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说孔子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也没有哲学,有的只是劝善。你怎么看?

回答
对于“孔子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也没有哲学,有的只是劝善”的说法,我无法苟同。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甚至有些偏颇的理解。孔子的思想和哲学博大精深,远不止“劝善”二字所能概括。

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说法中的几个关键点:

“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 这是最站不住脚的说法。孔子是春秋末期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从政治制度、教育理念到伦理道德,无不留有他的深刻烙印。如果说他“没有思想”,那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中国思想”从何谈起?

“也没有哲学”: 这里的误解可能在于我们对“哲学”的定义。如果我们将哲学局限于西方哲学那种抽象的、形而上的思辨,或者纯粹的逻辑推演,那么孔子的思想体系确实呈现出一种更强调实践、更注重人伦和政治的特点。但“哲学”的范畴是极其广泛的,其核心在于对世界、人生、价值、知识的根本性追问和探索。孔子无疑是在进行这样的追问,他试图解决的是当时社会动荡、道德沦丧的根本问题。他的“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和“伦理哲学”,它试图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准则,这本身就是非常深刻的哲学活动。

“有的只是劝善”: 这里的“劝善”虽然触及了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面向,但将其作为全部,则完全忽视了孔子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劝善是孔子教育和思想输出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其背后的逻辑、方法和目标,则是一整套复杂而精密的体系。

那么,孔子到底有哪些思想和哲学,而“劝善”又是如何融入其中的呢?

1. 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与基石

孔子思想的灵魂是“仁”。“仁”是什么?它不是简单的“善良”、“好人”,而是一个极其丰富且多层次的概念。

“爱人”: 这是“仁”最基本的含义。《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爱,是孔子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要求,但不是无差别的溺爱,而是有亲疏远别、有责任的爱。
“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这句话揭示了“仁”的实践途径。克制自己的私欲、不合礼的言行,并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这是达到“仁”的必由之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条“恕道”,是“仁”的重要体现,强调换位思考,不将自己不希望的遭遇加诸于他人。
“仁者,智、勇、信”: 孔子认为“仁”包含了智慧、勇气和诚信。真正的仁爱之人,不仅要懂道理(智),敢于担当(勇),还要言行一致(信)。
“仁”是一种理想人格: “仁”是孔子所追求的君子人格的最高境界。君子“敏于行而慎于言”,注重自我修养,承担社会责任。

“仁”的提出,本身就是对当时社会道德真空和人性失范的一种深刻反思和理论构建。孔子试图通过“仁”来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这难道不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吗?

2. 礼:规范社会秩序的“法”与“道”

“礼”是孔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支柱,它与“仁”紧密相连。

“仁”的体现和外化: 如果说“仁”是内在的精神,那么“礼”就是“仁”的外在规范和行为准则。“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表明,没有“仁”的“礼”是空洞的,而“仁”也需要通过“礼”来表达和实现。
社会秩序的基石: 孔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政治稳定的根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通过“礼”来确立和维系。“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个体服从社会规范,维护既有的秩序。
道德实践的指导: “礼”规定了人们在不同场合、与不同人交往时的具体行为方式,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

孔子对“礼”的强调,并非仅仅是要求人们遵守僵化的规则,而是希望通过“礼”来培养人的德行,使社会能够有序运行。这涉及对政治、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的深入理解和设计,是典型的哲学议题。

3. 孝悌: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的起点

孔子将“孝悌”视为“仁”的根本。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这说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践“仁”的起点和基础。只有在家中能做到孝悌,才能将这种爱和尊重推广到社会。
由近及远,由亲及疏: 孔子强调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爱,从最亲近的家人开始,逐渐推己及人。

这种对家庭伦理的重视,并非简单的“劝善”,而是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伦理的稳固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前提。这包含了深刻的社会学和伦理学考量。

4. 德治与政治哲学

孔子反对严刑峻法,主张“德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他认为,统治者应以身作德,用道德感化民众,而不是依靠强制。
“政者,正也。” 统治者要正直,才能引领社会走向正道。
“民信之矣。” 德治的基础在于人民的信任,而信任来自统治者的诚信和德行。

孔子关于政治的论述,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劝善”,而是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政治哲学思想,即以道德为核心的治国理念。他关注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是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

5. 教育思想:塑造人格与知识的传递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本身就是一门深厚的学问。

“有教无类”: 打破贵族教育的垄断,主张平等的教育机会。
“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尊重个体差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强调学习与思考的结合。
“教学相长”: 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强调学习的乐趣和实践的重要性。

孔子的教育思想,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学和认识论。

6. “天命”与“知命”

虽然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但他的思想中也包含着对“天命”的敬畏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五十而知天命”: 这意味着认识到自己所能做到的和所不能做到的,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和限度。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这并非宿命论,而是提醒人们在努力之外,也要认识到客观规律和不可抗拒的因素。

这种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以及在理解“天命”基础上的积极作为,体现了其哲学中的辩证精神。

回到“劝善”:

