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中国占领云南后为什么没有继续推进,占领印度洋出海口和肥沃的恒河平原?

回答
古代中国统治者为何在征服云南之后,没有进一步向西推进,占领印度洋沿岸和恒河平原,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问题。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细致地探讨一番,力求还原一个更立体的历史图景,而非简单粗暴的“未遂”论断。

首先,要明确一点:古代中国并非没有“觊觎”过西边的土地和资源,所谓的“没有继续推进”并非绝对的被动,而是出于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量和权衡。

一、 地理的天然屏障与后勤的严峻挑战

云南地处高原边缘,而要通往印度洋和恒河平原,则必须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西南麓,或是通过缅甸、印度东北部崎岖的山地和茂密的丛林。

喜马拉雅山脉的壁垒: 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上最高大、最险峻的山脉之一,即使在今天,跨越它的交通仍然极其困难。在古代,没有现代化的工程技术,穿越这样的山脉简直是天方夜谭。即使勉强找到一些隘口,也通常是季节性开放,且地形险恶,部队和补给的通行将极其缓慢且危险。想象一下,数万大军和随行的粮草、武器装备,在崇山峻岭中跋涉,每天的消耗和损耗将是惊人的。
热带雨林的阻碍: 缅甸和印度东北部地区,尤其是在古代,覆盖着大片的原始热带雨林。这些地区气候湿热,瘴气弥漫,蚊虫肆虐,极易引发各种疾病,对北方的军队而言是巨大的健康威胁。同时,茂密的植被也使得军队的行动极为不便,容易迷失方向,也为敌人提供了天然的掩护和伏击场所。
补给线的延伸与脆弱: 任何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都离不开稳定而高效的补给线。从遥远的中国腹地,通过崎岖的山路将粮草、兵器、医疗用品等物资输送到数千里之外的战场,其难度可想而知。一旦补给线被切断,整个军队就可能陷入绝境。历史上,许多远征的军队都因为后勤不济而全军覆没,这绝非危言耸听。在穿越如此恶劣地形的情况下,补给线的维护成本和风险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二、 政治与战略的优先事项

中国古代王朝的统治者,其战略规划并非仅仅局限于地理上的征服,更重要的是内部的稳定和对核心区域的控制。

对边疆的巩固而非扩张: 古代中国王朝征服云南,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巩固边疆,稳定后方,将其纳入朝贡体系,而非纯粹为了无休止的领土扩张。云南地区地势险要,民族构成复杂,历史上也曾是分裂和动荡的源头。将其纳入统治,是为了消除潜在的威胁,并利用其资源,但这种控制通常是间接的、以羁縻为主的,而非直接的全面管辖。
汉地为重心: 中国古代王朝的战略重心始终围绕着“汉地”——也就是黄河、长江流域的农业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基础雄厚,是王朝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任何对边疆的投入和军事行动,都需要在不严重损害汉地核心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将大量兵力和资源投放到遥远而回报不确定的西南地区,很可能导致国内空虚,甚至引发动乱。
周边环境的考量: 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复杂多变。即使有能力,贸然向印度洋方向推进,也意味着要面对印度次大陆上强大的、已经形成一定国家形态的政权,如笈多王朝(虽然中国王朝征服云南时笈多王朝可能已衰落或被其他政权取代,但印度次大陆整体上仍然存在强大的区域力量)。这种大规模的军事对抗,其风险和成本远高于征服相对分散、力量相对薄弱的西南地区。当时中国王朝更侧重于经营北方草原、东北以及朝鲜半岛等地,这些方向的军事和政治压力也更为直接。

三、 经济与资源的衡量

对于古代王朝而言,经济基础是其一切行动的根本。

“得不偿失”的算盘: 恒河平原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确实富饶,但古代的交通条件使得这些地区的资源难以有效地运回中国。即使占领了这些地方,能够获得的经济利益是否能抵得上军事行动的巨大开销,这是一个需要精打细算的账。在古代,贸易更多是通过丝绸之路等陆路进行,跨海贸易虽然存在,但成本高昂且受制于诸多因素。
国内经济的优先发展: 相较于遥远而难以控制的海外地区,稳定和发展国内的农业生产,修建水利,开发内地资源,通常是更直接、更有效且更安全的投资方向。将有限的财力物力投入到能带来稳定产出和税收的国内,远比孤注一掷地向异域扩张来得明智。

