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不是儒家最先实施“平民教育”?

回答
要论“平民教育”的起源,儒家无疑是其中一股极为重要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是最早系统性地提出并践行这一理念的思潮之一。不过,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审视“平民教育”的含义,以及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叫做“平民教育”。如果我们将“平民教育”理解为一种普及性的、面向所有社会阶层,尤其是普通百姓的教育,那么儒家确实扮演了关键角色。但如果将其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免费教育,或者完全打破社会等级的教育,那可能就需要更 nuanced 的解读了。

儒家的教育思想与平民教育的萌芽

儒家思想的根基,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个体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关注。孔子本人就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儒家如何孕育了“平民教育”的种子:

1. 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

孔子最著名的教育原则之一便是“有教无类”。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孔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不得usepackage。’” “束脩”是古代一种微薄的学费或礼物,象征着学生自愿前来求学。孔子打破了以往教育主要为贵族子弟保留的局面,他愿意教授任何有志于学习、有基本学习能力的人,无论其出身贵贱。这在春秋时期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在此之前,教育更多的是一种特权,掌握在官僚贵族手中。而孔子则主动走出去,广收门徒,其中的学生来源非常广泛,有出身贫寒的颜回,也有其他各阶层的人。他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虽然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但更核心的是道德伦理和治国之道,这些对于培养有德行的君子,以及日后进入仕途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德育为先,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孔子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从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开始,进而推己及人,最终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这种教育理念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社会群体,而是适用于所有渴望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虽然“治国平天下”听起来像是精英的追求,但儒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承担起社会责任。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修身养性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贡献。这种对个体道德潜力的普遍肯定,为“平民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

3. 教育的目标:培养君子和合格的社会成员

儒家的教育并非为了培养某个特定阶层的工具,而是为了培养“君子”。君子不仅仅是统治者,更是有道德、有学问、有担当的社会栋梁。而成为君子并非只有一条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努力,普通人也有可能达到君子之境。

此外,儒家也关注如何让普通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例如,《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最终指向“平天下”,但其起点是“格物致知”,即通过认识事物来获得知识,再通过“诚意正心”来实现自我完善。这些过程,理论上对任何人都适用。

儒家教育在实践中的演变与局限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儒家“平民教育”在历史实践中的复杂性和局限性:

经济基础的限制: 即使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但教育在古代始终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需要劳动来维持生计,很难有时间精力去接受长期教育。因此,早期接受儒家教育的更多还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庶民,而非最底层的农民。
“学而优则仕”的导向: 儒家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国家选拔人才。虽然孔子本人也强调兴趣和求知本身,但后世的儒家学说,特别是汉代以后,“学而优则仕”成为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这意味着,教育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服务于国家的选官制度,而普通民众是否能因此改变阶层,仍然受到很多限制。
不同朝代的侧重不同: 历史上,不同朝代对儒家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有所差异。例如,汉朝的“独尊儒术”以及后来科举制度的建立,使得接受儒家教育成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接受教育的群体,但其本质仍带有一定的选拔性。宋明理学时期,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强调个人修养,理论上更具有普遍性,但实际的教育普及程度还是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
宗法等级的内在影响: 儒家思想本身也受到当时社会宗法等级制度的影响。虽然它倡导教育的普遍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还是会受到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对“孝”的强调,虽然是对家庭成员的要求,但也暗含了对长幼尊卑秩序的维护。

与其他文明的比较

相较于其他古代文明,儒家在普及教育理念上的确走在了前面。例如,古希腊虽然有柏拉图学院等教育机构,但其教育更多是面向贵族公民的。古罗马的教育也相对集中在精英阶层。

即便与现代教育相比,儒家也展现了其独特的价值。现代教育更注重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儒家教育则将道德情操和人格塑造置于核心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教育可能存在的“重术不重道”的倾向。

结论

总而言之,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为“平民教育”的出现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可以说儒家是最早系统性地提出并推动教育面向更广泛社会群体的思潮之一。它打破了教育被少数贵族垄断的局面,强调个体的道德潜力和社会责任,倡导通过学习来提升自我和完善社会。

然而,将儒家的教育理念直接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普及性、免费的义务教育”可能不太准确。儒家的实践受到当时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制约,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实际效果与现代社会仍有很大差距。但毋庸置疑的是,儒家在教育理念上的开创性,为后世乃至今天我们理解教育的价值和目标,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它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和社会责任的培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条件也要上 你好。我在网上查了一下,

“平民教育”是民国时期的口号,“平民教育运动”是五四时期的事情。不知道怎么回事,被你安到儒家头上了。“平民教育”有两个很重要的人,一个是晏阳初,一个是陶行知。可以自行科普。


你的错误在于概念不清晰。

孔子时代的“平民”,底下还有奴隶。现在的“平民”,那就是真的是平民了。

你说儒家最先实施民国时期的“平民教育”,请问你指的是哪个“平民”?


