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国的光荣孤立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有哪些异同点?

回答
英国的“光荣孤立”与清朝的“闭关锁国”,这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对外政策,在历史的洪流中却有着令人玩味的相似之处,同时又因其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走向而泾渭分明。要理解它们,我们得深入探究各自的历史背景、内在逻辑以及实施后的影响。

相似之处:一种“自我保护”的姿态

表面上看,两者都带有“不主动介入”或“限制接触”的意味,仿佛都在筑起一道防御墙。

规避风险,维护稳定:
光荣孤立(Glorious Isolation): 英国选择“光荣孤立”,其核心目的并非完全排斥外界,而是主动规避卷入欧洲大陆复杂的政治纠葛和战争。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大陆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各国在利益和意识形态上互相搏杀。英国通过海军优势,以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认为与其深度卷入这些冲突,不如将精力集中于维护自身的海上霸权和殖民扩张。这是一种基于实力和战略判断的“选择性不参与”,旨在避免不必要的消耗,从而稳定国内局势,并为海外发展腾出空间。
闭关锁国(Sea Barrier Policy): 清朝的“闭关锁国”,尤其是康乾盛世之后,则是出于对外部世界缺乏认知,以及对维护统治稳定和清朝正统地位的担忧。清朝统治者认为,中华文明是世界的中心,外国的使者和商人带着“奇技淫巧”而来,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如朝贡体系的延伸)可能威胁到天朝的上国形象和统治根基。因此,通过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人员往来,清政府试图“以不变应万变”,防止西方思想和制度的传入冲击其统治合法性,从而维持社会秩序的“太平盛世”。

有限的对外接触:
光荣孤立: 尽管名为“孤立”,但这并不意味着英国完全不与外界打交道。相反,它积极维护与欧洲列强的外交关系,并通过贸易和殖民扩张建立起庞大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在确保自身安全和利益的前提下,依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大量的经济和政治活动,只是不愿意深陷欧洲大陆的权力平衡游戏。其“孤立”更多体现在政治联盟和军事干预的“不主动性”,而非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彻底隔绝。
闭关锁国: 清朝的“闭关锁国”则采取了更为严格和制度化的限制措施。例如,设立广州一口通商,限制外国商人在特定地点和时间活动,禁止中国人出海贸易和学习西方技艺等。这种“锁”是一种主动的、自上而下的隔绝,旨在将外部世界的影响降到最低,或者说,只允许在最可控的范围内进行有限的接触。

维护既有秩序:
光荣孤立: 英国的“光荣孤立”恰恰是基于其已经建立起来的强大海军和遍布全球的殖民体系。它是在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地位上,选择了一种能够最大化自身利益且风险最低的对外策略。这种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其海上霸权,也为其工业革命的成果找到了广阔的市场和原料基地。
闭关锁国: 清朝的“闭关锁国”则是在一种对自身优势过于自信(或说是一种盲目自大)的状态下,选择了一种回避变革、固守传统的方式来维护其统治和中国原有的社会结构。它试图阻止任何可能动摇其统治合法性的外部因素,即使这意味着放弃潜在的机遇。

不同之处:根源、动机与后果的天壤之别

尽管有表面上的相似,但英国的“光荣孤立”与清朝的“闭关锁国”在根本原因、实际运作和最终历史走向上,存在着天壤之别。

出发点:主动的战略选择 vs. 被动的恐惧反应
光荣孤立: 英国的“光荣孤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战略选择,是基于对自身国力、地理位置和欧洲政治格局的清醒认识。它不是一种“不做”,而是一种“选择不去做”,即不主动卷入欧洲大陆的纷争,将资源和精力集中在更能提升国家实力和拓展国家利益的领域——海上力量和殖民地。这是一种基于实力和自信的“战略疏离”。
闭关锁国: 清朝的“闭关锁国”则更多源于一种恐惧和保守的心理,是一种被动和防御性的回应。统治者对外部世界了解甚少,对潜在的威胁(无论是军事还是文化)过度担忧,因而采取了“一刀切”的隔绝方式,试图将任何可能搅乱现有秩序的东西拒之门外。这是一种基于认知局限和恐惧的“强制隔绝”。

