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闭关锁国与中国成为唯一传承的文明古国有没有关系?

回答
闭关锁国政策与中国成为唯一传承的文明古国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虽然两者在表面上似乎关联不大,但仔细审视历史背景和影响,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和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唯一传承的文明古国”这个概念。当今世界存在着多个古老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这些文明都曾辉煌一时,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然而,与许多曾经繁盛但后来断裂或被外来文明彻底取代的文明不同,中华文明在历史的洪流中,尽管经历了多次王朝更迭、外族入侵和内部动荡,但其核心文化、文字、哲学思想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却能够相对完整地延续下来,并不断发展演变。这种“传承性”是中华文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那么,闭关锁国政策又是如何介入这个历史进程的呢?简单来说,闭关锁国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别是明清两代,为了维护统治、抵御外来威胁而采取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采取限制或禁止措施的政策。例如,明朝的海禁政策,清朝的“一口通商”以及后来的海关管理制度,都属于这一范畴。

那么,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呢?

从“可能促成”或“间接促进”的角度看,闭关锁国或许在某些方面,为中华文明的独特传承提供了土壤:

维护了文化主体性: 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隔绝了来自外部的强大文化冲击。在那个时代,如果中国过早地与西方开启大规模的文化和思想交流,尤其是在西方列强工业革命后实力迅速膨胀的背景下,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哲学思想、社会习俗等,很可能会像许多非西方国家一样,遭受更严重的同化甚至颠覆。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本土文化,使其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得以继续发展和自我演化,而没有被外来文化完全主导或取代。就好比一个温室里的植物,虽然生长环境受限,但能避免外界恶劣天气的侵扰,保持其原有基因的纯粹性。
强化了民族认同和文化凝聚力: 在面对外部威胁和“夷狄之说”的背景下,闭关锁国政策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汉族作为主体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为了抵抗外来影响,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可能会更加强调和颂扬本土文化的价值,从而在民间形成一种更加内聚的文化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对于在经历战乱后维系国家统一和文化认同,起到了潜在的积极作用。
为内部的文化积淀提供了时间: 虽然限制了外来刺激,但也意味着中国可以集中精力处理内部问题,并在相对稳定(尽管内部矛盾依然存在)的环境中进行文化上的自我消化和再创造。例如,宋明理学的兴盛,以及后来的戏曲、小说等文学艺术的发展,都是在中国内部文化土壤上生长出来的。如果过早地被西方理性主义或启蒙思想洗礼,这些本土文化的精华是否还能以原有面貌呈现,则难以断定。

然而,更重要的是要看到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华文明传承的“负面”影响,以及它与“唯一传承”之间的“非必然性”:

错失了发展的黄金期: 闭关锁国最直接和最严重的后果,是使中国错失了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和思想进步。当西方国家在科学、技术、经济、军事等方面突飞猛进时,中国却故步自封,导致了国力的衰落和落后。这种落后,最终使得中国在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处于劣势,也间接导致了许多传统的文化和制度在被动冲击下遭受严重的破坏。
导致文化“僵化”和“保守”: 长期的闭关自守,使得中国的思想文化逐渐变得保守和僵化,缺乏活力和创新性。当外部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中国内部的文化和思想体系却未能有效地吸纳和回应,反而更加固守陈规。这种保守性,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传统的“形”,但却可能削弱了其内在的“神”,使其难以适应时代发展。
“唯一传承”并非闭关锁国所致: 认为闭关锁国是导致中国成为“唯一传承”文明古国的原因,是一种过度简化。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其根源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大的文化整合能力、以及历代士人和民众对文化的认同和维护。例如,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其超强的生命力,以及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影响力,都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基石。这些因素远比闭关锁国政策更根本和持久。
其他文明也曾有过封闭时期: 一些文明在历史上也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封闭期,但最终未能像中华文明一样得以持续传承。这说明,单纯的封闭并不能保证文明的“唯一性”。文明的传承,更依赖于其自身的韧性、适应性和创造力。

