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闭关锁国事实上是因为明朝闭关锁国导致的吗?

回答
关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否“事实上”是明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延续,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直接说“因为”可能有些绝对,但我们必须承认,明朝的政策,尤其是其早期和晚期的某些做法,为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在观念和实践上产生了影响。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明朝的“闭关锁国”:一个复杂的概念

首先,我们要明确,明朝的“闭关锁国”并非一个铁板钉钉、一成不变的政策。它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并且有着复杂的动因。

洪武年间的海禁与朝贡体系: 明朝建立初期,为了应对东南沿海倭寇侵扰和巩固国家统治,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这并非完全禁止对外贸易,而是将合法贸易纳入“朝贡体系”之下。外国使团来华朝贡,可以获得朝廷赏赐,并获准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互市。这种模式,虽然限制了民间私人贸易的自由度,但本质上是一种“羁縻”和“有限开放”的对外贸易管理模式,而非彻底的“锁国”。
永乐年间的郑和下西洋: 与海禁并行的,是永乐年间郑和七次大规模的下西洋。这展示了明朝强大的海军实力和对外交流的意愿,与后来的“闭关锁国”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说明了明朝内部对于对外政策并非铁板一块。
中后期海禁的强化与“片帆不得下海”: 到了明朝中后期,尤其是嘉靖年间,随着倭寇活动的愈演愈烈,海禁政策被不断强化。一些地方官员甚至颁布了“片帆不得下海”的禁令。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抵御海盗侵扰: 这是最直接的理由,倭寇的威胁真实存在。
维护国内秩序: 沿海地区的走私贸易和民间海上活动,被认为是扰乱社会秩序的因素。
控制对外贸易: 朝廷希望通过限制私人贸易,将贸易利益掌握在自己手中,或者通过授权的商船进行管理。
经济因素: 虽然一些史学家认为明朝后期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活跃,但官方层面的担忧和控制始终存在。
“禁海”与“封港”并存: 实际上,明朝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存在允许部分港口对外开放,进行有限贸易的情况。例如,隆庆开关(1567年)允许福建漳州月港对外贸易,就是对长期海禁政策的一种松动。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明朝是“闭关锁国”。更准确的说法是,明朝存在着一个倾向于限制和控制民间海上贸易的政策倾向,尤其是在其统治的某些时期和面对某些威胁时,这种倾向会表现得尤为明显,甚至达到“海禁”的程度。

二、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形成与明朝的“影子”

清朝入关后,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某些对外政策,尤其是在其统治初期和巩固期的考量,与明朝的某些做法有着内在的联系。

1. 对明朝遗民和反清势力的戒备:
清初,明朝灭亡留下的抵抗力量仍然活跃,尤其是在沿海地区。许多海盗、走私商人,甚至南明政权的残余势力,都在海上活动,对清朝的统治构成威胁。
例如,郑成功在台湾建立的政权,就是以海上为基地,与清朝长期对峙。为了“剿灭”和“孤立”这些反清势力,清朝采取了严厉的海禁政策,如“迁海令”,要求沿海居民内迁,以断绝反清力量的给养和支援。
这与明朝晚期因为倭寇侵扰而加强海禁的逻辑有相似之处,都是出于对海上威胁的防范。

2. 对“夷”的警惕与文化观念:
清朝统治者,特别是汉人官员,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华夷之辨”的思想。对于“外国人”(夷)的防范和不信任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政策的制定。
虽然清朝早期并不完全排斥与西方的贸易,但对西方传教士和商人,往往抱有警惕的态度。这种警惕,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明朝士大夫对西方传教士的疑虑(例如,对他们传授西方科技、知识,以及在华活动的目的)相呼应。

