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清朝开展洋务运动时实行了君主立宪制,清朝还会灭亡吗?

回答
如果清朝在洋务运动时期实行君主立宪制,这无疑会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对于清朝的命运,我认为,灭亡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其灭亡的时间、方式以及历史进程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间轴拉回到那个关键的时期,并理解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内外压力,以及君主立宪制可能带来的影响。

洋务运动的背景与局限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洋务运动。这场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是清朝统治者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后,为维护其统治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核心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中学为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工业(“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建立了近代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新式海军、电报局、矿业等,也兴办了新式学堂。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培养了一批人才。

然而,洋务运动有着本质的局限性:

政治体制的固化:“中学为体”的本质,即维护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是其改革最大的绊脚石。 这种体制本身就充满了危机,缺乏自我革新的内在动力。
改革的动力不足: 改革主要由少数开明官员推动,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民众支持。保守派官员的阻挠也从未停止。
目的的局限性: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仍然是“保国保种”,而不是推翻旧制度,实现根本性的变革。
列强的阻挠: 西方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洋务运动,但其最终目的并非帮助中国强大,而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华的利益,他们不会允许中国强大到威胁其殖民地的程度。

君主立宪制的引入:可能性与影响

现在,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清朝在洋务运动时期,比如光绪皇帝亲政后(1889年左右),能够真正实行君主立宪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变法”的口头上。

1. 政治层面:

权力制约: 君主立宪制意味着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的限制。这将建立起一套新的权力运行机制,至少理论上可以遏制一部分官僚的腐败和专断。
责任政府: 设立议会,选拔官员,实行内阁责任制,可以使政府的决策更加透明,对民意有所回应。
法治的初步建立: 宪法的存在和实施,意味着法律至上,而不是人治。这将是迈向现代国家的重要一步。

2. 社会层面:

激发社会活力: 君主立宪制往往伴随着言论、出版、结社等自由的开放,这会极大地激发社会各阶层的活力,特别是知识分子和新兴的民族工商业者。他们会成为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人才的汇聚: 开放的政治环境更容易吸引和留住人才,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的,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缓解社会矛盾: 一定程度的民主参与和权利保障,有助于缓解因政治压迫和社会不公积累的社会矛盾。

3. 经济层面:

促进经济发展: 稳定的政治环境、法律保障和相对自由的市场,有利于吸引国内外投资,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工业基础,在君主立宪制的框架下,可能会得到更有效和更市场化的运营。
吸引外资: 稳定的宪政秩序比专制更能吸引对风险敏感的外国资本。

清朝是否还会灭亡?

尽管君主立宪制具有如此多的积极意义,但要说它能“保证”清朝不灭亡,我认为过于乐观。原因如下:

改革的时机与深度:
太迟了: 洋务运动已经到了19世纪末,而中国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已经非常尖锐。甲午战争(18941895)的惨败,已经是对洋务运动的一次沉重打击,证明了“中学为体”的根本性失败。如果此时才开始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的“窗口期”可能已经非常狭窄。
改革的决心: 即使实行君主立宪,关键在于清朝统治集团(尤其是慈禧太后)是否真心愿意放权。历史上的戊戌变法(1898年)被慈禧血腥镇压,说明了保守势力的强大和顽固。君主立宪制的推行,必然触动皇权和满洲贵族的既得利益,阻力会是巨大的。如果改革流于形式,只是“假立宪”,那对挽救清朝的作用将微乎其微。
改革的彻底性: 君主立宪制本身也存在各种模式,有的偏向君主权力较大,有的偏向议会权力较大。清朝会选择哪一种?如果依然保留过多的封建残余,可能无法真正解决根本问题。

民族危机的深化:
列强的瓜分狂潮: 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君主立宪制能否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强大的国防和经济实力,以抵御外侮?这是一个巨大的疑问。
民族主义的兴起: 面对亡国危机,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日益高涨,革命党(如孙中山)的力量也在不断壮大。他们倡导的是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君主立宪制虽然能吸引一部分温和改良派,但很难压制住革命思潮。