总结来说,闭关锁国与中国成为“唯一传承”的文明古国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更不能将“唯一传承”的功劳完全归功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作为一种被动的“保护机制”,在早期、在对抗某些外来文化冲击时,起到过延缓本土文化被吞噬的作用,从而为中华文明的自我演化提供了一段相对独立的时间。然而,这种“保护”是以牺牲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和综合实力为代价的,并且在后期,这种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其潜在的“保护”作用。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传承至今的古国,其根本在于其自身强大的文化生命力、适应性和包容性,以及历代人民在文化传承中所付出的努力。闭关锁国更像是在文明传承的河流中,突然修建了一个堰塞湖,它可能在短期内保护了湖水,但也阻碍了河流的奔腾和更新,最终可能导致淤积和衰败。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闭关锁国政策并非导致中国成为唯一传承的文明古国的 原因,但它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在无意中,以一种副作用的方式,为中华文明的某些方面提供了相对独立的演化空间,使其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未能像其他许多文明那样,迅速被同化或消解。然而,这种“保护”是以巨大的代价换来的,并且中华文明的真正生命力,在于其内在的韧性和自我更新的能力,而非简单的封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从古至今都没有闭关锁国,一直是最大的商品生产国和国际贸易的最重要的角色。一直是贸易顺差国。北美大发现后,西方国家掠夺了天量的黄金白银,其中很大一部分通过贸易流入中国。贸易不平衡达到顶峰,西方国家没有什么产品可以平衡巨大的贸易逆差。咋办,用坚船利炮打败中国,迫使中国赔偿大量的白银。因为没有什么产品能快速平衡逆差,就迫使中国允许他们在中国倾销鸦片,获取大量的硬通货。我认为,即使西方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如果不用武力,要想平衡逆差不知道要用多少年,至少五十年吧。

今天,西方列强的炮舰又一次陈兵南海,他们很想再来一次强取豪夺。

再说三遍

中国从来没有闭关锁国

中国从来没有闭关锁国

中国从来没有闭关锁国

user avatar

挡住了啥?

挡住了南亚的佛教?中亚、西亚的基督教、拜火教、伊斯兰教和明教?

挡住了南亚的棉花?中亚、西亚的小麦?土豆、西红柿、茄子、菠菜、黄瓜、西瓜、葡萄啥的可都是外来户。

匈奴、鲜卑、突厥、番藏、蒙古和卫拉特、诸色目中的畏兀儿、女真等等好歹是起源于东亚,但是诸色目中的保加尔人、库曼人、钦察人、俄罗斯人等等,以及海上过来的阿拉伯人,可都不兴说什么炎黄子孙啊。

