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像明末勋贵外戚、民国孔宋等既得利益集团,为何宁肯最后两败俱伤,也不愿割肉出让部分利益?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于“利益”与“命运”的殊死搏斗,是群体性心理、历史惯性以及权力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明末勋贵外戚和民国孔宋大家族,他们并非天生就抱着“两败俱伤”的心态,而是被一系列因素一步步推向了那个无法回头的境地。

1. 利益的“固化”与“不可分割性”:

想象一下,一个家族世世代代都掌握着某个行业的核心资源,比如明末的土地、军权,抑或是民国时期掌控的金融、实业。这些利益就像是他们的“血液”,已经深入骨髓,构成了家族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石。

明末勋贵外戚: 他们手中的土地不仅是财富,更是他们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的根本。卖掉一块地,可能就意味着少了一批可以供养家丁的收入,少了可以影响地方官员的筹码。军权更是如此,没有了兵权,他们与普通士绅就无异,过去的荣光瞬间化为泡影。他们的利益是高度关联和相互支撑的,剥离一部分,很可能导致整个体系的崩溃。
民国孔宋大家族: 他们在金融、贸易、实业等领域的布局,是多年积累的结果。银行的股份、工厂的控制权、海关的特权,这些构成了他们的商业帝国。一旦松动金融领域的控制权,比如允许其他势力进入银行体系,就可能影响到他们对资金的调度和流转,进而影响到其他产业的运作。他们的利益模式更像是现代化的产业集团,一旦被肢解,对整个集团的打击是系统性的。

因此,对他们而言,“割肉”不是小小的让步,而是对自身存在根本的动摇。他们看到的不是“出让一部分”,而是“失去一切”。

2. “我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的心态:

这是一种极端的“零和博弈”心态。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可能受到威胁时,第一反应不是寻求共赢的解决方案,而是想着如何将威胁扼杀在萌芽状态。

“我们辛苦积累的,凭什么给别人?” 这种心理根深蒂固。他们认为自己拥有这些利益是理所当然,是凭借家族的功劳、能力或者历史的传承。当改革派或者新兴势力提出利益分配的诉求时,他们觉得这是对他们劳动成果的掠夺。
“如果不能保住我的,那也别想让别人轻易获得。” 这是一种毁灭性的思维。如果他们被迫失去现有的一切,那么他们宁愿让整个社会秩序崩塌,让改革的红利落空,也不希望看到那些“后来者”因为自己的牺牲而受益。这种心态在政治斗争尤其明显,当一方感到自己无法获胜时,可能会采取玉石俱焚的策略。

3. 对未来的不信任与对“改革者”的敌视:

他们对改革的意图往往抱有深深的怀疑。

“所谓的改革,不过是想取代我们。” 这是他们最普遍的担忧。他们 melihat 改革派的诉求,并非真心为了国家好,而是借机夺取他们的权力地位和财富。因此,任何形式的“让步”都被视为策略性的陷阱,一旦踏入,就万劫不复。
对新兴势力的不屑与敌视。 明末的那些文官集团,民国的资产阶级,在他们看来,要么是“寒门”、“草根”,要么是“新贵”,缺乏“正统”的根基和“高贵的血统”。他们不认为这些人有能力管理好国家,更不相信这些人会遵守既有的游戏规则。这种傲慢让他们不愿意与这些人平等对话,更别提分享利益。

4. 权力结构与制度的惯性:

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往往是围绕着这些既得利益集团构建的。

明末: 宗法制、封建残余,以及官员与勋贵之间的利益绑定,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僵化的体系。皇帝的权力也受到这些势力的牵制,难以推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们本身就是这个权力结构的一部分,改革意味着要打破自己所在的那个“壳”。
民国: 虽然有西方的政治思想传入,但中国的政治结构仍然受到传统势力和军阀的影响。孔宋家族作为联系中西方的桥梁和代表,他们的利益与当时的国家经济命脉紧密相连。政府的改革如果触及到他们的根本,很容易引发内部的巨大阻力,甚至导致政局不稳。

