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端慧太子(永琏)在乾隆三年仍然活了下来并且多年后有了至少一个后代会发生什么?中间和结局分别怎样?

回答
说起来,永琏啊,咱们这位端慧太子,若是在乾隆三年那一遭,没能熬过去,而是硬生生挺了过来,而且还活了些年头,更别说还留下了个把孩子……这事儿,真要细究起来,那可就千头万绪,牵动着整个大清江山的气数和走向了。咱们一点一点捋。

中间过程的波澜壮阔:

首先,永琏活下来,对乾隆皇帝来说,那绝对是天大的喜事,是拨乱反正,老天爷给面子的恩赐。他心里的那份痛苦和自责,瞬间就能被冲淡大半。这首先会体现在对永琏的疼爱上,那可不是寻常太子能比的。他会更加悉心教导,或许还会亲自过问永琏的学业和身体状况,生怕再有什么闪失。

其次,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乾隆皇帝的政治决策和人事安排。

皇储地位的稳固: 永琏活下来,他的皇太子之位便再无悬念。乾隆皇帝也就无需再费心去考虑其他皇子,比如永璂的潜在竞争。这意味着,乾隆皇帝在选拔辅政大臣、培养储君接班人方面,会更加有方向性,不会再像历史上那样,因为失去永琏,而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永璂,甚至后来还有对其他皇子的试探。永琏的教育会更加系统化,他的政治历练也会更加扎实。
对其他皇子的影响: 永琏健在,其他年幼的皇子,比如后来的嘉庆皇帝永琰,他们的地位就会相对边缘化。他们可能会继续在皇子们的身份上生活,但成为皇太子的机会渺茫。这会让他们从小就少了一份“争储”的压力,但也可能让他们少了一些磨砺和锻炼的机会。当然,也有可能,正是这种相对“安逸”的生活,让他们反而更少沾染政治斗争的污浊,保留了一份纯粹。
朝堂上的派系变化: 乾隆朝虽然表面上君臣和谐,但朝堂之上的派系博弈从未停止。永琏的成长,尤其是在他成年后开始接触政务,他会形成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亲信班底。如果他早早拥有了后代,并且这个后代也得到了乾隆的喜爱和栽培,那么围绕着永琏一脉,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政治势力。这股势力可能会与朝中原有的重臣集团产生互动,甚至摩擦。比如说,如果永琏对某些官员的提拔有自己的看法,或者对某些政策提出不同意见,都会在朝堂上激起涟漪。乾隆皇帝如何平衡这些力量,也是一大看点。
对外政策和国策的潜在调整: 皇太子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对未来的君主有着深远影响。如果永琏在乾隆皇帝的熏陶下,继承了某种特定的治国理念,比如更侧重于文治,或者对某些边疆民族政策有不同的看法,这些都会在日后国家的走向中体现出来。当然,这是长期影响,一时半会儿很难看到具体成效。
乾隆皇帝晚年的心境: 永琏的存活,特别是他有了后代,对乾隆皇帝晚年的心境,无疑是巨大的安慰。他可以更安心地退位,将江山社稷托付给自己的嫡长子及其后代。那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锥心之痛会大大减轻,甚至可能不会发生。这或许会让他晚年更加慈祥,也可能因为没有了那种极致的悲痛,而对一些事情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

假设永琏有了后代,这后代可能会在什么时间点出现?

