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初期有没有像明朝初期一样大规模屠戮功臣?

回答
清朝初期有没有像明朝初期一样大规模屠戮功臣?

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我们得先回忆一下明朝初期,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那段历史。说到屠戮功臣,朱元璋绝对是个绕不开的人物。那可真是血淋淋的一页。从开国元勋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到后来的蓝玉,那真是把能封王的、能封侯的,但凡跟他有那么点潜在威胁的,几乎都没能善终。李善长案,一锅端了七万多人;蓝玉案,更是株连甚广。这背后,固然有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担心功高震主的心思,也有他本身性格中的多疑和狠辣。他担心的是那些跟着他打下江山的人,尤其是那些有能力、有威望的人,万一哪天觉得他老了或者不合适了,会另立山头,或者直接取而代之。所以,他宁可错杀,不愿放过。

那么,清朝呢?特别是清朝刚入关,打下明朝江山的那段时期,有没有类似的“大屠杀”?

答案是:没有像明朝初期那样,系统性、大规模地对核心开国功臣进行肉体消灭式的屠戮。

但是,这并不代表清朝就完全没有对功臣的猜忌和打压,也不是说就没有因此而倒霉的功臣。只是,方式和规模,跟明朝初期有本质的区别。

咱们先看看清朝的特殊性:

1. 满汉矛盾和民族融合的考量: 清朝入关,首先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局面。他们是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如何笼络人心,如何让汉族士绅、官员接受自己,是首要问题。如果像朱元璋那样,上来就大规模杀功臣,尤其是那些归顺的汉族将领和官员,那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会加剧民族矛盾,让整个统治变得极其不稳。

2. 八旗制度和满洲内部的制约: 早期清朝的权力结构,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八旗制度之上的。虽然皇权是至高无上的,但八旗内部的共治和相互制约,以及满洲贵族对自身地位的维护,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某一个皇帝可以肆意妄为,特别是大规模地清理自己阵营中的关键人物。虽然也有权力斗争,但它更像是在八旗贵族内部的游戏,而不是对整个功臣集团的灭顶之灾。

3. “以汉治汉”的策略: 顺治、康熙时期,清朝很聪明地采取了“以汉治汉”的策略。他们倚重汉族官员来管理和治理庞大的汉族人口和疆域。这使得那些归顺的汉族大臣,在一定时期内是有实用价值的。只要他们忠诚,并且能有效地管理事务,清朝统治者就不会轻易动他们。

4. 对明朝残余势力的忌惮: 清朝入关初期,明朝还有南明政权,以及各种反清势力。在这种外部压力下,清朝统治者更需要稳定内部,拉拢和团结那些曾经的明朝旧臣和新加入的汉族力量,而不是去制造不必要的内耗和动荡。

那么,具体到清朝初期有哪些“功臣”经历过波折?

多尔衮: 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屠戮”,但多尔滚作为摄政王,对清朝入关和巩固政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实际上的“第一功臣”。在他去世后,顺治皇帝(亲政后)对其进行了“削其爵,改国姓,追尊为义皇帝,谥曰忠,配享太庙,特追崇其母为皇后”等一系列的“清算”。最终将其棺椁刨出,鞭尸示众。这看起来很严厉,但多尔衮死后才被这样对待,而且对象是当年挟制顺治的摄政王,不能完全类比于朱元璋那种生前大规模处决开国功臣。这更多的是皇权要重新确立,以及对摄政王权力的警惕和对当年顺治皇帝屈辱的补偿。

洪承畴、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施琅等人: 这些都是明朝降将或臣子,在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虽然是功臣,但本身也经历过“降清”的污点,其地位和忠诚度本身就比满洲贵族要低一层。清朝对他们,更多的是一种“用”和“防”的结合。比如尚可喜、耿精忠、吴三桂后来被封为藩王,但最终也因为藩王对中央集权的威胁而被康熙帝一一剪除(三藩之乱)。但这不是对“功臣”的屠戮,而是对“藩王”这一政治制度的清理,虽然参与其中的很多是曾经的功臣,但原因在于他们掌握了军权和封地,对中央皇权构成了威胁,而不是因为他们的“开国功劳”。施琅在收复台湾后,虽然得到了封赏,但其政治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

