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乾隆是一个好皇帝吗?

回答
评价乾隆皇帝是否是个“好皇帝”,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绝非三言两语能够定论。他统治下的清朝,在许多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但同时,一些隐患也在悄然滋生,并深刻影响了后世。 要想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位皇帝。

首先,从巩固与发展疆土的角度来看,乾隆无疑是一位有能力的统治者。他继承了祖父康熙和父亲雍正打下的坚实基础,并且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成功的军事行动,将清朝的疆域推向了历史的顶峰。他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收复了新疆地区,这是对中华大一统局面的一次重要巩固。同时,他也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集权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这些行动不仅扩大了中国的版图,也使得边疆各民族进一步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从这个层面说,他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在文化与繁荣景象方面,乾隆朝也呈现出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极力推崇汉文化,大力组织编纂了影响深远的《四库全书》,这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保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也重视对文学艺术的扶持,比如他本人就非常喜欢诗词歌赋,并且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在他的统治下,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都得到了繁荣发展,留下了许多精美的瓷器、玉器、绘画等艺术品,至今仍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此外,虽然社会内部存在贫富差距,但总体而言,在乾隆前期和中期,社会经济相对稳定,百姓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呈现出一种盛世的景象。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审视,就会发现乾隆皇帝统治下也潜藏着不少问题和隐忧,这使得“好皇帝”的评价变得不再那么纯粹。

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吏治的腐败。虽然雍正皇帝以严厉整顿吏治著称,但到了乾隆朝,随着统治的稳定和时间的推移,官僚体系的腐败现象开始抬头。乾隆皇帝本人虽然也倡导清廉,但他的纵容和一些个人的生活习惯(比如他酷爱奢侈,多次南巡,耗费巨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风气。晚年时期,和珅专权,贪污腐败达到顶峰,这不仅损害了国家财政,也极大地败坏了官场风气,为清朝后来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思想的禁锢与文化专制。虽然乾隆大力编纂《四库全书》,但其背后也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文字狱。他对思想的控制非常严苛,任何可能挑战皇权、有损满清统治的内容都会被严厉打击。这虽然在短期内维护了统治的稳定,但长远来看,极大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和思想活力,阻碍了科技和文化的进步,使得中国在近代化的浪潮中逐渐落后于西方。

再者,从外交与对外关系来看,乾隆朝也显露出封闭保守的倾向。乾隆皇帝自诩“天朝上国”,对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文明缺乏应有的重视和了解。他拒绝了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各项请求,错失了与西方进行平等交流和学习的宝贵机会。这种闭关锁国的政策,虽然在短期内维持了清朝的独立,但却使中国逐渐与世界发展脱节,为日后被动挨打埋下了祸根。

最后,从晚年的统治来看,乾隆的统治也逐渐走向僵化和保守。在位长达60年,他虽然保持了表面上的稳定,但很多社会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压力,社会矛盾逐渐积累,而皇帝本人也似乎沉浸在“盛世”的幻觉中,未能及时调整政策以应对新的挑战。

总而言之,乾隆皇帝是一位功过参半的皇帝。他是一位文治武功都相当卓越的君主,极大地巩固和发展了清朝的疆域,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然而,他统治下的吏治腐败、思想禁锢以及对外政策的保守,也为清朝后来的衰落埋下了深刻的种子。

因此,用一个简单的“好”或“不好”来概括他,都显得过于片面。他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他的功绩不容忽视,但同时,他的局限性和错误也应该被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评价乾隆,更像是在审视一段复杂的历史,理解一个时代的多面性。他的统治,既有光辉灿烂的篇章,也有令人扼腕的遗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乾隆真的是命好操作骚。

俗话说鲜花仍需绿叶扶植,我们评价一个皇帝好坏不能仅仅挑好的或者坏的来看,而是横向对比同行衬托出来的。如果以完人的严格要求下来评,这个世界上可能没有一个好皇帝。

以结果论来看他作为皇帝算是棒的,文治武功十全老人,其治下疆域,经济,文化,百姓生活指数等各个方面指数的正增长都高于同行平均水平很多。

以功过论来看他也没做什么特别大的坏事,宠幸奸臣,横征暴敛,贪淫享乐和他都没有太大关系,手下干了好事也都给他。

以能力论来说,这个是真的强。把制度玩的天花乱坠。达到了一种看起来好像他什么都没有做,但其实什么事情手下都已经帮他解决好了的完美境界。

他在任期间,手下就连贪官和官二代都是身怀真材实料的贪官和官二代,功劳基本全是这些手下完成的。

文有:刘统勋,刘墉,纪晓岚,王杰(不是唱歌的王杰),董诰...

武有:傅恒,福康安,多拉尔·海兰察,阿桂,李侍尧...