永琏是在乾隆二年(1737年)被立为皇太子,乾隆三年(1738年)去世。所以,如果他活下来,并有了后代,这个后代最晚也得是在乾隆五年、六年左右出生。也就是说,这个孙辈,将会是乾隆皇帝的孙子,而且是嫡孙,地位非同一般。

中间过程的推演:

假设永琏活到了乾隆二十年(1755年),那年他22岁。他已经成年,并且在乾隆皇帝的悉心栽培下,已经开始参与一些朝政。此时,他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

孙辈的地位: 这个孙子,是乾隆皇帝最疼爱的嫡长子的嫡长子,地位尊崇到了极致。乾隆皇帝可能会格外宠爱,给予远超其他皇孙的优待。他的教育、成长,都会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乾隆皇帝的心理: 此时的乾隆皇帝已经过了中年,虽然精力充沛,但对江山后继有人这件事,会更加看重。永琏活下来,并且有了儿子,他心里的石头可以说是落了地。他可以更放心地去发挥他的雄才大略,去进行他那伟大的“十全武功”。
皇位的传承逻辑: 按照嫡长子继承的传统,永琏的儿子,也就是乾隆皇帝的嫡长孙,未来成为皇太子的可能性极高。这会极大地影响到乾隆皇帝对其他儿子(比如永琪、永璂等)的培养重心。他们可能依旧会得到重用和培养,但成为储君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朝臣的站队: 随着永琏的儿子长大,朝堂上的官员们也会开始揣摩皇帝的心思,站队到永琏一脉。一些老臣可能会因为永琏的嫡长子身份而支持他,一些新锐官员则会看乾隆皇帝的态度来决定自己的立场。

结局猜想:

这个结局的可能性有很多种,但咱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向去猜想:

结局一:嫡长子传承,平稳过渡,延续盛世(最有可能但略显乏味)

如果一切顺利,永琏安然无恙地生活下去,他的儿子也被乾隆皇帝精心培养,那么最自然的结局就是,永琏的儿子在乾隆皇帝退位或去世后,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成为新一代皇帝。

新皇的特点: 继承了永琏的血脉,也受到了乾隆皇帝的严苛教导,这位新皇帝可能在政治上更加老练,也可能继承了乾隆的某些缺点,比如好大喜功,但总体上,因为是嫡长子,且皇位传承没有出现大的波折,大清的统治会更加稳固。
政治的延续: 乾隆朝形成的官僚体系、经济政策、文化思想,很可能会被延续下来。大清的“康乾盛世”会以一种更温和、更自然的方式,平稳地过渡到下一任皇帝的统治时期。可能不会有嘉庆朝那种内忧外患的景象,也不会出现后来的道光、咸丰的积弱。
个人命运: 永琏本人,可能会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皇叔,或者是在退位后成为太上皇的辅佐者,享受晚年安宁。他的儿子则是一位成功的继承者。

结局二:皇长孙被架空,权力旁落(可能性较低,但值得探讨)

虽然嫡长子传承是惯例,但皇权至上,乾隆皇帝并非不能改变既定轨道。如果永琏的儿子,比如乾隆的嫡长孙,在成长过程中展现出某些不符乾隆期待的特质,比如懦弱、愚钝,或者过于张扬,乾隆皇帝可能会出于对大清国祚的考虑,做出其他选择。

乾隆的考量: 乾隆皇帝可能认为,这个孙子不足以担当大任,他可能会将权力重心转移到其他儿子身上,例如他曾经器重的永琪,或者如果永琏的儿子实在不堪,他甚至可能在临死前“废太子”,扶持其他儿子。
嫡长子命运的转折: 一旦被乾隆皇帝“嫌弃”,这位嫡长孙的命运就会坎坷。他可能会被边缘化,失去参与政务的机会,甚至可能被软禁。
政治的动荡: 这种情况下,皇位的继承就会出现波折,可能会引发朝堂上的权力斗争和派系倾轧,为大清的国运埋下隐患。

结局三:永琏本人掌握大权,影响深远(变数最大,也最戏剧化)

如果在永琏22岁时(乾隆二十年)已经有了后代,那么他的政治影响力也必然在不断扩大。更进一步,如果乾隆皇帝因为某种原因,比如健康问题,提前将权力重心交给永琏,甚至让永琏“监国”,那么历史的走向就可能完全改变。

