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官员是怎么样放假的?

回答
古代官员的假期制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多样,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朝代、官职、地区以及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古代官员的假期可以分为固定节假日、特定事由假和非固定假期三大类,并且在请假流程、期限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古代官员的放假情况:

一、 固定节假日(例假)

这是最普遍、最不占用额外假期的“休息日”,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周末和公共假期。这些节日主要与传统文化、祭祀活动以及皇帝生日等相关。

旬假(休沐): 这是古代官员最主要的例假制度,起源于西周的“旬有所亡”。具体来说,就是官员每工作五天休息一天,或者每十天休息两天(古代“旬”有十日之意,但“旬假”的“旬”更偏向于五日一休)。例如,明代规定:“凡官司遇五日,许奏事官休沐一日。”这意味着每逢五日、十日便可以休息。这有效地缓解了官员的疲劳,也方便了他们处理私人事务。

春节 (元旦/元正): 这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通常放假时间最长。从唐朝开始,春节放假往往长达数日,甚至一二十天不等。例如,唐朝规定“元旦、冬至各给假三日”,但实际操作中,春节期间往往会与其他节日连休,总时长会更长。宋朝元旦假期可以达到“七日”,明朝甚至可以达到“十日”。

冬至、夏至: 这两个节气被认为是阴阳交替的重要节点,在古代也受到重视。通常会有几天的假期,与春节的假期类似,但时间可能稍短。

皇帝生日 (圣节): 皇帝的生日是国家大事,自然也是官员放假的重要原因。这类假期有时会与皇帝登基、册封等庆典结合起来,放假时间也可能根据皇帝的喜好和国力有所变化。

其他重要节日:
上元节 (元宵节): 在一些朝代,上元节也有几天的假期。
清明节: 虽然不像春节那样隆重,但在一些时期,清明节也会有短期的假期,方便官员祭祖。
端午节、中秋节: 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一些朝代也会有短暂的假期,一般为一到两天。
寒食节: 与清明节相近,有时也会有假期。
七夕: 在某些朝代,如唐朝,七夕节也曾有假期。

特殊庆典: 如国家发生重大喜事(登基、册封皇太子、大赦、丰收等),会普天同庆,官员自然也会有假期。

二、 特定事由假(事假/因事假)

这类假期是官员因个人原因需要离开岗位而申请的,主要包括:

丁忧 (父母丧假): 这是古代官员最重要也是最长的假期之一。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回家丁忧,守孝三年(虽然三年是理论上的,实际可能因朝代和规定有所变化,有时为二十七个月等)。这期间官员需要暂停一切公务,回家守孝,以示孝道。丁忧假期的规定非常严格,一旦获准,通常不允许在中途返回官场。

婚假: 官员本人结婚,可以请婚假。假期长短因朝代和官职而异,通常为数日到一个月不等。例如,明代规定官员结婚可以“婚假三十日”。

病假: 官员生病,可以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申请病假。病假的时长没有固定,但需要有医生证明,并且通常会有一定的考察期。如果长时间生病影响公务,可能会面临罢官的风险。明代曾有规定,官员生病一个月以上需要调离,超过三月则罢官。

年假(回籍省亲假/探亲假): 许多官员被派往外地任职,需要定期回家探望家人。这类假期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规定。
唐朝: 规定官员“内外官(京官、外官)三年一迁,迁官则给省亲假。”意思是三年才能回家一次,回家期间有假期。
宋朝: 实行“回避制度”,官员不能在原籍地任职,因此探亲假更加重要。有时规定官员“五年一省亲”,有时则根据地区远近调整假期。
明清时期: 探亲假制度相对比较灵活,通常根据官员的任职地与家乡的距离、父母的年龄等因素来决定,假期可能是几年一次,每次假期长短不一。

考试假: 官员需要参加科举考试(如省试、会试)或者内部考核时,可以获得相应的考试假。

祭祀假: 除了固定的节日祭祀,官员本人或家族有重要的祭祀活动时,也可以申请事假。

三、 非固定假期(恩假/特许假)

这类假期不是制度性的,而是由皇帝或上级根据特殊情况特别恩准的。

恩假: 例如,皇帝可能因为某个官员有特殊贡献、年龄较大需要休息,或者其家庭有特别情况而恩准放假。

因公外出(差假/出差): 官员因为执行公务,如出使外国、巡视地方、督办工程、查办案件等,会离开京城或原任职地,这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休假”,但也意味着暂时离开了日常的办公岗位。这类行程有明确的任务和期限,结束后需要销假回归。