四、 文化与认知的局限

虽然古代中国对外面的世界并不陌生,但其认知仍然受到一定局限。

“中国中心论”的思维惯性: 受“天朝上国”思维的影响,中国统治者更多关注的是如何管理好“属国”和“蛮夷”,将它们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而非积极主动地去征服那些文化、政治体系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强大异域文明。对印度次大陆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间接的丝绸之路贸易和佛教传入获得的,信息并不全面和深入。
对“海外之地”的观念: 即使有海贸,但对于“遥远而充满未知”的海外陆地,其统治和管理的难度也让古代统治者心存疑虑。相比之下,征服陆地上的州郡是更熟悉的模式。

五、 具体历史时期的考量

需要强调的是,“古代中国”并非铁板一块,不同朝代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各不相同。

汉朝: 汉朝虽然强大,但在开疆拓土方面,更侧重于巩固北方边防,对抗匈奴,以及经营西域。向西南推进至云南,更多是出于对边疆安全的考虑,而非全面战略的延伸。
唐朝: 唐朝国力强盛,曾与南诏(云南地区的一个政权)有过复杂的军事和外交关系,甚至有唐军进入过今缅甸境内。但唐朝的战略重心依然在北方和中亚。唐朝对南诏的政策也是以羁縻为主,加强联系,而非直接吞并。
宋朝: 宋朝面临北方辽、金、元等强大政权的压力,其国力更侧重于防御和生存,对外扩张的动力和能力都相对有限。
明朝: 明朝虽然派遣过郑和下西洋,但这是以贸易和宣慰为主的航行,并非军事征服。明朝在陆地上对云南的经营也主要是巩固边疆,抵御外部势力(如安南、缅甸等)的侵扰。

总结来说,古代中国没有继续推进占领印度洋出海口和恒河平原,并非因为“不愿”或“不能”,而是基于一套复杂的现实主义考量:

地理条件的极端不利 使得大规模军事行动和长久占领的成本和风险过高。
国内政治和战略的优先事项 更侧重于巩固核心区域和应对近在咫尺的威胁。
经济上的得失算盘 使得遥远的海外资源吸引力有限。
文化认知上的局限 使得对异域文明的深入征服和统治缺乏动力和经验。
不同历史时期王朝的国力与战略重点 也限制了其对外扩张的可能性。

古代中国的统治者是务实的,他们更倾向于在可控范围内实现战略目标,而不是进行一场代价高昂且成功率不确定的冒险。占领云南,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已经是西南方向一个重要的战略成果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理解你的疑问,即从地形图看,中原王朝明明已经控制了云南山区,把最难走的山口都拿到了自己手里,为什么到了平原地形反而停下,不再前进到沿海地区呢?

因为地形图是要结合地貌和植被来理解的,仅仅看地形图,的确国界那边是沃野千里,一马平川,军队只要随便勒索一下沿途村落,就有吃不尽的粮食。何况还有河流助力,顺流而下,想不胜利也难。

然而,如果地形图就能说明一切的话,巴西人口才不会挤在南面山区呢。

巴西的人口密度已经很说明问题了——热带地区有大河的平原未必适合农业人口生存,甚至未必方便通行:

  • 热带有机物多,微生物繁衍快。
  • 有大河说明水量充沛,微生物生存条件好,蚊子产卵地丰富。
  • 平原地面坡度小,大多数地方有积水,旱季也能保持微生物种群和蚊虫卵。
  • 不靠海,周围有山脉导致排水不畅,湿地面积大,以上要素均得到加强。

这四个要素加到一起,结果必然是疟疾泛滥,地面松软,既不利于农业发展,也不利于修建道路,在现代水利工程和制药技术出现前,这些平原的经济价值和军事价值都很低,远不如周围的山地高原——起码还有一些高海拔坡地可以居住耕作。

那么,什么样的水会滋生病菌呢?显然是不流动的积水,这需要存在许多比周围低的洼地,存住雨水,而这样的洼地在大多数地方常见。就算地表是斜面,倒下的树木,塌落的石头也经常会造成小型洼地,8月份我去大兴安岭,还在林间见到许多类似的洼地水坑,或者说小型沼泽。

