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该怎么理解?

回答
孔子这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谓是流传千古的金句,道出了人世间最根本的两种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要理解透彻,我们得从“君子”、“小人”、“喻于义”和“喻于利”这几个关键点逐一剖析。

首先,我们得明白“君子”与“小人”在孔子思想中的定位。

君子: 在孔子语境里,君子并非指地位尊贵的人,而是指道德高尚、品德完善的人。他们追求的是内心的充实和人格的升华,有着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君子以自身的修养为重,以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他们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是德行的典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的行动往往是出于责任感和对道义的追求。

小人: 小人则与君子相对,他们往往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追求的是物质的满足和个人的得失。小人缺乏远大的抱负,容易被外物所役使,缺乏道德约束,甚至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他们的行为常常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缺乏对他人的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喻于义”和“喻于利”的具体含义。

喻于义: “喻”在这里是“明白”、“通晓”、“领悟”的意思。“喻于义”就是说,君子明白事理,懂得什么是道义,什么叫做“义”。“义”在儒家思想中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对”与“错”,更包含了一系列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

“义”的内涵: “义”指的是合乎道义、正当、应该做的事情。它涉及到的是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责任与担当,是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义务。比如,孝敬父母是“义”,忠于职守是“义”,信守承诺是“义”,公平待人是“义”,甚至是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也是“义”。

君子如何“喻于义”: 君子之所以“喻于义”,是因为他们能够清晰地辨别是非善恶,明白在各种情况下,什么才是应该做、值得做的事情。他们不会因为眼前的利益而放弃道义,也不会因为害怕困难而推卸责任。即使要付出代价,只要符合“义”的原则,他们也心甘情愿。君子会从长远的角度、从更广阔的社会责任来看待问题,将“义”视为行动的指南针。比如,在商业竞争中,君子会选择公平竞争,而不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打压对手,因为这符合“义”。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君子会选择诚信和正直,而不是欺骗和虚伪,因为这更符合“义”。

喻于利: “喻于利”则是说,小人明白的是眼前的利益,他们只关注什么对自己有利,什么能够带来物质上的好处。

“利”的指向: 这里的“利”主要指的是物质利益、个人私利,包括金钱、名誉、地位等等。小人将这些物质上的得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小人如何“喻于利”: 小人对“利”的理解是狭隘而直接的,他们只看重眼前能够获得的实际好处。如果一件事情有利可图,即使不符合道义,他们也可能去做;反之,如果一件事情虽然符合道义,但没有实际利益,他们就可能不屑一顾,甚至加以阻挠。他们做事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物质欲望和私利。比如,为了赚取更多的钱,小人可能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甚至违背法律;为了获得名声,他们可能去迎合谄媚,不顾原则。

将这两部分结合起来,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就显露出来了:

孔子这句话,是在揭示人与人之间在价值判断和行为动机上的根本区别。

君子: 君子做事情,首先考虑的是这件事情是否合乎道义,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是否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他们将“义”置于“利”之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来维护道义。他们追求的是内心的安宁、人格的完善以及对社会的贡献,这些“精神上的利益”远比物质利益更重要。

小人: 小人做事情,首先考虑的是这件事情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能不能带来物质上的收益。他们将“利”置于“义”之上,甚至为了追求私利而不顾道义,不惜损害他人。他们的世界观是物质化的、功利化的。

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这句话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它触及了人性的普遍层面,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

人生选择的指引: 在我们面临人生抉择时,这句话提醒我们问问自己:我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遵循内心的道义,还是仅仅为了眼前的利益?这不仅适用于个人生活,也适用于组织管理、商业经营等方方面面。一个组织如果只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长期来看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唾弃。

社会价值的导向: 一个社会如果普遍崇尚“利”,而忽视“义”,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功利、冷漠,甚至充满欺诈和不公。孔子这句话,也是在呼唤一种更崇高的社会价值观,一种以“义”为先导的社会风尚。

内在驱动力与外在驱动力: 君子是“内在驱动”,他们的动力来自内心的道德律令,来自对理想的追求。小人是“外在驱动”,他们的动力来自外部的物质诱惑。只有以内在的“义”为驱动,人生才能真正有所寄托,才能获得长久的幸福和满足。

