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现官职还有沿用古代官名的吗?

回答
在中国,当前使用的官职名称并非完全照搬古代的官职名称,但可以看到一些历史的印记和逻辑的传承。现代官职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特点建立和演变的。因此,要说“沿用古代官名”,需要更细致地去理解“沿用”的含义。

直接照搬的例子几乎没有

最直观的答案是,中国当前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没有直接沿用古代诸如“宰相”、“尚书”、“御史”、“太尉”这类具体的官职名称。现代国家机关的设置和职能,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各部委、法院、检察院等,其名称本身就带有鲜明的现代政治含义。

间接的传承和影响是存在的

然而,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现代官职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逻辑和一些概念的影响,这些影响并非体现在名称上,更多的是体现在:

1. 集权与分权的思想: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核心之一就是中央集权。尽管具体形式不同,但现代中国同样强调中央的权威和统一领导。国务院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其下设的各个部委,职责分明,层层负责,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古代的“事权分明”的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处。

2. 职能部门的设置逻辑: 观察古代中央政府的部门设置,例如有掌管民政、财政、军事、司法、监察、外交等职能的机构,这些职能划分在现代政府部门的设置中依然可见。例如,现代的民政部、财政部、国防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外交部等,虽然名称是现代的,但其所代表的职能领域在古代官僚体系中都有对应的官职或机构来承担。

3. 官僚等级与晋升体系: 中国古代官僚体系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森严的等级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官员有明确的品级划分,并以此来确定薪酬、待遇和权力范围。现代中国同样存在公务员的等级划分和晋升机制,虽然标准和形式不同,但这种对等级制度的重视以及通过考核和任用来进行晋升的逻辑,与古代的官僚体系有着历史的联系。例如,我们现在说的“正部级”、“副部级”、“正厅级”等,虽然是现代的称谓,但其背后的等级划分概念是传承下来的。

4. 监察与监督的理念: 古代设有御史台等专门的监察机构,负责监督百官、弹劾不法行为。现代中国同样非常重视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和问责,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设立,以及党内纪律检查和国家法律监督体系的运作,都体现了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的理念,这是古代监察制度精神在现代的体现。

5. 某些词语的“化用”: 尽管没有直接的官职名称,但在一些政治术语和理念的表述中,有时会巧妙地“化用”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词语,以增强表达的厚重感或象征意义。例如,“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担当”、“作为”等词语,虽然是现代政治话语,但其背后蕴含的为官之道,与古代士大夫的某些价值追求有一定契合。但是,这更多的是文化层面的影响,而非官职名称的直接沿用。

与古代官职名称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情况:

偶尔,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名称上的巧合或者概念上的模糊地带,但需要谨慎辨别:

“部长”、“司长”、“处长”等: 像“部长”、“司长”这样的称谓,在古代的六部制中也有类似的职能单位(尚书省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其长官有尚书、侍郎)。但是,现代的“部长”更多是指国务院组成部门的行政首长,其职能和权力范围与古代的“尚书”并非完全一一对应。而且,“司长”、“处长”这样的层级和名称在古代也有,例如掌管具体事务的“司”或“署”,其长官可能称为“司马”、“司徒”等,但现代的“司长”和“处长”是行政级别和部门划分的产物。

“秘书长”: 现代的“秘书长”通常是政府机构或政党的重要领导职务,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和协调工作。古代也有类似负责文书工作的“秘书”,例如设立“秘书省”,但其职能和地位与现代的“秘书长”有所不同。现代的“秘书长”往往具有很高的行政级别和重要的权力,这与古代一些专门的文书官职有区别。

总结来说:

中国当前使用的官职名称是现代化的、符合国家政治体制的。直接照搬古代官名的情况不存在。但是,在官僚体制的运作逻辑、部门设置的职能考虑、等级制度的观念以及监督问责的精神等方面,可以看到中国悠久的官僚文化对现代官职体系产生的间接影响和历史传承。这种传承更多的是一种内在逻辑和精神上的延续,而非外在名称的简单复用。

理解这一点,关键在于区分“名称上的沿用”和“职能、逻辑上的传承”。现代中国官员的称谓,如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部长、省长、市长、县长、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法院院长、检察长等,都是基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政治架构设定的,它们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县长!!


