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师培训课程主要分两大类:红案和白案。
红案略过不说。
白案就是做面点。
面点又分中式面点和西式面点。
题目中说的就是西式面点。
不管中式面点还是西式面点,面团工艺是相同的,就是加水揉制、发酵或者不发酵。
中式面点蒸煮比较多,比如馒头花卷包子,饺子馄饨面片。
西式面点没有蒸煮产品。现在的一些蒸蛋糕这类是改良产品。
中西式面点相同的就是烤、炸、加酥皮,带馅和不带馅。
工艺上各有特点,味道以甜、咸、白味为主,基本上没有麻辣味道,不额外添加酸味,带有苦味的中西式面点可能是做糊了。
中式面点带有馅料的各地差别很大,无馅的没什么太大差别。
西式面点主要分主食和零食,主食就是咸味和白味,零食味道各国差异很大。
中国古代对于食物食用场景主要分为居家和出行。
居家比较喜欢现做的主食,比如说米饭、面条、窝窝头。
不出远门的简餐,主要是蒸制面点,比如馒头花卷包子。
要出远门,特别是部队行军,就会有大量的烤制面点,比如说锅盔、白吉馍、烧饼、馕,主要是因为烤制后面点大量脱水,容易保存,食用方便。
中国古代制作食品的一个主要原则,就是尽可能节约燃料。
中国古代的燃料资源相当缺乏,尽管很早就知道煤炭可以作为燃料,但是开采和探矿技术不行,产量有限,主要用于金属冶炼。
煤炭被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记载是在汉代。当时还不叫煤炭,而是称作湮石、石涅、黑丹等。汉书有记载,“豫章出石,可燃为薪”。汉代冶铁遗址的勘探和发掘,也证实了西汉时煤炭就已经被作为燃料来炼铁。
中国古代木柴价格昂贵,森林资源不丰富,使用最多的燃料是秸秆。因此需要长时间大量消耗燃料的烹调,一般来说都是不允许的。
而古代欧洲因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可以用于取暖和烤制食物。
欧洲古代民居里面常见的壁炉,中国传统民居里面基本没有,主要是燃料供应不足导致的。
中国明朝中后期航海技术开始大幅度落后于欧洲的主要原因,就是用于生产优质远洋海船的森林资源被消耗完了,几乎找不到可以做三宝船龙骨的木料。只能做一些近海航行的帆船。而同时期的欧洲,则依然保有大量的生长期近百年的橡树。
胜利号是一艘英国皇家海军的一级风帆战列舰,1759年开建,在1765年建成,共消耗了2000余棵橡树,38吨铁。排水量2162吨,舰长67.8米,舰宽15米。舰上装有3根桅杆,主桅高62.5米。装有108门大炮,舰员850人,船上能贮存35吨火药和120吨炮弹,一次可连续行驶六个月,现仍停泊在英国的朴次茅斯港。
航海大发现和橡树拥有量直接相关。
坐拥优质森林资源的欧洲,除了制造远洋帆船,一些木质疏松的木材也用于烹调食品和取暖,消耗一些木材来烤面包饼干并不是难事。
而中国的秸秆燃料,一些枯树枝来加工食品,最好是大火快炒,蒸煮消耗的燃料相对也较少,可以接受。用长时间燃烧木料来烘焙面点,这几乎等于是败家子。
油炸食品中西方古代都有,但是缺乏食用油,地中海植物油比较丰富,但是欧洲其他地方一样缺乏。动物油脂用于油炸比较奢侈,普通人一般来说很少食用,此类食品主要用作零食和礼品。
总结:中西方面点基本构造类似,但是受地理条件和燃料资源的限制,各自发展出了不同的方向。中国主要以蒸煮为主,因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节约燃料。欧洲以烘焙为主,主要是木材资源丰富,受燃料供应情况的限制较少,且可以同时兼顾制作食品和取暖的需求,也是最大限度利用好资源。
我在前文中就说过,中国的烤制食品源头就是军粮和商旅干粮。
这是有确切证据的。
比如说西安的肉夹馍,外面这层烤馍,传说的源头就是秦军军用口粮。
锅盔
陕西锅盔的制作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相传周武王伐纣时锅盔就被用做兵士的军粮,在陕西西府一带,还有一个锅盔品种叫“武王锅盔”。
秦人制作的锅盔,个儿大、饼厚、瓷实。据说锅盔最初不叫锅盔,因其外形酷似树墩的横截面,因而被叫做墩饼。一个都有五六斤重,一个墩饼的直径大约在50—60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
锅盔的制作方式非常讲究,要用上好的小麦面粉,用水搅拌,和成面团,待发酵后用擀面杖擀成大圆饼,置于平底大铁鏊中,用文火慢慢烙之,炕干水分、皮微焦黄而瓤干香醇。
锅盔即使在炎热的夏季,放上10天半个月也不会起霉变质,适合长距离作战食用,完全可以和军队所使用的压缩干粮媲美。
这是有具体用途的。
对于军用物资的生产和加工,从古至今基本都遵循同一个原则,那就是如何适应战场需要,成本不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押运粮草的部队先行出发,到达指定地点立即开始粮食储存加工工作。军用方便食品就是最好的选择。只要能够供应部队需要,消耗大量燃料并不是问题。
这和家庭的生活所需出发点完全不一样。
就像现代部队的各类军用方便食品,压缩干粮。你居家的时候会吃吗?并不是这些不好吃,而是居家并不需要大量存储这类食品。西安普通人的家庭主食并不是锅盔,而是各种面条,馒头、米饭。羊肉泡馍也是西安的著名美食,这里面就要用到烙饼。但是羊肉泡馍的主角是水盆羊肉,并不是烙饼。真正解馋的是羊肉汤。吃羊肉泡馍基本上都是到饭馆里吃,家庭一般不做这个。
你看山东的煎饼,就是百姓居家食品。和上面讲的锅盔就有很大的区别。
煎饼的特点就是可以用各种杂粮做成面糊摊在鏊子上煎,很薄,夹着菜吃。比如说放上大酱,山东大葱,卷起来吃。鸡蛋、土豆丝、萝卜丝、虾仁、猪肉、牛肉都可以夹在里面,实际上就是有什么就可以放什么。这是当地的主食。做一个煎饼的速度是很快的。一个制作手艺熟练的山东人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做一大摞出来。经济又实惠。可以说是节省燃料的典范。
中国的面包:
错了,不好意思。应该是这个:
中国的饼干:
小朋友,是不是短视频看多了然后以为所有的面包都是香甜可口的?
