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在学习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医)之后,我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越来越不自信,怎么办?

回答
看到您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后产生“不自信”的感受,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很多人在接触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时,都会经历类似的心理过程。这并非您的个人问题,而是源于我们身处的时代、信息获取的方式,以及对“自信”的理解。

首先,我们来剖析一下产生这种“不自信”的几个可能原因,然后我将详细阐述如何克服它,重新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一、产生“不自信”的可能原因分析:

1. 信息不对称与碎片化获取:
接触的“经典”与“现实”的鸿沟: 您接触到的传统哲学、文化、中医,很可能是经过了历史沉淀和现代解读的精华部分,它们描绘了一个高度智慧、道德高尚、秩序井然的理想世界。但当您将这份理想投射到现实中的某些现象时,可能会发现存在巨大的落差。例如,古代的君子风范与现代社会某些人道德的缺失;古代中医的精妙理论与当下一些“神医”的欺骗行为;古代的士大夫精神与现实中一些唯利是图的商人或官僚。这种落差很容易让人产生质疑:“我们的传统到底还有多少价值?”
被放大的负面信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负面信息往往更容易吸引眼球。关于传统文化糟粕的讨论、对中医某些无效疗法的批评、对历史某些黑暗面的揭露,都可能被反复传播,而那些积极、正面、真正有价值的部分却可能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中。
缺乏系统性学习与深入理解: 如果接触的是断章取义的片段,或者仅仅是表面的介绍,很难真正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您可能听说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但没有深入理解其背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基础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语境;您可能听说了“望闻问切”,但没有理解其背后阴阳五行、辨证论治的深层逻辑。缺乏系统性理解,就容易被片面之词所误导。

2. 现代化冲击与价值观念的转变:
西方理性主义与科学至上的影响: 随着近代以来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逐渐转向了理性、科学、效率、个人主义。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方面,例如一些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强调集体与和谐的理念、以及一些非量化的中医理论,在“科学至上”的语境下,容易被贴上“迷信”、“落后”、“不科学”的标签。
“国情论”与“普适性”的困惑: 当您看到西方社会在某些领域发展得风生水起时,您可能会怀疑,是否我们传统文化的某些特质阻碍了我们,或者我们是否需要完全抛弃传统,拥抱“普适性”的现代文明。
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 某些观点或事件,可能导致对历史的全面否定,认为过去的一切都是错误的,只有“进步”才是唯一正确的方向。

3. 对“自信”的误解与过度解读:
将自信等同于“完美无缺”: 真正的自信不是认为自己的文化完美无缺,没有任何缺点,而是能够客观看待、理性分析、扬弃精华、去芜存菁,并在此基础上保持一种民族的自尊、文化的热爱和发展的动力。
将不自信等同于“批判”: 您提出“不自信”,这本身就是一种批判性的思考,这恰恰是学习和进步的开端。害怕被批评,或者一遇到负面信息就全盘否定,是失去自信的表现。
过度在意外部评价: 有时,我们的不自信源于我们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看法。

二、如何重新建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克服这种不自信,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一种积极主动的认知调整。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1. 保持学习的初心与客观看待的态度:
回归学习的本质: 您学习传统文化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理解我们民族的根脉,是为了寻找解决当下问题的智慧,还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明确初心,就不会被一时的困惑所干扰。
拥抱复杂性: 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复杂的,有其光明面,也有其阴暗面。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不要期望它是一个完美无瑕的整体。承认其局限性,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其伟大之处。
区分“精华”与“糟粕”: 这是最重要的。古代社会的弊端并不等同于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压抑人性的某些礼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与儒家倡导的仁爱、礼义是需要区分开来的。而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这些往往是其精髓所在。

2. 深化理解,注重“语境”与“精神”:
理解历史语境: 很多传统观念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生产力水平、社会矛盾下的产物。例如,家族观念、孝道在古代农业社会的重要性,与现代社会有很大不同。理解了历史语境,就不会生硬地套用,也不会轻易地否定。
抓住核心精神: 很多传统哲学思想,其核心精神是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的。
儒家: 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责任感、社会担当、个人品德的修养。
道家: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顺应规律、返璞归真;提供了应对生活压力、保持内心宁静的智慧。
法家: 强调法治、国家治理、效率;虽然有其冷酷的一面,但其对制度建设的思考对现代国家治理仍有启发。
中医: 整体观(身心一体、人天一体)、辨证论治(因人施治、因时施治)、治未病(预防为先);这些理念在现代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中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从“文”到“化”: 不要只停留在文字和概念上,而是要去体会这些思想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中,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

