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闭关锁国是从明朝开始的,为什么喷清朝闭关锁国?

回答
很多人提到“闭关锁国”,第一反应就扣到清朝头上,仿佛这政策是清朝独有的发明,并将其视为导致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但事实上,中国历史上“闭关锁国”的端倪,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显现,甚至可以说是明朝开创了这一政策的先河。那么,为什么人们“喷”清朝闭关锁国,却似乎对明朝相对宽容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认知偏差。

明朝的“闭关”:海禁与朝贡体制的交织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看看明朝是怎么“关”的。明朝的“闭关锁国”并非一个单一、绝对的概念,而是多种政策的混合体,其中最核心的是海禁政策。

源头:倭寇的威胁与洪武皇帝的决心
明朝开国之初,东南沿海的倭寇问题十分严重。这些所谓的“倭寇”并非都是日本人,其中夹杂了大量的中国沿海居民,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如海盗、走私、躲避兵役、饥荒等)聚集起来,对明朝的沿海地区进行骚扰和劫掠。洪武皇帝朱元璋对此深恶痛绝,为了肃清海患,他采取了严厉的海禁措施,严禁人民擅自出海贸易。

海禁的细化与演变
明朝的海禁并非一开始就那么滴水不漏,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松紧程度。
洪武时期: 严厉的海禁,目的在于巩固统治,防止海盗滋扰,也有一部分是出于对海外势力(如明教、反元势力)的警惕。
永乐时期: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对外开放的一个短暂的高潮,但这更多是一种官方行为,而非民间自由贸易的开放。郑和的船队带着的是明朝的国威和贸易品,其性质是“宣德化而柔远人”,本质上还是服务于朝廷的“大国”形象和朝贡体系。下西洋后,官方对民间的海外贸易管制并未放松。
宣德之后: 随着郑和下西洋的成本效益受到质疑,官方的海外活动逐渐减少,海禁政策继续被加强。
嘉靖时期: 倭寇问题再次严重,尤其是在东南沿海,给百姓造成了巨大的苦难。这导致了更为严酷的海禁,比如“寸板不得下水”。这种极端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走私和海盗,但也严重扼杀了正常的海外贸易,并造成了许多沿海居民的生计问题,反而可能促使一些人转向非法活动。

朝贡体制:有条件的“开放”
明朝虽然限制民间海外贸易,但并非完全拒绝与外界的联系。它有一个庞大的朝贡体制。外国使节或商人可以通过官方途径,携带礼物来到中国,获得朝廷的赏赐和贸易许可。这种朝贡贸易有严格的规矩,是中国以“天朝上国”的姿态来安排对外关系的体现。虽然有贸易,但这是一种官方主导的、带有政治依附色彩的贸易,与近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有着本质区别。

为什么人们“喷”清朝,而对明朝相对宽容?

尽管明朝也实行海禁,甚至在某些时期更为严厉,但为什么清朝的“闭关锁国”更能引起人们的批评,甚至被视为历史的罪人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1. 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明朝时期, 欧洲正处于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的开端,但其对中国的影响相对有限。明朝的海禁政策,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虽然有负面影响,但并未完全断绝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也未将其隔绝在一个快速变化的全球体系之外。
清朝时期, 特别是18世纪以后,西方列强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科技、军事、经济实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化进程加速。西方国家渴望打开中国市场,寻求贸易机会和殖民扩张。此时,清朝依然固守传统的朝贡体制和有限的对外贸易政策(如广州一口通商),这种“关”就显得尤为 格格不入 和 被动。可以说,清朝是在一个剧烈变化的国际舞台上,选择了 不适应 和 被动落后。

2. 政策的性质和影响:
明朝的海禁, 其主要目的是国内安全和维持统治秩序,虽然副作用很大,但也确实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倭寇的蔓延。其对海外贸易的限制,虽然扼杀了民间活力,但并未直接导致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全面脱节。
清朝的“闭关锁国”(实际是“一口通商”), 政策的出发点更多是为了维护天朝上国的尊严,控制对外贸易,防止国内思想和政治的动荡。这种政策在面对西方强大的工业文明和扩张野心时,成为了一个 主动的防御性壁垒,使得中国错失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的最佳时机。当外部世界在飞速进步时,中国却在“锁”自己的门,这种 “自我封闭” 的意味更浓,也因此对中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更为 灾难性 的后果。