还有个钱袋子和珅。

要文治找汉臣一个比一个清廉,各个地方也算是仅仅有条安居乐业。

要武功,四处征伐有满武这些官二代居然一个比一个能打,还有个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李侍尧,汉人混到武将里。乾隆哥坐在家里下个命令直接把他爹和他爷爷打了两辈的大魔王古尔丹部落,啊不对,刚从隔壁魔兽剧组回来,跳戏了不好意思,是噶尔丹部落给平了,在新疆插下了大清的大旗。正是奠定新疆属于大清帝国。而且当时乾隆爷拥有的是整套新疆,直到各个山脉的脉口。比今天的新疆还完整,在当时伊犁是新疆的中心,今天伊犁已经靠近边界了。和他比起来今天的只是半壁新疆在。也是他命好,刚好他要打之前噶尔丹部落内讧,你说巧不巧。直接稳定西陲平了他爹和他爷爷几十年的外患啊,你想想这就够他吹一辈子了,还不立刻万民臣服。

没钱了找和珅,你说他贪吧,他也不是守财的奸臣,乾隆出游,征伐,平乱他都出钱。大清那么多朝代就乾隆朝,国库钱不多但照样动不动就大赦天下,免除赋税还征伐平乱。乾隆仿佛从来就不缺钱。因为和珅知道什么时候皇帝缺钱了,自己就要被裁了。不是裁员是裁决的裁。

最骚的是这些人党争了一辈子没有一个人被斩。如果有人被斩那那个人是真的不太值得保。比如讷亲。

你要说乾隆昏庸吧,不太可能,这些人的党争他分的一清二楚,和珅和阿桂,统勋,李侍尧斗了一辈子谁都没斗倒谁。就连没有当官的老爹,也没有汉人撑腰,还被满官硬怼,汉臣不帮的李侍尧,被福康安举报,和珅查抄,中央判斩立决,都能给乾隆弄个斩监侯重新捞起来起来最后成为紫光阁功臣。就问你骚不骚。

他爹刚完善的军机大臣制度,就被他玩的天花乱坠儿,在他的军机处永远满蒙汉均衡,互相制衡又互相配合。以至于他的政令实行都非常快非常通达,有令必行。同时他直接把领班大臣替代了宰相,避免了宰相专权在他的一生,从来没有出现过想他爷爷那样以左右相为首扶持皇子的的党争。更不要说像其他皇帝那样,让宰相或者千岁在朝上横行霸道,以至于皇帝都管不了。

所以大家可能不知道乾隆年间有什么名相,最多只听过误传的宰相刘罗锅。因为乾隆年间宰相的职能已经由领班军机大臣完整代替,而领班军机大臣由于属于军机处,所以功劳都是乾隆的。但是殊不知,乾隆年是我国几千年来没有名相却盛产名相的朝代,乾隆的军机大臣八个领班军机大臣。个个是能人,个个鞠躬尽瘁,一个比一个压力大。其中傅恒,刘统勋等四个领班可以和其他任何朝代的名相相比,两个能力相对前面的高个子显得比较一般但鞠躬尽瘁,忠心耿耿。最后两个一个能力表现的比较弱但家族权利显赫关系网复杂,会威胁到皇权的的官宦子弟讷亲,以及一个贪污比较严重怕会影响后世的和珅都被乾隆姥爷明升暗降最后赐死了。

你说和珅贪污腐败也没见朝堂有什么颓败的气象。刘统勋该办事一样办,纪晓岚该边玩女人边编书也一样有一堆有能力的人帮他编。福康安,阿桂,海兰察这种武将一样精神奕奕完全没慵懒的贵族气象。开疆拓土,平乱保民一样事没差。

即便是大贪官和珅。议罪银贪污来的钱都上缴的钱也老老实实放在大钱袋里了,也没敢乱花,该赈灾赈灾,该平反平反,办大寿修园子,出游撒币,大赦天下,各地免赋全是和珅掏钱,而且守了一辈子所有家产还被一波带走。。乾隆这样的操作竟然出奇的达到了一个在富饶的地方多贪污,让贫困的地方得到豁免,相达到了一个促进资金流动,合理集资再分配的效果!

乾隆年间最大的污点就是和珅和他的议罪银,但是却少有人看到议罪银背后的功能。

举个例子,乾隆年间灾害数量高达1229次,乃清朝之最,比他爹他爷爷他太爷爷加起来都多。但救灾这样频繁发灾的朝代,人民过的却比其他皇帝的年代更富余。

乾隆年间之所以灾害如此频发,一来是真的天灾多,二来是乾隆时的救灾政策贯彻的非常彻底,基本达到有灾必报,报了必处理。

除此之外,乾隆时期,进行了大量的减免赋税的行动。贯彻整个乾隆朝,六次全国免赋,以及局部减免赋税不计其数。单单这些减免赋税的量就已经够任何朝廷喝一壶了,这还不算连年征战的军费开支。而乾隆之所以能如此勇敢的大规模赈灾和减税搞军事扩张,并不是梁静茹给他的勇气,他的底气大部分都来自于和珅这个钱袋子。

议罪银的确不是个好听的政策,但是它的确达到了计划经济,促进流通以及维稳的效果。

这行为个在今天有个学名,那就是宏观调控。

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是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

一个清朝皇帝在使用二十一世纪才实践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调控社会,这槽点都不知道该从哪下笔。

想想当年崇祯仁德名声到时大的很,但底下皇亲国戚臣子商人人人敛财,家中充实,他想借一笔军费都借不到。更别说赈灾免赋这种利国利名解救地方的举动了。到最后国都要亡了硬是没有办法从这些富人手里多扣出一两银子。想这种尴尬乾隆爷这辈子都没见过。

正因为和珅做了这些合理合法不和情的资金重整再利用,反而让乾隆在位几十年国家能靠国库(和珅)拨款硬是顶过来几千个自然灾害没有。还开疆定土,国泰民安,大规模减免赋税,也是离奇。要不是议罪银的吃相不好看,名声不好听,这种行为简直是封建时代的经济学家的经济学理论实践行为。

把朝廷玩成这样你说乾隆是昏君?这真的过分了。

坐享其成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若乾隆算昏君,那同为二世祖的唐开元盛世李隆基差点把东方第一帝国给玩脱了,这又该怎么评价呢。。

那么问题来了,乾隆其实自己虽然并没有什么英明神武的杀伐决断之余,更是南巡旅游赏花,玩弄雨荷一样不落下,按理说并不勤恳应是个享乐皇帝。但是手下人个个牛的一批,而且他还把他们每颗齿轮放对了每个位置,让每颗齿轮都发光发热,还互相督促互相防备,而自己在一旁挑好的捡漏。你说感觉上他好像啥都没做但是国家有条不紊的在转动也说不过去。你说他是命好昏晕有人保,还是面上贪乐内里运筹的明君呢?

