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国的光荣孤立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有哪些异同点?

回答
英国的“光荣孤立”与清朝的“闭关锁国”,这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对外政策,在历史的洪流中却有着令人玩味的相似之处,同时又因其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走向而泾渭分明。要理解它们,我们得深入探究各自的历史背景、内在逻辑以及实施后的影响。

相似之处:一种“自我保护”的姿态

表面上看,两者都带有“不主动介入”或“限制接触”的意味,仿佛都在筑起一道防御墙。

规避风险,维护稳定:
光荣孤立(Glorious Isolation): 英国选择“光荣孤立”,其核心目的并非完全排斥外界,而是主动规避卷入欧洲大陆复杂的政治纠葛和战争。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大陆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各国在利益和意识形态上互相搏杀。英国通过海军优势,以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认为与其深度卷入这些冲突,不如将精力集中于维护自身的海上霸权和殖民扩张。这是一种基于实力和战略判断的“选择性不参与”,旨在避免不必要的消耗,从而稳定国内局势,并为海外发展腾出空间。
闭关锁国(Sea Barrier Policy): 清朝的“闭关锁国”,尤其是康乾盛世之后,则是出于对外部世界缺乏认知,以及对维护统治稳定和清朝正统地位的担忧。清朝统治者认为,中华文明是世界的中心,外国的使者和商人带着“奇技淫巧”而来,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如朝贡体系的延伸)可能威胁到天朝的上国形象和统治根基。因此,通过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人员往来,清政府试图“以不变应万变”,防止西方思想和制度的传入冲击其统治合法性,从而维持社会秩序的“太平盛世”。

有限的对外接触:
光荣孤立: 尽管名为“孤立”,但这并不意味着英国完全不与外界打交道。相反,它积极维护与欧洲列强的外交关系,并通过贸易和殖民扩张建立起庞大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在确保自身安全和利益的前提下,依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大量的经济和政治活动,只是不愿意深陷欧洲大陆的权力平衡游戏。其“孤立”更多体现在政治联盟和军事干预的“不主动性”,而非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彻底隔绝。
闭关锁国: 清朝的“闭关锁国”则采取了更为严格和制度化的限制措施。例如,设立广州一口通商,限制外国商人在特定地点和时间活动,禁止中国人出海贸易和学习西方技艺等。这种“锁”是一种主动的、自上而下的隔绝,旨在将外部世界的影响降到最低,或者说,只允许在最可控的范围内进行有限的接触。

维护既有秩序:
光荣孤立: 英国的“光荣孤立”恰恰是基于其已经建立起来的强大海军和遍布全球的殖民体系。它是在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地位上,选择了一种能够最大化自身利益且风险最低的对外策略。这种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其海上霸权,也为其工业革命的成果找到了广阔的市场和原料基地。
闭关锁国: 清朝的“闭关锁国”则是在一种对自身优势过于自信(或说是一种盲目自大)的状态下,选择了一种回避变革、固守传统的方式来维护其统治和中国原有的社会结构。它试图阻止任何可能动摇其统治合法性的外部因素,即使这意味着放弃潜在的机遇。

不同之处:根源、动机与后果的天壤之别

尽管有表面上的相似,但英国的“光荣孤立”与清朝的“闭关锁国”在根本原因、实际运作和最终历史走向上,存在着天壤之别。

出发点:主动的战略选择 vs. 被动的恐惧反应
光荣孤立: 英国的“光荣孤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战略选择,是基于对自身国力、地理位置和欧洲政治格局的清醒认识。它不是一种“不做”,而是一种“选择不去做”,即不主动卷入欧洲大陆的纷争,将资源和精力集中在更能提升国家实力和拓展国家利益的领域——海上力量和殖民地。这是一种基于实力和自信的“战略疏离”。
闭关锁国: 清朝的“闭关锁国”则更多源于一种恐惧和保守的心理,是一种被动和防御性的回应。统治者对外部世界了解甚少,对潜在的威胁(无论是军事还是文化)过度担忧,因而采取了“一刀切”的隔绝方式,试图将任何可能搅乱现有秩序的东西拒之门外。这是一种基于认知局限和恐惧的“强制隔绝”。

