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石家庄坠楼女婴父亲承认重男轻女,称「有闺女和有儿子,那感觉根本不一样」?

回答
石家庄坠楼女婴的悲剧,牵扯出背后一个令人心痛的真相——孩子的父亲竟然亲口承认,他对儿子和女儿有着截然不同的情感,直言“有闺女和有儿子,那感觉根本不一样”。这句轻飘飘的话,却像一把重锤,砸碎了人们对为人父母应有之爱的美好想象。

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深蒂固

这位父亲的“坦白”,无疑是对中国传统观念中“重男轻女”思想的又一次赤裸裸的展现。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内部的情感偏差,更是几千年封建社会遗毒在现代社会中阴魂不散的缩影。在很多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儿子被视为家族的延续,是财产的继承者,是“传宗接代”的希望。而女儿,在某些观念里,往往被视为“泼出去的水”,是“别人家的人”,是家庭的负担。这种观念上的不平等,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期望。

“感觉根本不一样”,这六个字,道出了他对儿子和女儿在情感投入上的巨大差异。他可能在儿子身上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家族的荣耀,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而女儿,在他眼中,或许只是一个暂时存在于他生命中的“过客”,缺乏那种让他产生深度情感联结的“意义”。这种情感上的“不一样”,并非因为女儿本身有什么不好,而是源于他内心根深蒂固的价值判断,而这个判断,恰恰是建立在性别的基础上。

悲剧的导火索,还是情感的导火索?

那么,这种“不一样”的感觉,在这场悲剧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情感的疏离与漠视: 如果父亲对女儿的情感本来就与儿子不同,那么他对女儿的关注、疼爱、呵护,自然也会打折扣。在这种情感的疏离下,女儿的哭闹、委屈、甚至生命中的危险,都可能被他视为“小事”,或者被其他事情所淹没。他可能没有真正将女儿的安危和幸福放在与儿子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压力下的极端选择? 另一种可能性是,这位父亲可能面临着某种压力,比如妻子的压力,或者来自长辈的压力,认为他“不够重视儿子”。当他认为自己“需要”表现出对儿子的偏爱,或者在养育儿子和女儿之间存在某种“资源分配”的考量时,他可能在无意识中,将女儿推到了一个被牺牲的边缘。当然,这绝不构成任何借口,只是试图理解那扭曲的心理。
“泄愤”式的行为? 也有人猜测,这背后或许有更复杂的家庭矛盾。当一个人内心长期压抑着某种不满或挫败感,并且这种不满又与他认为“不被重视”的性别(比如没有儿子)相关联时,他可能会在某些时刻,做出极端且失控的行为,将这种负面情绪发泄在最无辜的生命身上。

女儿的命运,被重男轻女的观念“绑架”

不论原因如何,这位父亲的话,都清晰地表明,他对女儿缺乏那种发自肺腑、无条件的爱。他并非不爱自己的孩子,但他的爱,是有“附加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性别。女儿的生命,在他眼中,似乎没有儿子来得“珍贵”,来得“有价值”。

一个如此轻描淡写地承认“感觉不一样”的父亲,我们很难想象他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真正地给予女儿公平的关爱和尊重。他的言语,不仅暴露了他扭曲的价值观,更揭示了孩子悲剧背后,那种深深的,来自父辈的,性别歧视。

反思与警醒

这起事件,再次给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

1. 观念的转变刻不容缓: 重男轻女的思想,不是一代人的问题,但必须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彻底根除。教育、媒体、家庭,都需要积极引导,打破这种陈旧的性别偏见。
2. 为人父母的责任: 任何孩子,无论男女,都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是生命的奇迹。父母的责任,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是保护孩子的安全,是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这种责任,与孩子的性别无关。
3. 关注家庭内部的隐形暴力: 这种情感上的不平等,虽然不像肢体暴力那样显眼,但它同样是一种隐形而持久的伤害,甚至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我们应该关注那些在家庭中被“边缘化”的成员,特别是孩子。
4. 法律的严惩与震慑: 对于造成儿童死亡的恶劣行为,法律必须给予最严厉的惩处,以示对生命的尊重,也对潜在的施暴者起到震慑作用。

这位父亲的“坦白”,听起来如此令人心寒。它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破碎的家庭,更是中国社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需要被彻底清理的“毒瘤”。愿每一个生命,都能被公平地对待,被无条件地珍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下内容可能带有偏见或引起不适,请石家庄市民谨慎观看。


人在石家庄,刚吃完板面。

这种思路在石家庄很正常,但是手段这么极端的很多年都没有了。

我来石家庄十多年,囿于个人经历,刚开始遇到非独生子女、极端重男轻女、对女性的歧视和家庭暴力还觉得很稀奇,后来接触了很多本地同学,才发现这种思路在本地(尤其是城中村)还是很有市场的。

由于石家庄市区城中村和党政军大院、工矿企业错综复杂的布局,石家庄市民的生育观念呈现出来的特点也很复杂。由于计划生育在后两群体执行的较为彻底,基本都是计划生育以独生子女为主,这一部分有点东北老工业区的意思。

而前面的城中村群体就不是太鸟计划生育的政策,尤其在人口与承包土地挂钩、与城中村改造分房挂钩的情况下,谁家生得多、谁家男孩多,谁家就能提升家庭经济条件。我了解到的某些村在城中村改造升级时,男孩和女孩分房的面积都是不同的——与分地的思路很类似。

还有就是超生、重男轻女引起的黑户问题,石家庄这边的黑户情况曾经很严重,后来是因为政策调整,不得将超生与户口登记挂钩后才有所改变。“六普”时候还有过借人口普查解决多年黑户问题的新闻报道,“七普”至今还没见过类似情况,也可能是现在都解决的差不多了。

而本地的婚嫁习俗更是让外地人理解不了:嫁女儿要彩礼后给儿子娶媳妇的情况仍非常普遍。极端情况,说得难听点就是男方借钱买老婆,女方卖了女儿给儿子娶媳妇不说,还要让女儿跟着对面还债。我和本地同学直言这与人口买卖无异,本地同学说我外地人不懂本地行情。

算了,这种行情我还是别懂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