只是北方降雨少,晴天洼地会干涸,冬天会冻结,而南方常见降雨多,气温高,洼地因此变成了富含有机质的“细菌汤”和蚊虫“育婴室”,成为人类这种已经没有体表毛的哺乳动物的严重威胁。对于那些不适应南方菌群的北方人尤其可怕,带来远超出“水土不服”的伤害。平时这些洼地蒸腾出水蒸气,在树林顶上重新凝结为细小的水滴,形成雾团。这些雾团因此成为蚊虫病菌滋生的标志,被认为是“瘴”。再加上许多大群蚊虫远看就像云雾,古人因此认为南方的空气有问题。

最新的缅甸人口统计充分证明了上面的观点——山区环绕的非沿海平原,降水充沛绝对不是好事。

缅甸总人口5338万,北部克钦邦9万平方公里,面积接近浙江省,只有183万人。而云南省39万平方公里有4771万人。折算下来,云南人口密度是克钦邦的六倍。下面一点的实皆省(邦)基本都是平原,9万多平方公里,人口549万人,还是不到云南人口密度的一半。可见北部的平原虽然地图上看也是一片绿,却并不是什么好地方,和中国中东部平原不可相提并论。

但是到了沿海地区,排水便利,虽然降水量也大,但不会有太多的陈年积水,开发度反而高得多。勃固省面积不到4万平方公里,人口却已经超过了500万;伊洛瓦底省3.5万平方公里600多万人,人口密度反超了中国边疆省份,交通也方便,在沿海形成了一个农业文明次级中心。

这意味着中原王朝不太可能在穿越云南横断山区后,再穿越缅北湿热丛林,击败缅甸沿海的农业文明。清缅战争就是好例子,战略上清军是攻势,一度也有战术优势,但是实在解决不了疾病和后勤问题,连皇帝的小舅子都病倒不起(回北京死掉)不可能靠国力硬压倒对方。所以只能讲和。

到了二战,中国远征军败退回国,穿越缅北虽然没有战斗,但是在野人山(蓝色箭头)等地损失了三四万最精锐的士兵,比被日本人打死的还多好几倍,最后只有1万人走出来。荷枪实弹的士兵只求逃命,对抢劫当地人毫无心理压力,尚且有这么高的死亡率,这里的气候、疾病和人口密度可想而知。后来日本企图从这里攻击印度,英帕尔战役也损失的一塌糊涂。

即便是21世纪,这里也是全球最严重的疟疾重灾区:

2004 年缅甸报告了 70 万例疟疾,其中将近 80%都是最危险的类型:恶性疟原虫疟疾,而且缅甸持续记录了比该地区的任何国家都要高的疟疾死亡率(将近2500例),其中包括印度这个人口数字要大得多的国家。

70万例疟疾,要记住缅北只有一千多万人……

要在这种地方搞大规模军事行动,只有努力发展现代科技。冷战期间,中苏最初的全球战略分工是苏联对付欧洲,中国渗透东南亚。哪一边顶不住了,就由另一边发动攻势牵制一下。中国昆明军区的真实身份是东南亚方面军司令部,随时准备在成都军区(真军区)的支持下推向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为了避免重演二战期间的惨剧,中国不惜代价上马一个超级科研项目,后来成了除了两弹一星外最知名的科研成果:

据说,当时的越共总书记胡志明亲自到北京,向毛泽东提出请中国支援抗疟疾药物和方法。在革命战争时期曾感染过疟疾、深知其害的毛泽东回答说:“解决你们的问题,也是解决我们的问题。”随后,亲自布置了抗疟疾新药的研发。

这段故事未见文字记载,但在此后参与抗疟疾药物研发的医药工作者中口口相传。曾参与过中越疟疾疫情调查的军事医学专家方辉(化名。尊重当事人意愿,隐去实名。)告诉记者,毛泽东的这句话是有现实依据的。疟疾在当时的中国也是一种恶性传染病,1969年到1971年是高发年,其中1971年就有4000多万人感染疟疾。

不过,1967年开始的集全国医药科研力量进行抗疟疾研究,确实是发端于“援越抗美”。这项研究由此成了一项带有军事色彩的紧迫任务。

1967年5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和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了抗药性恶性疟疾防治全国协作会议,组织60多家科研单位协力攻关,并制定了三年科研规划。防治抗药性恶性疟疾被定性为一项援外战备的紧急军工项目,以5月23日开会日期为代号,称为“523任务”,一直沿用下来。