革命力量的挑战:
革命的必然性: 历史已经证明,在晚清那种积重难返的局面下,改良的道路很难走通。革命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是辛亥革命的成功,表明了推翻帝制的强大民意。
君主立宪制能否“收编”革命党? 很难。革命党的目标是推翻皇权,与君主立宪制的“保留君主”是根本对立的。即使清朝实行君主立宪,革命党也未必会停止革命活动。

改革的成效与时间赛跑:
改革的见效速度: 任何一项政治改革,其成效的显现都需要时间。在国家内外交困、民族矛盾激化的危急关头,君主立宪制能否在短期内带来足够的支持和稳定,以阻止革命的爆发?可能性不大。
民智的开启: 随着近代思想的传播,民众的政治意识也在觉醒。他们是否会满足于一个带有许多封建色彩的君主立宪制?很多民众,尤其是受过教育的青年,可能更倾向于彻底的变革。

可能的历史演变

如果我们假设清朝能够实行相对认真的君主立宪制,历史可能会这样发展:

改革可能被延迟: 革命的爆发时间可能会推迟。一些原本倾向革命的温和派可能会选择观望或支持立宪,从而分流一部分革命力量。
清朝的统治可能更“体面”: 如果能实行君主立宪,清朝的灭亡或许不会是1911年那种形式的辛亥革命。可能是一个渐进的权力交接过程,或者是在内部改革中逐步削弱皇权,最终演变成一个君主立宪国家。
政治派别更加多元: 政治舞台上会同时存在支持君主立宪的改良派和主张共和的革命派,以及保守派。政局可能会更加复杂和动荡。
民族工业可能发展得更好: 如果政治环境相对稳定,民族工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会更大,中国经济可能在20世纪初期表现得更好。
但革命的种子依然存在: 只要君主专制的根基未除,只要列强的侵略仍在,只要社会的不公依然严重,革命的火种就很难熄灭。革命党可能依然会继续斗争,甚至用更激进的方式。

结论

总而言之,我认为,即使清朝在洋务运动时期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其灭亡的可能性仍然很大,但灭亡的方式和时间会有所不同。

君主立宪制可能为中国带来一段时间的相对稳定和发展,缓和一部分社会矛盾,但它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清朝统治集团腐朽、积弊深重的问题,以及能否有效应对列强的侵略和高涨的革命浪潮,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更何况,君主立宪制本身是一个西方政治制度的移植,在中国缺乏深厚的土壤。它能否在中国得到真正的实施,而不是沦为“假立宪”,更是关键。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不彻底、不及时、缺乏民意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很可能只是一个曇花一现的过渡,最终难以阻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可以这样理解:君主立宪制可能像是在一艘即将沉没的破船上加装了几个救生舱,它能让船上的人多挣扎一段时间,但如果船体本身的结构已经严重损坏,且外部风暴异常猛烈,这些救生舱最终也无法阻止整艘船的覆灭。而中国当时面临的,正是这样一个“结构严重损坏”和“风暴猛烈”的局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搞立宪的口号是“大政奉还”。你觉得中国这个“大政”要奉还给谁?

说句不好听的,女真人只要还呆在满城里,你的身份就只能是侵略者。“五族共和”的前提是得先“驱逐鞑虏”。一个伪政权立毛宪。

user avatar

必亡。

洋务运动时大清最缺的不是实力,是稳定。

太平天国基本自上到下摧垮了清政府在江南的统治。曾国藩这些中兴之臣的忠诚并不是无条件的,况且他们身边也从来不缺想攀龙附凤煽风点火的冒进分子。这种情况下,体制上的一颗火星就能引爆整个清朝统治。对于当局最大的利好,就是一心一意搞建设回血,全心全意恢复原体制机制。

或者就是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贫弱之下,人心思变,但更重要的是心中不慌,步子够稳。

