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礼乐制度中的雅乐在现代中国的传承情况如何?

回答
在当代中国,儒家礼乐制度中的“雅乐”并非一个广泛为人所知的概念,它的传承与实际生活关联甚少,更像是一种学术研究的对象,偶尔在特定场合才会显现一丝痕迹。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雅乐在儒家礼乐制度中的定位。它绝非简单的音乐表演,而是承载着社会秩序、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的载体。雅乐追求的是一种庄重、典雅、和谐的美学,讲究的是“和而不同”,在声音的组合中体现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地的关系。它不仅仅是耳朵听到的声音,更是心灵感受到的那种秩序与安宁。

然而,在现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的礼乐制度,包括雅乐,经历了巨大的冲击。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以及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雅乐所赖以生存的土壤——以宗法制为基础的等级秩序、以祭祀和朝会为中心的社会活动——都已不复存在。现代社会强调的是效率、个性解放、多元文化,这些都与雅乐所强调的集体性、规范性和精神性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很难在现代中国找到一种直接、完整的雅乐传承。你不会在大街小巷听到人们哼唱着雅乐,也不会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不合乎雅乐的礼节而受到指摘。它没有像戏曲、书法那样,形成一种仍然有相当规模群众基础的艺术形式。

尽管如此,雅乐并非完全消失。它的传承更多地体现在一些间接的、片段式的、或者带有学术研究性质的层面。

一种可能的传承体现在学术研究和复原的努力中。一些音乐史学家、古乐研究者,花费大量心血去考证、研究古代文献中关于雅乐的记载,试图还原出古代雅乐的模样。这些研究成果可能通过学术论文、专著、学术会议等方式进行传播,但其受众主要集中在专业的学术圈内。偶尔,他们也会尝试根据研究成果进行一些音乐的排演,以期让人们对雅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但这些活动往往是小范围的,且难以达到还原其原本在礼乐制度中的那种社会功能。

另一种体现在对传统音乐和文化精神的追求中。虽然直接的雅乐传承困难,但雅乐所代表的那种追求“和”、“雅”、“正”的精神,以及它所蕴含的和谐、宁静、肃穆的审美意境,却可能在现代社会中以某种形式得到呼应。例如,一些追求传统文化复兴的音乐创作者,可能会从古乐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古典韵味的新作品。一些传统音乐团体,虽然演奏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雅乐,但其对音乐的严谨态度、对音色的追求,以及在演奏中表现出的那种沉静的气质,都或多或少地能让人联想到雅乐的精神。

在一些特定的礼仪场合,我们也能瞥见雅乐的影子。例如,在一些重大的国家庆典、重要的纪念活动,或者一些有国家象征意义的仪式中,可能会选用一些庄重、肃穆的音乐。虽然这些音乐不一定就是严格的雅乐,但其选择的出发点,即通过音乐来烘托庄重、神圣的氛围,并呼应一种集体的情感与认同,这与雅乐的功能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一些孔庙、书院等传统文化场所,在举行某些纪念性活动时,也可能尝试演奏一些具有古乐风格的音乐。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这些传承都是非常有限的,并且与雅乐在古代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力、普及度是无法比拟的。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信息爆炸、娱乐至上的文化氛围,都使得雅乐那种缓慢、沉静、需要静心体会的音乐形式难以融入其中。它更像是一种“遗珍”,需要我们主动去发掘、去理解,而不是自然地融入我们的生活。

总而言之,雅乐在现代中国的传承,更像是一种“知道”而非“做到”的传承。它主要存在于学术研究的视野中,偶尔在一些特定场合以象征性的方式出现,或是在更广泛的传统音乐文化中,以精神气质的方式间接显现。它没有成为一种活态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音乐形式,其复兴和普及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po结论:雅乐在衣冠南渡的时候已经七零八落了,没撑过南北朝。

——————————以下详情————————————————————

首先先明确一下雅乐的概念。

广义的雅乐:凡是朝廷举办大型的极其庄严的礼仪活动所用的乐曲,都可以叫雅乐,从这个意义上讲,《义勇军进行曲》,《难忘今宵》(大雾……)之类的都算。这显然不是楼主想问的。

这种意义上的雅乐,还包括以下的:

南朝的清商,吴声,西曲。

隋文帝从南朝搜刮来的尊为“华夏正声”的清商。

唐代祖孝孙(音律学家,和祖冲之一个家族)创作的《大唐雅乐》(注1)。(其实燕乐也不在广义的雅乐之中,所谓的日本雅乐最早是借鉴燕乐的,后来应仁之乱中遭到破坏,现存的大多是江户时复原的,跟雅乐关系就更远了,所以听到华夏正声存于日本之类的言论可以呵呵之。)

