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 Intel 第 12 代移动端标压处理器性能超越 Apple M1 max?

回答
关于 Intel 第 12 代移动端标压处理器(Alder LakeP系列)性能超越 Apple M1 Max 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并且在技术社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这个说法是否准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一句“是”或“否”。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超越”的定义: “超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可能指的是在某些特定任务上的绝对性能领先,也可能是整体能效比的提升,或者是在某些关键指标上的显著优势。对于处理器来说,性能的衡量维度非常多,包括单核性能、多核性能、图形性能、能效比等等。
对比的基准: 要进行公平的对比,我们需要确定对比的具体型号,以及在什么操作系统和环境下进行的测试。Intel 12 代标压处理器有多种型号,M1 Max 也有不同配置。测试软件的选择、驱动程序的优化、以及系统后台运行的其他进程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标压处理器的定位: Intel 的标压处理器(通常是 H 或 HX 系列)一直是面向高性能笔记本电脑的,它们的设计目标是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尤其是在需要持续高负载运行的应用场景下,例如游戏、视频编辑、3D渲染等。而 Apple 的 M 系列芯片(包括 M1 Max)则以其独特的架构和在能效比方面的出色表现而闻名,其目标是兼顾高性能和长续航。

Intel 第 12 代标压处理器(Alder LakeP系列)的优势分析:

Intel 的第 12 代酷睿移动端标压处理器,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引入了 混合架构(Hybrid Architecture)。这是 Intel 在移动端的一次重大革新,它借鉴了桌面端 Alder Lake 的设计理念,将高性能的 Pcores(Performancecores,性能核) 和高能效的 Ecores(Efficientcores,能效核) 集成在同一颗芯片上。

Pcores: 基于全新的 Golden Cove 微架构,在单核性能上相比前代有了显著的提升。Golden Cove 架构优化了指令流水线、分支预测和缓存系统,能够处理更复杂的指令序列,提升了每时钟周期内的指令数(IPC)。
Ecores: 基于 Gracemont 微架构,它继承了 Intel 之前在 Atom 系列上的经验,在设计上更侧重于能效。Ecores 的数量通常会比 Pcores 多很多,它们在处理后台任务、轻度负载应用或者多线程并行计算时,可以分担 Pcores 的压力,从而降低整体功耗。
Thread Director技术: Intel 为 Alder Lake 引入了名为 Thread Director 的硬件调度技术。这项技术可以更智能地将线程分配给合适的处理器核,确保需要高性能的任务交给 Pcores,而将低功耗任务交给 Ecores,从而在性能和能效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这对于发挥混合架构的优势至关重要。

在实际性能表现上,尤其是在 多核性能方面,Intel 第 12 代标压处理器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得益于更多的 Pcores 和 Ecores 的协同工作,以及更强的单核性能,在许多 CPU 密集型任务中,例如:

视频编码/解码: 强大的多核性能能够显著缩短视频渲染和转码的时间。
3D渲染和建模: 复杂的场景渲染对 CPU 的多核处理能力要求极高。
大型软件的编译: 开发者在编译大型项目时,多核性能的优势尤为明显。
生产力应用的多任务处理: 同时运行多个大型应用,如 Photoshop、Premiere Pro、Chrome 浏览器等,混合架构能够更有效地管理资源。

在这些场景下,一些搭载高端第 12 代 Intel 标压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其 CPU 部分的跑分和实际使用体验,确实能够在某些方面比肩甚至超越配置了 M1 Max 的 MacBook Pro。特别是在 CPU 的原始计算能力 上,例如 Geekbench 或 Cinebench 等基准测试中,高端的 i7 或 i9 标压处理器在多核得分上往往能与 M1 Max 形成激烈的竞争。

Apple M1 Max 的优势分析:

