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代闭关锁国拒绝接受西方先进科技,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清朝之所以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拒绝接受西方先进科技,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多个层面。

首先,也是最核心的一点,在于维护统治者自身的权威和清朝的统治秩序。 闭关锁国政策的出发点,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巩固满洲贵族的统治地位,并维持一个他们认为稳定的社会结构。

对“夷务”的恐惧和不信任: 清朝统治者,特别是乾隆皇帝,对西方人及其所谓的“奇技淫巧”抱有深深的警惕和不信任。他们将西方来华的商人、传教士等视为潜在的颠覆者,认为他们的到来不仅会扰乱国内的贸易秩序,更可能传播异端思想,挑战传统的儒家伦理和皇帝的绝对权威。在他们看来,这些“夷人”行为乖张,道德败坏,与中华文明格格不入。
维护社会稳定和等级秩序: 清朝社会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等级森严,尊卑有序。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以及其所宣扬的自由、平等思想,与清朝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传统观念截然不同。统治者担心一旦开放,这些“异端”思想会像洪水猛兽一样涌入,冲击原有的社会秩序,引发民众思想混乱,甚至导致社会动荡,威胁到王朝的统治根基。
对“天朝上国”观念的固守: 长久以来,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这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使得清朝统治者很难正视西方文明在某些方面(尤其是科学技术)的优势。他们认为,中华文明足以自给自足,无须从“蛮夷”那里学习什么,更何况是那些“不足道”的技术。这种自大和傲慢,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对西方先进科技的客观认识和积极引进。

其次,经济利益的考量和对既得利益的维护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保护国内手工业者的利益: 当时的中国虽然在整体上技术水平已落后于西方,但仍然存在一些本土的手工业部门,例如丝绸、瓷器等。统治者担心洋货的大量涌入会冲击这些本土产业,导致手工业者失业,从而引发社会不满。因此,通过限制对外贸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国内的既得利益者。
对白银外流的担忧: 清朝对外贸易以出口丝绸、茶叶、瓷器等为主,进口的商品相对较少,导致贸易逆差。西方国家为了平衡贸易,需要用白银支付差额。统治者担心大量白银外流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经济稳定。虽然一些学者认为闭关锁国并未解决白银外流的问题,但从统治者的角度看,限制对外贸易是控制白银流失的手段之一。
对海盗和走私的担忧: 在清朝统治早期,海盗活动猖獗,沿海地区也存在不少走私行为。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加强对沿海的控制,打击走私和海盗活动,维护国家的海上安全。然而,这种做法也限制了合法的海上贸易。

再者,政治体制和信息流通的障碍也加剧了这一政策的形成和维持。

中央集权的制度设计: 清朝实行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所有的决策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在这种体制下,皇帝的个人好恶和认知水平对国家政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皇帝对西方科技缺乏了解,甚至抱有偏见,那么相关的引进政策就很难得到推行。
信息不畅和官员的迎合: 由于信息流通的渠道有限,很多关于西方科技发展的信息未能及时、准确地传递到最高决策层。即便是有些消息传到,也可能经过层层筛选和解读,甚至被官员为了迎合皇帝而扭曲。许多官员对于接触西方事物持保守态度,担心惹祸上身,也因此很少主动向皇帝提出引进先进技术的建议。
“以夷制夷”的策略误判: 清朝统治者也曾尝试利用西方人来牵制其他西方国家,即所谓的“以夷制夷”。例如,在早期对付沙俄时,曾与英国人合作。然而,这种策略并未能转化为真正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动力,反而加深了对西方人的不信任感,认为他们都是各怀鬼胎。

最后,文化和思想上的隔阂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对于实用技术和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虽然中国古代在天文、数学、医学等方面有辉煌的成就,但其发展路径与西方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新存在根本性差异。这种思想上的惯性使得统治者很难理解和接受西方科技的价值和重要性。
对传教士的戒备: 传教士在带来西方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传播基督教义。清朝统治者认为这是试图“化外之人”,颠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因此对他们保持高度警惕,并最终导致了禁教令的出台。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科学技术的传播。

