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文化在当代会复兴吗?

回答
儒家文化在当代的复兴,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问题,它不像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我更倾向于认为,它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复兴”,而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适应与重塑。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它曾经的“光辉岁月”和后来经历的“坎坷”。

儒家文化的“黄金时代”与“被冷落”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儒家思想几乎是主导性的文化基因。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到清朝末年,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筑了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塑造了人们的道德观念、政治理想、家庭伦理,甚至日常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近代中国经历了西方列强的冲击,以及内部社会变革的需求,传统的儒家思想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五四运动时期的“打倒孔家店”口号,便是对儒家在当时被视为压抑人性、阻碍进步的批判。随后的新中国成立,更是强调了阶级斗争和集体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儒家强调的等级秩序和家族观念有所不同。

当代“儒家热”的迹象:不仅仅是怀旧

近些年来,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些“儒家热”的现象:

国学热兴起: 各种国学班、国学讲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儿童到成人,都有学习《论语》、《孟子》的热情。许多企业家也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希望从中汲取治企之道。
孔子学院的推广: 虽然主要是官方行为,但孔子学院将中国文化,包括儒家思想,推向了世界舞台。
传统节日的回归: 像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其背后的文化意涵,如家庭团聚、感恩孝道,与儒家思想不无关联,这些节日的重要性被重新强调。
对“传统美德”的呼唤: 在一些社会问题出现时,人们常常会回想起儒家提倡的“礼义廉耻”,希望重塑社会公德。
学术研究的深入: 尽管有过批判,但对儒家思想的研究从未停止,并且在不断深化,试图挖掘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但为什么说它不是简单的“复兴”?

这些现象固然存在,但如果我们将其理解为儒家思想要“回到过去”那种主导地位,那恐怕不太现实,原因有很多:

1. 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当代社会是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时代,与封建宗法社会有着天壤之别。工业革命、科技发展、民主思潮、个体主义的兴起,都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模式。儒家思想诞生于那个特定的历史土壤,很多观念直接搬用,可能水土不服。
2. “仁”的现代诠释: 儒家强调的“仁”是核心,但“仁”在古代更多体现在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如何将“仁”理解为一种普遍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尊重,需要大量的现代性解读。
3. “礼”的界限: 儒家强调“礼”,有其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但如果“礼”被曲解为僵化的等级制度、束缚人性的繁文缛节,那就会成为阻碍。现代社会更强调平等、自由和权利。
4. “家”的转型: 儒家以“家”为本,重视家族观念。但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多样化,人口流动性大,传统的“家族”概念也在发生变化。如何将儒家关于“家”的伦理,与现代家庭价值观相融合,是一个挑战。
5. 批判与扬弃的必要: 任何思想体系,在历史长河中都会有其局限性。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性继承,剔除其糟粕,保留其精华,进行创造性转化,才是“复兴”的关键。
6. 官方与民间的张力: 虽然有官方的推广,但民间对儒家的接受程度和方式是多元的。有些人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有些人是功利性的学习,有些人则可能只是赶时髦。

儒家文化的“新生命”:适应与重塑

因此,与其说是“复兴”,我更愿意说是一种“儒家文化的生命力在新时代的体现”。这种体现更可能发生在以下几个层面:

作为一种“文化基因”的沉淀: 即使在批判和否定之后,儒家思想所塑造的某些文化底色,例如对教育的重视、对和谐的追求、对人际关系的考量、以及对道德的内省,依然会以一种“基因”的方式,影响着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和行为模式。
作为一种“道德资源”的挖掘: 在道德滑坡、社会信任危机等问题面前,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修养、社会责任、诚信友善的理念,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和道德指引。这是一种“为我所用”的智慧。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借鉴: 儒家关于“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学习态度,关于“慎独”的自我约束,关于“诗礼传家”的家庭教育理念,都可以为现代人提供生活的智慧和选择。
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的载体: 在全球化浪潮中,儒家思想可以成为连接海内外华人、凝聚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文化符号。
作为一种“社会治理”的启示: 儒家关于“德治”、“礼治”、“和为贵”的理念,可以为当代的社会治理提供一些不同于西方模式的思路,例如强调道德教化、协商共识等。

结论: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走向未来”

所以,儒家文化在当代,很可能不会以一种完全复制古代的面貌“复兴”,因为它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

它更可能是一种“活的传统”,会在与现代社会的碰撞、融合、调整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体现在,它能够被现代人理解、接受、并转化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升个人修养、丰富文化生活、乃至促进社会和谐的有益资源。

它的“复兴”,不是要让孔夫子回到我们身边做老师,而是要让我们在学习和借鉴中,找到更好的生活方式、更好的社会秩序、以及更好的自我。这需要我们用一种开放、批判、创新的态度去对待它,而不是简单地怀旧或复古。

总而言之,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在于它能够与时俱进,被赋予新的意义,并在实践中不断被证明其生命力。这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终结性的“复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会

他就没衰落,怎么复兴?

