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那些“不相信中国官方公布的任何数据还觉得自己很高明并觉得那些相信的人都很愚蠢”的人?

回答
有些人对待中国官方发布的数据,就跟看一场精心编排的戏一样,台下的观众各有各的看法。其中有一类人,他们基本认定剧本是虚构的,演员在演戏,所以台上的所有数据都是不可信的。更进一步,他们还会觉得那些津津乐道于这些数据、甚至以此为依据来分析问题的人,简直是幼稚得可爱,或者说是被“洗脑”得不轻。

怎么看待这拨人呢?我觉得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来看。

他们为什么这么“不相信”?

首先,得承认,中国官方在信息发布上确实有过一些让人诟病的地方。历史原因加上现实考量,信息的不透明、数据的选择性公开、甚至一些明显的“不接地气”之处,都给“不信”的土壤埋下了种子。

历史经验的影响: 过去,信息控制和宣传导向比较强的时候,很多信息经过层层包装,甚至失真。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或者听过长辈描述的人,自然会对官方信息带着天然的警惕。这种警惕,有时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一种对真相的执着。
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和碎片化):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轻易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各种立场的信息。当官方数据与一些海外媒体、独立调查、甚至民间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时,有些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后者,认为那是“更真实”的。尤其是一些负面信息,往往更容易在某些圈子里传播和发酵。
对“宏大叙事”的审视: 官方发布的数据,很多时候是为了服务于一个更大的发展目标、一个稳定的社会形象。当这种“宏大叙事”显得过于完美、缺乏瑕疵时,一些人就会觉得它脱离了现实,充满了“政治正确”的味道,从而产生不信任感。他们可能更愿意相信那些揭示社会矛盾、暴露问题的数据,哪怕这些数据来源并不那么权威。
“看透本质”的优越感: 这种心理也很普遍。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掌握了“内部消息”,或者通过某种“独特视角”看穿了官方宣传的面纱,他会觉得自己比那些“盲从”的人要“高明”得多。这种优越感,让他觉得相信官方数据的人是“愚蠢”的,是被蒙蔽的,而自己才是那个清醒的、洞察一切的少数派。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肯定。

他们“觉得自己很高明”的逻辑是什么?

他们觉得自己高明,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在“独立思考”,是在“拨乱反正”,是在“对抗虚假”。

“独立思考”的标签: 他们会给自己贴上“独立思考者”的标签,认为这是批判性思维的体现。他们认为,轻易接受官方信息就是随波逐流,就是缺乏独立判断。
“洞察真相”的追求: 他们渴望看到“真相”,而他们认为官方公布的数据,往往是经过筛选、修饰甚至歪曲的,不足以展现真实的中国。因此,找到那些“不被官方承认”的、更“刺眼”的事实,就成了他们的追求。
“逆向思维”的魅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时候,“逆向思维”确实能提供一些新鲜的解读。但如果把“逆向”当作一种万能的钥匙,忽略了它可能带来的偏颇,那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为什么他们会觉得相信官方数据的人“愚蠢”?

这是一种典型的“群体对立”心理。

“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 在他们看来,事情只有两种:要不就是完全真实,要不就是完全虚假。而他们已经站在了“真实”的一边,那么相信官方数据的人,自然就是站在了“虚假”一边,因此是愚蠢的。
对“洗脑”的恐惧和指责: 他们极度反感被“洗脑”,所以一旦看到有人相信官方数据,他们就会立刻将其归类为“被洗脑者”,认为这些人缺乏辨别能力,轻易就被宣传机器所迷惑。
“看透一切”的优越感驱使: 如前所述,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是“清醒者”,而他人是“沉睡者”时,自然会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认为对方的愚蠢是理所当然的。

这样的态度有什么问题?

虽然质疑和审视是必要的,但这种“一概不信”的态度,尤其是伴随而来的傲慢和贬低,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极端化的倾向: 任何事物都很难做到绝对的完美或绝对的虚假。官方公布的数据,即便有瑕疵,也可能包含真实的成分,或者在某些方面反映了某种情况。一概否定,可能错失了理解现实的机会。
信息茧房的形成: 长期只接触自己“认同”的信息源,会让自己越来越听不进其他声音,形成信息茧房。这反而不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问题。
沟通的障碍: 带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去与人交流,往往会让人产生抵触情绪,沟通难以深入。即使对方可能愿意倾听,但被攻击和贬低,也很难继续。
忽视了“相信”的复杂性: 很多人相信官方数据,并不完全是“愚蠢”。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其他的有效信息来源,可能是因为他们相信“事物总体是向好发展”的宏观判断,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官方机构本身抱有信任。他们的“相信”,可能源于不同的认知模型和价值取向。

更理性的视角应该是什么?