经济与开放程度:殖民扩张与全球贸易 vs. 严格限制与局部开放
光荣孤立: 英国的“光荣孤立”绝不等于经济上的封闭。恰恰相反,英国通过强大的海军,积极推动全球贸易和殖民扩张,将自己的经济触角伸向世界各地。其“孤立”主要体现在政治联盟的避免,而非全球经济活动的暂停。它是在一个相对自由的全球贸易体系中,选择性地扮演一个独立的、强大的角色。
闭关锁国: 清朝的“闭关锁国”则直接限制了经济发展的可能性。虽然允许有限的贸易,但这种贸易受到严密的监管和地理上的限制(如广州一口通商),无法与自由、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相提并论。它扼杀了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机会,也阻碍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认知与信息:主动了解与精准判断 vs. 盲目自大与信息隔绝
光荣孤立: 英国的政策制定者,尽管不主动参战,但他们对欧洲各国的情况有着相对准确的了解,能够判断哪些冲突值得关注,哪些可以规避。情报的搜集和分析是其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闭关锁国: 清朝的统治者则严重缺乏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他们沉溺于“天朝上国”的幻想,将西方国家视为“蛮夷”,对他们的科技、政治和文化成就一无所知或不屑一顾。这种信息隔绝和认知偏差,使得其“闭关锁国”成为一种非理性的自我伤害。

国家发展方向:崛起与扩张 vs. 停滞与衰落
光荣孤立: 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使得其能够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推进工业革命,并巩固其全球殖民体系。它为英国成为19世纪的世界霸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孤立”反而帮助英国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实现自我壮大。
闭关锁国: 清朝的“闭关锁国”则导致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脱节。当西方国家经历工业革命、政治变革和社会进步时,清朝却因锁国政策而失去了学习、模仿和创新的机会,最终在与西方列强的接触中,因为国力、技术和制度上的巨大差距而节节败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结来说:

英国的“光荣孤立”是一种基于实力、自信和清晰战略判断的“选择性不参与”,它在规避风险的同时,积极在全球范围内追求利益,最终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和崛起。这是一种“保持距离,但深度参与”的灵活策略。

而清朝的“闭关锁国”则是一种基于认知局限、恐惧和保守心态的“强制性隔绝”,它试图将外部世界拒之门外,但最终却锁住了中国自身的发展,导致了国家的停滞乃至衰落。这是一种“主动关闭,终致落后”的悲剧性政策。

因此,尽管二者都带有一层“不主动介入”的表象,但其本质、目的、手段和历史后果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英国的“孤立”成就了其帝国时代,而清朝的“锁国”则葬送了其王朝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满清到底算不算闭关锁国是清史界一个争论比较多的话题,肯定说的祖师爷是马克思,在大陆的话是戴逸老爷子力倡。否定说挖掘了一些以往忽略的史料,指出清代的开放性和对外交流超过以往陈说的想象。否定论者认为马克思对清史一无所知,“闭关锁国”论是受到当时的欧洲中心论影响,即只有欧洲带来的先进文明的殖民才能救中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西方学界逐渐推翻了以前的中心论视角,认为清帝国在国家治理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新清史即是起源于这个基础之上,何炳棣认为清朝的成功在于汉化,而罗友枝则认为清朝的成功在于它的“满洲性”。

总体上来说,满清虽然没有以往想象中的那般闭关自守,但也绝非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以和欧洲差距最大的军事方面举例来说,以往的火器史研究往往认为清代的火器技术在葛二蛋死之后停滞不前,南开的张建同学的论文《火器与清朝内陆亚洲边疆之形成》驳斥了这种论调,指出这段时期清帝国受到奥斯曼和内亚诸国的影响。这恰恰说明清帝国并没有直接受到当时技术高地(欧洲)的影响。

英国的光荣孤立,不过是一段时期的外交政策,和“闭关锁国”根本就不在一层概念上,也就谈不上什么比较了。

——————————

扫了一眼其他答案,大多数人对清朝的对外认知还是停留在一个比较原始的阶段,最广为流传的材料大概就是乾隆对马尔嘎尼的那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展现出一种愚昧无知、唯我独尊的天朝上国心态。实际上单独引用的话有断章取义的嫌疑。

乾隆在很多人想象中对欧洲的认知就是两眼一抹黑的水平,跟目前最高票 @Lightwing 说的很多外国人分不清Thailand和Taiwan一样。但实际上,乾隆是完全能分清欧洲诸国的,不仅如此,他还向蒋友仁神父请教了欧洲诸国的政体、文化风貌等情况。