经济与开放程度:殖民扩张与全球贸易 vs. 严格限制与局部开放
光荣孤立: 英国的“光荣孤立”绝不等于经济上的封闭。恰恰相反,英国通过强大的海军,积极推动全球贸易和殖民扩张,将自己的经济触角伸向世界各地。其“孤立”主要体现在政治联盟的避免,而非全球经济活动的暂停。它是在一个相对自由的全球贸易体系中,选择性地扮演一个独立的、强大的角色。
闭关锁国: 清朝的“闭关锁国”则直接限制了经济发展的可能性。虽然允许有限的贸易,但这种贸易受到严密的监管和地理上的限制(如广州一口通商),无法与自由、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相提并论。它扼杀了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机会,也阻碍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认知与信息:主动了解与精准判断 vs. 盲目自大与信息隔绝
光荣孤立: 英国的政策制定者,尽管不主动参战,但他们对欧洲各国的情况有着相对准确的了解,能够判断哪些冲突值得关注,哪些可以规避。情报的搜集和分析是其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闭关锁国: 清朝的统治者则严重缺乏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他们沉溺于“天朝上国”的幻想,将西方国家视为“蛮夷”,对他们的科技、政治和文化成就一无所知或不屑一顾。这种信息隔绝和认知偏差,使得其“闭关锁国”成为一种非理性的自我伤害。

国家发展方向:崛起与扩张 vs. 停滞与衰落
光荣孤立: 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使得其能够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推进工业革命,并巩固其全球殖民体系。它为英国成为19世纪的世界霸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孤立”反而帮助英国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实现自我壮大。
闭关锁国: 清朝的“闭关锁国”则导致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脱节。当西方国家经历工业革命、政治变革和社会进步时,清朝却因锁国政策而失去了学习、模仿和创新的机会,最终在与西方列强的接触中,因为国力、技术和制度上的巨大差距而节节败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结来说:

英国的“光荣孤立”是一种基于实力、自信和清晰战略判断的“选择性不参与”,它在规避风险的同时,积极在全球范围内追求利益,最终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和崛起。这是一种“保持距离,但深度参与”的灵活策略。

而清朝的“闭关锁国”则是一种基于认知局限、恐惧和保守心态的“强制性隔绝”,它试图将外部世界拒之门外,但最终却锁住了中国自身的发展,导致了国家的停滞乃至衰落。这是一种“主动关闭,终致落后”的悲剧性政策。

因此,尽管二者都带有一层“不主动介入”的表象,但其本质、目的、手段和历史后果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英国的“孤立”成就了其帝国时代,而清朝的“锁国”则葬送了其王朝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满清到底算不算闭关锁国是清史界一个争论比较多的话题,肯定说的祖师爷是马克思,在大陆的话是戴逸老爷子力倡。否定说挖掘了一些以往忽略的史料,指出清代的开放性和对外交流超过以往陈说的想象。否定论者认为马克思对清史一无所知,“闭关锁国”论是受到当时的欧洲中心论影响,即只有欧洲带来的先进文明的殖民才能救中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西方学界逐渐推翻了以前的中心论视角,认为清帝国在国家治理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新清史即是起源于这个基础之上,何炳棣认为清朝的成功在于汉化,而罗友枝则认为清朝的成功在于它的“满洲性”。

总体上来说,满清虽然没有以往想象中的那般闭关自守,但也绝非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以和欧洲差距最大的军事方面举例来说,以往的火器史研究往往认为清代的火器技术在葛二蛋死之后停滞不前,南开的张建同学的论文《火器与清朝内陆亚洲边疆之形成》驳斥了这种论调,指出这段时期清帝国受到奥斯曼和内亚诸国的影响。这恰恰说明清帝国并没有直接受到当时技术高地(欧洲)的影响。

