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是不是一直在培养孔乙己?

回答
“儒家一直在培养孔乙己”?这话说出来,估计不少人会皱眉头,觉得这是在抬杠,是在故意曲解。毕竟,提到儒家,大家首先想到的不都是“仁义礼智信”这些高大上的道德规范,是那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楷模吗?怎么能跟那个迂腐、好面子、又没什么真本事,最后还落得个凄惨下场的孔乙己联系起来呢?

但你如果细品一下,尤其是从一个更广阔、更长远的视角去看,会发现这中间确实存在着一些耐人寻味的关联,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时期,儒家思想的某些侧面,确实“无意中”为像孔乙己这样的群体提供了土壤,或者说,为他们提供了一套“生存指南”,尽管这套指南最终可能将他们引向了歧途。

咱们得先弄明白,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秀才的功名,这在古代可是了不得的身份,意味着他经过了基础的文化熏陶,至少是识文断字的。他读过书,而且自称“之乎者也”,这都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他穷困潦倒,靠偷窃为生,但他却依然保留着读书人的清高和迂腐,见了面要“站起来”,还得“自己倒了酒”。他看不起短衣帮,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但又没本事改变自己的境遇。他身上有一种深深的矛盾:既享受着读书人的“标签”带来的优越感,又无法通过这个标签获得实际的利益,更无法适应社会的现实变化。

那么,儒家思想又是怎么跟这“矛盾体”扯上关系的呢?

首先,对“读书”的过度推崇,以及“学而优则仕”的单一路径。儒家自孔子以来,就强调“君子”的培养,而君子的养成离不开读书。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修养,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长期的历史发展,尤其是科举制度的出现,更是将“读书”这条路,尤其是走科举之路,与“做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条看似唯一的“成功”路径。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读了书,但没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他该怎么办?儒家并没有为这些人提供太多其他的人生出路。读书人被寄予厚望,被赋予了超越普通人的身份,一旦这条路走不通,他们就很难接受现实,也很难去从事其他被认为是“低下”的职业,比如做生意,或者手艺人。他们会觉得,自己是“读书人”,就应该有读书人的待遇,就应该有体面的工作。

孔乙己就是这种“失败者”的典型。他虽然没能通过科举,但他身上依然留着读书人的“痕迹”。他不愿意放下身段去从事别的营生,宁愿靠偷窃来维持他那点可怜的“体面”。他坚守着读书人的“清规戒律”,比如不肯写“煜”字,不肯承认自己偷了东西,这些在旁人看来是荒谬的,但在他自己看来,却是维护读书人尊严的最后一道防线。

其次,“士”阶层的身份固化与荣誉感。儒家文化赋予了“士”阶层一种特殊的地位和荣誉。读书人被看作是社会精英,是国家的栋梁。这种荣誉感是读书人非常看重的东西。孔乙己也一样,即使他已经沦为社会底层,但内心深处依然有着这种“士”的骄傲。他对别人的嘲笑是敏感的,他对偷窃的辩解,对“之乎者也”的坚持,都是在维护自己作为读书人的“面子”。

而儒家对“面子”的重视,对“名节”的强调,在一些情况下,也可能被误读或滥用。当一个人缺乏实际能力去支撑这份“面子”时,这份“面子”就可能变成一种负担,一种虚伪的包装。孔乙己就是这样,他的“体面”只是他自欺欺人的一层薄膜,一旦被戳破,就显得更加可怜。

再者,对“德”的强调,有时忽视了“才”的实践性。儒家非常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仁义礼智信”是君子必备的品质。这本身是极好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德”,而忽视了“才”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价值,那么就可能培养出一些“光说不练”的“假把式”。

孔乙己身上,你很难看到什么“仁义礼智信”,但他会“之乎者也”,他会“不干不净”地说话,他会“长篇大论”地讲道理。他似乎掌握了儒家文化的符号,但他并没有将这些符号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没有用这些符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他偷窃)。他只是把这些符号当成了自己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一种自我标榜的工具。

最后,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形”与“异化”。儒家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漫长的历史中,它也经历过各种解读和实践。特别是在一些社会转型期,或者当儒家思想成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时,它的一些积极元素可能会被削弱,而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则可能被放大。