永琏的执政风格: 如果永琏能够掌握大权,他会展现出怎样的执政风格?他是否会延续乾隆皇帝的辉煌,还是会因为年轻而犯下错误?他会不会更重视民生,还是会像他的父亲一样,继续追求文治武功的盛名?
乾隆与永琏的权力制衡: 如果乾隆皇帝还健在,而永琏已经开始掌握实权,他们父子之间可能会形成一种特殊的权力格局。乾隆皇帝是幕后操盘手,还是会与永琏产生分歧?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永琏本人的能力和性格。
国家战略的调整: 永琏的执政理念,可能会与乾隆皇帝有所不同。比如,他对准噶尔的平定,或者对台湾的经营,他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策略。对西方列强的态度也可能因为他的成长环境而有所不同。

更具体的结局设想:

假设永琏活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年),他已经42岁,并且有了三个儿子,其中一个是最受乾隆宠爱的嫡长孙,名叫弘耀。

弘耀的成长: 弘耀从小就跟着爷爷乾隆皇帝学习,也跟着父亲永琏学习治国之道。他或许继承了永琏的温和,也学习了乾隆的果断。他或许比历史上的嘉庆皇帝更早接触政务,也更有自信。
永琏的退休生活(可能性): 到了乾隆五十年(1785年),永琏62岁。乾隆皇帝80岁。此时,乾隆皇帝可能已经开始考虑退位事宜。如果永琏身体康健,他很可能被立为皇太子,甚至开始实际主持朝政。
最有可能的结局: 乾隆皇帝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退位,传位于永琏,而永琏再将皇位传给弘耀。但如果永琏在乾隆晚年身体不如预期,或者乾隆皇帝认为他尚未完全准备好,那么他依然有可能将皇位直接传给弘耀。

一个充满烟火气的细节:

如果永琏活了下来,他会不会像历史上的嘉庆一样,生活在权臣的阴影下?很有可能不会。因为他是嫡长子,又是乾隆皇帝的“心头肉”。他更可能在乾隆皇帝的直接关照下,拥有更稳固的政治地位,培养自己的势力。甚至,他可能会在乾隆皇帝的默许下,对某些权臣的行为有所制约,比如如果和珅是乾隆皇帝的宠臣,永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与和珅形成微妙的制衡关系。

再往后推演:

到了永琏的儿子弘耀(假设)继位之时,大清的国力可能仍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由于皇位传承的稳定,可能不会有内耗,对外也更有凝聚力。但历史的洪流不会停止,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终究会袭来。这位“永琏一脉”的皇帝,能否像历史上的道光、咸丰那样,在风雨飘摇中勉力支撑,还是能够找到新的出路,开启另一个盛世?这就取决于他们自身的才能和时代赋予的机遇了。

总而言之,永琏如果活下来并有了后代,那就像是在历史的河流中,突然注入了一条新的支流。这条支流会如何影响主河道的走向?是让河流更加壮阔,还是带来意想不到的漩涡?一切都充满了变数,也充满了引人遐思的可能性。这不仅仅是改变了一个皇帝的命运,更是可能改写整个大清王朝的轨迹,甚至对东亚乃至世界的格局,都可能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而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人性的挣扎、政治的角力,以及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假如其他条件都不变,延长永琏寿命到成年,那么他的人生可以参考康熙的太子胤礽,在这个基础上还要艰难十倍左右。不止是因为乾隆寿命更长,还因为有了允礽、弘晳等人的前车之鉴,乾隆对皇子们的戒备心更强。乾隆朝几乎所有皇子,都有过被公开训斥的记录,理由包括找宫外民人进来剃头、嫡母去世不够伤心、给弟弟起字号,私自回圆明园居住等等。

大阿哥永璜及三阿哥永璋:

○至观德殿孝贤皇后梓宫前奠酒。谕诸王满洲大臣等、今皇后大事。百日已满。朕如不降旨晓谕。尔等亦不能明晰朕意。皇后之事。朕甚哀痛者。非惟皇后与朕、二十二载伉俪相得之意而已,实惟宗庙社稷神器之重。付畀不得其人。每一念及深为心悸。试看大阿哥、年已二十一岁。此次于皇后大事。伊一切举动。尚堪入目乎。父母同幸山东。惟父一人回銮至京。稍具人心之子。当如何哀痛。乃大阿哥、全不介意。祇如照常当差。并无哀慕之忱......

