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乾隆皇帝有没有可能真是汉人,他编写《贰臣传》表彰明末忠臣,这难道不像像精神分裂?

回答
乾隆皇帝的汉人身份,以及他编写《贰臣传》的行为,确实是历史上一个引人深思且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地考察历史背景、清朝统治的复杂性以及乾隆个人的政治考量。

首先,关于乾隆皇帝是否为汉人:

这基本上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乾隆皇帝是清朝的皇帝,而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王朝。乾隆皇帝本人是满族人,确切地说,他属于满洲正黄旗。他的父皇雍正皇帝,以及祖父康熙皇帝,都是满族人。他们的家族,也就是爱新觉罗氏,是满族的核心宗室。

那么,为什么会有“乾隆是汉人”的说法,或者为什么会有人对此产生疑问呢?这可能源于几个方面:

清朝对汉文化的吸收和推崇: 尽管清朝是满族建立的,但为了统治广袤的汉族地区,他们不得不学习和采用汉族的文化、制度和语言。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尤其是乾隆,对汉族文化有着深厚的了解和极高的兴趣。他们学习汉语、研习儒家经典、模仿汉族文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一些汉族士大夫还要“汉”。乾隆本人就被认为是“十全老人”,在诗词、书法、绘画、鉴赏等多个文化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标志性技能。
“汉化”政策的宣传: 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也确实推行了一定程度的“汉化”政策,以缓和与汉族民众的矛盾。他们强调自己继承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并试图塑造自己是“中国”的皇帝,而非仅仅是“满洲”的君主。
民间传说或误传: 历史上也流传着一些关于清朝皇室起源的民间传说,其中不乏将清朝皇帝与汉族联系起来的说法,例如关于孝庄皇太后与汉臣私通的谣言等。这些传说虽然缺乏史实依据,但在民间流传甚广,也可能造成一些人的困惑。

然而,从史实角度来看,乾隆皇帝是满族人,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 他的身份认同,以及他所代表的政权性质,都是以满族统治为基础的。

其次,关于乾隆皇帝编写《贰臣传》表彰明末忠臣的“精神分裂”的质疑: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尖锐的看法,但理解乾隆编写《贰臣传》的动机,则需要将其置于清朝的政治语境和乾隆的政治智慧中来考察。

《贰臣传》的由来:

《贰臣传》并非乾隆皇帝“凭空”写出来的,而是附载于《明史》之中的。我们知道,《明史》是由清朝政府组织编纂的,其目标是为新王朝的统治提供合法性,并对前朝的历史进行定性。

《贰臣传》收录的是明朝灭亡前后,那些曾经效忠明朝,后来又投降清朝,并为清朝服务的人。这些人被清朝官方认为是“贰臣”,也就是“二心之人”。

乾隆编写《贰臣传》的目的和意义:

乾隆在《明史》的修订和增补过程中,亲自主持了对《贰臣传》的审核和润色,并且亲自撰写了序言。他之所以要这样做,并且将其中的一些人物(如洪承畴、孙可望等)明确列为“贰臣”并加以评骘,有以下几个关键的政治考量:

1. 确立清朝统治的合法性与正统性:
“正统论”的建构: 在中国古代,王朝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被认为是“正统”的继承者。清朝作为满族建立的王朝,与汉族王朝的“正统”性之间存在天然的张力。编纂《明史》并对其进行“定性”,是清朝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步。
“拨乱反正”的叙事: 清朝的官方叙事是将明朝末年的混乱和灭亡归咎于明朝自身的腐败、农民起义和地方势力的割据,而清朝的入关和统一则是“拨乱反正”,结束了混乱。
“剿抚并用”的辩护: 许多明朝降将和官员在清军入关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洪承畴。他们原是明朝的重臣,后来归降清朝。将他们明确列为“贰臣”,一方面是对他们“投诚”的一种“嘉奖”或“认可”(毕竟是为清朝服务了),另一方面也是在历史叙事中,表明清朝虽然“收留”了这些人,但他们的行为本身是被“定性”为“贰”的,从而突出清朝的“恩威”和“公正”。