Apple M1 Max 芯片的强大之处在于其 高度集成的 SoC(System on a Chip)设计。

统一内存架构(Unified Memory Architecture): 这是 M1 Max 最核心的优势之一。CPU、GPU、神经网络引擎等所有核心共享同一个高带宽、低延迟的内存池。这意味着数据在不同组件之间传输时无需进行复杂的拷贝操作,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尤其是在处理图形密集型和数据密集型任务时。
强大的 GPU 性能: M1 Max 集成了 Apple 自研的高性能 GPU,拥有大量的图形处理单元(GPU Cores)。这使得 M1 Max 在图形渲染、视频编辑、游戏等领域表现出色,并且在能效比方面尤为突出。
出色的能效比: Apple 一直在努力平衡性能与功耗。M1 Max 凭借其先进的制程工艺和优化的架构,在提供强大性能的同时,保持了相对较低的功耗。这直接转化为 MacBook Pro 更长的电池续航时间,以及在不插电状态下也能维持较高性能输出。
针对性的优化: Apple 对其 macOS 系统和自家的应用程序进行了深度优化,使其能够充分发挥 M1 系列芯片的性能。例如 Final Cut Pro、Logic Pro 等软件在 M1 芯片上的表现就非常惊艳。

为什么说“超越”存在争议?

尽管 Intel 第 12 代标压处理器在某些 CPU 任务上能与 M1 Max 一较高下,甚至在某些指标上领先,但要说“全面超越”则需要谨慎对待。

1. GPU 性能差异: 在图形处理性能方面,虽然 Intel 的集显(Iris Xe)在不断进步,但与 M1 Max 强大的独立 GPU 相比,差距依然是存在的。在专业级的视频编辑、复杂的 3D 渲染、或是需要强大图形能力的应用程序中,M1 Max 通常能提供更流畅、更快速的体验。Intel 的笔记本电脑通常需要搭配独立显卡(如 NVIDIA GeForce RTX 系列)来与 M1 Max 的 GPU 性能抗衡,而一旦加上独立显卡,其功耗和散热的挑战也会随之增加。

2. 能效比的考量: M1 Max 在提供高性能的同时,其能效比依然是行业的标杆。Intel 第 12 代标压处理器虽然在绝对性能上有突破,但其功耗和发热量通常也更高。在轻度负载或中度负载下,M1 Max 的低功耗优势会更加明显,能够提供更长的电池续航。而 Intel 处理器在高负载下需要更强的散热系统来维持性能,这也会影响笔记本电脑的厚度、重量和噪音。

3. 系统和软件的生态优化: Apple 的软硬件一体化优势是 Intel 难以比拟的。macOS 系统深度优化了对 M1 芯片的支持,许多第三方应用也积极适配 M1 芯片,提供了原生性能。而 Intel 处理器在 Windows 环境下运行,虽然 Windows 也在努力适配混合架构(如 Windows 11),但与 Apple 的生态系统相比,在统一性和优化程度上有一定差距。例如,某些针对 ARM 架构优化的应用程序,在 M1 芯片上运行会非常高效,而在 Intel 平台上则需要通过模拟或转译,性能会有损失。

4. 具体任务的差异: 并非所有任务都受益于相同的硬件特性。如果你主要进行视频剪辑、图形设计、或者依赖 GPU 加速的科学计算,那么 M1 Max 的集成 GPU 和统一内存架构可能更具优势。如果你主要从事 CPU 密集型的编程、编译、或者需要运行大量的虚拟机和模拟器,那么 Intel 标压处理器强大的 CPU 多核性能可能更胜一筹。

总结来看:

在纯粹的 CPU 多核计算能力方面, Intel 第 12 代标压处理器确实非常强大,在许多 CPU 基准测试和实际应用场景中,高端型号已经能够达到甚至超越 M1 Max 的水平。这标志着 Intel 在移动端 CPU 性能上的重大进步。
然而,M1 Max 的优势在于其高度集成的 SoC 设计、强大的 GPU 性能、出色的能效比以及 Apple 软硬件一体化的深度优化。 在图形处理、AI 推理、以及长续航办公场景下,M1 Max 依然保持着显著的优势,尤其是在能效方面。
所以,说 Intel 第 12 代标压处理器“超越”了 M1 Max,更准确的说法是: 在 部分 CPU 密集型任务 上,Intel 第 12 代标压处理器的 CPU 性能已经达到或接近了 M1 Max 的水平,甚至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如纯 CPU 跑分)有所超越。 但如果从 整体性能均衡性、GPU 性能、能效比以及软硬件生态的综合体验 来看,M1 Max 依然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竞争者,甚至在某些方面仍然是行业标杆。