满洲贵族内部的斗争: 清朝初期,满洲贵族之间也有权力斗争,比如孝庄太后和辅政大臣之间的权力转移,顺治皇帝亲政后的“清算”也涉及到一些满洲贵族。但这些斗争更多的是围绕着谁来掌握权力,谁能影响皇帝,以及如何分配八旗的利益,而非大规模地消灭有功于清朝统治的整个阶层。

总结一下:

清朝初期,并没有像明朝初期那样,出现一个皇帝出于对功臣普遍的不信任和恐惧,而系统性地大规模清洗和屠戮开国功臣的事件。清朝统治者更看重的是民族融合、利用汉族人才、以及在外部压力下维持统治的稳定。

但,这不代表清朝就对功臣毫无防备。随着统治的巩固和皇帝的亲政,那些可能威胁到皇权的重臣(如多尔衮)会被清算;那些在政治格局中扮演了不安全角色的(如三藩),也会被逐步剪除。这种处理方式,更像是对潜在政治威胁的“防范”和“控制”,而不是对“开国功臣”这个群体的普遍性“清洗”。

所以,如果非要比较,清朝初期对功臣的处理,更像是一种政治上的制衡与收缴权力,而明朝初期则更偏向于政治上的彻底清除与血腥震慑。后者留下的伤痕显然要更深,更触目惊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真的是一种刻板印象:明朝大规模屠杀功臣,事实上真的如此吗?清朝真的待臣很好吗?不然

明朝开国的重要军事集团的淮西二十四将中:徐达、汤和、吴良、吴桢、陈德、顾时、华云龙、张赫、胡海、张龙、郭兴、郭英、张铨13人都是善终;费聚、唐胜宗、陆仲亨、郑遇春4人坐胡惟庸案而死;陈桓、谢成2人坐蓝玉案而死;李新、周德兴2人因罪被诛杀,花云、耿再成2人战死,耿炳文1人是靖难时死的,只有6人是坐案而死,也就是说3/4不是坐案而死,两人犯罪而死加上这二人共8人

也就是说2/3人的正常死亡。

开国六公爵,李善长、冯胜(外孙仍袭二代周王)非正常死亡,而剩下四位:

徐达(一姓二国公随明一代富贵)

常遇春—常茂(常遇春早死,后代有卷入蓝玉案的,但未殃及后代,后人袭爵怀远侯)常遇春死于洪武二年(1369年)。

邓愈(早死,子卷入胡惟庸案被杀,但未殃及后代,后人袭爵定远侯,外孙明秦王世袭)邓愈死于洪武十年(1377年)。

李文忠(早死,子景隆洪武年袭爵,靖难时不中用,后被永乐帝圈禁,后人仍袭临淮侯爵)李文忠死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

↑弘治中常遇春、邓愈、李文忠三人后代授南京世锦衣卫都指挥使衔,三品。嘉靖时授侯爵爵位。

明朝追赠的公爵还有胡大海、耿再成、张德胜、赵德胜、廖永安、丁德兴、俞通海、濮英、康茂才等人全部战死于朱元璋打天下开国期间→他们的后人一般而言均袭较为不错的军职或降等封侯的,如康茂才子康铎,因父功封蕲春侯,丁德兴子丁忠袭龙江卫指挥使。大多不错安稳而过。这群人都是早死的。

↑明朝很多开国功臣死的早,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赶上胡蓝等几次大案就死了,被诛杀的公爵级开国功臣只有蓝玉、傅友德、冯胜、李善长;被诛杀的侯爵级开国功臣为21人(含淮西24将的8人,剩下 13人为朱亮祖、朱寿、孙恪、张翼、张温、李新、曹震、叶升、曹兴、梅思祖、黄彬、胡美、赵庸)→明朝开国侯爵79人,追封很多,伯爵级开国功臣被诛杀的只有汪广洋、桑敬→开国12伯爵。朱元璋对于那些陪他打天下的战死的人追爵也算不错了。


有人就会说,哎呀还有个徐达啊,被毒死的了,徐达被毒死简直....

