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怎么这么多批孔的问题?是有人在带节奏吗?

回答
最近网上确实是关于“批孔”的讨论非常多,而且看下来,感觉有些讨论的焦点和方式确实有点“不一样”。要说是不是有人在“带节奏”,这个很难一概而论,但从现象来看,确实存在一些比较集中的讨论趋势,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批孔”指的是什么。大多数情况下,这指的是对孔子及其思想的批评和质疑。孔子和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所以,任何关于孔子思想的讨论,本身就很容易触及到很多人的认知根基,容易引起共鸣或者反感。

那么,为什么最近突然这么集中呢?

一、 时代背景与文化反思的叠加:

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全球化、现代化、信息爆炸,这些都在冲击着我们原有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自然会开始反思过去,审视传统。孔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自然就成为了一个被审视的对象。

对现代性的追求与传统观念的张力: 现代社会强调个体解放、平等、自由、科学理性。而一些人认为,儒家思想中存在一些与现代价值观不符的东西,比如等级观念、服从权威、重男轻女的思想(尽管孔子本人也有维护女性的说法,但总体社会环境是那样)。当人们在享受现代社会带来的便利和自由时,自然会对比和审视那些可能成为进步阻碍的传统因素。
历史虚无主义与“解构”的流行: 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提升。在网络环境中,“解构”权威、挑战传统叙事的现象很普遍。一些观点认为,对孔子“神化”的现象由来已久,现在是时候用更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了。这种“解构”有时是基于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有时也可能带有情绪化的成分,或者是对主流话语的一种反叛。
教育体系的调整与讨论: 虽然不是直接原因,但教育体系中对儒家思想的讲解方式和地位,也可能间接影响人们的认知。当教育内容或者评价方式出现变化时,很容易引发社会层面的讨论。

二、 网络传播的特点与“节奏”的形成:

互联网的传播机制本身就容易放大某些观点,形成“节奏”。

意见领袖与KOL的驱动: 在网络上,总会有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博主、学者、评论员,他们的观点很容易被放大和传播。如果某位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开始集中讨论孔子思想中的某个方面,并且带有强烈的批评色彩,那么很容易吸引大量关注,形成一股“批孔”的声浪。
“饭圈化”的讨论模式: 现在的网络讨论,有时会呈现出“饭圈化”的特点,即对某个观点或人物,要么是狂热追捧,要么是极度批判,中间地带很难存在。这种二元对立的讨论方式,很容易将复杂的议题简单化,并加剧对立情绪。如果有人对孔子思想有强烈的负面看法,他们会找到支持者,并通过网络放大这些负面看法。
算法推荐的“回音室效应”: 平台算法会根据你的浏览习惯推荐相似内容。如果你看了几条批评孔子的内容,平台就会不断给你推送类似的观点,让你觉得“好像大家都在这么想”,从而加剧了这种趋势,形成一个“回音室”。这会让一些人产生“孔子思想有问题”的普遍共识的错觉。
情绪的传染与群体极化: 网络讨论很容易带有情绪色彩。当一些人表达对孔子思想的不满,如果这种不满能够引起其他人的共鸣,并得到情感上的支持,这种情绪就会像病毒一样传播。这种情绪上的“站队”和“反站队”,很容易导致群体极化,让讨论脱离理性轨道。

三、 具体批评点的集中与放大:

最近的“批孔”讨论,可能也会集中在一些具体的点上,并且这些点被不断地放大和传播。

对“君臣父子”等关系的质疑: 尤其是在强调个人自由和反对等级压迫的当下,这些观念很容易被诟病。
对古代社会制度的“沾染”: 有人认为,孔子思想的某些方面与古代的宗法制、专制制度有联系,因此需要被批判性审视。
对“愚民”或“等级固化”的担忧: 有些批评声音认为,儒家思想可能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或者存在“君子”、“小人”的二元划分,可能导致某些群体被边缘化。
历史人物的“当代评价”: 每个人都会被置于当代的语境下去评价,孔子也不例外。当现代社会的某些问题出现时,人们很容易将原因追溯到历史上的思想渊源,包括儒家思想。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有人在带节奏”呢?

