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乾隆时期的GDP真有那么高?

回答
乾隆时期的GDP,这个话题,说实话,挺有意思,但也挺复杂,不像咱们现在,有个明确的数字摆在那儿。

首先得明白,乾隆时期(17361795年),那会儿还没有“GDP”这个概念,是后来经济学家们为了衡量经济总量才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现在讨论乾隆时期的GDP,实际上是在根据当时的史料,用现代经济学的模型去估算。这个估算的过程,本身就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乾隆时期的GDP“挺高”呢?

这主要源于一些史料的记载和对当时社会状况的解读,大家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1. 农业的繁荣与人口增长:
乾隆朝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据说已经突破了3亿。这么多人,吃饭是第一位的。
当时的农业生产,确实达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北方推广了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南方也继续精耕细作,水稻产量很高。而且,政府也在鼓励垦荒,扩大耕地面积。
“盛世滋生人丁”可不是白说的,背后是农业产出的支撑。吃饭问题解决了,人口才能爆炸式增长,而人口增长本身,在那个时代,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着经济的活力和生产力的提高。

2. 手工业和商业的活跃:
虽然不像近代工业那样,但乾隆时期的手工业已经相当发达。比如丝绸、瓷器、茶叶等,不仅满足国内需求,在国际上也很有竞争力。苏州的丝织业、景德镇的瓷器、福建的茶叶,这些都是当时的名牌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商业也相当活跃,尤其是在江南地区,像扬州、苏州、杭州这样的城市,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大商人(如“晋商”和“徽商”)的势力范围非常广,他们的商业网络遍布全国,甚至延伸到海外。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精美的古董,很多都是那个时期生产出来的,这些都是当时手工业和经济实力的体现。

3. 财政收入的充裕:
根据史料记载,乾隆朝国库充盈,岁入数额相当可观。这背后反映的是强大的税收能力。税收主要来自于农业税(田赋、夏税、秋粮),还有盐税、关税等。
史书上经常提到乾隆皇帝“好省”、“不事奢靡”(至少在表面上),也用于修建皇家园林、南巡等,但这都建立在有钱的基础上。甚至在乾隆后期,他还多次减免赋税。这说明,即使减免,税收的总量依然很高。

4. 对外贸易的顺差:
乾隆时期,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实现巨额贸易顺差的国家。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是西方国家非常渴望的商品,而西方国家能提供给中国的商品却相对有限。
大量的白银通过贸易流入中国,这不仅增加了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这些流入的白银,是衡量当时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指标。

但是,咱们也不能光看“高”的一面,这里面有很多“但”:

估算的局限性:
如前所述,我们现在估算GDP,是基于当时的田赋、人口、商品交易量等零散史料。这些史料本身可能就不完整,或者记录方式与现代不同。
很多经济活动,特别是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部分,很难被准确统计。
通货膨胀、货币购买力等等因素,在跨越几百年后进行比较,是很复杂的问题。

“高”的结构性问题:
乾隆时期的经济,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 农业经济。虽然手工业和商业有所发展,但其体量和对整体经济的贡献,与农业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经济的 增长模式 主要是人口增长带来的耕地扩张和劳动密集型的精耕细作,而不是技术进步驱动的。
财富分配 也很不均衡。虽然有巨额的贸易顺差和充盈的国库,但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底层民众,可能并没有达到我们想象中的“盛世”。饥荒、贫困在某些地区依然是存在的。

“高”是与谁比?
如果放在 当时的世界范围内 来看,中国在乾隆时期,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裕的国家之一,经济总量可能排在世界前列。
但是,如果 与后来的中国,或者 与同时期的西方(比如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来比,就会发现问题了。中国的经济虽然总量大,但 单位产值低,技术水平落后,而且没有进入工业化时代。

所以,用现在的GDP概念去衡量乾隆时期,其实是在进行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说乾隆时期的中国,在 绝对经济总量 上,可能确实是 非常高 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经济体之一。它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并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了有利地位。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这种“高”是建立在 传统农业经济 的基础上的,其 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和技术水平,与现代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更不能忽略的是,即便在“盛世”之下,也隐藏着结构性的问题和发展的不平衡。

所以,当你说“乾隆时期的GDP真有那么高?”,我的回答会是:从绝对量和当时的国际比较来看,确实挺高,但理解这个“高”,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经济结构以及现代经济学的估算局限性来综合看待。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就能完全概括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当然是错的。这是安格斯·麦迪森和保罗·贝洛赫,错误估计的结果。然后又被国内自媒体瞎编乱造瞎宣传的结果。

2、安格斯·麦迪森,和保罗·贝洛赫使用了非常奇葩的估算方法。

安格斯·麦迪森设定说:中国1500-1820年人均GDP始终保持600国际元。印度1500-1800年人均GDP始终保持550国际元,1820年533国际元。(以1990年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折算不同时代的国际标准元)

按麦迪森这个方法计算得:1600年,中国GDP占全世界的29.12%,印度占22.4%(中国GDP世界第一);1700年中国GDP占全世界的22.32%,印度占24.4%(印度GDP世界第一);1820年中国GDP占全世界的32.9%,印度占16%(中国GDP世界第一)