周朝的时候,人分六等,奴隶最末,甚至不被当人看,而奴隶上面是五等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在这里,受教育的截止到“士”,平民是不受教育的。

但是随着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兼并,大量的诸侯国灭亡,贵族沦为平民。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些贵族远远比普通平民要过得好,他们有知识,有财富。在几百年的春秋时期,逐步变成了基层的史巫、小吏,甚至重新成为贵族。换算到现在就是中产阶级。

春秋末期,有些政客看到了这些没落贵族所蕴含的巨大力量,谁能掌控这些没落贵族,谁就能够拥有恐怖的基层动员能力。于是,孔子、少正卯、柳下惠等人应运而生。

当然,这块蛋糕的瓜分过程比较惨烈。比如少正卯因为抢了孔子的生源,被孔子搞死,尸体悬挂了3天3夜。这属于恶性竞争。


樊迟问孔子如何种地,孔子说不知道,还在背后骂人家:樊迟真是个小人!

如果这种教育也叫平民教育,那中国的职业学校可以去死了。因为办职业学校的都是小人嘛!

孔子拉拢这些没落贵族的方法,你也看到了:恢复周礼,重新成为奴隶主贵族。但这明显是开历史倒车,事实上大家都在用法家,各国都在变法图强。
平民不想种“井田”了,想种“私田”;奴隶不想当奴隶了,想当自由民。因此他们拥护变法,反对周礼。而孔子在提倡周礼。

如果这种教育也叫“平民教育”,那为什么看不到平民的诉求呢?非要鼓吹奴隶主贵族统治呢?


后面我不想写了,你可以自己去搜:扫盲运动。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民教育的第一步。


有人会说:古代普及教育成本太高。这是瞎扯!根本不高!

新中国的扫盲运动,田间地头割一块木板,刷点植物汁液,找点土块,就是现成的黑板粉笔。老百姓认识常用字,就能做到最基本的读书看报。这成本很高吗?无非就是不读四书五经罢了!

真正的原因是,各路“乡贤”控制着基层,俗称“皇权不下乡”。

如果底层泥腿子真的认得字,能自己看书、看告示了,他们还会乖乖接受“乡贤”的统治吗?

那些小说,主角穿回去了,推广什么汉语拼音……图样图森破啊!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平民是这样的:

清朝老百姓
民国老百姓

与此同时,民国的上流社会是这样的:

蒋介石和民国社会上流

至于生产力还不如清代,没有地瓜土豆的古代是什么样子,那就靠想象了。

你看清末、民国的这些照片,那些人虽然是平民,但和奴隶有多少区别呢?