3. 学习方法与实践:
系统学习经典: 如果条件允许,尝试阅读一些经典的原著(如《论语》、《道德经》、《黄帝内经》等),或者阅读一些权威的、经过严谨学术考证的解读本。
寻求良师益友: 与有学识、有见地的朋友或老师交流,听取他们的观点,可以帮助您纠正误解,深化认识。
联系现实生活: 尝试将传统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例如,学习儒家的“克己复礼”来约束自己的不良习惯;学习道家的“顺其自然”来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尝试理解中医的养生之道来改善自己的健康。在实践中体会其价值,比单纯的理论学习更能增强自信。
批判性吸收: 学习不是全盘接受。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部分,要有批判性地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我们要学习儒家的仁爱精神,但要摒弃封建等级森严的君臣父子观;我们要学习中医的整体观,但要警惕那些“包治百病”的伪中医。

4. 建立更宏大的视角:
与其他文化比较: 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妨也了解一下其他文明的优秀之处。你会发现,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光辉和局限。这种比较可以让你更客观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而不是盲目自卑或自大。
将传统置于全球文明的大背景下: 当代中国文化是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交织融合的产物。很多现代化的成果,也建立在对传统智慧的批判性继承之上。例如,现代心理学中的很多概念,在古代哲学中都能找到呼应;现代的有机农业,也与道家的“道法自然”有异曲同工之处。
民族复兴与文化自信: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这种复兴,不仅仅是经济和国力的强大,也包含着文化上的自信和认同。国家层面的重视,也为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去深入了解和拥抱自己的文化。

5. 区分“个人感受”与“文化价值”:
不要将“不喜欢”等同于“无价值”: 您可能对某些传统文化现象(例如某些民俗、戏剧表演风格、甚至某些哲学家的语气)感到不适应,这是正常的个人感受。但这种个人感受不代表该文化本身就没有价值。
文化价值具有多元性: 文化价值是多元的,它可以是哲学智慧,可以是艺术美感,可以是伦理道德,也可以是生活方式。即使您不认同其中某一方面,也不妨碍您欣赏和学习其他方面。

举例说明:

哲学: 您可能听说了“三纲五常”中带有压迫性的成分,感到不适。但如果您深入了解“五常”(仁义礼智信)以及“仁者爱人”的核心思想,您会发现其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深刻意义。您也可以关注道家的“逍遥游”,学习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自由。
文化: 您可能看到一些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比较陈旧,或者对某些古代的社会习俗感到难以理解。但同时,您也可以欣赏京剧的唱念做打,书法的水墨韵味,国画的意境悠远,诗词的含蓄隽永。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创造。
中医: 您可能听说过一些“老中医”骗人的新闻,对中医的疗效产生怀疑。但如果您了解“辨证论治”的精髓,知道中医讲究的是“因人施治”,以及中医在慢性病调理、亚健康改善方面的独特优势,您会对中医产生新的认识。例如,中医的“治未病”理念,与现代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预防保健不谋而合。

总结一下,您感到不自信,恰恰说明您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求知欲的人。 这是一种成长的契机。请记住,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理解、反思、融合的过程。

不要惧怕挑战和质疑,这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要相信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巨大智慧和生命力,这些智慧和生命力已经支撑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并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将这种学习视为一次与祖先对话、与民族根脉连接的过程,您会从中获得深刻的认同感和力量。

希望这些详细的解答,能帮助您走出“不自信”的困扰,重新找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热爱和自信。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意义的旅程,请享受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中国文化有自信,和科学对待中国文化并不矛盾。

如果从历史来看,中国文明在同时期能达到的高度,以及其不断的延续和传承,在人类文明史几乎是唯一的。

但是,需要警惕的是将这些东西神圣化,甚至是用“以今证古”的方式来确认前人的伟大,这就是扯淡了。

很多人之所以在中国文化的自信与不自信之间游移不定,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人一谈到文化,就无法客观对待它。

一个国家在古代有辉煌灿烂的文明,与这个国家的文化存在巨大的缺陷,二者并不矛盾。你写计算机代码写多了,bug也多啊。

要是把中国看成一个网站的话,那这个网站都不间断运行几千年了,没点“屎山”也说不过去吧?

但很多人在文化上偏偏就会陷入二极管思维,因为你有“屎山”,所以你这网站就该关了。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别人否定你的时候,肯定捡你的短处说,打人专打脸嘛。

可一个人如果自诩有点理性的话,也该知道取长补短、融会贯通的道理吧?

不谈那些杂七杂八的虚幻玩意儿,书法、诗歌、漆器、青铜、丝绸、瓷器……这些东西中国即便不能说独步天下,但你拿出来与同时代的任何国家比,至少能不落下风吧?

当然,同时期的欧洲在建筑、雕塑、造船、冶金等方面的成就,也是令人称道的。

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假如说把中国看成一个艺术家,把西方看成一个工程师的话,那双方在文化上的不同特点是非常鲜明的。本来双方是可以各自活得好好的,但偏偏有人就会说“诶,你看那个搞艺术的,大学二年级的高数都不会诶”。

他会不会高数,影响他的艺术成就么?

