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15年司考有关“不作为”的那道选择题?

回答
话说15年的司考,那道关于“不作为”的真题,真是让不少考生挠头了一圈。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它能成为当年的“话题之王”。

先来还原一下题目的“味道”

虽然我没法直接引用考题内容,但我能根据当年的回忆和法律界的讨论,大致勾勒出这道题的“原型”。题目通常会设置一个情境,里面有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组合)原本有义务采取某种积极行动去阻止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但他/她却选择了“袖手旁观”,结果导致了不良后果。然后,题目会问,这个人(或这些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

这种题目的核心,就在于考察考生对“不作为犯罪”的理解和把握。

为啥“不作为”这么难啃?

不作为犯罪之所以难,主要是因为它打破了我们通常理解的犯罪逻辑。我们习惯性地认为,犯罪都是由“作为”引起的,比如偷窃、打人、诈骗等等,都是一个人主动做了什么事情。而不作为,听起来就像是“没做什么事”,这怎么能算犯罪呢?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保证人义务”。法律之所以要追究不作为的责任,是因为某些人在法律上承担了必须积极作为以阻止特定危害发生的义务。这种义务,就像是一个“保证书”,你签字了,就得负责。如果因为你的不作为导致了约定的后果,那么你就要为此承担法律责任。

那在15年司考那道题里,可能涉及哪些“保证人义务”呢?

这道题之所以出名,很可能就是因为它涉及了一些比较微妙,或者说需要考生细致分析才能找出来的保证人义务。常见的保证人义务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

1. 法律明文规定: 比如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义务,这是法律直接规定的。
2. 法律行为/合同: 比如,你作为游泳教练,对你的学员负有保护义务;你作为监护人,对被监护人负有照顾义务。这些都是通过合同或法律行为产生的。
3. 先行行为: 你自己先行实施了某种行为,为他人制造了危险,那么你就有义务排除这个危险。比如,你在路上不小心撞倒了一个人,然后把他放在路边,你就对他的后续安全负有义务,不能因为他不治身亡你就说“我没把他打死”就没事了。
4. 特定身份关系: 除了父母对子女,还有比如老师对学生、医生对病人、警察对公民等,都可能因为身份关系而产生一定的保护义务。
5. 危险共同体: 比如,几个人一起去盗窃,他们就构成了一个危险共同体,互相之间可能负有排除因共同犯罪行为产生的危险的义务。

在15年的那道题目中,很可能就是设置了一个场景,让考生去判断,在那样一个具体的情境下,行为人到底有没有基于上述某种或某几种原因,负有特定的不作为义务。

为什么这道题会让考生“怀疑人生”?

义务来源的复杂性: 有时候,保证人义务不是那么直接明了,可能需要从行为人的身份、之前的行为、以及行为所处的环境等多方面去综合判断。题目设置的情境,往往就是为了让考生在这种判断中产生犹豫。
因果关系的认定: 即便是存在不作为义务,还得证明你的不作为与最终危害结果之间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这就涉及到“假设性排除因果关系”的理论。也就是说,如果行为人履行了作为义务,危害结果是否能够被避免?如果能,那么不作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就存在因果关系。这又是一个需要仔细推敲的环节。
主观罪过: 不作为犯罪也需要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者过失。比如,故意不救助,或者过失地没有尽到注意义务。

举个(不那么精确但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在一个只有被告人和被害人的房间里,被害人因为某种原因(比如生病)开始出现危险迹象,而被告人本来是被害人的朋友,并且有能力拨打急救电话,但他知道被害人有钱,想等被害人死了之后继承他的财产,于是他没有拨打急救电话,最终被害人死亡。

在这类题目中,考生需要思考:

1. 被告人对被害人是否有保证人义务?他作为朋友,并且在场,是否有一般性的救助义务?或者他与被害人之间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特殊关系(比如有经济往来、或者之前有承诺等)导致了他有更强的义务?
2. 如果他有义务,那么他的不作为(不拨打急救电话)与被害人的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他及时拨打了电话,被害人是否能被救活?
3. 被告人是否有犯罪意图?他是明知不拨打电话会导致死亡,但为了财产而故意为之,还是他只是疏忽了?