3. 历史叙事的选择和重点:
清朝的“闭关锁国” 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紧密相连。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事件,都是在清朝固步自封的政策下发生的,这些屈辱的历史事件被写入教科书,成为中国人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更容易将国家贫弱、受人欺凌的原因归结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明朝的海禁 虽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但其历史后果在人们的认知中,没有清朝那样直接、惨痛,因此批评的力度相对较弱。而且,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有时会提及海禁对这种萌芽的压制,但这方面的讨论不像清朝闭关锁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那样,成为历史叙事的绝对焦点。

4. “锁”的程度和方式:
虽然都有限制,但清朝的“一口通商”虽然只开放了一个港口(广州),并且对贸易的范围、人员、时间都有严格限制,这种 “有限开放” 在对外交流的 广度和深度 上,相较于明朝(即便海禁严厉,朝贡体系也保留了与一些国家的官方联系),显得更为 狭窄和僵化。
清朝的政策,特别是雍正、乾隆年间,更是对之前相对开放的一些政策(如允许少量欧洲传教士来华)进行了收紧,进一步加剧了与外部世界的隔阂。

总结来说:

明朝的海禁政策,是基于当时国内安全和政治考量,是一种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统治策略。它限制了民间海外贸易,但并未完全切断官方的对外联系,也未在面对一个飞速变化的世界时,主动选择与时代脱节。

而清朝的“闭关锁国”(一口通商),则是在世界格局剧变、西方力量崛起、西方文明开始强势渗透的背景下,进行的 一种被动、防御性的政策收缩。它是在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 可能性和必要性都空前高涨 的时候,主动选择了“关门”,这种“关”直接导致了中国在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错失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转型的宝贵机遇。

因此,人们“喷”清朝闭关锁国,不是因为明朝不“关”,而是因为清朝的“关”发生在了一个 错误的时间点,以一种 错误的姿态,对中国造成了 更深远、更具毁灭性的影响。这种批评,更多是对清朝在关键历史时刻 未能顺应时代潮流,从而导致国家落后和民族危机的追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让满清代背黑锅的话,就该切换到柏杨式批斗民族劣根性了。那教科书可怎么写啊?

中国出海的海商规模并不小。从雍正五年起,满清朝廷允许海商在船上携带火枪火炮,出远洋贸易。(西洋船来只能在广州一口通商,但是中国自己出船可不限于广州一口,而是浙江福建广东各海口都可以出洋的。)

可是,不要说没有自发的高端的那些文化科技学术书籍的交流活动;连满清皇家悬赏求购的数学、天文书籍,也无人去收购;更不用说本身的吃饭家伙,造船和航海技术上,毫无任何学习进步的痕迹。

其实清代的半官方的行商们去的更远,甚至在莫斯科和巴黎也是有贸易站点的。神奇的地方就在于也没有任何交流,没有任何触动,没有任何学习进步。都毫无兴趣。不看洋人的资料,你甚至不知道(清国在莫斯科和巴黎的贸易站点)他们存在过。就好像只是历史游戏里的一群NPC一样。

从1728-1839年的一百多年,中国就好像真的没有出海贸易、真的闭关锁国了一样。

汉人出海贸易,不学不看,批判汉族民族劣根性。

闭关锁国,没得学没得看,批判满洲民族反动性。

哪怕其实什么劣根性反动性并不存在。而是有客观原因和内在道理的。
如何评价柏杨? - 马浩宁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2761


说实话,满清当了极好的背锅侠。可是中华儒教文明的衰落,仍然是一个客观事实,不信的,你回去读两遍《南明史》再来说。


奉上谕:商船出洋携带炮位,原为洋面御盗之用,不特各国来广贸易商船未便禁止,即内地出口商船概行不准携带炮位,倘若遇匪船打劫,临时不能抵御,岂有转令束手待毙之理!况在洋行劫者不独内地匪徒,想即各国夷匪亦有纠约为匪,携带枪炮出没洋面为行旅之害。而内地出洋商船内,转无炮位抵御,该商等即不保护货物,亦各爱惜身命, 若拘泥禁止,何以卫商旅而御盗劫?

著福康安等即伤令守口文武员弁,只需商船出洋时将炮位稽查点验后,仍准其携带,不可因噎废食也,钦此。(乾隆五十六年)

user avatar

比起真正愚昧无知的,清朝这种故意装睡的更招人恨啊!