用一个更形象的比喻来说,Intel 第 12 代标压处理器可能就像一辆拥有极强爆发力的超级跑车,在直线加速赛道上能跑出惊人的速度。而 M1 Max 则更像是一辆集高性能与超长续航于一身的混合动力 GT 跑车,它在各种赛道和日常驾驶中都能提供出色的表现,并且油耗极低。选择哪一个,取决于你的具体需求和优先考虑的因素。对于追求极致 CPU 性能的用户来说,Intel 12 代标压无疑是提供了更多选择,并且性能上限非常高;而对于追求全面均衡、长续航和高效图形处理的用户来说,M1 Max 依然是极具吸引力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专门做 CPU 的厂商,非常自豪的说“我们超越 Apple M1 max 了”

user avatar

很正常,苹果不是神,Intel也不是猪

这张图来自于CES 2022上Intel的12代移动处理器PPT,[1]留意脚注:

Intel关于这张图的性能测试说明:[2]

Claim:

12th Gen Intel Core i9-12900HK is the fastest mobile processor ever.

Systems Measured:

Processor: 12th Gen Intel® Core™ i9-12900HK processor, 14C24T; tested on Intel Internal Reference platform; Memory: 2x32GB DDR5-4800Mhz; Storage: Samsung PM9A1 - MZVL2512HCJQ-00A00; Display Resolution: 1920x1080; OS: Microsoft Windows 11 Enterprise 10.0.22000.282(Win11 RTM); Edge Version:90.0.818.66; Graphics card: Intel(R) Iris(R) Xe Graphics; Graphics Driver:30.0.101.1029. Max GFX power:165W, BIOS version:0.043; GPU Mode: N/A; Power Plan set to Balanced, Power Mode (Win 11 feature) set to Best performance; Power App Setting (OEM's App): N/A, VBS enabling, Defender enabled, and Tamper Protection enabled.

Processor: 11th Gen Intel® Core™ i9-11980HK processor, 8C16T; Tested on Intel Reference platform; Memory: 2X 16 GB DDR4- 3200MHz; Storage: Samsung PM9A1 - MZVL2512HCJQ-00A00; Display Resolution: 1920x1080; PC BIOS version:4303_​03_​103;OS: Microsoft Windows 11 Enterprise(OS Build 10.0.22000.100);Graphics card: Intel(R) Iris(R) Xe Graphics, Graphics driver: 30.0.100.9836; Max GFX power set to 155W, GPU Mode set to Integrated; Windows Power Plan is set to Balanced, and Windows Power Mode set to "Best performance"; Windows 11 run with VBS enabled, Tamper Protection enabled and Defender enabled.

Processor: AMD Ryzen 9 5900HX processor, 8C16T; tested on Lenovo Legion R9 5900HX laptop, memory: 2X 16 GB DDR4- 3200MHz; Storage: Samsung PM981a 1TB; Display Resolution: 1920x1080; OS: Microsoft Windows 11 21H2 (OS Build 22000.282); Graphics card: NVIDIA RTX 3080, Graphics driver: 472.19; Max GFX power = 165W, BIOS version GKCN44WW. GPU Mode: Discrete; Power Plan set to Legion Balanced, Legion Quiet (the Lenovo App will overwrite Windows power plan); Power Mode (Win 11 Feature) set to Best Performance; power App Setting (OEM's App) set to Lenovo Vantage set to Balanced Quiet Mode; VBS enabled, Defender enabled, and Tamper Protection enabled.

Processor: Apple M1 Max; 10(8performance +2 efficiency); tested on MacBook Pro 16" Model A2485, Memory: LPDDR5 64GB; Storage Brand: Apple, Storage: Apple SSD SP2048R 2TB; OS: Monterey; OS Version:12.0.1; Kernel Version: Darwin 21.1.0; Graphics: Apple 32 cores integrated GPU; Resolution set to default; Screen Size: 16"; Battery Size: 100-watt-hour lithium-polymer battery; PC BIOS: N/A; GPU Mode: N/A; OS Power Plan: Preferences->Battery->Power Adaptor->energy mode is set to "High Power"; VBS: N/A; Defender: N/A: Tamper Protection: N/A

