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在学论语,越学越觉得孔子很愚蠢怎么办?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在学习《论语》时产生的困惑。能够深入思考,并对圣贤的言行产生质疑,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学习态度。这说明您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地在消化和理解。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的时代,他的思想和实践,确实会因为时代的差异、社会背景的不同,以及我们现代人的视角,而产生一些看似“愚蠢”或者难以理解的地方。这很正常,也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时常会遇到的挑战。

我们不妨一起来探讨一下,为什么您会觉得孔子“愚蠢”,以及我们可以如何更深入地理解他。

一、 您觉得孔子“愚蠢”的可能原因(我们可以尝试列举一些常见的误解或不解之处):

在您没有具体指出是哪些地方让您觉得“愚蠢”之前,我先根据一般学习者可能遇到的情况,列举一些常见的“孔子愚蠢论”的来源:

1. “不违仁”的看似迂腐:
例子: 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在很多情况下,他会选择退让、温和处理问题,而不是直接对抗或采取激烈的手段。比如面对君主的失礼,他可能选择“席不正不坐,ということです”,而不是直接指责。
您可能觉得愚蠢的点: 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强调直接、高效,遇到不公不义,我们希望的是反抗和斗争。孔子的温和处理,在某些人看来,像是逆来顺受,不够果断,甚至是软弱。
深入思考的方向: 孔子的“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他的“不违仁”是在“仁”的原则下行事。在那个时代,君主拥有绝对权力,直接对抗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甚至对整个政治格局造成动荡。孔子更倾向于通过“移风易俗”、“感化”来达到长远的效果。他的“退一步”或许是为了“进两步”,是为了在困境中保存实力,等待时机。

2.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
例子: 《论语》中多次强调“君臣父子”之义,要求臣子忠于君主,儿子孝顺父亲。
您可能觉得愚蠢的点: 在现代社会,我们强调平等,反对森严的等级制度,尤其是在家庭和政治领域。如果君主是昏庸的,父亲是暴虐的,子女是否还要无条件服从?这种强调等级,似乎忽略了个体自由和权利。
深入思考的方向: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的时期,他强调这些秩序,是为了恢复社会的基本稳定和秩序。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非僵化的绝对服从,而是强调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例如,他对君主的“忠”,并非愚忠,而是“无违”,即君主有道,则忠;君主无道,则可以有所不从,但要以“仁”的方式。对父亲的“孝”,也强调的是顺而不悖,如果父亲有过错,儿子可以委婉地劝谏。关键在于“义”。

3. 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回答显得“保守”或“模棱两可”:
例子: 当子路问“闻道,可以行”,子曰:“有,人未有也。”子贡问:“如其礼乐,则札也;如其仁则吾未知也。”(子路问死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弟子问一些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有时显得不那么直接,或者说更侧重于原则性的引导。
您可能觉得愚蠢的点: 我们习惯于直接的“是”或“否”,习惯于具体的解决方案。孔子有时绕来绕去,或者强调“未知”,让人觉得他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甚至是在回避问题。
深入思考的方向: 孔子是教育家,他的教育方式更注重启发式和引导式。他希望弟子能够通过思考,自己找到答案,而不是被动接受。很多时候,他回答的是一个“道”的层面,而不是具体的“术”。例如,问“死生”,他引导弟子关注“生”的责任;问“鬼神”,他引导弟子关注“人道”。他的回答往往带有更深的哲学意涵,是在引导弟子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待问题。

4. 过于强调“德治”和个人道德修养:
例子: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德者,居之;德者,不专。”
您可能觉得愚蠢的点: 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倾向于制度和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仅仅依靠道德的力量,在面对恶人或者复杂的社会问题时,是否过于理想化和天真?
深入思考的方向: 孔子并非不知道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但他认为道德修养是根本。在他看来,如果为政者自身品德高尚,能够以身作则,那么民心自然归附,社会就能和谐安定。法律和制度是在道德基础上建立的保障,而不是替代道德。他认为,如果制度和法律都不能感化人心,那么最终还是需要回归到道德的层面。他的“德治”是对统治者自身素质的高要求。