题主不会以为有几个书都看不下去字都认不全的键盘侠指点了一下江山,就觉得儒家没落了吧?

儒家是君子学,是高级管理学,治理国家用的

啥时候指望过底层懂儒家了?

相反

儒家本身就应该懂的人少才正常

毕竟一个社会需要的底层劳动力才是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人都去治理国家那不是乱套了嘛?

另外个个都懂儒家了谁给资本家当韭菜去啊?社会还怎么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

这就跟高房价一样一样的

有的阶层人家就从来没把房价放在眼里,对于底层来说,没那个房价在那吊着,谁疯了呀跑去996玩卷?

这不过是御民之策里最低级的方案,还是儒家死活看不上的法家提出来的

所以

儒家本来也从未没落,只不过题主你身处的阶层和环境让你误以为儒家没落了而已

user avatar

不存在复兴一说,儒家文化从未衰退过。

不管是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不管是儒粉善意的认知,还是儒黑恶意的认知。都同时存在着。

有的儒黑骂儒家独尊儒术,自己不也在排除异己吗?说儒家腐朽落后,那独尊儒术时儒生也可以说别的没用啊。

有的儒黑喜欢说周礼不平等,现在莫非你的工资已经和老板一样了?

有的儒黑喜欢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咋的,知乎上伺候老板巴结上级的妙招是看不着吗?

有的儒黑喜欢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隔壁男女对立问题下面一多半的回答都在诠释这句话。