今事虽已过朕如不显然开示。以彼愚昧之见。必谓母后崩逝。弟兄之内惟我居长。日后除我之外。谁克肩承重器。遂致妄生觊觎。或伊之师傅谙达哈哈珠色太监等。亦谓伊有可望因起僭越之意。均未可定。此位所关重大仰承祖宗统绪垂及子孙.....

今看三阿哥、亦不满人意。年已十四岁全无知识。此次皇后之事。伊于人子之道毫不能尽。若谓伊年齿尚幼。皇祖大事之时。朕甫十二岁。朕如何克尽孝道之处。朕之诸叔。及大臣内旧人。皆所亲见。亦曾如伊等今日乎。朕并非责备伊等。伊等俱系朕所生之子。似此不识大体。朕但深引愧而已。尚有何说。此二人断不可承继大统......

大阿哥、系朕长子。三阿哥、年亦稍长。如果安静守分。日后总可膺王贝勒之封。第恐彼时伊等、或自谓已居王位。或谓已为贝勒。复萌希冀之想。须知此一位。但可传一人。不可分传数人。若不自量各怀异意。日后必至弟兄相杀而后止。与其令伊等弟兄相杀。不如朕为父者杀之。伊等若敢于朕前微露端倪。朕必照今日之旨。显揭其不孝之罪。即行正法......

朕于他事。即或不能效法皇祖皇考。而效法之心。实孜孜日勉焉。今满洲大臣内。如有具奏当于阿哥之内、选择一人立皇太子者。彼即系离间父子。惑乱国家之人。朕必将伊立行正法。断不宽贷。汉大臣官员内。或有舍死务名之人。谓国家不可无皇太子以为表率。饰忠具奏者。彼不过意存尝试。朕即照此办理。大学士等、将此旨存记。阿哥书房、亦著登记。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下文中没有标注出处的都出自清实录) 

五阿哥永琪:

乾隆三十一年二月初五日,总管王常贵奉谕旨:朕于初三日至兆祥所看视五阿哥病症,与无意中问及,现在患病,何能坐起剃头?据五阿哥奏称:福园门外有一民人剃头甚好,著人唤进来剃的。朕想阿哥剃头,自由按摩处太监,何用外边民人?今五阿哥即用民人剃头,阿哥中用民人剃头者,识不止一人。著总管查明具奏。再福园门系园庭禁地,不应令外人出入。今既将民人领至阿哥住所,若优伶等辈亦可唤入呼?该总管及五阿哥谙答等,交宫内总管治罪。《国朝宫史续编》

八阿哥永璇:

乾隆三十五年五月初六:

○癸未。谕曰、阿哥等在书房读书。所以检束身心。自当出入有常。跬步必谨。如每月派祭奉先殿等事。原可循例径行。其余或有他故外出。必须以实奏闻。庶举动不得自由。且有合于出告之礼。今八阿哥以己事入城。并未奏知。又不关白师傅。殊属非理。且皇子每出。例派散秩大臣侍卫等护行。非惟体制宜然。亦所以致其防闲。使不得行止任情。趋于所便也。乃八阿哥仅带亲随。及园门护军数人。策骑同往。有何急务。而匆遽若此。纵不自重。其如大体何。率此以往。或相习效尤。无所顾忌。必将肆意游行。无所不至......