5. 时代局限性:
例子: 孔子关于女性的某些看法(虽然《论语》中关于女性的直接论述不多,但其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女性的定位与现代有很大差异)。
您可能觉得愚蠢的点: 任何历史人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孔子作为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他的某些观念自然会受到那个时代社会结构、文化认知的影响。
深入思考的方向: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不能用现代的价值观去评判古代的人和事。学习孔子,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他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他思想的普适性和局限性。他的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检验,依然有其价值,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伟大之处。

二、 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孔子,化解“愚蠢”之感?

面对您提出的困惑,我建议您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 回到历史情境,理解其时代背景: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周朝的礼乐制度正在瓦解,各国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孔子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理解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孔子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 关注“道”与“术”的分野:
孔子的很多话是关于“道”的,是关于人生哲学、道德原则的。他不是一个具体的实操者,而是一个思想家和教育家。
当您觉得他“愚蠢”时,可以问问自己:他是在谈论一个抽象的原则,还是一个具体的策略?他的原则是否有其合理性?

3. 辨析“语境”与“弟子”的视角:
《论语》是弟子们记录的孔子言行录,是片段式的,有时需要结合上下文和不同弟子的提问来理解。
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的弟子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因为他看到了弟子们各自的特点和需要。

4. 区分“原则”与“权宜”:
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这是他的核心原则。但在实践中,他也会考虑“时”和“势”,有一定的灵活性。
您觉得“愚蠢”的地方,是否是他在某些特定情境下的权宜之计,而我们误以为是他一成不变的原则?

5. 与现代观念进行比较,但避免简单否定:
将孔子的思想与现代的价值观、社会制度进行比较,是学习过程中自然会发生的。
关键在于,比较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而不是简单地以现代的标准去批判古代。问问自己:为什么孔子会那样想?他的想法在当时解决了什么问题?他的哪些思想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6. 重新审视“愚蠢”的定义:
在某些时候,我们觉得“愚蠢”,可能是因为孔子的做法在我们看来“不够激进”、“不够直接”、“不够现实”。
但从长远来看,他的温和、他的坚持原则、他的教育方式,是否也蕴含着一种更深沉的智慧?比如,在权力斗争中选择退让,避免更大的冲突;在教育中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举个具体的例子来深化理解:

比如,《论语·阳货》中有一次,阳货想毒死孔子,就请孔子去吃饭。孔子的一个学生(孔子不愿提及名字,但通常认为是公明仪)替孔子去赴宴,但后来孔子对他进行了批评:“予岂徒бие असल्याची?吾恐阳货、 rzecz,而子不能无为也。”(我难道是白白地和他在一起吗?我担心阳货和人,而你却不能做到‘无为’。)

您可能觉得“愚蠢”的点: 阳货都要毒死他了,孔子不去反而派学生去,而且还担心学生“不能无为”。这听起来很窝囊,很被动。

深入思考的方向:
孔子的“仁”和“礼”: 在被请的情况下,“礼节上”孔子不便直接拒绝,如果他因为害怕而逃避,可能也失了礼节。
“无为”的深意: 这里孔子说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一种恰到好处、不越矩的行为方式。他担心他的学生在那种充满政治算计的环境中,会言行失当,反而为自己招致麻烦,甚至被阳货利用。孔子对弟子的爱护是深入骨髓的。
“君子不器”: 孔子不希望弟子变成一个单纯的工具或“器皿”,而是具有独立判断和道德操守的人。他担心学生被“器”,被阳货牵着鼻子走。
对政治的洞察: 孔子深知阳货的为人,他可能预见到阳货的宴请并非真心。他让学生去,可能也有试探、观望的意思,同时也是在为自己“不主动迎合”找一个合理的解释。

所以,与其说孔子“愚蠢”,不如说他的很多做法是建立在一种更深层、更复杂的人生哲学和政治智慧之上的。他的目标可能不是当下立刻解决问题,而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塑造一种更符合“仁”的社会和个体。