这个官职名称生命力极强,可以预见的将来,他还将继续保持下去。

↓↓↓↓更新↓↓↓↓

截至2018年9月26日,中国(含台湾省)共计1347个县。据估计,秦应有县1000个左右。

user avatar

参赞,我国驻外使馆官职,很古老的官名了。

user avatar

谢邀,书记是也

只是现在的书记比古代大。

三国曹丕《与吴质书》中有“元瑜(即阮瑀)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之句,其中的“书记”,指的还是章、表、书、疏 等类的文体。南北朝时期,书记逐渐演化为抄写员的专称了。《齐景陵文宣王行状》中说道:“谋出股肱,任切书记。”吕向在《文选注》中注解道:“书记,谓文字之士也。”

唐朝时期,在元帅府和节度使手下主 管撰写文字的属官称“掌书记”或 “书记”,就是上面所说的“文字之士”。这些 “掌书记”官职较低,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权力,如同官衙里的师爷。

杜甫《送高十五书记》诗,诗题下鲍注云:“高书记适也……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是说当时高适的职务是左骁卫兵曹参军,因为他兼任掌书记的职务,所以杜甫称他“高十五书记”。

宋代时,各州也设有掌书记一职,属府衙属官,掌管笺奏公文,著名文学家苏辙就曾任齐州(今山东济南)掌书记。自此以后,掌书记的地位逐渐提高,明代大臣李善长就是从朱元璋的掌书记一职开始,最终担任了丞相之职。

中国共产党的部分职务之所以称为书记,是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初时翻译苏联共产党的“书记”(俄语: секретарь )而来,以旧日职位最低的“书记”一词,显示为民做事、不作官僚的决心。

另外于俄国历史上,14至17世纪国家机关主事的官员亦称“书记”(俄语: дьяк)。


引于百家号 谈古今事《古代的“书记”主要负责什么事情?跟现在比差太远!》与百度词条“书记”