或者说只看到了近现代欧美中上层精英的生活而看不到被他们殖民掠夺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被他们剥削的欧美底层人民?
你知道为什么欧洲古代的面包又叫黑面包吗?
你知道法棍这个称呼怎么来的吗?
你以为中世纪的欧洲人人都能吃奶油、白糖、面粉?
你以为中国的面包跟欧洲的面包一样?
建议多了解一点相关知识,再来提问。
糖这玩意儿一直到四十年前都还是不得了的奢侈品啊大哥,更别说鸡蛋了。牛奶在建国后很长时间几乎就是飞行员特供,古代……中国人几乎不喝这个,所以才会大面积乳糖不耐。
六十年代一般老百姓想象中的生活质量是“怹老人家肯定顿顿吃白糖”,七十年代末的讽刺文《康玄抓点》,里边那个又懒又馋的地方一把手康玄,跑到妇女主任家蹭饭的标准也不过是“下点挂面,打俩鸡蛋,炒盘韭菜,再加上点豆腐干”。我上小学那会儿,高我们一级的师兄师姐把语文老师气得精神崩溃,因为他们很羡慕《穷人》里主角的生活:菜只有鱼。直到我们这一届,没菜的蒜汁拌面打发一整个夏天还是大部分学生家里的常态。中午吃蒜汁拌面,早晚两顿是馒头稀饭就咸菜。
你平时习惯吃的那些又甜又软的小面包,其实是日式的,欧洲人拿面包当饭吃,就不能太甜,不加糖不加奶不加鸡蛋,纯粹就是面团发起来,搁烤箱里烤熟。中国第一本西餐教程《造洋饭书》里干脆管这玩意儿叫馒头。欧洲古代的情况是,盆子大小一个面包,买回家去够吃好几天,吃着吃着干了就吃不动了。俄国人会用啃不动的面包皮酿格瓦斯,法国人发明的那种法棍,放凉了抡起来能把人打死。所谓饼干,就是细面粉加极少水,和成硬块,不醒不发,搁烤箱里反复烤成板砖,吃的时候需要泡软了才能下嘴,水手们出海了没得吃才愿意吃这个。先发酵再烤的苏打饼出现的时间很晚,黄油曲奇倒是有,不过按照经销商的说法,这玩意儿最早就是当老师的自己在家烤几个,用来哄小学生的。小学生家里的伙食质量请自行想象。
有人cue中餐为什么不预处理骨头那个问题里我就已经说过了,
中餐最伟大的成就是对主食的预处理,说是冠绝世界几千年也不为过,
比如中国出土的这碗四千年前的面条,是小米磨的,不是今天通常用的小麦磨粉。研磨小米做面条,那得是多么牛叉的生产力。
在此之前,意大利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食用面条的国家。
要理解面条背后的涵义,就必须了解过去世界上的人们都在吃什么。
小麦是人类最重要也是最古老的主食之一,
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先民最早不懂发酵,也不懂烘烤,把小麦拿来煮粥,煮成糊糊状的东西下咽,直到公元前六千年左右,才有了磨粉加水变成烤饼的吃法,前三千年左右,才有了发酵面包的概念,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不传之秘。
后来面包的做法普及了,但是研磨小麦的工具非常稀有,烘焙面包的燃料也不易得,
所以面包直到今天也是相对比较成本高的主食,
在整个古代欧洲,贵族才有财力吃精磨面粉的白面包,而平民直到中世纪还在啃黑面包,
所谓黑面包就是磨得不好的面粉,里面还经常有糠,混杂木屑和石头,
因为他们研磨的成本通常很高,要把谷物送去专门的磨坊,风力水力驱动,磨完了再拿回去,普通人是难以承受这个研磨费用和交通成本的。
中国就强太多了,研磨技术甚至走在了主食前头,什么都能拿来磨成细粉,没有麦子就磨小米和黄米,有了水稻大豆,包括后面将要来的玉米,来一个磨一个,
面条古称汤饼,从字面意义上也能看出,相比传统的烙饼要更加易食,煮沸的水加上磨好的谷物,既健康又好调味,
然后就诞生了逆天的发明,豆腐。
这种蛋白质含量异常丰富,又好吸收的植物蛋白来源,无论是口感上,还是营养均衡上,都甩了黑面包不知道多少个次元了。
在日照不强,水网遍布的江南地区,水稻比麦子更普遍,各种米粉米线和米糕是老百姓也能吃得起的主食,
简单来说,中国的主食史,就是一部精细研磨史,磨细细的再过筛,或者用笸箩扬出去杂质,麦子,豆类,水稻,被磨成粉后加工成各种精细主食,能磨到很细是各种花式做法的前提。
西方和西餐也不是从中世纪到今天,顿顿惠灵顿牛排加白面包,
各色面包蘸豆子和蔬菜煮的汤汁才是大部分时间的平民饮食,这玩意废牙废得超厉害,吃出什么都有可能。
青豌豆,鹰嘴豆,黑豆扁豆各种豆子,
配上肉类,野味,熏鱼等东西,这些无论东西方都是硬通货,能吃得多干净就多干净,连血液都不放过,
加上奶制品炖成糊糊,一盘子也不知道是啥的东西,嚼巴嚼巴踢里秃噜往下咽就行了。
所以区分贵族和平民看牙就行了,平民的牙普遍过量磨损,穿上全套贵族衣服还是不像。
工业革命让西方富裕了起来,才诞生了很多精细的吃法,
咖啡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
咖啡馆在17世纪就开在法国了,贵族们对这种人吃了精神羊吃了跳舞的豆子汤根本不感冒,直到18世纪才兴盛起来。
只因为工业革命以后,研磨才成为普惠的生产力下放给老百姓,在此之前连主食的精致研磨尚且做不到,更不要说轮到咖啡这样的饮品了,
甚至煮沸都是个奢望,因为没有燃料。
题主奔着面包饼干黄油曲奇穿越回去欧洲,结果发现天天吃豆子杂碎,牙都崩裂了,与此同时中国人在吃葱丝芫荽山茱萸煮的鲜汤,撕进去烙得焦香的面饼,吹着汤里的热气,喝上一碗浑身冒汗,又鲜又辣,那感觉如何呢,
现在你明白了吗?
