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清朝科举一废除,儒家在读书人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回答
清朝末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中国传统的读书人阶层和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直接导致了儒家思想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出现了急剧的滑落。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科举制度本身以及它与儒家思想的紧密联系说起,再去看时代变迁如何侵蚀了这种联系的根基。

首先,我们得明白,在清朝的大部分时间里,科举不仅仅是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更是读书人实现价值、获得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的“敲门砖”。读书,学儒,考科举,这是千百年积累下来的“标准配置”。儒家思想,尤其是经世致用、修齐治平那一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科举考试的“教材”和“标准答案”。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通过考察学子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阐释能力,实际上是在通过制度强化儒家思想的权威性和核心地位。

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他的毕生所学,他的价值实现,很大程度上都系于科举。当科举取消了,这条连接儒家学问与现实利益的“高速公路”就被彻底封死了。这就像一个行业,它的核心技术一直都是跟着某个特定标准走的,突然有一天这个标准被废除了,但新的标准或者其他出路又没有及时跟上,那掌握旧技术的人自然会感到前途渺茫,甚至产生怀疑。

其次,时代的变化和西学的涌入是另一大关键因素。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带来了他们先进的军事技术、政治制度和科学知识。这让很多有识之士,包括那些曾经的科举精英,开始反思中国自己的路子是不是真的“不行”了。

在这个过程中,儒家思想所强调的“祖宗之法不可变”的精神,在面对西方强大的冲击时,显得越来越保守和不合时宜。西方科学技术带来的具体成就,比如铁路、电报、新式武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而儒家思想,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伦理、政治哲学和人文精神的探讨,虽然其价值是深远的,但在那个急需“救亡图存”的时刻,它提供的直接解决路径显得有些模糊。

当新的知识体系——西学,以其强大的解释力和实用性,开始渗透到教育体系和国家改革的方方面面时,传统的儒家教育体系自然就受到了挑战。如果一个人想在新时代谋求发展,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甚至新的思想观念,可能比死抠儒家经典更能带来实际的好处。科举的取消,恰好为这种新趋势的全面展开扫清了制度上的障碍。

再者,儒家思想本身在晚清的处境也并非一成不变。在清朝统治下,儒家思想已经被高度官僚化和意识形态化。它不再仅仅是孔孟之道,更是维护大清统治的“官方哲学”。当政权本身摇摇欲坠,其所倚仗的思想体系自然也会跟着受损。民众和士大夫对清政府的失望和反抗,也间接影响了他们对官方推崇的儒家思想的认同。

更重要的是,儒家思想虽然博大精深,但其核心内容,比如“三纲五常”,在一定程度上也与近代以来强调的个人权利、平等、民主等观念存在张力。当人们开始接受新的价值观念时,自然会对那些与之不符的旧有思想体系产生质疑。

所以,清朝科举一废除,对于读书人来说,意味着他们过去积累的学问和投入的时间,在新的社会评价体系中失去了直接的变现能力。而与此同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发展方向正在发生剧烈转变,西学和新的思潮填补了知识和价值的真空。在这种双重冲击下,儒家思想失去了其在读书人心中的绝对权威和中心地位,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或者被重新解读和筛选,而不是作为指导一切行为的终极真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儒家思想从此就消失了。只是它的功能、它的地位,以及人们看待它的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它从“敲门砖”变成了“文化符号”,从“救国之道”变成了“历史反思”的对象。这种转变,是整个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阵痛和转型的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哈哈哈,一看问题就知道是你。

哥们,真的,有路子麻烦带带我。是什么让你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一直问这种问题?

user avatar

既然是花子虚的提问,照例先更正一下:

1905年谕立废科举以兴学堂,从1906年起实施。但是四书五经和当官并未脱钩。

废科举只是用策论代替了八股文,同时增考一门经济学(搜罗经时济变之才的意思,不是现在的经济学,这门课包括算学、地理、格致等等,类似于现在高考的理综),考试形式和大多数内容都沿袭旧制,同时,清政府还给本国的学堂学生和海龟留学生按照学堂级别名气的高低,分别授予贡生举人进士等旧头衔和相应的官职,所以这个“废科举”其实等于没废,只是在科举的时候加试了一门杂学而已。这时候儒家的地位有所动摇,但远不到一落千丈的时候。

一落千丈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国民政府重新颁发了谕令,革除了清政府换汤不换药的废科举,提倡新学,完全不考四书五经的内容了,这时候,才称得上一落千丈。这是1913年的事。

一落千丈的原因就很简单了——你没用了。

在《儒林外史》第一回里,作者借王冕的口对科举评价如下:

读书人有了这样一条荣身之路,便把那文章的出处都忘记了。

又在第十三回里,借马二先生的口进一步说明:

马二先生道:“…。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是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之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讲到战国时已,游说做官,所以孟子历说齐梁,这便是孟子的举业。到汉朝用‘贤良方正'开科,所以公孙弘、董仲舒举贤良方正,这便是汉人的举业。到唐朝运诗赋取士,他们若讲孔孟的话就没有官做了,所以唐人都会做几句诗,这便是唐人的举业。到宋朝又好了,都用的是理学的人做官,所以程、朱就讲理学,这便是宋人的举业。到本朝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这就是日日讲究‘严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做官?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