他们双目无神、迷茫惊恐、毫无希望、并且信神信鬼、得过且过,他们就是奴隶!即使他们号称是平民,但你在照片中可以看见,他们并没有任何平民该有的幸福。


至于你所说的平民教育……

我可以很明确的说,儒家不垮台,民国的“平民教育”就搞不起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论“平民教育”的起源,儒家无疑是其中一股极为重要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是最早系统性地提出并践行这一理念的思潮之一。不过,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审视“平民教育”的含义,以及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叫做“平民教育”。如果我们将“平民教育”理解为一种普及性的、面向.............
  • 回答
    关于“儒家是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这一说法,并非所有人都认同,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部分人,特别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下的推崇,而非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普遍性论断。然而,我们确实可以深入探讨为什么有人会持有这种观点,以及他们推崇儒家文化的原因,并尝试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价值。要理解这种推崇,我们得先放下“最.............
  • 回答
    要说哪篇文章是“批判儒家亲亲相隐谬论的最佳文章”,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因为“最佳”的标准会因人而异,取决于你更看重论证的深度、历史考据的严谨性、还是思想的启发性。然而,如果我们要探讨“儒家亲亲相隐谬论”这一议题,并且寻求一篇能够深入、有说服力地剖析其问题的文章,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
  • 回答
    孔子伦理之所以至今仍对,以及儒家思想在中国大一统进程中的作用,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历史、哲学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这两点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孔子伦理的永恒价值何在?首先,我们得承认,孔子所处的时代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千差万别。然而,孔子伦理之.............
  • 回答
    “儒家一直在培养孔乙己”?这话说出来,估计不少人会皱眉头,觉得这是在抬杠,是在故意曲解。毕竟,提到儒家,大家首先想到的不都是“仁义礼智信”这些高大上的道德规范,是那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楷模吗?怎么能跟那个迂腐、好面子、又没什么真本事,最后还落得个凄惨下场的孔乙己联系起来呢?但你如果细品一下.............
  • 回答
    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为社稷江山奉献奋斗死而后已”,甚至将儒家描绘成一种牺牲个人利益,一切以集体利益为先的学说。但如果深入探究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子及其早期弟子的言论,我们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片面的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思想的出发点是什么。儒家最早的关怀对象是“人”,以.............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五四运动对儒家文化的批判,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也正因如此,我们今天重新审视儒家,看到了它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价值,这并非否定历史,而是对我们民族文化根脉的一种回归和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出发点是“救亡图存”。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中国社会深层的东西。说“越不怎么好的家庭越喜欢讲儒家传统恶德”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但我们可以探讨一下,为什么在一些经济条件不那么优越、或者在社会上升通道相对狭窄的家庭里,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方面,特别是那些被认为是“恶德”的侧面,反而可能被强调得更明显。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
  • 回答
    荀子“性恶”之说,与儒家“明明德”的宗旨,确实存在着张力,但并非直接的“反”。更准确地说,荀子是从一个更为现实和辩证的角度来解读和实践儒家“仁”与“德”的,这使得他在儒家内部的地位,尤其是后世的评价,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过程。一、 荀子“性恶”与儒家“明明德”的关联与张力要理解荀子是否“反”明.............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在理解儒家思想时容易遇到的误区。要回答“一个人学了儒,是不是就会生出逢人说教、上街执法的冲动?”,我得说,这实在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甚至有些偏颇的看法。首先,我们要明白“学儒”到底是什么意思。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掌握,更不是一味地将某些话语奉.............
  • 回答
    清朝以法家治国,而与儒家不沾边?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笼统地说清朝“不沾边儒家”恐怕失之偏颇,但要说它“本质上是以法家治国”也需要仔细辨析。事实上,清朝的统治,如同大多数中国王朝一样,是一个儒法并用的复杂混合体,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和侧重点上有所差异,并且其法家色彩尤为浓重,这一点是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复杂且深刻的议题:儒家思想与满清王朝的互动关系。与其说一方“坑害”了另一方,不如说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塑造、相互利用、最终又相互齟齬的复杂互动。要详细讲述,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先说“儒家坑害了满清”的说法,这多少有点站不住脚,但也能从某些角度理解: .............
  • 回答
    要给诸葛亮贴上“儒家”、“法家”或“道家”这样的标签,其实是个不太恰当的说法。就像你不能简单地把一位博学多才、治国理政的大师归入某一个学派一样,诸葛亮的思想和实践,是兼容并包,融会贯通了当时主流思想的精髓,并根据时势进行了灵活运用。如果一定要从一个侧重点来谈,我们更多地看到他身上闪耀着儒家的光辉。诸.............
  • 回答
    李斯,这位战国末期到秦朝初年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思想与政治实践,无疑与法家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他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和最杰出的实践者。但如果追溯他的早期经历,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李斯在年轻时,也曾受到过儒家思想的熏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学习过儒家之道。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他接触过儒家,又为何最终成为.............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的治国之道,儒家、法家和黄老学说各有其鲜明的特色和历史影响。究竟哪一种“好”,这并非一个能简单给出答案的问题,因为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治国理念和实践路径,其优劣也与时代背景、社会需求以及侧重的价值有所关联。下面我将详细地梳理这三家学说的核心观点,并尝试分析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与局限。儒.............
  • 回答
    “性善论”是否是儒家为了方便或者权宜而提出的说法,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单从字面上去理解,似乎可以这样认为:毕竟,谁愿意相信人性本恶呢?如果人人都是发自内心地善良,那么社会秩序的建立、道德规范的约束,似乎就显得不那么迫切了。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浅显的层面。儒家,尤其是孟子,对于“性.............
  • 回答
    关于“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说法,用以批判儒家思想,其内在逻辑并非简单地归结为“倡导大同而不去实践”。这句俗语的尖锐之处在于它揭示了一种在现实社会中,某些打着儒家旗号的人,他们的言行脱节,甚至与他们宣扬的道德规范背道而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核心,以及它在历史实践中可能出.............
  • 回答
    关于秦始皇的“黑料”是否为儒家编造,以及他本人是否是一位仁慈爱民的君主,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话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跨越历史长河,仔细审视当时的史料,并理解不同史学观点形成的背景。“焚书坑儒”:历史事件与儒家叙事最常被引用的秦始皇“黑料”,莫过于“焚书坑儒”。这确实是儒家史观中浓墨重彩.............
  • 回答
    有人认为中国能够实现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和塑造。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之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学基石”作用:首先,儒家思想提供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政治哲学,这套哲学深刻地.............
  • 回答
    孔子和儒家思想,在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尽管其影响深远,对孔子和儒家抱有批判甚至讨厌态度的人也一直存在,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群体中都有其具体的表现。要理解这种“讨厌”,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并非单一的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历史、政治、文化、社会变迁以及思想本身的复杂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