英国的光荣孤立,不过是一段时期的外交政策,和“闭关锁国”根本就不在一层概念上,也就谈不上什么比较了。

——————————

扫了一眼其他答案,大多数人对清朝的对外认知还是停留在一个比较原始的阶段,最广为流传的材料大概就是乾隆对马尔嘎尼的那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展现出一种愚昧无知、唯我独尊的天朝上国心态。实际上单独引用的话有断章取义的嫌疑。

乾隆在很多人想象中对欧洲的认知就是两眼一抹黑的水平,跟目前最高票 @Lightwing 说的很多外国人分不清Thailand和Taiwan一样。但实际上,乾隆是完全能分清欧洲诸国的,不仅如此,他还向蒋友仁神父请教了欧洲诸国的政体、文化风貌等情况。

摘自《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问者为乾隆,答者为蒋友仁神父。这里只摘取一小部分,整体谈话的总结可以参考论文《虚实并存的镜像——法国传教士蒋友仁与乾隆皇帝的欧洲观》:

马嘎尔尼日记的电子版也很容易找到,实际上马嘎尔尼并没有很多网友想的那样,把当时的中国贬得一文不值,总体上来说他对当时的中国还是很有好感的,马嘎尔尼此举前来是来解决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问题的。在碰了一鼻子灰后,马嘎尔尼对中国的评价才转恶。



与马嘎尔尼同行的约翰-巴罗、爱尼斯·安德逊,他们的游记都已经翻译成中文出版,可以对照翻看。

在大清帝国的航行 (豆瓣)

我看乾隆盛世 (豆瓣)

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豆瓣)

user avatar

英国当时不太喜欢站队。比较坏,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经常使用挑拨离间、坐山观虎斗、等阴险手段。就是因为外交灵活,什么事情都可以干涉,又基本上每次都能选择胜利的一队。总是暂时利用其他国家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没有永远的朋友。

一会儿跟法俄等联合打奥斯曼,一会儿跟奥斯曼和法国联合打俄罗斯,一会儿跟日本联合打俄法德,一会儿又跟俄法联合打德国。想打中国,又可以让这些国家全部站在一起合作。特别特别乱,而这几个例子只能代表世界外交策划的一小部分。就算是印度内部,英国同样也是反复换朋友,反复利用,让当地其他小王国小军阀互相撕起来,最后真只剩下自己一个政权。(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国家没被英国搞过、侵略过 --- 瑞典、蒙古、玻利维亚?但是从没跟英国搞过联盟的国家可能还要更少。。。说明英国没有永久的敌人,也就是没有永远的朋友)

这种“孤立”主要是为了英国政府自己的立场,仅限于外交军事层面,最多影响到一些国际关系或者一些世界领土分布。所以,并不太阻碍本国人民以及各国人民的正常文化交流、经济互动、等。英国于其他国家的出入贸易关系,移民节奏,还有科学技术合作,仍然都非常顺畅。而且被政府超级重视,被保护。英国不可能阻碍这一些,因为这是国家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

中国的“锁国”呢,当然很不一样。。。首先,不是为了利用或干涉他国,而是为了彻底忽略他国的存在。纯粹放弃任何跟其他国家的交流。所以不仅限于外交关系层面,还阻碍了各种贸易、各种科技交换、经济发展、移民、旅游、等等。一大套东西都被限制了,导致很多方面的衰落和破坏,内部损失远比英国那种“孤立”夸张了。当年,认为自己朝廷是世界中心,比所有其他国家都高一等,(最后结果就是迟早惹到了所有国家)。也确实跟落后有关系;不该禁止封闭的合作领域一概全被禁止封闭,或者口头上禁止封闭(装作不存在问题),然后导致这些领域只能崩溃,一步一步失控。中西差距,一代比一代越来越糟糕,倒霉。