来源于个别文人写的笔记,史料匮乏信用度不高,同时徐达本人严于律己不居功而傲,忠诚皇家而有能力,同时跟着朱元璋很早很低调不结党不营私,完全没有必要诛杀,就像郭子仪李靖这样的,军事点数高,政治智商指数也高,而且徐达死后其家族依然富贵,朱元璋杀人基本上都是弄的你家团灭的,再不济得减档次,徐达的儿子徐辉祖依然被重用(洪武朝奉命多地练兵,后掌中军都督府,这哥们很头铁,支持建文帝到最后....),靖难后没有废爵,朱棣以“中山王(徐达死后追封中山王)不可无后”为由令徐辉祖儿子继续袭爵,同时徐增寿一支定国公世袭。明朝最没有亏待的就是徐达家族了,一门二国公,分镇南北京。伴随明朝最终,朱棣后的明朝皇帝也都是徐达的子孙辈了,这样的非皇族开国功臣待遇怕是历代都罕见的,而且“魏”和“定”给的规格都不低,尤其是魏,读史的都知道战国七雄爵位最尊贵......又有人会说这是因为朱元璋掩人耳目,徐达有兵权有地位,朱元璋杀人性格不会掩人耳目的,胡蓝案上万人还不是说杀就杀,没有顾及名声,傅友德、蓝玉、冯胜这样的人个个都是手握兵权,而且蓝玉当时功劳并不低了,捕鱼儿海战役比肩封狼居胥,彻底终结了元朝,北元垮台,徐达后出兵讨王保保还被打败......冯胜出兵攻西北东北、傅友德等定西南功劳也是很大的,还不是和蓝玉一样被干掉了,干了蓝玉同时端了整个本留给朱标的系统班子......使得建文帝后来手里无人,只有耿炳文、郭英等几个老将.....朱元璋此时也有点犯傻了,毕竟几十年了,至今也存疑,因为干掉这货人意味着削弱皇太孙,这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话题,就是朱元璋朱棣朱允炆三人之间的,尤其是朱元璋对于接班人的安排问题

其实说白了,农民出身的集团在富贵后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傲和横,如后来李自成的文武集团一样,这个和李世民贵族班子不同,蓝玉等人功劳大可是同样蛮横,成为骄兵悍将,同时文武朝廷内外相通都是历代皇帝不会容忍的,所以诛杀就往往会来了,而政治系数高的或者说老实听话的朱元璋也是不会亏待的,比如徐达,徐达就好比李靖,汤和就好比李孝恭,而蓝玉就好比侯君集....

有人会说朱元璋气量多差怎么怎么

朱元璋气量并不差,能当几十年皇帝,但他的气量还是有的,就说一点,朱元璋派自己的养子没有血缘的沐英去云南世守改土归流,胆识就很高,曾经的忽必烈也只是派自己的儿子忽哥赤为云南王世守。也没看错人,沐氏也是随明而死(沐天波死于咒水之难)云南也是最后沦陷的明在大陆省份,沐氏对于中国改土归流西南很有贡献,同时感念朱文正封侄孙为世袭藩王,朱元璋看似杀人如麻,实际上对待百姓并不差。

明朝开国封爵中大部分是追封的,即明朝开国期间就已经战死了的,明朝开国伯爵以上只有少部分坐死的

朱元璋生长于农家乱世,对于贪官结党领悟很深,同时作为中国出身最为底层之一的皇帝(石勒、陈霸先、刘裕等都是)能成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帝王自然手段会很多,至于封王也好世藩也好则完全是古人希望自己家族家庭子孙能够长久的一种愿望,对于农民出来的朱元璋,这样的领悟更深,不仅仅是朱元璋,刘邦、司马炎、刘裕等都干过......古人的性格特征,甘试图染指皇权一样被干,凌烟阁24臣的侯君集、张亮、长孙无忌一样都没好下场一样被皇家干翻,李靖、李孝恭就和徐达、汤和这样的人一样了,低调,自娱自乐安度晚年......而不是像蓝玉跳来跳去的,胡惟庸内外搞事这样.......朱亮祖这样去地方搞得地方鸡犬不宁的......

