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织田信长如果未死,东亚会跟上大航海时代吗?丰臣秀吉若是晚死,会统一东亚吗?德川家康干嘛闭关锁国?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具有深度,它们触及了日本历史上的关键人物和重大转折点,并将其置于东亚乃至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探讨。让我们逐一分析:

织田信长未死:东亚能否跟上大航海时代?

织田信长(15341582)是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最具革新精神的领袖之一。他以强大的军事实力、灵活的政治手腕以及对新事物的开放态度而闻名。如果他未死于本能寺之变,他的未来政策走向对东亚的影响是巨大的。

织田信长对大航海时代的态度和潜力:

对外开放的态度: 信长是日本历史上最早积极拥抱西方文化和技术的统治者之一。他欢迎传教士,对欧洲的火器、造船技术和商业模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允许传教士在日本活动,并与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进行贸易。
乐于接受新事物: 信长深谙“以夷制夷”的道理,他不仅仅是利用欧洲的火器,还在学习欧洲的军事战术和组织方式。他甚至可能对欧洲的航海技术和地理知识感兴趣,并考虑将其应用于日本的对外扩张。
商业和贸易的重视: 信长推行“乐市乐座”政策,废除旧有的市场垄断,鼓励自由贸易,这为商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他看到商业的潜力,也明白与海外进行贸易能够带来财富和资源。
潜在的扩张野心: 尽管信长最主要的精力放在统一日本,但他的性格和当时的日本国内情况,都有可能促使他将目光投向海外。统一日本后,国内的资源和军事力量将得到极大的释放,而邻近的朝鲜半岛和中国明朝,以及东南亚的贸易区域,都可能成为他的目标。

如果信长未死,东亚是否会跟上大航海时代?

可能性很高,但存在变数。

推动日本走向海外的动力增强: 如果信长活下来并统一日本,他很可能会继续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他可能会派遣探险队去探索周边海域,学习更先进的航海技术,甚至可能主动与欧洲国家合作,发展自己的海军力量。
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文化交流: 信长可能会与东南亚的王国建立更紧密的贸易关系,吸引更多的欧洲商人来日本,从而将日本更深地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他甚至可能试图复制欧洲国家的模式,发展海外殖民地或贸易据点。
对中国明朝的影响: 当时中国明朝的对外政策相对保守,实行海禁。如果日本在信长的领导下变得强大并积极参与海外活动,这可能会迫使明朝重新考虑其对外政策。例如,如果日本的海盗(倭寇)问题依然存在,或者日本威胁到明朝的宗主国地位,明朝可能会采取更强硬的措施,但也可能促使明朝认识到海上力量的重要性。
对朝鲜半岛的影响: 统一日本后,信长很有可能将其军事力量投向朝鲜半岛,正如后来的丰臣秀吉一样。如果信长亲自领导,他的战略和执行力可能与秀吉有所不同。他可能会更注重贸易和长期控制,而不是纯粹的军事征服。

变数在于:

信长本身的统治时间: 即使他活下来,他的统治能持续多久也是一个问题。他的统治风格强硬,可能会面临内部的反对。
统一日本的彻底性: 他是否能彻底根除所有敌对势力,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日本,也是一个关键。
国际环境的变化: 欧洲列强在东亚的扩张策略也在不断变化。信长需要面对的并非只是一个固定的局面。

总结来说,织田信长如果未死,他极有可能引领日本积极参与到大航海时代中,并且他的影响力可能会迫使东亚其他国家,特别是明朝,更加关注海洋事务。日本有可能成为一个海上强国,并在区域贸易和探索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丰臣秀吉若晚死:会统一东亚吗?

丰臣秀吉(15371598)是织田信长的家臣,继承了他的事业,并在1590年基本统一了日本。他最著名的海外扩张行动是两次侵略朝鲜(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

秀吉的统一东亚野心和条件:

征服世界的野心: 秀吉在统一日本后,野心并未止步。他公开表示要征服中国明朝,并最终统治世界。这种野心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尽管其可行性受到质疑。
统一日本的国内基础: 秀吉统一了日本,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在国内拥有了绝对的统治权。他能够调动庞大的军队和资源。
对军事力量的依赖: 秀吉的统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军事力量。他通过战争来维持国内大名(诸侯)的忠诚,并转移国内矛盾。
对海外的认知和准备: 秀吉对海外的了解并不深入。他主要受到欧洲传教士关于中国等地的零散信息影响。他试图征服明朝,但对明朝的国力、地形和军事实力并没有准确的认识。

如果秀吉晚死,他会统一东亚吗?