总结一下:

您现在觉得孔子“愚蠢”,是您在学习过程中开始独立思考的表现。这非常好!请不要因为这个感受而停止学习。相反,这正是深入研究《论语》的好时机。

请试着:
1. 放下先入为主的现代观念,尝试理解孔子的语境。
2. 多去了解一些儒家思想的解释,特别是对孔子思想的解读。
3. 关注孔子思想的“根本”与“枝节”,区分原则与策略。
4. 认识到学习经典是一个不断反思和深化的过程,很多问题需要时间去沉淀和理解。

如果您能具体指出是《论语》中的哪些章节或哪些话让您觉得“愚蠢”,我们可以一起更深入地探讨。期待您进一步的交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你们老师的问题,是课本的问题,也是教材的问题。但唯独不是孔子的问题。

简单来说,从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看,孔子是承前启后、兴灭继絶的关键性人物。孔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功绩是保存和传承了西周的礼乐文化,而落实到具体的“作品”上,孔子都是“述而不作”,其真正的功绩也是“删述之功”。能够代表孔子真正水平的,是《易传》、《春秋》等等——当然,这些高中课程也根本不会涉及。

至于《论语》,这个本质上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言论的记录。而《论语》所包含的范围,是孔子生活、教学的各个方面,这里面基本不包含什么学术论断。打个比方,我现在也可以仿照《论语》的样子,记录一下特朗普:

庚子年,美利坚国大疫。川皇欲复工,然众医不允。川皇乃曰“没人比我更懂复工”。

基本上,《论语》就是这么个东西。

如果还是不太好理解,那你可以把《毛泽东语录》也看成新中国的《论语》。《毛泽东语录》里也经常有这样的话: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我估计外国人看完了之后的反应可能是“就这”?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种片汤话居然是毛泽东这种人物说出来的?那毛泽东的水平也不咋样嘛。

但是,毛泽东的水平真的不咋样吗?《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以及各种调查报告,你都看过了吗?

所以,《论语》在以前都是给小孩子开蒙用的,因为《论语》本身的内容不算高深。但是,如果想要理解儒家文化,《论语》中的很多记录又能跟其他的经典相印证。所以,在古代,科举考试也经常从《论语》中出题。

当然,要把《论语》彻底解释清楚,那得需要传统文化的训练以及对儒家体系持续的研究。但是,在以考试为导向的高中,除非极少数顶级高中会有古代文化、古代思想史等领域的博士来给你们当老师,否则绝大多数人是不会给你们讲清楚《论语》是怎么回事的,只要能把课程大纲的要求落实就行了。

user avatar

是的,就是你不了解孔子的牛逼。

这不是废话……

之所以你认为孔子傻逼,是因为你的道德水准和孔子的不相符——虽然千百年来我们一直都以他老人家“立下”的道德水准为正确,但显然,最近百来年出现了偏差。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里用作对比的是“人命”和牲口。

陈成子弑君之后,多管闲事地劝鲁哀公出兵讨伐。

而这里则变成了道义——我们就不谈孔子行为的是否真有敲山震虎的意思在里面。

只说,如果一切都按照保存性命来作为行事准则,那古往今来的“傻逼”就未免太多了。

user avatar

我高中的时候也觉得自己天下第一,天天意淫着看破红尘,别人都是智障。

越长大,越知道自己的渺小卑微。

我自以为是的吊,别人根本不在乎。

孔子的吊,,,别人在乎了两千五百年。

现在吹孔子真心得不到什么好处,但是因为人家是真牛逼,无数人愿意去崇拜去仰望。

现在总有人把古人看的像傻逼,说儒家是亡国学说,亡国学说盛行了两千年,……

历史上评价高的人,都是大佬。因为他们死后无数人去吹捧,无数人去仰望,而不是自娱自乐。

历史上评价低的人,都是渣渣。不要想着翻案了,真的没用。除了近代由于政治原因导致的外,基本没有误判的。商纣王,隋炀帝,等等。

user avatar

偶然看到了这个问题,虽然已经有了一百多个回答,但仍禁不住心痒难挡,故不请自来,说上两句。

从题主所提出的问题主干和内容补充来看,题主提出了好几个问题:

1.“最近在学《论语》,越学越觉得孔子很愚蠢怎么办?”这个是题干所提出的主要问题。

2.“高中生,论语是课内的要求。教论语什么的真的有意义吗?”