不如就勉强称之为把该享的乐都享了,但内心任然拥有一定的皇帝这个行业的职业道德,把该做的也顺便做了,不吃干饭的皇帝吧?

user avatar

当然算好皇帝。

终结了百年的清准战争,从华北平原陆路转运粮草至新疆,支撑十万大军灭国,这距离已经赶上伊犁到伊斯坦布尔了,东西方农业时代的巅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耗费7000w两白银打大小金川,附带的大西南改土归流,保证了西藏从此被中央政府完全控制。

彻底解决蒙古问题。

有此三件功绩,确保了中国本土有完整的高原-沙漠-草原的地缘屏障,也是1949年重建中央集权时能获得安全保障的基础。

功德无量。

user avatar

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回鹘道被吐蕃彻底切断,“安西由是遂绝,莫知存亡”。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兆惠平天山南路。

九百六十九年。。。。。。。



如果不是乾隆文采实在太烂的话,这篇碑文的内容,知名度不会比“虽远必诛”低:

格登之崔嵬,贼固其垒。我师堂堂,其固自摧。格登之嶻壀,贼营其穴。我师洸洸,其营若缀。师行如流,度伊犁川。粤有前导,为我具船。渡河八日,遂抵格登。面淖背崖,藉一昏冥。曰捣厥虚,曰歼厥旅。岂不易易,将韬我武!将韬我武,讵曰养寇?曰有后谋,大功近就。彼众我臣,已有成辞;“火炙昆冈”,惧乖皇慈。三巴图鲁,二十二卒,夜斫贼营,万众股栗。人各一心,孰为汝守?汝顽不灵,尚窜以走。汝窜以走,谁其纳之?缚献军门,追悔其迟!于恒有言:曰杀宁育。受俘赦之,光我扩度。汉置都护,唐拜将军,费赂劳众,弗服弗臣。既臣斯恩,既服斯义,勒铭格登,永诏亿世。

user avatar

乾隆当然是个好皇帝。因为……















他一生写了五万诗,却没有一首需要你们背的!

不像李煜,不仅皇帝没当好,那么多词要大家背!

user avatar

乾隆传位给嘉庆的时候,他已经八十五岁,无论古今,这都算得上高寿了。

乾隆禅位嘉庆,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

毕竟对于这个年纪的君王而言,该享受的他都享受到了,皇位这东西他都坐了60年了,此时的他早已没有从前那样对权力的渴望了。

从1736年乾隆登基的那一刻起,他的政治野心就在他的年号上体现得明明白白:天道昌隆。

“昌隆”二字不论后人的评判标准是什么,乾隆反正觉得自己是够格了。

从政绩来看,他在任期间平定了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反击廓尔喀入侵,捍卫了西藏的主权完整;平定林爽文叛乱,保卫了台湾的统一。




再算上一样人口的话,在他退位六年前,更是达到了前无古人的三亿人大关。

《清史稿卷十》:丁未,免四川凉山等处番民额赋。己酉,免肃州威鲁堡回民旧欠。庚戌,以固原提督樊廷为驻哈密总督。乙卯,免广东归善等四县加增渔税及通省逋赋。
夏四月丙寅,免江南阜宁等州县缓征漕粮。
五月丁未,赈河南永城县水灾。壬子,命江南副总河移驻徐州。甲寅,免四川南溪等州县被风雹额赋。乙卯,朝鲜国王李昑表贺登极及尊崇皇太后,并进方物。乙巳,暹罗国王参立拍照广拍马嘘六坤司尤提雅菩挨表谢赐扁,并贡方物。庚辰,免甘肃伏羌等州县地震伤亡缺额丁银。
 秋七月癸巳朔,以贵州流民多就食沅州,免沅州额赋。
冬十月壬戌,以邵基为江苏巡抚。乙丑,除浙江仁和等州县水灾额赋。
十二月辛酉,赈巴林郡王等四旗旱灾。甲子,赈江苏娄、溧水等十三州县水灾。乙丑,改江南寿春协为镇,设总兵。己巳,免陕西府谷、神木本年雹灾额赋。移南河副总河驻徐州。丁丑,免安徽泗州卫屯田、长芦、广云灶地水灾额赋。丁亥,岱林布改江宁将军。以王常为建威将军,雅尔图为参赞大臣。免两淮莞渎等三场水灾额赋。

……

晚年乾隆当太上皇的决定,对于古代皇位几乎是终生制的时代,这需要莫大的决心,乾隆甘愿当三年太上皇,除了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人生目标外,还有其它的外部因素。

第一、九子夺嫡事件的影响

康熙时期发生的九子夺嫡事件,对于乾隆来说,并不是太遥远,他很明白在君主这个位置上,父子之间也不是特别可靠的关系。

八十五岁的老人,谁不想家庭和睦,有一个安稳的晚年呢?

