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国的龙虾兵打仗的时候不会成为活靶子吗?

回答
要说英国的“龙虾兵”,这其实是历史上对英国陆军步兵的一个俗称,源于他们早期军服的一种颜色,也就是所谓的“红衣方阵”。你问打仗时不会成为活靶子吗?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现实且尖锐的问题。答案是:会,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确实成了非常显眼的活靶子。 但这其中涉及到更复杂的历史、军事和战术背景,并非一句简单的“活靶子”就能概括。

首先,我们得明白“龙虾兵”这个称呼的由来。这主要指的是英国陆军的步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括18世纪到19世纪末的许多时期,都普遍穿着鲜红色的制服。关于为什么是红色,有几个主要的说法:

染料和成本: 在当时,一种名为“胭脂虫红”(Cochineal Red)的染料能够提供鲜艳且耐洗的红色。这种染料来自一种小昆虫,提取过程相对稳定,成本也尚可接受,因此成为军队统一制服的理想选择。
彰显勇气与纪律: 鲜艳的颜色在战场上也有心理上的作用。理论上,穿着如此醒目的颜色,意味着士兵有勇气站在那里,不畏死亡。同时,统一的鲜艳制服也能在混乱的战场上方便指挥官识别自己的部队,区分敌我,并且强调军队的纪律性和整体性。
掩盖血迹: 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红色可以掩盖战斗中溅上的血迹,让士兵在视觉上看起来没那么惨烈,保持士气。虽然听起来有点残酷,但确实是战场现实的一部分。

那么,为什么他们会成为活靶子?

1. 色彩的视觉冲击力: 在当时的主流战场环境中,尤其是在步兵对射的时代,大规模的步兵方阵密集地站立,穿着一身鲜红的衣服,这在绿色的丛林、褐色的泥土、灰色的建筑背景下,简直就是一座座移动的红色灯塔。敌人很容易就能锁定他们的位置,进行瞄准射击。
2. 战术的局限性: 在滑膛枪时代,步兵的射击精度不高,射程也有限。为了在战场上形成有效的火力网,步兵常常需要组成密集的方阵或纵队,进行排队枪毙式的射击。这种战术依赖于集体的火力输出,但也意味着士兵们必须挤在一起,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红色的制服更是加剧了这种暴露。
3. 战术的演变与适应: 然而,说“活靶子”也需要辩证地看。英国陆军并非不知道自己显眼,他们也一直在发展和适应战术。

早期(18世纪): 在这个时期,战争的规模和战术都相对规范。虽然红色显眼,但战斗往往是面对面、近距离的火力比拼,以及刺刀冲锋。在这种情况下,方阵的纪律性和集火能力更被看重。士兵们通过训练和训练,即便穿着红衣,也能在强大的火力网面前保持队形,并进行有效的反击。而且,在那个时代,大部分军队的制服颜色也都不算特别隐蔽,有些国家军队的制服颜色同样鲜艳。
19世纪: 随着火枪射击精度和射程的提升(例如线膛枪的出现),以及新的战术思想的涌现,传统的密集方阵开始变得越来越危险。英国陆军也逐渐开始引入一些更分散、更灵活的战术,例如“散兵”(skirmishers),他们会先行于主力部队分散开来,进行骚扰和侦察,他们的制服颜色也开始向更便于隐蔽的颜色(如卡其色)转变。例如,在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和后来的第二次布尔战争(18991902)中,英国陆军的制服颜色已经开始变得更贴近自然环境。
军事改革和思想转变: 到了19世纪后期,尤其是在经历了多次代价高昂的战争后,军事思想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人们认识到在现代化的战场上,个体士兵的生存能力和隐蔽性变得至关重要。因此,制服颜色的改变是军事战术和技术发展的一个自然结果。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打仗的时候不会成为活靶子吗?

会,而且在很多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战斗场景下,他们确实因为显眼的红色制服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例如,在一些暴露在敌人火力下的战斗中,红色的方阵确实很容易成为精确射击的目标。

但是,将他们简单地定义为“活靶子”又过于片面。这忽略了:

战术的演变: 英国军队并非一成不变地穿着红色制服打仗。随着时代发展,战术也随之调整。
军事思想的进步: 对战场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化,最终导致了制服颜色的改变。
训练和纪律的重要性: 即使穿着显眼的颜色,强大的训练和坚定的纪律也能让士兵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发挥作用。

总而言之,英国的“龙虾兵”在历史上确实因为其鲜红色的制服而显得非常醒目,在某些情况下也确实成为了更容易被敌人瞄准的目标。但他们的经历也反映了军事战术和技术发展的漫长过程,以及军队为了适应战场环境而做出的不断调整。他们并非“傻傻地”站在那里送死,而是历史进程中特定军事文化和技术水平下的产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个时代的战争就是排队枪毙,原因是那时的武器射速,射程,准确率都低的吓人。