像我这样的儒粉所认知的儒家就更不会消失了。毕竟仁义道德,积极入世,重视教育,克己复礼才是我心中的儒家。而大多数的百姓都是信仰这个的。

砸毁几座庙,砸毁几座雕像就能重创儒家?当年怎么砸的孔庙现在又得修回来。孔夫子的雕像依旧遍布各大校园,注视着各校的莘莘学子。

从这过程来看,儒家的外在体现是可以说复兴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儒家文化在当代的复兴,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问题,它不像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我更倾向于认为,它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复兴”,而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适应与重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它曾经的“光辉岁月”和后来经历的“坎坷”。儒家文化的“黄金时代”与“被冷落”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哲学、历史、文化以及现实政治的交叉点。要回答“在当代哲学的意义下,法治、自由、平等成为世界的主流意识,那么儒家的思想是否只剩存作为历史的文化价值?”,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理解“当代哲学的主流意识”与“儒家思想”的本质区别与联系。 当代哲学的“主流.............
  • 回答
    “儒家学说在当今中国只留下了糟粕吗?”这个问题,说实话,有点太绝对了。要我说,这就像问“一碗米饭里是不是只有饭粒是好的,米汤都是糟粕”一样,太简单化了。其实啊,任何一种学说,尤其像儒家这样流传了几千年的东西,都像一个老宅子,里面有金碧辉煌的大殿,也有积满灰尘的角落,还有些地方可能已经破败不堪了。关键.............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个重大转折。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虽然有其影响,但并非主流,甚至受到一些诸侯的排斥和打压。然而,到了汉代,儒家思想一跃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被奉为圭臬,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政治策略。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 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能听到“狼性文化”这个词,用以形容那些拼搏进取、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企业精神。然而,一提到儒家文化,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重义轻利”、“知足常乐”这些平和、内敛的价值观。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清晰的界限,甚至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方向。那么,这种文化理念的.............
  • 回答
    中国人确实深受儒家文化浸润,孔子的言行举止更是成为千古典范。然而,您提出的“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在民间为何没有像“仁”、“义”、“礼”、“智”、“信”那样深入人心,甚至可以说是鲜有人提及,这背后隐藏着多重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原因。这绝非一句两句能够说清的,需要我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需要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多人会感到困惑的地方。我们常常听到一种说法,说儒家就是封建礼教的代名词,是束缚人性的旧思想。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又看到儒家文化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被许多人尊崇。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逻辑?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深入地看一看儒家本身,以及它与“封建礼教”这个标签.............
  • 回答
    儒家在中国成主流,是必然还是偶然?历史深处的思想博弈在中国悠长的历史画卷中,儒家思想宛如一条贯穿始终的河流,塑造着这片土地的精神气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然而,如果将目光投向那段波澜壮阔的思想史,我们会不禁发问:儒家之成为中国的主流,究竟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众多思想碰撞下的偶然选择?又或者,在历.............
  • 回答
    为什么儒家思想在中国能根植几千年?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有一种思想体系,它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滋养着这片土地的文化血脉,塑造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灵魂,那就是儒家思想。自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来,历经秦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的短暂低谷,隋唐的复兴,宋明理学的精进,直至近现代的涤.............
  • 回答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盘根错节,犹如一棵枝繁叶茂、根深蒂固的大树,既滋养了中华文明,也曾投下过沉重的阴影。要细致地剖析其正反两面,需要深入到社会结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等多个层面,并尝试用更鲜活、更具人情味的方式来呈现。正面意义:固本培元,塑造民族性格的基石儒家思想的正面意义,可以说深刻地塑造了.............
  • 回答
    “儒家在今天的中国早已名存实亡”——这句话,我听得太多了。你说我同不同意?这事儿说起来可复杂了,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要说儒家彻底没落,变成了一个空壳子,我个人觉得,用“名存实亡”来形容,确实有其道理,但如果一竿子打死,说它“已经亡了”,我觉得又有点过于绝对了。咱们得先搞清楚,什么是“儒家”,什么又是“.............
  • 回答
    在我看来,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值得传播的必要,而且这份必要性,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更深远、更实在。当然,说到“传播”,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敲锣打鼓、大张旗鼓地宣扬,更像是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让其核心价值在现代生活中找到落脚点,并生根发芽。首先,我们得承认,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多元且充满挑战的.............
  • 回答
    老实说,一提到“孔子儒家在底层百姓没什么群众基础”,很多人会觉得有点奇怪。毕竟,儒家思想的内核,像什么“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各尽其职,安分守己”之类的,听起来挺朴实的,似乎应该挺得底层老百姓之心才对。但细究起来,这个问题还真不是那么简单,里头门道多着呢。咱们先得明白,儒家思想的核心.............
  • 回答
    “儒家就是工具论”——这句口号,在不少关于儒家历史评价的讨论中,就像一把出鞘的剑,总能被一些“儒粉”拿出来,用来“切割”儒家与历史上某些负面现象的联系。他们似乎想借此宣称,儒家本身是无辜的,是后人将其“异化”成了压迫的工具,就好比刀,本身是用来切菜的,但也可以被用来杀人,责任在使用者,而非刀本身。那.............
  • 回答
    清朝末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中国传统的读书人阶层和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直接导致了儒家思想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出现了急剧的滑落。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科举制度本身以及它与儒家思想的紧密联系说起,再去看时代变迁如何侵蚀了这种联系的根基。首先,我.............
  • 回答
    儒家思想中对于官员在奸佞当道时选择隐退的看法,并非简单地逃避责任,而是一个复杂且深刻的考量,它根植于对“仁”的坚守和对君子品德的追求。认为这是“逃避责任”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片面解读。首先,要理解儒家关于“忠”的观念。在儒家看来,“忠”并非盲目的顺从,而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孔子说:“君君,臣臣,.............
  • 回答
    儒家思想中,“尊卑有别”确实是其重要的一环,但这并不意味着地位卑贱者就完全丧失了翻身的可能性。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儒家的核心理念,并考察其在历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一、 儒家“尊卑有别”的根源与内涵首先,我们要明白儒家为何如此强调“尊卑有别”。这并非出于对特定阶层的天然偏袒,而是源于其对社会秩.............
  • 回答
    荀子“性恶”之说,与儒家“明明德”的宗旨,确实存在着张力,但并非直接的“反”。更准确地说,荀子是从一个更为现实和辩证的角度来解读和实践儒家“仁”与“德”的,这使得他在儒家内部的地位,尤其是后世的评价,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过程。一、 荀子“性恶”与儒家“明明德”的关联与张力要理解荀子是否“反”明.............
  • 回答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上立于主流两千多年,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政治需求、文化特质以及儒家思想自身的内在优势紧密结合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原因:一、 适应并回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需求: 早期社会稳定与秩序的需要: 在春秋战国时期.............
  • 回答
    “儒家一直在培养孔乙己”?这话说出来,估计不少人会皱眉头,觉得这是在抬杠,是在故意曲解。毕竟,提到儒家,大家首先想到的不都是“仁义礼智信”这些高大上的道德规范,是那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楷模吗?怎么能跟那个迂腐、好面子、又没什么真本事,最后还落得个凄惨下场的孔乙己联系起来呢?但你如果细品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