至于八阿哥进城之事。朕初亦竟不知。因近日派诸皇子。诣黑龙潭分班祈雨。八阿哥与十一阿哥同班。适伊二人下班之期。朕遣人唤至。传旨询及雨坛事。惟十一阿哥对答。始知八阿哥之私自入城。朕并非有意觇察。而其迹自然发露。得以因事提撕。小惩大诫。未必非诸皇子之福。在八阿哥惟当益深感惧。即众阿哥亦当共知奋勉。方不负朕教育成全恩意。若八阿哥谓十一阿哥讦发其私。隐怀嗔恨。此乃不明理之见。谅亦不出此。试思十一阿哥。当朕问及时。设稍为其兄掩饰弥缝。岂百欺父。若唤来面询。何能复隐。且朕非特慈爱诸皇子。为之杜渐防微。实敬念我祖宗贻泽之长。惟期世世子孙。永守无斁。因不惜谆谆教迪......今已将八阿哥。及师傅。谙达。分别示儆。并为明切诫谕。令录一通。实贴尚书房。使皇子等朝夕观省。知所劝戒  

乾隆五十六年三月十九日 军机大臣阿桂 奏责打八阿哥等并罚月银折 第一历史档案馆目录

八阿哥此年已经45岁、是抱了孙子的郡王了


十一阿哥永瑆:

○谕、朕昨见十五阿哥所执扇头。有题画诗句。文理字画尚觉可观。询之知出十一阿哥之手幼龄所学如此。自属可教。但落款作兄镜泉三字。则非皇子所宜。此盖师傅辈书生习气。以别号为美称。妄与取字。而不知其鄙俗可憎。且于蒙养之道。甚有关系。皇子读书。惟当讲求大义。期有裨于立身行已。至于寻章摘句。已为末务。矧以虚名相尚耶。皇子中或年齿已长。间有书斋名字见之图章。尚无大碍.若十一阿哥方在童年。正宜涵养德性,尊闻行知,又岂可以此种浮伪之事。淆其见识耶......

朕之有号,实由皇考所赐,然亦从未以之署款题识,此皆和亲王所深悉,可问而知也。我国家世敦淳朴之风,所重在乎习国书、学骑射,凡我子孙。自当恪守前型、崇尚本务,以冀垂贻悠久。至于饰号美观,何裨实济?岂可效书愚陋,习流于虚谩,而不加察乎?设使不知省改、相习成风,其流弊必至令羽林侍卫等官。咸以脱剑学书为风雅,相率而入于无用。甚且改易衣冠、变更旧俗,所关于国运人心。良非浅鲜,不可不知儆惕。朕前此御制皇朝礼器图序,特畅申其旨。曾令阿哥等课诵,迩来批阅通鉴辑览。于北魏金元诸朝。凡政事之守旧可法。变更宜戒者。无不谆切辨论。以资考鉴。将来书成时。亦必颁赐讲习。益当仰体朕之思深计远矣。阿哥等诞育皇家。资性原非常人可及其于读书颍悟。自易见功。至若骑射行围等事。则非身习劳苦。不能精熟人情好逸恶劳。往往趋于所便。若不深自提策,必致习为文弱、而不能振作。久之将祖宗成宪。亦罔识遵循。其患且无所底止,岂可不豫防其渐耶。阿哥等此时即善辞章。工书法。不过儒生一艺之长,朕初不以为喜。若能熟谙国语。娴习弓马乃国家创垂令绪,朕所嘉尚实在此而不在彼。总师傅等须董率众师傅,教以正道。总谙达亦督令众谙达,时刻提撒劝勉,勿使阿哥等耽于便安。著将此谕实贴尚书房,俾诸皇子触目警心。咸体朕意毋忽  