两军对战比的就是随着战损率的上升哪支军队还能保持纪律不溃散。

而当年的英军可是其中的佼佼者,毕竟现代军队的雏形就是当年的英军。

user avatar

貌似直到一战之前,英国都是坚持不采用征兵制的,而这点与英国的岛国属性结合起来,对兵源质量的保证是很有效果的。欧洲大陆战争的常态是老兵几次混战下来很快打光,然后新兵赶鸭子上架,青黄不接(七年战争的普鲁士尤为典型)。对于有英吉利海峡和海军运输船保护,可以自主选择交战时机,主力兵团很难被全歼的英国陆军而言,这样的问题就少多了,新兵甚至还能在后方保证一定的训练时间。

所以有人调侃说全战系列的英国每一代都是国力+陆军+海军最强,可能倒也不全是CA的爱国牌,因为全战系列基本只看单兵。至少杜伦尼的确说过,他见过的英国士兵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部队,而当时还是法军整体质量最强的一段时间。

英军有个坊间传奇,就是很多历史时期由其王牌名将所统帅的军队,都能保持几乎每战必胜的恐怖胜率,我觉得这倒并非这些名将本身有多么超凡,而是由某个名将所统帅的英军,基本上抵消了将领指挥水平这个参数,这个时候英国士兵本身的素质优势就可以全面发挥出来了。所以即便是威灵顿,都不敢说自己比当年的马尔伯勒更出色。