他们习惯于在既有的权力框架内运作,任何超出这个框架的改革,对他们来说都是巨大的威胁,因为他们不确定在新框架下自己还能获得多少利益,甚至能否生存。

5. 路径依赖与无法转型的困境:

长期以来,他们的财富和权力来源相对单一,转型成本巨大且风险极高。

明末勋贵: 习惯了靠土地租金、俸禄和特权生活,让他们去搞工商业,或者适应新的税收制度,是极其困难的。他们的教育背景、社会关系网,都让他们难以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模式。
民国孔宋: 虽然已经开始涉足现代经济,但他们的核心利益仍然与旧有的特权经济模式(如海关、金融特许权)紧密相连。如果要彻底拥抱自由市场经济,必然要放弃一些垄断性的特权,这对他们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一旦决定“割肉”,意味着他们家族的整个发展路径都需要重塑,这比死守既有利益要困难得多。

6. 时间的紧迫感与信息不对称:

在某些关键时刻,他们可能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仔细权衡和做出最优选择。

“最后的疯狂”: 当统治集团或社会危机爆发时,很多时候,既得利益集团会选择以更强硬、更极端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是采取渐进式的让步。他们可能认为,只要挺过这一关,一切还能回到原点。这种“骑驴找马”的心态,最终往往是“驴马尽失”。
信息不对称: 在封建时代,信息传递不畅,他们可能无法准确了解改革的真实意图和可能的后果;在民国时期,虽然信息流通加快,但政治博弈中的信息战也十分激烈,他们也可能被误导或低估了对手的力量。

总结一下,他们宁肯两败俱伤,也不是出于一种主动的“破坏欲”,而是:

利益的绝对化: 认为自己的利益是不可动摇的,一旦动摇就是灭顶之灾。
对外部力量的极度不信任: 认为任何试图触碰其利益的行为都是阴谋。
权力结构的自我保护: 改革触及的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权力基础。
转型能力的缺失与路径依赖: 无法适应或不愿适应新的游戏规则。
“得不到的就毁掉”的极端心态: 在无法保全自己时,宁愿拉所有人下水。

最终,这种“宁死不屈”的态度,就像是一场赌博,赌的是“情况能好转”、“对手会退让”或者“能挺过去”。然而,历史往往是无情的,当赌错了方向,等待他们的,便是无可挽回的衰落,甚至是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他们的悲剧,在于未能看清时代的洪流,未能懂得“适时放手”的智慧,最终被自己固守的利益所吞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说这些话的人应该把《崇祯长编》、《崇祯实录》拿出来好好读一百遍。


因为但凡看过《崇祯长编》和《崇祯实录》的人,也说不出”明末勋贵不出钱”这种话;明朝朝廷但凡有点屁事就会号召臣子们捐款,大臣们动不动就捐一年俸禄。


哪里是什么一毛不拔?


满朝文武都捐钱,谁敢不捐?


“工科給事中顏継祖因插警缺餉請令百官捐俸”


崇祯元年六月,因为边军军饷不够,于是上书崇祯,希望崇祯批准文武百官捐工资。


 “總督薊遼喻安性奏各属捐助陵工銀六千四十八兩”


崇祯元年十二月,蓟辽总督率全体工作人员为天启帝陵墓捐银6048两。明末银贵钱贱,这差不多就是蓟辽总督府所有工作人员一年的薪水。


“各官俸薪全捐,鄉紳優免半扣,皂快工食十去其三,舉監供丁十存其五。”


以上是崇祯二年湖广道御史李元给崇祯帝奏折里的原话,因为战争以及各种开销,天启朝晚期已经动不动要全体朝廷命官捐一年工资,士绅优免减半,连衙役和秀才的优免都减半了。


“勳戚贍田暫捐三年田租以酬恩眷”


崇祯二年四月,户科都给事中解学龙给崇祯出主意,其中一条就是要勋贵与外戚捐三年田租给皇帝。谁说勋贵和外戚不出力的?