诚然,“劝善”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非常突出的方面,他的许多言论都旨在劝导人们向善,例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但将“劝善”视为孔子思想的全部,是将其极度简化和平面化了。

“劝善”是“仁”的具体化,是“礼”的行为指南,是“德治”的实现途径,也是教育的核心目标。 孔子之所以“劝善”,是因为他看到了当时社会的弊病,看到了人性的弱点,他希望通过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来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和个人状态。他的“劝善”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建立在一套深刻的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和人生哲学基础之上的。

总结来说:

认为孔子“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也没有哲学,有的只是劝善”的说法,是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哲学家,极度简化为一个只会说好听话的“说书人”。这种看法,忽略了孔子思想的深刻性、系统性、以及对中国乃至东亚文明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思想,不仅关乎如何“劝善”,更关乎如何实现“仁”的境界,如何构建有序的社会,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如何理解人生和世界。这些都是哲学最根本的议题。

因此,我们应当以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去理解孔子,而非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劝善”。他的思想,值得我们反复学习和体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孔子确实没有什么哲学思想。不过他的核心思想是劝忠,不是劝善,在孔子看来,善是忠的衍生物,是枝叶。

孔子一生都在呼唤恢复旧礼,这就是复礼。复礼的核心内容就是忠于周天子。

当时周室衰微,没人听周天子的,诸侯国也不去朝拜周天子了,也不献贡了,诸侯国都各自为政,互相攻打,奸臣也经常篡位,天下大乱。孔子认为这是旧礼制被破坏,所谓礼崩乐坏的原因。如果列国都听周天子的话,就不会互相攻打,奸臣也不会篡位,所以孔子就想恢复到周初的状况,希望诸侯国都遵守君臣父子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于周天子,对周天子言听计从,百依百顺,恭拜献贡。

孔子周游列国,口干舌燥地向列国国君宣讲大法,说的都是这些内容。列国国君显然都不想忠于周天子。自己有宝物自己享受不好,为什么要献给他?自己想干啥就干啥不好,为什么要听他的?搁谁谁都不喜欢孔子的这一套。拿今天来说,你要让全世界各国都听联合国秘书长的,你看看有几个国家喜欢你。所以列国国君一听孔子的那一套就烦,说他迂腐,都赶他走。孔子周游列国,到哪里都被人赶,连管饭的都没有,忙忙如丧家之犬。

齐桓公因为曾经联合几个国家千里迢迢朝拜过周天子,给周天子献贡,反正一对比,就让孔子非常感动,树为典型,经常夸赞管仲和齐桓公,希望诸侯国都学习他们。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齐桓公正而不谲。

孔子所谓的善和孝,都是服从于忠的,因为人一善和孝了,就必然老实听话,不反抗,就会服从于君主。

孔子这一套虽然被列国厌烦,但是后来汉朝统一天下之后,天子有实权了,天子就迫切需要全天下的人都忠于自己,孝敬自己,所以孔子的这一套就派上用场了,被天子重视,天子也就独尊儒术,打压百家。