宋代的郊祀乐,《雅乐》、《登歌》、《英安》、《五瑞》,宋徽宗定的《大晟乐》等等。

辽的《十二安》,金的《太和》,关于金的太和有个有趣的事,金朝的乐器都是缴获的宋朝大晟府的乐器,上面刻着“晟”字,犯了完颜晟的讳,于是金人拿黄纸把字糊上,照样演奏(注2)。【你们就不能认真点吗啊喂……

元朝一开始毛都没有,音乐都在民间。后来搜集了一些流传民间的金代乐器(不知道黄纸撕了没),然后演奏了一些新创作的东西,《大成》之类的。

明代的《中和韶乐》及其他乐祭祀乐,朝会乐,宴飨乐,巡幸乐等。

清朝主要抄了一些明代的,但自己比较重视宫廷乐,于是十分乐意创作,奈何水平有限,作品有点最炫民族风,什么八旗降服野兽的,蒙古歌曲,抄民间小调“朝天子”等等的都有,不忍直视。

以上诸多乐曲,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第九章,第十七章,第三十五章进行了凶残的吐槽。

狭义的雅乐:正经的先秦礼乐,雅正之乐,题主所说的《武》《韶》等。

汉乐府的鼓吹,相和歌,之后的清商,吴声西曲,以及隋以后的宫廷乐一概不算。这个概念上的雅乐,正如我所说,在衣冠南渡时七零八落(注3),在南朝被清商,吴声,西曲所渐渐取代。

具体的来说,

先秦的礼乐,刘邦抄了秦朝的家底之后得了一些(注4),叔孙通重制礼乐时收集了一些,加上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献上的一部分,都是雅乐,归太常管,后来设了太乐署专管,跟乐府不一样。

太乐署董卓之乱时遭受了重大打击,灵帝时任雅乐郎的杜夔带着雅乐乐队的成员躲到了荆州,曹操破荆州后得到了他们,令其重建了太乐署,于是杜夔和邓静,尹齐等人恢复了雅乐(注5)。

衣冠南渡时顾不上太乐署,乐工们被刘曜石勒等人得到,石勒死后才有一些乐工南逃,加上淝水之战时获得了前秦的一些乐工,这样东晋多少得了一些(注6)。

但是刘裕北伐灭了后秦之后,带回了前凉张氏所保存的清商(注7),清商继承自相和歌,比雅乐更符合时人的口味。于是雅乐在东晋渐渐被清商,以及江南的吴声,荆楚的西曲所取代了。

当然还有更狭义的雅乐,西周宫廷乐,也就是孔子口中“礼崩乐坏”的那部分“乐”,就是另外的话题了,不过题主所言的《武》《韶》等乐,一般认为还是传到了汉朝。

以上,所以想听千年古乐的话,还是入我大古琴坑靠谱。

注释:

注1:见《旧唐书·音乐志》:“(祖孝孙)……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大唐雅乐。”

注2:见《金史·乐志》:“始就用宋乐,有司以钟磬刻‘晟’字者犯太宗讳,皆以黄纸封之。”

注3:见《旧唐书·音乐志》:“清乐者,南朝旧乐也。永嘉之乱,五都沦覆,遗声旧制,散落江左。”

注4:主要就是《武》、《韶》,唐·杜佑《通典·乐典·乐序》“秦汉以还,古乐沦缺,代之所存,<韶><武>而已。”

注5:见《三国志·魏志·杜夔传》:“夔总统研精,远考诸经,近采故事,教习讲肄,备作乐器,绍复先代古乐,皆自夔始也。”