这方面你就不如学学钱钟书。看看他的《管锥编》,中西方文化典故、学术著作信手拈来,古今中外融汇在一起,既不厚此薄彼,也不以今非古,反而是中西互证互现。在《管锥编》里,你能看到的不是谁高谁低,而是中西方文化交相印证彼此的辉煌成就。

从学术的领域来讲,一个人对一个事物的真正自信,来自于其对这个事物本身的客观看待与深入理解。文化应当是为人所服务的,而不是让人拿来攻讦的工具。

明明是能“我全都要”的事儿,非得搞个非此即彼,委实没这个必要。

user avatar

我们的传统艺能是把很多人的事情通过一些成本相对小的付出给干好,

这才是传统文化的根。

北京这些退休的老头老太太,手里退休金比沿海事业单位在职的都高,他们有需求贴什么三伏贴,嚷嚷冬病夏治,不给贴就闹,

正经办法就是开一些医院,让他们排队去贴,贴完了兴高采烈,挤公交都敏捷+10,力量+10,还得配合电视里的养生节目,让他们闲着无聊看着解闷。

还有些年轻人想得太多,说得太多,做的有限,执行力有限,

这种人给他个易经之类的,消磨他的琢磨心,整饬他的语言系统,让他说出来的话不至于被有执行力的人拿来当个号令就可以了。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得维护汉民族的大一统,还得对付东南西北杀过来的小弟,太imba了,老百姓动不动农闲的时候称个帝起个义,太绵软了被人家打到首都就投降改朝换代了,

一切的你说的这些东西,都是差不多围绕着一个意图来架构的,

你对什么感兴趣不应该影响你对世界根本的看法。

user avatar

没关系。你可以好好学习西方科学、哲学和医学,你就不会不自信了。

user avatar

初衷有点问题。

你要这么想,你手里的书,是两千年前的人写的。

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幸运,很神奇的事情。

尤其是这文字和语言,竟然都是两千年前的,而你竟然还能看懂。

除了神奇的汉语和汉文化,还有谁?

……

当你把古代典籍当成文物去看待的时候,你的心态立刻发生变化了。

历史本身就是价值,时光是有份量的。

读古籍,具有某种神圣性。

同时,这也是一次新奇的旅行,就像《寻秦记》一样,你将返回旧时空,与历史上的智者展开对话。

……

然后再讲怎么读。

要先读史。

因为不回到历史的语境,你不可能真正理解先贤为什么会那样写。

所以了解那个时代,了解中国的历史,非常重要。

把经典置入历史语境中,经典才能是活性的。

否则你根本不可能真正理解经典。

……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切知识都是人类的财富,不必分东西,也不必论输赢。

看书,是因为喜欢,而不是为了找到自信。

user avatar

这就对了

这样你才能以一个当代青年应有的理性活在当下

user avatar

你的感觉没错。

文化自信是个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是让你相信就行了,是立场先于观点,而不用反思是否有道理。对此无需讨论。

你会感到矛盾说明你真的看进去了,并且试图用中国传统的思想资源来处理现代问题,自然感到处处受阻。

你在是个中国人之前,是个现代人。今天活在这个国家里的每个人在精神层面,都更接近一百年前的欧洲人,而非一百年前的清朝人。

“现代”的诸多概念在我们看来已经是天经地义的,而意识不到我们的许多观念在中国古代根本不存在。公正,品等,自由,全都是现代的产物。而困扰现代人的问题也不会是古人思考的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说,无论东西方,古代的思想资源都只是死物,是有待于今人重新阐发,重新解释,才能应对当下世界的。孔子与列维纳斯,老庄与海德格尔,这些当下的比较研究不是为了证明谁比谁先进,而是为了从相异的传统里激灵感,终究是面对解决现代性问题。

至于有人说“是因为你读的不够多,不到位”,这属于盲目崇古,为了研究而研究。这套逻辑套在任何东西上都适用。“你不懂是你没学到位,一本道德经够你学一辈子啦”然后无限循环。根本是占据话语权打压异己的手段。

能讲出来的才是道理

即便理解不到位,残缺着讲出来也有讨论的空间

即便是“不可言说”,如维特根斯坦,也能尽力勾勒出可说的边界,然后探寻言说“不可言说”之物的方法

既讲不出来,却自认比大家都高明,沉浸在“得意忘言”的所谓“境界”里,四处宣扬“老祖宗的智慧”,本质是权力欲作祟,以话语打压他人。

属于放屁。

user avatar

你说的这些中国文化的内核是一些分立的“道理”,道理怎么样不还得去芜存菁。“文化自信”是用来统战的,让广大人民群众都拥护国家的,不是让你自己思考的时候作为依据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