英国虽然也有些符合“孤立”这么一说,可真没那么傻(只是坏),至少没把问题放大到那么严重全面。说实话,英国那套独立摇摆外交方式,仍然是一种对外参与又慎重的政策,根本算不上真正经济意义上的“封闭”。

(60年代开始,可不一样了,英国开始学会站队。为了自我保护,基本上已成美国第51州)

user avatar

“光荣孤立”是一个非常局限的词,这个词在1896年由一位加拿大政治家创造出来,具体值的是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外交政策,这个词的本意,是指的那个阶段的英国,拒绝和任何国家建立稳定可靠的同盟关系的政策。其实细细说起来,那时候的英国和法国,德国,美国,俄国都有各种摩擦,可谓是,“没有真正的朋友”。 闭关锁国,指的是一种处于对稳定的需求,或者说对自身的满足,高度限制对外的交流,轻视对外交流,这和光荣孤立是差距很大的,光荣孤立并不限制这种东西,海洋贸易,文化交流什么的,没有什么高度限制可言,英国的关税反倒是比欧洲一些列强低,只是说国家外交政策罢了。而且再怎么样,也就是那半个世纪的事情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的“光荣孤立”与清朝的“闭关锁国”,这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对外政策,在历史的洪流中却有着令人玩味的相似之处,同时又因其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走向而泾渭分明。要理解它们,我们得深入探究各自的历史背景、内在逻辑以及实施后的影响。相似之处:一种“自我保护”的姿态表面上看,两者都带有“不主动介入”或“限制接触.............
  • 回答
    .......
  • 回答
    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Leopold II,18351909)在历史上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政治人物,其评价长期存在分歧。B站网友将他称为“英雄”“明君”“正道的光”,这一现象背后既涉及历史叙事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当代观众对殖民主义与国家建设的辩证理解。以下从历史背景、个人作为、争议焦点及B站网友的视角.............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构思一艘融合了高达、星战、40K、光环、EVE、星际(SC)以及银英这些经典科幻作品风格的57公里级主力舰/旗舰。这会是一次充满想象力的设计之旅,我将尽量注入那些作品特有的灵魂,让它既有震撼人心的规模感,又不失其各自文化的辨识度。在开始之前,请允许我先声明一点:将这七个风格迥异的科幻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语言学习、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深层原因。与其说欧美人“天生”就会说多种语言,不如说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这种可能性。而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吃力”,也并非是智力或天赋的问题,而是同样受制于一系列复杂的因素。我们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普遍感受:1..............
  • 回答
    皇家海军的骄傲:光辉级航空母舰的辉煌与传承在波澜壮阔的海上争霸史上,航空母舰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海上巨兽。而提起英国海军,就不得不提到那令人瞩目的“光辉”级航空母舰,它们不仅是英国海军实力的象征,更承载了英国作为海上强国的历史记忆。这批航空母舰,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卓越的性能以及在多次重要军事行动中的.............
  • 回答
    英国的“群体免疫”政策是否会让中国和意大利的“严防严控”努力付诸东流?这个问题,我想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毕竟,抗击疫情这事儿,没有那么简单,也不是一条路走到黑就能解决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国和意大利当初采取的“严防严控”策略,核心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严格的限制措施,比如封城、隔离、大规模检.............
  • 回答
    英国的圈地运动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进程,它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养活大量失地农民,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结构性调整实现的。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动荡和长期的适应。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 圈地运动的核心与影响:首先,理解圈地运动是如何“减少耕地面积”以及“失地农民”的产.............
  • 回答
    英国的书籍价格普遍偏高,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种因素叠加,共同推高了图书的成本,最终反映在读者面前的价格上。首先,原材料成本是基础。英国的书籍,尤其是精装本,使用的纸张质量通常较高,纸张的来源、加工过程以及环保认证都会增加成本。印刷油墨、封.............