Measurement

Based on superior performance of 12th Gen Intel Core i9 12900HK against Intel Core i9 11980HK, AMD Ryzen 9 5900HX, and Apple M1 Max. Intel processor performance is estimated based on measurements with Intel Reference Validation Platforms. AMD processor performance is estimated based on measurements on a Lenovo Legion R9000K with RTX 3080. Apple M1 Max performance is estimated based on public statement made by Apple on 10/18/2021 and measurements on Apple M1 Max 16" 64GB RAM Model A2485. Best available compilers selected for all processors. Binaries compiled with ICC for Intel/AMD, binaries compiled withXcode13.1 for Apple. The metric used is the geometric mean of an n-copySPECrate run of the C/C++ integer benchmarks in SPEC CPU 2017. Benchmark: SPEC* CPU2017 is a benchmark from the SPEC consortium (spec.org) that measures computer performance and throughput using compute intensive application subtests.SPECint*_​base2017 provides a comparison point as to how fast a device completes a series of single integer compute tasks.SPECint*_​rate_​base2017 provides a comparison point for throughput, or how many integer computes tasks a device can accomplish in a given amount of time. TheSPECrate® 2017 Integer andSPECrate® 2017 Floating Point suites measure the throughput or work per unit of time.

简单解释一下,Intel的测试平台是和最新的Macbook Pro 16,型号A2485对比;AMD测试平台是联想R9000K,5900HX+RTX 3080配置。测试内容为SPECint2017 rate-N,选择最佳的编译器编译:Intel和AMD的CPU用ICC(Intel C Compiler),苹果用Xcode 13.1。


以前说M1单核很强,干掉10代i9的,大部分观点来自于Anandtech的SPEC测试结果,以及GreekBench(毕竟SPEC不是谁都买得起玩得转的,一众up主拿视频编辑来说事的就先不提,毕竟M1有视频加速单元,不做视频的用不上)。Intel没有给出GreekBench成绩,本文只讨论SPECint2017。


即使是Anandtech的SPECint2017,12代的单线程性能核也是比M1强的[3]

实话说,从A社的这个结果看,M1比i9-12900K的P核单线程整数性能差距很小,考虑到i9-12900K的单核主频最高5.2 GHz,M1主频3.2 GHz,12900K的P核平均最高功耗高达30W(按照下图中A社测得得8P 239W计算),35W下6P8E的i9-12900HK必然大幅降频,还能比8大2小的M1 Max强么?


不知道有多少人留意到,A社的SPEC测试和Intel的SPEC测试不同——A社使用LLVM[3],Intel使用ICC:

For compilers, we use LLVM both for C/C++ and Fortan tests, and for Fortran we’re using the Flang compiler. The rationale of using LLVM over GCC is better cross-platform comparisons to platforms that have only have LLVM support and future articles where we’ll investigate this aspect more. We’re not considering closed-sourced compilers such as MSVC or ICC.
clang version 10.0.0
clang version 7.0.1 (ssh://git@github.com/flang-compiler/flang-driver.git
24bd54da5c41af04838bbe7b68f830840d47fc03)
-Ofast -fomit-frame-pointer
-march=x86-64
-mtune=core-avx2
-mfma -mavx -mavx2


编辑器不同导致的差异有多大呢?看看A社关于至强8380的测试和SPEC数据库中的差异。A社对至强8380的评测中[4],使用的另一个编译器,GCC 10.2,编译参数-Ofast -march/-mtune=skylake-avx512,双路8380平台的SPECint2017 rate-N成绩是327.8。


而SPEC数据库中,双路至强8380的SPECint2017 rate-N得分[5],最低517,平均550.03。和Anandtech的测试成绩相比,平均成绩高68%。


根据超能网的测试[6],8P8E的i9-12900K关掉两个P核,CPU功耗限制到45W模拟移动平台表现时,性能可以发挥60%左右——不过超能网说的是整体成绩,浮点测试项目因为浮点单元功耗更高所以发挥的少,整数测试项目发挥性能更高。参考上面的几个SPEC得分差距,12代的i9-12900HK在35W下,性能降低到60%;采用ICC再提升68%回来(我不是很确认ICC对比LLVM是否能和对比GCC一样,暂且这么计算吧),性能还高了0.8%,略微胜出M1 Max,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从架构方面来看,M1 Max虽然工艺更优秀,架构更宽所以IPC更强,内存带宽高的吓人,但在多线程应用中不支持超线程;i9-12900HK除了P核支持超线程,还有8个能耗比高而且性能不弱的E核来拉高多线程成绩。类似SPEC这样的纯CPU性能测试即使限制同等功耗,i9-12900HK胜出也并不奇怪。