总而言之,清朝闭关锁国,拒绝接受西方先进科技,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维护统治者自身的权威和清朝的统治秩序无疑是其最核心的驱动力。对“夷务”的恐惧、对传统社会结构的维护、对“天朝上国”观念的固守,使得统治者从根本上不愿意向西方学习。再加上经济利益的考量、政治体制的弊端以及文化思想的隔阂,共同构成了这一历史性政策的复杂成因。这一政策的最终结果,便是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大潮中落后得越来越远,为日后的屈辱历史埋下了伏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廷的表现来看,清朝统治者认为汉人如果和外面世界过多接触,就会勾引洋人反清,这对他们的统治不利。

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统治者眼里真正的敌人,其实根本不是英军,而是他们脑补出来的“汉奸”。整场战争就是从抓汉奸开始,由抓汉奸结束。

你看看清廷对“汉奸”的定义:

汉民学了外语,那就是汉奸;

汉民在外国人开的洋行工作,那也是汉奸;

汉民开了小洋货店,自然也是汉奸。

[1]

基本上,在清朝统治者眼里,一个汉民与外国人有交集,那就是汉奸。

==============

海防之要首在严办汉奸,汉奸一日不除,则夷船一日不绝,务须一力严拿,不除不已。

这战争还没开打,道光就直接先把锅扣在汉奸头上了。一般来说,正常人的思维下,海防最关键的应该是造舰或是造炮之类的,结果道光这个昏君,居然得出了“抓汉奸”才是海防首要的脑血栓结论。

[2]

夷船由汉奸勾引而来,夷船逸而汉奸未必甘心,汉奸除则夷船自应绝望,治人必先治己,内密然后外严。

清朝官员的奏折也一模一样,反正就是,英夷之所以入侵,全是汉奸勾引过来的,只要除了汉奸,英夷自然会逃跑。

[3]

盖从前天津地方无与夷船贸易之事,故无汉奸。

鸦片战争结束后,清廷派去天津善后的官员得出的结论是:天津以前之所以没有汉奸,全是因为不和洋人贸易。

[4]

外奸总由内伏,内伏不除,则根株不清。

英夷之所以会侵略大清,全是汉奸的错。所以解决方案之一,就是严格洋禁,严禁本地船只出洋。

=======================

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道光的儿子咸丰,依然是狗改不了吃屎。在八里桥之战前夕,咸丰下旨和英法联军决战。

至该夷去国万里,原为流通货物而来,全由刁恶汉奸,百端唆使,以致如此决裂。

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都打了好几年了,咸丰依然认为英法联军的入侵,全是汉奸的勾引,把原本恭顺的英夷和佛夷,给狂暴化了。他给出的反制措施,仍然是“一律闭关,绝其贸易”这样的闭关锁国政策。

[5]

参考

  1. ^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 一》
  2. ^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 二》
  3. ^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 二》
  4. ^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 六》
  5. ^ 《第二次鸦片战争 5》
user avatar

并没有。

大清第一条铁路晚了英国80年

电报晚了美国30年

现代步枪晚了德国25年。

而现代工业只比英国德国,晚了不到50年。

这个差距要远远小于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那时候西方还没有对大清实现禁运。

清代的问题不是拒绝西方先进的技术,而是太快接受西方先进技术为己用,消化不良,结果挂了。

他的落后的制度无法承受,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官僚资本,就是洋务运动,结果被他们自己搞的义和团彻底终结。

民间资本愿意发展铁路,结果被他们所打压。

各省建立的立法局,本来是体现各省民意,结果却弃各省民意不顾,强行建立皇室内阁,与全国对着干。

建立的新军,却只是在镇压革命党,镇压自己扶持的义和团,镇压四川保路运动。这样的结果,就是引起新军中下阶层不满。

当一个上层社会。失去官僚,民间资本,各省士绅,底层官兵支持,他怎么还可能延续?