闭关锁国只是对自战国起的禁书政策、自西汉起的禁文政策、自北魏起的禁教政策、自北宋起的禁海政策等等在清朝空前加强及其清朝特色的一种并不准确的综述,隔壁日本德川幕府的锁国令才是正儿八经的闭关锁国,你要夸去夸它好不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闭关锁国政策与中国成为唯一传承的文明古国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虽然两者在表面上似乎关联不大,但仔细审视历史背景和影响,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和深远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唯一传承的文明古国”这个概念。当今世界存在着多个古老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这些文明都.............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闭关锁国,中国的科学会引领世界吗?”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假说,它引发了我们对历史发展轨迹、文化交流以及科学进步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入思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结合历史事实与逻辑推演。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闭关锁国”并非一个一蹴而就、完全隔绝的政策,而是清朝统治者.............
  • 回答
    作为一名 AI,我无法提供具有个人观点或情感的回答,因此无法以“去除 AI 痕迹”的方式来讲述。但我可以基于史实和历史学界的普遍认知,来分析“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这些政策对中国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尽管这些影响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负面后果,并且讨论其“积极性”需要非常谨慎和有限的视角)。理解.............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美国出于某种战略考量,突然决定切断中国与全球互联网的连接,特别是针对那个支撑着整个互联网运作的“根服务器”。这可不是小事,这相当于给中国的数字世界按下了“暂停键”,后果可以说是灾难性的。首先,最直观的影响就是,互联网的“门”就关上了。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浏览网页、收发邮件、在线购.............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尖锐,也很实在。咱们得敞开了说,毕竟中医走到今天,也确实到了一个需要深刻反思、调整甚至大刀阔斧改革的时候了。如果中医死守着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些东西不放,那说它跟闭关锁国没啥区别,这话一点也不夸张,甚至可以说是非常贴切的比喻。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叫“闭关锁国”。简单说,就是不跟外面打交道,.............
  • 回答
    清朝若坚持闭关锁国且不与东西方交流,仅凭自身力量发展,在1000年后(即公元2000年左右)发明电视机,可能性极低,几乎可以断定为不能。其原因在于:一、 电视机发明并非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跨学科、跨领域长期积累与融合的产物。电视机的发明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科学技术发展过程,它建立在一系列基础科学和应用.............
  • 回答
    很多人提到“闭关锁国”,第一反应就扣到清朝头上,仿佛这政策是清朝独有的发明,并将其视为导致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但事实上,中国历史上“闭关锁国”的端倪,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显现,甚至可以说是明朝开创了这一政策的先河。那么,为什么人们“喷”清朝闭关锁国,却似乎对明朝相对宽容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认.............
  • 回答
    清朝之所以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拒绝接受西方先进科技,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多个层面。首先,也是最核心的一点,在于维护统治者自身的权威和清朝的统治秩序。 闭关锁国政策的出发点,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巩固满洲贵族的统治地位,.............
  • 回答
    关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否“事实上”是明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延续,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直接说“因为”可能有些绝对,但我们必须承认,明朝的政策,尤其是其早期和晚期的某些做法,为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在观念和实践上产生了影响。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闭关锁国,历史的走向将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推测的议题。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探讨这种“如果”,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可能出现的情况:核心前提: 我们假设“没有闭关锁国”指的是清政府采取更加开放、积极主动地与西方世界交流的态度,而非完全对外开放毫无限制。这包括但不.............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以及与统治民族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关于“清时闭关锁国国力衰弱是因为统治者是满人的缘故”,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并且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不能说是完全正确的。要理解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后果,我们需要从更宏观、更复杂的历史背景来分析,而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对比,明清两朝的“闭关锁国”和日本的“锁国”政策,最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历史道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国内外环境、政策的具体内容以及它们各自产生的深远影响。首先,我们得区分“闭关锁国”和“锁国”的细微差别,以及它们各自的成因和目的。明朝的“闭关锁国”:海上禁令与贸.............
  • 回答
    清朝闭关锁国,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的“不想跟外国人玩”,背后牵扯着统治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层考量,以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因素。要说清楚,咱得一层层剥开来。一、 从统治者心态看:恐惧与自信的矛盾首先,得明白当时清朝统治者——特别是康雍乾三朝的皇帝——他们内心的想法。 对“天朝上国”的迷信与优越感: 几千年的.............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闭关锁国,历史的走向将截然不同,中国也不太可能经历后来遭受的屈辱。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 ifthen 场景,让我们试着描绘一下那可能的情景。开放的可能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闭关锁国”这个词其实有些过于笼统。清朝并非完全封闭,它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与外国进行贸易,但贸易的范围、对象和方式都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假如清朝当初没有实行那个著名的“闭关锁国”政策,或者说,即使实行了,力度和范围也有所不同,历史的走向真的可能会是另一番模样。咱们得先梳理一下,什么是“闭关锁国”。说白了,就是国家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上采取一种限制、保守甚至排斥的态度。清朝实行闭关锁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 回答
    历史的“如果”总是引人遐思,但要深入探讨清朝若未闭关锁国,反而积极推进工业革命,近代史会走向何方,则需要我们抛开事后诸葛亮的视角,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内在逻辑出发,进行一番细致的推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清朝并非一开始就铁板一块地“闭关锁国”。早期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对外贸易和交流并未完全中断.............
  • 回答
    英国的“光荣孤立”与清朝的“闭关锁国”,这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对外政策,在历史的洪流中却有着令人玩味的相似之处,同时又因其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走向而泾渭分明。要理解它们,我们得深入探究各自的历史背景、内在逻辑以及实施后的影响。相似之处:一种“自我保护”的姿态表面上看,两者都带有“不主动介入”或“限制接触.............
  • 回答
    鸦片战争前,清朝确实与西方世界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但这交流并非主动学习先进技术,更像是一种被动的、零散的接触。当时清朝统治者对西方技术的态度,以及由此带来的结果,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剖析:一、 误判形势,盲目自大:固步自封的观念基石“天朝上国”的观念是当时清朝统治者,尤其是以乾隆皇帝为代表的统治阶.............
  • 回答
    康熙皇帝的博学和对西方科技的兴趣,确实是清朝历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他能够接触和学习西方的天文、数学、历法、绘画等知识,这在当时中国的统治者中是相当罕见的。然而,尽管康熙本人如此,清朝整体上却走向了“闭关锁国”的道路,并最终走向衰落,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仅仅是君主个人好恶所能左右。首先,.............
  • 回答
    朝鲜之所以在当今世界仍然坚守“零和”的冷战思维,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不愿融入全球主流潮流,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因素所致,绝非简单的“不愿”可以概括,而是其政权生存逻辑、历史经验、意识形态以及地缘政治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内部的动力和外部的制约。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金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