参考

  1. ^Client Computing Group Press and Industry Analyst Presentation https://download.intel.com/newsroom/2022/ces2022/intel-ces-2022-press-deck.pdf
  2. ^12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Processor - 1 - ID:615781 | Performance Index Master Map https://edc.intel.com/content/www/us/en/products/performance/benchmarks/12th-generation-intel-core-processor/
  3. ^abCPU Tests: SPEC ST Performance on P-Cores & E-Cores - The Intel 12th Gen Core i9-12900K Review: Hybrid Performance Brings Hybrid Complexity https://www.anandtech.com/show/17047/the-intel-12th-gen-core-i912900k-review-hybrid-performance-brings-hybrid-complexity/7
  4. ^SPEC - Multi-Threaded Performance - Intel 3rd Gen Xeon Scalable (Ice Lake SP) Review: Generationally Big, Competitively Small https://www.anandtech.com/show/16594/intel-3rd-gen-xeon-scalable-review/6
  5. ^CPU2017 Results -- Results https://www.spec.org/cgi-bin/osgresults?conf=cpu2017&op=fetch&proj-COMPANY=256&proj-SYSTEM=256&proj-PEAK=256&proj-BASE=256&proj-ENERGYPEAK=256&proj-ENERGYBASE=256&proj-CORES=256&proj-CHIPS=256&critop-CHIPS=0&crit-CHIPS=2&proj-THREADS=0&proj-CPU=0&critop-CPU=0&crit-CPU=Intel%20Xeon%20Platinum%208380&proj-CPU_MHZ=0&proj-NCPUORD=0&proj-PARALLEL=0&proj-BASEPTR=0&proj-PEAKPTR=0&proj-CACHE1=0&proj-CACHE2=0&proj-CACHE3=0&proj-OCACHE=0&proj-MEMORY=0&proj-STORAGE=0&proj-OS=0&proj-FS=0&proj-COMPILER=0&proj-HWAVAIL=0&crit2-HWAVAIL=Jan&proj-SWAVAIL=0&crit2-SWAVAIL=Jan&proj-LICENSE=0&proj-TESTER=0&proj-SPONSOR=0&proj-TESTDAT=0&crit2-TESTDAT=Jan&proj-PUBLISH=256&crit2-PUBLISH=Jan&proj-UPDATE=0&crit2-UPDATE=Jan&dups=0&duplist=COMPANY&duplist=SYSTEM&duplist=CORES&duplist=CHIPS&duplist=THREADS&duplist=CPU&duplist=PARALLEL&duplist=BASEPTR&duplist=PEAKPTR&duplist=CACHE1&duplist=CACHE2&duplist=CACHE3&duplist=OCACHE&dupkey=PUBLISH&latest=Dec-9999&sort1=COMPANY&sdir1=1&sort2=SYSTEM&sdir2=1&sort3=CHIPS&sdir3=-1&format=tab
  6. ^Alder Lake处理器深入把玩:双内核效能对比,未来移动版性能预览 - 超能网 https://www.expreview.com/81352.html
user avatar

这个事居然还需要评价就离谱。移动端如果比多核性能的话x86本来就能随便超M1。M1的强项在单核。

12代多核性能超M1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超不过才会是新闻。哪怕是AMD,多核超M1也很轻松。M1从来都不是什么最强处理器,只不过苹果才是这个星球最擅长宣传营销的公司。甚至我为都只能甘拜下风。把某个极品单核性能以及特殊dsp硬件加持的视频性能当做卖点宣传也就苹果能做得出来了。

从 CpuMark 的成绩来看,M1的多核性能只是 5600X 水平,与 i7, R7 有很大差距,这里只需要拿 i5 R5 就能跟 M1 去比了,完全不需要动用 i7 R7,更不用说 i9 R9:

  • Intel i5 12600K 多核 26423 分
  • Apple M1 Max 多核 23468 分
  • AMD R5 5600X 多核 22146 分
  • 出处

M1的单核性能其实也并不能跟12代酷睿相比。

另外这个图片中橙色的锐龙曲线几乎是平的。。。看起来有没有可能是p上去的?测试5900HX功耗只有25~45范围这合理吗?