请假流程与规定

古代官员请假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有一套严格的流程和规定:

1. 奏请: 官员需要向其直属上级提交书面申请(奏折、公文等),详细说明请假事由、请假时间等。
2. 审批: 奏请需要经过逐级审批。一般情况下,直属上级会先审核,然后可能需要经过更高层级的官员或部门(如吏部、都察院等)同意。
3. 销假: 休假结束后,官员需要按照规定时间销假,并向单位报到,有时还需要提交休假期间的报告。
4. 连坐与监督: 如果官员未经批准擅自离职,会被视为“擅离职守”,是严重的违纪行为,可能面临罚款、降级甚至罢官的处罚。其他官员如果知情不报,也可能受到牵连。
5. 假满不归: 如果官员在假期结束后未按时返回,会根据情况被视为逃职或自动离职,其职位会被取消。
6. 假期的限制:
季节性限制: 有些假期(如丁忧、省亲)可能会有季节性要求,例如不宜在冬季出行等。
官职限制: 某些低级官员可能假期比高级官员少,或者请假权限有限。
职位性质: 负责国家重要事务的官员,如值守宫廷、参与边防的官员,请假可能会受到更严格的限制。

举例说明:

想象一下明朝的一位京官,他:

每五天可以休息一天(旬假)。
如果遇到春节,可以享受十天的假期。
如果父母去世,他需要立刻向皇帝和吏部提交奏折,申请丁忧假,获得批准后回家守孝三年,期间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如果他本人结婚,可以申请一个月左右的婚假。
如果他被派往距离京城很远的南方任职,可能几年后才有机会申请省亲假回家探望父母。
如果他生病了,需要找御医开具证明,向户部和吏部提交病假申请,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确定假期。

总结来说, 古代官员的假期制度是国家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既体现了对官员身心健康的关怀,也强调了职责的重要性。固定节假日提供了规律性的休息,而特定事由假则满足了官员在人生不同阶段的特殊需求。但同时,这些假期也受到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保证了国家政务的正常运转。这种制度的演变,也折射出古代社会文化、伦理观念以及官僚体系的变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关

施工完毕

这种题就属于那种吃力不讨好的典型题目,要是回答特定的历史事件,把历史人物人物形象设计得逗比一点就能引来许多人的赞同。而这种死制度的题目,要想写得有人看真是太难了。话说我都想开一个古代各种制度的专栏了。

在此仅就各朝各代的放假制度做简要梳理,对强盛的朝代的放假制度进行详细阐述,主要是汉唐宋明这四个朝代。之所以不弄小朝代,是因为小朝代的书本座都没看过(一副理直气壮欠打的语气)。之所以不弄元清,是因为我讨厌这两个朝代。

这些细细碎碎的小朝代和少数民族朝代就交给(甩锅大法好)人民艺术家

@豆子

和历史段子手

@关毛

来解决吧(逃)

我国秦朝及以前是没有详细规定过的休假制度的。

秦以前的休假制度相关的记载我基本没有找到。

至于秦朝嘛,你觉得秦始皇能让你休假?

你要知道,秦朝的时候修长城的人每天就睡4个小时,要不是晚上黑得看不见,秦始皇恨不得你24小时连轴转。你家里要是有老人有残疾人需要照顾的话,对不起,我只能免了他们的徭役,他们的税该交还要交,你的话又要交税还要服徭役。

呵呵...

到了汉朝就好很多了,汉朝的休假总共有三类

  • 定期例假

汉代时这种定期假,称作“休沐”,每上五天班休息一天,周期为六,汉律:

吏五日得以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

为什么要叫休沐呢?

因为这一天就是给你洗澡的,过去人蓄发梳簪,头发极长,一般两三尺长,历史上记载最长有五尺长的,每次沐浴后都要让侍女:

捧金盘承而梳之

当然我在意的并不是金盘子,而是让侍女洗澡这件事。(男人变态有什么错吗?)