知道为啥乾隆不待见英国使者吗?因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消息传到了中国,乾隆对这种革命具有极大的警惕性。你让他学西方,那不就是革他自己的命吗?

176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派遣两位特使高类思、杨德旺出访中国,觐见了乾隆皇帝。这两个特使都是在法国居住数十年以上的华裔。法国王室以此表示愿意同中国进一步加深官方往来。后来乾隆皇帝也打算派遣使团访问法国,由钱德明担任特使。钱德明在书信中写道:“乾隆皇帝有遣使臣至法见路易十六世之计划,德明将随使行。法国王室似甚期待使臣之来。”但是使团未能成行,因为这时候,法国王室的脑袋掉了。

对于法国的这场惊天巨变,乾隆朝廷是什么态度呢?就在法王路易十六掉脑袋的1793年,另一个欧洲强国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我们从使团成员斯丹东的记录中可以窥见一斑:“近两三年的法国内乱消息在北京已有风闻,那里所鼓吹的种种破坏秩序颠覆政府的主张迫使北京政府加以防范。为了避免这些东西传入中国,北京王朝虽然还没有下令驱逐住在广州的外国人,已经对在华外国人的行动注意监视。外国的工匠和天文学者们在北京仍然受到欢迎,但他们同欧洲的通讯则受到严格的检査。事实上这些外国传教士们依靠外国教会汇寄一些款项来维持生活,现在法国的平民统治者断绝了这笔款项来源,这些传教士们比任何人都更厌恶法国革命。虽然如此,他们还是受到小心而多疑的中国政府的提防。”

到达中国之后,英国使团更是直接感觉到了中国对于大革命的顾虑:“自从英国人航海到中国海岸之后,种种误会和种种造谣污蔑使中国人对英国一直抱有成见。这些成见需要英国政府在中国设立常驻代表来逐渐消除。除此而外,现在又加上英国人帮助尼泊尔进攻西藏的误会。使节团进入中国境内以后,虽然受到了隆重的招待,但中国方面,尤其是鞑靼族的大官,处处流露岀怀疑和猜忌。这些鞑靼人好像误解英国人到中国来的最终目的在于企图分享他们统治中国的一杯羹。还有一点,最近法国的种种理论,没有比中国政府对此更深恶痛绝的。使节团来自西方,中国不愿同地球的这一部分接近。英国与法国为邻,这一事实损害了它和远方中国的关系。”

很明显地,清政府已经得知了法国大革命的消息,他们将法国革命视为洪水猛兽。虽然当时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不如法国,没有一个庞大的“第三阶层”中坚——商人和资本家,法国革命在缺乏社会基础的中国,无法掀起巨浪。但是乾隆皇帝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本能地将革命视为犯上作乱、弑君杀父大逆不道的行为,要对其进行严加的防范,否则大清就将国无宁日。

对于马戛尔尼未能完成通商建交等使命,钱德明提供了一个英国人此前没想到的理由:“如果英国人能早些到达,在中国政府接到欧洲巨变的麻烦消息之前到达,使团所遇到的麻烦就会少得多。而在中国人看来,欧洲人都是无差别的狂人。”所谓的“欧洲巨变”,就是法国革命。钱德明认为,法国革命令中国政府“害怕”,因此变得更加“敌视任何改革”。

user avatar

英国人和满清做生意做到逆差必须出口鸦片抹平,美国人卖西洋参给中国人把美国本土野西洋参都挖光了,搞出人工栽培西洋参。广东人明代还吃广西米 清代吃泰国米,直到现在泰国粮食出口业还在潮汕华侨手里。十三行号称天子南库,支持乾隆一边十大武功,一边减免钱粮,中俄贸易做的《恰克图条约》里面 有专门讲茶叶贸易,十月革命前圣彼得堡还有晋商的不少房子。泰国郑信大帝他爸是潮汕某农民。今天厦门岛从厦大到轮渡海边你往下面挖几米都是码头避风塘,泉州石狮随便转转海边就能看到大把避风坞船台遗迹,你看看那修船台少说也是两桅以上的大船,东南亚那边华侨多到搞出兰芳共和国了。然后你说满清闭关锁国,我只能说你高兴就好.