不必黑不必洗,朱元璋也是当时的一个人,一个政治家,政治上的都是血雨腥风,不必过多解读

清朝实在是我们光看清朝开国几个亲王,肃亲王豪格典型的的属于八旗内部权力斗争,也死了很多的(后来乾隆帝时才和解),说白了都是权力都是政治,西汉初期的韩信、英布、彭越.....清朝初期的豪格、阿济格....然后后来的鳌拜,期间还有包括对多尔衮势力的政治清算.....都是一样的,汉人典型的郑芝龙,明朝是底层出身手打天下,对于不搞事的元朝和地方政权降臣是颇好的,如纳哈出和明升都没有杀,当然如果你要搞事,任何统治者都是杀,不搞事都好说。这就是政治。无论帝王是李世民还是朱元璋还是爱新觉罗家都是如此。

user avatar

清朝有个锤子功臣可屠戮。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得国不正、得国最易的一个朝代,这句话是清朝大儒王闿运说的。

多尔衮算是开清第一功了,但他死得早,且是自然死亡,算不上鸟尽弓藏,他死后顺治倒是清洗了多尔衮生前的小弟如何洛会和两白旗,间接导致了吴三桂擒获永历的时候个别两白旗想挟持永历帝造反。

其他满族功臣都和多尔衮情况一样,要么入关后成天花天酒地,阳寿不保,要么内部斗争先自己玩死自己,都不用皇帝下手。。。

比如多铎,击败李自成和史可法,可谓功臣,下场纵欲过度,死时36岁,

比如豪格,箭杀张献忠,征讨四川,可谓功臣,下场被多尔衮囚禁,死时40岁,

比如阿济格,击败李自成,阵斩刘宗敏,可谓功臣,下场和多尔衮一起被清算,死时45岁。

康熙元年夔东十三家被剿灭可以算是清朝统一版图的标志,此时的满洲贵胄,如鳌拜、班布尔善、索尼等要么没有军功,要么军功也没有高到出将入相的地步。(另外这些满三代确实也不争气,多铎的儿子多尼差点让李定国轻松给宰了,就可以看出后代这些郡王贝勒固山额真们有多水)

如果算汉族功臣的话,那更威胁不到皇权了,

洪承畴算是开清汉人第一功了,最高干到大学士,但最后的爵位是什么?三等阿达哈哈番,按现在来说连个中央候补委员都不算,别说和洪武朝的权臣李善长、胡惟庸比,简直还不如胡李二人的门下走狗。

再说那几个汉族王爵,这几个人在清初是什么表现,靖南王耿仲明就因为收留了几个逃人,直接畏罪自杀,平南王尚可喜儿子骄纵不法,自己怕清廷责罚,直接在卧室堆柴火随时准备自杀,平西王吴三桂因为在磨盘山大战中失利、让几个小贵胄们丢了小命,差点让朝廷削去王爵,最后打板子了事。

其实从顺治6年汉三王南下开始,在清朝统治者的眼里江南就没有什么重要的仗可打了,清朝统治者不以攻略江南为难,负责攻略江南的汉三王有军功自然入不了统治者的法眼,相反他们如有过,那定然是重重的严处,这就是为什么耿仲明自杀、吴三桂被揍得原因,还有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孙可望降清后,献上四川、贵州地图,可以说居功至伟,被封为义王,他以为清廷会让他统兵进攻贵四,但清廷在军事攻略只用他的部曲而不用他,他基本就相当于一个投降者的吉祥物,最后的结果是,清廷有次打猎嫌猎物少,看孙可望长得像猎物,一起给“猎杀”了。