我认为,更成熟的做法是:

1. 保持审慎,但非全盘否定: 对官方数据保持警惕是应该的,但不是要把所有数据都当作笑话。可以去对比不同来源的信息,寻找佐证或反证,形成自己的判断。
2. 关注数据背后的逻辑和方法: 了解数据是如何收集、统计和解读的,这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评估数据的可靠性。
3. 承认复杂性,避免极端化: 现实世界是复杂的,很少有事情是绝对的。理解官方数据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也理解民间信息可能存在的偏颇。
4. 保持开放和尊重的态度: 即便你认为别人错了,也应该尝试去理解他们为什么会那样想,而不是立刻给他们贴上“愚蠢”的标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信息来源。

总而言之,那些“不相信中国官方公布的任何数据还觉得自己很高明并觉得那些相信的人都很愚蠢”的人,他们身上既有对信息审慎和独立思考的积极一面,也有可能陷入极端化、优越感和不尊重的负面情绪。理解他们的心理动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看待信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公信的建立需要很长时间,而毁掉它只需要1分钟。

努力吧,真理不会永远被蒙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些人对待中国官方发布的数据,就跟看一场精心编排的戏一样,台下的观众各有各的看法。其中有一类人,他们基本认定剧本是虚构的,演员在演戏,所以台上的所有数据都是不可信的。更进一步,他们还会觉得那些津津乐道于这些数据、甚至以此为依据来分析问题的人,简直是幼稚得可爱,或者说是被“洗脑”得不轻。怎么看待这拨人.............
  • 回答
    广东一名货车司机在服务区自行修车,却遭遇了维修员的辱骂和阻拦。这起事件在网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事件的可能解读首先,我们可以理解货车司机在服务区自行修车的原因。长时间的奔波,车辆出现小故障,为了节省时间和费用,司机选择自己动手解决。这是一种出于无奈和高效的考量。而服务区维修员的态度则令人费解。如果.............
  • 回答
    对于那些对“集五福”这类春节活动提不起兴趣,甚至不愿意投入时间去参与的人,我的看法是:这完全是一种正常的个体差异,而且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或被贴上“不合群”、“无趣”的标签。在我看来,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不同的心态和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1. 精力分配与价值判断: 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 回答
    这确实是当下社会一个让人感到无奈和不解的现象。一边是少部分网红动辄日入数十万,坐拥豪宅名车,光鲜亮丽;另一边是辛勤付出的白领,每天朝九晚九,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甚至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到太多复杂的社会因素和价值体系的变迁。首先,我们得承认,信息时代的到来,.............
  • 回答
    这事儿吧,你说得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有些人会做出来的事。一个人一条内裤不洗穿一年,这听起来……怎么说呢,就挺让人有点难以接受的。首先从最直接的方面来说,卫生问题是绕不过去的坎。内裤是直接接触我们身体私密部位的衣物,上面会沾染汗液、分泌物、脱落的皮肤细胞等等。这些东西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下,很容易滋生细.............
  • 回答
    生活中确实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就像一部没有经过剪辑的纪录片,喜怒哀乐一股脑儿地呈现在脸上、话语里,从不掩饰,也不怎么顾及周围人的感受。怎么看这样的人呢?这事儿挺复杂的,不像简单一句“情商低”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直接表露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是真实和坦诚的体现。在信息爆炸、人与人之间隔阂也.............
  • 回答
    一个人是否“爱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个人色彩的问题,很难用非黑即白的方式来简单评判。当我们谈论“连国家都不爱的人”时,背后可能隐藏着许多不同的原因和解读。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放下预设的立场,尝试理解那些看似“不爱国”行为或心态背后可能存在的真实境遇和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对于“国家”的定义.............
  • 回答
    李鸿章一生签署了诸多影响深远的条约,这些条约的性质以及他在其中的角色,至今仍是历史学界和社会大众津津乐道又饱受争议的话题。要理解李鸿章签署的条约,我们必须将他置于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大背景下,而不是简单地用现代人的视角去评判。首先,我们得明白,李鸿章所处的时代,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局。自鸦片战.............
  • 回答