不能因结果的失败就简单否定洋务运动,或者放大其局限性。且不论该运动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只从一点时间因素看:西方殖民扩张的巅峰与中国洋务运动恰在同一时期。如果没有洋务运动下中央政府权威和实力的逐渐恢复,今日中国版图可能是另外一种模样。

user avatar

君主立宪的前提是,君与臣需要相互克制的同时有一定的信任,为此必须建立一定的共识,不然就会走向黑暗森林的结局。

但是满清统治者对“民人”实在是一丁点的信任也没有,共识更不存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清朝在洋务运动时期实行君主立宪制,这无疑会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对于清朝的命运,我认为,灭亡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其灭亡的时间、方式以及历史进程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间轴拉回到那个关键的时期,并理解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内外压力,以及君主立宪制可能带来的影响。洋务运动的背景与.............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清朝能够在19世纪末踏上类似日本明治维新的发展道路,并最终成为与轴心国对立的力量,那么今天的世界格局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如果清朝强大了”就能概括的,而是牵扯到无数复杂的因素,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细致地推演一下。首先,我们得设想一下这个“明治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假如清朝当初没有实行那个著名的“闭关锁国”政策,或者说,即使实行了,力度和范围也有所不同,历史的走向真的可能会是另一番模样。咱们得先梳理一下,什么是“闭关锁国”。说白了,就是国家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上采取一种限制、保守甚至排斥的态度。清朝实行闭关锁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 回答
    穿越到乾隆时期的西藏,成为一名农奴,想要摆脱农奴身份实现逆袭,这条路注定异常艰难,甚至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清朝乾隆时期的西藏,社会结构森严,农奴制度根深蒂固,人身依附关系极强。然而,正如历史上的许多例子所示,即使在最绝望的环境中,智慧、毅力和一些机遇也能创造奇迹。以下是一个详细的逆袭计划,从生存到最终.............
  • 回答
    “假如没有慈禧太后,清朝是否会灭亡?” 这个问题如同一个未解之谜,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了无数的猜想和讨论。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清朝的灭亡归咎于某一个人的功过是非,而是需要审视那个时代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背景,然后再将慈禧太后置于其中,看看她的存在与缺席,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怎样的影.............
  • 回答
    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紫禁城,我成了溥仪。刚睁眼,就感受到身上那股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懵懂,还有那压在肩头的沉重。要说“翻盘”,这俩字在我心里比任何龙袍都来得沉甸甸。这不是演戏,这是真刀真枪地要把一个注定要没落的王朝,在一个几乎不可能的时代里,强行掰回一条生路。首先,我得摆脱身上那股“末代皇帝”的软弱和.............
  • 回答
    要回答“假如没有外部势力干预,清朝还能再续多少年”,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一系列的内部矛盾和历史发展趋势。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内部因素入手,尝试勾勒出一种可能的图景,但请记住,历史的走向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任何“假如”的推演都只能是基于现有史料和逻辑的推测。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地.............
  • 回答
    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清朝没有被外国侵略,它能统治多久?这是一个需要好好掰扯掰扯的问题,因为“侵略”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正让王朝走向衰败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咱们先得明白,清朝的统治并非铁板一块,从一开始就有其内在的矛盾。入关以来,满汉矛盾就一直存在,尽管雍正时期有过一些缓和,但说.............
  • 回答
    这穿越到清朝当溥仪,说是金手指也不为过,但想翻盘,那可不是件容易事。我得仔细想想,这一手牌怎么打才能活下来,还能干点大事。首先,稳定局面是第一要务。溥仪刚登基那会儿,还是个孩子,又住在紫禁城里,周围都是太监、宫女,还有一帮老头子(王公大臣)。这些人,说好听点是守护皇室,说白了就是一群守旧派,手里还攥.............