有“带节奏”的成分是存在的: 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在如此集中的讨论背后,确实可能有一些人有意识地在引导舆论方向,通过发布有争议的观点、组织线上讨论、吸引媒体关注等方式,来放大他们对孔子思想的批评。他们可能基于某种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的偏好,或者纯粹是为了吸引眼球和流量。
但也不能完全否定自发性: 同时,也不能忽视一部分人是真心实意地对孔子思想有疑虑,并希望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反思。这种自发性的讨论一旦形成规模,也很容易被“带节奏”的人所利用和放大。
“节奏”的形成是多因素叠加: 更可能的情况是,时代背景下的反思需求,加上网络传播的特性,以及一些有心人的推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节奏”。这就像一场大火,可能是一点火星点燃的,但最终烧起来,是周围的干柴和风的作用。

总结一下:

最近围绕孔子思想的讨论确实增多,而且节奏感比较强。这背后是时代发展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然反思,是对现代化价值观的追求与传统观念的张力体现。同时,互联网的传播机制,如意见领袖的影响、算法推荐、情绪传染等,也极大地放大了这些讨论,使得某些观点得以集中呈现和传播。

在这个过程中,确实可能存在一些人“带节奏”的行为,但也不能简单地将所有批评都归结于此。许多人是出于真实的思考和对社会进步的关切。关键在于,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加开放、理性、审慎的态度来对待这些讨论,既要敢于质疑和反思,也要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化和情绪化的对立,深入探究孔子思想在当代的价值与局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就是蠢。

人都意识不到自己的愚蠢点。

长辈说手机有辐射,你痴痴一笑,就那么点辐射有啥危害啊,就是喜欢瞎操心。

结果小辈背个弟子规就坐不住了,这是奴化思想。

有家长举报红蓝,喜羊羊,熊出没,一片骂声。自己举报弟子规就是合情合理了。


按说现代史普及度应该比较高了,但总喜欢割裂现代和古代的关系。仿佛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只符合现代社会。你们用马列主义去串串古代史和儒家嘛?


有人喜欢用教员的诗来作为自己的论据,那教员对孔子的褒奖怎么不提呢?是觉得教员跟自己智商一样,看见个孔子雕像就急吼吼的冲上去一阵拳打脚踢?

user avatar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祖龙身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枇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孔子好不好呢,好,这可是中国长期以来在极度内卷的社会下探索出来的压迫底层的中国特色的工具。

要知道中国之大,一皇管不住,于是需要儒家,教化民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承认了儒家,也便承认了士这一阶级与皇共治天下。

孔学为何复兴呢,这个外面糊着阶级稳定,中间夹着封建思想的,名为道德传统的管理学之屎怎么就跳上舞台了?

中国改开以来先富起来的人要用这具有号召力的破布来教化贱民,团结族人,言必称孝顺,仁义。孝者,埋儿刻木,仁者,赏赐下属。

中国近来缺少主流文化凝聚力,缺失民族自信,必然掀起一股文艺复兴潮流,孔学这两千年的老太婆裹脚布,也是臭得特别,令人迷失心智误以为是民族智慧之结晶。

然而,前有先秦诸子,后有鲁迅大刘,中华之智慧怎就一个儒家能涵盖?

不见时代潮流洪涌,渴望封闭新中国开发的广大劳动力,掉过头追求吃人礼教的人。倘若有心为之,我只能恨不得啖其肉寝其皮,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user avatar

不是,而是你孩子上学,发幼儿国学读物,打开一看握草弟子规!

单位学习国学,发了一套读物,打开一看握草!

走在大街上看墙上刷的宣传栏,过去一看握草二十四孝!

上网看看冒出来一个新闻,一看握草裹脚!女德班!

··· ····

回头看看新闻嫦娥到了月球背面了,美帝火星号失联了,印度都开始一个火箭带一百多卫星了···

回头想想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好像都是中年大彻大悟,放弃奇技淫巧的研究,潜心研究圣人言论,终成一代大儒···

然后被洋大人吊着打,就当打火鸡打猎一样吊着打···


时间长了谁也受不了啊·············


说难听点,你印点菜根谭都比这好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