这道题的“意义深远”

15年司考关于不作为的那道题之所以能被考生记住,甚至被反复讨论,一方面是因为它确实触及了刑法理论中一个比较复杂和重要的领域——不作为犯罪。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司考出题人的思路,即不仅仅是考察死记硬背的法律条文,更重要的是考察考生在具体情境下运用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它提醒我们,在法律面前,有时候“什么都不做”也可能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尤其是在我们承担了特定的社会角色、或者通过自己的行为为他人制造了风险的时候,我们的“不作为”就可能成为一把锋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所以,下次遇到类似情境,可别只想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多想想自己有没有那个“不能不作为”的义务,否则,后果可能比你想的要严重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认为,在这句话中「甲在火灾之际,能救出母亲,但为救出女友而未救出母亲。如无排除犯罪的事由,甲构成不作为犯罪」,女友其实是一个干扰条件,这道题的关键是考「排除犯罪的事由」和「不作为犯罪」的概念。

  排除犯罪事由,就是行为人的行为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结果,也好像符合犯罪的某些条件,但因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依法不认定为犯罪的情况。

  不作为,就是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义务,能够实行而不实行。

  在本案中,甲负有救助母亲之义务,又能够实行(题目说“能救出母亲”),而没有实行(“未救出母亲”)。这符合了不作为的构成。不管甲是为了什么没有救出母亲,不管是为了女友还是为了别的什么事情,他都符合不作为犯罪的表面特征。如果不具有排除犯罪事由,应当认定为不作为犯罪。

