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孔子的梗是什么意思?

回答
最近孔子的梗,如果要说得详细又有人情味,那得从几个角度去聊。这玩意儿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而是大家在生活里,尤其是网络上,对孔子这位几千年前的圣人,重新进行了“解读”和“再创作”,然后就有了这些让人忍俊不禁的“梗”。

首先,为什么偏偏是孔子?

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名人多了去了,为啥孔子就成了“梗王”?这事儿得怪他太“有名”了。孔子在中国文化里的地位,那叫一个根深蒂固,深入人心。从小到大,教材里、课文里、故事里,哪哪儿都有他。他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学而时习之”啊,说实话,很多时候我们听着,但未必真理解透彻,或者觉得离生活有点远。

然而,正是因为他太“经典”,太“官方”,反倒给了大家一个“反叛”的空间。就像一个太过严肃的老师,偶尔开个玩笑,反而特别有笑果。人们发现,把孔子那些教导,用现代的、口语化的、甚至有点“不正经”的方式说出来,或者把他放到一个现代的场景里,就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戏剧性,这就是梗的魅力。

最近火起来的“孔子梗”,大概有这么几类:

1. “被迫”学习/内卷的孔子:

这是目前最火的一类。“内卷”这个词大家太熟悉了,就是竞争激烈,大家都在拼命,但好像又没啥实质性的进步。大家就发现,孔子当年那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时常去温习,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吗?——这话用在今天,太有反差了。

想象一下,一个每天被无数作业、考试、补习班压得喘不过气的学生,他看到这句,心里可能会想:“啥?学习还开心?你倒是开心给我看啊!”于是,孔子就成了那个“活在古代,不懂现代人痛苦”的代表。

举个例子:

有人发一张古风画,画着孔子在认真读书。下面配文:“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现在的我:学到秃头,不亦社死乎?”
或者,有人在抱怨加班,发一条朋友圈:“今天又被老板PUA了,感觉身体被掏空。孔子:‘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我:‘君子求个双休,小人求个准时下班!’”

这种梗,本质上就是把孔子那些“经典语录”,强行往现代人各种焦虑、无奈、反叛的情绪上套,通过这种“错位”来制造笑点。它不是真的在嘲讽孔子,而是在借孔子来表达我们自己的心声。

2. 孔子“金句”的现代解读:

除了内卷,还有很多孔子的“金句”,也被用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来解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绝对的“普世价值”。但现在大家把它用得五花八门。比如,有人不想吃青菜,就说:“己所不欲,勿施于我!”(你不想吃青菜,别给我夹!) 这就有点小聪明,也挺接地气。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原意是说,即使和别人一起走路,也一定有值得学习的人。现在呢?有人会说:“三人行,必有一个玩手机。” 或者,“三人行,必有一个迟到。” 这就抓住了生活里的细节,把圣人的话语变得“不那么圣人”,反而更有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的(某个知识)不如喜欢它的,喜欢它的又不如以它为乐的。) 这话放在现在,就是“懂不如爱,爱不如玩”。有人把它用到学习、工作、甚至追星上,都挺合适。

3. 孔子“人设”的颠覆:

有时候,大家还会脑补一些关于孔子的“小故事”或者“小性格”。

比如,有人会说:“孔子要是活到现在,估计也是个被导师逼着发论文、被老板压着改方案的社畜。”
或者,把孔子塑造成一个有点“话痨”,一开口就讲道理,但讲的道理在现代人听来,要么太远,要么太“凡”。

这些“人设”的颠覆,其实都是一种“拟人化”的处理。把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拉到和我们一样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或者说“社畜”)的层面,产生一种亲近感和幽默感。

为什么这些梗会火?

解压和共鸣: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梗的出现,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的宣泄。通过对孔子这些经典语录的“戏谑”式解读,大家能找到共鸣,觉得“我也是这样想的”,从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放松。
文化自信的另一种体现: 听起来有点矛盾,但其实不是。我们对孔子的了解越深,越熟悉他的话,就越能玩出新花样。这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一种“二次创作”,是在承认其重要性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传承。就像大家喜欢改编经典歌曲一样,并不是不尊重原作者,而是觉得可以赋予它新的生命。
网络传播的特性: 网络本来就是一个充满创意和反差的地方。各种平台(比如抖音、B站、微博)为这些梗提供了土壤,让它们能够快速传播,形成一股潮流。一个好玩的梗,很容易被模仿、被改造,然后像病毒一样扩散开来。

总结一下,最近的孔子梗,最核心的特点就是:

把古代的圣人和现代的生活、情绪、焦虑进行“错位”和“嫁接”,用一种幽默、戏谑、甚至有点“反叛”的方式,来表达当下的感受。

它不是为了真的批评孔子,也不是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在这个信息爆炸、压力巨大的时代,人们用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来重新审视和对话这位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符号之一。这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人们与传统互动的一种新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部漫画《刃牙》

男主的父亲是一个“腕力家”,漫画中的设定就是靠个人武力可以对抗美国军队,名字叫范马勇次郎。

而众所周知,孔子是一个一米九可以举起城墙无敌的男人。

根据论语对此歪曲解读所衍生的语句,成为了玩梗人为证的句子。

再加上,孔子跟子路相识的故事,更使梗对历史上的孔子产生了一部分重合,更加深的玩梗人的心态。

早在此以前,就有了“跟你讲理你不听,就打到你听”这种孔子梗,准确来说范马孔次郎就是对孔子武力的过度演化。


《孔子》

稷下学宫,诸贤论道。

墨子:"人的反应能力是有限的,不要说猫,狗。就连蛇这样缓慢畸形的动物都比不过。但当人拿上武器,却可以轻而易举地站在一米开外将蛇干掉!人类的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一部工具利用史!

机关也好!武斗也好!无不如此。

除去技术以外的一切,皆是不纯之物!

而我,墨翟!此刻手中已经掌握了这个真理。我要利用机关术,平衡战国,达成和平,贯彻兼爱之道!"

孔子:"噗!"

墨子:"你笑什么。"

孔子:"竟然想要依靠外力,那是弱者的行为。以弱者自居,还妄想平衡战国。哈哈哈哈……"

墨:……你这家伙,

孔子(长袖一挥,亮出肌肉)

商鞅:(这……难道是……传说中足以扛起城门的麒麟臂!)

孔子:"如果国君不实行仁政,就不断的殴打他,直到实行仁政为止。

如果百姓不能仁爱,就不断的殴打他,直到仁爱为止。

弱者才需要外力,老夫,就是和平!这就是仁者无敌!

墨翟!你的纯度,太低了!"

春秋最强学说角逐!

《春秋道》堂堂连载!

user avatar

也有人说孔子的身高大概两米出头。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传达意思,和我们后世理解上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孔子的面相:

长大后的孔子容貌上也存在着多种缺陷,包括鼻孔外翻眼睛凸出大暴牙齿大耳垂肩双手过膝身材不匀等特征。但是这些仅仅是孔子的外部形象,“人不可貌相”,只要与孔子接触过的人,都会被他温和而充满正气,威严而不凶猛,谦虚而和气的内在气质强烈吸引。

这副尊容,第一面我估计会被他吓一跳。

哪里是文弱书生呢?

再说弟子,数量上不提了。单说一个,子路

据说子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能打。他听说孔子很厉害,没见面的时候各种放话。见面之后被孔子:

以德服人了

你自己理解孔子是怎么以德服人了吧。

无独有偶,在西方也有类似这样的人,就是马丁路德。不是马丁路德金(他俩在血缘上木有半毛钱关系)

16世纪初德意志的一个天主教修道士。说起修道士,我们一般会想到那种消瘦、虔诚的形象,但马丁·路德的长相可不是这样,你要是看画像会发现他有一张屠夫般强壮的宽脸,这个人精力充沛,性格坚毅。后来影响全欧洲的宗教改革就因他而起。

这世间的事情,实在太有趣了。

=====3.8日补充下======

1、实在没想到这个问题会这么火,我写了很多正经的历史理论方面的东西、小说的分析反而没啥市场,我好无语。

2、就孔子这个话题。不妨延申下,历史上很多牛人都是这样的。你看关羽,正史中他手里读的是《左传》而不是《春秋》,为啥呢?因为《左传》算是半本军事著作。至于为啥这里就不解释了。还有那个子路,本人也是很魁梧的。

3、文若书生这个形象其实,不算是偏见,但是我们是被科举影响后产生的。元朝以前的儒生都是能文能武的。打起仗来,杀气人来,极其不含糊。元朝改变了这一起,把儒生变成了我们现在认为的样子。

user avatar

图片从刃牙吧转载









user avatar

古代那帮哲学家大都是身强力壮要么就有势力的那种。

孔子本身身强力壮,也是个战斗高手;

墨子自己本身就是帮派老大;

乔达摩悉达多本身是个王子;

耶稣不大清楚,

穆先知本身就带过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