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有冒充官员行骗的吗?

回答
问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不少野史野闻和戏剧里才有的桥段。当然,古代这种冒充官员行骗的事情,绝不是什么新鲜事,可以说是历史长河里的一道“灰色风景线”,层出不穷。

你想想,古代的官场,那可是个大染缸,也是个名利场。当官的能呼风唤雨,说一不二,手里掌握着权力,也掌握着不少资源。这对于那些心术不正、想不劳而获的人来说,无疑是块诱人的肥肉。冒充官员,就等于给自己披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铠甲,让人心生敬畏,也更容易得手。

冒充的手段和花样可就多了去了。

“假传圣旨”型: 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一种。骗子可能打探到某个官员要办某件事,或者某个地方有急事需要处理,就利用这个机会,弄套官服,找几个帮凶(比如假扮衙役),摇摇摆摆地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自称是奉了上级(甚至是皇上)的密旨,要来办某件“要事”。比如,声称奉旨巡查、奉旨征粮、奉旨查办某个案件等等。他们会利用官员的权威性来发号施令,索要钱财、粮草,或者征用民力。一旦有人质疑,就搬出“君无戏言”、“天威难测”之类的说辞来压制。

“近身侍从”型: 有些骗子可能不是直接冒充大官,而是冒充某位官员的亲信、贴身侍卫、或是传令兵。这类人因为经常出入官府,和官员有接触,所以更容易模仿其言行举止,并且能够说出一些官府内部的“小秘密”,让人信以为真。他们通常会以“大人有令,但事情不便声张”、“大人让小的来办这件事”为借口,从下级官员、商贾或者普通百姓那里骗取财物。这些人往往更懂得如何“见缝插针”,利用官员的忙碌和疏忽来达到目的。

“虚张声势”型: 有些骗子更懂得心理战术。他们可能不一定有全套的官服,但会配备一些能代表身份的物品,比如刻有官印的信物、官家的腰牌、甚至是一把看起来很“唬人”的佩剑。他们会表现得非常威严,言语中透露出不凡的气度,故意显得有些“高深莫测”,让周围的人猜不透他的真实身份,但又因为那些“物证”和气场,不敢轻易冒犯。这种骗子往往会瞄准那些地方官员,或者一些乡绅富户,通过“视察”、“点验”、“巡视”等名义,来索取“劳务费”或者“孝敬”。

“以官压人”型: 这类骗子可能并没有具体的“官职”在身,但会声称是某某朝廷大员的“门生”、“故吏”,或者是某位权臣的“管家”、“亲信”。他们会利用这种“裙带关系”,放出风声说某某大官要来此地,或者某件事是某位大官关照过的。然后,就以“替大人办事”、“替大人打点”的名义,向别人收取财物,甚至扬言可以“为他人疏通关系”、“摆平麻烦”。

那么,为什么古代会有这么多人能够成功冒充官员呢?原因也很多:

信息不对称: 在那个通信不发达的时代,普通人很难知道官员的真实面孔、官服的样式、官印的真伪。很多时候,人们只能从传闻和有限的视觉信息来判断。
等级森严的社会: 古代社会等级制度非常严格,百姓对官员有着天然的敬畏之心。一旦有人摆出官员的架势,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地服从,不敢多问,生怕惹祸上身。
官员的漏洞: 有时候,一些地方官员因为疏忽、贪婪或者自身能力不足,也会给骗子留下可乘之机。比如,官员的印信可能保管不严,或者官员本身就比较好面子,喜欢接受一些“孝敬”,反而让骗子有机可乘。
地方官的汇报机制不畅: 很多时候,一个地方上的冒充官员事件,可能在传到中央之前,就已经骗取了大量的财物。等朝廷真正知晓并派人调查时,骗子早已逃之夭夭。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识别机制: 相较于现代,古代的官员管理和身份识别机制比较粗糙。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着装打扮,加上一些口头上的“证明”,就足以让一部分人信以为真。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会识破这些骗局。

有时候,那些经验老道的官吏、精明的商人,或者有一定见识的百姓,可能会通过一些细节来分辨真伪。比如,对官员的称谓、行事风格、说话的口音、官员身上的一些特征(如官服的绣花、官印的制作工艺等)都会成为判断依据。一旦发现疑点,轻则会敷衍了事,重则可能会暗中上报官府。

