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乾隆皇帝选择嘉庆作为继承人,为什么嘉庆被后来的史学家评为最“平庸无奇”的皇帝?

回答
乾隆皇帝选择嘉庆作为继承人,而嘉庆后来被史学家评为最“平庸无奇”的皇帝,这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原因,既有乾隆本人的考量,也有嘉庆个人性格和时代背景的影响。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乾隆皇帝选择嘉庆作为继承人的原因(乾隆的考量)

乾隆皇帝是一位极具统治能力和个人意志的皇帝,他的选择绝非随意,而是基于他对自己统治生涯和帝国未来的深思熟虑。

1. 嫡庶有别与“储君之争”的避免:
乾隆共有皇子众多,但并非所有皇子都有资格成为继承人。首先是嫡庶之分。乾隆的长子永璜和次子永璋都是他与孝贤纯皇后所生,是嫡出,具有天然的继承优势。然而,这两位皇子早逝,而且乾隆认为他们在孝贤皇后去世时的表现不够“哀痛”,表现出一种不让他满意的“政治情感”上的不足。
永璂是乾隆与继后那拉氏所生,虽然也是嫡出(在孝贤皇后去世后那拉氏被册立为皇后),但乾隆与那拉氏的关系后来破裂,甚至在南巡时将那拉氏送回北京,此后两人再未见面,那拉氏也郁郁而终。这种关系上的疏远,使得永璂在继承问题上存在潜在的障碍。
嘉庆(原名永琰)是乾隆与令懿皇贵妃魏氏所生。虽然令妃在乾隆后期的地位非常高,但魏氏并非皇后。不过,在乾隆“立储”的关键时期,永琰已经是乾隆所有在世皇子中相对最稳定、最成熟的。乾隆深谙“储君之争”可能带来的政治动荡和权力内耗,他更倾向于选择一个不会引起太多争议、且能保证皇位平稳过渡的人选。

2. “德”与“才”的平衡,以及对“英明”储君的警惕:
乾隆一生崇尚“德”。他认为嘉庆“端重持重,不失臣子之礼”,品行上没有大问题。这一点在乾隆看来非常重要,他希望继承人能够“恪守祖训”,稳固大清的统治,而不是像他自己年轻时那样锋芒毕露、锐意改革。
乾隆是一位极度自信甚至有些自负的皇帝,他认为自己已经将大清推向了鼎盛时期(尽管历史证明他的一些政策已经为日后埋下了隐患)。他可能并不希望出现一个同样“英明赫赫”的继承人,以免其挑战或改变自己的“盛世”格局。一位“平庸”的继承人,反而更容易被他掌控,也更容易按照他的既定方针行事。
此外,乾隆长寿,在位时间长达60年,实际掌权时间更长。在漫长的统治生涯中,他见证了许多皇子的成长与夭折,也看到了他们各自的优缺点。他可能认为,在统治后期,选择一个成熟稳重、不会惹是生非的皇子,比一个野心勃勃、能力出众的皇子更为安全。

3. 对储位公开化的“戒惧”:
康熙皇帝立储制度的动荡,尤其是“九子夺嫡”的惨烈,给乾隆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乾隆为了避免重蹈覆辙,采取了“秘密立储”制度。这种制度下,他在位期间并未正式公开宣布皇位继承人,而是在死前才揭开秘密。这既是为了减少皇子间的勾心斗角,也表明他在选择继承人时,会考虑皇子本身的“德行”而非仅仅是“才能”上的出众。嘉庆在这一制度下被选中,正是乾隆认为他符合这种“不张扬”的要求。

二、 嘉庆皇帝被后世史学家评为最“平庸无奇”的原因(嘉庆的个人特质与时代背景)

一旦分析嘉庆本人的表现,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就能更清晰地理解为什么他会被贴上“平庸无奇”的标签。

1. 性格与能力上的局限性:
缺乏锐气与魄力: 与乾隆的雄才大略、自信满满相比,嘉庆在性格上显得较为温和、保守,甚至有些优柔寡断。他缺乏乾隆那种锐意改革、敢于挑战旧制度的魄力。
政治敏感度不足: 尽管嘉庆在位初期曾努力整顿吏治,但他对朝堂内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潜藏的危机,缺乏足够的敏感度和驾驭能力。例如,他对和珅的腐败一直有所不满,但直到乾隆去世,他才果断地对和珅进行清算。这既说明他受到了乾隆的制约,也反衬出他在处理棘手问题上的迟疑。
缺乏建树: 在嘉庆的统治时期,没有出现如同乾隆时期那样宏大的文化工程、辉煌的军事胜利,也没有像康熙那样开疆拓土的功绩。他的统治更多地是在“守成”,但即使是守成,也显得乏力。