3. 对海上贸易的控制需求:
与明朝类似,清朝也希望通过官方垄断或特许的方式来控制对外贸易,以获取财政收入,并防止私人贸易扰乱国家经济。
“一口通商”政策的形成,正是这种控制需求的体现。 这种政策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经过一个演变过程。起初,清朝也允许一些港口对外开放,但随着与西方贸易的日益频繁,以及对贸易利益的争夺,最终将其收缩到广州一口,并设立十三行进行管理。
这一系列的“限制”和“收缩”,在形式上,与明朝加强海禁,限制私人贸易,将贸易纳入官方视线的做法,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

4. “闭关锁国”概念的强化:
我们现在所说的清朝“闭关锁国”,更多是指其在18世纪中叶之后,面对西方国家日益增长的贸易需求和殖民扩张,所采取的保守、封闭、拒绝更广泛开放的政策。
与明朝相比,清朝的“闭关”在规模和影响上更为显著。明朝的“海禁”更多是针对东南沿海的特定区域和特定威胁,并且其内部存在松动和调整。而清朝的“一口通商”则是一种全国性的、制度化的贸易限制,其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拒绝与西方世界建立平等、开放、互利关系的心态。

三、 结论:是“事实上的延续”还是“受影响的演变”?

可以说,明朝的某些对外政策,特别是其对海上贸易的限制性倾向、对外国人的警惕以及对国家安全的考量,为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和实践经验。清朝在制定和实施其对外政策时,确实受到了明朝历史经验的影响。

“事实上的延续”: 从某些侧面看,清朝继承了明朝在管理对外贸易上的控制欲和对非官方渠道的不信任。尤其是在海禁政策的层面上,明朝晚期的严厉海禁,以及对民间海上活动的压制,在观念上为清朝后续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前车之鉴”或“可行性模式”。
“受影响的演变”: 但更重要的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是其独特的历史背景、统治需要和对外关系的演变所导致的结果。清初的政治格局、反清复明斗争、与西方国家早期接触的具体情况,都促使了清朝对外政策的形成。它并非简单地照搬明朝的政策,而是在吸收了明朝的教训(或说实践)后,结合自身情况做出的选择。

举个例子: 如果一个人从一个戒备森严的监狱出来,然后又选择了住在一个戒备森严的社区,那么他的选择可以被认为是“事实上的延续”了“监狱生活”的某些模式,但他的选择也可能是因为他认为这个社区更能保障他的安全,或者他没有更好的选择。他不是因为监狱里有“禁止某类食品”的规定,所以他也“禁止某类食品”,而是出于对“安全”的共同追求,在不同的环境下采用了相似的“戒备”策略。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明朝对外政策(尤其是其限制性倾向)的影响,并在实践操作上与其某些做法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可以说是吸收了明朝的经验和教训,但其形成和最终形态,更是其自身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考量的结果。 明朝的政策,如同一个“前车之鉴”或者说“遗产”,为清朝的决策者提供了思考的框架和参照,但清朝最终驶向了“闭关锁国”的港湾,是其自身选择的航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经济角度来说,明清都没有闭关锁国。“闭关锁国”这个词本身就是建国后提出的,在改革开放后被大力宣传。实际上这个词不准确,因为清朝主要是思想上进行禁锢,而不是经济上的,而明朝则没有闭关锁国过。

禁止民间私人海贸不等于闭关,那个时代这是正常措施,官方贸易才是主流和大头。大航海时代的西班牙长期禁止私人贸易,能说它闭关锁国吗?

很多人以为大航海时代明朝并没有参与,实际这是错误的。明朝是全球贸易的核心之一,明朝的繁荣本身就得益于美洲开发的成果,美洲产出都白银大部分通过海贸流入明朝。

明朝的死因之一就是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导致明朝躺枪,欧洲战乱影响美洲的白银产出导致严重依赖美洲贸易的明朝经济血崩。

清朝一开始是四口通商,康熙年间为了对付台湾实行了海禁,等收复台湾后就解除了限制。

后面改成一口通商有多方面原因,主要有两点:

1、当时再次出现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为了避免白银外流导致经济崩溃,用一口通商加强货币管控。