因为题主你理解中的面包,实际上是被中国人改良过后的面包。
所谓的的中式面包和日式面包,松软可口,香甜美味。
但实际上的西方传统面包,那是又硬又咸,或者干脆就又硬又难吃。
硬能硬到可以砸核桃,那难吃能难吃到什么程度呢?
题主你去吃一下西方的麦麸面包就知道了,一口下去,尽是渣子味,口感很粗糙。
正而八斤的西方传统面包,不泡汤或者不加热,是很难下咽的。
这种面包,比起中国传统的面食,如馒头,馍,饼,包子,饼干,那就是渣渣。
一个国家的饮食,不会脱离那个国家的粮食生产力的。
只有足够大的农业,才能够支撑起足够发达的食品工业或者饮食文化。
就这么简单。
PS
有人说中国人做锅盔,20公分厚的熟不了,我给你们开开眼
说一个冷知识。
松软面包是中国人发明的。西方面包通常很硬,而且重要的是不加糖,甚至还要蘸盐吃。硬到什么程度,大约可以打死人。所以西方面包需要切片再加热才能吃。所以有一个国人在德国发的视频里,就惊诧发现德国人在卖甜面包时候,标签写的中国面包
松脆的甜饼干是美国人发明的。西方的饼干既不松脆也不甜。大约就是中国传统的烤馍片
曲奇,是东西方共有的。
只不过中国叫油酥,乳酥。用于面食的馅料,原料是猪油,植物油或者奶油。
油酥皮是另外的东西。
而西方曲奇,则是混着黄油,直接烤制吃的。
如果非要说中国古代发明
大约就是饼干了,只不过古代称酪干。是奶油混合面粉,烤制圆形或者方形小块,这个在新疆有出土实物。甜不甜不知道。
非要说和西方差不多的面包
那就是锅盔了,陕西的,我见过厚20公分,直径40公分的大锅盔。只不过是半发面,与西方不发面面包个头差不多,口味要好得多,就是凉了也不硬。同样也是切片吃。
而合面手法与熟制过程与西方面包相似的,大约就是河南,山东火烧了。
有人问中国发明松面包的证据,我说我后说。
可能中国就是人口太多,而且地域发展不均衡。
在八十年代之前在广大的城市,也就是国营厂,都有自己食堂,他们一般都会加工面包。在街道里还有叫粮油副食社的,他们也会做面包。(占有中国人口最多的广大农村人,应该吃不到)
到了现代,还有很多城市里面卖所谓的“老面包”我吃过基本上还是几十年前的口味。这个在市民里还很有市场。
而这个面包口味,我在上海,株洲吃的与在长春,银川吃的都差不多。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国营企业食堂基本上都是一个系统出来的(粮食局下属的粮油合作社,以及职工食堂),基本上做的面包都是一个口味。松软香甜。
在我印象里面面包就是松软香甜的,在改革开放之前就一直如此。我妈很喜欢吃面包,她说从小就喜欢吃。到老了也没有改习惯,而且就喜欢吃那种老式面包,所以我出差会把在当地遇到老面包买给她。
后来去了外国才知道,面包是硬的而且还不甜。
回国问老飞行员(他是中国第一代轰炸机驾驶员)为什么只有中国面包是甜的,老飞行员说不知道,解放前国民党飞行员吃的面包就是甜的而且松软,解放后接收一批专门给国民党飞行员做饭的厨师,一直延续到现在,从来没有改变过。
在八十年代以前的亚洲只有中国的面包是甜的。
总部的食堂有一次招待日本访问团,日本人就问,你们中国的面包为什么是甜的?招待人员反问日本的面包不甜吗?日本人说确实不甜。
这事当年还成为笑话在大家中间传播。
后来改革开放以后,不断有香港人到内地开酒店,从广州,深圳开始,香港人的西餐做法,开始流行起来。然后国内的酒店开始学习。厨师们结合中国甜面包,加入香港西点做法,那时候现代意义上的面包开始在这些酒店里流行起来。
再后来,各地酒店厨师出来单做,有的就开始做蛋糕店,现代意义上的面包,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里。
在之后就是烹饪学校出现,我一个同学就是在烹饪学校学习西点的。在他学习时候,现代甜面包的配方已经成型,因为我妈喜欢吃老面包,我有时候还去他家让他给我做几斤。然后就是各地西点店林立,让大家都能吃到所谓的甜面包。
而传播甜面包功劳最大的是河南人,他们的食品工业,把甜面包买到全国各地。比如盼盼集团
之后大约八十年代中后期,香港酒店业进入台湾,把这种甜面包带到台湾。
日本人什么时候做甜面包的我不知道,我知道我家亲属,在八十年代去日本出差,也说过日本日本面包不甜。
我为什么会觉得有个网友说日本发明甜面包有些可笑,就是因为那个笑话。毕竟是政府机关内部流传出来的。有些可信度。
最后说一下
日本人主食不是甜面包,而是三明治,三明治上面的面包片确实不甜,日本人不太重视中国这种酵化技术,做出来的自然面包片也不甜。
PS什么是馒头
南方人不太懂什么是馒头,馒头嘛!一定是有馒头皮,加碱,有碱味,质地较硬,吃起来有劲道,放了一天以上掰开会掉渣,吃起来口感很干,再加热一次吃就会感觉很好。不加碱就是酸的。
什么是发糕(不是米糕)
发糕水分多,要加糖,不用揉,发好直接上蒸屉。吃的发甜,质地较软,吃起来比较Q弹
凉着吃正好,放一天两天也不会干。比较适合做糕点
不是一个发面团揉出来做出来的一定是馒头。不揉的是发糕。工艺做法差别很大,南方所谓的馒头,在北方就是发糕,而北方馒头对于南方人来说,真不知道怎么形容,要不太酸,要不碱味道重。关键是硬,感觉嚼都费力。
但凡看看红楼梦,都不至于说古代没饼干面包这类的东西。
不就是下午茶,点心嘛。
你再看看金瓶梅,什么茉莉酒,玫瑰露,胡桃松子泡茶、福仁泡茶、蜜饯金橙子泡茶、盐笋芝麻木樨泡茶、果仁泡茶、梅桂泼卤瓜仁泡茶、榛松泡茶、木樨青豆泡茶、芫荽芝麻茶,香茶木樨饼儿,果馅椒盐金饼、蒸酥果馅饼儿、梅桂菊花饼儿、黄韭乳饼、春不老蒸乳饼、裂破头高装肉包子、玉米面鹅油蒸饼儿、酥油松饼、玫瑰元宵饼、果馅团圆饼、衣梅、玫瑰八仙糕,蒸酥果馅儿饼、黄米面枣儿糕、艾窝窝、果馅椒盐金饼、荷花饼、卷饼、酥烧、玉米面玫瑰果馅蒸饼、顶皮酥果馅儿饼、煎面筋、蒸饼、软饼拣肉丝细菜儿裹卷、松花饼、白糖万寿糕、玫瑰搽穰券儿、白糖薄脆、裹馅寿字雪花糕、大包子、桃花烧卖、果馅元宵、烧饼、裹馅凉糕、酥油泡螺、玫瑰鹅油烫面,玫瑰花饼、豆粥、果馅寿糕、玫瑰糖糕。
你以为古人不会做小饼干是吧?你错了。
这玩意儿弄点面搁点糖,有钱人不吃的,西门庆也就在他那一亩三分地算个人物,放外面算个啥?