3.通过具体事例,提出“想要通过白白葬送自己国家士兵的性命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平时孔子却还口口声声说着仁,难道看起来不傻逼吗?”的质疑。

4.“作为学生,学习《论语》真的有用吗?”这个问题可以和第2个问题合并成一个问题,即“作为学生,学习《论语》有用吗?有意义吗”

5.发出“要是学文言知识的话,那也别拿论语这种无趣的东西啊。”的质疑。

这五个问题,都反应了题主目前对《论语》的态度和对孔子的态度:

对《论语》的态度——抵触,不想学,感觉没用没意义。

对孔子的态度——没好感,觉得他愚蠢、傻逼。

上面几个问题,我们可以分条来回答,先回答孔子是否傻逼是否愚蠢的问题,即问题1、问题3.由于问题3 是通过事例对问题1的补充说明和论证。所以我们也以问题3切入。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答主都已经回答了,其中不少答主打比方讲道理,说得很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关注一点:隔壁陈成子弑杀了国君齐简公,孔子为什么要“多管闲事”地劝鲁哀公出兵讨伐。明知道打仗会死人,他还这样建议,这不是虚伪吗?不是傻逼吗?

当然不是。任何社会,大家要想安居乐业,那必须要和平、太平。要想和平,就必须要有秩序。任何一个正常的和平的社会一定是秩序井然的社会。在孔子看来,秩序井然的社会是怎样的呢?那就是西周建立的周天子——诸侯国君——卿大夫——士——庶民这样的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体制下,你大夫就是大夫,你怎么有资格去弑杀国君?如果大夫可以弑杀国君,那国君是不是也可以弑杀天子?如果都不遵守这个秩序的话,那不天下大乱了?天下大乱了死的人多,还是出兵讨伐齐国死的人多?而且,在当时,一国发生以下犯上的内乱,其他诸侯国发兵平乱是天经地义的,这不叫“管闲事”,而是“匡扶周礼”。比如在“曲沃代翼”事件中,曲沃庄伯攻打晋都,周桓王出兵讨伐庄伯;再比如宋国发生内乱,齐桓公主持“北杏会盟”意在干涉此事;再比如齐桓公死后齐国陷入内乱,宋襄公要出兵干涉。

事实上春秋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我们通常用“礼崩乐坏”来形容。这个说法看起来比较“虚”,《史记》里面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句话则说明得比较到位。要知道,这背后都是成千上万的性命。而这,恰恰就是没人再维护周礼甚至主动破坏周礼的结果。

当然,我们作为后来者,开启上帝视角,我们知道,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西周的那种世卿世禄宗法制必将会被淘汰,而孔子维护周礼的做法是逆历史潮流的,注定是会失败的。这都是后话,孔子毕竟是历史人物,毕竟有他的局限性,我们不必苛求。在他所处的那个历史环境中,他看到天下大乱,黎民百姓流离失所,他认为这是礼乐制度崩坏所导致的,因此他维护周礼,希望能够重塑西周那种“尊卑有序,贵贱分明”的秩序井然之社会,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概括起来就是,匡扶正义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义不容辞的事情,怎么能叫多管闲事呢?发动战争的目的是阻止更多生命的死亡,以战止杀,这怎么能叫傻逼呢?

第3个问题回答了,我们回到第1个问题:“最近在学《论语》,越学越觉得孔子很愚蠢怎么办?”