可能性非常低,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可能。

两次朝鲜战争的失败: 秀吉两次入侵朝鲜的战争,都以失败告终。朝鲜人民的顽强抵抗、明朝的介入以及日本国内的后勤问题,都使得这场战争成为一场消耗战,最终让秀吉无法实现其目标。
明朝的实力: 尽管明朝在嘉靖年间出现了一些内政问题,但其军事实力仍然是亚洲最强的之一。明朝的介入是阻止秀吉扩张的关键因素。更何况,秀吉的军事思想和战术体系,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冷兵器时代,难以应对明朝庞大的陆军和水师(尽管明朝的海军在后期有所衰落)。
日本国内的制约: 尽管秀吉统一了日本,但日本各地的力量并非完全融合。国内的封建领主仍然拥有一定的实力,并且对于长期的海外战争持保留态度,这增加了秀吉发动和维持大规模对外战争的难度。战争的巨大消耗也会加剧国内的不满。
战略和后勤的不足: 秀吉的扩张战略存在根本性的缺陷。他试图同时进攻中国和朝鲜,并且后勤补给线极其漫长且脆弱。他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海军力量来保障海上运输,也没有为长期作战做好充分准备。
国际环境的复杂性: 欧洲列强也在亚洲进行活动。如果秀吉试图挑战明朝,可能会引起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干涉,它们可能出于自身利益选择支持明朝,或者利用日本的扩张来渔翁得利。

如果秀吉晚死,他更可能:

继续投入资源于朝鲜战争,并遭受更大的损失。
在国内推行更严苛的统治,以维持战争的进行。
最终在国内引发更大的反弹,甚至可能提前导致他统治的崩溃。

至于“统一东亚”,这在当时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即使秀吉能够暂时占领朝鲜的部分地区,他也很难长期维持对如此庞大和复杂的区域的统治。东亚的政治和文化格局是多样的,日本的统治方式难以被普遍接受。

总结来说,丰臣秀吉的两次朝鲜战争是其雄心壮志与现实能力之间巨大差距的体现。即使他晚死,他统一东亚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反而更有可能因为对外战争的失败和国内矛盾的激化而加速其统治的终结。

德川家康为何闭关锁国?

德川家康(15431616)是日本江户幕府的建立者。他推行的“锁国令”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对日本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需要注意的是,“锁国”并非完全封闭,而是一种高度管制的对外交流政策。

家康推行“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

维护幕府统治的稳定: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家康深知,日本长期的内战和动荡是由于地方势力(大名)的崛起和权力斗争造成的。他认为,外部的宗教和思想,尤其是基督教,以及与外国的紧密联系,可能会被这些不满势力利用,成为颠覆幕府统治的工具。
基督教的威胁: 当时传教士在日本的活动引起了家康的警惕。他看到基督教传播的潜在社会动荡,以及与欧洲政治的关联。他担心基督教成为日本内部的反叛势力的精神支柱,导致基督教徒与幕府发生冲突,如同欧洲的天主教与新教冲突一样。
西方思想和技术的引入: 虽然信长和秀吉对西方事物持开放态度,但家康的时代,日本已经基本统一,他更侧重于巩固和稳定。他担心西方思想的自由化、个人主义以及欧洲国家对殖民地的扩张野心,会 destabilize 日本的社会秩序。
防范西方殖民: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欧洲列强已经在亚洲建立了殖民地,并进行着贸易扩张。家康作为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看到了这种趋势的危险性。他不想让日本成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者被卷入欧洲列强之间的冲突。
葡萄牙、西班牙的贸易垄断和传教活动: 这两国在早期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与传教活动紧密相连。家康担心这种影响力会威胁到日本的主权。
荷兰和英国的到来: 尽管家康允许荷兰和英国进行贸易,但他也看到了这些国家商业扩张的本质,并希望限制其影响力。
保护国内经济和产业: 家康也可能认为,通过限制外国商品进入,可以保护日本本土的产业发展,避免本土工匠和商人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传统价值观的维护: 日本的儒家思想和等级制度是幕府统治的基石。家康可能认为,过度接触西方文化会冲击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结构。
对自身控制力的自信: 家康是一位非常谨慎和精于权谋的统治者。他认为,通过严格的管制,他能够掌握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并从中获取他认为有益的知识和技术,同时规避其危险。