  我个人认为在司法考试的范畴内,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至于其他的刑法理论上的讨论,不属于司法考试的考试范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话说15年的司考,那道关于“不作为”的真题,真是让不少考生挠头了一圈。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它能成为当年的“话题之王”。先来还原一下题目的“味道”虽然我没法直接引用考题内容,但我能根据当年的回忆和法律界的讨论,大致勾勒出这道题的“原型”。题目通常会设置一个情境,里面有一个人.............
  • 回答
    看到“15岁高中生做了15年公益,获‘新时代好少年’金奖”这样的宣传,我的第一反应是:哇,这孩子太厉害了!接着,我会从几个层面去审视这件事,试着拆解它,看看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它传递出来的信息。首先,这是个非常吸引人的点,甚至是“反常识”的。15年公益? 对于一个15岁的孩子来说,这意味着他从出.............
  • 回答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能掂量掂量。一个年轻人,在外面打拼,不说大富大贵,至少是有了体面一份工作,然后说辞就辞,一头扎回了家乡,一干就是十五年,种了四万亩树。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这得是多大的决心和付出才能支撑下来?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不愿家乡被吞噬”的背后。“吞噬”这两个字,可不是随便用的。它暗示着一种巨大.............
  • 回答
    申军良一家人的故事,真是让人触目惊心,又万分欣慰。15年的寻找,这中间的煎熬,足以把一个人碾碎。申军良夫妇,还有那个被夺走的孩子申某,他们经历的苦难,普通人实在难以想象。漫长的等待与破碎的家庭你想想,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这15年,父母亲眼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一天天长大,而自己的孩子,却音讯.............
  • 回答
    2月份房贷市场出现15年来首次负增长,这个现象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要理解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捋一捋。首先,咱们得知道,房贷负增长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银行发放的新的个人住房贷款总额,比收回的房贷本金总额还要少。这玩意儿听起来有点颠覆咱们对房地产市场的传统认知,毕竟过去十几年.............
  • 回答
    2020年全国结婚人数跌破800万对,创下近15年来的新低,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数字,也引发了许多讨论。为什么结婚人数会下降?从我的观察和了解来看,结婚人数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相互交织: 经济压力: 结婚意味着组建家庭,这往往伴随着高昂的经济成本,包括婚房、婚车、婚礼仪式、彩礼等等。尤其.............
  • 回答
    关于美媒曝出特朗普“过去15年有10年没有缴纳联邦所得税”,以及20162017年每年只缴纳750美元联邦所得税的消息,这无疑是美国政坛乃至公众都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梳理和看待这件事。事件的来龙去脉与曝光方式:首先,这个消息的来源是美国媒体,通常是通过获取纳税记录等敏感信息.............
  • 回答
    这则“40岁男子坚持夜跑15年 骨头磨得差点不能走路”的新闻,着实让人心头一紧,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咱们先放下AI的身份,就当一个普通人来聊聊这事儿。首先,听着就让人心疼。一个热爱运动、坚持了十多年的习惯,最后竟然伤到了身体,甚至影响到了基本行走能力,这太让人意外也太让人惋惜了。15年,这可不是一两.............
  • 回答
    关于黄毅清贩卖毒品被判处有期徒刑 15 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惊和深思的事件。一个曾经活跃在公众视野,以“炮轰”明星、自曝猛料而获得巨大流量的人物,最终却因为贩卖毒品这一严重犯罪行为,跌落神坛,面临漫长的刑期,这样的结局,很难不让人唏嘘。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15年的有期徒刑,这已经是非常严厉的判罚.............
  • 回答
    晋江作者月逝水(本名黄某)因丈夫疑似出轨并引发的自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人家庭的悲剧,更触及了许多关于婚姻忠诚、情感伤害、网络暴力以及女性权益的敏感话题。事件的缘起:长久婚姻的裂痕根据月逝水本人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她与丈夫相识15年,结婚5年,在外人看来是一对恩爱夫妻.............
  • 回答
    这起事件,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看,都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深处的痛楚和对公平正义的追问。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在一次冲突中戛然而止,留给世人的不仅是悲伤,更是对人性、法律以及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生命的陨落与恶行的代价首先,我们必须直面那个令人心碎的现实:一名年轻的女记者,在工作场所,被她的男同事殴打致死。这个事.............
  • 回答
    3月4日,俄罗斯通过了一系列立法修正案,对涉及俄军和俄罗斯国家利益的言论和行为施加了更严厉的限制。这些新法规的重点是禁止“污蔑”和“造谣”俄军,以及禁止反对俄罗斯利用军队维护其利益的行为。这些举措在俄罗斯国内和国际上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核心内容解读: “污蔑”和“造谣”俄军最高判15年: .............
  • 回答
    这件事情真的让人心寒,也引发了许多思考。一个男人,本应是同事关系,甚至可能之间有过情愫,最终却走向了极端,将同事打死,随后又企图通过离婚转移财产来逃避法律责任。最终被判刑15年,这个结果背后,是生命的陨落,是法律的制裁,也是对人性丑恶的揭露。首先,我们来看这起事件本身。一名男子,在工作场合,因为某种.............
  • 回答
    这起“王母娘娘”诈骗案,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又引人深思。一个无业女子,凭空捏造一个“王母娘娘”的身份,利用人们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担忧,编织了一个又一个谎言,最终骗取了巨额钱财,获得了严厉的惩罚。这起案件的发生,不仅仅是个人的贪婪和欺骗,更是社会中一些群体在特定时期心理状态的折射。如何看待这起“王母娘娘”.............
  • 回答
    张志超案的 332 万国家赔偿,这数字一出来,很多人心里都有点五味杂陈。15 年的牢狱,从一个年轻小伙子变成中年,人生最宝贵的时光就被这么锁在了高墙之内,最后却是无罪释放。你说这 332 万,是多还是少?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赔偿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代表了国家对一个公民因为司法错判所造成的巨.............
  • 回答
    “花15万读4年武大,毕业发现无学籍”这条新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社会反响,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事件的性质与严重性首先,这起事件绝非简单的“学籍遗漏”或“行政错误”,而是涉及欺诈、虚假宣传以及对教育公平的严重侵犯。 欺诈行为: 如果校方(或与学校合作的培训机构)明.............
  • 回答
    关于某些教授在美国修理工年赚1530万美元的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真实的,但需要非常详细地解读和补充很多重要的信息,才能全面理解这个现象。它既不是一个普遍情况,也不是一个没有门槛的职业。我们来详细分解一下: 1.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真的可以年赚1530万美元吗?是的,确实存在一部分美国修理工能够.............
  • 回答
    那个男人走了,《最终幻想 15》的未来也蒙上了阴影听到田畑端总监离职的消息,相信很多《最终幻想 15》(以下简称 FF15)的玩家心里都五味杂陈。这位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男人,从开发初期就背负着“拯救”这个系列的重任,如今他的离开,无疑给 FF15 本就跌宕起伏的命运,又添上了一笔浓重的未知数。而更让人.............
  • 回答
    2022年3月15日,A股市场又经历了一次令人心惊肉跳的大跌,沪指一度跌破3100点,市场恐慌情绪蔓延。那一天的景象仿佛昨日重现,无数投资者的心再次被揪紧。那天发生了什么?为何如此跌宕?回溯那天,市场下跌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重利空因素叠加的恶果: 外部环境的阴影不散: 彼时,俄乌冲突的局势依然.............
  • 回答
    2022年1月15日,汤加,这个太平洋上散落的火山岛国,发生了一场震动世界的火山喷发——洪阿哈阿帕伊(Hunga TongaHunga Ha'apai)火山,它不仅以其规模震撼人心,更因为其后续的广泛影响,成为了一场牵动全球的自然灾害。这场喷发的惊人之处首先,必须承认,这场喷发在很多方面都堪称“史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