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乾隆自己都说了,他写诗是为了传播正能量,是为了“文以载道”:
朕所做诗文,皆关政教。大而考镜得失,小而廑念民依,无不归于纪实。御制集俱在,试随手披阅,有一连十数首内专属寻常流览、吟弄风月浮泛之词, 而于政治民生毫无关涉者乎?是朕所好者载道之文,非世俗徒尚虚车之文。若朕所制各集俱不过词章能事,则朕早将御制四集诗文概行废而不存矣。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乾隆帝自我剖析他写诗和普通诗人写诗的不同,他自称写诗都是关于政治和教化的,写诗不是为了词章优美,不是为了悲春伤秋,只是为了弘扬正能量,宣传真善美,如果他的诗集只在词章上下功夫,他早就把诗集给毁了。
这大体上是乾隆帝的心里话,他确实喜欢作诗,但是他又不愿意特别在诗词上花功夫去雕琢词句,所以他干脆把个人爱好和德化相结合,既让自己过瘾,同时也可以说他是在弘扬正能量。
比如下面这首仿李白的《登凤凰楼再依李白凤凰台韵》,乾隆帝这首诗起的格调与气势就比李白差多了,但是要是好好雕琢,至少能抢救一下,但是乾隆帝到了第四句又要“弘扬正能量”了,直接造成这首诗变成典型的烂诗:
谪仙当日事狂游,槌碎黄鹤夸风流。
有无较版则且置,格高兴逸吞山邱。
故宫登楼名偶似,远眺欲见蓬瀛洲。
陡思我祖开创艰,守成予责增惕愁。
乾隆帝最后就是要拐到“正能量”上去,父祖传下来的江山,我感觉自己责任重大啊,压力大啊。
其实还是有几首诗写的不错的。
但是大部分就是狗屎。
矮子里拔将军,还是选两首诗看看。
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
进退都无据,文章哪有光?
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
末路逃禅去,原为孟八郎。
这首诗还真不错,但是这是评价水太凉的钱谦益,选入教材,还得讲历史典故,还得分析为啥乾隆要如此评价钱谦益,会有很大的争论。
没意思。
然后就是悼念富察皇后的诗句,其实也不错,一首是:
三秋别忽尔,一晌奠酸然。追忆居中阃,深宜称孝贤。
平生难尽述,百岁妄希延。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
大意: 我已经有三年没给你上坟了,今天到这,忍不住又哭了。八十岁的老皇帝对地下的妻子说,我现在啊,年龄越来越大,唯一的安慰,就是可以早日见到你。所以虽然我身体还好,别人都说我能活到一百岁,我却不想活那么久,因为我真想能早点和你团聚!
一首是乾隆十六年三月,在富察氏去世三周年忌日,乾隆写了一首诗,分析自己为什么不爱新皇后:
独旦歌来三忌周,心怀岁月信如流。
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旧剑久相投。
就是说,时光匆匆,一转眼孝贤皇后去世已经三年了。难道是新皇后处处真的不如旧皇后吗?也不见得,其实主是因为我与孝贤的恩情年深日久,其他人实在无法代替。
看看吧,显得多么深情,可是这乾隆在富察皇后死后也并没有修身养性,守身如玉,而是又生了不少子女,怎么能选入教材呢,宣传后,有心人去搜一搜他之后的表现,不就会对爱情产生绝望。
还有少儿不宜的,比如他的《新娘》
楼下锣鼓响叮咚,新娘羞坐花轿中。
今日洞房花烛夜,玉簪剔破海棠红。
很黄很暴力,宣传能行吗? 类似还有白居易弟弟写的《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也不能让青少年学习。
而且也只是写的不错,远远达不到千古名句的水平。
随便甩个我最喜欢的《苦昼短》,是李贺的,这首诗流传不怎么广,但也秒杀乾隆了。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刘彻茂陵多滞骨,
嬴政梓棺费鲍鱼。
就一个感叹时间飞逝的“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乾隆再活五辈子,也写不出。
网上还有燕池唱的版本,挺好听,建议去听听。
甚至他的水平不如和珅,和珅的《绝命诗》: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时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以及《悔诗》:
夜月明如水,嗟予困己深;
一生原是梦,卅载枉劳神;
物暗难捱绕,墙高不见春,
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
总而言之,乾隆的诗,大部分是狗屁不通的打油诗,但用心的诗词,还不错,可惜达不到人人都能朗朗上口的水平。
—更新
我看到有个评论说乾隆文字水平,现在的网文作者都看不上,我必须要给乾隆洗一波,那不至于,比如他悼念富察皇后(好吧,乾色鬼也就只有富察皇后才能激发他仅有的一点才气)所写的《述悲赋》中最后一段:
望湘浦兮何先徂?求北海兮乏神术。循丧仪兮徒怆然,例展禽兮谥孝贤。思遗徽之莫尽兮,讵两字之能宣?包四德而首出兮,谓庶几其可传。惊时序之代谢兮,届十旬而迅如。睹新昌而增恸兮,陈旧物而忆初。亦有时而暂弭兮,旋触绪而欷歔。信人生之如梦兮,了万世之皆虚。呜呼!悲莫悲兮生别离,失内位兮孰予随?入淑房兮阒寂,披凤幄兮空垂。春风秋月兮尽于此已,夏日冬夜兮知复何时?