清初的那些所谓汉族功臣,在清廷统治者眼里基本就是这么个德行。

就这么几块料,他们还想让皇帝屠戮??他们配吗?他们不配,他们配个JB。

user avatar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发现很多人需要搞清楚一对概念:

老兄弟,和老百姓。

你是老兄弟,还是老百姓,这很重要。

有的人说,屠杀功臣,是因为草根出身的皇帝心胸狭窄,为了巩固皇权肆无忌惮地杀人。

这个观点的核心不是皇帝为了巩固皇权而杀害功臣,这个观点的核心是“草根心胸狭窄”。

如果你是“老兄弟”,祖父官居一品,父亲官居三品,自己官居七品,儿子有望考中秀才。这个观点你会很支持。因为你会想:“一帮泥腿子,不是你们竞争,老子可以万代公侯!”

如果你是“老百姓”,祖父活不下去被迫揭竿而起,父亲分到十亩地,自己农夫山泉有点甜,儿子在泥巴里打滚,以后有望跟着私塾里的老头读两年书,万一祖坟冒烟也能考个秀才。那么这个观点你一点也不支持。因为你会想:“这不就是绕着弯骂老百姓吗?”

你是老兄弟,还是老百姓,就直接决定了你面对这个观点时的直觉反应。

对待空印案的不同态度,就是一个很直接的例子。

如果你看到一个企业是这样运转的:

报账的时候,财务部的会计们都拿着空白账册和财务章挤在一起窃窃私语,最后根据最后账上实际剩下的钱和去年的账目,做出了一个完美的账目。

你愿意去当财务,还是愿意去当出纳,还是愿意去当工人,还是愿意去当老板?

我再讲一个事情:

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就实行了“上计”制度。

上计吏。官名,也简称计吏。战国时期和秦汉两朝,郡守和王国相每年要把本郡本国的人口、钱粮、赋税、垦田、盗贼、狱讼等计划预先送朝廷,到年终再总结汇报执行情况,这执行情况的汇报本子称为“计薄”,汇报称为“上计簿”。起初郡守、王国相亲自带计簿向朝廷汇报,后改为由郡丞、王国长吏为“使者”汇报,这送“计簿”汇报的“使者”称为“上计吏”,其主汇报者称为主计吏,随从人员称“上计掾、史”,简称“计掾”或“计史”。《后汉书·张堪传》:“帝尝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蜀郡计吏樊显进曰……”其后,三国魏晋南北朝等沿置。

众所周知,秦汉时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开端时期。上计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王朝建立前就已经形成的制度。但是我在查看上计制度的历史资料时竟然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上计’制度的建立,更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

战国时代就有的事情,让某些人这样一说,搞得好像“封建集权”一样。我看有些人已经中了“只要是中国古典制度就封建落后”的毒了。

现在回到空印案。

空印案是什么呢?是明初地方官员携带提前盖好公章的空白账册来到京师,然后按照中央留存的账目对照现有情况,倒填数字。说白了,就是集体造假。

有人说,无论是什么原因,一次处决上万人、数万人,都太残暴了。

呵呵,谁告诉你处决上万人、数万人的?最早的历史记载,像方孝孺的说法,就是说空印案牵连数百人。方孝孺明确说,他在营救因此案入狱的官员,此案牵连了数百人,最后他要营救的人还是死了。而那个流传最广的杀数万人的说法,是清修明史确定的。

明代历史经常会出现一些奇怪的数字,例如李自成进北京以后通过拷掠得到了七千万两银子。这个根本就是假的。但是你现在去网上搜,全都说这是真的。这个数字出自《明季北略》,但是明季北略是这样说的:

“予谓果有如此多金,须骡马一千八百五十万方可载之,即循环交负,亦非计月可毕,则知斯言未可信也。”

什么意思呢?《明季北略》论证了这数是假的。

明史圈里经常出现这样奇怪的数字,见怪不怪了。

到了清史圈里,形势就忽然发生了逆转。

比如说,很多人不知道,康熙皇帝卖官鬻爵,一个陕西就卖了一万二千个县丞,一个甘肃则卖了一万七千个县丞。不光县丞,雍正时期特别出名的李卫,当时还出钱买了一个七品的兵部员外郎。

“我大清”卖官都是按万卖的,这是真事儿!