虽然题主说“回答的时候请各位大佬不要说,原因是你不了解,孔子很牛逼这样的空话。”然而事实是,通过上面我们对第3个问题的剖析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题主你确实是不了解的。至于孔子牛逼不牛逼,我们后面再说。其实对于中学生来说,不能理解孔子的思想《论语》的价值很正常,别说中学生了,觉得《论语》净是假话、空话、废话的成年人也遍地都是。我在十来岁的时候,也一样觉得特别特别枯燥特别乏味特别无趣。要正确理解孔子思想以及《论语》的价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人不仅有阅历、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先秦历史文化积淀和基础。

接下来,我们说说第5个问题,《论语》真的无趣吗?

我认为《论语》非常有趣。《论语》所勾勒出的孔夫子的形象,不是一个板着脸的迂腐教主,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有可爱的时候,有幽默的时候,有悲怆的时候,有无奈的时候,有愤怒的时候,他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富有生活气息的小老头儿。我们这里选几则他和子路互动的内容为例: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这天,孔子说,哎呀,要是有一天我的理想实现不了,我不得不去海外流浪的话,跟着我一块去的,恐怕只有子路了吧?子路一听到老师这话,那是非常高兴啊,觉得老师是在夸他肯定他。结果没想到孔子接下来说,子路这个人啊,除了勇气超过我,别的就没啥可取的了。我们可以想象到子路当时的表情以及孔子和其他弟子哈哈大笑的画面。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我们知道,南子是卫灵公夫人,虽然貌美,但名声不太好。孔子想通过南子然后在卫灵公那里实现自己的施政理想。所以就要去拜见南子。但是子路觉得,南子这样的女人,师父你怎么可以去见她呢?所以非常不高兴,甚至可能怀疑,师父啊,你去见南子,是不是因为人家长得漂亮啊。人最怕诛心,即便是孔子,面临这种情况,也不得不对天发誓,“如果我是你想的那样的话,那老天爷都会抛弃我啊……”我们可以想象孔子当时那种郁闷、窝火、委屈的样子……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子路推荐子羔为费地的长官,孔子觉得子羔火候还不够,还不足以担当此任,这种情况下让人家去当地方长官,是害了人家。所以说,子路啊,你这是害了人家啊。子路不同意了,说,老师啊,那个地方有黎民百姓,有田地有五谷,接触了解这些都是做学问,为什么一定要读书才算做学问呢?孔子顿时暴怒,“所以我讨厌强词夺理胡搅蛮缠的人!”

具体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言。《论语》是孔子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整理编撰的,但他们并没有那种一定要塑造一个板着脸的高高在上的教主的念头。在他们笔下,孔子是一个真实的接地气的人。在我看来,《论语》不仅有趣,而且通过它,我们才能了解到一个真实的有喜怒哀乐的会开玩笑会卖萌有愤怒有委屈的孔子。题主觉得无趣,一方面可能是老师讲得太死板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题主接触的范围和深度还不够。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学《论语》有什么用?

我认为,学《论语》,最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格调修养可以有多高,可以让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做一个怎样的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到了理论知识,然后经常在社会生活中去实践,通过实践检验知识、领悟知识,进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吗?《论语》开篇就说学习,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不正是为了获得知识获得能力不断提高自己吗?——《论语》开篇就提醒我们不仅要重视学习,而且还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以及怎样学习,你说有没有用?无论我们想要从事什么职业做什么事情,学习必须是第一步。

但是学习,却还要讲究方式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一定要同步,只知道学却不会思考不会分析,就会越学越迷惘,越学越糊涂,成为掉书袋的书呆子,看起来知道的知识多,却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见解。而如果只知道思考却不懂得去学习,人家都研究得很清楚了,地球是圆的,围着太阳转,你非得要通过“思考”觉得地球是方的,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那你就是怎样的人?就是一个无知而狂妄的二百五。

不仅如此,学习了知识还要会实践,以实践来检验知识,验证知识,巩固知识,这样,一方面我们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同时也才能真正领悟、掌握知识。