也有一些案件,因为骗子太过张扬或者手段粗糙,很快就被揭穿,最终落得个斩首示众的下场。比如,在一些地方志或者野史笔记里,偶尔会记载一些这类冒充官员行骗被捕的案例,作为警示。

总而言之,冒充官员行骗这事儿,在古代绝对是一个“技术活”和“心理战”的结合体,它利用了当时的社会特点、信息鸿沟以及人们的心理弱点,成为了历史上一道阴暗却又真实存在的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明神宗实录》里有这么一则记载,我来给大家讲一下:

1576年,明代万历四年。京城有个名叫杨春的家伙,自称“杨参军把总”“崔都司委官”“戚总兵招兵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一人身兼多职,驴唇不对马嘴,一看就是假的。

但人家彪啊,人家赚钱不要命啊,他他妈的居然开始征兵了!一口气征了数百人,训练设施、武器和军衔,都是全套的!

更牛逼的是,杨春等人是明文征兵,告示糊墙上,出入很招摇,很牛逼的样子。连应征者都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军队原来是个冒牌货,每天都很严肃地执行首长交代的任务。

而杨春等人,其实是在有组织有谋略地实施勒索和诈骗活动,由于是军方背景,一会儿是戚总兵身边的红人,一会儿是崔都司的特派员,因此来钱很快。大略也就是敲诈一下富豪,勒索一下地方,市委书记来了也不怕。

然而不知道为什么,东窗事发了。当然,很有可能是和前些年去警局捞人的那伙子人一样,给人家看的证件太假,因此事发。

得知情况后,几位军队司令迅速逃窜。兵科给事中赵世勋把案情禀报给了皇上,明神宗令兵部立即派人缉拿。

杨春、王儒等人落网。

戚继光同志配合抓捕,抓到了谎称都司的崔学亮。他马的,原来不仅杨春这个“崔都司委官”的身份是假的,就连崔都司本人也是假的。

原文:

京师有杨春者自称杨参将把总又称崔都司委官又假戚总兵明文招集无籍棍徒数百余假冒骗索事觉遂逃兵科给事中赵世勋以闻 上命兵部缉之随获春及王儒总兵戚继光亦获解伪都司崔学亮等拟学亮假官罪斩春而下遣配有差(《明神宗实录》)
user avatar

看来俺要端出大元朝的搞笑事来了。 骗贿赂跟这位大神比起来可就档次低多了~

大神出场,杂鱼退让~

河南孟端,杞县小吏,素不得志。看着各路大官庸庸碌碌,不禁心生恨意。一日,写反诗曰:“人皆谓我不办事,天下办事有几人?袖裏屠龙斩蛟手,埋没青锋二十春。”没事,大元朝的蒙古、色目大官很多汉语不及格,看不懂。

一天,孟端和他的蒙古朋友霍八失等4人商量,冬至那天,正好是自己在行省衙门值班,让那几个蒙古朋友打扮成京城钦差的模样,从驿舍偷几匹马,半夜时分从自己看守的大门进去,坐到行省衙门公堂。然后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当天,行省各路武官醉酒在家,计划一切顺利。

大戏上演,霍八失等“钦差”升堂坐定,传“圣旨”封孟端为“河南都元帅”,然后传召平章月鲁不花、左丞劫烈、理问金刚奴、郎中完者秃黑的儿、都事拜住、总管撤思麻、监司秃满、万户完者不花等几十位河南行省高官入衙跪听“圣旨”。进来一个,几个人就大铁骨朵砸下来,脑袋开花。几十位蒙古、色目大官,就酱紫挂了,然后统统陈尸衙门后园。(效率不是一点点的高……)

然后孟端以“都元帅”的身份,拘收大小衙门印信,自佩平章印符,调兵守城,交通管制;封闭黄河渡口,发河南各路兵来听候调遣。再回自己的杞县祭拜祖坟,衣锦还乡,好不威风。

