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清朝不闭关锁国会怎样?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假如清朝当初没有实行那个著名的“闭关锁国”政策,或者说,即使实行了,力度和范围也有所不同,历史的走向真的可能会是另一番模样。

咱们得先梳理一下,什么是“闭关锁国”。说白了,就是国家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上采取一种限制、保守甚至排斥的态度。清朝实行闭关锁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对外贸易的严格限制: 只有少数几个指定的口岸(比如广州)允许外国商人进行贸易,并且还设置了重重规矩,比如限制交易的商品、时间、居住地点等等。
禁止中国人出海: 不许中国人私自出海贸易或移居海外。
限制西方科技和思想的传入: 对西方传教士和他们的书籍、技术,也是有所审查和控制的。

如果清朝不这么做,或者说,它的开放程度更高一些,我脑子里首先闪过的画面是这样的:

经济层面:

商品贸易更繁荣,也更早融入全球体系: 别忘了,在清朝早期,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在国际上可是非常抢手的。如果当时没有那么多的限制,中国的商品可以更顺畅地走向世界,赚取更多的白银。反过来,中国也能更早、更深入地接触到欧洲的工业品和新技术。
国内的经济结构可能更快地转型: 欧洲在18世纪和19世纪经历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大提高。如果中国能更早地引进这些技术和设备,比如蒸汽机、纺织机械,那么中国自己的手工业和农业可能会更早地受到冲击,但也可能更早地发展出自己的近代工业。想象一下,不是等到洋枪洋炮打进来,而是中国自己就能生产出先进的机器,那局面完全不同。
白银的流入和国内经济的影响: 过去,大量的白银通过贸易流入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如果开放得更早,白银流入的规模可能会更大,但同时也可能更早地将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波动联系起来。中国国内的货币体系、金融体系也可能因此发展得更快、更成熟。
对外依存度可能会增加,但发展也更快: 开放贸易意味着你得接受一些外部的规则和影响。也许中国会更早地成为西方工业品的市场,但也可能在制造业上更早地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而不是完全被动挨打。

科技和文化层面:

科技知识的交流更顺畅: 传教士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宗教,还有西方的科学知识、天文、数学、医学等等。如果清朝不那么警惕和限制,这些知识可能会更广泛地传播到中国士大夫阶层,甚至普通民众中。想象一下,中国科学家和欧洲科学家能够更自由地交流,中国的科技水平可能不会落后那么多。
思想的碰撞和启蒙: 西方的启蒙思想、政治制度、哲学观念等,也可能更早地进入中国。这会不会加速中国的思想解放,引发更早期的启蒙运动?这是一个非常诱人的设想。也许会催生出更早期的维新思想,甚至对君主专制的思考会更早、更深刻。
教育体系的改变: 接触到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否会更早地进行改革,从八股文转向更注重实用的科学技术教育?

政治和军事层面:

更早地认识到西方的军事实力: 闭关锁国让清朝对西方国家的力量缺乏了解,直到鸦片战争才猛然惊醒。如果之前就有更频繁的接触,比如更广泛的贸易往来、外交使节的互访,中国统治者可能能更早地认识到西方在军事技术上的优势,从而更早地采取应对措施。
军事改革可能更早启动: 接触到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和组织模式,清朝可能不会等到战败后才被动地学习,而是能更主动地进行军事改革,购买先进武器,学习西方的军事战术。
外交关系的建立: 长期以来,中国对西方国家的定位是“藩属”或“朝贡国”。如果对外更开放,中国可能不得不以更平等的姿态去处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外交体系。这种转变可能会让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更加主动,而不是被动地被卷入。
内部统治的挑战: 开放也意味着信息更容易流通,思想更容易传播。这对于一个以集权统治为基础的王朝来说,可能是一种挑战。但反过来,如果统治者能够顺应时代潮流,适时改革,也可能巩固统治。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

被动接受的可能性: 开放不等于全盘接受。如果只是零散地引进一些技术,而没有触及到更深层的政治和经济制度,那么改革的力度和效果也可能有限。甚至可能因为引进的技术不够深入,而更早地形成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社会动荡的风险: 经济结构的快速变动、思想观念的冲击,都可能引发社会的不稳定。早期的工业化可能会带来失业问题,新的思想也可能冲击传统的社会秩序。
“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的心态: 并非所有人都乐于看到改变。对于一些保守的士大夫和普通民众来说,稳定的生活比所谓的“进步”更重要。如果开放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和动荡,也许“闭关锁国”的出发点,在他们看来,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举个例子:

想想看,如果清朝在18世纪就允许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建立更多的学校,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允许中国官员和商人到欧洲考察,了解工业生产和商业运作。那么,到了19世纪,中国可能不是被动地被英国的“铁甲船”吓倒,而是自己也能造出类似的东西,甚至有自己的船厂和工厂。