与其为了迟早要交出去的位置,和儿子闹得不愉快,恰当的时候放手,有时候也是帝王家的智慧。




第二、德明事件的影响

乾隆退位前,朝堂上已经呈现出拉帮结派,想要另谋出路的大臣了。

对他们而言,乾隆身体健康状况已经出现问题,这朝堂上迟早要坐着另一个人。

当君权受到挑战时,户部尚书德明知法犯法,收受贿赂、滥用职权事件,让乾隆认识到自己的影响力大不如前。

虽然最后乾隆以雷霆之势杀了德明以儆效尤,但最终乾隆却没有诛杀其同党,这种妥协式的态度,也表明乾隆对于朝政的掌控已经不比曾经。




对他而言,当太上皇提前退位,不仅可以保全父子之情,还能留下一个传位的好名声,何乐不为呢。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user avatar

看了一圈

我觉着你乎诸君黑乾隆的方式还是比较传统

我佬来切入几个不同的角度

以下黑料里有几个梗来源于道友尹口吃天

另有几个梗的四字概括我佬自觉不够谐,长期征求好概括哟

辣手治匠 严以惩民

话说乾隆六年,京师爆发了一起群体性事件

该事件处理过程差不多是这样的

工匠们手无寸铁以砖石相抗,办理大臣对空鸣枪吓住之后围厂弹压

事就是这么个事,事后经办大臣把过程汇报上去

结果十全老汉(那时候他还很年轻就是了)批示如下····

“你TM为什么不朝人开枪!打了又如何!”

这对子民的一番拳拳热爱之意,让我不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驱逐汉民 恢复“满”洲

有清一代在长毛年之前对东三省绝大部分时期采取封禁政策这事诸君都知道,我就不赘述了

这政策虽然康熙年就开始了,但是大清诸君都知道的,政策扔出来不代表就能让下面人彻底落实

所以偷渡大军是前仆后继源源不绝

乾隆年之前呢

不管是掏银子贿赂/冒生命危险偷渡/找关系弄票

但是只要你到了东三省,那你就算赢了

结果乾隆年····

赶不走你算十全老汉输····

(虽然最后他的确输了)

魔法老汉乾隆捍卫大清之理施法大战农民军之夜

高宗训政称上皇。一日,早朝已罢,专召和珅入对。至,则上皇南面坐,仁宗西向坐一杌。跪良久,上皇闭目,若熟寐然,口中喃喃有所语。久之,忽启目曰:"其人姓名为何?"珅应声答曰:"高天德、荀文明。"上皇忽闭目诵不辍。移时,挥出,不更问。仁宗大愕。越日,密召珅问曰:"汝前日召对,上皇云何,汝所对作何解?"珅曰:"上皇所诵,为西域秘密咒,诵之则所恶之人虽在数千里外,亦当无疾而死,或有奇祸。奴才闻上皇持此咒,知所欲咒者,必为教匪悍酋,故以此二人名对也。"(和已见前。仁宗既知和亦娴此秘密咒,益骇。故俟高宗宾天,而即赐和死。)

····

爱侨如子

“在天朝本应正法之人”“孽由自取”

啊对,忘了最重要的一点

十全老汉和他的祖宗们

我是指从1644年入关开始

拯救了中国的影视剧事业

其中尤以乾隆为甚

user avatar

弘历是世界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王。有人说,统治纪录的创造者应该归为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此人在位72年之久。然而众所周知,太阳王五岁登基,二十二岁才对统治国家产生兴趣。他的实际掌权时间不过50年。而从胤禛咽气那一分钟起,到弘历自己咽气那一刻,弘历手握专制皇权64年,一天也没有与他人分享。

弘历是世界上运气最好的君王之一。其一,他一生身体健康,没有遇到大灾大病。其二,他在25岁的盛年继位,获得最高权力的过程非常顺利,毫无波折。其三,他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历史节点登上帝位。在此之前顺治、康熙和雍正91年(1644年至1735年)的统治,已经给弘历打下了良好的统治基础。

弘历是一个深情而专一的丈夫。他与孝贤皇后伉俪情深,可谓举案齐眉,恩爱无比。皇后不幸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去世后,弘历悲痛欲绝,追念终生,写下数百首悼亡之诗,其辞句感情真挚,令人动容,是他所有诗词中最见真情的上乘之作。弘历还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儿子。

弘历还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诗人,他一生作诗41863首(也有说是三万九千多首或者是十万首的,但多不可信),而《全唐诗》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48000余首。不过可惜乾隆虽然博览群书,但是喜欢卖弄学问,为了韵脚甚至不惜造字,让他的诗生僻难懂,还十分拗口。这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作诗如此之多,却没有一首流传下来的原因。

user avatar

乾隆比较聪明,聪明到精通满蒙汉等文字,与天南海北各族政要联络时不需要翻译,聪明到在准备平准格尔时,竟然自己研究写作了一本准格尔事略,放在今天也是一部比较有价值的史料。

乾隆身体比较好,弓马娴熟,一天射几百只兔子的牛逼大家应该有所耳闻,但不得不说乾隆确实是很有活力的一个人,聪明又身体好,活到89岁,乾隆文武双全,脑力、体力都好,说是天之骄子也不为过。