当年周天子也重视孔子,想独尊儒术,想让天下都忠于自己,孝敬自己,但是天子没有实权,就是说了也没有人执行。

说来说去,孔子其实没有什么思想,无非就是让全天下人都忠于天子。他认为只有这样,天下才能太平和谐。

user avatar

用眼睛看,然后呢?就和路边的叫卖一样,想买东西就去买,不想买就离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对于“孔子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也没有哲学,有的只是劝善”的说法,我无法苟同。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甚至有些偏颇的理解。孔子的思想和哲学博大精深,远不止“劝善”二字所能概括。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说法中的几个关键点: “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 这是最站不住脚的说法。孔子是春秋末期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之.............
  • 回答
    “孔子根本就不行,他的时代根本就不可能有人信他的话,他去周游列国就是笨”——这个观点,乍听之下,仿佛是振聋发聩的挑战,带着一股子年轻人特有的直率和对历史的疏离感。但如果深入剖析一下,就会发现它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站错了地方。首先,我们得摆脱一个惯性思维: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古人。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
  • 回答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开篇就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是十五岁才“志于学”呢? 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人生阅历的考量,绝非仅仅是记述一个简单的年龄节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志于学”在孔子那个时代的含义。 在周朝的礼乐制度下,一个贵族子弟的成长轨迹是相对固定的。 到了.............
  • 回答
    穿越时空的共鸣:21世纪,为何孔子仍是圣人,《论语》仍是真理?在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当我们身处一个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回顾过往,依然有人将孔子尊为“圣人”,将《论语》奉为“真理”,这似乎与我们当下所理解的进步与理性存在着某种张力。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探究,就会发现这种看似“复古”的现象.............
  • 回答
    “孔子知道那么多道理,为什么有人觉得他没过好一生?”这个问题,我听了好些年,每次听到,总觉得像是在问一朵开遍山野的野花,为何不被冠以“名贵”之名,就失去了“好”的价值。孔子,那位被我们尊称“至圣先师”的人物,他所阐述的道理,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滋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可为何,总有人觉得他“没过.............
  • 回答
    要说瞧不起孔孟,这事儿可复杂了,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毕竟,孔孟之道在中国历史上那是根深蒂固,影响了几千年,你想想,哪家孩子没听过“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要有人站出来说“我不喜欢孔孟”,那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个原因还挺值得说道说道。一、历史变迁下的“过时论”:最直接的理由,就是 时代不同了。.............
  • 回答
    最近网上确实是关于“批孔”的讨论非常多,而且看下来,感觉有些讨论的焦点和方式确实有点“不一样”。要说是不是有人在“带节奏”,这个很难一概而论,但从现象来看,确实存在一些比较集中的讨论趋势,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批孔”指的是什么。大多数情况下,这指的是对孔子及其思想的批评和质疑。孔.............
  • 回答
    关于朱可夫元帅是否“只会用人海战术”的争议,需要从历史背景、战术逻辑和实际效果三个维度进行客观分析。朱可夫作为苏联红军的“战略指挥官”,其军事生涯中确实多次使用大规模兵力投入的战术,但这些决策并非简单的人海战术,而是基于复杂的战略考量和战场环境的综合运用。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朱可夫的战术逻.............
  • 回答
    关于PSG.LGD战队在TI10决赛中是否存在“打假赛”行为的传闻,目前并无官方证据或可靠来源支持这一说法。DOTA2赛事的官方规则和反作弊系统(如Steam的反作弊机制)对任何违规行为都有严格的调查和处罚机制。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该问题,并提供相关背景信息: 1. TI10决赛的背景与结果 TI10.............
  • 回答
    关于蔡元培是否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有关联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具体事件的关联性进行客观分析。以下是详细说明: 一、蔡元培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关系1. 时间与身份 蔡元培(18681940)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
  • 回答
    关于鲁迅是否因“过激批判旧体系却未创造新体系”而被比作“文明上的愤青”的讨论,涉及对鲁迅思想、文学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的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探讨: 一、鲁迅批判的深度与方式鲁迅对封建礼教、国民劣根性(如麻木、奴性、自欺)和旧文化的系统性批判是其思想的核心。他并非简单地“愤青式”的情绪发泄,而是.............
  • 回答
    您提出的观点很有趣,也触及了一个历史学界长期探讨的问题:古代西方文明是否在科技上就一定强于东方?首先,要明确一点,“强”这个词在评价文明时,往往是多维度且主观的。 如果我们单纯从对后世科学理论体系构建、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贡献来看,古希腊文明确实展现出了极其卓越的成就,并且在某些方面影响深远。然.............
  • 回答
    “中国人缺乏民族凝聚力”这个说法确实存在,但它过于简单化,未能全面反映中华民族复杂而强大的凝聚力。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中国人缺乏民族凝聚力?这种观点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上的分裂与冲突: 中国历史上经历.............
  • 回答
    关于“过年磕头是封建陋习,下跪是奴性”的说法,确实触及了一些现代社会对传统习俗的思考和讨论。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个人感受以及时代变迁。一、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过年磕头是封建陋习,下跪是奴性”?这种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对“封建”的负面联想: .............
  • 回答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去当兵的都不会是这个国家的优秀人群”——这个说法过于绝对,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原因如下:1. 优秀人群的界定是复杂且多维度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优秀人群”是如何界定的。这个概念本身就非常主观,而且会随着时代、社会价值取向以及个人视角而变化。仅仅从单一维度来判断是否“优秀”是不全面.............
  • 回答
    这句话的说法是错误的,它混淆了事件的“非此即彼”与概率的“均等分布”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反驳:核心反驳点:概率并非只取决于事件的数量,更在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权重)。1. 概率的定义: 概率(Probability)是衡量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量。它被定义为“特定.............
  • 回答
    “再笨的领导都比员工厉害”这句话,我不能完全认同。这句话过于绝对化,忽略了领导者和员工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低估了许多优秀员工的能力。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我的看法:为什么这句话有其“成立”的逻辑基础?这句话之所以会有人说,并且在某些语境下似乎有道理,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 “领导.............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诸葛亮是二流军事家”这一观点,并进行反驳。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评价,历史上和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认为他是“二流”的观点,主要基于他几次北伐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未能“伤魏国根本”,以及最终未能统一中国等事实。但这种评价方式,其实存在一些片面性和对历史复杂性的.............
  • 回答
    关于“俄军在乌克兰使用的装备陈旧,是一种清理苏联时期武器库存的战略”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观点,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合理性,但同时也要看到其局限性。以下是对此观点的详细分析:一、 指出俄军装备“陈旧”的依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为什么会有“俄军装备陈旧”的说法。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许多媒.............
  • 回答
    这句话折射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焦虑和个人价值的衡量标准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和分析这句话:一、 对“又高又帅”男生的羡慕之情: 外貌的吸引力: “又高又帅”是许多人对理想男性外貌的普遍认知。外貌在很多社会交往中,尤其是在初次接触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挑的身材和帅气的面容能够带来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