我明白了,知乎er们觉得满清没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科技,就是闭关锁国。问题是当时全中国从上到下就没几个人觉得西方比我们优越 ,这也是满清的闭关锁国?那今天的美国绝大多数人也觉得哪怕新冠疫情死了这么多人也不向中国学习,这也是美国政府闭关锁国?最多就是愚昧自大而已。

很多人觉得不向西方学习就是闭关锁国,问题是当时满清从上到下都觉得自己最牛逼,没必要向西方学习呀。满清有禁止学习西方的东西吗?有谁因为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被处罚嘛?

最后说一句,不要拿tg作为满清的参照系,tg也是被毒打的够惨了才记得向西方学习的,正常人都不喜欢向别人学习。

user avatar

大家看现代国家以中央政府为主导控制对外贸易,签订贸易协定,都觉得这是很正常很好的事情,比如说刚签下来的RCEP。15国加上预留座位的印度,就贸易规则、关税收入等等问题协商一致,达成共识,以促进经济繁荣。

但是在中国古代,明清两届政府作为世界级大国,很清楚地意识到,如果中央政府不去主动控制外贸,任由民间自由进行对外贸易,那么结果就是导致大量白银流入,国内商品大量输出,而中央政府却搞不清国内经济总量的变化,以及贸易盈余,甚至于货币总量都是一个未知数。不加以严格控制,必然会导致国家经济崩溃,政府破产,触发大规模内战。明朝中后期,政府发行的铜钱严重贬值,所谓银贵铜贱,禁海形同虚设,各地走私贸易猖獗,大量的白银汇聚在私人手里,政府根本没钱,收上来的白银发工资都不够,赈灾拿不出钱,没有资金购置武器装备,边防军的大炮火枪落后,军队欠饷严重,部队规模既镇压不住民变,抗击后金也吃力。地方上土地兼并加剧,农民没钱没土地,连吃饭都困难,卖儿卖女,社会崩溃。明朝的金融体系完全被南美白银控制,中央政府差不多已经到了丧失铸币权的地步。金融失控的源头,就是失去了对外贸易的控制权,英国、葡萄牙、西班牙的船队掌控了明朝的白银发行量。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控制对外贸易和防范金融风险,这真的是关乎国运的大事。

就像是美国政府开动对华贸易战一样。中国政府的要求也很简单,美国开放口岸,民间自由贸易,相互之间可以比照RCEP,互为零关税。中国不控制稀土,美国不控制芯片半导体。

那么,美国政府为什么不同意?

美国政府现在不就是在控制贸易,搞禁海行动吗?

中美之间每一笔贸易都要经过美国政府审核,不能通过的一律禁止。

这和当时明朝禁海是不是一样的?

美国现在有高科技手段,可以从金融、情报、卫星、航空母舰、海上交通等等手段控制贸易。但是明清两朝没有这样的手段,中国绵延2万公里的海岸线,怎么控制?

只能搞禁海,然后开放政府可以管控的港口。

美国控制贸易是为了美国的利益,那么明清同样搞控制对外贸易,怎么就成了封闭落后了呢?

现代国家贸易协定可以和各国政府协商,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和谁协商?

后来的马戈尔尼倒是主动来和大清谈判,但是一来就开大口,要清政府全面开放,单方面开放,纯粹的自由贸易。

清政府没答应,就被喷到现在。

那么现在美国政府对华搞贸易战,严禁自由贸易,严禁出口高科技产品,就成了睿智国家。

这不是双标是什么?

当时中国的一些产品也是高科技产品,一样有理由限制,这也是不对的吗?

清政府没有打赢鸦片战争是一回事,但是严格控制对外贸易,从本质上来说,其实也没错。

你说特朗普政府搞贸易战,那么就算是拜登上台了,贸易战就可以告一段落了吗?

美国的半导体芯片就可以解除对华为的禁运了吗?

我看未必。

之所以会双标,不就是因为美国现在军力强大,在世界舆论上还占据着上风。

说来说去,人们看的都是结果,各自从不同的目的出发而已。

user avatar

因为喷清朝大屠杀会被人扣上破坏民族团结的帽子,所以只能喷闭关锁国咯。

user avatar

海禁是海禁,闭关锁国是闭关锁国。如果海禁真的那么十恶不赦,那么茫茫多的不平等条约都要求开放通商口岸,是列强在做慈善吗?