古代亚洲人没有青蒿素,没有奎宁(金鸡纳霜是美洲新大陆土产),平民也买不起蚊帐,所以缅北积水地区的蚊虫疟疾无法克服。中原王朝如果强盛,控制高海拔的云南山地不难(起码驻扎下来不会病死),要是企图穿越缅北再击败沿海的文明国家,就算成功也必然出现统治“断裂带”,进而导致分裂。所以紧靠中国的缅甸平原区从来没有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嘛,前面有答主也提到,中原王朝对于云南的大规模移民和同化要等到明代了


这个时候的云南、缅甸以及东北印度是个什么情况呢?用张卫星图感受下

看到缅甸中央那块逆天的平原了么?在近现代以前,伊洛瓦底江中游平原以及环绕周边的掸邦高原是东南亚最重要的产粮区之一,又有便利的水路交通,但凡只要控制这个区域的缅甸王朝,就能对周边形成巨大优势。蒲甘王朝如此,东吁王朝如此,贡榜王朝亦如此。即便明末迫使明廷交出土司思正的良渊王,也并非是很多明黑口中东吁第一王朝崩溃后的一方小封建主,恰恰是一个彼时已经掌控整个伊洛瓦底中游平原,统一上下缅甸指日可待的雄王,才有像勃应囊一样向中原王朝叫板的底气。伊洛瓦底江下游的东吁、卑谬和勃固的战略优先级被排在了最后

掸邦诸国基本就在掌握核心区域的缅甸王朝家门口,相比之下,中原王朝想要征服这里,势必付出高昂的成本,路途更远不说,还必须跨过滇西南的横断山脉,后勤上就已经输了一大截,以至于元明清三朝的军队虽然都有杀入缅甸核心区的记录,但要实现长久的直接统治极其困难,更遑论能够控制印度洋的出海口了


至于恒河平原,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吧。

17世纪,掌握了恒河平原和孟加拉地区的莫卧儿帝国,面对已经基本处在其势力包围之下,占据今天印度东北阿萨姆地区的阿豪姆王国(地图中的古瓦哈蒂周边)却整整征战了将近一个世纪,最终还是宣告征服失败。纵然坐拥了数量庞大的骑兵和火器的莫卧儿军,在被河流所分割的山林谷地中并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频频被熟悉地形优势的山区部族军队打得满地找牙


已经占有恒河平原的阿三大佬都奈何家门口的阿萨姆山区不得,又如何指望中原王朝能够跨越这个奶茶之乡,反向征服恒河平原呢?


军事征服虽然做不到,但是有一点,明朝在海外威望处于最高峰的时期,是可以对印度洋的出海口乃至恒河平原施加一定的影响力的。


永乐年间,孟加拉的君主是如何喜迎天朝王师的,自己可以感受一下

为何孟加拉的三哥如此盛情款待天朝使臣?因为彼时孟加拉正遭受北印度第一小强,章普尔苏丹国(Jaunapur Sultanate,睿智的EU4玩家相比对此不会陌生)的军事威胁,不得不积极寻求周边强权势力的支持和调停


然后?如果翻翻明方史料,偶们可以找到如下记录

“招纳朴儿,其国在榜葛剌之西……(永乐)十八年,榜葛剌使者醞其国王数举兵侵扰,诏中官侯显齎敕谕以睦邻保境之义,因赐之彩币。”

“(永乐)十八年九月命显(侯显)往宣谕(招纳朴儿),赐金币,遂罢兵。”