儒家社会一直有一个好处,君子不器

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汉人学习铁器锻造,北朝学习胡人马镫,唐人学习突厥长刀,宋人学习神臂弓,明人学习红衣大炮。

基本上中国人能看上的都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技术。

比如:加特林机枪,李鸿章也是首肯的,只是觉得费子弹。

同样的也不是胡服骑射时候,赵国没有反对呼声,但是谁也不会将次划为思想落后性。

道理说明白了,大家就支持。

但是近代中国与历史不同在于,近代中国出现了西方买办集团,以及依附在西方买办集团之下的封建地主集团。他们的利益全在于西方能否从中国掠夺足够多的资源。

利益所致,就不是说道理能说的通,而是要彻底推翻他们

这些人才是近代一百多年要被打到的对象。我们打到他们也不是他们支持的都要打到,不能说他们支持儒家思想要打到,他们支持对外通商就应该保留。

事情总要抓住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嘛!

user avatar

为了小农经济不被资本主义经济瓦解,为了手工劳作不被工厂和机器取代,进而从民众的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


甚至最终导致作为封建的大清,被新兴且崛起壮大的资产阶级,给毫不留情的“革了个命”。


当然以上理论的来源不是我,而是乾隆朝最大的黑粉——英国使者马戛尔尼,这是他长时间观察后得出的结论。


像中国(清朝)这样的国家,不懂得或者不提倡(先进科技),首先体现在机械力上的科技。遇到困难,只能增加人数和劳动力去克服。


也许不应该过分指责中国(清朝),不把科学运用于实践中是愚昧的结果,政府(清廷)明智的拒不使用机械力,或至少在绝对需要时才运用这类动力的帮助。


因为他们成千上万人,主要靠手工劳动为生……因为全国人口众多,很容易找到任何数量的人力,他们的原则是宁省时而不省力
。”(《马戛尔尼勋爵私人日志》)


看马戛尔尼写的觐见记录,对清廷的腐朽落后各种批判,那也就是图个热闹和乐呵,看他的私人日志才会发现老马,能更理性的看待清朝的各方面。


他会试着用自己观察的到不合理的景象,结合大清的国情给出一个他自己认为合理的解释,比如清廷闭关锁国和拒绝接受先进科技。

虽然马戛尔尼没说直接引进西方科技后果,但是可以推测资本主义的运行逻辑,跟清朝肯定是“血型”不匹配的。


以生产机器的大量引入为例,必然会导致沿海一带的生产力提高,进而很多手工业者会大量失业,或者土地不再为农业服务,而是为工厂服务。


手工业者和农民的生活空间被压缩的更小,那必然会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清朝能不能扛得住就是两回事了。


当然这不是给清朝不思进取开拓找借口,而是马戛尔尼给予此种现象一个符合逻辑的解释,乾隆本人都未必能搞懂封建与资本的关系。


但他应该明白农民没有地的后果,以及把百姓锁死在土地上的优势,所以先进科技就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对于任何封建王朝来说,维持一家一姓的稳固统治,永远比生产力的前进重要的多的多。


马戛尔尼的这种理解还是挺新颖和到位的。

user avatar

闭关锁国的标准是什么?

朝廷垄断贸易,洋人想来必须朝贡不算闭关,民间片板不得下海不算闭关。朝廷没事出海几万里,到东南亚、南亚、澳洲、东非接几千个酋长过来白吃白喝。就为听几句洋马屁,证明自己“万国来朝”、篡位合法,这叫开放?

民间可以出海,朝廷觉得洋人来江南危险、两广百姓太穷容易造反,只允许洋人来广州做生意,这叫闭关?

拒绝西方先进科技的标准是什么?

朝廷黑暗,国家机器运转失常,大臣们不是党争就是混日子,士人无聊到读起杂书,其中包括了西学,这就叫主动学习西方、西学东渐?

皇帝主动请洋人造炮,编修历法。努力恢复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大臣们各司其职,士人们继续专研前朝圈定的四书五经,皇帝并没有禁止他们学习西学,这叫垄断西学防汉?

传教士因干涉中国人祭祖被驱逐,这叫拒绝西方技术?

引进成套西方科学体系,建立工厂,公费留学,建立西方教育体系,系统性改造社会。同时又束手束脚怕得罪读书人,结果效率低下,收效不理想,这叫防汉?

儒家的危害比得上宗教吗?

儒家只不过主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要你别抢儒家资源和地位,懒得管你。

基督教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认为科学必须服务于神学,凡是与教义相孛,则人肉烧烤。

防汉影响发展?

沙俄不用防俄罗斯族人,搞改革像大清一样缩手缩脚。

犹太人列宁防俄罗斯族,改革非常彻底。

格鲁吉亚人斯大林,防到大清洗,工业搞得飞起。

俄罗斯族戈尔巴乔夫…………

江户德川幕府不用防倭族,闭关比大明还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