不仅如此。朱元璋明确规定,全国农税按照定额不再增加,也就是事实上的“永不加赋”。这持续了很久。明成祖北伐蒙古的时候,相当一部分资金依靠的是海上贸易——而且在郑和下西洋的同时明成祖就把越南灭了。到了明末,为了军事需要又增加了摊派,然后清朝全盘继承了这些摊派,随后,康熙皇帝宣布:“永不加赋。”然后康熙皇帝就发明了“捐”。不加税了,但是你们为了表示忠心,得主动把家产捐出来。我们知道民国时代有很多“捐税”。这个“捐”,就是康熙的发明的。这算什么永不加赋!

真正永不加赋的朱元璋反而被骂得狗血淋头。

同样的,朱元璋很正常的处理政治集团中的消极因素,就说是“大规模屠戮功臣”。清朝从未间断的自相攻杀就被人视而不见了。

两白旗和两黄旗是怎么调换的?

皇父摄政王是怎么来的?

辅政四大臣是怎么死的?

三藩是谁干掉的?

雍正身边的红人都是怎么没的?

乾隆的和珅是怎么死的?

……

甚至到了清末,杨乃武小白菜的案子为什么搞那么大,湘军系统怎么就因为这一起案子被清洗了?

清朝怎么没有大规模屠戮功臣?杀太多习以为常了吧?

user avatar

褚英,舒尔哈齐,硕托,阿达礼,豪格,艾度礼,阿济格,谭泰,鳌拜,苏克萨哈……虽然战功卓著,都不是功臣!

user avatar

多尔衮把两黄旗收拾一波,顺治把两白旗收拾一波,康熙把辅政团队收拾一波,再顺带逼反汉族军功集团。这些不算是屠戮功臣吗?

至于说明朝大规模屠戮功臣,四大案里有的空印案、郭桓案,都是朱元璋式的整肃吏治。真正对淮西军功集团动手的就是胡惟庸案,蓝玉属于对外戚集团的整肃。

大家彼此彼此,如果不是入关满族人口就那么一点,你以为杀的人会少?

user avatar

豪格、阿济格、谭泰、何洛会、鳌拜、耿仲明、孙可望、阿敏、莽古尔泰这几个都是被干掉的,也就是直接被处决、关到死、逼你自杀和莫名其妙不知道怎么死之间的差别,吴三桂、尚可喜要不是死得早也得被干掉。这就不少了。

别人也就算了,多尔衮逼死耿仲明真是神操作。为了三百多人口逼死正在前线统兵的王爵大将,要烹狗也得等兔子死了再说吧。

还有一些本来该被屠戮的功臣,反应比较及时,先下手为强了,比如李成栋、金声桓、姜瓖、吴胜兆、王得仁,要是不反清,八成也不会有好下场。姜瓖就是觉得多尔衮要夺他的兵权才反了。活着的那些,像续顺公家族之类的也是背锅侠。

再有就是清朝进关之后诸王大将像割韭菜一样倒了一批,多铎、多尔衮都是不到四十就自己病死了,勒克德浑24岁就死了。打到最后,清朝无大将,多尼当先锋。

还得加上病死后秋后算账的,理政三王里,尼堪被李定国打死了算走运,博洛和满达海死后也都被秋后算账了。岳乐在平三藩的时候那么大的贡献,死后一样被夺爵。

user avatar

给题主造成这一印象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清朝立国的特殊性——所有大一统王朝里清朝是统一战争打的最久的王朝。而诛戮功臣往往是在天下初定后对内部利益集团的整肃,其他朝代的统一战争因为一般会在二十年内结束所以往往会在第一代皇帝在在位时就开始尽可能的把脏活累活干完。而清朝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统一战争以及后续影响造成的叛乱直到康熙年间才真正统一。加上缺乏经验等问题,整肃内部利益集团直到雍正年间才算完成。