大概就是这样的,十分有大国风范。

同时到了特殊的节假日,也有对应的假期:

冬夏至之日,不省官事,故休吏

冬至和夏至各休息一天。

  • 个人事假

个人事假分作两种,因功休假的“予告”和因病休假“赐告”。

予告就是指官员对国家立有大功的而按照法律规定赐予他休假的,这个史书里比比皆是,基本上你看汉朝那些大将军远征回来之后都要被予告几天的,休养一下。

赐告专指因身体不适而要休的病假,汉律规定官员请病假超过3个月就直接免官了,毕竟国家不养闲人,如果3个月过了皇帝就会下一个赐告,使得你能继续戴着乌纱帽治病。比如汲黯这个愣子,天天跟汉武帝肛正面,为人忠诚却体弱多病。汉武帝就想把他留住辅佐自己的儿子,于是有一次汲黯治病满了三个月汉武帝就给他连下了好几条赐告保住他的官位。

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

这种规定有效地避免了朝廷中一群企图以请病假不上班吃空饷的人的存在,保证了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效运转。

  • 父母丧假

西汉的时候,丧假是36天,比如历史上西汉的背锅丞相翟方进就有记载:

方进为丞相时,及后母终,既葬三十六日,除服起视事,以为身备汉相,不敢逾国家之制。

同时对于直系亲属、旁系亲属、五服内亲属都做了相关规定:

汉制自文帝遗诏后,国家遵以为常。大功十五日,小功十四日,缌麻七日。

到了西汉末期服丧的长度duang地一下被拉长到了三年:

哀帝即位,始令博士弟子父母丧,告宁三年。

以上便是汉朝时期官员的休假制度。

唐朝是历史上最会玩的时期,有人会问,宋朝不是历史上放假放得最凶的时期吗?宋朝固然假多,但是由于宋朝长时间不得安宁,经常和北方的国家一发生摩♂擦就要取消假期,而且对于各种假期的规定极为完备,不好偷奸耍滑。唐朝休假制度上有许多漏洞,而且大臣是可以申请假期的。注意,不是申请他一个人的假期,而是申请给全体官员的假期。

在介绍唐朝的休假制度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讲讲唐朝的官员是怎么上班的。

  • 中央官员
凡尚书省官,每日一人宿直,都司执直簿一转以为次。凡内外百僚曰出而视事,既午而退,有事则直官省之;其务繁,不在此例。

唐代官员每天早上升起时上班,中午便回家,只办公半天。剩下的时间你爱打高尔夫爱钓鱼还是爱逗蛐蛐爱玩鸟都随意。但是各部门每天要有一人值下午和晚上的班,是为“宿直”。特别的,公务繁忙的部门就没有这待遇了。

唐朝诗人张说就有一首诗专门描写他值夜班时的心理感受:

冬狩美秦正,新丰乐汉行。
星陈玄武阁,月对羽林营。
寒木罗霜仗,空山响夜更。
恩深灵液暖,节劲古松贞。
文武皆王事,轮心不为名。

照我看来,跟华妃娘娘的感觉挺像的。(娘娘好颜艺!)

  • 地方官员

唐代地方官员跟中央完全不同,州县的官员不用值夜班,但是每天要做两班,称为朝衙和晚衙。

唐国风法,官人政理,一日两衙,朝衙晚衙。须听鼓声,方知坐衙,公私宾客候衙时,即得见官人也。

朝衙为上午5点到上午11点,晚衙为下午5点到晚上9点,中午可以休息。

  • 幕府官员

穆府官员的上班时间几乎无文献记载。但是我们可以知道幕府官员上班时间很弹性,很像现在的大公司,毕竟只是决策支持官,完全只看你上司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上司是个工作狂那你就得天天坐在那里干活,如果你上司是个来无影去无踪,那你也可以天天不用上班。

很不幸,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韩愈这个倒霉的家伙遇上的就是个工作狂上司,在《韩昌黎文集校注》第二卷有一篇文章叫《上书张仆射》,里面有一段非常有意思我贴上来大家看看:

九月一日愈再拜:受牒之明日,在使院中,有小吏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来示愈。其中不可者有自九月至明年二月之终,皆晨入夜归,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当时以初受命不敢言。故人有言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发狂疾。

看到最后一句没有,必发狂疾,如果那时候有颜文字的话,这句话就该变成:

┴─┴︵╰(‵□′╰)!(╯‵□′)╯︵┴─┴

估计再这么把韩愈逼下去,韩愈就该化身刘醒了:

知道了唐朝官员这欢脱的上班制度,再来看看唐朝官员这令人羡慕的假期:

  • 旬假

可能是由于唐朝洗头技术的提升,也有可能是唐朝的官员实在太闲了,所以5日假改成了9日假,每月的十日,二十日,三十日(或二十九日)休息一天。

  • 节假

节假我决定用另一种排版:

休假七天的:

  1. 元旦
  2. 冬至

休假四天的:

  1. 寒食节+清明节联合放假

休假一天的:

  1. 正月初七人日
  2. 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宵节)
  3. 春秋二社(拜土地神,闹猫月的上戊日)
  4. 二月初八(释迦牟尼出家日)
  5. 三月初三上巳节(轩辕黄帝诞辰)
  6. 四月初八(释迦牟尼诞辰)
  7. 五月初五端午节(甜粽子节!)
  • 三伏(防暑降温很重要)
  1. 七月七日七夕节(我的手里为什么多了火把和汽油呢?)
  2. 七月十五中元节(鬼门大开~)
  3. 九月九日重阳节(赏♂菊咯!)
  4. 十月一日(送寒衣,中央官员可凭此节假日领一套防寒服)
  5.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
  • 名人诞辰

小伙子你以为上面那堆假期就算完了吗?

李唐王朝以老子李耳的后代自居,所以每逢二月十五老子生日还要休假三天,唐武宗以后改成一天。

同时,在位的皇帝的生日大家也要休息一天。

  • 辍朝假

传说中的不可抗力假。

这个不可抗力到底有多不可抗呢?

八年十一月壬子朔,日有烛之,上不视朝。
五月己未朔,以星变不视朝

也就是说日食,星变这种事都能当作放假的理由。

同时,下大雨下大雪也直接放假:

自今以后,时暑及雨雪泥療,亦量放朝参

跟现在一下暴雪就停课还挺像的。

  • 死人假

诞辰能放假,死人就更能放假咯,皇帝那么悲痛怎么上朝嘛~

据史料记载,唐朝因为皇族成员去世放假的有16次,因为大臣去世放假的有54次。

  • 婚丧嫁娶假

唐朝太他妈人性化了,只要家里有点事就给假期!

祭祖给5天假,祭季节每季给4天假。

父母健在的,每三年允许回家探亲一次,每次30天。

父母去世的,每五年允许回家扫墓一次,每次10天。

给自己家孩子加冠(孩子20岁并且不是弱智),3天。

五服内亲人加冠,1天。

自己结婚9天,直系5天,旁系3天,五服内1天。

  • 田假

这些官员家里都是有田的,所以每年的五月和九月给田假十五日,回家务农...

至于探望父母还有特别的规定,按照父母离工作地点的距离还有以下规定:

x<1000里 40天

1000里<x<2000里 50天

2000里<x<3000里 60天

3000里<x<4000里 70天

x>4000里 80天

  • 请假

可视同与汉朝一样

以上就是唐朝时期官员的休假制度。

接下来是宋朝

宋朝的休假制度跟唐朝差不多,但是宋朝防止官员乱请假的制度更为完备,同时宋朝战事频繁导致许多时候假期是被取消的状态。

  • 旬假

基本上跟唐朝一样,每个月的十日,二十日,三十日休息一天。

但是经常由于各种原因被cancel掉。

比如仁宗康定元年时,西夏元昊叛乱,边防吃紧。仁宗不得不下诏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三司,自今始后逢大节、大忌给假1天,旬休赴后殿奏事。

唐高宗建炎元年时,金军压境,南宋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高宗下令以后不休旬假。

到了绍兴元年,才恢复每月月底一天旬假。

  • 节假

还是沿用唐朝的格式:

七天假(三大节):

  1. 岁节(春节)
  2. 冬至
  3. 寒食(冬至后的第105天)

三天假(五中节):

  1. 圣节(皇上和太后的的生日)
  2. 上元(元宵节)
  3. 中元(七月十五鬼节)
  4. 夏至
  5. 腊日(冬至之后的第三个戌日)

一天假(18小节):

  1. 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戌日)
  2. 秋社(离休后第五个戌日)
  3. 上巳节(三月三日)
  4. 端午
  5. 重阳
  6. 立春
  7. 人日(正月初七)
  8. 中和(二月一日)
  9. 春分
  10. 立夏
  11. 三伏
  12. 立秋
  13. 七夕
  14. 秋分
  15. 授衣
  16. 立冬

真宗之后又规定了五个新的节假日:

五月三日天庆节 5天

七月一日先天节 5天(有没有先验节啊...)