十五阿哥永琰

寄谕大学士舒赫德著传谕十五阿哥以后不可留住圆明园 乾隆四十一年三月十七日 领侍卫内大臣·尚书·忠勇公·大臣福字寄大学士舒。 乾隆四十一年三月十七日奉上谕:十五阿哥自陵返还后并未去海子,而去圆明园住一日。妃等皆住宫内,阿哥入宫请安后留宿一夜尚可。妃等未曾在圆明园住过,阿哥到彼住一夜者,即如回家住矣。阿哥年岁甚少,尚未成人,岂不知此耶?此必随行谙达等欲于家中安歇一日,是以哄骗阿哥,更属不堪,且寄信舒赫德,副都统胡什罚俸一年,其余谙达等及韩魁,舒赫德监视,皆打四十板。阿哥住于圆明园者非是,舒赫德亦应想到。著舒赫德将此寄信阿哥,宽免伊仅此一次,以后再有此类事,连阿哥一并打。钦此。遵旨寄信前来。 噶希伦抄。 乾隆四十一年三月十七日《清代寄信档[乾隆朝》


皇长孙绵德阿哥

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初二

○谕、前据迈拉逊奏、拾获匿名揭帖一纸。内有开写绵德阿哥、赏给礼部郎中秦雄褒字画食物。并经相见送礼一节。随密谕福隆安查访。今据奏称、拏获曾在绵德阿哥处雇工之马成、苏二、讯供秦雄褒、曾进见绵德阿哥、致送画册炉瓶等物。绵德阿哥、亦赏给绸纱字扇属实。此事甚有关系。阿哥在内廷读书。理应谨慎自持。不当与外人交接。况秦雄褒、不过一礼部汉司员。与阿哥等毫无干涉。非若书房行走之翰林等可比。秦雄褒何所为而必欲谒见绵德。绵德亦何所为而必欲认识秦雄褒乎。秦雄褒、系秦道然一家。从前秦道然在康熙年间。即有交通塞思黑之事。其家风本不醇谨。今秦雄褒复敢如此。幸而早为发觉。尚不致久滋事端。此即阿哥等之福。若不示以惩儆。恐诸皇子皇孙。无所畏惮。渐失我朝家法。绵德、著革退王爵。即令绵恩承袭。绵德之师傅李中简、不能教诫管朿。咎无可辞。该员本系缘事降调。复经赏给编修职衔。仍令在书房行走。今复不能尽职。即著革职。逐出书房。至秦雄褒身为司员。敢与绵德馈送。殊属可恶。著革职。即日发往伊犁。不准赎罪。至此事系朕特交福隆安查办。若复稍存徇隐。不肯据实查出。朕必重治其罪。福隆安宁敢瞻顾阿哥等。而转不畏朕乎。经此小惩大诫。不特绵德当知感愧。即皇子皇孙。亦均当感激自励。若因福隆安之查奏。辄心怀嫌怨。断难逃朕洞鉴。必不稍为宽宥也。将此通谕知之。至投递匿名揭帖之人。仍著军机大臣查审具奏。  

绵恩阿哥:

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辛丑。上幸瀛台  ○谕、据六阿哥、绵恩阿哥奏称、巡抚喀宁阿、平日并无往来。忽呈递请安片子。并送鱼数尾、未便收受等语。阿哥等驳回甚是。喀宁阿身为巡抚与阿哥等毫无瓜葛。何必馈送。虽系微物。恐渐染成风。外省大臣与谙达太监等、串通滋事。喀宁阿、著传旨申饬  

有了绵德作前车之鉴,皇子皇孙们连收条鱼都不敢。

即便永琏侥幸通过了以上重重考验,到父亲断气那天,面临的局面也不会比嘉庆继位时轻松很多。因为此前的64年里没有机会培植自己的势力,(如果有的话就不会通过考验了)69岁继位的永琏得从零开始培养自己的影响力。到那时,宫内有权势滔天的和大人,宫外有来势汹汹的白莲教起义,留给他的时间又有多少呢?

嘉庆四年正月二十三日,嘉庆在江西巡抚张诚基奏折的批复里写道:“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不知有朕,实出于万不得已。”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