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参加初中高中同学聚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当初学习好的同学很少来聚会,学习不好的都来了?

回答
最近参加了几个初高中同学聚会,确实发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当初班里那些学霸、尖子生,好像来的人不多;反倒是那些当年成绩平平、甚至有点“调皮捣蛋”的同学,反而成了聚会上的常客。刚开始还挺纳闷,后来仔细琢磨琢磨,觉得这事儿可能还真有点门道,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你想啊,咱们读书那会儿,大家的目标都挺明确的,就是考个好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那些学习好的同学,他们当年付出了太多努力,目标也相对清晰。毕业后,他们往往继续深造,读研、读博,或者直接进入一些高要求、高强度的工作岗位。他们的生活节奏可能更快,社交圈子也更广阔,认识了更多各行各业的人。

对于他们来说,同学聚会可能更像是一种“锦上添花”的社交活动。如果聚会能帮助他们拓展人脉,或者回忆一下青春,那当然好。但如果只是单纯地见见老同学,聊聊过去的时光,他们可能觉得时间成本比较高。毕竟,他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另一个轨道,有了新的追求和新的社交圈。有时候,同学聚会这种“集体回忆”的性质,可能对他们来说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吸引力。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和几个关系特别铁的朋友单独小聚,或者参加一些更符合他们现在身份和兴趣的活动。

而且,你想,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在学校里的时候,大家对他们的期望值就很高。他们可能从小就被贴上了“优秀”的标签,背负着一些“光环”。毕业后,他们可能也希望维持这种状态,或者继续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如果参加同学聚会,万一大家聊到的话题都是围绕着“现在混得怎么样”,万一他们感觉自己并没有达到大家预期的那种“顶尖”状态,或者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内心的成长和成就感,而不是外界的评价,那他们也可能不太愿意主动去参加这种容易让人产生比较和压力的场合。

再换个角度说,学习不好的同学,当年在学校里可能过得没那么顺遂。学习上的压力、老师的关注度、同学之间的比较,这些都可能让他们觉得在学校里并不是最自在的。很多时候,他们可能更渴望的是一种“被认可”,一种在离开学校后,重新找回自信和存在感的机会。

这些同学,毕业后可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也许他们没有走传统意义上的“精英路线”,但他们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某些行业里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或者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对于他们来说,同学聚会可能不仅仅是见老同学那么简单,更像是一种“翻身仗”的展示,一种向当年可能不看好自己的人证明“我也能过得很好”的机会。他们更渴望分享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和变化,看看当年那些“学习好”的同学现在怎么样了,也顺便聊聊自己的故事,找回一些当年的“存在感”。

而且,当年在学校里,学习好的同学可能因为成绩突出,更容易成为老师和同学关注的焦点。而学习不好的同学,可能反而更能体会到“底层”的挣扎和不易,他们可能更懂得珍惜每一次与人建立联系的机会,更乐意分享自己的酸甜苦辣。在聚会上,他们更容易打开心扉,更容易产生共鸣。大家一起回忆当年那些“糗事”,一起吐槽老师,一起谈论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和后来如何克服,这种真实的、接地气的交流,对于他们来说更有吸引力。

还有一点,就是大家的心态变化。随着年龄增长,很多当初的学习成绩的界限其实在慢慢模糊。大家更看重的是一个人本身的品质、情商、以及这些年积累的人生阅历和智慧。学习好的同学,可能更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对这种“集体怀旧”可能没那么强的冲动。而当年学习不好的同学,也许他们更早地开始接触社会,经历了更多人生起伏,更能体会到“人情味”的可贵,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维系这些同学情谊,因为他们可能更知道,这些曾经熟悉的面孔,是自己生命中一段不可或缺的经历。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我知道有些当年学霸现在也经常参加聚会,他们可能就是纯粹喜欢和老朋友们在一起的感觉。也有些当年成绩不怎么样的同学,可能因为毕业后去了外地,或者生活忙碌,也来不了几次。这只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背后可能牵扯到大家不同的成长经历、人生选择、以及对“同学聚会”这个活动的期待和需求。

总而言之,大概就是,学霸们可能有着更宏大的目标和更广阔的视野,聚会对于他们来说可能不是“必需品”;而当年成绩一般的同学,可能更渴望在聚会中找到一种归属感、一种被认可,以及一种分享人生经历的平台。他们把聚会看作是连接过去与现在,展示自我价值的一个窗口,所以他们更愿意把这份时间和精力投入进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们好好读书就是为了离开这个环境,就是为了有一天以北京人、上海人自居啊。

user avatar

当初你们为什么会成为同学?