意思是说: 我遥望湘水,为什么舜的妻子却先他而去了呢?我遥望蓬莱,为什么没有通往那里的船只呢?祭奠皇后,在灵前徒然悲怆,遵循古礼,为皇后定谥孝贤。追思皇后之懿德,就是这两个美好的字眼都不足以尽述。皇后四德俱备,无人能及,后人有谁能比上皇后的德行呢?时光如流水,二十年这么快就过去了!悲痛啊,陈列遗物,回忆当初的美好时光,有时神游物外,触景生情,不胜唏嘘,这才相信了人生如梦,了解了万事皆空。唉,就不要为生离而去悲伤了,失去了贤内助,又有谁来跟随我呢?宫殿寂静,帷帐空垂,给皇后吟诵春风秋月再不可能,与皇后相对的夏日冬夜一去而不复返了!
这样的文字,我认为还是吊打百分之九十的网文作者了。
在诗歌创作上,乾隆算是典型的被捧杀的诗人。
客观来讲,乾隆在登基之前创作的不少诗歌还是能看的,特别是他与妻子之间的一系列诗作,即便水平不高,但也能看出来感情是真挚的。再加上乾隆自小受到的教育也比较好,至少按照诗歌的格律来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比如这一首:
秋风西北来,庭砌凉以清。
玉魄映疏梧,唧唧寒蛩鸣。
双星在河汉,新伤离别情。
谁家碪杵动,良人方远征。
而我晏然卧,凉飔拂画楹。
残梦回枕簟,吟哦月影明。
——乾隆《古风》
此诗虽不惊艳,用的也都是古诗常用的意象,但让一个普通人看的话,其实也还挺像那么回事。
再比如这一首:
暮出城东门,见彼耘田者。
伛偻畦垅间,红日正西下。
挥汗立片时,薰风散平野。
指日卜西成,篝东赛秋社。
还忧租税重,催迫不相假。
终岁事辛勤,农夫莸利寡。
——乾隆《古风》
这首诗仿照的是乐府诗中常见的悯农诗,至少也能看出乾隆爱惜民力的心情。
但在一开始我也说了,这些诗的创作有一个时间上的前提,那就是登基之前。因为登基之前的乾隆毕竟不是皇帝,上面还有个老爹管着,他的老师也还是能恰如其分的提一些意见的。然而,等到登基之后,乾隆成为了清王朝权力的最高掌控者,他的诗作也就开始垮了。
乾隆的诗作垮,用大白话来说就两个原因:第一,自己瞎XX写;第二,底下的人瞎XX捧。
先说瞎XX写。以上面提到的这首《暮出东城门》为例,乾隆此时还是皇子,所以可以经常出家门去街上逛,自然也就可以与老百姓有直接的接触。然而等到登基之后,乾隆出门的机会就变得非常少了,即便是下江南,也是前呼后拥,所看到的也都是地方官想让他看的,他还能写出这样的诗来吗?
而更让乾隆诗歌崩掉的原因,是乾隆在当了皇帝之后,随着执政理念的变化,他对很多事情的执政理念也发生了改变。比如在有一次下江南的时候,乾隆路过山东境内时,途中有两个来自河南的农民来告御状,说当地已经遭遇了重大水灾,但官员庸碌无为,加紧盘剥百姓,朝廷的很多救灾银粮也没到百姓手里。按说百姓遭遇了如此待遇,乾隆作为皇帝自该为百姓主持公道。但是乾隆的做法是,一方面派出官员去河南查访当地的赈灾和治水事宜,另一方面则对这两个百姓予以严惩——乾隆的理由是,地方官即便有错,但百姓敢这样告一省的封疆大吏,是目无君上的表现,是不利于国家稳定的。你看,当老百姓冒死告御状在乾隆眼里已经被视作犯上的时候,他还能发自内心的“悯农”吗?