摘自《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问者为乾隆,答者为蒋友仁神父。这里只摘取一小部分,整体谈话的总结可以参考论文《虚实并存的镜像——法国传教士蒋友仁与乾隆皇帝的欧洲观》:

马嘎尔尼日记的电子版也很容易找到,实际上马嘎尔尼并没有很多网友想的那样,把当时的中国贬得一文不值,总体上来说他对当时的中国还是很有好感的,马嘎尔尼此举前来是来解决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问题的。在碰了一鼻子灰后,马嘎尔尼对中国的评价才转恶。



与马嘎尔尼同行的约翰-巴罗、爱尼斯·安德逊,他们的游记都已经翻译成中文出版,可以对照翻看。

在大清帝国的航行 (豆瓣)

我看乾隆盛世 (豆瓣)

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豆瓣)

user avatar

英国当时不太喜欢站队。比较坏,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经常使用挑拨离间、坐山观虎斗、等阴险手段。就是因为外交灵活,什么事情都可以干涉,又基本上每次都能选择胜利的一队。总是暂时利用其他国家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没有永远的朋友。

一会儿跟法俄等联合打奥斯曼,一会儿跟奥斯曼和法国联合打俄罗斯,一会儿跟日本联合打俄法德,一会儿又跟俄法联合打德国。想打中国,又可以让这些国家全部站在一起合作。特别特别乱,而这几个例子只能代表世界外交策划的一小部分。就算是印度内部,英国同样也是反复换朋友,反复利用,让当地其他小王国小军阀互相撕起来,最后真只剩下自己一个政权。(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国家没被英国搞过、侵略过 --- 瑞典、蒙古、玻利维亚?但是从没跟英国搞过联盟的国家可能还要更少。。。说明英国没有永久的敌人,也就是没有永远的朋友)

这种“孤立”主要是为了英国政府自己的立场,仅限于外交军事层面,最多影响到一些国际关系或者一些世界领土分布。所以,并不太阻碍本国人民以及各国人民的正常文化交流、经济互动、等。英国于其他国家的出入贸易关系,移民节奏,还有科学技术合作,仍然都非常顺畅。而且被政府超级重视,被保护。英国不可能阻碍这一些,因为这是国家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

中国的“锁国”呢,当然很不一样。。。首先,不是为了利用或干涉他国,而是为了彻底忽略他国的存在。纯粹放弃任何跟其他国家的交流。所以不仅限于外交关系层面,还阻碍了各种贸易、各种科技交换、经济发展、移民、旅游、等等。一大套东西都被限制了,导致很多方面的衰落和破坏,内部损失远比英国那种“孤立”夸张了。当年,认为自己朝廷是世界中心,比所有其他国家都高一等,(最后结果就是迟早惹到了所有国家)。也确实跟落后有关系;不该禁止封闭的合作领域一概全被禁止封闭,或者口头上禁止封闭(装作不存在问题),然后导致这些领域只能崩溃,一步一步失控。中西差距,一代比一代越来越糟糕,倒霉。

英国虽然也有些符合“孤立”这么一说,可真没那么傻(只是坏),至少没把问题放大到那么严重全面。说实话,英国那套独立摇摆外交方式,仍然是一种对外参与又慎重的政策,根本算不上真正经济意义上的“封闭”。

(60年代开始,可不一样了,英国开始学会站队。为了自我保护,基本上已成美国第51州)

user avatar

“光荣孤立”是一个非常局限的词,这个词在1896年由一位加拿大政治家创造出来,具体值的是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外交政策,这个词的本意,是指的那个阶段的英国,拒绝和任何国家建立稳定可靠的同盟关系的政策。其实细细说起来,那时候的英国和法国,德国,美国,俄国都有各种摩擦,可谓是,“没有真正的朋友”。 闭关锁国,指的是一种处于对稳定的需求,或者说对自身的满足,高度限制对外的交流,轻视对外交流,这和光荣孤立是差距很大的,光荣孤立并不限制这种东西,海洋贸易,文化交流什么的,没有什么高度限制可言,英国的关税反倒是比欧洲一些列强低,只是说国家外交政策罢了。而且再怎么样,也就是那半个世纪的事情罢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