当然,很好玩的是,同时代中亚的帖木儿帝国以及缅甸的阿拉干王国史料都各自吹嘘了自己才是主导这次罢兵的重要力量,虽然我觉得阿拉干这个版本真的略扯

Around 1442 a diplomat in the service of Shah Rukh, the Timurid ruler of Herat (1405–47), wrote that his master had intervened in the Bengal-Jaunpur crisis at the request of the sultan of Bengal, “directing the ruler of Jaunpur to abstain from attacking the King of Bengal, or to take the consequences upon himself. To which intimation the ruler of Jaunpur was obedient, and desisted from his attacks upon Bengal.” ‘Abd al-Razzaq, Matla‘ al-sa‘dain, in The History of India as Told by Its Own Historians, trans. and ed. H. M. Elliot and John Dowson (Allahabad: Kitab Mahal, 1964), 4: 99. On the other hand, a contemporary Arakanese tradition recorded that the forces of Raja Ganesh, then firmly in control of Pandua, had defeated Sultan Ibrahim of Jaunpur in battle. According to this tradition, one of the kings of Arakan, who had been given refuge in Pandua after having been defeated by a Burman monarch in 1406, gave Raja Ganesh the military advice that enabled the Bengalis to defeat Sultan Ibrahim of Jaunpur.


不管怎么说,在当时三哥眼里,远在喜马拉雅山脉另一侧的大萌,其国际威望可以和势力近在次大陆后庭的帖木儿王朝比肩(其实此时跛子的坟头草都老高了,后裔间内战不止,势力已经大不如前),影响力也算相当了不起了

user avatar

东南亚地区,由于热带气候、山地地形等原因,交通不便,一直是支离破碎状的,东南亚和印度东北部是世界上民族最多最复杂的地区之一。

换一个视角来看。缅甸主体民族缅人的政权,自己都是很晚才获得出海口的。


缅甸本身,上千年来,一直是大致以卑谬为分界,分为上缅甸和下缅甸。上缅甸和下缅甸的差异不比中国长江南北的差异小。上缅甸是相对干燥的河谷地带,主体民族是缅人,在山区还有掸人(傣族),下缅甸即伊洛瓦底江和锡当河三角洲以及德林达依海岸,古代主体民族是孟人。古代的下缅甸沼泽密布,开发难度大,人口只有上缅甸的20%-30%,和今天的格局完全反过来。

到了16世纪,缅甸东吁王朝的雄主莽瑞体和莽应龙,靠怀柔孟人贵族,迁都下缅甸的勃固,一度对下缅甸实行了较有力的统治。在大航海时代的背景下,迁都勃固的另一大原因是和为了葡萄牙人更好的做生意、买军火、招揽雇佣军。莽应龙之子莽应里死后,东吁王朝由于穷兵黩武盛极而衰,差不多对应中国的明末清初,缅人政权的重心又重新回到了上缅甸河谷,对下缅甸基本上采取羁縻统治。

18世纪中期,孟人起兵推翻了东吁王朝,但是孟人毕竟人数少,根基不稳,上缅甸的缅人很快就在雍籍牙的统帅下摆脱了孟人的统治,然后再攻占下缅甸。孟人要么被屠杀要么被同化(孟人本身也是和缅人一样尊奉南传佛教),再加上后来缅人大举南迁,只有萨尔温江下游地区的孟人没有被同化,于是逐渐形成今天的格局。

在缅甸西海岸的阿拉干邦,阿拉干王国一度臣服于蒲甘王朝,但是蒲甘王朝被元朝灭亡以后又重新独立,直到18世纪后期才被雍籍牙王朝征服,首次纳入缅甸的版图,第一次英缅战争后割让给了英国,在缅甸全部成为英国殖民地以后,这里也归英属缅甸管辖,而且阿拉干也是尊奉南传佛教的。

这两块地方,纳入缅人的统治,其实历史也并没有多久,只是大家都尊奉南传佛教,相比信奉基督教、反政府游击队活跃的克伦邦,以及历史上一直保留着土司制度而且反政府武装同样活跃的克钦邦、掸邦相比,看上去分裂势力不是那么的明显。尤其是阿拉干邦有很多罗兴亚人,自然要顺从一些。

雍籍牙王朝基本上奠定了今天缅甸的疆域,还占领了今天印度的曼尼普尔和阿萨姆。在第一次英缅战争中,全盛时期的缅甸雍籍牙王朝和大英帝国硬碰硬打了一仗,最终惨败,60年后,整个缅甸被英国征服。

立足于上缅甸河谷的缅人政权,在古代对于其他地区拥有2-3倍甚至更多的人力物力优势,而且极度贪婪好战,对于下缅甸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和阿拉干海岸尚且鞭长莫及,何况远在昆明、大理的汉人,其决策中枢更是远在华北。在这个方向获得出海口实在是难度太大。