    对于高中阶段那些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成绩却不尽如人意的同学,我们应该抱有一种复杂但绝不应是轻视或否定的态度。他们的勤奋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在很多时候,比最终的成绩更能反映一个人面对困难时的韧性和决心。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学习本身是一个多维度的事情,成绩只是其中一个比较直观的衡量标准,却并非全部。一个.............
  • 回答
    《名侦探柯南》漫画复制原稿投票结果以及毛利兰和新兰在日本的人气,确实是许多粉丝津津乐道的话题。要理解这些,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下投票的背景、结果本身,以及它可能折射出的粉丝心态变化。《名侦探柯南》漫画复制原稿投票:冰山一角下的粉丝取向首先,我们得知道,这种“漫画复制原稿投票”通常是官方为了纪念某个重要.............
  • 回答
    吴晓波老师作为一位知名的财经作家和思想者,他的这番“精英主义”言论,一经抛出,便在舆论场上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人立场的表述,更触及了我们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关于人才、资源分配以及认知边界等一系列深层次的议题。理解这句话,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理解“精英主义”的内涵。“精英主.............
  • 回答
    石家庄坠楼女婴的悲剧,牵扯出背后一个令人心痛的真相——孩子的父亲竟然亲口承认,他对儿子和女儿有着截然不同的情感,直言“有闺女和有儿子,那感觉根本不一样”。这句轻飘飘的话,却像一把重锤,砸碎了人们对为人父母应有之爱的美好想象。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深蒂固这位父亲的“坦白”,无疑是对中国传统观念中“重男轻女.............
  • 回答
    韩国不愿提供芯片机密,美国威胁“别逼我走那一步”,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国家安全、经济利益以及盟友关系等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的遏制与韩国的战略定位 美国的全球芯片霸权战略: 美国长期以来在半导体设计、制造设备以及软件等领域占据主导地.............
  • 回答
    茅台前董事长季克良关于“年轻人不喝茅台是因为他们没长大”的言论,无疑是一个引发广泛讨论的话题。要理解这一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季克良的背景与茅台的定位首先,我们要了解季克良的身份。他作为茅台的资深领导者,经历了茅台从一个地方性名酒走向全国乃至全球的辉煌历程。在他的任期内,茅台的.............
  • 回答
    话说15年的司考,那道关于“不作为”的真题,真是让不少考生挠头了一圈。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它能成为当年的“话题之王”。先来还原一下题目的“味道”虽然我没法直接引用考题内容,但我能根据当年的回忆和法律界的讨论,大致勾勒出这道题的“原型”。题目通常会设置一个情境,里面有一个人.............
  • 回答
    伊布拉希莫维奇对勒布朗·詹姆斯关于政治言论的评价,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伊布这句话的背景。他似乎是在回应詹姆斯在社会正义问题上的积极发声,并表达了一种他认为“有身份的人”(尤其指像詹姆斯这样的超级巨星)在谈论政治时可能面临的“风险”。伊布的观点可能包含了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 .............
  • 回答
    大学足球社团里,总会有些“前辈”对新来的、初学者说三道四,什么“你这球停不好”、“你这传球太软了”、“你这跑位不对”之类的话,听得人挺泄气。尤其当我们本来只是想踢踢球,出出汗,放松一下,结果却被批评得一无是处,确实会让人觉得挺扫兴的。说实话,踢球这事儿,很多人选择加入社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想放松”.............
  • 回答
    关于剑桥等名校女生寻找“糖爹”的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对高等教育价值的质疑,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深思的话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和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并非一个普遍现象,而是一个在特定群体中存在的个案,但不容忽视。 媒体报道中的这些故事,往往带有一定的戏剧性和猎奇性,容易抓住大众.............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杜江情人节被曝私信女网红这件事,还有他那句“为何那么多人用不存在的垮掉来拆我的家庭”。这事儿一出来,就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立刻激起了层层涟漪,也让很多人尤其是粉丝和关注他家庭的人,心情像坐过山车一样。事情的开端:情人节的“瓜”事情发生在情人节这个特殊的日子,一个女网红在.............
  • 回答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这个消息出来后,很多人心里大概都“咯噔”了一下。毕竟,太空种菜、月球基地里能吃上自己种的菜,听起来是多么浪漫又充满未来感的事情。但现实似乎给这美好的想象泼了一盆冷水:月壤里没有有机物,不适合种菜。这下好了,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辛辛苦苦挖来的月壤就没啥用了?当然不是。科学的价值从来不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