再有就是底下的人瞎XX捧。乾隆时期中国进入了清朝文字狱最高发的阶段,文人们自然也不敢再对乾隆的诗歌有什么指摘。到了执政的中后期,乾隆开始特别重视诗文的教化作用,他将新乐府的领导者白居易视作了自己的偶像。很多人说乾隆写诗只会写大白话,这其实是不对的,上面我们能看到乾隆是可以写有一定文学性的诗的,乾隆中后期的诗更类似于“大白话”是因为白居易的诗“老妪能解”,所以他也想让自己的诗“老妪能解”,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接收到来自皇帝的谆谆教诲。
但很显然,乾隆的白话跟白居易的白话根本不是一个水平。一方面,白居易的“老妪能解”并不仅仅是白话,人家白居易是直接找老头老太太聊天,念诗给他们听,然后不断修改,跟乾隆这种在办公室里瞎写的白话诗根本不是一回事;另一方面,白话由于没有文学上的“陌生感”,本就不适合直接拿来写诗,而白居易之所以能这么搞是因为白居易的水平非常高,能驾驭的了这个形式,而乾隆嘛……
可是呢,乾隆架不住底下的官员一个劲的捧。底下的官员知道乾隆喜欢模仿白居易,自然就开始吹乾隆的诗有多好多好。他们吹乾隆的视作,主要从三个方面下手:第一,语言平实,老妪能解,可教化万民;第二,立意高远,胸怀天下(皇帝能不心怀天下么),远超李、杜、白这些人;第三,贯通唐宋以来之诗学,集众家之长而别出新意(主要是夸乾隆看的书多)。
语言平实、胸怀天下、博学多闻……这还真不是瞎捧,乾隆自然是受用的。但也因此,乾隆的时开始走上了一条灌水的不归路。
很多人觉得,只要在一件事上无穷无尽地反复训练,就一定会提高,最终达到高水平,其实不是这样的......
比如在网上下围棋,有一种极为常见的用户,对弈局数达到大几千,甚至上万局,但水平依然处在低段位或者级位(比低段位还低)上。
如果你点开他的棋谱记录往前翻,你会发现,他就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上上下下反反复复,往前一年两年五年十年,都是这个水平。
如果你再仔细看他的棋谱,你会发现,他始终在不停地犯同样的错误,错成了条件反射,改都改不掉,往前百局千局万局,如出一辙。
这种棋友,此生进步的道路已断,不论下多少局,都展示不出哪怕一次高水平。我们一般形容他们为——“棋臭瘾大”。
而乾隆,就是一个“诗臭瘾大”的菜鸟。
乾隆年间,如果有知乎,我估计乾隆爷大概每天都会上来刷刷存在感。针对明白的不明白的,都发表一下深刻的或者肤浅的看法。有些事情碍于机密不能言说,假装故作深沉或故弄玄虚地飚几句废话;有些事情可能看走眼了,或者根本就想不好,就占坑胡扯几句被人骂了还删帖拉黑。
他一个小老头,住在京城最里面的彩色平房大院儿里,周围都是奉承他的人,能有啥见识?所以四万多首帖子,能有什么有价值的呢。
乾隆皇帝可谓是反内卷的榜样了。
以皇帝之尊,可以说天下最好的条件了;
四万首之多,可以说超越了大多数诗人的写作数量了。
这么一个条件好,又努力的诗人,居然水平持之以恒的差。所以说,该躺平的时候,还是要躺平。
乾隆的诗问题不少,大约有这么几个方面:
其实乾隆这四万首是有水分的,有不少是连打油诗都不算的七个字七个字的说话,比如这首《范宽秋林萧寺图》:
禅有南宗及北宗,画家笔法与之同。
限于地气因殊风,北之巨擘华原翁。
秋山丛樾凡几重,林凹萧寺隐其中。
流泉如飞虹,是何结撰杰且雄。
故应心醉米南宫,约略境界记所逢,
文殊五台叶斗峰。
直接当散文念,还是那种大白话的散文, 毫无违和感。这种诗词占了乾隆作品的大部分。
一般来说,帝王诗词不需要多么有文采,毕竟是政务缠身,真的能和专业诗人掰手腕的帝王也不多,还大都是昏君,比如完颜亮和李煜。所以帝王诗词只要有特点,就能流传后世。比如朱元璋很多诗立意平平,文采也一般,就是气势大也能流传后世: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其名。
但是呢,帝王诗词的一大忌讳,就是端着架子刻意的做帝王。比如朱元璋的另外一首诗就很不出名:
踞蟠千古肇豪英,王气葱葱五色精。
岩虎镇山风偃草,潭龙嘘气水明星。
天开万载兴王处,地辟千秋永朕京。
咸以六朝兴替阅,前祯祯后后嘉祯。
诗词是带着镣铐跳舞的艺术,表达讲究各种借喻和拟人。而『天开万载兴王处,地辟千秋永朕京』就把这一层给说透了,就显得索然无味。但是这一点上乾隆做的特别差,经常刻意的在诗中显示出『我是皇帝,我很重要』的感觉,比如这首《登凤凰楼再依李白凤凰台韵》:
谪仙当日事狂游,槌碎黄鹤夸风流。
有无较版则且置,格高兴逸吞山邱。
故宫登楼名偶似,远眺欲见蓬瀛洲。
陡思我祖开创艰,守成予责增惕愁。
李白的鹦鹉洲和凤凰台,都是气势磅礴然后末尾又能体会出淡淡哀伤的。李白的原诗: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开头『凤去台空江自流』,虽然是写的过去的事情,但是就是能触发读者来共情。最后的『总使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也如此。但是你看乾隆这一首,前面四句格调就起的不高,最后来了两句『陡思我祖开创艰,守成予责增惕愁』,父祖打下这天下不容易啊,我的责任重大啊,发愁啊。