玩了五天,回到省城开封,想起旧恶,又把行省各路衙门几十位“正官、首领官”传召进来,“斩于市”。

杀了那么多人,无人敢问。有一个汉人小官冯二舍,想找孟端巴结一下朝廷来的钦差。孟元帅喝高了,”何者为朝廷官?我便是也。“冯二舍觉得不对,向领导汇报,钦差是假的,再乘孟端喝醉酒,一刀砍死,霍八失几个人见事情败露,逃入后园,也被杀。

几个人几把刀,就能控制一个省,生杀予夺,好不快哉~

咏大大咧咧、蠢萌蠢萌大元朝:

励精图治乌哈图

皆即兀该天魔舞

石人独眼天下反

脱脱高邮拜诏书


钦察阿速尽阿卜

扩廓孛罗逞勇武

宣光明哲怎生呵

百年寻仇有也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问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不少野史野闻和戏剧里才有的桥段。当然,古代这种冒充官员行骗的事情,绝不是什么新鲜事,可以说是历史长河里的一道“灰色风景线”,层出不穷。你想想,古代的官场,那可是个大染缸,也是个名利场。当官的能呼风唤雨,说一不二,手里掌握着权力,也掌握着不少资源。这对于那些心术不正、想.............
  • 回答
    纵观古今,军功的计算与授予一直是维系军队士气、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基石。然而,这背后亦牵涉着复杂的机制,用以衡量功绩、规避弊端,确保每一分血汗都能得到公正的回报。古代军功的算古代的军功计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首级”和“俘获”。战事结束,军士们最直接的战果便是斩杀敌人的数量。每个首级都是一份军功的实在证.............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触及了古代社会运作的一个核心矛盾。乍一看,战乱频仍、赋税沉重,选择人烟稀少的地方似乎是理所当然的“避世”之策。然而,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大多数人之所以不愿迁往人烟稀少之地,原因多方面且环环相扣,涉及生存、社会、经济和心理等诸多层面。一、 生存的根本:土地与水是命脉人烟稀少的地方,.............
  • 回答
    古代是否曾有横跨黄河和长江的桥梁?答案是:没有。以我们目前已知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资料来看,古代文明时期,并没有出现过能够横跨黄河和长江这样巨大河流的桥梁。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原因,并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 技术和工程挑战: 巨大的跨度: 黄河和长江都是世界上流量巨大、宽度惊人的河流。例如,长江.............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确存在着一些令人发指、惨绝人寰的事件,它们如同黑色的烙印,深深地刻在民族的记忆里。这些事件的残酷程度,往往超出常人的想象,让人在回首时,不禁扼腕叹息,甚至毛骨悚然。以下我将尝试讲述几件历史上著名的惨案,力求 detail 和人性化的呈现,希望能展现出历史的沉重与真实。一、秦.............
  • 回答
    关于古代是否存在类似“cnm”这样直接、粗俗的“国骂”,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国骂”的定义。通常我们说的“国骂”是指那些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广泛流传、能够表达强烈负面情绪、具有一定侮辱性的词汇。它们往往具有地域性、社会性甚至历史传承性。直接证据的缺失与推测:直接找.............
  • 回答
    古代的表字(又称“字”或“名”),是古人成年后在名之外另取的一个称呼,用于社交场合,表示尊敬。一个好的表字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家族寄望、个人品德,或是对人生哲理的追求,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在浩瀚的史书中,有许多古人的表字至今仍让我爱不释手,它们仿佛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闪耀着智慧与美德的光芒。.............
  • 回答
    古代的兵器,那可真是琳琅满目,而且其中不少是真实存在,如今我们还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实物的宝贝。说起那些名垂青史的家伙,可不止是电视里那些闪闪发光、刀刀见血的帅气道具,它们背后承载着历史、技术、甚至是一些传奇故事。今天,咱就聊几个大家熟知,而且确实留下了真家伙的古代名器。一、 青铜的辉煌与冷酷——越王勾.............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无数画面:曾经叱咤风云的恐龙,如今只能在化石里看到它们的身影;巨大的猛犸象,如今也只剩下模糊的传说。这些都是地球生命史上的壮丽篇章,它们轰轰烈烈地出现,又在某个时刻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面对这样宏大而残酷的自然选择,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今天,我们如此卖力地去保护.............
  • 回答