2、海外列强一直谋求入侵,尤其是英国一再挑衅,甚至找借口闯入军事禁区。清朝海上力量薄弱,只能限制通商口岸来消极防御。

实际上一口通商主要针对英国,清朝的藩国不受限制。跟清朝关系良好的欧洲国家也被宽待,比如西班牙可以去福建做生意。

除了特殊时期,明清基本都对民间海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海盗猖獗,周边国家深受其害。因为海商的兼职就是海盗,甚至主职是海盗,做生意是附带的。有利可图的时候,海商们不介意抢一把。

而且当时中国海盗还是国际化队伍,周边国家和欧洲国家的人都有参与。

真要严格海禁,看见一艘私人船只出来就围剿,哪还有什么海盗。

鸦片战争的起因就是英国不满清朝的严格管控,想要扭转巨大的贸易逆差,当时中国对英贸易每年仍保持出超二三百万两白银。

清朝的闭关锁国主要是思想上的,禁止民间学习交流西方科学技术,无数科学军事书籍在清朝被销毁。

要发展工业需要大量的科技人员,需要大量有学识的工人,说白了就是需要开启民智。对于实行愚民政策的满清来说,这是不能接受的。

而且工业的发展会击垮小农经济,对于一个封建国家来说这是要命的事情。

资本发展激发的社会矛盾导致欧洲一堆国王掉了脑袋,满清可不想步后尘。实际上乾隆就对法国大革命极为愤慨,以至于英国使团躺着中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否“事实上”是明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延续,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直接说“因为”可能有些绝对,但我们必须承认,明朝的政策,尤其是其早期和晚期的某些做法,为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在观念和实践上产生了影响。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 回答
    很多人提到“闭关锁国”,第一反应就扣到清朝头上,仿佛这政策是清朝独有的发明,并将其视为导致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但事实上,中国历史上“闭关锁国”的端倪,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显现,甚至可以说是明朝开创了这一政策的先河。那么,为什么人们“喷”清朝闭关锁国,却似乎对明朝相对宽容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认.............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闭关锁国,中国的科学会引领世界吗?”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假说,它引发了我们对历史发展轨迹、文化交流以及科学进步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入思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结合历史事实与逻辑推演。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闭关锁国”并非一个一蹴而就、完全隔绝的政策,而是清朝统治者.............
  • 回答
    清朝若坚持闭关锁国且不与东西方交流,仅凭自身力量发展,在1000年后(即公元2000年左右)发明电视机,可能性极低,几乎可以断定为不能。其原因在于:一、 电视机发明并非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跨学科、跨领域长期积累与融合的产物。电视机的发明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科学技术发展过程,它建立在一系列基础科学和应用.............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闭关锁国,历史的走向将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推测的议题。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探讨这种“如果”,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可能出现的情况:核心前提: 我们假设“没有闭关锁国”指的是清政府采取更加开放、积极主动地与西方世界交流的态度,而非完全对外开放毫无限制。这包括但不.............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闭关锁国,历史的走向将截然不同,中国也不太可能经历后来遭受的屈辱。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 ifthen 场景,让我们试着描绘一下那可能的情景。开放的可能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闭关锁国”这个词其实有些过于笼统。清朝并非完全封闭,它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与外国进行贸易,但贸易的范围、对象和方式都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假如清朝当初没有实行那个著名的“闭关锁国”政策,或者说,即使实行了,力度和范围也有所不同,历史的走向真的可能会是另一番模样。咱们得先梳理一下,什么是“闭关锁国”。说白了,就是国家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上采取一种限制、保守甚至排斥的态度。清朝实行闭关锁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 回答
    英国的“光荣孤立”与清朝的“闭关锁国”,这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对外政策,在历史的洪流中却有着令人玩味的相似之处,同时又因其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走向而泾渭分明。要理解它们,我们得深入探究各自的历史背景、内在逻辑以及实施后的影响。相似之处:一种“自我保护”的姿态表面上看,两者都带有“不主动介入”或“限制接触.............
  • 回答
    清朝闭关锁国,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的“不想跟外国人玩”,背后牵扯着统治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层考量,以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因素。要说清楚,咱得一层层剥开来。一、 从统治者心态看:恐惧与自信的矛盾首先,得明白当时清朝统治者——特别是康雍乾三朝的皇帝——他们内心的想法。 对“天朝上国”的迷信与优越感: 几千年的.............