2. 承继了一个“危而不危”的帝国:
乾隆晚期的危机潜伏: 乾隆时期号称“康乾盛世”的顶点,但实际上,一些深层次的危机已经开始显现,只是被乾隆的个人能力和巨大的帝国体量所掩盖。
财政枯竭: 乾隆好大喜功,六下江南,大兴土木,耗费巨大,使得国库日益空虚。同时,官员贪腐盛行,税收流失严重。
吏治腐败: 和珅等巨贪的出现,是吏治腐败的集中体现。这种腐败渗透到各个层级,严重削弱了国家的统治能力。
思想禁锢与文化专制: 文字狱的严酷,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导致社会活力下降。
对外封闭与落后: 乾隆皇帝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拒绝与西方世界进行平等的交流和贸易,错失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使得中国在科技、军事上开始落后于西方。
嘉庆面临的烂摊子: 当嘉庆即位时,这些问题已经积重难返。他面对的是一个表面繁荣但内部千疮百孔的帝国。他试图进行一些改革,例如整顿和珅、打击贪腐,但收效甚微。

3. 无法摆脱乾隆的阴影:
太上皇的影响: 乾隆在退位后依然以“太上皇”的身份掌握着实质权力,嘉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受到父亲的巨大影响和制约。乾隆虽然把皇位传给了嘉庆,但他并未真正放手。这使得嘉庆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也无法独立地推行自己的政策。
乾隆的“托孤”与“控制”: 乾隆在晚年对嘉庆的教育和培养,可能更多的是灌输“守成”之道,而非“开拓”之能。他可能更多地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希望嘉庆能稳妥地接班,而不是成为一个能够超越他、改变他的既有格局的统治者。

4. 关键事件的衬托:
白莲教起义: 嘉庆朝爆发了规模浩大、持续时间长久的白莲教起义,这充分暴露了清朝统治的虚弱和腐败,也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嘉庆在应对起义过程中,显得捉襟见肘,无法有效平息。
西方势力的初步接触: 嘉庆五年(1800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后续影响开始显现,尽管此时西方的影响还未像道光、咸丰朝那样直接冲击清朝统治,但对外关系的被动和封闭已是无可避免的趋势。

总结来说,乾隆选择嘉庆是基于一种相对保守的“稳妥”策略,他希望继承人能“守成”而非“创新”,避免政治动荡,确保皇位传承的平稳。而嘉庆之所以被后世史学家评为“平庸无奇”,是因为他本人性格和能力的局限性,加上他所继承的帝国恰逢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面临着内外部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缺乏创新精神、难以驾驭复杂局势的皇帝,自然会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显得“平庸无奇”。

嘉庆的统治,更像是清朝由盛转衰,走向没落的开端。他并非完全无为,也曾试图改变,但在那个积重难返的时代,他的努力显得苍白无力。因此,用“平庸无奇”来形容他,既是对他个人表现的评价,也是对他所处时代困境的概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喻大华的《百家讲坛》嘉庆篇讲的很清楚,乾隆为什么选嘉庆为继承人,其实是因为他没得选了

其实乾隆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为立储发愁,清朝并没有实习“立嫡立长”制,即位初年效法汉人立“嫡长子”的做法,在乾隆元年(1736年),密立嫡出的永琏为皇太子。然而乾隆三年(1738年)永琏就死了,还不到十岁。后又立皇后生的二儿子永琮为皇太子,不久永琮也死了,才两岁。一年后皇后富察氏死在东巡途中,乾隆十分伤心,遂迁怒于庶出的皇长子,皇长子不久忧惧而死,让乾隆伤透了心,他命令大臣不准再提立储之事。