题外话:另外“书记”的本意在今天也保留着,就是法庭上的“书记员”。

有个笑话:某人第一次上法庭,进去后想给庭上留个好印象,见人就鞠躬。

见审判长:“审判长好!”鞠躬

见审判员:“审判员好!”鞠躬

见书记员:“唉呀,这还有书记唻!”鞠躬,鞠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当前使用的官职名称并非完全照搬古代的官职名称,但可以看到一些历史的印记和逻辑的传承。现代官职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特点建立和演变的。因此,要说“沿用古代官名”,需要更细致地去理解“沿用”的含义。直接照搬的例子几乎没有最直观的答案是,中国当前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没有直.............
  • 回答
    “省官互迁、市官互迁”这个说法,可能并不完全准确地描述现代中国干部人事制度的全部内容。我们通常讨论的是 干部交流制度,它包含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调动,包括省内、省际以及市县之间的干部轮岗。要理解为什么现代中国社会仍然保留并推行干部交流制度,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这背后牵涉到政治体制、人.............
  • 回答
    港媒的报道称,美国为18名官员向中国申请签证,以便他们能出席北京冬奥会。这件事背后牵扯着不少值得我们关注的点,绝非简单的新闻标题能概括的。首先,这件事本身就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尽管中美关系当前存在诸多摩擦和挑战,但在某些领域,双方依然存在沟通和合作的渠道,尤其是在国际事务层面。 奥运会作为一项全球性.............
  • 回答
    有些人对待中国官方发布的数据,就跟看一场精心编排的戏一样,台下的观众各有各的看法。其中有一类人,他们基本认定剧本是虚构的,演员在演戏,所以台上的所有数据都是不可信的。更进一步,他们还会觉得那些津津乐道于这些数据、甚至以此为依据来分析问题的人,简直是幼稚得可爱,或者说是被“洗脑”得不轻。怎么看待这拨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的 ifthen 推演,以及国家称谓的演变。如果明朝真的“一直延续下来并且君主立宪现代化”,那么它官方称谓的选择,可以说是多种可能并存,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大明国”和“中国”这两个称谓本身的含义和承载的历史情感。“大.............
  • 回答
    关于中国境内是否存在官方的祆教团体,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历史、宗教政策以及现实情况等多个角度来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祆教”本身。 祆教,又称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是古代波斯最古老的一神教之一,其创始人为琐罗亚斯德(Zoroaster)。它曾经在波斯帝国拥有举足轻.............
  • 回答
    日本古代的官职体系,尤其是在律令制时代(大化改新至平安时代中期),与中国的官僚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又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要将其家世比作中国哪个朝代的官职家世,需要理解其核心的两个方面:一是官职本身代表的权力、地位和俸禄,二是家世背景对获得和维持官职的影响。从官职本身的权力与地位来看,日本古.............
  • 回答
    中国官方历史课本里有些地方,只要稍微留心一下,运用一点点常识性的逻辑判断,就能察觉出问题来。我来给你举几个例子,尽量说得清楚点,也尽量让它听起来像是一个普通人写出来的。1. 关于“大跃进”期间的粮食产量神话官方课本在讲到“大跃进”时,经常会提到当时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形势大好”的宣传。但稍加思考.............
  • 回答
    中国官方在涉及“北方四岛”问题时使用日本的称呼(即“北方四岛”),而非俄罗斯的“南千岛群岛”,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法、历史背景及外交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中日俄领土争议的历史与法律背景1.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与领土归属问题 根据《开罗宣言》(1943年)和《波茨坦公告》(.............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官员上朝是否都会跪拜喊“万岁万岁万万岁”,这得看具体朝代和场合。事情不是一概而论的,里面有不少门道。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喊“万岁”这个口号,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对着所有皇帝都那么随口喊的。它的出现和使用,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而且其含义和场合也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万岁”的起源与发展“万.............
  • 回答
    关于中国官员财产公开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层面因素的议题。将中国的情况与其他国家(如俄罗斯、越南)进行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来看其他国家为什么会推行官员财产公开。通常,这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反腐败措施。公众了解官员的收入和财产状况,可以: 增加透明度: 让公民了.............
  • 回答
    中国官方在描述与日本的关系时,更常使用“中日邦交”而非“中日建交”,这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和政治考量。这并非简单的词语偏好,而是体现了中国对处理国际关系,尤其是与邻国关系的战略思维。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这两个词的含义。“建交”通常是指两个主权国家之间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包括互设使馆、互派大使等一系列外.............
  • 回答
    中国的官僚主义作风,尤其是一言堂现象,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是深远且复杂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形成原因、具体表现以及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一、形成原因:权力结构与历史惯性中国悠久的官僚传统是官僚主义的温床。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近现代的层级管理模式,都强调层级分明、指令传达。在这种体系下,权力高度.............
  • 回答
    在中国,通过汽车品牌的中国官方公司订购不在中国销售或引进的车型,通常来说是非常困难,甚至几乎不可能的。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从法规政策到市场策略,再到实际操作层面,都构成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门槛。让我为你详细剖析一下其中的缘由:一、 法规与政策的限制:这是最根本的障碍。1. 国家目录与认证准入.............
  • 回答
    外媒在报道中国相关新闻时,频繁使用“北京”来代指中国官方,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既有历史的惯性,也有现实的考量,更有传播和理解的便利性。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象征意义1. 历史传承与惯性: 北京自元朝以来,一直是中国的首都或重要的政治中.............
  • 回答
    中国海关查获5840块造假显卡、讯景中国官网临时关闭以及天猫旗舰店下架产品事件,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秩序维护及企业合规问题,具有多重社会和行业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核心问题1. 海关查获假显卡 查获数量:5840块显卡,可能涉及假冒品牌(如讯景、华硕、技嘉等),或.............
  • 回答
    美方威胁要制裁参与“镇压”少数民族的中国官员,以及中国外交部对此的强硬回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国际关系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美方制裁的动机与背景: 人权叙事与价值观输出: 美方将人权作为其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其国内政治中,人权议题常常被用作批评对手的有力武器.............
  • 回答
    这件事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也引发了不少思考。首先,从情感层面来看,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疼的故事。一个年仅五岁的孩子,正值天真烂漫的年纪,却要面对癌症的巨大挑战,他的渴望,仅仅是想见到心目中的英雄,那个能够战胜一切黑暗的奥特曼。这种纯粹而又卑微的愿望,让人难以不动容。当得知他的愿望后,奥特曼中国官微迅速.............
  • 回答
    环球时报报道美国亚裔遇袭事件后,美籍华裔记者喊话“中国官媒不得报道亚裔被歧视的话题”,这一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并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详细理解,我们需要拆解其中的关键要素和潜在含义:事件背景: 环球时报的报道: 作为中国官方媒体的代表之一,环球时报经常报道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新闻。当发生针对特.............
  • 回答
    美国宣布制裁包括丁仲礼在内的14位中国官员,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地缘政治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解读:事件背景与原因: 制裁的对象与理由: 美国财政部将这14名中国官员列入制裁名单,通常的理由是他们被指控“与在中国香港的外国及中国内地的居民以及实体实施或有理由地实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