这话都说到明处,诗的味道就淡了。
有一首《萨尔浒》就是典型。本来萨尔浒是后金的生死之战,非常可以怀古的,乾隆写的还是大白话,和三国演义里面的配的民间杂诗有一拼:
铁背山头歼杜松,手麾黄钺振军锋。
于今四海无征战,留得艰难缔造踪。
包括写景色的,像《苏堤春晓》,听名字会觉得很有唐诗的感觉,乾隆写的是:
通守钱塘记大苏,取之无尽适逢吾。
长堤万古传名姓,肯让夷光擅此湖。
乾隆诗词里面还有一些是纯粹的叙事。不是说诗词不能叙事,但是乾隆的叙事水平加上大白话这习惯,体现了现在称之为『老干部体』的感觉。比如这首《哈萨克陪臣到因携观广陵风景》:
哈萨朝正贡马频,路遥迟到值南巡。
因教驰驿来江国,便挈行春阅绮闉。
昔岁观光称使者,今番优赉实陪臣。
广陵鄂畚何南北,总我心怀保赤人。
说是一个哈萨克斯坦人来访问,老干部派人作陪,即兴赋诗也一点不违和。
乾隆也会用典,比如这首《题刘宗周黄道周集》
搜罗四库事磨研,去取其间公道传。
人各抒忠斯可录,言虽触讳忍从捐。
宁同仲达吠尧日,不愧观文报宋年。
平日犯颜急尽节,如之二者实堪怜。
跖狗吠尧是典故,说的是盗跖的狗也会冲着尧狂吠,因为不是自己的主人。说的是各为其主。仲达,起初我认为是司马仲达,后来有知友提示仲达是沈攸之沈仲达。萧道成讨伐沈攸之的檄文里面有:
攸之豫禀心灵,宜同欢幸。遂迷惑颠倒,深相嗟惜。举言哀桀,扬声吠尧。
的句子,所以称之为仲达吠尧,各为其主。
下面的观文报宋,观文殿大学士在宋朝一般是宰相兼领,都说报宋了,那么能对应的应该只有文天祥。但是文天祥的话,感觉意义对仗差了十万八千里。如果按照南朝宋来理解的话,倒是很切合题意,并且沈攸之也是南朝宋人。然而宋书乃至于南史中都无「观文」字样。实在不知乾隆的意思究竟是什么。
可能乾隆觉得上一句南朝宋,下一句南宋,挺绝妙的吧。
我是觉得乾隆的诗词写的不好,可能和他精明、狠辣和无情的性格有关。诗人的性格一般做不成帝王,做成功的帝王的往往很难非常感性。乾隆少数几首写的还可以的诗,都可以说多少有点真情流露:
祭奠孝贤皇后富察氏的:
三秋别忽尔,一晌奠酸然。
追忆居中阃,深宜称孝贤。
平生难尽述,百岁妄希延。
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
讽刺钱谦益的:
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
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
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
末路逃禅去,原为孟八郎。
别的时候,对乾隆来说,无非是应景,叙事和赐臣下之作。而乾隆还是皇帝,还是为君为师的清朝皇帝。他如果自己不精益求精,其他的臣子是什么都不敢说的。但是他的诗作中能明显看出来他就自满于这种水平,从而进行大量的重复却没有提高。
这就好比,每天开车上下班20年,车技真的就比一个专业训练了1年的赛车手好么?
这问题其实问的挺深的,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需要直接开怼。
首先就是关于名篇,这还挺难定义的。
比如大家熟悉的《唐诗三百首》,相当于是「编辑推荐」,这编辑是清朝的孙洙和他老婆徐兰英。
相比《全唐诗》收录的将近5万首唐诗,能进入编辑者法眼的不到1%。
历史上诗歌选集不少,唐诗三百首相当于是经历了群众雪亮的眼睛多年拷打,确定了自己的地位。
现在江湖上还有很多骚操作,比如中南民族大学编写,中华书局出版了一个《唐诗排行榜》,据说是用统计学的方法做了一个唐诗前100名的排行榜。
不知道这个统计学是怎么运用在诗歌上的,不过杜甫上榜17首,王维10首,李白9首,都还挺有排名的。
但是这里面又出现了那个问题,度量衡或者说游戏规则的不明确,老祖宗叫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咱们现在话说就是「这里水太深,你把握不住」。
比如,在这个《唐诗排行榜》里面,被认为是七言第一的,是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里面有李白的大V光环加持: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但是看庆余年里面,范闲用来装逼的,也是号称七言第一,变成了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同样是各种大V加持,比如明代的诗评家胡应麟,还有清代的大儒杨伦。
这说明了两个事情,第一个就是诗歌品评是个细致活,但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第二个就是大部分是依靠后人来盖棺定论,而这后人,除了喜闻乐见,还需要同行评议(peer review)。
那乾隆尴尬的点就在于,他是清朝皇帝,清朝还在的时候没什么人敢品评;清朝亡了,有过一段混乱时期,等到大家吃饱饭了可以开始搞点文学了,这诗歌圈里面冒出来的……
是,
这种,
破东西……
他们来品评?