  • 回答
    假如明朝和清朝互换身份:一场波谲云诡的历史大逆转历史的长河中,明清两朝的更迭是中国古代一段极具戏剧性的篇章。如果有一天,我们脑洞大开,设想一下明朝和清朝的历史角色来一个乾坤大挪移,会发生怎样一番波谲云诡的景象呢?这可不是简单的南北朝对调,而是两个截然不同文明背景、统治理念和发展路径的帝国,在中华大地.............
  • 回答
    穿越回1840年,成为清朝皇帝,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局面。如果是我,我能有多大的把握“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这是一个需要深入剖析历史、权衡利弊、制定策略的严峻问题。我的回答是:有一定把握,但绝非易事,成功与否取决于策略的精准度、执行的力度以及运气。以下是我认为可以采取的详细策略和思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如果中国处于一个完全独立的平行空间,从清朝到现在三百多年(大约从17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历程中,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中国在没有外部技术输入的情况下,自行发明蒸汽车和电的可能性。前提假设: 完全独立的技术发展路径: 不受外部技术、思想、文化或政治事件的影响。这意味着没有西方.............
  • 回答
    穿越成乾隆,这可不是个轻松的差事。想想看,你面对的是一个庞大、复杂、内忧外患的帝国,虽然表面上依旧是盛世的余晖,但暗藏的危机比你想象的要严峻得多。要让这艘巨船不触礁沉没,而是能够继续航行,甚至焕发新生,这需要极大的智慧和魄力,更要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拥抱变化。首先,得正视积弊,雷厉风行。乾隆朝,.............
  • 回答
    清朝与俄罗斯在北亚的争夺是18世纪中俄关系中的关键历史事件,涉及领土主权、边疆安全、国家利益和国际战略。作为康熙皇帝,若面临这一抉择,其决策必然基于对国家利益、边疆稳定和长远战略的综合考量。以下从历史背景、康熙的决策逻辑、可能的策略选择及最终结果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历史背景:北亚争夺的起因1. 地.............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清朝和明朝真的这么一swap,那历史的车轮可就拐了个大弯,估计会发生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又引人深思的趣事。咱们不妨来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就看看这“龙袍”和“马褂”的交接吧。想象一下,崇祯皇帝,这位以勤俭、猜忌、不善纳谏闻名的君主,突然发现自己身穿满族服饰,头戴努尔哈赤当年.............
  • 回答
    清朝在乾隆年间对准噶尔的征讨,最终以清朝的胜利告终,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尤其是在对准噶尔民众的屠杀(“屠杀”一词为后人评价,清朝官方称为“剿灭”或“肃清”)。如果当初清朝“平定”准噶尔的行动万一失败了,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将是深远且复杂多样的,涉及政治、军事、民族关系、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下面将从多个.............
  • 回答
    如果我真的活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我的选择,大概会随着我的出身和当时的具体境遇而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我不会选择安逸,也不会盲目跟风,而是会努力去寻找一条能为自己,也为这个国家带来一点点改变的路。我出生的家庭,我希望是个书香门第,但不是那种只知摇头晃脑,不问世事的腐儒之家。最好是有点积蓄,让我不至于.............
  • 回答
    要是多尔衮在和吴三桂摊牌之前就撒手人寰,大清这边的局势恐怕要起波澜了。首先,一个明确的领导者倒下,皇权真空是最大的隐患。多尔衮作为摄政王,虽然名义上是扶持福临上位,但实际权力都攥在他手里。他一死,那些本来就虎视眈眈的宗室亲王们,比如豪格,肯定会跳出来争夺权力。这 الداخل一乱,对外扩张的势头肯定.............
  • 回答
    假设我国的实力已经发展到足以收复清朝以来所有失地的程度,那么这无疑是一个极为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在实际操作中,优先顺序的制定将需要极其审慎的考量,既要顾及历史正义和国家主权,也要权衡现实的国际政治格局、地缘经济利益以及潜在的社会和文化影响。首要考虑原则:国家主权与核心利益在制定任何收复失地的优先顺序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也最能考量一个父母的真心。如果我真的有两个孩子,一个考上大专,一个考上清华,我可能会在某些方面“偏心”,但这种偏心绝不是基于谁的成就更高,而是源于对他们不同需求的理解和支持。首先,我想说,听到孩子考上清华,我一定会由衷地感到骄傲和欣慰。那不仅仅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晶,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