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中国为什么从未想过占领西伯利亚?

回答
古代中国之所以从未有过占领西伯利亚的野心,其根源在于多方面因素的交织,这并非简单的“能力不足”或“缺乏意愿”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投向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经济模式、政治哲学以及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首先,地理是第一个也是最直观的制约因素。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中国”的概念等同于今天的中国版图。古代中国,无论是在汉朝、唐朝还是明朝,其核心疆域都集中在黄河、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南方地区。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合农耕文明的发展。而西伯利亚,则是一片广袤而严酷的土地。其绝大部分地区处于严寒地带,冬季漫长而酷烈,冰雪覆盖,植被稀疏,不适合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即使在夏季,地表也多为冻土,农业潜力十分有限。

想象一下,古代中国社会的基石是农业。粮食的生产、储存和运输是维系整个国家运转的生命线。而要征服并管理西伯利亚这样一个人烟稀少、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意味着需要投入巨量的资源去建立补给线、开垦土地、安置人口,这对于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帝国来说,是极其不划算的。即便能够勉强控制,也难以形成稳定的税收和人口基础来支撑其统治。

其次,经济模式的差异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古代中国是一个高度集权、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帝国。其经济活力主要来源于内部的农业产出和手工业制造。虽然也存在对外贸易,但通常是以丝绸、瓷器等高附加值商品为主,并且贸易路线也多集中在丝绸之路沿线,以及东南亚和东北亚的一些地区。西伯利亚的经济形态则更多地依赖于狩猎、采集和简单的畜牧业。与中国相比,其经济体量小,且与中国核心经济区域的互补性不强。中国对西伯利亚的经济需求主要停留在皮毛、兽骨等一些零星的资源上,这些需求可以通过有限的贸易或者羁縻政策来满足,而无需进行大规模的占领。

第三,政治哲学和战略重点也决定了中国不会将目光投向西伯利亚。古代中国政治的核心是对内稳定和对外“守成”。“守成”并非不扩张,而是扩张的目标通常是那些能够带来稳定、人口和税收的地区,或者是为了应对直接的安全威胁。例如,长城的存在就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而对于一些距离遥远、文化差异巨大、经济回报不高的地区,则更多采取羁縻或册封的方式,将其纳入朝贡体系,而非直接进行统治。

西伯利亚对于古代中国而言,更多的是一个战略缓冲区和文化上的“蛮荒之地”。它不像中原地区那样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也不像河套地区那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例如对防御游牧民族)。中国历代王朝的战略重心往往放在维护中原腹地的安全,以及对周边一些相对富庶、具有文化吸引力或战略价值的地区(如朝鲜、越南、西域部分地区)施加影响。西伯利亚在这些优先事项中排名靠后,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在考虑范围内。

第四,文化和民族认同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古代中国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文化优越感,认为中原是“文明中心”,而周边的民族则是“化外之民”。这种文化观念使得统治者倾向于将“教化”和“羁縻”作为与周边民族打交道的主要方式,而非简单地通过武力征服和同化。西伯利亚地区的民族,其文化、语言、生活习俗与中国差异巨大,且人口稀少,中国统治者认为即使征服了,也难以实现真正的“汉化”或“唐化”,反而可能因为管理不善而引发不稳定。

第五,信息传播和交通不便也限制了中国对西伯利亚的认知和行动能力。在古代,信息的传递非常缓慢,地理环境的阻隔使得中国对遥远的西伯利亚地区缺乏深入的了解。即便有一些通过边境贸易或边疆民族传递过来的信息,也往往是零散和不完整的。同时,缺乏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穿越广袤的原始森林、寒冷的草原和冻土地带,本身就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维持一支常年驻扎在西伯利亚的军队,并保证其后勤供应,对于古代中国的技术和组织能力来说,是难以想象的挑战。

最后,我们也不能忽略历史上的具体情况。中国历史上曾与一些北方和东北方的游牧民族或渔猎民族有过互动,例如契丹、女真、蒙古等。但这些互动,无论是冲突还是臣属,都主要集中在今天的中国东北、内蒙古以及更靠近中国核心区域的边疆地带。西伯利亚的更深处,即便在这些王朝的极盛时期,也从未成为他们的战略目标。例如,清朝作为满族建立的王朝,其祖籍在东北地区,但其疆域的拓展也主要集中在向西和向南,而非深入西伯利亚的腹地。