《小戴礼》里面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一个人关在屋子里面学习,无论多么刻苦多么投入,总会有自己的知识盲区以及思维盲区。在你苦学的时候,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前来,和你一起谈学问,谈理想,纵论天下,岂不快哉?!和怎样的人交流最快乐?肯定是和有共同语言的人啊,所以才有“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俗话嘛。这种情况我们在生活中不时就会遇到:在任何一个集体,如果我们感到没人和我们志同道合,没人和我们有共同语言,那是一件非常苦闷的事情的。即便是我们玩游戏,不也还要加入游戏交流群吗?这也是“有朋自远方来”啊……这种同道交流的快乐,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知道。当然,《论语》里面所说的范畴,更多是侧重学问方面。这句话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自己一个人闷着头学习,还要多和有共同志趣的人交流,切磋交流,这样才能体会到那种特别的快乐。

别人不了解我误会我,然而我却不生气不怨恨。这是怎样的格调和修养!反正我现在还做得远远不够,有些时候,我可以耐心解释,有些时候,我一笑置之,但有些时候,我依然会生气甚至愤怒。其实仔细一想,生气愤怒能消除误会解决问题吗?不能。人家误会我,是因为在沟通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只要把问题说开了就OK了。生气、愤怒不仅无助于消除误会,反而可能增加误会,激化矛盾。这个问题,我们在和家人、朋友、同学、同事交往中时常会遇到。孔子给出的建议是,不要生气,不要怨恨,心平气和,寻找合适机会,再消除误解。然而道理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在实践去中做到,可能是很长时间才可以的。做到了,我们可以说,哈,在这个问题上,我可以算得上“君子”了。不过,从《论语》所反映的孔老夫子形象来看,他老人家好像也有因为被误会而忍不住怼人的时候,emmm……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现实中,我们绝大多数人总是会经历物质方面的烦恼。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一个名叫王健林的爹。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钱确实重要,我们不否认。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眼睛只盯着钱?我们可不可以有更高的追求。颜回一竹筐饭,一瓢清水,住在城中村,像个乞丐一样,换作别人,是受不了那样的生活的,然而颜回却快乐。为什么?因为,他有乐观生活的态度,他有更高的理想,他有更高的追求。他并不在意一时半会的生活清贫,他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学问,自己的人格,自己的理想抱负。东晋名将王猛发达之前异常贫寒,一边和权臣桓温纵论天下,一边抓身上的虱子,“扪虱而谈”的这种从容,就类似于颜回陋巷之乐。

这类例子在《论语》里面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是俗人凡人,然而学《论语》,我们可以知道人的修养、格调可以达到怎样的境界。我们不见得就一定要做圣人,不见得就必须高尚,然而学《论语》,可以让我们,至少不那么鄙俗。

user avatar

你这和黄药师差不多

纠结偷吃祭品的为什么有一妻一妾

纠结为什么四处求官

从论语里边找逻辑漏洞

但是没什么意义

这些不影响论语里边想表达的意思


实际上作为孔子语录

和苏格拉底名言没啥区别

你把他翻译成文言文,和论语没啥区别


还有亚里士多德


多了去了


现在你再看论语

是不是就平心静气的多了??


孔夫子讲究的是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他削春秋删诗经作十翼注解周易

没留下啥著作

都是后世弟子收集的

你要是看孔子家语里边,孔子大部分篇幅都在讲人死了怎么埋什么级别的人埋什么坟,估计更蒙圈··


儒家其实就是一般,但是架不住后世千年,整个中国最聪明的人都在给他添砖加瓦,一个字都能解读一本书出来

当然没什么卵用就是了

现在大学里,我们学习理工科就不说了,人文学科里的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法律教育都算上,儒家的课程只能在选修课见了···



后人干的就是给他添乱

比如

这个网站

呵呵哒····

这种伪国学大师,你让他解读易经?解读春秋?

哈哈,他估计读都读不通顺··

反而简洁明了,给不认字的长工背的弟子规,他们可以用来装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