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文化有自信,和科学对待中国文化并不矛盾。
如果从历史来看,中国文明在同时期能达到的高度,以及其不断的延续和传承,在人类文明史几乎是唯一的。
但是,需要警惕的是将这些东西神圣化,甚至是用“以今证古”的方式来确认前人的伟大,这就是扯淡了。
很多人之所以在中国文化的自信与不自信之间游移不定,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人一谈到文化,就无法客观对待它。
一个国家在古代有辉煌灿烂的文明,与这个国家的文化存在巨大的缺陷,二者并不矛盾。你写计算机代码写多了,bug也多啊。
要是把中国看成一个网站的话,那这个网站都不间断运行几千年了,没点“屎山”也说不过去吧?
但很多人在文化上偏偏就会陷入二极管思维,因为你有“屎山”,所以你这网站就该关了。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别人否定你的时候,肯定捡你的短处说,打人专打脸嘛。
可一个人如果自诩有点理性的话,也该知道取长补短、融会贯通的道理吧?
不谈那些杂七杂八的虚幻玩意儿,书法、诗歌、漆器、青铜、丝绸、瓷器……这些东西中国即便不能说独步天下,但你拿出来与同时代的任何国家比,至少能不落下风吧?
当然,同时期的欧洲在建筑、雕塑、造船、冶金等方面的成就,也是令人称道的。
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假如说把中国看成一个艺术家,把西方看成一个工程师的话,那双方在文化上的不同特点是非常鲜明的。本来双方是可以各自活得好好的,但偏偏有人就会说“诶,你看那个搞艺术的,大学二年级的高数都不会诶”。
他会不会高数,影响他的艺术成就么?
这方面你就不如学学钱钟书。看看他的《管锥编》,中西方文化典故、学术著作信手拈来,古今中外融汇在一起,既不厚此薄彼,也不以今非古,反而是中西互证互现。在《管锥编》里,你能看到的不是谁高谁低,而是中西方文化交相印证彼此的辉煌成就。
从学术的领域来讲,一个人对一个事物的真正自信,来自于其对这个事物本身的客观看待与深入理解。文化应当是为人所服务的,而不是让人拿来攻讦的工具。
明明是能“我全都要”的事儿,非得搞个非此即彼,委实没这个必要。
我们的传统艺能是把很多人的事情通过一些成本相对小的付出给干好,
这才是传统文化的根。
北京这些退休的老头老太太,手里退休金比沿海事业单位在职的都高,他们有需求贴什么三伏贴,嚷嚷冬病夏治,不给贴就闹,
正经办法就是开一些医院,让他们排队去贴,贴完了兴高采烈,挤公交都敏捷+10,力量+10,还得配合电视里的养生节目,让他们闲着无聊看着解闷。
还有些年轻人想得太多,说得太多,做的有限,执行力有限,
这种人给他个易经之类的,消磨他的琢磨心,整饬他的语言系统,让他说出来的话不至于被有执行力的人拿来当个号令就可以了。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得维护汉民族的大一统,还得对付东南西北杀过来的小弟,太imba了,老百姓动不动农闲的时候称个帝起个义,太绵软了被人家打到首都就投降改朝换代了,
一切的你说的这些东西,都是差不多围绕着一个意图来架构的,
你对什么感兴趣不应该影响你对世界根本的看法。
没关系。你可以好好学习西方科学、哲学和医学,你就不会不自信了。
初衷有点问题。
你要这么想,你手里的书,是两千年前的人写的。
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幸运,很神奇的事情。
尤其是这文字和语言,竟然都是两千年前的,而你竟然还能看懂。
除了神奇的汉语和汉文化,还有谁?
……
当你把古代典籍当成文物去看待的时候,你的心态立刻发生变化了。
历史本身就是价值,时光是有份量的。
读古籍,具有某种神圣性。
同时,这也是一次新奇的旅行,就像《寻秦记》一样,你将返回旧时空,与历史上的智者展开对话。
……
然后再讲怎么读。
要先读史。
因为不回到历史的语境,你不可能真正理解先贤为什么会那样写。
所以了解那个时代,了解中国的历史,非常重要。
把经典置入历史语境中,经典才能是活性的。
否则你根本不可能真正理解经典。
……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切知识都是人类的财富,不必分东西,也不必论输赢。
看书,是因为喜欢,而不是为了找到自信。
这就对了
这样你才能以一个当代青年应有的理性活在当下
你的感觉没错。
文化自信是个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是让你相信就行了,是立场先于观点,而不用反思是否有道理。对此无需讨论。
你会感到矛盾说明你真的看进去了,并且试图用中国传统的思想资源来处理现代问题,自然感到处处受阻。
你在是个中国人之前,是个现代人。今天活在这个国家里的每个人在精神层面,都更接近一百年前的欧洲人,而非一百年前的清朝人。
“现代”的诸多概念在我们看来已经是天经地义的,而意识不到我们的许多观念在中国古代根本不存在。公正,品等,自由,全都是现代的产物。而困扰现代人的问题也不会是古人思考的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说,无论东西方,古代的思想资源都只是死物,是有待于今人重新阐发,重新解释,才能应对当下世界的。孔子与列维纳斯,老庄与海德格尔,这些当下的比较研究不是为了证明谁比谁先进,而是为了从相异的传统里激灵感,终究是面对解决现代性问题。
至于有人说“是因为你读的不够多,不到位”,这属于盲目崇古,为了研究而研究。这套逻辑套在任何东西上都适用。“你不懂是你没学到位,一本道德经够你学一辈子啦”然后无限循环。根本是占据话语权打压异己的手段。
能讲出来的才是道理
即便理解不到位,残缺着讲出来也有讨论的空间
即便是“不可言说”,如维特根斯坦,也能尽力勾勒出可说的边界,然后探寻言说“不可言说”之物的方法
既讲不出来,却自认比大家都高明,沉浸在“得意忘言”的所谓“境界”里,四处宣扬“老祖宗的智慧”,本质是权力欲作祟,以话语打压他人。
属于放屁。
你说的这些中国文化的内核是一些分立的“道理”,道理怎么样不还得去芜存菁。“文化自信”是用来统战的,让广大人民群众都拥护国家的,不是让你自己思考的时候作为依据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