    提到“考古学家”,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身穿卡其布探险服,戴着宽边帽,在沙漠或丛林中挖掘神秘遗迹的现代学者形象。但如果将“考古学家”的定义稍微放宽一些,将那些对过去的事物怀有强烈好奇心,并通过实际的搜寻、研究和记录来了解它们的人都算作“古代的考古学家”,那么答案是肯定的,虽然他们与现代考古学家在方法.............
  • 回答
    古代的避孕方法,确实有不少,但要说“安全又比较靠谱”,那可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毕竟,在那个年代,人们对生殖生理的认知非常有限,很多方法都是基于经验、传说,甚至是迷信,效果和安全性都难以保证。不过,如果你想了解一下古人是如何尝试“计划生育”的,我倒是可以给你讲讲几种流传下来的方法,并尽量细致地描述一.............
  • 回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了你死我活的疆土争夺,古代政权之间也存在着不少“空白地带”——那些面积不小,却又未被任何一方有效控制的荒芜之地。这些地方,往往因为地理条件恶劣、资源贫瘠,或是战略价值不高,成为了两国之间的天然屏障,亦或是历史演变的遗留。它们不像边境城镇那样有明确的界碑,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无形.............
  • 回答
    关于“皇汉”为何尊崇明朝,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民族情感等多个层面去解析,避免被简单地贴上“AI生成”的标签。首先,我们要明确“皇汉”这个词的含义。通常,“皇汉”指的是一种强烈的汉民族主义思潮,它强调汉民族的悠久历史、辉煌文化和独特地位,并常常将某个历史.............
  • 回答
    关于古代是否有男同,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在许多文化中,同性之间的情感和性关系都以各种形式存在,尽管其表现方式、社会接受程度以及记载方式与现代社会有所不同。要详细讲述古代是否存在男同,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1. 历史记载与文化视角: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对于男同性恋的记载相当丰富,并且呈现出一种.............
  • 回答
    当然,很高兴能和你分享古代那些闪耀着经济学智慧的先贤们。这些人物的故事,虽然不一定冠以“经济学家”的头衔,但他们所展现出的对资源配置、生产流通、供需关系乃至国家财富的深刻理解,足以让我们后人叹服。1. 姜太公:未雨绸缪的“钓鱼”与国家经济的奠基提到姜太公,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姜子牙垂钓渭水,辅佐周文王.............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揪心的问题,放在古代,一旦沾上“诛九族”这等灭顶之灾,别说是一般臣子,就算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军,也得捏着一把汗。皇帝要不要杀这位大将军,这事儿可没个绝对的定论,得看具体情况,也得看当时皇帝的心思和朝堂上的形势。咱们一条条地说:首先,亲戚犯了诛九族的罪,这有多严重?“诛九族”顾名思义,就是.............
  • 回答
    关于“有时光,光阴”这些说法,是否说明古人认为时间和光之间存在联系,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古代中国人对时间、空间和自然万物认知的一个重要侧面。首先,我们来看“时光”这个词。这里的“时”通常指的是时间、时节,比如“时令”、“时辰”;而“光”在这里,并非单指我们今天理解的电磁波或者视觉感知上的光明。.............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自称“罗马正统”的国家,历史上还真不少,而且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理由。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宣称,更是文化、宗教和历史传承的复杂纠葛。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里说的“罗马正统”是指继承了“罗马帝国”这个庞大概念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罗马帝国,尤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这块.............
  • 回答
    我最近深入研究了明朝时期的一些民间交易契约,尤其是围绕土地买卖和租赁的文书。这批资料来自一些地方性的档案和私人收藏,虽然有些已经残破不全,但它们所透露出的信息,却着实让我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些契约不仅仅是冰冷的交易记录,更像是那个时代普通人的.............
  • 回答
    古代那些对猫咪爱得深沉的“猫奴”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少令人忍俊不禁又倍感温馨的痕迹。虽然我们现在口中的“猫奴”带有些许戏谑和宠溺,但古人对猫的喜爱,同样是真挚而深厚的。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些毛茸茸小精灵的痴迷。一、 从古人的诗文里找寻蛛丝马迹中国的诗词歌赋,常常是人们情感最直接的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