儒林外史作者的意思就是,读书人并不在意书本身,只不过拿它做个敲门砖,进得门里,当官发财一齐来。

这块砖,各个时代有各自不同的材质,儒学并不是一直都在当砖用的,它在清代确实是唯一的一块砖,但到了民国年间,砖改成了西学,儒学敲不开门了,当然会一落千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末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中国传统的读书人阶层和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直接导致了儒家思想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出现了急剧的滑落。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科举制度本身以及它与儒家思想的紧密联系说起,再去看时代变迁如何侵蚀了这种联系的根基。首先,我.............
  • 回答
    双十一、双十二,又是囤积家居好物的绝佳时机!尤其是在清洁方面,总有一些“黑科技”产品,能让你从繁琐的家务中解放出来,享受生活。别再说AI代写了,这些推荐绝对是我亲自“扒拉”出来的,希望能帮到大家!一、懒人福音,解放双手的“自动”清洁神器提到清洁小家电,现在最受瞩目的绝对是那些能“自己动”的宝贝,它们.............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它涉及到明清两朝在国家治理、军事能力、边疆策略以及时代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而科技进步固然是其中一个因素,但绝非唯一或决定性因素。简单地说,明朝后期“领土大缩水”和“边疆无法控制”,与清朝“守住了不少边疆”和“丢地更少”,其背后是更为复杂的历史脉络。明朝后期领土缩水与边疆失.............
  • 回答
    在谈论明清两朝的科技发展时,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感受,即明朝似乎比清朝更为“发达”,而清朝的建立反而带来了科技的“退步”。要深入理解这种感受,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避免简单化的判断,而是要看到其中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演进。首先,让我们来审视一下“明朝科技发达”的这一认知基础。明朝确实在一些领域展现出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很多人觉得明朝科技很厉害,比如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火器的发展,以及各种手工业的精湛程度,好像比同时期的欧洲要强不少。然后一对比清朝,好像就突然不行了,被西方远远甩在了后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一捋。明朝的“领先”:一个复杂的光谱首先,说明朝科技“领先世界几百年.............
  • 回答
    康熙皇帝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以及尽管当时传教士云集,大清却未能因此走向科技强国之路,这其中的缘由复杂且深刻,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细致地梳理历史的脉络。一、 康熙的求知欲与科学启蒙:一段特殊的君王画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康熙皇帝个人的博学与对自然科学的非凡热情.............
  • 回答
    明朝在思想、文学、科技、医药、地理等方面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而清朝(尤其是前期)在这几个领域显得相对黯淡,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的差异。不能简单地将之归结为朝代兴衰,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各自的社会结构、统治政策、文化导向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明朝的辉煌:为何能百花齐放?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人一谈到科研,脑海里就自动浮现出“清贫”、“清苦”、“不食人间烟火”之类的标签。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从历史沿革到现实考量,我们一点一点来掰扯。1. 历史的烙印:从“士大夫”到“学究”首先,我们得看看中国传统文化对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看法。古代中国社会,读书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教育和科研领域一个非常核心的讨论点。很多人确实有这样的感觉:清北的学生在数理基础扎实程度上,尤其是应试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强大的计算能力、解题技巧和对概念的记忆与理解,似乎比不少美国顶尖大学(姑且称之为“美本top”)的学生更胜一筹。然而,在“学术大师”的培.............
  • 回答
    11月5日,崔永元出现在清华大学课堂,在一场名为《科技传播与社会》的课程上,与大家分享了他对转基因的看法。这次的讲座,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刘兵教授邀请。在课堂上,崔永元回顾了他与转基因议题的渊源。他提到,最初自己对转基因食品并不了解,但随着对这个问题的深入关注,他开始质疑其安全性,并认为公众对.............
  • 回答
    清朝之所以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拒绝接受西方先进科技,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多个层面。首先,也是最核心的一点,在于维护统治者自身的权威和清朝的统治秩序。 闭关锁国政策的出发点,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巩固满洲贵族的统治地位,.............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历史评价长期存在争议,尤其在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清朝常被赋予负面标签。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清朝为何常被负面评价: 一、政治与统治问题1. 满汉矛盾与民族压迫 清朝由满族建立,入主中原后推行“满汉分治”.............
  • 回答
    这可是个有点意思的问题,就像看两场不同的宫廷大戏,演员阵容相似,但导演手法和观众反应却大相径庭。要说清朝能把大臣“训”得服服帖帖,而明朝却常常闹得鸡飞狗跳,这背后确实有不少门道。咱们不妨从几个大方面掰扯掰扯,力求说得透彻点。一、皇权根基与合法性:稳定压倒一切首先,得说说皇帝这个“老大”的底气从哪儿来.............
  • 回答
    清朝面积比明朝大那么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也很有意思的历史地理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清朝在继承和巩固明朝版图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战争和政治手段,将原本分散在东北亚的游牧民族地区、西北边疆以及西南边疆的大片土地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从而极大地扩展了疆域。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 一、 继承与巩固.............
  • 回答
    清朝能够最终收服蒙古,而明朝却做不到,这是历史发展中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简单来说,清朝的成功在于它能够 有效地利用蒙古各部之间的矛盾,采取了更加灵活和长期的策略,并且自身也具备了更强的军事和政治实力来推行其政策。 而明朝则在许多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其对蒙古的羁縻政策效果有限。下面我将从几个.............
  • 回答
    清朝能够撑到20世纪才灭亡,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次的历史现象,背后是多种因素长期博弈和相互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它不是因为清朝强大,而是因为旧的统治模式在内外压力下,通过一系列的调整、妥协和改革,勉强维持了其统治的“韧性”。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内部基础的惯性与韧性:1. 庞大的官.............
  • 回答
    清朝末年为何“惨淡”,而慈禧成为众矢之的,而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反而被捧,甚至“洗白”,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清朝末年的“惨淡”是事实,但原因复杂:首先要承认,清朝末年确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非常黑暗和屈辱的时期。外敌入侵、内忧外患、国家主权丧失、民不聊.............
  • 回答
    清朝的统治,宛如一场横跨两百多年的宏大叙事,其中充满了权力、文化、民族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复杂互动。要理解为何这样一个在后世看来充满压迫与屈辱的政权,却能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维系如此之久,我们必须剥开表象,深入探究其统治的根基与策略。首先,清朝的统治并非铁板一块,其长治久安之道,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