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b42 Chandler AZ 厂区非常之大,已经占了INTC全球50%产能了,Pat上任后大兴IDM很有魄力,如今开放代工,且PDK支持SNPS/CDNS,拥抱商业EDA生态,共同推出设计工具,加上N'7/N'5制程下的领先高密度,竞争力不可小觑:)
换个角度,略跑题的多说几句: Intel IFS部门发布新规划称:【将支持x86核、ARM和RISC-V生态IP的生产,交付世界级IP组合】—— 那么说到代工ARM,不妨回想一下,当年INTC从破产DEC打包收购的那张StrongARM license已然拿了几十年(故纸堆里致敬Jim Keller);当年StrongARM是第一个可商用的ARM,后来INTC吸收精髓演进成了XScsle,要知道从架构上来说,当年Intel很炫技的把PC处理器上的MMX多媒体指令集移植到了部分XScale处理器内部,早在04年左右就具备支撑视频解码、3D渲染的硬件加速能力…直到6-7年之后,公版ARM Cortex-A8架构才总算是具备类似的浮点加速单元(而且还是可选的),XScale的性能之强可见一斑。所以戏谑的讲,也许最大失策是当年放归某人回英国了,那位仁兄在INTC XScale项目组沉寂两年习得新技能,合同解禁之后跑回牛津加入12人创始团队…成了牛津ARM的门派祖师:)
INTC手上一直有各代ARM的Architecture license,素有渊源;ARM有今天成绩,DEC功不可没,老DEC真是有不少财宝的,INTC凭借那次收购的IP资源、设计经验积累以及door keeper级别的人才才稳步攻入服务器市场的…。想象一下,RISC起源的时期有诸多大鲸:IBM Power, SPARC, ALPHA …而倘若没有DEC,ARM也会遇到今天RISC-V的满地碎片状态。而未来,IDM 2.0+IFS,假设INTC IFS有望获得来自MSFT和Apple的ARM代工订单,即同步获得hard-IP授权(为了不同产线做后道工艺的修改),且与商业EDA合作输出设计工具,那么觊觎ARM IP和生态版图就一目了然了…,以及大量ARM/RISC-V流片客户的workload也会反哺设计工具,大量非x86阵营的流片订单也会大幅消耗IFS产能并分摊制造成本,同时发扬INTC 2.5D/3D封装工艺的流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