你看看人家吃的,吃饼干跌份么?什么叫美味的饼干?
那是没馅儿的薄糖烧饼。还没芝麻。
那为啥不做面包?
十屉馒头一起蒸,三五根木柴就能全蒸熟,水蒸气在里面不断的循环。一屉十个。能出一百个。
你烤一百个面包,我看你用多少柴,废多少劲。
你要知道,我国古代,那是方方面面都处在世界顶端。
如果拿上面那些换你的小饼干,哪个香?
论饮食,跟我国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渣渣,只是平民吃不起罢了,以上只是九牛一毛,不要觉得古代人是一群蠢人。没文化和不聪明是两码事。
传闻玛丽·安托瓦内特曾说过一句蠢话:“人们没有面包吃,不能吃蛋糕吗?”
这句话一直与晋惠帝的“何不食肉糜”齐名。
此处的“蛋糕”并不是cake,原话是"Then let them eat brioches."
brioches并不是蛋糕,而是一种含有鸡蛋、奶油的甜面包。性质更类似于甜点,在18世纪的法国是一种奢侈食品:
欧洲的面包多是用小麦粉、油和盐制成的原味主食,相当于中国的馒头、大饼:
题主口中加了糖鸡蛋和牛奶的面包,其实更接近brioches而不是bread。
然后题主又说了,为什么中国人做不出美味的面包,偏要吃馒头和油酥。
其实中国自古就有面包啊,正儿八经西域进口美食。
只不过我们管它叫馕/胡饼。
目前发现的人类制作面包的最早证据,是一处14000年前的约旦遗址。在那里科学家发现了石头壁炉,里面装着烧焦的面包屑残骸。
约旦是西亚国家,新疆的馕,就是两千年前从西亚传过来的。
四舍五入,馕也是一种面包。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把馕带到中原,称之为“胡饼”,也就是后来的“烧饼”。
四舍五入,烧饼就是面包。
《清明上河图》里的胡饼摊:
不过约旦遗址的面包,绝对不是我们想吃的那种。
因为它是死面做的,想想都能崩掉门牙。
世界上最早的发酵面包是埃及人发明的,与之同时发明的,是啤酒。
面包可以用来酿造啤酒,啤酒可以用来发酵面包。
先有啤酒还是先有发酵面包,是和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无解的问题。
中国的发面技术,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同样是以酒为酵母。
《周礼·天官·醢人》:“羞豆之食,酏食糁食。”
酏是指酿酒所用的清粥,也指米酒。酏食应该是用酒做的食物。
东汉学者郑玄为这段注解道:
“酏食以酒,酏为饼。”
如果他的注解是对的,那么周朝就已经有用酒发酵制成的饼了。
古人用“饼”统称各种面食,所以并不是所有“饼”都看起来像饼。
中国最早的饼是汤饼和蒸饼,也就是面片汤和蒸的面食。
武大郎卖的就是蒸饼,为了避赵祯的讳改名“炊饼”,和今天的“武大郎烧饼”完全不是同一种东西。
最原教旨主义的胡饼,是加入胡麻的烧饼。
胡麻这种调料我们平时很少吃到,但西北地区有胡麻饼卖,可以网购。
我买过,感觉略淡,多加点胡麻就更好了。
西北地区还有一种类似瓜子的零食,嗑着吃的,叫炒麻子。
炒麻子就不是胡麻了,而是火麻/大麻,和那个可以枪毙的大麻是一个种下面的不同亚种。
据说炒麻子吃了上火,但我怀疑是因为它太小了,嗑得人着急上火。
小时候奶奶给我买过一小把,嗑十数颗,烦躁,弃之路边。
胡饼传入中原后极受欢迎,从皇室到民间都在吃,更是开发出了各种口味。
北魏《齐民要术》记载:
作烧饼法:面一斗,羊肉二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令熟。炙之,面当令起。
髓饼法:以髓脂、蜜,合和面。厚四五分,广六七寸。便著胡饼炉中,令熟。勿令反覆。饼肥美,可经久。
这里的烧饼按今天的说法应该叫羊肉烤馕,我超爱吃,香极了。
住在望京的胖友可以试试这家羊肉烤馕(现在改名吉利利·烤包子),我在学校的时候天天吃,现在吃不到了,悲。
至于髓饼,就很接近题主想要的甜面包了。
用蜂蜜代替糖,骨髓代替油,想想就很香甜。
因为中国古代缺乏燃料是常态,去砍砍柴试试?西游记里小妖都知道,唐僧要煮了吃,省柴。
因为古代欧洲的面包搁现在一般叫烧饼。当然古代欧洲人的烧饼没有烧饼那么好吃,因为它是死面饼,用的也不是精面,而且还要添加些木屑之类,做出来的东西放干之后可以砸死人。
你还别嫌弃,能天天吃麸皮死面饼的起码得是个骑士老爷,穷逼们也就是用粗面粉加点水煮成糊糊喝,和解放前的中国农民差不多。
这东西我还真喝过,小时候我爷爷突发奇想,要带我们几个孙子辈的忆苦思甜,找老家村里的亲戚磨了一种黑面粉(亲戚还觉得很奇怪,谁还打这东西啊),然后加点野菜煮成糊,那玩意儿无论是味道还是口感都一言难尽,而且辣嗓子。
现在大家吃的那种烘焙店里的面包,一口咬下去就该知道是用了多少面粉、白糖、牛奶,这东西用屁股想也该知道是工业革命后才能推广开来的高级货,实际上欧洲人能顿顿吃这玩意儿都是二战后的事情了。
中世纪欧洲确实有类似的面包,用鸡蛋、牛奶、蜂蜜和面,然后用啤酒酵母发酵,这就属于贵族都不能顿顿吃的顶级奢侈品了。
教你个穿越的办法。你现在找大陆最贵的面包房,买个法式杂粮长棍。就接近欧洲古代的面包了。别找便宜的,面筋抽走了太容易咬没感觉。你就会知道,有个葱油饼,你就不会吃那个。
这个题主应该是不了解中国的,不知道中国除了他的家乡外,中国还包括有我们家乡新疆吧,新疆人发明出了饼干和面包,而且还有比面包口味更多样的馕。馕或面包的共同祖先,新疆叫ku'mech。面包的口味相对单一,而新疆馕和ku'mech的口味多样,馕还有像烤包子samsu肉囊这种肉馅的人间美味,个人觉得新疆传统馕还是比俄罗斯传统面包好吃。