“锁国”政策的具体内容:

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逐步完善的。其主要措施包括:

驱逐传教士和禁止基督教: 这是首要措施。
限制与外国的贸易: 仅允许荷兰、中国、朝鲜、琉球等少数国家在指定的港口(如长崎的出岛)进行有限的贸易。
禁止日本人出境: 除非得到幕府许可,否则禁止日本人私自出国,违者处以极刑。
禁止建造大型远洋船只: 目的是限制日本人进行海外航行。
禁止学习外语: 限制对西方语言和文化的深入了解。

家康的政策是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情况的深刻洞察。他认为,闭关锁国是一种能够确保德川幕府长久统治和日本独立自主的有效方式。然而,这种政策也导致了日本在近代的科技、经济和军事发展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最终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被迫开放。

总结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

织田信长: 是日本走向世界舞台的潜在开创者,他的开放和革新精神可能引领日本拥抱大航海时代,并对东亚产生影响。
丰臣秀吉: 继承了信长的野心,但他的执行力、战略和对世界的认知不足,使得其对外扩张以失败告终,并未能统一东亚,反而消耗了日本的国力。
德川家康: 在秀吉失败的基础上,吸取教训,采取了与信长截然相反的保守和封闭政策,以确保幕府统治的稳定和日本的独立,但代价是与世界潮流脱节。

这三个人的决策和命运,共同塑造了日本近代化进程的起点和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东亚所有国家都不存在自发工业化的基础,其中重要一条原因就是,东亚国家国内物产高度类似。东南亚国家气候是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北亚是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虽然温度带不同,但都属于季风气候,都有比较明显的干湿季,都有很好的夏季生长季。气候类型高度类似,物产也非常相似,由此导致各国都可以自给自足。不要看日本今天人多地少,在战国时期日本也就是2000万人,相比于25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北海道)的国土和拥有肥沃火山土壤的土地,人口并不是很密集。而且日本大部分国土地处北纬30-35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基本所有县都有海岸线,物产并不匮乏。

反观欧洲,南边是地中海气候,西北边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东北部和东部则是温带大陆气候,三个截然不同的气候群横贯欧洲。对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带的国家来说,夏季阴雨导致绝收简直是家常便饭~但是全年阴雨下牧草非常茂盛,养牛养羊很好,皮革羊毛奶酪等物产非常丰富,丰富到吃不完可以交换;地中海气候下,粮食也就是将将自给自足,但是有大量水果,盛产葡萄酒、橄榄油等亚热带物资;东欧地区地势平坦夏季降水阳光都很充足,适合种植小麦大麦,粮食很多,但是其他物资不丰富。除此之外还有山地地区出产各种矿产,林地出产木材和桐油。欧洲各地的交换非常频繁,而且贸易量很大,有些北欧城市甚至完全依赖外部粮食进口繁荣壮大。

一边是自给自足,一边是持续依赖国际贸易,两相比较自然后者容易产生资本主义和商业共和国。

user avatar

不会。

丰臣秀吉压根统一不了,朝鲜战争明朝介入后丰臣秀吉就不可能占领朝鲜了。

织田活着也没有。

这三人面对的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即日本国内军阀割据,织田也好,丰臣也罢甚至德川所做的不过是消灭不听话的军阀,扶植一个听话的军阀。这哥三接力折腾半个世纪,日本依然军阀林立。

因此无论如何只要对外扩展或战争,必须要留有余力防止日本国内势力借机推翻自己。

德川最后闭关锁国锁的是各地军阀的外援可能性。织田对外虽然有一定的开放心态,但是其军阀本质不变。如果织田不死,最大可能性是直接出兵明朝。不会寻求朝鲜这个跳板。

这就是日本的悲哀,即便是日本国内公认的三大豪杰,其对于制度的重建和创造依旧是零。到德川家康得到天下后日本还有一百多个大小军阀,而德川吸取教训,闻名日本的三河军团老老实实在日本国内盯着这些军阀。实际上日本一直到明治维新时代才算真正统一,德川时代依然是战国时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