这份福气,恰恰毁了他,使他自以为是,妄自尊大,做事专断,封疆大吏往往说撤就撤,残害思想言论,力图控制全局。一个人的才智再出色,也无法支持他对上亿人口国家的全面独裁,因此国事衰微,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察察为明,锱铢必较,喜好微操,曾经闲着无聊翻阅工部的奏折,自己算下来发现工部多拿了他几百两银子,于是责问,得到回复说是为了预支下次才多拿了几百两,用不完会还回来的。

乾隆却不罢休,跑去查阅了工部几年来的账目,发现从来没有工部还银子的情况,把工部一干人等怼的哑口无言,最终多名官员被责罚。

鄂尔泰与张廷玉党争,有人以贪污的罪名弹劾别人,乾隆也立刻发现情况不对,转而查这个人的家底,有时候竟然连别人岳父的门生这种关系都查的一清二楚,得出这是党争的结论,并不是真的反贪,于是惩罚这些人。

绝顶聪明的张廷玉看准了这一点,以不变应万变,干脆不还手,默默挨鄂尔泰的怼,反而是鄂尔泰党人总被乾隆发现在结党营私,而张廷玉往往全身而退。

这是乾隆的聪明,崇祯朝的大学士谢升曾经说过“人主以不用聪明为高,今上太用聪明,以至于天下坏尽”。乾隆也是如此,他比崇祯更有政治经验,比崇祯也聪明太多,初年调动群臣,还能够用其聪明使群臣拜服,但到了中晚期后,意志变得软弱,开始宠幸佞臣和珅,反被玩弄于鼓掌之间。

到后期,乾隆已经无法从容与群臣博弈,转为严酷的惩罚他们,像一个盲人随便挥舞手中的利刃一样了。

乾隆少年是儒家信徒,足足读了14年的四书五经,执政初期是典型的奉行儒家仁义观点,平反和释放了1300多名犯人,并一改雍正朝的严刑峻法,比如漕运私盐的问题,雍正是抓住就杀,乾隆则为了显示自己的宽仁,下令小民贫困,找个活计很正常,背负40斤以下者无罪,结果出现了数万人天天在运河边卖私盐,一人39斤,钻乾隆的空子。

以至于乾隆发怒认为奸民实在无耻。

雍正十三年间,截漕运粮食救灾不过几百万石,乾隆元年到18年,却已经截了两千万石用于救灾。特意下令说救灾宁滥毋缺,清代一向将大臣视为奴才,不准他们擅作主张,但不经请示开仓放粮这种事,乾隆却予以褒奖。山西巡抚舍不得银子,命令富户捐款赈灾,被乾隆斥责为不可理喻,脑子有问题。

他还多次写诗悯农,称农民一年到头很累还要应付赋税之类的,有一年饥荒,百姓们挖出一种黑米,就着野菜充饥,乾隆也立刻吃了这种米,发出感叹说民众很苦。

这是乾隆的宽仁,不只是对大臣,也对民众,但他一旦认定你是狡猾,图利的,就立刻抛弃这种宽仁了。并且乾隆杀戮很重,文字狱比较严重,高票回答已经列的很清楚了。

说起来乾隆算是一个好皇帝,纵向在历史中比较的话,比嘉靖好太多太多,他一生仍然在开疆拓土,并没有太显露颓势,不像嘉靖,被俺答汗包围北京,割地赔款求和,仍然自以为能。

但乾隆使清朝由盛转衰。

他聪明,明断,虽然大多数时候于国无益。谢升对崇祯的评价也可以完全评价乾隆,太用聪明,机关算尽,反而使天下糜烂。

专小利,以权谋争斗为乐趣,忘大义,土地兼并,官员腐败,都被他的执政加剧了。

嘉庆元年的白莲教起义,与嘉庆毫无关系,完全是乾隆的问题,乾嘉起义大多数是乾隆执政的结果,嘉庆就是个冤大头,替乾隆擦了屁股。嘉庆无数次反思自己到底哪里做错,导致天下皆反,可他想不出,最后竟然得出结论是宫中的树影响了风水,最终将故宫的树砍伐殆尽。




清代的政治比较唯物主义,将大臣当做奴才,豚犬,用法术势驾驭,历代以来以大臣贪财而责罚,清代却连图名利都要责罚,许多一生坚守节操的大臣也不免被斥责为沽名钓誉,敲打敲打。

清代以满人为重,六部设满尚书六人,汉尚书六人,但汉尚书一般说话没用,全赖满尚书决断。其他地方也是,满人犯罪往往罚酒三杯,最重不过赐刀自尽,汉人大臣犯罪却往往剥夺名誉,斩首示众。

比如之前咄咄逼人,明目张胆党争的鄂尔泰,死后哀荣备至,入享太庙,而张廷玉任打不还手,却在晚年被乾隆剥夺伯爵,甚至抄家,原本雍正与张廷玉约定,要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却被乾隆剥夺,张廷玉在家惶惶而终后,乾隆为了显示自己宽仁,才恢复了张廷玉的配享资格。

user avatar

题主说乾隆不是个好皇帝,我们先审题再做逐条批判:

一、在对历史了解了之后,完全不觉得乾隆是个好皇帝

答:不知道作者从哪了解的历史,敢于直接下“对历史了解之后”的结论。我也不能保证我说得都对,但至少可以找到一些与你观点不同的材料,这些历史是你“不了解”的吧。

二、外政是康熙打下的基础,内政则是雍正。个人觉得他一个富二代,充其量只是顺其自然,没有造出什么祸害而已。

答:清朝解决最大外患--新疆问题主要是在乾隆时期,将当时扰乱新疆和蒙古的最大威胁准噶尔部彻底消灭也是乾隆。不是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噶尔丹一抹脖子,准噶尔就平定了。从乾隆开始,内亚的安全得到了空前的稳定。