举个通俗的例子:

设想有两家公司,一家公司在原材料采购时,发现有一种价格更低、但质量稍差且不符合环保标准的材料。

君子型企业(喻于义): 即使知道使用这种材料能大幅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但他们会基于“义”的原则——对消费者负责、对环境负责,而选择质量更好、符合标准且环保的材料,即使这意味着利润会少一些。他们认为,诚信经营、对社会负责是更重要的“义”。

小人型企业(喻于利): 为了最大化利润,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那种价格低廉但质量不佳、不环保的材料。他们认为,只要能赚钱,其他都不重要。

从短期来看,小人型企业可能因为成本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但从长远来看,一旦被消费者或社会发现其不良行为,可能会面临信誉危机、法律制裁,最终得不偿失。而君子型企业虽然短期利润可能少一些,但凭借良好的信誉和道德操守,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社会的尊重,从而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所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仅仅是对两种人品格的简单描述,更是对人生价值取向的深刻洞察,提醒我们每个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选择以何种原则指导自己的行动,将决定我们最终会成为怎样的人,以及我们所处的世界将会变成怎样。这是一种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也是一种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人问国家发生战争你参军吗?

回答的有两种一种,问给我多少钱,或者多少好处我才会去。

一种是,祖国需要我随时都去。

————

第一种就会嘲笑第二种傻,嘲笑他们为了冲英雄啥都敢说。

并且断言,真有这事,他们跑的比谁都快。

为什么?