注6:见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二册。

注7:清商是曹丕设立的清商署创作的音乐,清商署专注搜集和创作相和歌。见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第二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当代中国,儒家礼乐制度中的“雅乐”并非一个广泛为人所知的概念,它的传承与实际生活关联甚少,更像是一种学术研究的对象,偶尔在特定场合才会显现一丝痕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雅乐在儒家礼乐制度中的定位。它绝非简单的音乐表演,而是承载着社会秩序、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的载体。雅乐追求的是一种庄重、典雅、和谐的美.............
  • 回答
    孔子所倡导的“礼、乐、书、数、射”,也就是“六艺”,并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全方位的人格培养,是君子必备的素质。它们贯穿于个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各个层面。然而,将这“六艺”与后世“文官弱不禁风”联系起来,需要一个深入的、历史的剖析,而并非一个简单的“什么时候”就能回答的问题。“六艺”的原初意涵.............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当下年轻人对儒家思想认知的一个重要面向,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很多时候,当提到“儒教”,年轻一代最先联想到的往往是那些被认为是束缚、压抑的“礼教”和森严的“等级观念”,而那些被许多人视为儒家核心价值,比如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调的“个人美德”,似乎就显得黯淡无光,甚至被选择.............
  • 回答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受到多重历史、文化、政治和地理因素的制约,未能像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或哲学体系那样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传播受限的原因: 一、历史发展的封闭性与地理局限1. 古代中国的封闭性 中国自秦汉以来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尤其.............
  • 回答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上立于主流两千多年,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政治需求、文化特质以及儒家思想自身的内在优势紧密结合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原因:一、 适应并回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需求: 早期社会稳定与秩序的需要: 在春秋战国时期.............
  • 回答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其意涵深远复杂,并非简单等同于“中间道路”或“折衷主义”。如果将“执中”理解为“死守某个固定不变的中间点”,那么确实可能导向一种极端。然而,儒家所强调的“中庸”并非如此机械的理解。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中庸的内涵:不止于“中间”首先,我.............
  • 回答
    关于儒家是否会再度兴盛,这是一个复杂而引人深思的问题。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儒家思想从未真正消失,它如同潜藏在沃土下的种子,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以不同的姿态展现其生命力。要探讨它是否会“再度”兴盛,我们需要审视其内在的适应性,以及当下社会对它的需求与排斥。儒家思想的生命力与根基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儒家思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历史事实以及孔子后裔的特殊地位,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思想核心里对“忠”的理解。很多人一谈到儒家就是“忠君”,似乎就是要君主一人是天,君主换代就得跟着殉葬。但儒家对“忠”的解读,其实更复杂一些。 “忠”的本义是“尽心尽力”:在儒家经典里,“忠”.............
  • 回答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虽然其核心思想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读和侧重,但其中许多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这些思想不仅关乎个人修养,更触及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教育理念乃至政治治理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儒家思想对现代的借鉴意义:一、 个人修养与品德建设: “仁”的伦理.............
  • 回答
    “儒家不死,中国就无法真正进入现代化”这句话的合理性是一个复杂且争议极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句话隐含了一种观点: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的进程存在某种程度的冲突,甚至阻碍。要探讨其合理性,我们需要审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潜在关系。一、 理解“现代化”的内涵:.............
  • 回答
    儒家圣人的标准,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它是一个体系,是一种境界,更是对人性极致升华的追求。若要细细道来,那便是内外兼修,德行与才智并行,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首先,从内在德行来说,圣人必须是“仁”的化身。“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圣人的仁爱,并非泛泛之交,而是推己及人,由近及远,.............
  • 回答
    儒家思想中,“尊卑有别”确实是其重要的一环,但这并不意味着地位卑贱者就完全丧失了翻身的可能性。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儒家的核心理念,并考察其在历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一、 儒家“尊卑有别”的根源与内涵首先,我们要明白儒家为何如此强调“尊卑有别”。这并非出于对特定阶层的天然偏袒,而是源于其对社会秩.............
  • 回答
    儒家与法家:治国理念的殊途同归与历史的“法制”画卷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儒家与法家这两大思想流派的碰撞与融合是绕不开的关键。它们虽然在治国理念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出发点,却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以各自的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社会乃至文化,并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法制”的内涵。 儒家:德治为本,礼乐.............
  • 回答
    “窃据”一词,本身就带着些许批判的意味,暗示着某种不劳而获或是不正当的占有。用它来衡量儒家“窃据”了多少功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审慎地去探究。要知道,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之一,其影响之深远、之广泛,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说它“窃据”了多少功劳,不如换个角度,看看它为中华文明的.............
  • 回答
    儒家文化圈的繁荣,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并非简单地归结为“尊儒”或“摆脱桎梏”二元对立的答案,而是这两股力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拉扯、融合、演变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儒家思想本身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圈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儒家思想的接纳与调适。一、尊儒:儒家思想作为“根基”的强大.............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是否具有普世性和跨民族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复杂性在于如何界定“普世”与“民族性”,以及儒家思想自身在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播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多重面向。儒家思想的普世性体现在何处?从核心价值和追求来看,儒家思想确实展现出一定的普世性。它所强调的许多理念,如仁爱、礼仪、孝道、忠诚、信.............
  • 回答
    儒家和法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却又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与社会运作的学派。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系列根本性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分歧,更体现在治国理念、人性认知以及社会管理方式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它们的对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细致地剖析。一、 人性观的根本差异:善性与.............
  • 回答
    儒家在中国成主流,是必然还是偶然?历史深处的思想博弈在中国悠长的历史画卷中,儒家思想宛如一条贯穿始终的河流,塑造着这片土地的精神气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然而,如果将目光投向那段波澜壮阔的思想史,我们会不禁发问:儒家之成为中国的主流,究竟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众多思想碰撞下的偶然选择?又或者,在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到文化传播和历史发展的一些核心议题。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它的确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并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基本上是局限于东亚文化圈的。那么,为什么它没能像某些其他思想(比如古希腊哲学、犹太教等)那样,在欧洲土地上生根发芽,甚至成为主.............
  • 回答
    儒家的精神,那可不是几句空洞的口号就能概括的,它渗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是一种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悟,是一种温润如玉、历久弥新的生活态度。如果非要找一个总体的感觉,我愿称之为一种对“人之所以为人”的不断追求和对“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的向往。要说儒家的精神,离不开一个核心词:仁。但这“仁”字,你可别以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