魏源《乾隆荡平准部记》:“帝怒上,将帅怒于下,合围掩群,顿田网而大猕之,穷奇混沌兀饕餮之群,天无所诉,地无所容,自作自受,必使无遗育逸种于故地而后已。计数十万户中,先痘死者十之四,继窜入俄罗斯,哈萨克者十之二,卒歼于大兵者十之三,除妇孺充赏外,至今惟来降受屯之厄鲁特若干户,编设佐领昂吉,此外数千里间,无瓦刺一帐

内政吃雍正??乾隆在位初期,纠正了雍正朝很多过激的“改革”。田文镜在河南一手遮天,乾隆继位后曾专门下旨谈及田文镜:“自田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而属员又复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即如前年匿灾不报,至于流离,蒙皇考严饬,遣官赈恤,始得安全,此中外所共知者“。

内政不是暗荣的《三国志》系统,农业和商业点数发展上去就掉不下来了。乾隆也是个勤政的皇帝,不能因为唐国强的雍正累吐血,张铁林的乾隆到处逛,就说乾隆不修内政。

就差不留张条子“你办事,我放心”了
老纪、和二我们走!!!

三、再看看他修的《四库全书》,完全就是经过文字过滤的文字狱杰作,他的诗作也实在没有什么价值;

答:说到《四库全书》,我估计你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没翻过,张嘴就来是文字狱杰作。不错,乾隆是搞文字狱,不过这不妨碍他修类书啊。天天嘚啵嘚啵修《四库》毁了多少多少书,可是建国后还有《四库禁毁丛刊》么,你们不是也不看嘛。说《四库》没价值,不知道多少搞校雠学、目录学的老师要哭死。

乾隆的诗作没价值,对,写得是太多了。那康熙、雍正的诗就有价值么?你背一首呗,人教社语文课本不也是一首没选么。

四、四下江南花费何其之多

答:同志,乾隆是六下江南,六六六,不是四啊。不错乾隆外巡肯定靡费,但是康熙也六下江南啊。难道是要饭要到江南的么???不知道江宁织造曹家有多少句MMP要讲。

五、嘉庆元年就爆发白莲教起义,可见没有什么深厚的底子。乾隆同志宠幸和珅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关键在于开启了司法腐败。

答:明朝就爆发了白莲教起义,不是嘉庆元年才有。再说了,爆不爆发起义,和有没有底子不存在必然关系啊。那我还说镇压白莲教起义花了一亿两白银呢,你说家底子厚不厚。乾隆宠幸和珅开启了司法腐败,好吧我替康熙雍正朝的大理寺和刑部的落马官员为你点赞。

六、个人觉得乾隆的确风流,但是根本算不上什么明君。但是我的想法偏偏又和历史,或者说民间看法不同。

答:别别别,你的想法和民间看法非常一致!!!可以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电视剧基本都是按照你的这个路子拍摄的。


乾隆的毛病是多,但从一个封建帝王角度来说,他还是一个成功的典型。立功、立言;毕竟一个在位如此之久,交接班没有大问题的高龄皇帝在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当然嘛,你要是硬拿华盛顿和乾隆比,

我也没啥好说的。

那怎么不怪雍正不在故宫里种棵樱桃树?没给乾小四留一把斧子呢?

嗯,都怪唐国强,这回满意了吧。

user avatar

什么名胜古迹都有这孙子的题词,偏偏还都在最显眼的地方,实在是辣眼睛。你觉得一个这样的皇帝会是好皇帝吗?

满清如果不是赶上雍正这种锐意改革严酷治吏的君主,估计又会上演一次胡人无百年国运的例子。

user avatar

最近赶上了《人民的名义》热播,反腐题材大火。我们就来聊聊乾隆皇帝贪腐的话题叭~这对大清后来的整个官场风气,影响还都蛮大的。

本答仅供参考,下为正文。


————正文分割线————


平时我们说贪这个字,后边跟的都是“官”。那帝王怎么能贪呢?你顶多说他昏庸无能,荒淫无道,怎么能说贪呢?



(《权力的游戏》剧照,国王劳勃·拜拉席恩)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为什么要贪?别说,历史上贪污的皇帝还真不少,那贪污的法子,你想都想不到。

大清朝的乾隆皇帝,就属于在贪污的皇帝里,很有创意的一位。

乾隆特别喜欢别人给他上贡:这是我们家祖传的一个宝贝,万岁爷您看,上贡给您了。这喜欢可不是口头上说说的喜欢,是落实到规矩上的。那时候人人都知道,有个“进九还三”的说法。给皇帝上贡九份,皇帝返还给你三份。叫进九还三。

皇帝想要,臣子那就赶紧送。更何况,给皇帝送自己也有好处。

明面上,进贡的要求是“自行置办”,也就是自掏腰包。不给百姓增加负担前提下,联络一下上下感情。但是哪有那么多家传宝贝,谁家能传下来那么多东西。

那怎么办,民间搜刮呗。搜上来了孝敬皇帝,然后其中返下来的归自己。搁现在,我们管这叫销赃。

当时的进贡有多火,火到最后甚至出现了“帮贡”这么一说。有权限进贡的大臣,让底下的官员帮助他“购买物件”,用来“孝敬皇上”。 “帮贡,帮贡”,既正大光明又显得官员团结一心。其实中间全是吃拿卡要。到皇帝手里的一两金子,不知道要搜刮多少民脂民膏。