其次就是,关于诗歌的流传。
现在还有一个观点,年代稍微久远的诗歌流传不易,就是能流传下来的都是好诗歌。
这是实话,古时候著述不易,保存也没有个云服务,而且中间那么多朝代更迭外族入侵的,能流传下来的精品率肯定很高。
比如李白,不知道写了多少首,江湖传言说至少5000首,留下来的只有900;杜甫要好一点,有1500首。
最厉害的是陆游,9300首。
他们的诗歌是怎么保留下来的,很有意思。
陆游首先是个宋朝人,宋朝的印刷业本来就比较发达,而且陆游家,有钱。
他老爹是宰相,退休了以后就专门搞藏书,自家修了一个双清堂;陆游自己也有高斋和书巢这两个有明确记录的藏书楼。
而陆游的儿子,很提气,修了一个钓台书院,而且专门就整理陆游的作品,把游的85卷《剑南诗稿》、50卷《渭南文集》和10卷《老学庵笔记》雕版印行。
收集的齐备,铺开的面广,所以哪怕遇到战乱,总有一些留下来。
就这样,陆游不光是诗歌,就连自己写的家族药方都留下来了……
相比之下,李白就比较惨,李白生前是嘱托了族叔李阳冰给自己整理试稿的,这老叔也的确整理出了《草堂集》,然后,失传了。
所以李白现在留下来的,都是精品,但是有更精品的,其实还是散佚了。
比如,李白的《大鹏赋》大家都知道,但是《宣鸿猷》和《鸿猷文》,都丢了,根据看过这些篇章的人说,这其实更是精品。
我闻当今有李白,大猎赋,鸿猷文;嗤长卿,笑子云。
当然有更惨的,那就是李清照,只留下来不到100首诗歌,《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全部失传。
主要是金兵南下的时候跑路,确实没条件。
我个人觉得还有更更更惨的一个,那就是所谓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这作者张若虚被称作吴中四士,一看就是当年就成名的人。
他的作品留下来了,就两首……
讲这么多散佚的例子,其实想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年代有自己的删选性,而乾隆这四万首没赶上。
乾隆还是离咱们太近了一点,乾隆这四万首诗歌没有遭受传统改朝换代的那种浩劫(清帝退位算是和平解决问题)。
当然也不能说完全一帆风顺,当年8000麻袋,一共15万斤的清宫密档,就被当废纸卖了,最后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收藏的也就300麻袋,其他的都散佚了。
所以啊,我觉得这问题其实是有两面性的。
第一个就是乾隆的诗歌有没有精品,现在的学阀已经没人有能力去真正的整理了。
第二个就是乾隆留下四万首不是说体量大就厉害的,缺少了时间的磨砺,只能说是泥沙俱下,都堆在那里吧。
我非勤远惟观火,卿误养奸作止戈。
我爸退休以后的爱好就是在家里写诗,也写了几千首。
我可以负责的说:都很平庸,没有一首名篇。
btw:如果要说智商,我爸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应该比乾隆还高一点。
题主你好好回忆回忆,过了宋代以后,到鸦片战争之前,在诗这个领域,你能知道几首?再想想你知道的唐诗宋诗有多少?