如果此图为真,锐龙处理器往低功率方向延展后的线条(向左延展),能耗比将远远超过M1跟酷睿,哪怕不延展,只看图中25W的性能已经远远超过了M1,也就是说这张图可以告诉大家最佳轻薄本处理器是锐龙处理器。这就让人很尴尬了,毕竟,极低功耗性能这方面其实锐龙并不敢跟苹果比的。

user avatar

我可能要讲一些很多人都难以相信和接受的事实。

Intel这个PPT,不能说错,但是很有误导性。35w这个点,12900(H)K的性能确实是比M1Max高了10% - 15%左右。

但是Intel选35w这个点很有心计。为啥不能选一个远低于35w的点呢?因为12900(H)K单核满载功耗就是35w上下。作为对比,苹果的firestorm核心,单核满载功耗3-4w左右。而二者的单核性能差距,也就是10% - 15%。

因为绝大多数场景是单核轻载、单核重载、多核轻载,所以M1Max基本可以被pin在12900K的九成性能水平上。

而12900(H)K虽然绝大多数场景下性能强过M1Max 10% - 15%,但是这个代价是800%的能耗。

在各种benchmark上平均,M1Max的单核能效比是12900(H)K的8倍左右远远超过了工艺因素能解释的范围。

我们对12900(H)K是做过功耗差分分析的,12900(H)K单核满载时,光是一级数据缓存这一个部件而已,动态功耗就很容易3-4w了,这一个部件就是苹果那边的单核满载水平。Intel为什么不能拿一个3-4w单核满载的12900(H)K去跟M1Max比?因为这个数据点对Intel来说极难达成,单核3-4w状态下的12900(H)K性能会低到根本没办法看,怕是连基本的用户界面操作响应都出现延迟了。所以,只能用35w的单核,去对比人家3-4w的单核。什么,你说M1Max 35w够开8个大核了?对不起,只能装作没听见。

如果上面这个8倍能效比的差距让你很难接受,下面的你估计更加无法接受。SPEC CPU对比的是纯粹的芯片设计层面的差距,还没有垂直整合的因素在里面。而真实场景会引入苹果最擅长的垂直整合,差距进一步扩大。

在各种真实场景上的平均,M1Max往往能达到10倍,20倍,30倍于12900(H)K的能效比。而这是传统的benchmark跑分压根cover不到的。

例如我们内部的测试里,M1Max对同一个excel表格完成一些固定操作序列,产生的功耗大致在300-500mW量级,平均主频只有1GHz出头。而12900(H)K对同一个excel表格完成一些相同固定操作序列,产生的功耗是8-9w量级,平均主频3.5GHz。

这背后的原因除了DVFS以外,跟大小核也有很大关系。核心场景中M1Max的小核会有承担不低比例的工作量,像上面这个办公场景一般是30%工作放在小核上,M1Max小核承担这个部分的工作时,功耗只有45mW。而Intel这边,自己的小核的功耗(满载15w左右),甚至比M1Max的大核功耗还要高几倍,offload过去以后总体功耗仍然远高于M1Max。

像这样的核心场景,产生如此大的功耗差别,对笔记本续航的影响是致命的。

因为航空业的限制,笔记本电池最大容量只能99Wh。

那么5w - 10w的屏幕 + 一个8-9w功耗的Intel CPU核心的windoes笔记本,决定了移动办公场景下的续航上限就是5h - 7.5h左右。而MacBookPro这边,因为面对这种核心场景时CPU功耗低到可以忽略,续航可以做到14h左右。

Intel这个PPT上公布的指标是基于SPECrate,版面上很多人说SPECrate,这个东西其实参考价值不高。

消费级的CPU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通用场景做的CPU,不是为了跟服务器CPU拼重载多核吞吐而做的。消费级CPU最看重的是单核重载(特别是短时爆发性能,直接影响app启动和用户界面交互体验),单核轻载 + 多核轻载场景(邮件,办公,网页浏览等),绝大多数流行应用都归类到这里,至于那些benchmark测试的各种多核重载,一个是占比低,一个是性能/功耗profiling看到的情况跟真实负载差别比较大,所以参考意义有限。

所以在设计的时候,面对单核 vs 多核的各种权衡取舍,大部分时候会偏向单核。比如说,prefetcher设计的调优(这玩意儿会影响20%的单核性能),面向多核设计的prefetcher势必会冲击单核性能,所以至少我们自己的设计,整体就会偏向单核来做,把单核性能优先考虑,或者做单核多核两套方案,根据系统负载自动切换,但多核的优先级不会很高。所以版面上大家拼命在争论的各种多核重载场景,其实设计的时候就注定了不那么在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