至于再去印度,更加是做梦了。第一次英缅战争中缅甸统帅班都拉率军从孟加拉的境内翻越崇山峻岭,回师仰光,被英国人认为是和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相媲美的壮举,虽败犹荣。


直到今天,缅甸本部仍然没有通往印度和阿拉干的铁路。

user avatar

高中语文,苏轼《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世界上没那么多你以为,你以为。有本事自己去云南考察,自己去查史料。别觉得只要是你不知道的,就都是没有的,不存在的。




我说,高赞回答的答主,你们好好研究过吗?地理决定论拿来就用啊,一群键盘历史学家也是服了。你们就不能像司马迁一样实地去考察走访,田园研究吗?



明朝以前的中原王朝对云南根本就没有兴趣,最多最多册封一下,可是明朝很在意,因为明朝攻下元大都后,云南一个蒙古亲王宣布元朝继续在云南存在。(不是原话,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云南大学·马京教授/研究员(云南人文方面的权威)


元朝末代梁王忽必烈后裔,镇守云南的孛儿只斤·把匝剌瓦尔密 (百度百科),在朱元璋攻破大都后仍然尊奉元朝为正统,宣布元朝在云南继续存在。


以下是“历史百家争鸣”总结的中国历史疆域极限:

中国真的拥有过印度洋出海口!还为什么!?还一堆原因!?一群键盘历史学家!

最南端极限位置:北纬15度,缅甸克伦邦、老挝万象、泰国清迈

最西段极限位置:东经93度,印度曼尼普尔邦、孟加拉湾

占据时间:明成祖永乐十一年(1413)-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1606)(完全丢失)

自从元朝灭掉大理国之后,中国第一次在云南建立起了较为稳固的统治。元、明两朝对西南频繁用兵,先是元朝消灭了旧大理国最后的白族抵抗力量,后来明朝又恩威并用改土分流(这招特费劲)继续加强。在明朝初期,疆域一度达到顶峰,情况如图。

1413年,即永乐十一年,明朝在云南南部设立十个宣慰司,为:麓川平缅、木邦、孟养、缅甸、八百、车里、老挝、大古喇、底马撒、底兀剌。当时拥有几乎缅甸全境、泰国北部、老挝北部、印度东部一区,毗邻孟加拉国,可观印度洋之潮。

但从1531年开始至1606年,缅甸、老挝的地方势力逐步攻陷了这些宣慰司,在一番长期而艰巨的拉锯战和扯皮之后,中国的西南疆域退缩到了和今天相差无几的地方。只有越南以北、缅甸以东的地方的汉化速度超过独立速度,成为了延续至今且及其稳固的中国领土。而曾经存在过的印度洋出海口则成为了昨日黄花。



蒙古统治者对云南带来了很深的影响,(画外音)昆明市中心的盘龙江两岸有很多纪念蒙古统治者的雕像,不信自己去看。


这是知网检索的研究云南蒙古族的论文:


云南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属于中国,源于朱元璋大怒于元梁王孛儿只斤·把匝剌瓦尔密,直接派南直隶几大卫所去了云南,迅速平定云南,昆明到玉溪、红河、蒙自、建水一线,很多地名都叫什么什么营什么屯,明显就是明朝卫所、军户、屯田制度的遗存。明军后来一直打到缅甸、泰国、老挝。如果蒙古亲王不作死,云南可能今天也不会属于中国。


看南直隶的主要姓氏都在云南都有密切的相关分布:











为什么丢了?明朝卫所、军屯制度崩溃这些大家都知道,这是根本原因。其次,建国后周公也出卖滇西大片土地,对越战争也被割了大片土地,不过这里不敢说,边境上的人大家都知道。


1979年3月16日,获得自卫反击战胜利后,解放军就撤回国了,随后越军反扑,夺取了本属于中国的老山北麓南麓,虽经后来的各大军区轮战,还是因为战后谈判被越南人知道了底牌,老山南麓大片土地都没能再回到中国,此事在云南政界人人皆知。


军武次位面《共和国战史 亮刃越南》视频截图

user avatar

原因很多:

不产金鸡纳树。

饰品品味沉迷珍珠。

打缅甸人吃力。

古代中国并不是只拣宜农区占领,有钱赚的地方我们也愿意去。典型奢侈品导向的殖民开发就是两广,海南和越南(后来丢了),最早是奔着珍珠去的,所以叫“珠崖”。如果那会也像现在这么流行翡翠,估计也会去缅甸。然而并没有,古代中国珍珠在珠宝届的地位是压倒性的,虽然文人也喜欢玉石,但限于文化收藏,和集邮差不多,商业规模珍珠占据主导。在奎宁大法前,穿越热带雨林地区是九死一生。老哥去九死一生的地方当然是要博个大的。有珍珠么?有可以考虑有。没有就算了,不值得。

还有一节,缅甸不都是小部落,人家也有文明古国,还挺凶。13世纪,缅甸侵略元朝,没错,是缅甸先下手的。当然忽必烈那会再凶凶不过蒙古帝国,元朝就自卫反击把缅甸灭了。虽然灭了,就说这个主动侵略蒙元的劲头,斗志多么旺盛。16世纪,缅甸又打明朝,万历年打云南,打不进去,但是一直挑事。明朝还点防着他。18世纪,又打清朝,就是清缅战争。乾隆给自己吹的十大武功就有这条,其实打得不怎么样,清军损失很大,靠国力碾压勉强赢个面子。

总之,大体上就是没有奎宁天天打摆子很难扎根,不产珍珠缺乏经济吸引力,长期存在有平头哥精神好战政权。又不好惹,惹完又没意思,当然就没有往缅甸发展的动力。缅甸都过不去,更谈不上饮马恒河了。