海禁之所以一度会和闭关锁国划等号,是因为在那个年代不管是舆论风向还是政治正确都认为市场经济是万能灵药。实际上在改开之前,新中国实行了事实上的海禁,有效切断了清末以来无数不平等条约构建的对中国市场的倾销格局,保护了本土工业的萌芽。当列强想要对你倾销的时候,你想搞海禁都需要实力,否则就会像清朝一样被大炮轰开。

教科书说的很清楚了:一口通商时代中国还是白银黑洞,而开放通商口岸以后,由于中国缺乏足够的生产力与列强进行对等贸易,就逐渐沦为了经济上被吸血的殖民地。

无论是基于防寇还是反倾销的考虑,海禁都不能说错。错的是思想上的封闭,是明知列强开始在东南亚插旗,还对世界的变化视而不见,妄图掩耳盗铃。不说日本一边海禁一边搞兰学,明末一边海禁一边西学东渐,在整个明朝,《水浒》这种反书只有崇祯年被农民军打的奄奄一息的时候享受过禁书的待遇,而到了清朝连《纪效新书》都能被恶意删改的乱七八糟,比直接禁还恶劣。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历史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的,可是鞑子们并不尊重劳动人民的智慧,他们只在乎如何把劳动人民变成生育机器和黄色牲口,为人均粮食占有率低于饥饿红线的“盛世滋丁”添砖加瓦,创造精神爱新觉罗们眼中所谓的人口红利一一我寻思着同时期印度地区(含巴基斯坦、孟加拉)人口只有中国的2/3,现在不也反超了吗(三国相加近20亿)。给他们整得好像大清不乱生搞得清末国人平均身高创历史新低(考古发掘数据),后来人就生不出来一样。

明清海禁执行方式的不同也很好的体现出统治者思想的差异。明朝的海禁是限量,这个是真的为了防止海商聚集成盗,实际操作中也很容易做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清朝的海禁是在限制民船规模和技术的同时,还限时,只要出国超过三年不归就视为叛国,相比起明代漏成筛子的海禁,这种政策在执行的时候需要穷究户口本,在管控上确实比明朝强很多。可是众所周知,古代政府喜欢讲无为而治,因为对于古代政府来说,严格的制度和复杂的执行过程都是让腐败蔓延的温床。所以清朝禁海的结果是“身家稍裕者,总不敢归,即归矣,吏役乡保,吓骗需索,其家立破”。由于清朝一刀切的把所有东南亚华人视为“明朝余孽”、“汉奸”,海禁虽然≠闭关锁国,但是清朝的海禁却与“闭关锁国”息息相关。实际上清朝对领土的封闭思想不仅仅是体现在对东南亚的隔绝,还体现在对东北、内蒙等适合耕作的土地的封禁,而收复新疆其实又是为了满蒙同盟的稳固一一老是看到清粉吹嘘什么清朝收复西域是复汉唐雄风,可汉唐扩张是为了开拓本民族的生存空间,而清朝的扩张是为了打造一张对汉民族的包围网,这性质能一概而论吗?合着有些人看待历史就是地图填色游戏呗。

清朝的闭关锁国,不仅隔绝了大海,还在陆地上锁死了汉人的生存空间。无数农民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在清政府的主持下大规模的毁林造田。如秦岭,作为汉人的命根林在清朝遭遇了严重的生态灾难。

“盛世”透支了森林资源。围垦森林、湿地,使秦岭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物种大量灭绝,水土流失严重,也为人类带来了灾难。
晚清光绪年间,秦岭大量森林消失,药材资源锐减(“老林久辟,厚朴、黄连之野生者绝少”)。之前在森林中繁衍的老虎也难以藏身,“不过偶一见之矣”。在破坏森林之前,秦岭却曾“地广人稀,山深林密”(清光绪《镇安县乡土志》)
资料显示,从西汉到民国,汉中发生的水灾由100年1次,变成了3.9年1次,森林植被破坏与洪涝灾害的关系一目了然。

同样是民族熔炉,奥斯曼是用暴政直接杀人,而清朝是用思想慢慢放血,是在如火如荼的殖民大潮中,把占据了当时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汉民族锁死在汉地十八省,为昂撒民族统治世界的征途剪除了最大的潜在阻碍。