  • 回答
    历史的“如果”总是引人遐思,但要深入探讨清朝若未闭关锁国,反而积极推进工业革命,近代史会走向何方,则需要我们抛开事后诸葛亮的视角,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内在逻辑出发,进行一番细致的推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清朝并非一开始就铁板一块地“闭关锁国”。早期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对外贸易和交流并未完全中断.............
  • 回答
    康熙皇帝的博学和对西方科技的兴趣,确实是清朝历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他能够接触和学习西方的天文、数学、历法、绘画等知识,这在当时中国的统治者中是相当罕见的。然而,尽管康熙本人如此,清朝整体上却走向了“闭关锁国”的道路,并最终走向衰落,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仅仅是君主个人好恶所能左右。首先,.............
  • 回答
    鸦片战争前,清朝确实与西方世界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但这交流并非主动学习先进技术,更像是一种被动的、零散的接触。当时清朝统治者对西方技术的态度,以及由此带来的结果,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剖析:一、 误判形势,盲目自大:固步自封的观念基石“天朝上国”的观念是当时清朝统治者,尤其是以乾隆皇帝为代表的统治阶.............
  • 回答
    清朝之所以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拒绝接受西方先进科技,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多个层面。首先,也是最核心的一点,在于维护统治者自身的权威和清朝的统治秩序。 闭关锁国政策的出发点,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巩固满洲贵族的统治地位,.............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以及与统治民族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关于“清时闭关锁国国力衰弱是因为统治者是满人的缘故”,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并且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不能说是完全正确的。要理解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后果,我们需要从更宏观、更复杂的历史背景来分析,而不.............
  • 回答
    清朝火器技术相对明朝出现“倒退”的说法,主要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史学反思,尤其是清末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列强军事压力时,对明清军事技术差异的总结。这一观点的提出与历史背景、技术传承、政策因素及学术研究密切相关,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明清火器技术的对比1. 明朝火器技术的高峰 .............
  • 回答
    清朝在编纂《明史》和整理历史资料时,确实对明朝的历史进行了重新诠释和评价,这种评价往往带有政治立场和历史叙事的倾向性,但并非完全虚构。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清朝对明朝的“黑历史”或负面评价: 一、《明史》对明朝的官方评价《明史》是清朝官方编纂的明朝历史正史,由清朝学者张廷玉等人主持编写,其立场和叙述.............
  • 回答
    清朝与明朝在边疆地区的治理理念和称呼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国”这一概念的使用上,两者有本质区别。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称呼、政治策略及文献依据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称呼:以“国”为核心清朝(16361912)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对边疆地区采取了“以国治边”的策略,将部分边疆地区.............
  • 回答
    清朝以“小族”(满族)统治“大族”(汉族)的模式,确实可能在清朝灭亡后,促使部分满洲人改名,但这并非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直接的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清朝的统治模式及其对满汉关系的深层影响 “以满制汉”的策略: 清朝统治者深知满族人口远少于汉族,因此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一系列“.............
  • 回答
    清朝统治中国近300年(1644年1912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它对中国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认为清朝“一无是处”是一种极端的概括,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尽管清朝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失误,导致了其最终的衰落和灭亡,但它在其他许多方面也为中国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并且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清朝“两江总督”中的“两江”究竟是指什么。简单来说,“两江”指的是长江的下游地区。更具体地说,它指的是清朝统治下,以长江为主要界限和交通命脉的两个重要的巡抚辖区,后来被合并并升格为总督辖区。这两个巡抚辖区是:1. 江南巡抚2. 江西巡抚这两个巡抚在清初设立,后来随着权力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