十月二十四日降圣节 5天 (圣祖降临)

四月一日天祺节 1天(说好的愚人节呢?)

六月六日天贶节 1天(kuàng)

  • 婚丧嫁娶假

跟唐朝差不多。自己结婚9天,直系5天,旁系3天,四服2天,五服1天。

文官父母去世放假27个月,武将父母去世放假100天。

特别地,死人假还有直系的7天,四服以内的4天,五服1天。

  • 病假

请病假的时候要找两个同事担保确实是病了,并且要单位开证明确实是病了才能请假(比唐朝麻烦好多),一次给予100天的假期。

超过100天的自动解除职务,由皇帝决定是否复用。按照我们的统计来看,复用率大约50%左右。

以上就是宋朝官员的休假方式

接下来是明朝。

  • 旬假

明朝的统治者对百官管理比较严格,相信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应该还记得,朱元璋给百官取消了旬假,一年到头就放三天假。

永乐之后能享受到旬假的只有两类人,一类是翰林院的庶吉士,每五天休息一天,并且休息的时候,还有兄贵贴身保护:

翰林院庶吉士,五日一休沐,必使内臣随行,且给校尉驺从。

还有一类是国子监的学生:

国子学之设自明初乙巳始。惟朔望给假,馀日升堂会馔,乃会讲、复讲、背书,轮课以为常。
  • 节假

冬至放假3天,

元宵节放假10天,

元旦放假5天,

然后就没了...