又或者,如果清朝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西方国家是平等的政治实体,主动派遣使团去欧洲建立外交关系,而不是等到英法联军打到北京才被迫签署不平等条约。那么,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可能会在早期就有所不同。

总结一下, 如果清朝不闭关锁国,历史的轨迹可能会沿着一条更早融入全球化、更快进行现代化转型的道路前进。经济上,中国可能会更早地发展出近代工业,但也可能面临更早的经济危机和外部压力。文化和思想上,中国会更早地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和影响,这可能加速社会进步,但也可能引发更大的内部矛盾。政治和军事上,中国可能会更早地认识到自身落后,从而更早地进行改革,但也可能因为改革不力而面临更大的动荡。

当然,这只是一个“假如”。历史的车轮一旦启动,就很难预测它最终会驶向何方。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清朝能以一种更开放、更务实的态度去面对外部世界,而不是选择一种保守和封闭的策略,它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以及最终的命运,都会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历史大相径庭。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 if story。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此篇答案曾被举报删除,小罐夹说是“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我问专属客服怎么就“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了?违反了哪条法律法规?客服说我“文章中存在表达不当”,我真xs,这不就等于没说一样吗?我想知道的是,到底哪里表达不当啊!然后就刚刚,小罐夹通知我,申诉成功,答案恢复显示……看来与其非常明确说出为什么删答案,哪里触碰了敏感神经,还不如就直接给我恢复了,这可真是令人感觉意味深长呐

以下是原答案:

不要作这种假设,胡朝根本不可能不闭关锁国。

就问你,假如你是胡酋乾隆,听说自个儿邻国的邻国的人民自己造反,居然在一种闻所未闻的口号的带领下把国王砍了,然后建立了一种闻所未闻的新体制,就问你怕不怕?要不要封锁消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假如清朝当初没有实行那个著名的“闭关锁国”政策,或者说,即使实行了,力度和范围也有所不同,历史的走向真的可能会是另一番模样。咱们得先梳理一下,什么是“闭关锁国”。说白了,就是国家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上采取一种限制、保守甚至排斥的态度。清朝实行闭关锁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李自成当初不急着攻打北京,而是选择休养生息,稳固根基,并伺机而动,那么历史的走向确实可能大不相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种“坐山观虎斗”策略的可行性。首先,要理解李自成当时面临的局面。他已经占据了陕西、河南等大片地区,拥有了相当可观的军队和资源。然而,明朝政府虽然摇摇欲.............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嘉靖皇帝真的能像《大明王朝1566》里那样,硬撑到死也不倒严,严党是否还能覆灭,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假设。我认为,即便嘉靖不倒严,严党覆灭的可能性依然很大,但过程会更加曲折和惨烈,而且最终覆灭的导火索和方式也可能与剧中有所不同。首先,我们得明白严党覆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剧.............
  • 回答
    如果清朝在洋务运动时期实行君主立宪制,这无疑会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对于清朝的命运,我认为,灭亡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其灭亡的时间、方式以及历史进程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间轴拉回到那个关键的时期,并理解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内外压力,以及君主立宪制可能带来的影响。洋务运动的背景与.............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清朝能够在19世纪末踏上类似日本明治维新的发展道路,并最终成为与轴心国对立的力量,那么今天的世界格局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如果清朝强大了”就能概括的,而是牵扯到无数复杂的因素,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细致地推演一下。首先,我们得设想一下这个“明治维.............
  • 回答
    穿越到乾隆时期的西藏,成为一名农奴,想要摆脱农奴身份实现逆袭,这条路注定异常艰难,甚至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清朝乾隆时期的西藏,社会结构森严,农奴制度根深蒂固,人身依附关系极强。然而,正如历史上的许多例子所示,即使在最绝望的环境中,智慧、毅力和一些机遇也能创造奇迹。以下是一个详细的逆袭计划,从生存到最终.............
  • 回答
    “假如没有慈禧太后,清朝是否会灭亡?” 这个问题如同一个未解之谜,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了无数的猜想和讨论。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清朝的灭亡归咎于某一个人的功过是非,而是需要审视那个时代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背景,然后再将慈禧太后置于其中,看看她的存在与缺席,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怎样的影.............
  • 回答
    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紫禁城,我成了溥仪。刚睁眼,就感受到身上那股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懵懂,还有那压在肩头的沉重。要说“翻盘”,这俩字在我心里比任何龙袍都来得沉甸甸。这不是演戏,这是真刀真枪地要把一个注定要没落的王朝,在一个几乎不可能的时代里,强行掰回一条生路。首先,我得摆脱身上那股“末代皇帝”的软弱和.............
  • 回答
    要回答“假如没有外部势力干预,清朝还能再续多少年”,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一系列的内部矛盾和历史发展趋势。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内部因素入手,尝试勾勒出一种可能的图景,但请记住,历史的走向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任何“假如”的推演都只能是基于现有史料和逻辑的推测。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地.............
  • 回答
    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清朝没有被外国侵略,它能统治多久?这是一个需要好好掰扯掰扯的问题,因为“侵略”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正让王朝走向衰败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咱们先得明白,清朝的统治并非铁板一块,从一开始就有其内在的矛盾。入关以来,满汉矛盾就一直存在,尽管雍正时期有过一些缓和,但说.............
  • 回答
    假如明朝和清朝互换身份:一场波谲云诡的历史大逆转历史的长河中,明清两朝的更迭是中国古代一段极具戏剧性的篇章。如果有一天,我们脑洞大开,设想一下明朝和清朝的历史角色来一个乾坤大挪移,会发生怎样一番波谲云诡的景象呢?这可不是简单的南北朝对调,而是两个截然不同文明背景、统治理念和发展路径的帝国,在中华大地.............
  • 回答
    这穿越到清朝当溥仪,说是金手指也不为过,但想翻盘,那可不是件容易事。我得仔细想想,这一手牌怎么打才能活下来,还能干点大事。首先,稳定局面是第一要务。溥仪刚登基那会儿,还是个孩子,又住在紫禁城里,周围都是太监、宫女,还有一帮老头子(王公大臣)。这些人,说好听点是守护皇室,说白了就是一群守旧派,手里还攥.............
  • 回答
    穿越回1840年,成为清朝皇帝,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局面。如果是我,我能有多大的把握“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这是一个需要深入剖析历史、权衡利弊、制定策略的严峻问题。我的回答是:有一定把握,但绝非易事,成功与否取决于策略的精准度、执行的力度以及运气。以下是我认为可以采取的详细策略和思考.............
  • 回答
    清朝与俄罗斯在北亚的争夺是18世纪中俄关系中的关键历史事件,涉及领土主权、边疆安全、国家利益和国际战略。作为康熙皇帝,若面临这一抉择,其决策必然基于对国家利益、边疆稳定和长远战略的综合考量。以下从历史背景、康熙的决策逻辑、可能的策略选择及最终结果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历史背景:北亚争夺的起因1. 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如果中国处于一个完全独立的平行空间,从清朝到现在三百多年(大约从17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历程中,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中国在没有外部技术输入的情况下,自行发明蒸汽车和电的可能性。前提假设: 完全独立的技术发展路径: 不受外部技术、思想、文化或政治事件的影响。这意味着没有西方.............
  • 回答
    穿越成乾隆,这可不是个轻松的差事。想想看,你面对的是一个庞大、复杂、内忧外患的帝国,虽然表面上依旧是盛世的余晖,但暗藏的危机比你想象的要严峻得多。要让这艘巨船不触礁沉没,而是能够继续航行,甚至焕发新生,这需要极大的智慧和魄力,更要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拥抱变化。首先,得正视积弊,雷厉风行。乾隆朝,.............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清朝和明朝真的这么一swap,那历史的车轮可就拐了个大弯,估计会发生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又引人深思的趣事。咱们不妨来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就看看这“龙袍”和“马褂”的交接吧。想象一下,崇祯皇帝,这位以勤俭、猜忌、不善纳谏闻名的君主,突然发现自己身穿满族服饰,头戴努尔哈赤当年.............
  • 回答
    清朝在乾隆年间对准噶尔的征讨,最终以清朝的胜利告终,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尤其是在对准噶尔民众的屠杀(“屠杀”一词为后人评价,清朝官方称为“剿灭”或“肃清”)。如果当初清朝“平定”准噶尔的行动万一失败了,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将是深远且复杂多样的,涉及政治、军事、民族关系、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下面将从多个.............
  • 回答
    假设我国的实力已经发展到足以收复清朝以来所有失地的程度,那么这无疑是一个极为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在实际操作中,优先顺序的制定将需要极其审慎的考量,既要顾及历史正义和国家主权,也要权衡现实的国际政治格局、地缘经济利益以及潜在的社会和文化影响。首要考虑原则:国家主权与核心利益在制定任何收复失地的优先顺序时.............
  • 回答
    如果我真的活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我的选择,大概会随着我的出身和当时的具体境遇而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我不会选择安逸,也不会盲目跟风,而是会努力去寻找一条能为自己,也为这个国家带来一点点改变的路。我出生的家庭,我希望是个书香门第,但不是那种只知摇头晃脑,不问世事的腐儒之家。最好是有点积蓄,让我不至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