——因为你们住得近。

答案就这么简单。

我们大部分人小时候是“学区制”的,能成为同学,意味着本身就住得很近,父母辈可能还有渊源。

基于这个基础,成绩好的同学离开所在城市去读大学,去工作,而成绩不好的同学往往很早出来工作,这就导致了成绩不太好的同学的“生活圈”并没有因为年龄增长而有多大改变。

哪怕是买个房,估计也不会到其他城市买。

所以才有了聚会的条件。

user avatar

2.14更新

学校不重要专业重要已经获得官方支持,谁反对谁就是50w,谢谢

2.12更新

别搁那吹清北选调了,人家三本法学已经上岸了回到了自己永远的家,清北工科生幸运儿还搁那吭哧吭哧蹲基层呢。。。

蹲完基层清北学霸好不容易回来了,三本法学已经遴选去领导岗位/更好的单位了。。。

清北学霸咬咬牙也要遴选,打开岗位表一看:

“限制专业,法学大类”

流汗黄豆

我是分界线

2.10更新

计算机现在是看学历了,我给你们举几个师医公的例子吧。

我大学同学有个双胞胎妹妹,姐姐学习好但不知道为啥就来了我们这个亡牌专业。妹妹学习差一点,去了本省双非医科大学。

现在姐姐在制造业爆肝,钱不多,地理位置也不好;妹妹在协和读博。

我一个高中同学,高中就不好好学,最后考了个双非还是二本,法学大类。。。

现在直接省直机关了,也不用蹲基层。。。

这还不算完,进了体制,发现遴选真香啊,人家还可以更上一层楼。

985工科选调,蹲几年基层回来了(这还得是觉醒早的,更多人沉迷工科去制造业当工人去了),想走遴选去一个更好的单位,发现,嗯,没岗位。。。

我是分界线

前排回答看吐了。。。

原因很简单,学习好的,尤其是男生,当初被骗着学了工科,现在就业质量。。。着实没脸去啊。

我高中同学有几个在上海的,他们过节的时候会坐在一块吃个饭,挣得最少的是当初我们班前五,也是这几个人里学习最好的。可以说他的学历远远好于其他几个在上海的同学,知道人家啥学历不,本硕西交能动。为啥挣得少,他在传统主机厂,别的同学要么在互联网要么在金融,怎么比得过别人。

今年过年,同学群里发红包,知道最活跃的都是谁吗。是当初班里学习中等,学了文科或者计算机的人,红包一个接一个发,前十的同学们学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专业比如国际贸易,物理,能动。。。他们为啥要冒头?好不容易过个团圆节还被当初不如自己的同学贴脸嘲讽?

差不多得了,没上过好学校真以为学历多有用呢?

user avatar

其实,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不但同学聚会当初学习好的同学很少来,离校后常联系老师叙师生情的,也大部分是学习并不拔尖的学生。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因为真正学习好的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也很强。在同窗期间,他们很少去依赖同学和老师,他们更倾向于独自解决难题。(我说得是长久一直稳定好的那种,不是大起大落忽上忽下炸胡的那种,对号入座。)

这也往往会让其他同学和老师们误会,以为他们情商不高,书呆子,假清高,独来独往难交心,不合群......

你想,大家当初很少互帮互助,互动并不多,过后再强行去联络感情,是不是显得有点虚伪有点尴尬呢?


很多人就以为人家不来聚会是因为面子,当初学习那么好,现在却没我阔绰,没脸来......这么想,未免太小家子气。

当初人家学习比你好的时候没嘲笑过你,现在你比人阔绰了人家也不会去眼馋你。大家都很忙的,哪有空去管你是发达了还是落魄了?你穷和富跟别人有什么关系呢?所谓三六九等,谁又比谁高一等呢?也只不过是自己跟自己较劲的内心戏码而已,潮涨潮落,人生沉浮,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荣华富贵飞啊飞,世上人儿追啊追,哪有什么永恒的富贵贫穷?


其实大家一起走过青春岁月,成长在花季雨季,怎么可能不怀念呢?

可是喧闹的聚会,刻意的音乐,豪华的大餐,满屋的笑脸,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真正能交心的,能有几个?

远不如三五好友,简单几菜,红泥小炉,绿蚁新酒,唠唠家常,谈谈困惑,来得实在。


所以我看啊,人家不是故意躲着不来,

他们只是从小习惯了独行,

他们一直在独行......

人都是孤独的,无论结不结婚,聚不聚会,你总要去面对它。

与其费心思去研究他人,

不如,

我们让自己也优秀起来,

也在那最高处留下脚印,

去体验一下何为不胜寒,

勇敢面对真正的孤独吧!

user avatar

哪个女同学喝多了被交警拦了,当着全国人民的面要见“yuwei”,怎么办?

老子身为有个一官半职的实权公职人员,基本这辈子就用不到这些小市民同学。然而小市民们天天都需要用到我,用不到我来给他们办事,也用得到我的名字去装逼。

如果是党校同学,业务培训班同学,委培同学,甚至大学同学,老子都一定随叫随到,义薄云天,绝不含糊。初高中就算了,初中除了六个人,其他我名字一个都不记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