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国的龙虾兵打仗的时候不会成为活靶子吗?

回答
要说英国的“龙虾兵”,这其实是历史上对英国陆军步兵的一个俗称,源于他们早期军服的一种颜色,也就是所谓的“红衣方阵”。你问打仗时不会成为活靶子吗?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现实且尖锐的问题。答案是:会,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确实成了非常显眼的活靶子。 但这其中涉及到更复杂的历史、军事和战术背景,并非一句简单的“活靶子”就能概括。

首先,我们得明白“龙虾兵”这个称呼的由来。这主要指的是英国陆军的步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括18世纪到19世纪末的许多时期,都普遍穿着鲜红色的制服。关于为什么是红色,有几个主要的说法:

染料和成本: 在当时,一种名为“胭脂虫红”(Cochineal Red)的染料能够提供鲜艳且耐洗的红色。这种染料来自一种小昆虫,提取过程相对稳定,成本也尚可接受,因此成为军队统一制服的理想选择。
彰显勇气与纪律: 鲜艳的颜色在战场上也有心理上的作用。理论上,穿着如此醒目的颜色,意味着士兵有勇气站在那里,不畏死亡。同时,统一的鲜艳制服也能在混乱的战场上方便指挥官识别自己的部队,区分敌我,并且强调军队的纪律性和整体性。
掩盖血迹: 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红色可以掩盖战斗中溅上的血迹,让士兵在视觉上看起来没那么惨烈,保持士气。虽然听起来有点残酷,但确实是战场现实的一部分。

那么,为什么他们会成为活靶子?

1. 色彩的视觉冲击力: 在当时的主流战场环境中,尤其是在步兵对射的时代,大规模的步兵方阵密集地站立,穿着一身鲜红的衣服,这在绿色的丛林、褐色的泥土、灰色的建筑背景下,简直就是一座座移动的红色灯塔。敌人很容易就能锁定他们的位置,进行瞄准射击。
2. 战术的局限性: 在滑膛枪时代,步兵的射击精度不高,射程也有限。为了在战场上形成有效的火力网,步兵常常需要组成密集的方阵或纵队,进行排队枪毙式的射击。这种战术依赖于集体的火力输出,但也意味着士兵们必须挤在一起,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红色的制服更是加剧了这种暴露。
3. 战术的演变与适应: 然而,说“活靶子”也需要辩证地看。英国陆军并非不知道自己显眼,他们也一直在发展和适应战术。

早期(18世纪): 在这个时期,战争的规模和战术都相对规范。虽然红色显眼,但战斗往往是面对面、近距离的火力比拼,以及刺刀冲锋。在这种情况下,方阵的纪律性和集火能力更被看重。士兵们通过训练和训练,即便穿着红衣,也能在强大的火力网面前保持队形,并进行有效的反击。而且,在那个时代,大部分军队的制服颜色也都不算特别隐蔽,有些国家军队的制服颜色同样鲜艳。
19世纪: 随着火枪射击精度和射程的提升(例如线膛枪的出现),以及新的战术思想的涌现,传统的密集方阵开始变得越来越危险。英国陆军也逐渐开始引入一些更分散、更灵活的战术,例如“散兵”(skirmishers),他们会先行于主力部队分散开来,进行骚扰和侦察,他们的制服颜色也开始向更便于隐蔽的颜色(如卡其色)转变。例如,在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和后来的第二次布尔战争(18991902)中,英国陆军的制服颜色已经开始变得更贴近自然环境。
军事改革和思想转变: 到了19世纪后期,尤其是在经历了多次代价高昂的战争后,军事思想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人们认识到在现代化的战场上,个体士兵的生存能力和隐蔽性变得至关重要。因此,制服颜色的改变是军事战术和技术发展的一个自然结果。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打仗的时候不会成为活靶子吗?

会,而且在很多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战斗场景下,他们确实因为显眼的红色制服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例如,在一些暴露在敌人火力下的战斗中,红色的方阵确实很容易成为精确射击的目标。

但是,将他们简单地定义为“活靶子”又过于片面。这忽略了:

战术的演变: 英国军队并非一成不变地穿着红色制服打仗。随着时代发展,战术也随之调整。
军事思想的进步: 对战场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化,最终导致了制服颜色的改变。
训练和纪律的重要性: 即使穿着显眼的颜色,强大的训练和坚定的纪律也能让士兵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发挥作用。

总而言之,英国的“龙虾兵”在历史上确实因为其鲜红色的制服而显得非常醒目,在某些情况下也确实成为了更容易被敌人瞄准的目标。但他们的经历也反映了军事战术和技术发展的漫长过程,以及军队为了适应战场环境而做出的不断调整。他们并非“傻傻地”站在那里送死,而是历史进程中特定军事文化和技术水平下的产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个时代的战争就是排队枪毙,原因是那时的武器射速,射程,准确率都低的吓人。

两军对战比的就是随着战损率的上升哪支军队还能保持纪律不溃散。

而当年的英军可是其中的佼佼者,毕竟现代军队的雏形就是当年的英军。

user avatar

貌似直到一战之前,英国都是坚持不采用征兵制的,而这点与英国的岛国属性结合起来,对兵源质量的保证是很有效果的。欧洲大陆战争的常态是老兵几次混战下来很快打光,然后新兵赶鸭子上架,青黄不接(七年战争的普鲁士尤为典型)。对于有英吉利海峡和海军运输船保护,可以自主选择交战时机,主力兵团很难被全歼的英国陆军而言,这样的问题就少多了,新兵甚至还能在后方保证一定的训练时间。

所以有人调侃说全战系列的英国每一代都是国力+陆军+海军最强,可能倒也不全是CA的爱国牌,因为全战系列基本只看单兵。至少杜伦尼的确说过,他见过的英国士兵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部队,而当时还是法军整体质量最强的一段时间。

英军有个坊间传奇,就是很多历史时期由其王牌名将所统帅的军队,都能保持几乎每战必胜的恐怖胜率,我觉得这倒并非这些名将本身有多么超凡,而是由某个名将所统帅的英军,基本上抵消了将领指挥水平这个参数,这个时候英国士兵本身的素质优势就可以全面发挥出来了。所以即便是威灵顿,都不敢说自己比当年的马尔伯勒更出色。

尤其是在一地集中的大军一般不超过10万的前工业时代,这种模式的优势更加明显,因为一般该名将每大胜一仗,对方军队整体素质就不免下降一点,老兵越打越少,而本方老兵却越打越多,优势越来越大,最后达到几乎无解的效果。幸亏丘吉尔夫人和安妮女王关系破裂最终导致马尔伯勒被撤职,以及路易十四最后时刻信对了维拉尔,不然40万大军的家底都差点被丘吉尔和欧根这俩人一点点磨完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