用后脚跟思考也知道中国1500-1820年人均GDP始终保持600国际元这种设定,根本不可能符合实际历史嘛。可就有那么多人把这个当宝。

保罗·贝洛赫设定说:中国1780的人均GNP和美国人均GNP接近。

另外保罗·贝洛赫也并未解释他究竟是怎么计算出1780年人均GNP240国际元,1840年206国际元的估算(以1960年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折算不同时代的国际标准元),虽然看起来比安格斯·麦迪森的始终不变合理一点,但用屁股想也知道,人均两三亩地的清代中国人,怎么可能和人均十几二十英亩,即人均上百亩地的美国人,在人均GNP上接近?差很多倍才合理好吧。

因为设定了中国人均GNP上接近美国人,所以贝洛赫真的有计算得出1780年中国GNP占全球一半(1800年占43.8%、1840年占36.6%)。

但这很明显是错的。

而且这还是购买力平价。按购买力平价,中国GDP2014年就超过美国了,2018年按购买力平价,中国GDP 25万亿美元,美国20万亿美元。

3 这里直接照抄刘逖《前近代中国总量经济研究》书里的结论:

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比重:

当期(中国江南/英格兰物价)购买力平价法:

1600年,占24.8%;1700年,占19.6%;1800年,占22.7%;1820年,占21.1%;1840年,占19.0%。

直接购买力平价法:

1600年,占12.3%;1700年,占9.1%;1800年,占10.8%;1820年,占9.4%;1840年,占8.3%。

当期(银两)收入法:

1600年,占14.0%;1700年,占11.3%;1800年,占12.6%;1820年,占14.9%;1840年,占15.2%。

直接金价-物价法

1600年,占7.0%;1700年,占4.4%;1800年,占7.8%;1820年,占7.3%;1840年,占7.0%。


要说明的是,这里 “当期(中国江南/英格兰物价)购买力平价法”中国占比最高,而“直接金价-物价法”占比最低,这是因为中国前近代时期,是贸易白银输入国,江南是最富饶最繁华也物价最高的区域,由于缺乏中国广大内地的详细资料,以中国江南的情况按研究者个人估计,按一定比例折减,来推算的全国情况,存在对总量的高估。而“直接金价-物价法”占比最低,是因为中国缺乏黄金,可能相应的存在低估。

大家应该在这四种估算方法的数字中(看个人喜好)取均值。


最后,仍然必须强调:

这四种估算方法得到的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仍然是基于购买力平价的历史比较方法。按购买力平价,中国GDP在2014年就超过美国了,2018年按购买力平价,中国GDP 25万亿美元,美国20万亿美元。而按实际GDP,中国2018年13.6万亿美元。

