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传统儒家,成也“三纲五常”,败也“三纲五常”?

回答
“成也三纲五常,败也三纲五常”,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传统儒家思想中“三纲五常”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它既是支撑起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石,也是导致其僵化、乃至最终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理解这句话,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三纲五常”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层面的作用与影响。

“成也三纲五常”: 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石

首先,我们来看看“三纲五常”是如何成为传统儒家思想的“成”的。

“三纲”——确立尊卑秩序,维系社会稳定: “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条纲领,看似简单,却为中国传统社会构建了一个清晰、等级森严的权力与义务体系。
君臣关系: 君主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臣子必须绝对忠诚,听从号令。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中央政府能够有效地管理地方,维持国家的统一。在外部威胁较大、内部秩序不稳的时期,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能够快速调动资源,抵御外敌,维持社会的基本运转。
父子关系: 父亲在家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子女必须孝顺,顺从父母。这不仅是家庭内部的秩序,更是社会秩序的缩影。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维系了宗族的力量,保证了血脉的传承,也为社会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在缺乏强大国家机器的古代,宗族和家庭是个人最基本的依靠,而“父为子纲”正是维系这种依靠的关键。
夫妻关系: 丈夫在家中主导,妻子必须依附于丈夫。虽然这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平等的,但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下,它确立了家庭内部的分工和责任,保证了家庭的延续和成员的基本生活。尤其是在农业社会,家庭是主要的生产单位,清晰的家庭关系有助于生产活动的有效组织。

“五常”——塑造道德规范,培养君子人格: “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这五种美德,是儒家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也是社会道德的主流追求。
仁: 爱人,推己及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同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情感基础。
义: 适宜、正当。强调行为的合理性和正义性,鼓励人们在原则问题上坚持正道。
礼: 规范、秩序、尊重。礼是社会交往的准则,是维系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润滑剂,也是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
智: 智慧、明辨是非。强调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信: 诚信、守诺。是个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交易和合作的基础。

“五常”的提出,为个体提供了明确的道德指南,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从而塑造了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国民素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美德被认为是君子应有的品格,对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而言之,“三纲五常”在古代中国,就像一个稳固的框架,为社会提供了清晰的等级、明确的义务和普适的道德标准。它有效降低了社会运行的成本,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避免了无序的冲突,因此,它被认为是支撑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繁荣的“成”因之一。

“败也三纲五常”: 僵化与压抑的根源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三纲五常”在带来稳定与秩序的同时,也埋下了走向僵化和压抑的种子,成为了其“败”的根源。

“三纲”的弊端: 绝对服从与等级固化:
压抑个性,阻碍创新: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绝对服从原则,在强调忠诚的同时,也扼杀了臣子和子女的独立思考和主动性。当君主昏庸,父亲愚昧时,这种绝对服从就会变成盲从,阻碍了社会变革和进步。臣子不敢犯颜直谏,子女不敢违背父命,个人才华和创新精神往往被压制在森严的等级之下。
强化不平等,加剧压迫: “夫为妻纲”更是将女性置于男性之下,剥夺了她们独立的人格和权利。在长期的实践中,这导致了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限制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发展。同时,等级制度一旦固化,就容易滋生特权和腐败,加剧了社会的不公。
缺乏变通,适应性差: “三纲”是一种相对静态的伦理关系,它没有预设随着社会发展而调整的可能性。当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新的权力关系出现时,僵化的“三纲”就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成为社会进步的阻碍。

“五常”的局限: 理想与现实的脱节:
“礼”的虚伪化与形式主义: “礼”在实践中,容易流于形式,变成繁文缛节,丧失其本来的精神。人们可能为了遵守“礼”,而忽视了“仁”和“义”的实质,甚至用“礼”来掩饰不公和虚伪。
“仁”的局限性: 儒家强调的“仁”往往是建立在亲亲尊尊的基础上的,即“爱有差等”。这种“仁”在维系家庭和宗族稳定方面有其作用,但对于普世的博爱和人道主义精神来说,就显得有所不足。它容易导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于陌生人之间的困境,可能缺乏足够的同情和责任感。
“智”的被动与“信”的扭曲: 在强调服从的社会中,“智”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如何更聪明地服从,而不是如何挑战权威或进行批判性思考。“信”的实践也可能因为等级制度的存在而变得复杂,比如,对君主、对长辈的“信”可能比对普通人的“信”更为重要,甚至导致对某些群体诚信的缺失。

进入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三纲五常”的弊端更加暴露无遗。

阻碍科学精神: 儒家思想虽然有“格物致知”,但其最终落脚点往往在于道德修养和政治伦理,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缺乏内在动力。而“三纲”的绝对权威,更不允许对权威的质疑,这与科学精神所倡导的怀疑、求证、开放的精神背道而驰。
丧失国际竞争力: 一个强调内部等级、注重传统道德的社会,在面对一个更注重个人奋斗、创新和理性精神的社会时,容易显得僵化和落后。国家机器的运作、社会资源的分配、人才的选拔,都可能受到“三纲五常”所带来的保守思想的影响,最终导致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内在矛盾激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人们开始质疑“三纲五常”所代表的压迫性和不平等性。当“父为子纲”中的“父”不再是慈父,当“君为臣纲”中的“君”不再是爱民之君时,这种关系就失去了合理性,反而成为矛盾的爆发点。

总结来说,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三纲五常”,既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也存在其深刻的局限性。它在历史上扮演了稳定器和道德指南针的角色,为中华文明的延续提供了框架。但同时,它所带来的绝对服从、等级固化、压抑个性和思想僵化,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面临深刻变革时,就成为了其“败”的根源,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最终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被视为需要批判和扬弃的对象。

可以说,“成也三纲五常”是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社会秩序和道德建设所做的贡献;而“败也三纲五常”,则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思想体系的内在弊端被放大,成为阻碍进步的枷锁。这种辩证的认识,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深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东西,不好说。

你说国家给人民做榜样,父亲给子女做榜样,丈夫给妻子做榜样,这算是落后的思想吗?

怎么在新冠病毒疫情中国的行为里也不算是落后思想呀!难道美国那种对于人民不管不顾才算是现代科学?

至于说对于世人要仁,对于亲友要义,对于熟人要以礼相待,对待事情需要智慧,做事要诚信,这也是封建思想?

见乞丐,直接抢劫?要不打死,见到陌生人遇到危难绕着走,装看不见。

对于亲友,不闻不问,面对亲友求助自己当缩头乌龟

每天处心积虑的杀熟,越是熟人越是无礼,傲慢。

遇到事情手足无措,做事根本不讲信用,这难道是现代思想?

这种东西你们说他们是封建就是吧!个人觉得无所谓。

就好像有人不是问过“古代要把武功秘籍大量印刷让所有人都学,会怎么样?”其实我觉得不会怎么样。能学会的自然是大侠,高手,而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些武功秘籍都是骗人的,都是有毒有害的,不可能有人学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