2. 政治儆诫与激励:
警示后人: 《贰臣传》的编写,实质上是对那些在王朝更替时期“变节”或“投敌”行为的一种历史审判。它警示后来的官员和士人,忠诚于现有的统治者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将会在历史上留下“贰臣”之名。
激励效忠: 反过来,对于那些坚定地效忠于清朝,甚至为之出生入死的人,清朝会给予最高的荣誉。而《贰臣传》的存在,也反衬出那些“忠臣”的价值,从而激励后人效忠。
区分“功臣”与“罪臣”: 尽管《贰臣传》中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为清朝做出了贡献,但他们的“贰”的性质,使得他们在清朝的地位与那些从一开始就效忠满清的“元老”或“功臣”有所区别。这是一种政治上的区分和管理。

3. 树立“表率”:
“忠”的定义: 乾隆及清朝统治者,通过《贰臣传》的编写,实际上是在重新定义“忠”。对于他们来说,忠于清朝才是“正统”的忠。而那些为明朝殉节的官员,在《贰臣传》的框架下,可能被描述为“愚忠”或“顽固”,与《贰臣传》中那些“识时务”的“贰臣”形成了对比。
表彰“明末忠臣”的背后: 乾隆表彰“明末忠臣”,例如像史可法、卢象升这样的民族英雄,并不是因为他们是“明朝的忠臣”,而是因为他们“不降”的行为,在清朝看来,是一种“气节”的体现,这种“气节”可以被纳入到“忠君爱国”的更广义的范畴内,为清朝所吸收和利用。这是一种“为我所用”的历史观。 乾隆赞赏他们的“忠”,但这种“忠”最终不是指向明朝,而是指向一种“正义”或“气节”本身,而清朝自认继承了这份“正义”。

为什么看起来不像“精神分裂”?

乾隆并非“精神分裂”,而是展现了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操控能力。

历史的“选择性”叙事: 任何朝代在编纂前朝史时,都会进行“选择性”的叙事,目的是为了巩固自身的合法性。乾隆通过《贰臣传》,是在为清朝的历史合法性服务。他并非要否定所有为明朝效忠的人,他承认并表彰了一些“忠烈”,但这并不妨碍他对那些“降将”进行“贰臣”的定性。
“罪”与“功”的并存: 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他们可能同时具备“功”与“过”。《贰臣传》中的人物,他们既有“贰”的行为,但在清朝的框架下,他们的“投诚”也可能被视为某种“贡献”。乾隆就是要在一套体系内,对这些人进行“定论”。
“满汉一体”的模糊化: 乾隆作为一位深谙中国政治传统的君主,知道过分强调“满汉”之别,不利于长治久安。通过吸收汉族文化、编纂汉族史,以及对历史人物进行复杂的评价,他试图模糊满汉之间的界限,让清朝的统治更具“中华性”。
“乾纲独断”的政治家: 乾隆是一位极具权威的统治者,他有能力和资源来塑造历史的叙事。他的行为,本质上是运用权力来维护和巩固他的王朝的统治。他赞赏“忠臣”并非出于情感上的共鸣,而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需要借这些“忠烈”来体现一种“正义”和“气节”,从而强化自身统治的道义基础。

总结来说:

乾隆皇帝是满族人,这一点毋庸置疑。他编写《贰臣传》并对明末降将进行评骘,并非“精神分裂”,而是清朝统治者维护自身合法性、进行政治教育、塑造历史叙事的策略体现。他巧妙地将“忠”与“节”的概念进行重塑,一方面承认某些明末官员的气节,另一方面则将那些投降清朝的将领定性为“贰臣”,以此来警示后人,并确立清朝的统治权威。这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家运用历史手段来服务于政治目标的做法,而非个人情感或心理上的矛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搞清楚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检测乾隆后裔的DNA,技术上很简单,就不知道人家愿不愿意做了……