不要低估汉人对大海的向往。

许多人只知道郑成功擅长用兵以及收复台湾的事迹,却不知道他同时也是东南亚华人的保护神

郑成功麾下有金木水火土“山五路”,仁义礼智信“海五路”,合计十大商行,活动在从浙江直到北京的整个东部沿海,负责国内贸易,通过地下的商业网络,为郑氏带来巨大的收入,并负责采购各种装备补给物资。直到1656年黄梧叛变,十大商行才遭受重大打击。

海外商贸上,郑氏不但拥有庞大的船队,由于当时前明政府已经覆灭,海关不再运转,郑成功遂规定,郑氏集团之外的船只,都要向郑氏集团缴纳一定的抽税。

然而商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如南宋重视海贸,但因为海商纷纷逃税,海贸岁入不过二百万贯,后来元朝海贸更加发达,仍然不得不靠印钞票度日。郑成功又是如何成功地将这些抽税收上来的呢?

除了依靠郑氏集团强大的海上武力之外,郑成功真正的秘密武力,在于以德服人。

这绝非一句空话,因为郑成功会保护华人免于遭受西方殖民者的迫害,这干系到海商们的财产和生命。

在明朝后期,西班牙人曾两次在马尼拉屠杀华人,掠夺其财产。当时已经日暮西山的明政府无可奈何,只能强烈谴责了事——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说法说大明毫不在乎这些华人甚至表示杀得好,那是和大清的态度搞混了,万历皇帝确然还是严厉谴责了西班牙人的。

而1740年,乾隆皇帝对荷兰殖民者在爪哇、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屠杀近万名华侨的“红溪惨案”表态,则是“天朝弃民,不惜背祖宗庐墓,出洋谋利,朝廷概不闻问”。

但是1653年,郑成功得到向己方缴税的中国商船被荷兰商船抢劫的消息后,马上写信怒斥荷兰巴达维亚总部,以贸易制裁作为威胁,迫使荷兰人全价赔偿损失。

在当时,只要向郑成功缴税购买牌票,就能得到郑氏集团的保护,生命和财产都有保障。这在全不讲理的西方殖民者介入南洋商贸,南洋变得凶险万分之时,无疑是使得商人们趋之若鹜的。

而西班牙人在菲律宾马尼拉一而再再而三的迫害、虐杀华人,更使郑成功义愤填膺,在1654年发下禁令,宣布凡郑氏控制下的商船均不得载货前往马尼拉贸易,违反法令者没收财产甚至处以死刑。经过数年的贸易战,西班牙人终于屈服,从此对华人的迫害大有收敛。

可以说,明郑时代是整个殖民时代中南洋华人惟一能得到来自本土的武力保护的光明时期。从这些事情上看,郑成功“民族英雄”的称号实在不是吹出来的。不仅仅是收复台湾,从保护海外华人利益就能看出他的英雄本色,也体现出中国人与时俱进的海权意识,那些口口声声中国人都是小农思想需要被白皮输入现代思想的河殇余孽可以休矣!

附:

郑成功致菲律宾总督书

  大明总统使国姓爷寄马尼拉总督曼利克·特·喇喇之宣谕:承天命而立之君,万邦咸宜效顺朝贡,此古今不易之理也。可恶荷夷不知天则,竟敢虐我百姓,劫夺商船,形同盗贼,本当早勒水师讨伐。然仰体天朝柔远之仁,故屡寄谕示以期彼悔罪过,而彼等愚顽成性,执迷不悟,邀予震怒,遂于辛丑四月率师亲讨,兵抵台湾捕杀不计其数,荷夷奔逃无路脱衣乞降,顷刻之间,城池库藏尽归我有,倘彼等早知负罪屈服,岂有如此之祸哉。

  你小国与荷夷无别,凌迫我商船,开争乱之基。予今平定台湾,拥精兵数十万,战舰数千艘,原拟率师亲伐。况自台至你国,水路近捷,朝发暮至;惟念你等近来稍有悔意,遣使前来乞商贸易条款,是则较之荷夷已不可等视,决意姑赦尔等之罪,暂留师台湾,先遣神甫奉致宣谕。倘尔及早醒悟,每年俯首来朝纳贡,则交由神甫履命,予当示恩于尔,赦你旧罚,保你王位威严,并命我商民至你邦贸易;倘或你仍一味狡诈,则我舰立至,凡你城池库藏与金宝立焚无遗,彼时悔莫及矣。荷夷可为前车之鉴,而此时神甫亦无庸返台,福祸利害惟择其一,幸望慎思速决,毋迟延而后悔,此谕。永历十六年三月七日。国姓爷。
user avatar