总而言之,古代中国从未想过占领西伯利亚,是古代中国的地理限制、经济模式、政治目标、文化观念、信息技术以及历史发展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西伯利亚对于古代中国而言,既非可耕之地,也非重要的经济来源,更非核心的战略区域。与其投入巨大的资源去进行一项不可能成功且回报低微的征服,不如将精力集中在巩固核心区域、发展内部经济以及处理与更有价值的周边地区的关系上。这是一种基于现实条件的理性选择,而非“无能”或“怯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某些人,比如死鸭子嘴硬的 @王毓凯 无法理解为什么哥萨克能够利用北流入北冰洋的河流东进。很简单,河流不是一条直线,有曲折,还有支流。

可以看到,西伯利亚几大水系的主要支流非常接近。更不用说此图中未显示的小支流(如下图所示)。

下图来自俄语维基,清楚地标明了哥萨克英雄叶尔马克如何借助三条不同水系(乌拉尔河,伏尔加河,鄂毕河)进入西西伯利亚平原。虽然没有后续其他人的路线,但很容易理解,哥萨克以同样的方式利用水网东进。

————————

原答:

因为古人不会为了占领而占领。

实际上今人也不会。只不过现代国家有足够的动机去占领几乎任何一块领地。

首先现代人大多很难理解,近代民族国家出现以前,古人对“国界”的概念非常模糊。除了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和一些重要的关隘,国与国之间可以存在大片几不管的无人区,或者是同时向多边输诚的未开化势力。

即便是被看作基本盘的“汉地十八省”。湖广、福建、两广、云贵建立起有效统治的时间也比大多数人从中学课本获得的印象晚很多。可以说,直到明清才算把以前圈下的地基本吃透。

在火车发明以前,有效统治一个内陆地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养活足够的主体民族人口。没有当地人口,维持驻军的成本就是天文数字。同样道理,蛮荒边境的产出不能有效变现,也就不能产生一个利益相关集团。这决定了古代国家不可能疯狂地四处圈地,甚至可能会(令今人吃惊地)将负收益的领地出售或放弃。

最后,地理条件决定了沙俄帝国能统治西伯利亚,但近代华夏王朝做不到。你打开地图就能看到,西伯利亚由西向东分布着大量河流。这些河流在哥萨克征服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运输条件。而从中国往北走,东面是两兴安岭,西面是瀚海沙漠。