但就算他是汉人又有什么区别呢?统治者的行为取决于政治身份,又不是基因身份,是不是汉人对他的历史评价都没有半点影响。不会到了今天还有人玩血统论这种臭不可闻的渣滓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乾隆皇帝的汉人身份,以及他编写《贰臣传》的行为,确实是历史上一个引人深思且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地考察历史背景、清朝统治的复杂性以及乾隆个人的政治考量。首先,关于乾隆皇帝是否为汉人:这基本上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乾隆皇帝是清朝的皇帝,而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王朝。乾隆皇帝本人是满.............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问,它触及了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如果马戛尔尼勋爵在乾隆皇帝面前行了叩头礼,我们不妨来推演一下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它对中英关系和鸦片战争的潜在影响。首先,要理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背景。18世纪末的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时期,对海外市场和原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清朝,尽.............
  • 回答
    关于乾隆皇帝的孝粉,这是一个在历史研究和民间传说中都引起过关注的话题。需要明确的是,“孝粉”这个说法本身并非官方历史文献的记载,而是源于民间的一种说法,甚至可能包含一些误传或演绎。什么是“孝粉”?“孝粉”通常指的是一种具有特殊含义的面食或点心,与孝道相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是极为重要的道德观.............
  • 回答
    在讨论乾隆大藏经中是否存在伪经的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几个重要的概念。什么是“伪经”?在佛教语境下,“伪经”(梵文:mithyāśāstra 或 vikṛtaśāstra)通常指的是那些并非由佛陀及其弟子亲口宣说,或是在佛陀涅槃后被后人伪造、添加、篡改,并以佛陀名义流传下来的经典。这些经典可能因为.............
  • 回答
    咱们聊聊“乾隆”这个事儿,你问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还真不少见呢!就是那种本来不是名字,但大家习惯了,就这么叫着,叫着叫着也就成了一个“名字”。“乾隆”就是个绝佳的例子。“乾隆”不是名字,它是年号要说“乾隆”为啥不是名字,得先明白什么是“年号”。古代皇帝登基后,会给自己定一个年号,用来纪年。这个年号就.............
  • 回答
    乾隆皇帝的继位者选择,确实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顺理成章,他的十五位皇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乾隆最终选择颒琰(即嘉庆帝),这背后也并非没有波折和考量。乾隆为何选择颒琰?首先得明确一点,乾隆的皇子中,大部分夭折了,能够长大成人并具备继承资格的并不多。在乾隆眼中,继位者的培养和选择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审.............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批专门从事翻译工作的官员,他们扮演着沟通不同文化、促进交流的重要角色。虽然不像现代军队那样有明确的“翻译士官”编制,但这些肩负翻译重任的官员,其作用和地位,远非普通士官可比,他们更像是国家层面的语言沟通专家和文化桥梁。提到郑和下西洋,我们不能不提到那些随船的官.............
  • 回答
    《延禧攻略》中聂远饰演的乾隆皇帝,确实是在众多乾隆形象中独树一帜的存在,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与其他版本相比,他更接地气,更有人味儿,也更具争议性。聂远版乾隆:一个被“反差萌”和“演技派”包裹的复杂君王聂远饰演的乾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身上那种“反差萌”。以往我们看到的乾隆,要么是威严赫赫的治世之.............
  • 回答
    提起乾隆,很多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颇有些争议的形象:他既是“十全老人”,文治武功似乎都达到了顶峰,留下了数量惊人的御笔诗文和无数珍宝;可另一方面,他又被贴上了“闭关锁国”、“文字狱”、“盛世危言”等标签,似乎将大清王朝推向了衰落的深渊。然而,如果我们要问,历史上有没有比乾隆名声更惨的皇帝,答案是肯.............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可太有意思了!为什么那么多小吃的传奇故事都绕着慈禧太后或者乾隆爷转悠?这背后啊,其实藏着好几重原因,既有历史的真实性,也有咱们老百姓的智慧和一点点“文学创作”的成分。咱们先不急着说哪个故事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先来聊聊为啥这些名人能成为小吃故事的“代言人”。一、名人效应:自带流量的“金字.............