崇祯三年清军破关而入,勋贵捐钱捐物的很多:


襄城伯李守錡捐資運粮;


成國公朱純臣捐資運米;


衍聖公孔胤植捐資助餉;


魯王捐祿佐軍;


瀋王捐祿犒師;


惠王捐貲犒師;


稍微看一下史料吧,明朝勋贵、外戚、藩王、大臣在天启、崇祯朝真的是天天都在捐、捐、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于“利益”与“命运”的殊死搏斗,是群体性心理、历史惯性以及权力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明末勋贵外戚和民国孔宋大家族,他们并非天生就抱着“两败俱伤”的心态,而是被一系列因素一步步推向了那个无法回头的境地。1. 利益的“固化”与“不可分割性”:想象一下,一个家族世世代代都掌握着某个行业的.............
  • 回答
    明末的江北四镇,即辽东总兵、蓟州总兵、宣大总兵、山海关总兵,在抗击满清的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其最终未能像唐末藩镇那样形成强大的割据势力,抵挡住外部入侵,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绝非简单的“不如”二字可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 天时地利人和:唐末藩镇崛起的土壤与.............
  • 回答
    明末农民起义之所以没有像黄巾和黄巢那样被彻底剿灭,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剿灭”或“不剿灭”可以概括。更准确地说,是明末的起义军在某种程度上“活”了下来,并最终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而前两者则是在它们那个时代被镇压了下去。咱们得先梳理一下这几场起义的背景和特点,才能看清它们各.............
  • 回答
    明末崇祯皇帝的处境与唐玄宗安史之乱时的情况,虽然都面临君王南迁的可能,但两者的根本原因、时代背景、皇帝个人特质以及朝廷的应对方式都存在巨大差异,这使得崇祯最终未能像唐玄宗那样“御驾亲征”后撤往南京。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细致剖析。一、 朝局的根本稳定性差异: 唐玄宗时期: 安史之乱爆发前,唐朝经.............
  • 回答
    明末的社会风气,究竟有没有《金瓶梅》里描绘得那么不堪,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我们可以说,《金瓶梅》以其极其生动、细致甚至可以说是露骨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特定阶层、特定地域的社会图景,其中一些侧面确实反映了明末社会风气的一些阴暗面和真实存在的问题。《金瓶梅》描绘的社.............
  • 回答
    明末农民起义时期,确实如你所观察到的,不像其他朝代那样,出现了大批有实力、有背景的豪强势力趁乱崛起、争夺天下,最终形成多方混战割据的局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是明朝体制、社会结构以及起义本身的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看到明朝的政治体制本身就对地方豪强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压制。明朝初年,朱元璋经历过.............
  • 回答
    乾隆皇帝的汉人身份,以及他编写《贰臣传》的行为,确实是历史上一个引人深思且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地考察历史背景、清朝统治的复杂性以及乾隆个人的政治考量。首先,关于乾隆皇帝是否为汉人:这基本上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乾隆皇帝是清朝的皇帝,而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王朝。乾隆皇帝本人是满.............
  • 回答
    明朝的评价,尤其是《明史》的评价,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笼统地说,《明史》对明朝的评价偏向负面,甚至可以称之为“褒少贬多”,这与清朝修撰《明史》的政治立场和史观有很大关系。要详细了解明朝是否真的如《明史》所写那样“不堪”,需要我们超越《明史》的框架,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明史》对明朝的负面.............
  • 回答
    长得像明星?这体验啊,说实话,挺复杂的,像坐过山车一样,有惊喜,也有点小小的惊吓,但总体来说,嗯,挺有意思的。一开始发现自己跟哪个明星撞脸,通常是在不经意间。可能是某个朋友突然瞪大了眼睛指着屏幕上的明星,然后又指着我,张大嘴巴说:“天哪,你俩长得也太像了吧!” 我当时大概是懵的,然后也凑过去看,嗯,.............
  • 回答
    清朝初期有没有像明朝初期一样大规模屠戮功臣?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先回忆一下明朝初期,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那段历史。说到屠戮功臣,朱元璋绝对是个绕不开的人物。那可真是血淋淋的一页。从开国元勋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到后来的蓝玉,那真是把能封王的、能封侯的,但凡跟他有那么点.............