但是,前近代是非国际化时代,直接实际价格经济总量,可能并不如估算的购买力平价经济总量更准确。毕竟GDP统计方法,是用来给现代化经济体估测用的。而且“直接实际价格经济总量”也不存在时光机可以去统计一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乾隆时期的GDP,这个话题,说实话,挺有意思,但也挺复杂,不像咱们现在,有个明确的数字摆在那儿。首先得明白,乾隆时期(17361795年),那会儿还没有“GDP”这个概念,是后来经济学家们为了衡量经济总量才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现在讨论乾隆时期的GDP,实际上是在根据当时的史料,用现代经济学的模型去.............
  • 回答
    穿越到乾隆时期的西藏,成为一名农奴,想要摆脱农奴身份实现逆袭,这条路注定异常艰难,甚至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清朝乾隆时期的西藏,社会结构森严,农奴制度根深蒂固,人身依附关系极强。然而,正如历史上的许多例子所示,即使在最绝望的环境中,智慧、毅力和一些机遇也能创造奇迹。以下是一个详细的逆袭计划,从生存到最终.............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将历史上的两位盛世皇帝置于鸦片战争这一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无疑会引发一连串有趣的推测。如果康熙和乾隆,这两位在位时期大兴土木、励精图治,却也因循守旧、闭关锁国的皇帝,出现在1840年前后,中国的发展轨迹很可能会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但并非一定是更糟,也未必是更好的发展。.............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视角拉回到康雍乾盛世,那个时候的中国,虽然内有乾隆年间的“十全武功”和盛世的余韵,外有陆上和海上的双重压力,但沙俄作为“新的威胁”,其概念和对中国的影响,与汉朝时期匈奴的性质是有所不同的,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但要说“没有人提出,没有人意识到”,那就不准确了。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康乾盛世,那个被后人津津乐道的辉煌时代,除了文治武功的赫赫成就,还有一项别具一格的皇家盛事——千叟宴。提起这宴席,不少人脑海中会浮现出皇帝与众多高龄老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画面。但在这祥和的表象之下,康熙、乾隆爷俩之所以对这劳民伤财的活动如此热衷,其目的绝非仅仅是出于那份人人都能想到的“孝道”或“仁.............
  • 回答
    英国在乾隆时期向中国开战,这无疑是一场足以改写历史进程的事件。如果真的发生了,我们很难断言清朝会“提前革新”,因为“革新”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概念,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多个层面。但我可以尝试描绘一下,这场假设的战争可能会在乾隆朝内部激起怎样的涟漪,又会如何影响清朝走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 回答
    故宫,这座凝聚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皇家宫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更迭。而在其辉煌篇章中,永乐盛世与康乾盛世无疑是两个最耀眼的顶点。要说哪个时期故宫最为繁华,这其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因为“繁华”二字,在不同的历史节点,承载的意义也不尽相同。永乐时期:奠基者的雄心与气魄首先,我们来.............
  • 回答
    要比较仁宣之治和康乾盛世哪个时期国力更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以及国家整体的稳定性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仁宣之治(明朝,1424年1435年):仁宣之治是指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父子统治时期。这段时期之所以被称为“盛世”,主要是因为其统治政策相对开明,注重民生.............
  • 回答
    乾隆皇帝下令编纂《贰臣传》,其初衷是在维护大清王朝正统性、彰显统治合法性,同时警示后人勿忘“前朝旧怨”。然而,这项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文化工程,无疑会对被编纂者后代的心理造成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具体感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展开:一、 深深的屈辱感和历史罪人的后代标签: 身份认同的撕裂: 被冠以“贰.............
  • 回答
    “乾隆把雍正攒下的家业败光了”这个说法,如果从字面意思理解,是没有依据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读和夸大的论调。实际上,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清朝依然维持着相对繁荣的局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将其推向了顶峰。然而,这个说法之所以会存在并流传,主要源于对乾隆后期统治的一些负面评价,以及对清朝由盛转衰的归因分析。.............
  • 回答
    乾隆皇帝(1711年—1799年),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形象也极其复杂和多面,很难用简单的标签来概括。要详细讲述乾隆皇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政治层面:一个勤政且有魄力的君主 勤于政务,事必躬亲: .............
  • 回答
    评价乾隆皇帝是否是个“好皇帝”,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绝非三言两语能够定论。他统治下的清朝,在许多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但同时,一些隐患也在悄然滋生,并深刻影响了后世。 要想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位皇帝。首先,从巩固与发展疆土的角度来看,乾隆无疑是一位有能力的统治者。.............
  • 回答
    乾隆帝在退位成为太上皇之后,与嘉庆帝的相见,并没有“下跪”这一说。这其中涉及到清朝皇室的礼仪制度,以及乾隆帝本身的地位和性格,再加上嘉庆帝对这位老父亲的敬重,使得他们的互动方式与臣子拜见君主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咱们得明白,乾隆退位不是“退休回家”的那种,而是换了个“头衔”继续发挥影响力。他成为了太.............
  • 回答
    乾隆皇帝为何要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为他的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这背后牵扯着清朝皇权更迭的复杂历史脉络,以及乾隆帝个人政治考量和情感因素的交织。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胤禩的遭遇。胤禩,康熙皇帝的第八子,是皇子争夺储位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他为人豁达,有才干.............
  • 回答
    乾隆皇帝的继位者选择,确实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顺理成章,他的十五位皇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乾隆最终选择颒琰(即嘉庆帝),这背后也并非没有波折和考量。乾隆为何选择颒琰?首先得明确一点,乾隆的皇子中,大部分夭折了,能够长大成人并具备继承资格的并不多。在乾隆眼中,继位者的培养和选择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审.............
  • 回答
    探讨乾隆皇帝是否是“千古罪人”,这无疑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给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既不符合历史的厚重,也容易落入片面的窠臼。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乾隆执政期间的功与过,看看历史的评价究竟如何落在他的身上。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大清王朝确实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鼎盛时.............
  • 回答
    乾隆和华盛顿,一个东方王朝的巅峰帝王,一个西方新兴国家的奠基人,他们的名字似乎总被人们习惯性地放在不同的历史坐标上。很多人会觉得,乾隆是那个古老东方王朝的终结者,华盛顿则是那个崭新世界腾飞的起点,他们之间,怎么可能有什么交集?更别提,有些人还会觉得他俩活在不同世纪,这种感觉,也并非空穴来风。其实,这.............
  • 回答
    乾隆皇帝决定退位,成为太上皇,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并掺杂了多重考量,既有他个人情感的寄托,也有政治上的策略,更有对皇权延续和家族传承的思考。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捋清楚。首先,也是最直观的原因:纪念祖父康熙。乾隆皇帝的祖父,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
  • 回答
    关于乾隆皇帝是否为清代帝王“第一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他的功过得失,以及他所处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乾隆皇帝在位时期,清朝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的最后辉煌。 政治上的稳定.............
  • 回答
    乾隆对富察氏的感情,确实是历史上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也常常被人们拿来与康熙和其原配赫舍里氏进行对比。要说乾隆对富察皇后的感情究竟是少年结发的情谊,还是对康熙情怀的模仿,这其中夹杂着复杂的情感层次,既有真挚的个人情谊,也难以排除受到先辈影响的痕迹。少年结发的情谊,这部分是毋庸置疑的。乾隆,也就是当时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