我们说个例子,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十一月初八,任两广总督的李侍尧的进贡物品名单,看看那是多大的手笔。(因为太长,放在了文末)

以至后来,李侍尧因罪被抄家。有记载说“有九种物则每以三种还给。大抵侍尧贪赃中,五之三入于进贡。”因为有进九还三的政策,他李侍尧被查,发现贪的家财大多都是曾经献给乾隆的贡品。

那皇帝拿了多少,你自个算算。

单是靠贡品,满足不了乾隆皇帝花钱的欲望。皇帝想下江南巡游,想办寿,想赏人,想修一修圆明园,都要花钱。但是祖宗规矩,这些钱不能从国库里出,要由专门的内务府自筹。

乾隆的内务府大臣,你猜是谁?

特好猜,是和珅。



(《权力的游戏》剧照,财政大臣培提尔·贝里席)

万岁爷到了晚年的时候,想花钱,和珅就给想出来个办法,叫“议罪银”。它的意思是官员们犯了错,交一笔钱来,就能减罚甚至不罚。这和中世纪晚期罗马教廷的赎罪券是一回事。

这个办法好在哪呢?以前官员犯了错罚你几年俸,这的决定权在吏部,款由户部追,银两要交给国库。

而议罪银厉害了。新规矩新玩法,它不走吏部户部,走军机处,绕开国家财政,直接进入乾隆的钱包。

乾隆富了。

本质上,这是皇帝向下释放的一个信号——我缺钱,我接受行贿,谁给我钱我给谁免罪。

官员们缴义罪银可积极,就算是没什么罪名也要编排罪名。上至财政亏空,中至没能及时搜获要犯,下至奏折里写了错别字,都要狠狠罚自己一笔。曾经有河南巡抚何裕城把香灰弄到了奏折上,就请求自罚三万两。乾隆都看不下去,说:没那么严重,交一万两算了。

那官员的钱从哪来的呢?也是贪,而且贪的要更多。各个大臣,都成了皇帝豢养的存钱罐。你可劲贪吧,贪完了给我上贡,给我交议罪银。实在看不顺眼了,那就反腐抄家,财产进内务府。和珅的下场,就是如此。

上贡也好,议罪银也好。这是变相地把一些犯罪合法化了,甚至是鼓励贪腐。大清朝成了一帮贼窝。

于是自此以后,大清就已经走在了要亡的路上。


免责声明:

这篇仅讲了乾隆皇帝的一方面,所以仅供参考。

另附:

【导航】本鹅写了好多学习方法,分类汇总在这里

最后给你李侍尧的进贡物品名单:

镶洋表金万年如意一柄

金无量寿佛一尊

珊瑚朝珠一盘

蜜蜡朝珠一盘

脂玉万年有庆一件

白玉祥禄寿三星一件

白玉长春壶一件

白玉蟠桃九熟一件

白玉保合太和一件

白玉长春花洗一件

白玉寿星一件

白玉如意仙一件

白玉香盘一件

汉玉佛手一件

汉玉花囊一件

汉玉拱璧一件

白玉云纹铎一件

白玉元洗一件

汉玉炉瓶一事一分

汉玉飞熊叶瑞一件

白玉印池一件

宋磁霁红花囊一件

定窑洗一件

喜窑一统尊一件

成窑五彩瓶一件

定窑福禄尊一件

宣窑梅瓶一件

宋磁霁红瓶一件

定窑宝月瓶一件

哥窑笔洗一件

青绿三代尊一件

青绿提梁一件

青绿凫尊一件

明黄刻丝万福万寿龙袍一件

天青刻丝八团立水龙褂一件

明黄缎绣万福万寿龙袍一件

天青缎绣八团立水龙褂一件

真紫缎绣三色金诸仙祝寿龙袍一件

天青缎绣三色金八团立水龙褂一件

绿缎绣万寿长春龙袍一件

香色宁绸绣六合同春龙袍一件

酱色宁绸绣江山万代龙袍一件

天青宁绸绣八团立水龙褂一件

绿实地纱绣四季呈祥龙袍一件

香色实地纱绣八仙庆寿龙袍一件

酱色实地纱绣吉祥九如龙袍一件

天青实地纱绣八团立水龙褂一件

洋锦缎二十匹

洋花绒二十匹

大红鸳鸯绒十版

大红羽缎十版

洋绣帕一百方

洋绣小帕一百方

紫檀雕花宝座一尊

紫檀雕花御案一张

紫檀镶玻璃三屏风一座

紫檀雕花天香几一对

紫檀雕花炕几一对

紫核镶玻璃衣镜一对

紫四雕花书隔一对

紫檀雕花方凳八张

紫檀镶面玻璃横披一对

珐琅镶玻璃五屏

风妆镜九座

珐琅镶玻璃手镜九对

紫檀镶玻璃福禄式小挂镜九对

东洋漆炕桌一对

东洋漆香盒五件

鸾翎宫扇一对

孔雀宫扇一对

洋镶钻石自行人物风琴乐钟一对

红玛瑙钻石珠花瓶式乐钟一对

洋售钻石蟠桃推钟一对

洋镶钻石蟠桃表一对

洋玻璃金鱼缸一对

仿景泰珐琅瓶一对

珐琅福禄瓶一对

镶玻璃小佩镜二十七面

蜜蜡鼻烟壶二匣

洋金银线二百文

珐琅手盆九对

珐琅唾盂九对

翠顶花三十匣

翠花五十匣

天然沉香瓶一件

洋油画小挂屏一对

user avatar

分享一则小故事。


这则故事出自《清实录乾隆朝实录》,讲乾隆八年,朝廷考选御史,乾隆帝号召出“时务策”,即鼓励大臣们针对时弊畅所欲言,提出对策。即使是这么钩直饵咸,朝中还真有一位上了钩的“大鱼”——杭世骏(1695-1773)。