1773年,六十三岁的乾隆已经没有理由回避立太子的问题了,但觉得谁都不是理想的人选,乾隆在位60有余,在此期间自己的17个儿子有10个离他而去,四阿哥和六阿哥却被乾隆过继到别的亲王门下来延续后代,在过继之后两位阿哥已经不属于皇室的接班人,老十二乾隆因为母亲原因乾隆讨厌他;只有老八,老十一,老十五和老十七进入了最后决赛圈

老八永璇是个瘸子,这一点乾隆直接就把他排除了

老十一永瑆是个文艺青年,是清朝的书法大家,喜欢汉文化,还给自己取号“镜泉”,一天乾隆发现老十一送给别人的作品署名“镜泉”,大骂老十一没有“满洲气概”,搞些文弱书生的东西,也被排除了

老十七是乾隆儿子里面最没出息的一个,喜欢喝酒,读书也不用功,他自己都说过自己和皇位无缘,自然也就无缘了

这样下来只有十五子永琰继承

十五子的优点就是没用什么缺点,缺点就是没有什么优点

这一点让乾隆很头疼,自己“英明”了大半辈子,自己的继承人却很"普通",他甚至想直接传位于自己的皇孙

继位后的嘉庆知道自己的任务就是继位后为列祖列宗打下的江山守成,守成或许在他看来就是稳重一点治国,所以有点中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乾隆皇帝选择嘉庆作为继承人,而嘉庆后来被史学家评为最“平庸无奇”的皇帝,这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原因,既有乾隆本人的考量,也有嘉庆个人性格和时代背景的影响。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乾隆皇帝选择嘉庆作为继承人的原因(乾隆的考量)乾隆皇帝是一位极具统治能力和个人意志的皇帝,他的选.............
  • 回答
    雍正皇帝选择乾隆继位,这桩决定在清朝皇室继承史上,是一个相当值得玩味且充满故事的事件。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雍正皇帝深思熟虑、细致培养,以及一系列政治考量的结果。要理解雍正为何最终将大位传给了乾隆,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深入剖析。一、 乾隆的先天优势:皇子中的佼佼者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乾隆在雍.............
  • 回答
    袁腾飞老师的这种“双重标准”现象,确实是很多人在听他的历史讲座时会感到困惑和不解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分析他个人的一些特点、历史观以及他作为“网红”老师的表达方式。首先,我们得承认袁腾飞老师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尤其是针对明清两代,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的讲课风格生动幽默,善于用通俗.............
  • 回答
    乾隆皇帝一生创作了四万多首诗,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正如您所说,数量如此庞大,其中不可能全是平庸之作。事实也是如此,在乾隆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确实存在一些在艺术上具有一定价值,甚至被认为是名篇的佳作。那么,为什么这些“名篇”没有像李白、杜甫、苏轼等人的诗歌那样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甚至成为中学课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直接比较乾隆皇帝和现代北京白领的生活质量,其实就像在比较 Apples 和 Oranges,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结构、科技水平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定义都截然不同。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细致地分析,看看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得出一个相对全面的理解。一、物质.............
  • 回答
    这个问题,说乾隆皇帝究竟爱不爱令妃,这可真是个让无数人心痒痒的宫廷秘史。要说“爱”,在紫禁城的深宫大院里,这俩字儿的含义可就复杂多了,掺杂着政治、家族、生育、以及皇帝那点儿心思,不能简单地用“爱”或“不爱”来概括。咱们得从令妃进宫说起。她可不是那种一进宫就万千宠爱集一身的模样。她是乾隆十年(1745.............
  • 回答
    乾隆皇帝的汉人身份,以及他编写《贰臣传》的行为,确实是历史上一个引人深思且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地考察历史背景、清朝统治的复杂性以及乾隆个人的政治考量。首先,关于乾隆皇帝是否为汉人:这基本上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乾隆皇帝是清朝的皇帝,而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王朝。乾隆皇帝本人是满.............
  • 回答
    关于乾隆皇帝的身世,这其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和神秘色彩的话题,坊间流传着许多不同的说法。但从正史记载来看,乾隆皇帝的父母是确凿无疑的。乾隆皇帝的生父是雍正皇帝。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在康熙晚年被秘密立储,最终继承了皇位。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以勤政严苛著称,推行了多项重要.............
  • 回答
