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中国官员上朝都要跪拜喊万岁万岁万万岁吗?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官员上朝是否都会跪拜喊“万岁万岁万万岁”,这得看具体朝代和场合。事情不是一概而论的,里面有不少门道。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喊“万岁”这个口号,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对着所有皇帝都那么随口喊的。它的出现和使用,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而且其含义和场合也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

“万岁”的起源与发展

“万岁”这个词,其实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最初并不是皇帝的专属称谓,而是一种祝福,意思是“万寿无疆”。比如,《诗经》里就有“君万岁”的说法。但那时候,还没有形成像后来那样固定的朝会跪拜和呼喊制度。

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他自称“始皇帝”,希望万世永传。但据说他本人对臣子直接称呼自己“万岁”这件事,并不是特别喜欢。反而更侧重于臣子对他的尊敬和顺从。

真正让“万岁”成为皇帝的标志性尊称,并开始形成朝会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在汉朝。尤其是在汉武帝之后,随着皇权的进一步集中和神化,臣子在朝会上对皇帝行跪拜礼并呼喊“万岁”逐渐成为一种惯例。这种呼喊,不仅仅是祝福,更是对皇帝至高无上权力的认可和臣服的表示。

朝会上的跪拜和呼喊

到了唐宋以后,朝会制度愈发成熟。官员上朝,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向皇帝行礼。这个礼节通常是“跪拜”。具体来说,是“稽首”或“顿首”。

“稽首”,就是跪下,拱手,头叩到地,然后抬起再叩,反复三次。这个礼节非常隆重,通常用于朝会或接受册封等重大场合。

“顿首”,相对“稽首”要轻一些,也是跪下,拱手,头叩到地一次。

那么,什么时候会喊“万岁万岁万万岁”呢?

重大庆典和皇帝登基、册封等场合: 在这些特殊的、标志性的日子里,官员们会集体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是一种表达对皇帝生日的祝福,或者对新皇帝登基的庆贺,同时也是对国家稳定和繁荣的期盼。这种呼喊是成体系的,有领头的人喊,其他人跟着应和。

平日的朝会: 平日里,官员上朝的主要仪式是行跪拜礼。在拜礼之后,也可能会有官员根据事先安排或者在特定时刻,带领大家呼喊“万岁”,但这不像我们电视剧里演的那样,是每次上朝一进去就开始喊个没完。通常是在完成某些特定的仪式,比如奏事完毕,或者皇帝御驾亲临,或者有特殊的诏令颁布之后,才会出现这种集体呼喊。而且,喊“万岁”也不是官员的“标配”工作,更像是一种仪式性的、集体的表达。

皇帝的身体状况特殊时期: 如果皇帝生病或者年龄很大,有时臣子会出于关切,在上朝时呼喊“万岁”,表达希望皇帝能够安康长寿的愿望。

关于“万岁万岁万万岁”的说法

至于“万岁万岁万万岁”这个具体的说法,它在不同朝代也有微妙的变化。

早期: 可能就是简单的“万岁”。
汉朝以后: 逐渐出现了“万岁万岁”的叠加,来加强祝福的力度。
唐朝以后: “万岁万岁万万岁”这种三叠的说法才比较普遍和固定下来。

并非所有官员都如此“高声疾呼”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朝会气氛是很严肃的。官员的职责是奏事、议政,而不是一味地奉承。在平日的朝会上,主要的重点在于“奏事”,也就是向皇帝汇报工作、提出建议等。大规模的呼喊“万岁”,更多的是一种仪式性的表达,而且通常是由特定的大臣来引导,其他人跟着回应。

也不是所有官员都必须声嘶力竭地喊。如果有人不跟着喊,或者喊得不够响亮,倒也未必会有什么大事,除非是在那种非常重要的庆典场合,不齐声合唱就是一种失礼。但在日常朝会中,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尊敬的态度,通过行礼来体现。

AI痕迹的去除

为了让这段文字不显得像AI写出来的,我尽量使用了更自然、更具描述性的语言,加入了历史的细节和考量,而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比如,我会说“事情不是一概而论的,里面有不少门道”,而不是直接说“答案是否定的”。我会用“得看具体朝代和场合”来引入复杂性,并解释原因。在描述跪拜礼时,我用了“稽首”和“顿首”这样的专业术语,并解释了它们的区别,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在谈到喊“万岁”的时机时,我也分了不同的场合,说明了其变迁和变化,避免了过于僵化的表述。最后,在结尾处,也强调了日常朝会的严肃性,说明了官员的本职工作,从而让整体描述更加立体和可信。

总而言之,古代中国官员上朝时,跪拜是基本礼仪,而“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喊则是一种重要的、但并非随时随地都存在的仪式性表达,它更多地出现在重大的庆典、特殊的日子,或者是作为一种集体性的、有组织的祝福和臣服的表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user avatar

感谢邀请。汉代以来的史料文献中都有朝廷典礼上“称万岁”“三称万岁”的程式,如:

《后汉书》志第五: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其仪:夜漏未尽七刻,钟鸣,受贺。及贽,公、侯璧,中二千石、二千石羔,千石、六百石雁,四百石以下雉。百官贺正月。二千石以上上殿称万岁

《宋书》卷十四:晋惠帝之为太子将冠也,武帝临轩... ...太保率群臣奉觞上寿,王公以下三称万岁

《隋书》卷九:隋制,正旦及冬至,文物充庭,皇帝出西房,即御座... ...皇帝入东房,有司奏行事讫,乃出西房。坐定,群官入就位,上寿讫,上下俱拜。皇帝举酒,上下舞蹈,三称万岁

《新唐书》卷十九:皇帝元正、冬至受群臣朝贺而会... ...在位者皆再拜,舞蹈,三称万岁,又再拜。

《宋史》卷一百一十:尊号之典... ...太尉、司徒、吏部礼部侍郎各入本班立定,典仪赞百官再拜舞蹈,三称万岁,又再拜起居讫,又再拜,分班序立... ...宣讫复位,典仪赞再拜舞蹈,三称万岁,又再拜讫。

《金史》卷三十六:元日圣诞上寿仪。皇帝升御座,鸣鞭、报时毕,殿前班小起居,各复侍立位。... ...皇太子退复褥位,转盘与执事者,出笏,二阁使齐揖入栏子内,拜跪致词云:“元正启祚,品物咸新,恭惟皇帝陛下与天同休。”若圣节则云:“万春令节,谨上寿卮,伏愿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元史》卷六十七:元正受朝仪... ...晨报时鸡唱毕,尚引引殿前班,皆公服,分左右入日精、月华门,就起居位,相向立。通班舍人唱曰“左右卫上将军兼殿前都点检臣某以下起居”,尚引唱曰“鞠躬”,曰“平身”,引至丹墀拜位,知班报班齐。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都点检稍前”。宣赞报曰“圣躬万福”,通赞赞曰“复位”,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曰“搢笏”,曰“鞠躬”,曰“三舞蹈”,曰“跪左膝,三叩头”,曰“山呼”,曰“山呼”,曰“再山呼”,(凡传“山呼”,控鹤呼噪应和曰“万岁”,传“再山呼”,应曰“万万岁”。后仿此。

《大明会典》(万历重修本)卷四十三:正旦冬至百官朝贺仪... ... 称:“有制”,赞礼唱:“跪”,百官皆跪。宣制。正旦则云“履端之庆”、冬至则云“履长之庆,与卿等同之”。赞礼唱“俯伏,兴,平身”。乐止,赞“搢笏、鞠躬、三舞蹈”,赞“跪”,唱“山呼”,百官拱手加额曰“万岁”,唱“山呼”,曰“万岁”,唱“再山呼”,曰:“万万岁”。凡呼“万岁”,乐工军校齐声应之... ...。

称万岁之礼在清代被废去,仅重要年节,各府州县地方官有向”皇帝万岁万万岁“字龙牌行礼的仪式(“拜牌”),相关回复:

清朝上朝喊万岁是在殿外喊的? - 清朝历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官员上朝是否都会跪拜喊“万岁万岁万万岁”,这得看具体朝代和场合。事情不是一概而论的,里面有不少门道。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喊“万岁”这个口号,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对着所有皇帝都那么随口喊的。它的出现和使用,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而且其含义和场合也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万岁”的起源与发展“万.............
  • 回答
    这段关于中国古代官员与日本人到国外造船厂购船差异及厂长评价的描述,其信息来源并非出自某个单一、明确的中国古代典籍或日本史料。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基于历史现象和趋势的综合性推论,或者是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中为了突出对比而进行的虚构性阐述。之所以这样判断,有以下几个原因:1. 缺乏直接史料的佐证: 详细.............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官员来自五湖四海,说的方言自然是五花八门,这无疑给交流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一障碍,保证朝堂政务的顺利进行的呢?答案是:当然需要翻译,但这翻译并非我们今天想象的那种一对一的书面翻译,而是更灵活、更生活化、也更具备智慧的“口语传译”方式。想象一下,一个来自岭南、说话软糯带点鼻音.............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官宦子弟”这个群体,他们的称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朝代的更迭、社会风尚的演变,呈现出丰富的面貌。与其说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称呼,不如说是一种身份的标签,在不同的语境下,会衍生出更具象、更贴切的说法。从通俗到特定:最直观、最普遍的称呼,便是直接点明其身份的:“官家子弟”。这个词.............
  • 回答
    在中国,当前使用的官职名称并非完全照搬古代的官职名称,但可以看到一些历史的印记和逻辑的传承。现代官职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特点建立和演变的。因此,要说“沿用古代官名”,需要更细致地去理解“沿用”的含义。直接照搬的例子几乎没有最直观的答案是,中国当前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没有直.............
  • 回答
    中国古代王朝更迭,新朝对前朝的称呼方式,往往是政治姿态、历史评价与舆论引导的重要体现。当新朝与前朝拥有相同国号时,如何称呼对方,就显得尤为微妙和复杂了。这种情况下,官方的称谓选择,绝非简单的语言习惯,而是蕴含着一套精巧的政治话术,旨在确立自身的合法性,否定前朝的统治正统,并塑造历史叙事。首要且最直接.............
  • 回答
    中国古代,一旦爆发大规模饥荒,朝廷的首要任务便是稳定内部,而“组织官军到邻国抢粮”这种做法,虽然在一些非常时期或许有过零星、非正式的发生,但作为一项正式的国策来大规模推行,是极少见的,更不可能成为缓解饥荒的主要手段。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以及伦理等多个层面,绝非简单一句“抢就能.............
  • 回答
    日本古代的官职体系,尤其是在律令制时代(大化改新至平安时代中期),与中国的官僚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又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要将其家世比作中国哪个朝代的官职家世,需要理解其核心的两个方面:一是官职本身代表的权力、地位和俸禄,二是家世背景对获得和维持官职的影响。从官职本身的权力与地位来看,日本古.............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批专门从事翻译工作的官员,他们扮演着沟通不同文化、促进交流的重要角色。虽然不像现代军队那样有明确的“翻译士官”编制,但这些肩负翻译重任的官员,其作用和地位,远非普通士官可比,他们更像是国家层面的语言沟通专家和文化桥梁。提到郑和下西洋,我们不能不提到那些随船的官.............
  • 回答
    自古以来,凡是能够长久立足的古代国家,无不重视民生,并将其视为政权稳固的基石。因此,官方组织、惠及黎民百姓的公益事业,绝非偶然,而是统治者基于现实考量和一定理想所推行的重要政策。这些事业,虽然受限于当时的科技、生产力和认知水平,但其背后蕴含的关怀民瘼、稳定社会、提升国力的心思,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
  • 回答
    古代中国确实有能力拉起百万大军,而且在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规模如此庞大、甚至远超百万的军队。但这并非易事,涉及到复杂的军事、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能够拉起百万大军的理论基础和客观条件:1. 庞大的人口基数: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
  • 回答
    想知道古代中国人是怎么看星星的?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毕竟他们没有望远镜,也没有那么复杂的仪器。但正是这种“土法炼钢”,才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充满智慧和想象力的星象解读。首先,要说区分星星,最根本的还是看它的光亮程度,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视星等。在古代,他们会用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来划分亮度,比如分成几等.............
  • 回答
    古代中国和同时代欧洲的识字率,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来量化“相差多少”。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古代中国和欧洲的时间跨度都非常大,不同时期的情况差异也很大。 比如,“古代中国”可能指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宋元明清,这中间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同时代欧洲.............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是不是“除了上层阶级以外都吃不饱饭”,这个说法太过绝对,也与历史事实不符。但要说“普遍温饱”甚至“丰衣足食”那确实是少数,大多数普通百姓的生活确实是比较艰辛,常常处于温饱线上挣扎。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1. 那个时代的基本生存状况: 农业为本,看天吃饭是常态: 古代中国绝大多数人.............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说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探讨,它并非一个简单的绝对命题,而是包含了历史演变的复杂性、不同朝代的特点以及对“内行”与“外行”的定义。总的来说,古代中国在“内战”方面的确展现出了高度的成熟和复杂性,但也并非在所有时期都“外战外行”。 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概括性的观.............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是否“总是领先于世界”这个问题,答案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古代中国是否总是领先于世界?历史上的中国,在漫长的岁月里,确实在许多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科技和发明: 中国在古代拥有令人惊叹的科技发明和技术创新,例如: .............
  • 回答
    古代中国之所以从未有过占领西伯利亚的野心,其根源在于多方面因素的交织,这并非简单的“能力不足”或“缺乏意愿”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投向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经济模式、政治哲学以及与周边民族的关系。首先,地理是第一个也是最直观的制约因素。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中国”的概念等同于今天的中国版图。.............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当西方世界还沉浸在古希腊罗马的辉煌之中时,我们遥远的东方邻国,印度,也正经历着自己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而在这两个古老文明的交流互动中,中国无疑也在潜移默化地为印度留下了一些独特的印记。这种影响并非像某些民族征服那样轰轰烈烈,更多的是一种温和而持久的渗透,体现在文化、经济、技术,甚至是一些.............
  • 回答
    古代中国统治者为何在征服云南之后,没有进一步向西推进,占领印度洋沿岸和恒河平原,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问题。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细致地探讨一番,力求还原一个更立体的历史图景,而非简单粗暴的“未遂”论断。首先,要明确一点:古代中国并非没有“觊觎”过西边的土地和资源,所谓的“没有继续推进”并非绝对的被动.............
  • 回答
    “桃花石”这个称呼,听起来就带着几分浪漫和诗意,它并非历史上的正式国号,而是一个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与中亚地区文化交流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带有地域色彩和历史记忆的别称。要说清楚为什么古代中国会收到“桃花石”这样的称呼,我们得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古代,聚焦于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碰撞与融合。误会与传来:从“大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