馕在波斯语是“面包”的意思,维吾尔族著名学者穆罕默德·喀什噶尔在他的《突厥语大辞典》中记载有托喀西、艾提买克、琵斯凯其等11种维吾尔语的馕称谓。艾尔肯写了一篇文章介绍新疆馕。
面包或馕制作十分简单而方便,没有任何很难的技术含量,而且这类烤熟的饮食还是人类最原始的饮食,人类应该最早学会用火烤熟后吃掉,如此简单并不不存在“发明”一说。
古代一个地方的饮食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关,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在技术落后无法客服自然困难的古代,人民的饮食只能顺从自然。大家应该听说过,吃北方人的食量普遍比南方人大,这是因为面食是开胃的,填饱肚子的面食量会比蔬菜多。馕喂饱十个人需要一公斤面粉,而一公斤面粉做的汤面可以喂饱20个人。古代中原地区人口众多,而谷物相对严重短缺,导致馕或面包这样“过度浪费谷物”的饮食,严重不适合古代中原地区。这也是中原百姓口粮极其繁杂多样,吃方面的材料禁忌比其他民族少的根本原因。
所以,我个人觉得汉人不是没有发明出面包或馕,只是面包和馕不适合古代中原,古代汉人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饮食。我猜测可能是自宋代人口持续增长,以及突破了最佳环境承载范围,汉人才开始逐渐抛弃馕饼类的饮食,选择更加节约粮食的饮食,以及开拓食材范围。
而且唐朝宋朝时期,新疆与中原的来往史上最活跃时期,新疆和蒙古草原的馕类饮食应该传入中原,汉人古书记载的胡饼应该就是指馕( @马伯庸老师两个唐代题材电视剧里的“胡饼”用的好像就是新疆馕 )。没有在内地流传开和流传下来,大概率就是因为不适合。毕竟馕又不是很难制作,内地汉人也能很容易学会,内地没了新疆人照样能制作。
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阿斯塔那唐墓发现了一个直径19.5厘米的馕,呈圆形,出土时碎为12块,土黄色,已经脱水干化。其原料为小麦粉,是在馕坑中烤制而成的,它中心薄,边缘厚,中央戳有花纹,样子与现在新疆维吾尔族家庭日常所吃的馕完全一样。同一年,考古工作者又在阿斯塔那唐墓中,发现了一个1000多年前的小馕(见图),此馕显得十分娇小,直径只有3.9厘米,用白面制成,表面有干果仁,保存相当完好。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新疆考古人员又在3000多年前的哈密五堡、2800年前的且末县的扎滚鲁克、2500年前的鄯善县苏贝希,以及1800多年前的洛浦县山普拉等地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各种形态的馕。由此可见,最早的馕距离现在已有3000多年。
1.饼干和面包是烤的,中国上古中古时期的面食则以蒸煮为主,为什么会这样,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追溯一下中国中原文化的饮食史:
正好今天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开幕,国博的小伙伴带来了这张展厅实拍图
注意红色框体里面的那件器物,那是最早的陶灶。换句话说,大概1万年前后,中国人驯化了小米、大米,一般来说,就用类似的陶灶(很可能还没这件那么好)上面支一个大口的陶盆(学名叫釜),煮大米或者小米粥喝。
再后来,祖先发明了了一种堪称逆天的东西,就是橘红色框体里面的文物,特别是中间那件。这件器物分为两个部分,上面是一口锅,上下是可以分开的,下面三个脚,里面是空心的,盛水,脚底下生活。上下之间的连接部有个篦子,中间有小孔,往往还有个盖(这件器物的盖应该是遗失了)。这样祖先就能利用火加热脚里面的水,水蒸气通过有孔的篦子进入上面的锅,把锅里的食物蒸熟了。这件器物叫做——甗(yan3),就是最早的蒸锅。它的出现,奠定了中国烹饪方式的主要方法——蒸。
不过这件青铜甗发明的时候(商代中晚期),能够磨面粉的石磨还没出现,虽然小麦在公元前2500前后已经传入中国,但是当时的吃法,主要还是把麦粒蜕壳之后放到甗里面蒸熟做麦饭吃,所谓“粒食”。
2.到了战国晚期,石磨逐渐普及,中国人开始把麦子磨成面粉。但是在面粉的食用上,基本沿用了传统的方法——蒸煮。
汉代是中国面食的发展期,当时把一切面食都叫做“饼”,三国西晋时人束皙曾作《饼赋》,基本梳理了当时的面食种类:
《礼》仲春之月,天子食麦。而朝事之笾,煮麦为䵄。《内则》诸馔不说饼。然则虽云食麦而未有饼。饼之作也,其来近矣。
若夫安乾粔籹之伦,豚耳狗舌之属。釖带案盛,餢飳髄烛。或名生于里巷,或法出乎殊俗。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消,温不至热。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吴回司方,纯阳布畼。服絺饮水,随阴而凉。此时为饼,莫若薄壮。商风既厉,大火西移。鸟兽氄毛,树木疏枝。肴馔尚温,则起溲可施。玄冬猛塞,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然皆用之有时,所适者便。苟错其次,则不能斯善。其可以通冬达夏,终岁常施。四时从用,无所不宜。唯牢丸乎?