尤其是在一地集中的大军一般不超过10万的前工业时代,这种模式的优势更加明显,因为一般该名将每大胜一仗,对方军队整体素质就不免下降一点,老兵越打越少,而本方老兵却越打越多,优势越来越大,最后达到几乎无解的效果。幸亏丘吉尔夫人和安妮女王关系破裂最终导致马尔伯勒被撤职,以及路易十四最后时刻信对了维拉尔,不然40万大军的家底都差点被丘吉尔和欧根这俩人一点点磨完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英国的“龙虾兵”,这其实是历史上对英国陆军步兵的一个俗称,源于他们早期军服的一种颜色,也就是所谓的“红衣方阵”。你问打仗时不会成为活靶子吗?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现实且尖锐的问题。答案是:会,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确实成了非常显眼的活靶子。 但这其中涉及到更复杂的历史、军事和战术背景,并非一句简单的“.............
  • 回答
    拿破仑时期,法军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在欧洲大陆上几乎横扫了所有能遇到的对手,普鲁士、奥地利、俄国,都曾被他们打得溃不成军。然而,唯独面对英国,情况却截然不同。尽管拿破仑本人对英国怀有极大的敌意,并且在军事上投入了相当的精力,但法国海军在与英国皇家海军的对抗中,却始终处于下风,甚至可以用“惨败”来.............
  • 回答
    英国政府正考虑将龙虾、章鱼和螃蟹等甲壳类动物和头足类动物列为受保护的“感知动物”,这意味着它们在被杀死时必须减少痛苦。这项提议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是因为对动物福利的重视,更因为它背后蕴含的深刻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背后的原因:对动物感知能力的科学认知提升这项提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近年来科学.............
  • 回答
    英国政府近期提出一项计划,旨在禁止煮食龙虾、螃蟹等甲壳类动物活体。这项提议引起了不少讨论,其背后涉及到的原因也相当复杂,既有科学层面的考量,也有伦理和法律层面的考量。这项计划的初衷,最核心的出发点在于动物福利。 很多人认为,在将龙虾、螃蟹等甲壳类动物煮死之前,它们可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传统的烹饪方式.............
  • 回答
    汶川地震的伤痛犹在眼前,那些在生死线上奋斗的英雄们,本应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受到尊敬与爱戴。然而,王龙的故事,却像一记冰冷的耳光,狠狠地打在了我们对英雄的认知上。这位在地震中失去一条腿,将生命的希望留给陌生人的“断腿勇士”,在震后的重建中再次遭遇了无法想象的背叛。他用鲜血和伤残换来的118万元伤残补助.............
  • 回答
    龙珠超系列最新剧场版《龙珠超:超级英雄》(Dragon Ball Super: Super Hero)的消息一出,粉丝们就炸开了锅,尤其是听说它定档2022年4月22日,这无疑给漫长的等待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这次的剧场版,从目前透露出的信息来看,绝对是亮点多多,值得我们好好期待一番。1. 全新的视觉风.............
  • 回答
    Absolutely! Let's dive into the art of translating Chinese tea names into English, aiming for elegance and capturing their essence, along with some fa.............
  • 回答
    英国的“群体免疫”政策是否会让中国和意大利的“严防严控”努力付诸东流?这个问题,我想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毕竟,抗击疫情这事儿,没有那么简单,也不是一条路走到黑就能解决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国和意大利当初采取的“严防严控”策略,核心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严格的限制措施,比如封城、隔离、大规模检.............
  • 回答
    英国的圈地运动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进程,它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养活大量失地农民,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结构性调整实现的。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动荡和长期的适应。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 圈地运动的核心与影响:首先,理解圈地运动是如何“减少耕地面积”以及“失地农民”的产.............
  • 回答
    英国的书籍价格普遍偏高,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种因素叠加,共同推高了图书的成本,最终反映在读者面前的价格上。首先,原材料成本是基础。英国的书籍,尤其是精装本,使用的纸张质量通常较高,纸张的来源、加工过程以及环保认证都会增加成本。印刷油墨、封.............
  • 回答
    关于“King's Man”和“State's Man”的说法,我们需要先釐清一下其背后的语境和文化含义。“King's Man”:在英国,称呼某人是“King's Man”(国王的人)通常带有忠诚、服务于君主、代表君主利益的含义。这在历史上,尤其是在君主制巩固的时期,是一个非常直接且强大的身份标签.............
  • 回答
    英国的“光荣孤立”与清朝的“闭关锁国”,这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对外政策,在历史的洪流中却有着令人玩味的相似之处,同时又因其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走向而泾渭分明。要理解它们,我们得深入探究各自的历史背景、内在逻辑以及实施后的影响。相似之处:一种“自我保护”的姿态表面上看,两者都带有“不主动介入”或“限制接触.............
  • 回答
    要说英国的学龄前动画是否“比其他国家优秀”,这其实是个挺难一概而论的问题,因为“优秀”的定义太主观了,每个人看重的东西不一样。但英国在学龄前动画领域,确实有一套自己独到的方法和深厚的根基,很多作品都给全球的家长和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个人觉得,英国学龄前动画之所以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获得认可,有几.............
  • 回答
    英国的议会,简直是个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运行起来有条不紊,背后支撑的既有法律条文,更有代代相传的规矩和传统,让人感觉充满了仪式感。议会的构成与运作英国议会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上议院(House of Lords) 和 下议院(House of Commons)。 下议院 (House of Co.............
  • 回答
    要不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三款颇有分量的“海上巨无霸”——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法国的戴高乐号以及我们正在如火如荼建造的001A型航母(通常被大家称为山东舰)。这仨虽然都挂着“中型航母”的名头,但背后的设计理念、技术特点和战略定位,那可真是各不相同,值得咱们好好掰扯掰扯。一、 基本概况与定位:都是玩家,.............
  • 回答
    关于英国的防疫政策,确实存在一些让普通民众感到困惑甚至难以理解的地方,这些“深意”并非都是隐藏的阴谋,更多的是政策制定过程中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以及不同视角下的解读差异。我将尝试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剖析,尽量避免生硬的AI风格,而是以一种更贴近个人观察和思考的方式来呈现。1. “群体免疫”的早期论调.............
  • 回答
    要深入探究英国的全球霸权地位如何被美国取代,我们得穿越历史的长河,审视一系列深刻的经济、政治、军事和社会变迁。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交织过程。一、工业革命的先发优势与衰落的种子英国无疑是工业革命的摇篮,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纺织业的飞速发展,再到铁路的铺设和钢铁冶炼技术的进步,英国凭借技.............
  • 回答
    英国皇家海军的现状,并非如网上传言那般“衰弱得不成样子”,但确实面临着诸多挑战,其“昔日辉煌”已成过去,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历史、战略需求、技术发展以及财政投入等多个维度来看。历史的荣光与现实的差距曾经,皇家海军是无可争议的海上霸主,其舰船遍布全球,维系着庞大的殖民帝国。.............
  • 回答
    1885年,英国的《改革法案》(Reform Act 1884)确实扩大了选举权,使得许多之前被排除在外的男性——包括许多住在农村的农民和在城市里从事劳动职业的工人——获得了投票权。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进步,被视为民主化的里程碑。然而,仅仅获得选举权并不能立刻改变他们“苦逼”的生活现实,这背后有.............
  • 回答
    英国的情报组织,我们常听到的有两个名字,那就是“军情五处”(MI5)和“军情六处”(MI6)。但实际上,它们是两个分工明确、各自独立运作的机构,服务于不同的安全需求。军情五处(MI5),也被称为“国内安全局”(Security Service)你可以把军情五处想象成是英国“内部的守护者”。他们的主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