这里的闭关锁国,更多的并不是指经济上不与外国人互通,而是指思想上的。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第一次看到“闭关锁国”,都是在教科书上对清王朝的形容。如不意外,除了“闭关锁国”,大概还有“封建腐朽“,“狂妄自大”,“愚昧无知”这类字眼,相关的联系考点还有“乾隆与马戛尔尼对”的内容,而下一页大概率是鸦片战争和林则徐的“睁眼看世界”

——这五个字用的好,正常人谁会是闭着眼的呢?

我们隔壁的日本也实行了封国令,你看有影响日本人民对兰学的学习了吗?

所以,闭关锁国,着重的是思想领域,而非经济贸易。

闭关锁国,如果锁的是贸易,那还是小事,如果是思想,那就是大事了。

清朝的闭关锁国,闭的是中西方交流的途径,锁的是中国人千年的文明。

至于明朝有没有做到这一点,诸君见仁见智。

user avatar

首先要强调,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否则闭关锁国还得扣宋朝元朝身上去,因为宋朝元朝也搞过海禁,宋朝从赵光义起就规定过不得私自与海外贸易。宋元明的海禁,最开始的目的是出于海防需求,明朝永乐时期一度希望借海禁维持朝贡体系下的垄断贸易。海禁其负面作用说来说去也不过是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私人的海外贸易而已,更何况大多时候也是形同虚设,禁无可禁。明嘉靖时期,浙江的双屿岛甚至演变为中日葡三国海贸的中心,一个类似国际贸易港的存在。而16-17世纪,西班牙为了保护本国纺织品销往殖民地的利益,也颁布了针对中国丝绸的禁令。荷兰占领印度尼西亚安汶等岛后,也禁止中国商人上岸贸易和经商。英国为了保护本国商品,也曾颁布禁令殖民地不允许与荷兰贸易。

所以,海禁这类禁绝贸易的手段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只不过是闭关锁国政策下的某一种手段,闭关锁国所采用的也不仅仅是海禁。

那么什么叫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这个写入教科书的概念我没记错的话,最早是从马克思的理论上衍生出来的。

马克思这么说

马克思还这么说


从马克思的著作就可以看出,闭关锁国的概念事实上核心内容是指满洲为了维护统治而采取的断绝人民接触外部世界,严重排外的政策。

满洲通过很多方式和手段,包括但不仅限于海禁,还有诸如乾隆一口通商,将对西方国家贸易的控制完全掌握在官方手中。传教士也仅成为为满洲皇家服务的工具,西学成为某位皇帝的私人收藏不允许国人学习和接触,进贡而来的先进武器包括各式燧发枪只成为皇帝私人收藏品用于打猎。再加上清朝盲目的自大,对外部世界从皇帝到官员缺乏了解而出现的固步自封。西方人著的《职方外纪》虽然被收入四库全书,却被纪晓岚这位乾隆朝的大学士评价为“多奇异不可究诘,似不免多所夸饰。然天地之大,何所不有,录而存之,亦足以广异闻也。”作为帝国的高级知识分子只有这种见识,可见整个朝廷的官员又是个什么水平。