因为第二种人破坏了第一种人待价而沽的行为。

他们认为,谁都会优先挑选有信仰的人去做炮灰。而相对拉低了他们身价。

而实际上,国家真的会录用有信仰的人做战士,这些人是要活着回来的。

也会用有身价的人做炮灰,这些人是不需要活着回来的。他们的命已经换了钱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孔子这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谓是流传千古的金句,道出了人世间最根本的两种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要理解透彻,我们得从“君子”、“小人”、“喻于义”和“喻于利”这几个关键点逐一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君子”与“小人”在孔子思想中的定位。 君子: 在孔子语境里,君子并非指地位尊贵的人,而是.............
  • 回答
    “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孔孟之道,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孔子与孟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座巍峨高峰,其思想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这两句简练而有力的箴言,更是将儒家精神的核心——对道义的坚守与对生命的超越,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如今这个日.............
  • 回答
    孔子将人划分为“君子”与“小人”,这确实常常被一些人解读为他心胸狭隘,未能洞悉人性的复杂与多面。细究之下,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但若仅此而论,恐怕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简化甚至误读。首先,让我们来理解孔子为何会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周礼崩坏、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社会动荡,道德.............
  • 回答
    孔子的确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秩序,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各安其分”,扮演好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君王嘛,理应“爱民如子”,以德服人,关心百姓的福祉;臣子呢,则要“忠君”,尽心尽力辅佐君王治理国家。这是一种基于等级、强调责任和义务的政治哲学。但是,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关键,也触及了儒家思想中一个更深层次的.............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真正将孔子的教诲融会贯通,并将其落实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生活的世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口号,而是一种深刻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重塑。首先,“仁”将成为社会运行的基石。 仁,概括起来就是爱人。如果人人都能做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那么冷漠、欺诈、霸凌将难以.............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是有意思,也道出了不少人心里头的那个“为什么”。孔子老夫子那句“礼失而求诸野”,说白了就是“礼乐都败坏了,就得到民间去寻找”。听起来挺有道理,可细琢磨一下,礼这东西,既然是好的,是规矩,是文明的标志,怎么会说丢就丢了呢?难道是有人故意把它藏起来了?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
  • 回答
    对于“孔子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也没有哲学,有的只是劝善”的说法,我无法苟同。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甚至有些偏颇的理解。孔子的思想和哲学博大精深,远不止“劝善”二字所能概括。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说法中的几个关键点: “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 这是最站不住脚的说法。孔子是春秋末期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之.............
  • 回答
    您的长辈提出的观点,即“自孔子以来,儒家就是用来愚民的”,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具有争议性的说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儒家思想的多个层面,以及历史发展中儒家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也需要考虑您长辈提出这个观点的可能原因。首先,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认为儒家“自孔子以来就是用来愚民的”是一个过于简单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思想的传播与历史地位的形成,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关系。简而言之,“孔子等先哲能在思想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可否说是因为当时大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精英思想容易得到传播和保留?”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全部真相,而且需要辩证地看待。 它更像是一种“辅助.............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道”虽然都指向了人生的根本,但在核心内涵、侧重点以及由此衍生的方法论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儒家和道家这两个思想流派的精髓。一、 孔子的“道”:中和为体,仁恕为用,教化为本孔子的“道”可以概括为一种以“仁”为核心,.............
  • 回答
    孔子的“仁”,这是我们中国人心里绕不开的一个词。如果非要给它一个定义,那还真不容易,因为它太博大精深了,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能概括的。与其说是某个具体的概念,不如说是一种活法,一种对待人对待事的方式,一种人内心深处最柔软、最美好的情感和品格的集合。“仁”的根,是“爱人”孔子自己讲过,“仁者爱人”。这句话.............
  • 回答
    要说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否有能力促成春秋战国的统一,这事儿得从好几个层面细细道来。孔子本人,还有他那一脉的儒家,就像是那个时代的“产品经理”,提出了一整套“解决方案”,试图解决当时社会最棘手的问题——乱。时代的背景:乱世出枭雄,也出圣贤春秋战国,顾名思义,就是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时代。周天子名存实亡,各.............
  • 回答
    孔子,我们耳熟能详的至圣先师,其“战斗力”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战场上挥刀弄枪、排兵布阵的能力,而是他作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所展现出的强大精神力量、人格魅力和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若要详述,不妨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孔子的“战斗力”体现在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希望实现自.............
  • 回答
    孔子的“礼”,刨根问底,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基石,一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更是一种内在情感和道德修养的外化表现,最终指向的是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别把它想得太虚无缥缈,也别把它看作一堆僵化的规矩。孔子的“礼”,其实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构建一个健康、有序、温情的社会的根本。首.............
  • 回答
    孔子的“差等相爱”理论,其核心在于理解人与人之间情感亲疏、责任轻重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处理人伦关系。要说它如何处理自爱与孝亲的冲突,那得先拆解一下这个理论的精髓,然后再看看它是如何巧妙地斡旋在这些可能出现的张力之中的。首先,得明白孔子所说的“差等相爱”,不是冷冰冰的等级划分,而是基于人最根本的情感联.............
  • 回答
    孔子家族流传至今,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家族智慧和一代代人的努力。要说为什么能传到今天,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一、 强大的精神基石:儒家思想的魅力与生命力首先,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你想啊,孔子不仅仅是一个人,他代表了一种文化,一种价值体系。几千.............
  • 回答
    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核心思想确实围绕着如何构建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而这自然包含了对统治制度的思考和巩固。他所提倡的“仁”、“礼”、“德”等概念,都是为了维护和完善当时的社会结构,让君臣、父子、夫妇等关系和谐运作,最终达到“天下归仁”的理想境界。孔子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认为统.............
  • 回答
    最近孔子的梗,如果要说得详细又有人情味,那得从几个角度去聊。这玩意儿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而是大家在生活里,尤其是网络上,对孔子这位几千年前的圣人,重新进行了“解读”和“再创作”,然后就有了这些让人忍俊不禁的“梗”。首先,为什么偏偏是孔子?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名人多了去了,为啥孔子就成了“梗王”?这.............
  • 回答
    要说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的名人,这话说得稍微有些笼统。更准确地说,他们生活在春秋末期,是那个变革动荡时代的重要思想家。孔子比老子稍微年长一些,两人大概率是见过面的,甚至有过交流,这在史书中也有所提及。之所以《论语》被我们现在人认为“浅显易懂”,而《道德经》则显得“晦涩艰深”,这背后有几个很重要的原.............
  • 回答
    这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触及了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心理。要说清楚“黑孔子”这件事,我觉得得从两方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说,而且这两方面,还真不一定是互相排斥的,有时候甚至是交织在一起的。第一种情况:纯粹因为讨厌孔子这个人及其思想这种情况呢,可以理解为是针对孔子本人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价值体系的一种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