user avatar

今天(2021-01-06)回答这个问题的难度,远远小于前几周。

user avatar

这个事情康熙试过了。

古代是没有火车的。十斤粮食运到草原,路上运粮的人就需要吃掉八斤。经过计算,在草原上设立一个城池,驻守几千士兵的物资消耗。是大清无法负担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中国之所以从未有过占领西伯利亚的野心,其根源在于多方面因素的交织,这并非简单的“能力不足”或“缺乏意愿”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投向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经济模式、政治哲学以及与周边民族的关系。首先,地理是第一个也是最直观的制约因素。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中国”的概念等同于今天的中国版图。.............
  • 回答
    俄罗斯这个国家,无论是沙皇俄国、俄罗斯帝国还是苏联,确实不像古代中国那样经历过长时期、被异族全面统治的灭国之灾。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其地理环境、历史演进、民族构成和政治制度的独特性。首先,地理环境是俄罗斯能够避免被异族全面征服的关键因素之一。 俄罗斯大部分疆域地处东欧平原,虽然地域辽阔,但其核.............
  • 回答
    中国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向主要为自上而下,从右到左,这一特点在汉字的结构、书写习惯、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演变中具有重要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汉字结构与笔画顺序1. 左右结构的字: 汉字中大量字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如“明”“田”“林”等)。书写时,通常先写右侧的部件,再写左侧.............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关于中国政权为何从未被宗教控制,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复杂,涉及到中国历史、文化、哲学以及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与其他地区,尤其是中世纪欧洲相比,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根本性的差异。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代政权没有被宗教控制,我们需要先审视一下“宗教控制”这个概念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含义。在中世纪欧洲,宗教(主要.............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上,能够完成全国性统一的帝王不在少数,但绝大多数是通过“北向”的方式,即以北方力量征服南方。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从北方秦国发迹;汉朝开国也是刘邦在北方崛起;隋唐也是北方政权统一南方;清朝更是满族作为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然而,在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只有朱元璋这位传奇人物,以南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理解事物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核心,也很好地反映了一些人在面对“现代问题”时,为何会转向“古代智慧”的困惑。别误会,这绝对不是说中医药或中国功夫停滞不前,更不是说现代科学技术失效了。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它们都在发展,才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新的挑战,或者需要从更深层次的根源上去审视和优.............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对女子家庭教育提出完整要求,并且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为后世女子家庭教育奠定了基础,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一、 春秋战国:萌芽与初步构想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但对女性的重视程度.............
  • 回答
    中国古代与世界的交流,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其中“西域”到“西洋”这条路线的变迁,更是浓缩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演进和时代发展的脉络。这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拓展,更承载了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变化。从西域到西洋:一条开放与收缩的脉络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中,最早与外界发生大规模联系,通常指向“西域”。.............
  • 回答
    “桃花石”这个称呼,听起来就带着几分浪漫和诗意,它并非历史上的正式国号,而是一个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与中亚地区文化交流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带有地域色彩和历史记忆的别称。要说清楚为什么古代中国会收到“桃花石”这样的称呼,我们得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古代,聚焦于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碰撞与融合。误会与传来:从“大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核心逻辑。为什么我们似乎更倾向于“朝贡”而非“殖民”?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地理、文化、经济乃至战略观念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历史经验与“大一统”的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有一个核心概念,那就是“大一统”。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
  • 回答
    日本人对现代中国和古代中国态度的差异,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对古代中国的尊敬与喜爱(“崇古”情结):日本人对古代中国的尊敬和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日本历史上对中国文化的深度吸收和借鉴。这种.............
  • 回答
    中国古代重农轻商的原因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个层面相互交织、长期演变的结果。下面我将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传承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政治统治的根本需求:稳定与税收这是重农轻商最核心的驱动力。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帝国,国家的稳定和统治的根基在.............
  • 回答
    说到中国古代的饮食,大家脑海里可能首先浮现的是米饭、面条、包子、饺子之类的食物。提到饼干和面包,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觉得这是西方传进来的。那么,中国古代为什么就没有“发明”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饼干和面包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藏在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饮食习惯以及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饼.............
  • 回答
    中国古代之所以未能产生出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思想,原因错综复杂,是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演进中多种力量共同塑造的必然。首先,我们得明白,“民主”与“平等”在古代的语境下与现代的理解是大相径庭的。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强调普遍的政治参与权、公民权利的平等、权力.............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地理、军事、经济、技术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简单地说,黄河这条天然屏障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作用上,存在着很多“不适宜”之处,以至于中国古代的朝廷更多地选择其他方式来防御。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一下:一、 黄河自身的“脾气”与军事上的局限性:首先,得认识到.............
  • 回答
    中国古代为何未能发展出类似古罗马扭力弩炮(Torsional Catapult)的强大投射武器,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军事史研究中的一个有趣切入点。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技术基础、战争需求、材料科学以及文化理念等几个关键方面。首先,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古罗马扭力弩.............
  • 回答
    中国古代没能发展出蒸汽机,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而相互关联的历史、社会、经济和技术因素。并非是中国古代人民缺乏智慧或创造力,而是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轨迹,使得蒸汽机的诞生和普及缺乏必要的土壤。首先,我们得从“为什么需要蒸汽机”这个问题说起。蒸汽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工业生产.............
  • 回答
    中国古代之所以没有出现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女权运动,原因极其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这涉及到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经济基础以及历史发展路径的方方面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逐层剥开历史的表象,审视其内在的逻辑。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女权运动”的现代含义。它通常指的是一种社会政治运动,旨在争取女.............
  • 回答
    中国古代并非没有出现过叱咤风云、改写历史的人物,只不过他们的辉煌,与波斯、希腊、印度等地的伟大君主,在成长的土壤、施展的舞台以及历史的轨迹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我们来看看那些西方和南亚的先驱者们。居鲁士大帝,他崛起于一个小小的安山部落,凭借高超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政治手腕,将分散的部族整合成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