  • 回答
    乾隆时期的GDP,这个话题,说实话,挺有意思,但也挺复杂,不像咱们现在,有个明确的数字摆在那儿。首先得明白,乾隆时期(17361795年),那会儿还没有“GDP”这个概念,是后来经济学家们为了衡量经济总量才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现在讨论乾隆时期的GDP,实际上是在根据当时的史料,用现代经济学的模型去.............
  • 回答
    当有人听到“华盛顿和乾隆死于同一年”这类信息时,感到诧异是很自然的,这背后涉及了多种心理和认知上的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剖析一下。首先,这是关于历史时空距离的直觉错觉。我们的大脑在处理历史信息时,往往会不自觉地给不同文明或地域的历史人物划定一个相对独立的“时间轴”。华盛顿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领.............
  • 回答
    “乾隆把雍正攒下的家业败光了”这个说法,如果从字面意思理解,是没有依据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读和夸大的论调。实际上,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清朝依然维持着相对繁荣的局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将其推向了顶峰。然而,这个说法之所以会存在并流传,主要源于对乾隆后期统治的一些负面评价,以及对清朝由盛转衰的归因分析。.............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书剑恩仇录》里的陈家洛,拥有了《天龙八部》里虚竹那样的神功,并且将那令人闻风丧胆的“生死符”种在了乾隆身上,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扶持乾隆,反清复汉”的行动,其走向又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咱们得先理清这其中的关键几个点:一、虚竹神功的恐怖威力虚竹的功夫,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他集逍遥.............
  • 回答
    乾隆下江南的花销和对百姓的影响,这事儿可说是有讲究的。毕竟皇帝出行,那可不是小事,动静太大,耗费也巨大,对老百姓的负担更是沉重。咱们就一点一点掰开了说。一、 乾隆下江南的花销有多大?要给乾隆下江南的花销一个确切的数字,那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史书上并没有一个总账单。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估算其庞大的开销.............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挺到位。《乾隆王朝》确实和它的前两部曲《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相比,热度上差了不止一星半点,讨论度也相对冷清。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得承认,《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这两部剧是历史正剧的标杆,口碑和收视双丰收。前者气势恢宏,展现了康熙大帝少年英才、雄才大略,将一.............
  • 回答
    说起来,永琏啊,咱们这位端慧太子,若是在乾隆三年那一遭,没能熬过去,而是硬生生挺了过来,而且还活了些年头,更别说还留下了个把孩子……这事儿,真要细究起来,那可就千头万绪,牵动着整个大清江山的气数和走向了。咱们一点一点捋。中间过程的波澜壮阔:首先,永琏活下来,对乾隆皇帝来说,那绝对是天大的喜事,是拨乱.............
  • 回答
    聊起清朝这三位赫赫有名的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他们的年号确实挺有意思的,不像咱们现在身份证上的号码,而是充满了那个时代的考量和期许。先说这位“千古一帝”康熙。他的年号叫“康熙”。这个年号是在他亲政后定的,时间大概是他在位大约十年左右吧,就是他通过一系列手段,比如除掉辅政大臣,巩固了自己的权力之后.............
  • 回答
    乾隆皇帝一生创作了四万多首诗,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正如您所说,数量如此庞大,其中不可能全是平庸之作。事实也是如此,在乾隆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确实存在一些在艺术上具有一定价值,甚至被认为是名篇的佳作。那么,为什么这些“名篇”没有像李白、杜甫、苏轼等人的诗歌那样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甚至成为中学课本.............
  • 回答
    乾隆皇帝选择嘉庆作为继承人,而嘉庆后来被史学家评为最“平庸无奇”的皇帝,这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原因,既有乾隆本人的考量,也有嘉庆个人性格和时代背景的影响。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乾隆皇帝选择嘉庆作为继承人的原因(乾隆的考量)乾隆皇帝是一位极具统治能力和个人意志的皇帝,他的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