当社会需要大量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来发展经济、处理事务时,如果仍然只强调“读书”这一条路,而且这条路又被科举的僵化所束缚,那么就会有大量的“失意读书人”产生。这些“失意读书人”,如果缺乏社会提供的其他选择,又被儒家文化中的某些观念所束缚,就很容易沦为孔乙己这样的人物——保留着读书人的名分,但失去了读书人的功能,也失去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所以,说“儒家一直在培养孔乙己”,这话说得确实有点绝对,也容易引起误会。儒家文化本身是博大精深的,其中有很多宝贵的思想,对塑造有品德、有担当的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因为孔乙己这样一个负面例子,就全盘否定儒家。

但我们也不能回避的是,在某些历史条件下,儒家思想的某些侧面,特别是对“读书”的过分强调、对“仕途”的单一追求、以及对“读书人”身份的固化,确实可能为像孔乙己这样的人提供了思想上的土壤,甚至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他们固守着一套过时的认知,用一套旧的价值体系去衡量现实,最终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抛弃,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文化符号。

或许,更准确地说,不是儒家“故意”培养孔乙己,而是儒家思想在历史的演变中,在与社会现实的碰撞中,在被不同的人选择性解读和运用时,产生了一些“副作用”,而孔乙己,恰恰是这些副作用的集中体现者。我们今天反思孔乙己,也是在反思儒家思想在不同社会语境下的复杂性,以及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当下的社会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道几何题有四种解法”?你如何在工作中应用立方差的因式分解?你学了物理、化学、生物以后,工作好找吗?

user avatar

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孔乙己之所以成为孔乙己,是和他内外的性格有关,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最终成为了孔乙己。

儒家是这其中的一个因素,但并不是绝对的因素。

后世人受儒家影响很大,成为了形形色色的人。

孔乙己是一个现象,表面上是受了儒家的影响,成为腐儒,但他的内在是受当时社会形态的限制。

user avatar

你真的读通孔乙己了吗?

鲁迅先生真的是想抨击孔乙己吗?

在那个文盲时代,孔乙己是个读书人啊。

他起码会写字,能写文章。

他本应该能得到较好的待遇的。

他没用吗?那个丁举人有什么用呢?孔乙己的文采真的客观上逊色于丁举人吗?