无论你的知识储备是怎样,前后两个数据肯定是云泥之别。因为宋代以后能写出传唱古今的诗,已经是地狱难度的事了。唐人和宋人几乎已经把所有能写诗的题材都触及到了,并且在诗的任何一个题材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而且,不止在题材上,甚至遣词造句上都已经把各种可能性就穷尽了,后面的人无论再怎么牛逼,望见唐诗宋诗两座大山,使尽浑身解数也难开辟一条新路。
为什么元代传世的大多是散曲,明清的大多是小说,是这几个朝代没有诗人吗?不是的,明代的前后七子十四个人牛不牛逼?牛逼,清代的袁枚,赵翼,龚自珍牛不牛逼?牛逼。然并卵,你能说出来他们写了什么诗吗?这些真正的文学大家如此,乾隆这个二把刀的凑数诗人就更难有什么作品流世了。
。。。。。更新一下,不割。。。。。。
我感觉我的这个回答的评论区,已经快变成明清诗词大会了。。。。。。
1.我说的是诗,评论区里一群拿词甚至拿散曲来杠我的,我已经懒得挨个回复了,跟诗词不分的人杠让我觉得自己也变弱智了。
2.详细说说为什么我要把时间线划到鸦片战争。原因有三个,第一个原因评论区里有人说过了,就是教员,多的我也不多说,懂的自然懂。
第二个原因是鸦片战争至今也不过短短一百八十年,离现在很近,创作的诗更容易流传。你不信想想鸦片战争前180年,康熙皇帝才刚刚即位。
第三个原因是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有了许多革命题材的诗,也是佳作频出。
在家可能是太无聊了
我开始看起了干(乾)龙(隆)大帝的诗……
以前可能是戴着有色眼镜吧,一直觉得他的诗又多又差,味同嚼蜡。
但是好好读了下他的诗(我确定读的还是比较辛苦的……),他的诗还是有一些不错的(不容易啊),于是整理了一些我比较喜欢的,也算给他洗个地吧(打钱)。
乾隆的诗,立意都比较正,也不乏佳句
比如悯农的“可怜终岁苦。享利是他人。”“还忧租税重,催迫不相假。终岁事辛勤,农夫莸利寡。”“所怜务本民,忍饥藏种子。”三观简直超级正啊喂,当然嘴上肯定是要说好听的,骄奢淫逸起来他也一点不含糊的。
写景的有咏荷中的(不是夏雨荷)“芳心不肯舒,半为蘋蒲掩。”很温婉活泼。
咏史的“拔山扛鼎兴何暴,齿剑辞骓志不移。天下不闻歌楚些,帐中唯见叹虞兮。”后一联我竟然莫名的很喜欢。
还有给观武举射箭的“抡材临别苑,射策对明廷。养士百年久,干城九塞宁。雕弓悬满月,羽箭迅流星。为问赳桓辈,能通黄石经?”全诗很清新俊逸,有几分李白古风的味道。
当然,最好的还是他给富察皇后的上百首悼亡诗,足以称得上情真意切:“一天日色含愁白,三月山花作恶红。”“别后已杳杳,忆前犹历历。”“何事顿悲成旧物,音尘满眼泪潸然。”“似彼何妨别,如予岂重逢,拟向天孙问,白云千万重。”“其来不告去无辞,两字平安报我知。”
尤其是“三秋别忽尔,一晌奠酸然。……平生难尽述,百岁妄希延。……”说他渣,其实也未必。
好了,暂时举例这么多,乾隆,打钱!
最后说一句,不宣传,因为我真的是在那啥里淘金,才凑了这么多,正经人,谁花时间淘这个啊……
《天聪实录稿》记载:满洲国汗谨奏大明国皇帝:“小国起兵,原非自不知足,希图大位……”
多尔衮致史可法书,称明朝为“中国”,自称为“我国家”《清世祖实录》卷六,顺治元年七月壬子。
《清太宗实录》所载,满洲大臣直白:“昔太祖(努尔哈赤)诛戮汉人,抚养满洲。”
本朝崇德三年七月,奉谕旨有效他国裹足者,重治其罪。
雍正:“朕以外国之君、主中国之事”
雍正在他自述的《大义觉迷录》中说“至于我朝之于明,则邻国耳。."盖我朝龙兴,不由中土而起于满州,由满州而至中国,地之相去数千余里。"“且如中国之人,轻待外国之入承大统者,其害不过妄意诋讥,蛊惑一二匪类而已。原无损于是非之公,伦常之大。倘若外国之君入承大统,不以中国之人为赤子,则中国之人,其何所托命乎?”
乾隆时,表达的更直白:“朕乃夷狄之君,非中国之人。”
顺治:“中国这地方,能守住就守,守不住的话,从哪来回哪去”
顺治继位之后,曾明确表态:满洲与明朝,“自清太祖、太宗以来,本为敌国。”
康熙上台之后,曾说:“朕非中国之君。”
到了雍正时,雍正说:“且如中国之人,轻待外国之入承大统者”。还有一句是:“朕以外国之君,主中国之事”。
《1901年2月14日慈禧太后上谕》:「宁与友邦,不予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慈禧:“清非中国,辫子不能去,辫子去中国不亡则大清亡!”
