这幅版画便成了欧洲人眼中标准的犀牛形象,一直到十八世纪晚期才被澄清。


其实,这只犀牛还算好的,再看看狮子。


1731年,阿尔及尔省督向瑞典国王Fredrik一世进献了一头狮子,可惜送来的狮子只有皮和骨头,而瑞典的标本师从来没有见过狮子长成什么样…………于是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不许笑!我可是草原之王……听到没有,不许笑!


如今,这件华丽丽的标本被安置在格里普斯科尔摩城堡(Gripsholm Castle),供往来的游客瞻仰……


几百年前的版画、标本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几千年前的口耳相传。


补充下实物

印度犀牛

狮子


8.19更新

评论中有很多人说丢勒的犀牛很像,确实是像。除了某些细节之外就跟真的一模一样,如果看到真的印度犀牛,可以立马将版画与实物对应起来。

而在关于山海经的讨论中,常常有人把麒麟说成是某动物“C”,现在我尝试着以丢勒这种无伤大雅的失真把“麒麟”反推成“C”。

首先上麒麟的图,这是百度的时候最常见的麒麟形象:

当然,刚才是麒麟在朋友圈的照片,它的证件照相对朴素一些:

欧克,很熟悉的反差。

再以证件照为基础,来一步步还原这头神兽的真实面目(还原过程以结果为导向)。

首先,把“鳞片”还原成“像鳞片的花纹”。

再把从脖子上一直延伸到尾巴的“龙背一样的鳍”还原成“颈被的鬃毛”

把“角似鹿,戴肉”还原成本来的面目。

把“像狮子一样的尾巴”稍作修改。

经过这么几步修改后,我们发现……它还是很难和现实世界的动物联系起来。

别急,继续在丢勒的版画中找灵感。

版画中犀牛的脖子上多了一个角,没人能解释它的由来,但它不妨碍我们认为版画就是印度犀牛,同样的,假设我们也直接过滤麒麟头部多余的毛发。

有点感觉了。

但是在大声喊出C先生的真名前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麒麟嘴巴上的两根触须。现实生活中的动物没有这种柔软的长须,但是我们假设“嘴边有触须一样的东西”其实是在描述长长的舌头……

好了,看到这里,某些去过动物园的朋友们,请不要压抑内心的想法,大声的喊出这只神兽的名字!


Duang! Duang! Duang!去吧皮卡丘!

破案了,掌声雷动,全场起立。


其实,长颈鹿头部的毛不一定要去掉,说不定从前就有种长颈鹿长着一头像狮子一样拉风的秀发,不过因为头发太长,在吃树叶时容易被缠住,然后跑不掉被狮子吃光了……


再留个课后习题,请问你会怎样描述下面这种动物?(它的真名叫“狓”,是长颈鹿的近亲,一百多年前才被文明世界发现。)


有时候传播是这样的,

描述:“有种虫子,尾巴像蛇”

→版本1“有种异兽,一头是虫子,一头是蛇”

→版本2“有种蛇,传闻是被XXX砍了半截,但它活下来了,而且它的后代也只有半截”


user avatar

说个很搞笑的事情:在一个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它们俩是好朋友,都想出去看看。因为鱼不能离开水,只好让青蛙独自走了。

青蛙在外面周游了一番回来了,它告诉鱼:“外面有许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只弯弯的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块,长着四只粗壮的腿……

小鱼听着听着,这时,在它的脑海里,出现的“鱼牛”的形象。

但真的牛是这样吗?很显然不是的。现在我们看《山海经》也有这样的意思。

因为没有见过,所以对文字的加工都是以我们现有的经验为基础的,就像上面故事里的那小鱼一样的。不过《山海经》里面的神兽,按照现在的探索来看,有一部分是找到了实物的:

1、“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

是不是萌萌哒


2、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





3、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


这个很常见了吧


4、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



5、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


它看到人真的会用鳞片把自己包起来的


当然,还有一些是找不到原型的,比如:

1、夫诸:象白鹿,但有四角。招大水。



2、九婴:水火之怪,能喷水吐火,其叫声如婴儿啼哭,故称九婴。尧时出,作害人间,被羿射杀于北狄凶水之中。




3:乘黄 shèng huán: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 ”




4、猰貐 yà yǔ: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其中多魳魳之鱼.食之杀人.