    谈及乾隆皇帝是否为“中国最后一位英雄级帝王”,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要评价一位帝王,尤其是在一个绵延了数千年的王朝体系中,我们必须超越简单的个人喜好,以历史的眼光,从王朝兴衰的大势、统治的实际成效以及其行为对后世的影响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从“英雄级”这个词语的含义出发,通常包含着卓越的军事才能、.............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乾隆皇帝真的能从那冰冷的故宫文物之中活过来,睁眼看到的是如今的北京城,那场面,简直比他写的所有御笔诗歌都要波澜壮阔。首先,他一定会傻眼。从他离开的那一刻起,紫禁城还是那个紫禁城的中心,皇权如同高耸的城墙一样无懈可击。而现在呢?首先,这宏伟的故宫,竟然成了“故宫博物.............
  • 回答
    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是清朝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军事成就,但这一说法也存在争议和复杂的历史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历史事件: 一、“十全武功”的具体内容乾隆皇帝自称“十全武功”,指其在位期间平定的十场军事胜利,具体包括:1. 平定准噶尔(1755年) 背景:准噶尔部长期割据西北,与清朝.............
  • 回答
    一个王朝的盛衰,君主的贡献固然重要,但历史的长河中,影响一个时代的因素更是盘根错节,远非一两位君主能够完全左右。说清朝在乾隆之后再无“伟大”的君主,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看乾隆之后,清朝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反过来制约了后来的统治者。首先,乾.............
  • 回答
    评判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谁在清朝历史上功绩第一,着实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他们三位,又被称为“康乾盛世”的三巨头,各自的时代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清朝乃至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说谁是“第一”,不能简单地用数字说话,更需要从他们各自的执政理念、开创性、稳定性和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细.............
  • 回答
    二月河先生的离世,对于中国当代历史题材小说创作而言,无疑是一声沉重的叹息。他以一部宏大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在文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由此奠定了他作为一名杰出历史小说家的地位。《帝王系列》:一部波澜壮阔的清史画卷二月河先生的“帝王系列”,并非简单地将历史.............
  • 回答
    皇太极,这位开创大清盛世的关键人物,论其功绩,足以与康熙、乾隆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在民间流传的“康乾盛世”的光环下,皇太极的名气似乎总显得有些黯淡,仿佛一位伟大的奠基者,却被后来的宏伟建筑所遮蔽。这其中,固然有历史的巧合与时势使然,但也离不开几个关键的因素在作用。首先,“盛.............
  • 回答
    新版历史教科书删除“康乾盛世”,康乾二帝功绩“缩水”为敛财增人?这是一次历史叙事的重塑,还是对过往评价的修正?2017年初中历史新版教材的修订,尤其是对“康乾盛世”这一概念的淡化乃至删除,以及对康熙、乾隆皇帝的评价转向,无疑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教材内容调整,更触及了我.............
  • 回答
    乾隆帝大兴文字狱,这可不是空穴来风,里面门道可多着呢。要说这原因,得从乾隆帝他个人的性格、政治抱负,以及当时清朝统治的实际需求上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咱得说说乾隆爷他自己。这位皇帝,年轻时候那是意气风发,觉得自己是天生的圣君,治国理政那是一套一套的。再加上他活得长,做了六十年皇帝,又当了三年太上皇,这.............
  • 回答
    英国马嘎尔尼使团的通商要求,若穿越时空,呈现在明朝皇帝(姑且以明朝末年,如崇祯皇帝时期来设想)的案头,能否被接受?这是一个充满趣味和历史想象的问题,但若要细致分析,答案并非简单的是与否,而是充满了复杂的考量和极大的不确定性。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马嘎尔尼使团的核心诉求是什么。简单来说,他们是为了打破清朝.............
  • 回答
    乾隆皇帝下令编纂《贰臣传》,其初衷是在维护大清王朝正统性、彰显统治合法性,同时警示后人勿忘“前朝旧怨”。然而,这项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文化工程,无疑会对被编纂者后代的心理造成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具体感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展开:一、 深深的屈辱感和历史罪人的后代标签: 身份认同的撕裂: 被冠以“贰.............
  • 回答
    “乾隆把雍正攒下的家业败光了”这个说法,如果从字面意思理解,是没有依据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读和夸大的论调。实际上,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清朝依然维持着相对繁荣的局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将其推向了顶峰。然而,这个说法之所以会存在并流传,主要源于对乾隆后期统治的一些负面评价,以及对清朝由盛转衰的归因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