清宫女作家德龄在其《清宫两年记》一书中提到,她的父亲告诉 她,他们不是中国人,但却是中国人的主人。
————————————————————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同盟会誓词
邹容《革命军》:“满洲人率八旗精锐之兵,入山海关定鼎北京之一日,此固我皇汉人种亡国之一大纪念日也!。”
雷铁崖的《中国已亡之铁案说》“故夫中国之亡非亡,定于汉人之为主与否。历朝易姓而汉人不易,故中国不亡,若中国之君为异族,则中国决定为亡国,次直截了当之言,一见而解,无须援拒法理。”
章太炎《革命军约法回答》一文对此曾有透彻的说明:“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稍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者,在彼不在此也。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管仲
“夷狄璧如禽兽,得其善言不足喜,恶言不足怒也。”——季布
“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尤称帝,况我中土英雄呼!”—冉闵
“戎狄人面兽心,微不得意,必反噬为害。” “彼狄夷贱种,皆人面而兽心,强则侵寇,弱则卑伏,不侍恩义,特以威服之耳。” ——李世民
“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强必寇盗,弱而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魏征
“自古夷狄未有能制中国者,而元以胡人入主华夏,几百年腥膻之俗,天实厌之。”——刘伯温
“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司马光
唐太宗还说过:“此夷不服王化可戮之”
以下摘自《贞观政要》:
魏征:“匈奴……世寇中国,万姓冤仇,陛下以其为降,不能诛灭,即宜遣发河北,居其旧土。匈奴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
魏征:“匈奴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居我肘腋,甫迩王畿,心腹之疾,将为后患……”
“臣闻欲绥远者必先安近。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自古明王,化中国以信,驭夷狄以权。故《春秋》云:‘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李大亮上疏太宗》)
“周室爱民攘狄,竟延八百之龄;秦王轻战事胡,故四十载而绝灭。”(《李大亮上疏太宗》)
太宗:“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征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
《唐会要》记载:
“戎夏不杂,自古所诫。夷狄无信,易动难安,故斥居塞外,不迁中国。”
李白:胡无人,汉道昌。
苏东坡:“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之也,譬如禽兽然。”
辛弃疾:古今有常理,以夷狄之腥秽不可久安于华夏。
刘伯温:“夫华夷峻防,一王大法,胡主中国,几变於夷,圣经明义,千载或湮焉。”
程颐:“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圣人恐人之入夷狄也,故《春秋》之法极谨严,所以谨严者,华夷之辨尤切切也
王夫之:“谓夷狄知有母而不知谁为其父,虽得天下,立法治民与禽兽同。”
韩愈:“天道乱而日月星辰不得其行,地道乱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人道乱而夷狄禽兽不得其情。天者,日月星辰之主也;地者,草木山川之主也;人者,夷狄禽兽之主也。”
卷六十七《乌春传》:“狗彘之人同处岂能生育,胡里改女真岂可为亲也。
最应该被宣传的一首乾隆御制诗是《嘲刘统勋》,诗中重申了新疆地区(诗中暂称“旧疆”,之后由乾隆本人以故土新归,改名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政府绝不能犯“珠崖弃置”“养奸止戈”的历史性错误,驳斥了刘统勋(刘墉之父)关于从哈密以西撤军的愚蠢提议。
以前没人宣传,今天我帮他宣传宣传。
集赛伊犁历一过,珠崖请弃竟如何。
我非勤远惟观火,卿误养奸作止戈。
究胜寒蝉原所谅,堪称老马可无讹。
犎牛骑进阳关矣,只恨难为叩角歌。
原注:犎牛即骆驼也。
刘统勋以协理总督,转运军储驻巴里坤。逆贼阿睦尔撒纳之叛,煽阿巴噶斯哈丹等扰我台站。将军永常闻风恇惧,自木垒退师巴里坤。刘统勋轻信不察,率议弃地退保哈密。审尔,则何以不数月间,大军旋收伊犁,逆贼亦何至穷蹙远窜耶?朕烛照其谬,虑摇军心,命褫职治罪。今旧疆荡定,逆贼指日就缚,念刘统勋一书生也,军旅非所娴,且非所职。设令模棱者,处此转以缄默自全,而奋发吐露,尚知急於公事,是其识虽乖,而心可谅,爰畀以原官,并拈此嘲之。
这个真没有。
写诗是个技术活,这不是摸彩票,是有天花板的。偶尔那天灵感特别好,超常发挥,比平时高出一阶,这个有的,再高不可能。是只鸡的水平,蹦跶四万次最多也就窜到房顶,上天就想多了。
乾隆诗品介于不会和初学者之间。绝大多数作品都是狗屎,超常发挥能达到初学者水平,这就是他老人家的上限了。
比如《黄瓜》:
菜盘佳品最燕京,
二月尝新岂定评。
压架缀篱别有致,
田家风景绘真情。
“最燕京”,“岂定评”有点懵,典型的为了押韵什么都干得出来。但大体还算通顺,带点画面感。
还有给水晶宫队写的一首:
春云欲泮旋濛濛,
百顷南沏一棹通。
回望还迷堤柳绿,
到来才辨榭梅红。
不殊图画倪黄境,
真是楼台烟雨中。
欲倩李牟携铁笛,
月明度曲水晶宫。
使劲顺着去理解,大致能看明白他要描的画面。还掉书袋用了个典,李子牟瓜洲吹笛。然而写得僵,真是二字尤其拉胯。
写钱谦益的有答主谈过了。钱谦益大节有亏,乾隆嘲讽看着爽,但那句屡见咏香囊也莫名其妙。
这就是乾隆诗歌的特点,总是为了押韵凑字,生硬突兀。初学者都这个毛病,其实特别理解,我小时候瞎写也这个味。但是我长大自知就不写了,乾隆是皇帝,放飞一辈子,写了四万首黑板报体。
写段对话《好诗》
乾隆:和爱卿,你说朕的诗,写得怎么样啊?