明朝的放假真没什么可说的...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官员的假期制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多样,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朝代、官职、地区以及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古代官员的假期可以分为固定节假日、特定事由假和非固定假期三大类,并且在请假流程、期限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古代官员的放假情况: 一、 固定节假日(例假)这是最普.............
  • 回答
    古代官员获罪,尤其是涉及谋反或重大贪腐,家眷往往也会受到牵连,命运多舛。如果一位官员被平反,他本人得以恢复名誉,甚至官复原职,那么他被牵连的妻女又会如何呢?这其中情况复杂,要看平反的力度、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官员本身的影响力而定。一、 平反的实质与影响范围首先,要明白古代的“平反”。平反并非仅仅是口头.............
  • 回答
    “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这三个词在古代,既是官职,也是地名,而且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汉代乃至后来一些朝代最核心的行政区域。要详细说清楚,我们得从头捋一捋。首先,它们是“地名”。这三个地方,合在一起,就是汉朝时期围绕着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建立起来的三个重要区域。你.............
  • 回答
    这位王小吏,平日里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官,在户部司里负责些文书抄写和账簿整理的琐碎事务。这日,正值午后,宫里来了一位钦差,身着绣着龙纹的红袍,手里高举着一卷金黄的圣旨,身后跟着几个威风凛凛的禁军。“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钦差的声音洪亮,在寂静的官署大堂里回荡。所有在场的官员都起身肃立,脸上带着敬畏与.............
  • 回答
    古代官员退休后,选择回老家安度晚年是一个普遍现象,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虽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似乎更为“方便”或“有益”,但这些选择往往伴随着种种限制和不确定性,使得回老家成为一种更符合当时社会逻辑的选择。下面将详细阐述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何一定要回老家,以及留在京城或就任地的弊.............
  • 回答
    古代官员若文学功底尚可,却不擅长即兴写诗词,仕途是否能顺利,这问题说来话长,得看具体年代、看重什么,还得看个人能力如何弥补。简单来说,有戏,但绝非坦途,会遇到一些绕不开的坎。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对官员的文学素养是有期待的。读书人出身,起码得能文能武,或者在某一领域有专长。文学功底好,这本身就是一块.............
  • 回答
    古代官员,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掌握实权的官员,之所以能够处理像治水这样在儒家经典中没有详尽记载的事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教育、实践、社会分工以及知识传承等角度来深入探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儒家经典并非古代官员学习的全部内容。虽然“经世致用”的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但儒家经典主要侧重于道.............
  • 回答
    这段关于中国古代官员与日本人到国外造船厂购船差异及厂长评价的描述,其信息来源并非出自某个单一、明确的中国古代典籍或日本史料。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基于历史现象和趋势的综合性推论,或者是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中为了突出对比而进行的虚构性阐述。之所以这样判断,有以下几个原因:1. 缺乏直接史料的佐证: 详细.............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官员来自五湖四海,说的方言自然是五花八门,这无疑给交流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一障碍,保证朝堂政务的顺利进行的呢?答案是:当然需要翻译,但这翻译并非我们今天想象的那种一对一的书面翻译,而是更灵活、更生活化、也更具备智慧的“口语传译”方式。想象一下,一个来自岭南、说话软糯带点鼻音.............
  • 回答
    在等级森严的古代官场,官服官帽可不是寻常衣物,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朝廷规制的体现。一旦官员丢失了这身行头,后果绝非小事,轻则罚俸记过,重则可能断送仕途,甚至牵连家人。具体后果的严重程度,还得看丢官服官帽的官员身处何种职位、丢失原因如何,以及当时朝廷的政治风气等等。首先,丢官服官帽,最直接.............
  • 回答
    游客在古色古香的景点,偶然间瞧见一位精神矍铄的老爷爷,身着一袭古韵十足的汉服,仿佛穿越了时空。这不禁让人好奇,古代官员的服饰究竟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以及如今汉服文化对我们现代人又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古代官员服饰的特点:严谨、等级森严、寓意深远古代官员的服装,绝非仅仅是蔽体御寒的衣物,而是承载着森严的等.............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官员上朝是否都会跪拜喊“万岁万岁万万岁”,这得看具体朝代和场合。事情不是一概而论的,里面有不少门道。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喊“万岁”这个口号,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对着所有皇帝都那么随口喊的。它的出现和使用,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而且其含义和场合也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万岁”的起源与发展“万.............
  • 回答
    问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不少野史野闻和戏剧里才有的桥段。当然,古代这种冒充官员行骗的事情,绝不是什么新鲜事,可以说是历史长河里的一道“灰色风景线”,层出不穷。你想想,古代的官场,那可是个大染缸,也是个名利场。当官的能呼风唤雨,说一不二,手里掌握着权力,也掌握着不少资源。这对于那些心术不正、想.............
  • 回答
    古代的市县地方官员,其职能划分与现代按不同业务设立的各个“局”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又并非完全没有职能分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古代县一级行政机构的构成。一个县,最核心的当然是县令,他一人身兼多职,是地方的最高长官,就像我们今天一个市的市长,但权力更为集中,责任也更重。县令以下,会配备一些佐官,这.............
  • 回答
    古代的进士举人数量繁多,但政府是否需要这么多官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笼统地说,“需要”或“不需要”都过于简单。实际上,这涉及到当时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官员的职能等诸多因素。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古代政府的职能与层级结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批专门从事翻译工作的官员,他们扮演着沟通不同文化、促进交流的重要角色。虽然不像现代军队那样有明确的“翻译士官”编制,但这些肩负翻译重任的官员,其作用和地位,远非普通士官可比,他们更像是国家层面的语言沟通专家和文化桥梁。提到郑和下西洋,我们不能不提到那些随船的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古代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后勤问题,以及义军与官军在组织、动力和战术上的根本差异。官军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而资源匮乏的义军却能连连征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官军为何容易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官军的本质是国家机器的延伸,其运作.............
  • 回答
    古代官府公堂之上使用棍,并非仅仅是“用棍”,而是一个集成了多种功能、象征意义和实用考量的制度性安排。其背后涉及法律、刑罚、权力展示、社会秩序维护以及历史文化等多重维度。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刑罚与惩戒的实体工具: 体罚的普遍性: 在古代,特别是中国古代,体罚是一种非常普遍且重要的刑罚.............
  • 回答
    在中国,当前使用的官职名称并非完全照搬古代的官职名称,但可以看到一些历史的印记和逻辑的传承。现代官职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特点建立和演变的。因此,要说“沿用古代官名”,需要更细致地去理解“沿用”的含义。直接照搬的例子几乎没有最直观的答案是,中国当前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没有直.............
  • 回答
    日本古代的官职体系,尤其是在律令制时代(大化改新至平安时代中期),与中国的官僚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又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要将其家世比作中国哪个朝代的官职家世,需要理解其核心的两个方面:一是官职本身代表的权力、地位和俸禄,二是家世背景对获得和维持官职的影响。从官职本身的权力与地位来看,日本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