在世界漫长的发展中,其实很多东西已经灭绝了。所以对于《山海经》里出现的那些荒诞不经的异兽,我觉得是古人在当时的社会中存在的或者是在合理想象中创造出来的。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依然是一部烧脑的想象大片啊。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侵权,请通知本人删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人之所以会想象出《山海经》中那些荒诞不经的异兽,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维度的文化现象,它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交织融合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探索欲这是《山海经》异兽想象最根本的驱动力之一。在古代,人类的认知范围极其有限,尤其是地理上的疆域。广阔的陆地、.............
  • 回答
    古人之所以会想象出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对自然界诸多现象的观察、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敬畏、期盼等复杂情感的集合。这并非单一原因的产物,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最终凝聚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神圣而威严的龙的形象。首先,自然界的宏伟与神秘是孕育龙形象的土壤。想象一下,在古代,人.............
  • 回答
    看到你买了一堆古籍名篇,这劲头可太棒了!想给自己充充电,这想法本身就值得点赞。不过,读古籍这事儿,确实像啃硬骨头,一开始犯迷糊是太正常不过了,别担心,很多人都经历过。咱们一步步来,把这些宝贝“啃”下来,享受其中的妙处。第一步:调整心态,降低期待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放平心态,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你不是.............
  • 回答
    古代中国之所以从未有过占领西伯利亚的野心,其根源在于多方面因素的交织,这并非简单的“能力不足”或“缺乏意愿”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投向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经济模式、政治哲学以及与周边民族的关系。首先,地理是第一个也是最直观的制约因素。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中国”的概念等同于今天的中国版图。.............
  • 回答
    古代社会,尤其是在中国,人们对于“成仙”的追求,并非一时兴起的浪漫幻想,而是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深刻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永恒追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从最基础的生存需求讲起,再到精神世界的寄托,最后触及统治者的推波助澜。一、生存的脆弱与对“更好”生命的渴望: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您提出的“脱虚向实”与古代“重农抑商”思路有相似之处,并且这种想法历经数千年经久不衰,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哲学思想等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的根基:农业社会是基石首先,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几乎都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农业是生产食物.............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很常见。我理解你想要听一个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的解释,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AI报告。咱们就来聊聊,为啥大家提起古代中国,脑子里闪过的总是“汉唐盛世”,而宋朝好像总有点儿“被低估”的感觉。这背后啊,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就像一道菜,不是只有味道鲜美就能征服所有人,还得看它呈现的方式.............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历史现象。古代开国皇帝杀开国功臣的例子屡见不鲜,从秦始皇对付吕不韦,到汉高祖刘邦剪除韩信、彭越,再到明太祖朱元璋大杀功臣,这些血淋淋的教训似乎都在向后人昭示着功臣的危险性。然而,即便如此,为何在朝代更迭的烽烟中,依然有无数英雄豪杰,前赴后继地投身于开国之战,冒着生命危险去立下赫.............
  • 回答
    咱聊聊这关中地界,为啥古代打仗,不管是攻还是守,都离不开函谷关和潼关这两道门。这不是随便挑的地儿,那是有讲究的,得从地势、交通,还有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起。一、 地势之险,天然的战略要冲先说说函谷关。你想象一下,函谷关坐落在秦岭山脉和黄土高原的边缘,周围都是高耸的山峦,中间就一条狭窄的通道,跟一个天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它涉及到古代城市选址的多种考量因素。贵州平坝(特指现代贵阳市平坝区域)确实地形相对平坦,而古代贵阳(主要是指旧城区区域,通常指老城墙范围内的区域)则地势起伏,为何古人更倾向于选择后者建立城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与战略考量 .............
  • 回答
    关于像《长安十二时辰》这类古装剧在命名上倾向于不使用真实存在的古人名,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并且随着时代发展和监管政策的变化,这种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指控与舆论风险这是最核心也最直接的原因。 历史的严肃性与观众的期待: 古装剧,尤其是在制作精.............
  • 回答
    古代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而女婴的出生往往被视为家庭的负担,而非财富。在那个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结婚后更是要“嫁出去”的,还要陪嫁,这都被视为“赔钱货”。相比之下,男性则被视为家庭的希望,是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关键。他们能够继承家业,在外谋生养家,为家族带来荣耀和财富.............
  • 回答
    古代设立太监,这事儿说起来可就绕着历史长河里头几千年的“宫廷规矩”和“政治生态”转了。为啥非得是太监,不能用正常的男人呢?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可比咱想的要复杂得多。一、 防止后宫混乱,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这绝对是太监制度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想一想,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除了后宫嫔妃,那还能有谁?.............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一种非常特殊的丧葬习俗,即“水银灌体陪葬”。这种做法的根源复杂,涉及古人的生死观、对来世的想象、以及对权力和财富的极致追求。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古人为何会有“灌体陪葬”的想法?首先,我们要明白“灌体”并非只局限于水银。在古代,尤其是贵族和皇室的墓葬.............
  • 回答
    古代女人裹小脚,也称为“缠足”,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延续了近千年的陋习。这项习俗对女性的身体、精神以及社会观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详细了解为什么古代女人要裹小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审美与情欲的追求 “莲花”之美: 缠足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迎合一种畸形的审美观念。认为三寸金莲(脚长不.............
  • 回答
    宫廷里为何独宠太监,不设女汉子?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性别偏好,而是涉及权力、安全、伦理,甚至是一套严密的制度设计。要说清楚这事儿,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得明白,古代皇宫是个什么地方?它是皇帝的家,但更是国家权力的中枢。皇帝身边,尤其是后宫,那是寸土寸金的私密空间,关系到皇室血脉的延续,.............
  • 回答
    德古日,这位法国大革命时期极具争议的女性,她为路易十六辩护,反抗罗伯斯庇尔,这背后绝非简单的个人好恶,而是她深刻的政治理念、人文关怀以及对社会秩序的认知在起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迷雾,看看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又经历了怎样的时代。首先,我们要认识德古日(Olympe de Goug.............
  • 回答
    古代审案行刑时往地上扔令箭,这个细节听起来是不是挺有画面感的?其实,这背后藏着不少门道,绝不是单纯地扔个东西图个形式。它牵扯到当时的法律、权力、仪式感,甚至是心理战术。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的审案和行刑可不是现代这种流程规范、相对温和的方式。那会儿的法律体系跟现在差太多了,充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古代司法运作的核心,也让我们得以窥探当时人们的认知和技术局限。要说古代为什么“唯有口供无法作假”,其实这个说法本身就不太严谨,但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一下,为何口供在古代司法的地位如此特殊,以至于即使严刑拷打,也必须由当事人“亲口说出”。一、 时代的局限:技术和证据的薄弱首先,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