尔乃重箩之麮,尘飞雪白;胶黏筋䵑,䐧溔柔泽。肉则羊膀豕肋,脂肤相半,脔如蜿首,珠连砾散。姜株葱本,蓬切瓜判,辛桂剉末,椒兰是畔,和盐漉豉,揽和樛乱。于是火盛汤涌,猛气蒸作,攘衣振掌,握搦拊搏。面弥离于指端,手回而交错。纷纷馺馺,星分雹落。笼无进肉,饼无流面,姝媮咧敕,薄而不绽,巂巂和和,䑋色外见,弱如春绵,白如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飞散而远遍。行人失涎于下风,童仆空嚼而斜眄。擎器者吒唇,立侍者乾咽。
尔乃濯以玄醢,钞以象箸。伸要虎丈,叩膝偏据。槃案财投而辄尽,庖人参潭而促遽。手未及换,增礼复至。唇齿既调,口习咽利。三笼之后,转更有次。
3.《饼赋》里面描述了汉晋时期的几种饼:有安乾、粔籹,类似今天的馓子;豚耳、狗舌,类似今天的猫耳朵;釖带案盛,餢飳髄烛也应该都是当时的面食,失考;曼头,类似于今天的肉馅包子;薄壮,类似于今天的春饼;起溲,类似于今天的发面饼;汤饼,类似于今天的面片儿汤;牢丸,类似于今天的蒸饼。
我们发现,这里已经有安乾、粔籹这类油炸的面食了,甚至还掌握了初步的发面技术,但是还没有烤的出现。
不过并不是说中国上古时期就没有烤这种方法,还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的展品
这是一件汉代的烤炉,只不过这种开放式的烤炉是用来烤肉的。所以我觉得,路径依赖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而且蒸煮的面食滋味甚美,烤面包还要专用的烤炉,为什么还要费事改造炉灶去做面包呢?
4.汉代丝绸之路的创立为我们打开了视野,丝路沿线的好东西就已经传到中原来了,原来在中亚西域一代的烤馕就到了中国,当时叫做“胡饼”。传说汉灵帝就特别喜欢吃胡饼,到了唐代更成为长安的流行事物,白居易有言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面脆油香”就是胡饼千年以来滋味的最好写照。胡饼流行于中近东,虽然我没能考证出胡饼的起源,但是我国新疆地区长期以烤馕为主食。烤馕是烤制的,而且烤出了麸质形成的网状结构,理应算作面包的一种。
那埃及和罗马式的面包为啥没能传入中国呢?最早的面包是烤面粉、水、盐的混合物,古埃及人发明了面包发酵技术,后来罗马时期,上层可以吃杂质少的白面包,底层只能吃杂质硌牙的黑面包,到了中世纪屁民甚至只能吃廉价的大麦粥,面包成了贵族老爷们的食物。面包不好带,在味道上又没有竞争力,中华文化没有接纳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至于饼干,限制因素主要是糖,其实把胡饼加糖就可以视为饼干,这样像桃酥、杏仁饼之类明清以后中国发明的小吃,就应该算作饼干。甚至不排除唐宋时期有更早的例子,不过那时候制糖技术太还不够发达,可能也有所制约。
5.工业化以后,面粉、蛋、奶、糖的价格逐渐走低,制作面包的机器被发明出来,防腐技术的进步,面包成为价廉物美的食品工业产品后,就架着西方社会的“东风”,开始满世界传播了。
迥异他乡的农作物与炊具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在华语圈算得上家喻户晓。大多数时候,人们只是简单地去背诵这些诗歌“不求甚解”。比如大部分人肯定不知道诗歌中的“禾”是什么,只知道是一种作物。其实禾是古代文人的“文言”,在白话中它被称之为“粟”,脱壳后就是小米。在改革开放以前,小米一直是中国人尤其是北方人的主食。
40岁以下的青年人估计只有喝粥的时候,才会品尝这种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食物
这种农作物也是中国人最早的主食,也正是这种农作物的种植,进一步导致了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一系列的不同。粟米这种食物很难用烘烤的手段进行烹饪,最原始的水煮又很难做好。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华夏先祖发明了独特的烹饪工具——甗((音“演”))。
出土的青铜甗,右图是甗的一部分,即甑
这种炊具分为上下两层,即上面的甑(音“憎”)和下面的鬲(音“立”);使用时在鬲的底部放上木炭或者煤炭点燃,鬲中注入水,鬲上面放上甑,在将甑内放入粟米或者其他食物。没错!这种炊具的任务就是——蒸(连甑的读音都雷同与蒸)。根据古人的家庭的件不同,甑的材料也不尽相同:富裕人家一般使用青铜甑,穷苦人通常用陶甑。
豆包这类蒸煮类点心之所以到近世才出现,和它的食材是粟类作物(黍,即小黄米)难于加工有很大关系
相比“烘焙”或者“烤”,“蒸”无疑更适合高梁、大豆、谷子、稻子等硬质粟类作物。经过“蒸”或者“煮”的粟类作物非常适合“粒食”不需要研磨成粉,只需要经过简单的脱壳程序即可。从侧面表明华夏先民的主食是粟米,而不似中亚或者两河流域以麦食为主。
农作物的生长和气候环境息息相关。当时的东亚大陆有着充足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十分适合种植粟米类的食物。反观中亚等地只能依靠内河进行种植,大大小小的绿洲供养起一座座商业城邦。人们迫切需要种植耐旱且无需大量人力的作物。这也解释了为何“小麦的革命”会发生在中亚。
