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中国古人便引入了“月亮”这个更加直观、更容易观测的自然天体。月亮的盈亏周期大约是29.53天,也就是一个月。用月亮的周期来定月份,每隔一年,就会累积一个接近11天的差距(12个月 x 29.53天 ≈ 354.36天,比太阳年少了约11天)。为了弥补这个差距,防止农历与实际季节(由太阳决定)完全脱节,中国古人非常聪明地采用了“闰月”的制度。他们会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也就是二十四节气)来调整日子的计算,当累积的差距过大时,就在一年中插入一个额外的月份,这样就能让农历的月份与季节保持相对的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