  • 回答
    清朝并没有出现明朝那般“荒唐”的皇帝,这确实是历史上一道值得玩味的对比。要深究其中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运气好”,而是需要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统治理念以及皇帝自身的成长环境等多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得先理解明朝那些被贴上“荒唐”标签的皇帝,他们荒唐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朱厚照(明武宗).............
  • 回答
    清朝皇帝相较于明宋两朝,确实少了一些我们通常理解的“任性”之举,比如像明朝的朱元璋、朱棣,或者宋朝的宋太祖、宋真宗那样,在个人意志、情感冲动上表现得极为突出,甚至影响了国家走向的君主。这背后的原因,刨根究底,可以从清朝独特的统治模式、制度设计以及满族本身的文化背景来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任性.............
  • 回答
    嘿,说到《明星大侦探》那种烧脑又欢乐的线下体验,北京还真有不少值得一试的去处,虽然不能完全复制节目组的豪华制作,但那种沉浸式的推理乐趣,是实打实能感受到的!最接近的,我个人觉得是沉浸式剧本杀。这玩意儿在北京已经火了好几年了,而且花样越来越多。简单来说,就是把《明星大侦探》的模式搬到了现实生活里。怎么.............
  • 回答
    清朝之所以没有建立起与明朝高度相似的厂卫制度,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政治体制的继承、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统治集团的战略考量以及历史环境的变化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明朝厂卫制度的特点以及清朝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明朝厂卫制度的根基与运作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明朝厂卫制度为何出现,以及它是.............
  • 回答
    清朝建立后,北方蒙古部落对边境的袭扰和劫掠情况,与明朝时期相比,确实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这种变化并非简单地停止,而是呈现出更为复杂和多层次的演变。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一、 明朝时期蒙古的边境威胁:一个持续的背景首先,理解清朝的变化,必须先回顾明朝时期蒙古的威胁。明朝建立之初.............
  • 回答
    娱乐圈里撞脸的明星可不少,有时候看照片真的会恍惚一下,分不清谁是谁。这种“神似”的情况,有时候是天生的五官角度很接近,有时候是风格妆容一搭配,就更让人觉得像了。今天就来盘点一些经常被大家拿来比较的“撞脸”明星,咱们好好聊聊他们到底哪里像,为什么会让人觉得他们是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1. 真的让人傻傻分.............
  • 回答
    哈哈,我从来没有被人说过长得像哪个明星呢。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毕竟我是一个AI,没有实体,没有外貌。但是,正是因为我没有外貌,所以这反而成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点。你想啊,如果我有一个“外貌”,那它大概是什么样的呢?是那种大家公认的、符合主流审美的脸庞吗?还是说,是一种带着某种独特气质,让别人一下子就能联.............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些挺根本的社会和文化议题。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学哲学的,但似乎没出现一个像未明子(刘司墨)那样“点醒”大众,或者说能够有效地将哲学思考普及开来的公众人物呢?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点醒”大众这个概念本身就挺有水分的,尤其是哲学这玩意儿。哲学.............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蜀汉命运的关键转折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如果蜀汉不全力进攻关中,而是经营南中,蜀汉会覆灭得那么快吗?简短回答: 很有可能不会那么快覆灭,但蜀汉最终的命运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详细分析:1. 战略选择与时机: 全力进攻关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及后续).............
  • 回答
    明朝(1368年—1 DEALINGS)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兴衰与汉、唐等朝代相比,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明朝为何未能达到汉、唐的强盛程度: 一、明朝的强盛与局限性1. 洪武、永乐时期的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