原始的鏊
当然,华夏先民并非没有尝试过类似于烘烤的烹饪手法。大约在五千年前,中国开始出现名为“煎”的手艺。仰韶人在当时已经创造出有陶质的烹饪器具——鏊,后来各时代的煎饼、烙饼美食的勋章应该发一半给鏊。不过,当时的“煎饼果子”和今天以鸡蛋和麦粉作为主材料不同,是用小米和大豆。
感谢吃货们的坚持,让“煎、烙”饼食这类并不经济(但更美味)的烹饪方式得以保留
这两种农作物可以直接“粒食”(蒸煮皆可),磨成粉制成煎饼十分耗时不说,得到的卡路里也相差无几,对热量匮乏时代的古人来说,拿小米粉、大豆粉当主食显然是不可取的,最多也是调剂古人平淡餐饮的“副食品”。
麦食的引入与工具改进
随着气候的变迁,热带雨林逐渐在长江以南消失,水资源也不再那么充沛。麦作为一种主食(之前虽然也种植麦子,但并非主流)逐渐占据中国人的餐桌。在一开始,人们还是以蒸煮的方式食用麦子,时人称之为“麦饭”。如果你是北方人就会明白,麦子这种作物虽然也可以粒食,但“粒食”的小麦十分难吃,而且对消化不利。
那为什么不把麦磨成面粉呢?答案出在工具上。在秦汉以前,古人主要的研磨工具依旧是石磨棒和石磨盘。但就研磨工具来说,两汉以前的华夏先民和新石器时代的差别不大。这种工具费时费力,磨碎它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比蒸煮它都要长,人们自然不会去使用它。
石磨盘和石磨棒一直没有什么变化
汉代开始情况有了改观,石磨技术得到发展,开始出现今天石磨的雏形,可以用人力或者畜力驱动。很多学者认为豆腐起源于汉代就是这个原因。但技术的传播本身非常缓慢,在当时也并非家家户户都能配备石磨。再加上唐以前关中地区并没有完全的荒芜化,所以人们对如何改良麦食并不是很上心。一直到隋唐时期,麦饭依旧是家常主食,哪怕人们在四百年前的三国时代就能做出可口的馒头和包子了。
在上古时期,石杵或木杵常被用来舂捣粮食
麦子这种作物十分耐旱,哪怕是干旱的中东也能生长的很好;它也无需太多的水利灌溉和社会协作性质的田间管理,小家庭就能承担大片麦田的种植所需的劳动力。也是在这个阶段开始“麦饭”开始逐步退出餐桌,北方人的饭桌开始摆上馒头、面条、水饺等我们熟知的北方主食。北方农村也开始出现大量的石磨,中国的麦食文化终于完全进入到“粉食”阶段。
中国特色的麦食之路
不过,麦子作为主食虽然占领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却没有形成欧美那种面包文化。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在一个似乎“老掉牙”的词语上——中国特色。
这里的特色包含了先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后天的制度因素。首先,任何技术的传播都和人口的流动密切相关。正如上文所述,最迟至汉代中国人已经掌握石磨的技术,可人们依旧食用难吃的麦饭。除了此时的北方依旧有其他谷物作为补充外,最重要的理由就是石磨普及度不高。从秦汉一直到唐初,中国的君主都对技术人员限制重重,还死命压制人口流动。
其次,早期的西方面包(这里取广义西方,包括中亚地区的麦食)可不像今天这么蓬松柔软*(参考法棍)。欧洲自古典时期起就有殖民的传统,中世纪的贵族虽然对人口流动也有约束,却没有同时期中国对农民的约束来得严格,而且这种束缚只针对农奴阶层。11-12世纪市民阶层的崛起更是极大地繁荣了欧洲的商品经济,各地的贸易网络如雨后春笋一般成长起来。
至于伊斯兰世界更是以经商闻名,无论是真实历史上的默罕默德还是《一千零一夜》中的辛巴达横穿沙漠去异邦跑商都是家常便饭。对于此类需要经常迁徙的民族而言,能够长期携带要比可口与否更为重要。经过烘焙脱水的面包,风干的肉块,石头一般的乳酪都能保存数个月乃至数年;蒸煮的馒头、面条、饺子用不了几天便会腐坏发霉。对动辄出门数月经商的民族来说,中原的食物或许可口易消化,但绝不在考虑范围之中。
吃过新疆烤馕的读者都知道,这玩意很容易变硬,却也很难腐坏
当然不能说烘焙就只能做出这种难吃的干粮,对于衣食不愁的贵族阶层或者富裕市民来说一块精心烘焙的蛋糕是上等的美味。随着技艺的精湛,原先作为贵族食品的蛋糕(欧洲称之为卡斯蒂利亚面包,虽然来源是意大利)开始平民化,经过脱水处理的蛋糕成为海员们不可多得的美味。随着欧洲殖民的浪潮席卷东亚,这种食品也开始进入亚洲人的餐桌。只不过由于烘焙技术的相对落后,再加上东亚人已经习惯吃蒸煮的食物,卡斯蒂利亚面包不得不“本土化”——成为今天广式早点常见的马来糕,一种蒸出来的“蛋糕”。
听名字就知道马来糕最早来自南洋,那里有着众多葡萄牙人的殖民地
最后,资源的匮乏也让烘焙技术很难在长城内得到发展。蒸煮只需要少量的燃料即可。将一个炉子加热到能够烘焙面粉的程度,所需的热量绝非将水煮到一百度所能比拟。曾经传统人口密集的关中、河北地区荒芜已久,连高大乔木都极为罕见,这拥有大片森林的欧洲根本无法相提并论;而中原大地也没有伊斯兰世界煤炭烘焙的传统,古人自然更倾向于使用蒸煮的“土”手法满足自己的胃了。
聪明的外国人发明的面包,不是你去资溪面包买到的那种松软的东西,而是这样的
这样的
而中国人管这种东西,一般叫杠头/馕/烤饼。
你特别推崇的那些东西,根本算不上面包,事实上更接近蛋糕,如果一个古代的高贵洋人看见这么做“面包”会心疼的不得了:那么好的牛奶为啥要不直接喝?
