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然是错的。这是安格斯·麦迪森和保罗·贝洛赫,错误估计的结果。然后又被国内自媒体瞎编乱造瞎宣传的结果。
2、安格斯·麦迪森,和保罗·贝洛赫使用了非常奇葩的估算方法。
安格斯·麦迪森设定说:中国1500-1820年人均GDP始终保持600国际元。印度1500-1800年人均GDP始终保持550国际元,1820年533国际元。(以1990年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折算不同时代的国际标准元)
按麦迪森这个方法计算得:1600年,中国GDP占全世界的29.12%,印度占22.4%(中国GDP世界第一);1700年中国GDP占全世界的22.32%,印度占24.4%(印度GDP世界第一);1820年中国GDP占全世界的32.9%,印度占16%(中国GDP世界第一)
用后脚跟思考也知道中国1500-1820年人均GDP始终保持600国际元这种设定,根本不可能符合实际历史嘛。可就有那么多人把这个当宝。
保罗·贝洛赫设定说:中国1780的人均GNP和美国人均GNP接近。
另外保罗·贝洛赫也并未解释他究竟是怎么计算出1780年人均GNP240国际元,1840年206国际元的估算(以1960年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折算不同时代的国际标准元),虽然看起来比安格斯·麦迪森的始终不变合理一点,但用屁股想也知道,人均两三亩地的清代中国人,怎么可能和人均十几二十英亩,即人均上百亩地的美国人,在人均GNP上接近?差很多倍才合理好吧。
因为设定了中国人均GNP上接近美国人,所以贝洛赫真的有计算得出1780年中国GNP占全球一半(1800年占43.8%、1840年占36.6%)。
但这很明显是错的。
而且这还是购买力平价。按购买力平价,中国GDP2014年就超过美国了,2018年按购买力平价,中国GDP 25万亿美元,美国20万亿美元。
3 这里直接照抄刘逖《前近代中国总量经济研究》书里的结论:
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比重:
当期(中国江南/英格兰物价)购买力平价法:
1600年,占24.8%;1700年,占19.6%;1800年,占22.7%;1820年,占21.1%;1840年,占19.0%。
直接购买力平价法:
1600年,占12.3%;1700年,占9.1%;1800年,占10.8%;1820年,占9.4%;1840年,占8.3%。
当期(银两)收入法:
1600年,占14.0%;1700年,占11.3%;1800年,占12.6%;1820年,占14.9%;1840年,占15.2%。
直接金价-物价法
1600年,占7.0%;1700年,占4.4%;1800年,占7.8%;1820年,占7.3%;1840年,占7.0%。
要说明的是,这里 “当期(中国江南/英格兰物价)购买力平价法”中国占比最高,而“直接金价-物价法”占比最低,这是因为中国前近代时期,是贸易白银输入国,江南是最富饶最繁华也物价最高的区域,由于缺乏中国广大内地的详细资料,以中国江南的情况按研究者个人估计,按一定比例折减,来推算的全国情况,存在对总量的高估。而“直接金价-物价法”占比最低,是因为中国缺乏黄金,可能相应的存在低估。
大家应该在这四种估算方法的数字中(看个人喜好)取均值。
最后,仍然必须强调:
这四种估算方法得到的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仍然是基于购买力平价的历史比较方法。按购买力平价,中国GDP在2014年就超过美国了,2018年按购买力平价,中国GDP 25万亿美元,美国20万亿美元。而按实际GDP,中国2018年13.6万亿美元。
但是,前近代是非国际化时代,直接实际价格经济总量,可能并不如估算的购买力平价经济总量更准确。毕竟GDP统计方法,是用来给现代化经济体估测用的。而且“直接实际价格经济总量”也不存在时光机可以去统计一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