和珅:皇上是何等人也?您写的诗,那自然是好诗了。
乾隆:可老百姓怎么不传颂朕的诗呢?
和珅:那是老百姓没品位,没见识,不知道什么是好诗。
他们欣赏不了皇上您的诗,是他们的损失,不是您的损失。
乾隆:你说老百姓的欣赏水平低,可那些文人,欣赏水平应该不低吧。他们怎么也不传颂朕的诗呢?
和珅:文人嘛,自古相轻,个个都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眼里自然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了。
他们不传颂您的诗,实际上是嫉妒您的才学。您不必和他们一般见识。
乾隆:可是老百姓和那些文人,喜欢传颂唐宋那些著名诗人的诗词。
朕是不是不如李白、杜甫、苏东坡他们啊?
和珅:人嘛,为了显得自己有文化品味,总爱崇古,甚至是古非今。
唐宋那些诗人,和咱们大清朝离得远,在评论者的眼里,就有了朦胧之美,所以他们喜欢追捧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人。
乾隆:可能朕确实不如李白、杜甫、苏东坡他们吧。
和珅:皇上可别那么说。这三个人,怎么能和皇上您比?
您文武双全、经天纬地,乃是造福百姓的一代圣主,已立千秋之功,必传万世之名!
乾隆:朕和他们比诗,不能拿皇上身份压人啊。再说了,李白、杜甫、苏东坡,也很有名啊。
和珅:他们只是在诗词方面有造诣,能留名;您在任何方面都有造诣,都能留名。
李白、杜甫、苏东坡,虽有名气,可是遇不上您这样样样完美、无所不通的君主,真是人生之大憾啊!
奴才虽然不才,却有幸得到皇上赏识,比之李杜等人,真是万分幸运哪!
乾隆:咱们两个是圣君贤臣,必然会一起扬名千古的。
和珅:奴才都是托皇上您的福,奴才可不敢居功。皇上您能没有奴才,奴才却不能没有皇上啊!
乾隆:不过,朕觉得,论诗歌,朕确实比不上李杜等人。
和珅:奴才时时感念皇上您的恩德,所以看着皇上,打心眼儿里觉得千好万好。
皇上就是错的,奴才也觉得是对的。
何况皇上您的诗是真的好,再经奴才的眼睛一看,更是觉得,真是好上加好啊!
乾隆:你的这份忠君、爱君之心,倒是值得赞赏的。
不过,今天朕要你把这份爱君之心先放一放,不带偏见地评论诗作。
和珅:奴才觉得,就算李白、杜甫、苏东坡的诗词比您好,那也是有原因的。
古人云,“穷而后工”,诗人的命运越坎坷,越容易写出好诗来。
李白怀才不遇,杜甫饱经战乱,苏东坡几经沉浮,他们境遇不好,才写出好诗来。
本来这三个人,天资是不如您的,可是您被老天眷顾,且具雄才大略,一路顺风顺水,将国家治理得国泰民安、井井有条,没那么多坎坷经历,所以诗歌水平才比李杜等人略逊些。
换言之,也就是您为了顾好家国、做好大事,牺牲了一点儿作诗的技艺。
这乃是您对苍生、对万民的恩德啊!
乾隆:嗯,你说的有理。
和珅:论诗歌的艺术水平,您虽然比李杜等人略逊一筹;但是,您的诗歌中的浩浩帝王之气、凛凛圣主之威,是他们拍马也追不上的!
乾隆:可其他皇帝,也有会写诗的啊。
和珅:他们只是偶尔写几首罢了。
您写了这么多首,放在一起,便有了特殊的史学价值。
杜甫之诗,被称为“诗史”;您的诗,也是如此!
而且,杜甫只是从一个小官的角度去记录历史,您却是从天子之角度记录历史,您比杜甫站得高多了、看得远多了!
所以,杜诗只是普通的“诗史”,您的诗,却是彪炳千古、无与伦比、空前绝后的“诗史”!
乾隆:还是和爱卿了解朕哪。你说的确实在理,朕要好好赏赐于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