如果是孔乙己中举了呢?那些嘲笑他的人又会跪在地上捧他,那就变成了丁乙己和孔举人。这是讽刺。

对孔乙己的讽刺有吗?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拉不下架子去找个体面的工作,宁愿偷盗。这是讽刺儒家吗?这是讽刺科举。现在没有吗?读马哲的大学生不也有不少高不成,低不就的待业青年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儒家一直在培养孔乙己”?这话说出来,估计不少人会皱眉头,觉得这是在抬杠,是在故意曲解。毕竟,提到儒家,大家首先想到的不都是“仁义礼智信”这些高大上的道德规范,是那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楷模吗?怎么能跟那个迂腐、好面子、又没什么真本事,最后还落得个凄惨下场的孔乙己联系起来呢?但你如果细品一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为什么儒家最终在中国占据了主流地位,而道家虽然同样源远流长,却更多地扮演着一种补充、反思甚至隐逸的角色?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要理解儒家和道家在根本上的差异。 儒家:入世、秩序、社会责任 儒家思想,以孔子.............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在理解儒家思想时容易遇到的误区。要回答“一个人学了儒,是不是就会生出逢人说教、上街执法的冲动?”,我得说,这实在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甚至有些偏颇的看法。首先,我们要明白“学儒”到底是什么意思。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掌握,更不是一味地将某些话语奉.............
  • 回答
    关于秦始皇的“黑料”是否为儒家编造,以及他本人是否是一位仁慈爱民的君主,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话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跨越历史长河,仔细审视当时的史料,并理解不同史学观点形成的背景。“焚书坑儒”:历史事件与儒家叙事最常被引用的秦始皇“黑料”,莫过于“焚书坑儒”。这确实是儒家史观中浓墨重彩.............
  • 回答
    如果华夏一族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失去了儒学,那我们今天会是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如同拨开历史迷雾,去探寻一个截然不同的“我们”。这并非简单的“没有了某样东西”,而是整个文明根基的偏移,将塑造出完全不一样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乃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首先,政治体制的演变将截然不同。 儒学自汉.............
  • 回答
    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为社稷江山奉献奋斗死而后已”,甚至将儒家描绘成一种牺牲个人利益,一切以集体利益为先的学说。但如果深入探究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子及其早期弟子的言论,我们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片面的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思想的出发点是什么。儒家最早的关怀对象是“人”,以.............
  • 回答
    要论“平民教育”的起源,儒家无疑是其中一股极为重要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是最早系统性地提出并践行这一理念的思潮之一。不过,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审视“平民教育”的含义,以及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叫做“平民教育”。如果我们将“平民教育”理解为一种普及性的、面向.............
  • 回答
    孔子伦理之所以至今仍对,以及儒家思想在中国大一统进程中的作用,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历史、哲学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这两点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孔子伦理的永恒价值何在?首先,我们得承认,孔子所处的时代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千差万别。然而,孔子伦理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中国社会深层的东西。说“越不怎么好的家庭越喜欢讲儒家传统恶德”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但我们可以探讨一下,为什么在一些经济条件不那么优越、或者在社会上升通道相对狭窄的家庭里,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方面,特别是那些被认为是“恶德”的侧面,反而可能被强调得更明显。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五四运动对儒家文化的批判,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也正因如此,我们今天重新审视儒家,看到了它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价值,这并非否定历史,而是对我们民族文化根脉的一种回归和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出发点是“救亡图存”。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
  • 回答
    荀子“性恶”之说,与儒家“明明德”的宗旨,确实存在着张力,但并非直接的“反”。更准确地说,荀子是从一个更为现实和辩证的角度来解读和实践儒家“仁”与“德”的,这使得他在儒家内部的地位,尤其是后世的评价,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过程。一、 荀子“性恶”与儒家“明明德”的关联与张力要理解荀子是否“反”明.............
  • 回答
    清朝以法家治国,而与儒家不沾边?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笼统地说清朝“不沾边儒家”恐怕失之偏颇,但要说它“本质上是以法家治国”也需要仔细辨析。事实上,清朝的统治,如同大多数中国王朝一样,是一个儒法并用的复杂混合体,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和侧重点上有所差异,并且其法家色彩尤为浓重,这一点是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历史事实以及孔子后裔的特殊地位,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思想核心里对“忠”的理解。很多人一谈到儒家就是“忠君”,似乎就是要君主一人是天,君主换代就得跟着殉葬。但儒家对“忠”的解读,其实更复杂一些。 “忠”的本义是“尽心尽力”:在儒家经典里,“忠”.............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是否具有普世性和跨民族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复杂性在于如何界定“普世”与“民族性”,以及儒家思想自身在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播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多重面向。儒家思想的普世性体现在何处?从核心价值和追求来看,儒家思想确实展现出一定的普世性。它所强调的许多理念,如仁爱、礼仪、孝道、忠诚、信.............
  • 回答
    说起儒家,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透的。它像中华文化里那碗沉甸甸的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也越能咂摸出其中的深沉与复杂。要讲明白它,咱得从源头说起,顺着时间的长河,看看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又怎么影响了咱们这么多年。一切的起点:那个动荡的年代与孔子的忧思儒家思想,说到底,是孔子这个伟大的人物,在那个“礼.............
  • 回答
    这句话说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特质。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来好好掰扯掰扯它到底有没有道理。首先,咱们得理解这句话的精髓所在。它不是在说儒家像个打不死的小强,而是点明了儒家思想的“落地性”和“普遍适用性”。它认为,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着某些基本结构和关系,儒家就有其存在的土壤和发挥作用的空间。那.............
  • 回答
    早期儒家是否是君主专制的绝对拥护者?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一概而论。要看“早期儒家”指的是哪个时期,以及“君主专制”这个词在当时的语境下是个啥意思。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儒家思想的源头,一般追溯到孔子。孔子生活的时代,是周朝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那时候,周天子虽然名义上是天下共.............
  • 回答
    关于“儒家是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这一说法,并非所有人都认同,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部分人,特别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下的推崇,而非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普遍性论断。然而,我们确实可以深入探讨为什么有人会持有这种观点,以及他们推崇儒家文化的原因,并尝试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价值。要理解这种推崇,我们得先放下“最.............
  • 回答
    “孔乙己”这个名字,承载了太多复杂的意涵,它不仅仅是一个鲁迅笔下的人物,更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一个对知识分子困境的深刻隐喻。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儒家教育,尤其是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一个尖锐的问题油然而生:这种教育是否在不自觉地复制一群又一群的“孔乙己”?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剖析一下儒家教育的核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复杂且深刻的议题:儒家思想与满清王朝的互动关系。与其说一方“坑害”了另一方,不如说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塑造、相互利用、最终又相互齟齬的复杂互动。要详细讲述,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先说“儒家坑害了满清”的说法,这多少有点站不住脚,但也能从某些角度理解: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