故事的前半段讲杭世骏直言不讳,朝廷用人不该先入为主,不该太计较地域和民族出身。他认为天下满洲人少、汉人多,而各地总督却没有一个汉人;江浙人才辈出,但在政府中多年没有人升调。他认为不论满汉、不论地域,机会应该是平等的。《清代名人轶事》中还记载了他说:“我朝一统久矣,朝廷用人宜泯满汉之见。”

乾隆帝龙颜大怒,后半段则是他的反驳,反咬一口杭世骏才是分别满汉的罪魁,即便如此,江浙出身的官僚仍然占据了朝中的多数,皇帝这么做不过是为了一视同仁。但重点不在于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之争,而在于杭世骏直接触动了“满汉畛域”这个最忌讳的问题。皇帝认为杭世骏是在制造满汉之间的矛盾,认为杭世骏是在借机鄙视满人,因此他痛批这是“怀私妄奏”,杭世骏因此获罪,送交刑部。本来是要当堂判死,刑部侍郎以“是狂生,当其为诸生时,放言高论久矣”为由保下了杭世骏的性命,最终以“溺职”例被罢免。

《清代名人轶事》道出了这则故事的结尾。乾隆帝临幸杭州,这对君臣居然再度相见,当然不排除这是出于皇帝心里的忌惮,想要看看杭世骏是否安分守己,当看到他只是在开旧货摊时,皇帝哈哈大笑,写下“买卖破铜烂铁”六个大字以示羞辱他甚至还不放心再巡杭州,眼见着迎驾的杭世骏,居然还在说:“杭世骏尚未死么?”杭世骏回家之后当天就死了,不知是因羞辱愤懑而死、还是惊惧而死、还是被皇帝赐死,那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他们越是迫切要你说话,你越是该缄口不语。保持沉默的自由,有时更难为可贵。

原文奉上:杭世骏策称。意见不可先设。畛域不可太分。满洲才贤虽多,较之汉人,仅什之三四。天下巡抚尚满汉参半,总督则汉人无一焉。何内满而外汉也。三江两浙,天下人才渊薮。边隅之士,间出者无几,今则果于用边省之人,不计其才,不计其操履,不计其资俸,而十年不调者,皆江浙之人,岂非有意见畛域等语。国家选举人才,量能器使,随时制宜。自古立贤无方,乃帝王用人之要道。满汉远迩,皆朕臣工联为一体,朕从无歧视。若如杭世骏之论,必分别满洲汉人,又于汉人之中,分别江浙边省。此乃设意见分畛域之甚者,何所见之悖谬至此。况以现在而论,汉大学士三缺,江南居其一,浙江居其二。汉尚书六缺,江南居其三。侍郎内之江浙人,则无部无之。此又岂朕存畛域之见,偏用江浙之人乎?至于用人之际,南人多而间用北人,北人多而又间用南人。督抚之中,有时满多于汉,或有时汉又多于满。惟其才,不惟其地。亦因其地,复量其才,此中裁成进退,权衡皆出自朕心,即左右大臣,亦不得参预,况微末无知之小臣乎?且国家教养百年,满洲人才辈出,何事不及汉人?杭世骏独非本朝臣子乎?而怀挟私心。敢于轻视若此,若稍知忠爱之义者,必不肯出此也。杭世骏、著交部严察议奏。寻议、杭世骏怀私妄奏。依溺职例革职。从之。——《清实录乾隆朝实录》

乾隆癸未,杭大宗以翰林保举御史,例试保和殿,下笔为五千言,其一条云:“我朝一统久矣,朝廷用人宜泯满汉之见。”是日旨交刑部,部议拟死。上博询廷臣,侍郎亲保奏曰:“是狂生,当其为诸生时,放言高论久矣。”上意解,赦归里,原疏留禁中。当日不发钞,又不自存集中。越七十年,大宗外孙之孙丁大,抱大宗手墨三十余纸,鬻于京师市,有茧纸淡墨一纸,半乃此疏也,大略引孟轲齐宣王问答语,用己意反复说之。此稿流落琉璃厂肆间。乙酉岁,纯皇帝南巡,大宗迎驾,另见,问:“汝何以为活?”对曰:“臣世骏开旧货摊。”上曰:“何为开旧货摊?”对曰:“买破铜烂铁,陈于地卖之。”上大笑,手书“买卖破铜烂铁”六大字赐之。癸巳岁,纯皇帝南巡,大宗迎驾,名上,上顾左右曰:“杭世骏尚未死么?”大宗返舍,是夕卒。大宗自丙戌迄庚寅,主讲扬州安定课院,索诸生肄“四通”。杜氏《通典》、马氏《文献通考》、郑氏《通志》世称三通,大宗加司马光《通鉴》云。——《清代名人轶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