user avatar

苏联解体后,中国是现存唯一一个控制了多块原属不同民族政权疆域的大国:内地,东北,新疆,内蒙,西藏,云南。这已经很优秀了。

再看看其他几个疆域大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加拿大北部,美国中西部,都没有什么成熟的民族政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中国统治者为何在征服云南之后,没有进一步向西推进,占领印度洋沿岸和恒河平原,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问题。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细致地探讨一番,力求还原一个更立体的历史图景,而非简单粗暴的“未遂”论断。首先,要明确一点:古代中国并非没有“觊觎”过西边的土地和资源,所谓的“没有继续推进”并非绝对的被动.............
  • 回答
    古代中国之所以从未有过占领西伯利亚的野心,其根源在于多方面因素的交织,这并非简单的“能力不足”或“缺乏意愿”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投向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经济模式、政治哲学以及与周边民族的关系。首先,地理是第一个也是最直观的制约因素。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中国”的概念等同于今天的中国版图。.............
  • 回答
    古代中国确实有能力拉起百万大军,而且在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规模如此庞大、甚至远超百万的军队。但这并非易事,涉及到复杂的军事、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能够拉起百万大军的理论基础和客观条件:1. 庞大的人口基数: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
  • 回答
    想知道古代中国人是怎么看星星的?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毕竟他们没有望远镜,也没有那么复杂的仪器。但正是这种“土法炼钢”,才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充满智慧和想象力的星象解读。首先,要说区分星星,最根本的还是看它的光亮程度,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视星等。在古代,他们会用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来划分亮度,比如分成几等.............
  • 回答
    古代中国和同时代欧洲的识字率,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来量化“相差多少”。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古代中国和欧洲的时间跨度都非常大,不同时期的情况差异也很大。 比如,“古代中国”可能指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宋元明清,这中间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同时代欧洲.............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是不是“除了上层阶级以外都吃不饱饭”,这个说法太过绝对,也与历史事实不符。但要说“普遍温饱”甚至“丰衣足食”那确实是少数,大多数普通百姓的生活确实是比较艰辛,常常处于温饱线上挣扎。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1. 那个时代的基本生存状况: 农业为本,看天吃饭是常态: 古代中国绝大多数人.............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说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探讨,它并非一个简单的绝对命题,而是包含了历史演变的复杂性、不同朝代的特点以及对“内行”与“外行”的定义。总的来说,古代中国在“内战”方面的确展现出了高度的成熟和复杂性,但也并非在所有时期都“外战外行”。 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概括性的观.............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是否“总是领先于世界”这个问题,答案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古代中国是否总是领先于世界?历史上的中国,在漫长的岁月里,确实在许多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科技和发明: 中国在古代拥有令人惊叹的科技发明和技术创新,例如: .............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当西方世界还沉浸在古希腊罗马的辉煌之中时,我们遥远的东方邻国,印度,也正经历着自己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而在这两个古老文明的交流互动中,中国无疑也在潜移默化地为印度留下了一些独特的印记。这种影响并非像某些民族征服那样轰轰烈烈,更多的是一种温和而持久的渗透,体现在文化、经济、技术,甚至是一些.............
  • 回答
    “桃花石”这个称呼,听起来就带着几分浪漫和诗意,它并非历史上的正式国号,而是一个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与中亚地区文化交流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带有地域色彩和历史记忆的别称。要说清楚为什么古代中国会收到“桃花石”这样的称呼,我们得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古代,聚焦于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碰撞与融合。误会与传来:从“大秦”.............
  • 回答
    古代中国人的烹饪味道,若要细说,那可真是和我们现在吃到的,有天壤之别。不是说哪个更好,而是发展的脉络和侧重点完全不同。首先,得从调味品上说起。这是最直观的差异。 盐:那时候的盐,不像我们现在精炼的食盐那么纯净。很多古代的盐,可能还带有一些杂质,比如海盐可能含有微量的矿物质,因此味道会更复杂一些,.............
  • 回答
    古代中国不仅拥有科学、数学和哲学,而且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们的体系和发展脉络与西方有着显著的不同,展现了独特的东方智慧。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您介绍古代中国的科学、数学和哲学: 一、 古代中国的科学古代中国的科学并非像西方那样以严格的实验和理论验证为核心.............
  • 回答
    古代中国,外国人仕于中国为官者,确实不乏其人,如安史之乱后,回纥人郭子仪、浑邪王等,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外国人”,但其民族背景和文化渊源与中原汉族有所差异,且在唐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典型的例子是,唐朝时期的印度人、波斯人、粟特人等,因其贸易、文化交流的便利,也曾有身居官职者。那么,反过来讲,.............
  • 回答
    在中国古代,臣民对皇帝高呼“万岁万万岁”,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政治、文化和心理层面的考量。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细剖析,为何这句看似夸张的祝福,反而成为了规矩,并且不触犯“欺君之罪”。1. 历史的演变:从实际祈祷到固定礼仪“万岁”的说法并非一蹴而就,它的出现和演变也有一个过程。 .............
  • 回答
    “天下无敌”这四个字,用在古代中国身上,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毕竟,我们没有像古埃及、古巴比伦那样,被后世王朝直接继承、文明体系完整延续的“对手”。我们也没有像古希腊,其哲学、民主思想被西方文明奉为圭臬,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希腊热”那样的、被后世反复“致敬”的辉煌。但要说古代中国“没和其他文明古国较.............
  • 回答
    古代中国科技发展与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议题。许多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曾探讨过,儒家思想的某些方面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儒家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及它在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中的实际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儒家思想的核心,例如“仁、义.............
  • 回答
    要探究古代中国是否存在白种人,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白种人”概念去套用,而需要从历史、考古、文献和遗传学等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考察。历史上的“人种”划分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变的概念,并且在中国古代,并没有明确的“白种人”这一分类。然而,我们可以从“来自西方”或者“拥有特定生理特征”的群体入手,来.............
  • 回答
    古代中国开疆拓土的边界,是一个随着朝代更迭、政治军事力量消长而不断演变的复杂命题,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极限”值。然而,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维度,勾勒出古代中国疆域的扩张与收缩,以及那些被后人视为“最远”的触角。首先,我们要明确“古代中国”的范畴。如果从夏商周的早期文明算起,那时的活动范围相对有限,主要集中.............
  • 回答
    古代中国有没有重骑兵?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得看你怎么定义“重骑兵”了。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那种全身披着厚重铠甲,人马俱壮,冲锋起来势不可挡的战士,那答案嘛…… 答案很复杂,可以说是“有”,但又不太像我们想象中的那种西方重骑兵。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从春秋战国一直聊到明朝,看看中国战场的骑兵是个什么.............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概念是否等同于西方现代科学中的“量子”,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探讨,但答案是否定的。它们虽然都触及了世界的深层运作规律,但其出发点、方法论和具体内涵有着本质的区别。让我试着详细地解释一下,就像一位对这两种思想都略知一二的人,用自己的话来阐述:首先,我们得明白“阴阳”和“量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