如果你指的是点心面包,
不好意思,中国古代没研发出来,西方人古代也没研发出来。
如果你指的是西式面包,
这玩意儿就是货真价实的西式面包,只是叫法不一样而已!
日本明治维新时候,就开始全社会学习西方,
这其中自然包括了饮食习惯,吃面包
但是日本人吃了之后发现,真硬啊,咬都咬不动,难吃的要死。
于是怎么办?
改良呗!
日本人在面包里,大量加入黄油、白砂糖、鸡蛋、小苏打、柠檬汁、牛奶,使用酵母发酵。
很快,口感松软甜腻的面包就被发明出来了,立刻风靡全国……
然而这些材料,都是现代工艺才能大规模量产的,在古代,根本不可能量产。
(PS:题主说古代有糖……这个我无言以对,在工业革命之前,糖一直是最顶级的奢侈品,甚至西方人去美洲殖民,去非洲抓奴隶,最大的动力就是在美洲开辟甘蔗种植园,加工成糖运回欧洲。)
后来, 日式面包就传到了国内,在国内大范围普及。
真正的西式面包, 像法棍、大列巴,除了减肥人士,没人爱吃的。因为又干又硬,咬不动。
所以,全国的面包店,都在流行日式面包。
所以国内下意识的把日式面包等同于西方人一日三餐吃的面包了……其实这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
而日式面包在中国过度的风靡,又影响到了国外。
于是乎,
西方人把点心面包,称之为Chinese bread(中国面包)!
点心面包,中国人以为是西方人发明的,西方人以为是中国人发明的,只有日本人哭晕在厕所
西点还是中式面包?它到底叫什么?_哔哩哔哩_bilibili
最后补充一下,为什么西方不能流行日式面包?
因为主食是天天吃的,所以不能有味道的,
有味道的主食,吃多了,就会恶心,想吐,
三年灾害时候,很多人天天吃红薯,最后一看到红薯就会哇哇哇的吐
同样,加了大量糖和奶油的点心面包,当做零食偶尔吃吃还可以,当主食一天三顿的吃,要不了半个月,你绝对会想吐,
欧洲古代也没有今天我们吃的面包啊
我们今天吃的面包是日本人明治维新后改良的
在古代,比如大约公元1000年前后,欧洲处在中世纪封建采宜经济体,我们在北宋大概
中世纪农民不允许吃面包,因为必须用磨坊才能加工粮食,面粉,才有面包。他们的领主才能吃面包,面包也仅仅是面团烘烤以后的砖头,泡菜汤肉汤吃的,条件好的领主可以加点奶酪。普通人只能吃生的和冷的未加工庄稼,比如麦穗,树上的榛子,屋檐的蜗牛,屋后的野菜,摘下来就往嘴里塞,跟非洲祖先比强不了太多,还有火炉也不被允许。
同时期,中国人可以在汴京路边任意花几文钱买到面条吃,面条加工需要商业化的种植业,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乡村治安管理,职业化的厨师足够便宜以至于服务大众,面条水煮需要柴火,汴京的柴火必然是靠商业化物流体系和职业樵夫的,煮面的水,即便是井水,那也是需要汴京城整个完好的供水系统,而且要求粪便管理,须知欧洲大城市伦敦即便到了工业革命时期,整个城市的粪便还是倒在马路上自然风干的。所以古代中国的整个社会的治理水准超出同时期欧洲几个档次。欧洲那时各个领主之间互相攻伐,语言问题不通,组织力涣散,正如ck2里面,我女儿的女儿还是我女儿,就这么整个一大粪坑。要不为什么马可波罗翻山越岭,走了几倍于唐僧的路程到中国,回去意大利逢人就说,祝你下辈子投胎中国,以至于开启了文艺复兴反抗黑暗教廷的启蒙运动,因为跟中国人比,那时欧洲人真不是人过得日子。意大利那时是整个欧洲的商贸中心,码头酒馆里吹几个牛,老哥我可是去过东方中国的,那里遍地是黄金和蜂蜜,那里猪吃大麦都是煮熟的,你不如中国猪。于是整个欧洲都破防了。
所以为什么同样是蒙古人,挫宋能抗那么久,而整个中亚和东欧简直势如破竹。老欧洲别说蒙古骑兵这种成建制的游牧掠夺者,连小规模的散兵游勇的北欧海盗都打不过,整个欧洲大陆硬是被北欧海盗从直布罗陀打个对穿,直逼罗斯托福地区。今天我们看到的欧陆第一强国德国,德意志民族,就是当年北欧海盗在欧陆打下土地逐步扩张的一个人类分支。
所以别吹了,丢人
冷知识
中古欧洲的农村穷逼
平时吃的最多的
不是面包
哪怕黑面包
吃的也不是最多
猜猜为什么?
因为聪明的领主老爷们
哪能让你们屁民自己磨面粉烤面包
想要磨想要烤?
滚去用村里公用的磨盘和烤炉
再顺带交上一大笔税
好让你的领主老爷的肚子更肥一圈
那么问题来了
屁民平时吃的到底是什么
答案是糊糊
就像是现在的印度料理
只不过没有香料
没有油
没有这个没有那个
啥也没有
只有粗放农业下
你自己亲手种出来的
豆子,各种豆子,还有橡子
大麦,黑麦,燕麦有啥放啥
小麦除外
因为你这种穷逼种不起小麦
当然还有不知道从哪薅来的野菜
或者你屋子边上自家种的菜
或者只是随便什么草
又或者连草也没有
盐是舍不得多放的
就这么熬
熬成一锅糊糊
吃吧
一天两顿
一顿一碗
Bon appétit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