  • 回答
    关于“King's Man”和“State's Man”的说法,我们需要先釐清一下其背后的语境和文化含义。“King's Man”:在英国,称呼某人是“King's Man”(国王的人)通常带有忠诚、服务于君主、代表君主利益的含义。这在历史上,尤其是在君主制巩固的时期,是一个非常直接且强大的身份标签.............
  • 回答
    要说英国的学龄前动画是否“比其他国家优秀”,这其实是个挺难一概而论的问题,因为“优秀”的定义太主观了,每个人看重的东西不一样。但英国在学龄前动画领域,确实有一套自己独到的方法和深厚的根基,很多作品都给全球的家长和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个人觉得,英国学龄前动画之所以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获得认可,有几.............
  • 回答
    英国的议会,简直是个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运行起来有条不紊,背后支撑的既有法律条文,更有代代相传的规矩和传统,让人感觉充满了仪式感。议会的构成与运作英国议会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上议院(House of Lords) 和 下议院(House of Commons)。 下议院 (House of Co.............
  • 回答
    要不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三款颇有分量的“海上巨无霸”——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法国的戴高乐号以及我们正在如火如荼建造的001A型航母(通常被大家称为山东舰)。这仨虽然都挂着“中型航母”的名头,但背后的设计理念、技术特点和战略定位,那可真是各不相同,值得咱们好好掰扯掰扯。一、 基本概况与定位:都是玩家,.............
  • 回答
    要说英国的“龙虾兵”,这其实是历史上对英国陆军步兵的一个俗称,源于他们早期军服的一种颜色,也就是所谓的“红衣方阵”。你问打仗时不会成为活靶子吗?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现实且尖锐的问题。答案是:会,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确实成了非常显眼的活靶子。 但这其中涉及到更复杂的历史、军事和战术背景,并非一句简单的“.............
  • 回答
    关于英国的防疫政策,确实存在一些让普通民众感到困惑甚至难以理解的地方,这些“深意”并非都是隐藏的阴谋,更多的是政策制定过程中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以及不同视角下的解读差异。我将尝试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剖析,尽量避免生硬的AI风格,而是以一种更贴近个人观察和思考的方式来呈现。1. “群体免疫”的早期论调.............
  • 回答
    要深入探究英国的全球霸权地位如何被美国取代,我们得穿越历史的长河,审视一系列深刻的经济、政治、军事和社会变迁。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交织过程。一、工业革命的先发优势与衰落的种子英国无疑是工业革命的摇篮,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纺织业的飞速发展,再到铁路的铺设和钢铁冶炼技术的进步,英国凭借技.............
  • 回答
    英国皇家海军的现状,并非如网上传言那般“衰弱得不成样子”,但确实面临着诸多挑战,其“昔日辉煌”已成过去,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历史、战略需求、技术发展以及财政投入等多个维度来看。历史的荣光与现实的差距曾经,皇家海军是无可争议的海上霸主,其舰船遍布全球,维系着庞大的殖民帝国。.............
  • 回答
    1885年,英国的《改革法案》(Reform Act 1884)确实扩大了选举权,使得许多之前被排除在外的男性——包括许多住在农村的农民和在城市里从事劳动职业的工人——获得了投票权。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进步,被视为民主化的里程碑。然而,仅仅获得选举权并不能立刻改变他们“苦逼”的生活现实,这背后有.............
  • 回答
    英国的情报组织,我们常听到的有两个名字,那就是“军情五处”(MI5)和“军情六处”(MI6)。但实际上,它们是两个分工明确、各自独立运作的机构,服务于不同的安全需求。军情五处(MI5),也被称为“国内安全局”(Security Service)你可以把军情五处想象成是英国“内部的守护者”。他们的主要.............
  • 回答
    您说的那个英国的红玫瑰标志,通常指的是兰开斯特家族(House of Lancaster)的象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玫瑰”。这个标志在英国历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那段著名的“玫瑰战争”中。要讲清楚这个红玫瑰的含义,咱们得先稍微回顾一下历史。在十二世纪,英国国王亨利三世的次子埃德蒙·克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