思想文化上与世界完全断绝才是闭关锁国的最大危害。

很多研究者将对外贸易作为判断有没有锁国的标准,我认为这完全走偏了。

user avatar

明朝的海禁当然也有问题,但是在造成的后果方面快马加鞭跑三十年也追不上清朝。

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
朝命甫下,奉者过于严峻,勒期仅三日,远者未及知,近者知而未信。逾二日,逐骑即至,一时跄踉,富人尽弃其赀,贫人夫荷釜,妻襁儿,携斗米,挟束稿,望门依栖。起江浙,抵闽粤,数千里沃壤捐作蓬蒿,土著尽流移。
檄下民尽徙。稍后,军骑驰射,火箭焚其庐室,民皇皇鸟兽散,火累月不熄。而水军之战舰数千艘亦同时焚,曰:“无资寇用。”
初,黄梁都民奉迁时,民多恋土。都地山深谷邃,藏匿者众。平藩左翼总兵班际盛计诱之曰点阅,报大府即许复业。愚民信其然。际盛乃勒兵长连埔,按名令民自前营入,后营出。入即杀,无一人幸脱者。
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石之粮,饿殍已在目前。火焚二个月,惨不可言。
当播迁之后,大起民夫,以将官统之出界,毁屋撤墙,民有压死者。至是一望荒芜矣。又下砍树之令,致多年轮囷豫章、数千株成林果树、无数合抱松柏荡然以尽。三月间,令巡界兵割青,使寸草不留于地上。
先画一界,而以绳直之。其间有一宅而半弃者,有一室而中断者。浚以深沟,别为内外。稍逾跬步,死即随之。
昔者清野令下,迁边民于内地。民之载子女、辇家具入者如归于虚,其不能举者则委而弃之。于是,废丹青,毁神像,凡里社颂祷之神,春秋报赛之祀,皆撤而不举。甚者游食无赖之民刮碧折木瓦以裒衣食。鬼怨神恫,山愁谷怒。
着附海居民搬入离城二十里内居住,二十里外筑土墙为界,寸板不许下海,界外不许闲行,出界以违旨立杀。武兵不时巡界。间有越界,一遇巡兵,登时斩首。
每出界巡哨只带刀,逢人必杀。截界十余年,杀人以千计。
闽以边路为界,路下近海者为界外,路上近山者为界内。当日迁移时,凡路下之民居尽毁,而路上不毁。既迁之后,凡路上之民越出路下即为越禁。孰不知以路为界,民之住于路上而近路边者,檐溜之前即为界外。夫细民势不能不畜鸡豚,鸡豚势不能识界禁,一旦越出路下,人或从而追之,塘兵远了,即加以越界之罪。况道路不无歧口旁径之分,行旅之人未谙路径,跬步失足,防兵群系累之,以越界论,致于有司,即或得辨释放,而行橐衣资已罄掠矣。
东起大虎门,西迄防城,地方三千余里,以为大界。民有阑出咫尺者执而诛戮。而民之以误出墙外死者又不知几何万矣。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界畛既截,虑出入者之无禁也,于是就沿边扼塞建寨四,墩十数,置兵守之。城外乡民按户征银,照丁往役。一寨之成,费至三四千金,一墩半之。拷掠鞭捶,死于奔命者不知凡几矣。
以予所睹,界外所弃,若县若卫所,城郭故址,断垣遗础,髑髅枯骨,隐现草间。粤俗乡村曰墟,惟存瓦砾;盐场曰漏,化为沮洳。水绝桥梁,深厉浅揭,行者病之。其山皆丛莽黑菁,豺虎伏焉。田多膏腴,沟塍久废,一望汗莱,良可惜也。
渔者靠采捕为生,前此禁网严密,有于界边拾一蛤一蟹者杀无赦。咫尺之地网阱恢张,渔者卖妻鬻子,究竟无处求食,自身难免,饿死者不知其几。
先是,人民被迁者以为不久即归,尚不忍舍离骨肉。至是飘零日久,养生无计。于是父子夫妻相弃,痛哭分携。斗粟一儿,百钱一女。豪民大贾致有不损锱铢、不烦粒米而得人全室以归者。其丁壮者去为兵,老弱者展转沟壑。或合家饮毒,或尽帑投河。有司视如蝼蚁,无安插之恩;亲戚视如泥沙,无周全之谊。于是八郡之民死者又以数十万计。
海滨迁民,初时带有银米及锱重,变卖尚可支持。日久囊空,既苦糊口无资,又苦栖身无处,流离困迫,谋生无策,丐食无门,卖身无所。展转待毙,惨不忍言。
据福建抚臣许世昌疏报,海上新迁之民,死亡者八千五百余人。未经册报者又不知凡几。
臣先在粤,民尚有资生,近因迁移渐死,十不存八九。
地迁矣,又在在设重兵以守其界内。立界之所筑墩台、树椿栅,每年每月又用人工土木修整,动用之资不费公家丝粟,皆出之民力。未迁之民日苦派办,流离之民各无栖址,死丧频闻,欲生民不困苦其可得乎?

大清干的事对标的不应该是明朝皇帝,而是冈村宁次,而且还是智力削弱版的冈村宁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