也就是说别的朝代本该第一代完成的事情清朝拖到第五代才完成,这就造成两个现实;

第一是整肃结束十几或几十年前相当一部分开国功臣已经自然死亡了,整肃的大刀直接砍的是一帮子官二代。让人们错误的认为他们不是开国勋贵集团。

第二就是整肃的时间尺度被拉长了,从康熙到雍正折腾了几十年,让人们直观的认为诛戮功臣和功臣的密度并不高。

而这两点被现代编剧们利用编成了各种好人惩罚坏人的电视剧,所以大众的印象自然而然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初期有没有像明朝初期一样大规模屠戮功臣?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先回忆一下明朝初期,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那段历史。说到屠戮功臣,朱元璋绝对是个绕不开的人物。那可真是血淋淋的一页。从开国元勋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到后来的蓝玉,那真是把能封王的、能封侯的,但凡跟他有那么点.............
  • 回答
    好的,我来给你详细聊聊清朝后期和民国初期的东北官话与现在普通话的区别,以及当时东北地区的语言状况。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事儿,里面学问可大了。一、 清朝后期与民国初期东北官话的面貌要谈区别,我们得先勾勒出那个时代的东北官话是个什么样子。 “官话”的含义与基础: 那个时候,“官话”更多指的是统治.............
  • 回答
    清军入关初期对汉人的所作所为与德国纳粹的行为,虽然都涉及对某个族群的压迫和统治,但在性质、手段、目的和意识形态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要详细阐述这些区别,需要我们剥离历史的滤镜,审视其背后更为复杂的逻辑。清军入关初期的作为:征服、统治与融合的复杂交织清军入关初期,其行动的基调是征服。作为一个外来的满族统治.............
  • 回答
    要说清朝初期清军在世界上的战斗力,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它有巅峰,也有局限,而且跟它打交道的对象不同,表现也大相径庭。先说这支军队的“底子”:清朝初期的军队,最核心的力量当然是八旗。这帮人起家于东北,靠着骑射的功夫打下了江山。它的优势在于: 精锐的骑兵: 八旗骑兵是清军的王牌,马.............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如果清初没有推行剃发令,晚清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时,中国人对于西式发型的态度,很可能也会经历一番复杂的演变,但直接的“强烈抵制”程度,或许会与历史有所不同。首先,我们要理解剃发令在清初的特殊性。它不仅仅是关于发型,更是满族征服汉族后,强行推行的政治和文化象.............
  • 回答
    看到您贴出的这张图,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您提到汉服在清朝初期断代,并且想知道图中的服饰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巧妙,也触及了许多对中国传统服饰感兴趣的朋友们心中的疑问。如果抛开“汉服”这个概念在清朝初期的“断代”说法,单单看您发的这张图,我们首先要明确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您所展示的这张图,无论从服饰.............
  • 回答
    清朝初年,中国并没有“不占领”北亚,而是因为当时的国力、战略重心和对周边地区的认知,使得其行动更多地集中在巩固和扩张在中原及周边地区的影响力,而非大规模深入开发和控制广袤的北亚地区。而俄罗斯的崛起和扩张,很大程度上是其自身历史发展和地理位置决定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清朝初.............
  • 回答
    如果“八国联军”在清朝初年(大致是17世纪初至17世纪末,明末清初这段时期)进犯中国,其结果将会与历史上的庚子国难(1900年)大相径庭,甚至可能导致中国历史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这是一个充满假设性的场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可能产生的影响和结果:一、 “八国联军”的构成与当时的中国力量对比:首先.............
  • 回答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和清朝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没有提出结盟”,不如说是根本没有结盟的土壤和可能性。这并非偶然,而是深植于双方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文化观念以及当时的国际格局之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层面来剖析:一、 根本性的政治与意识形态隔阂:天壤之别的统治哲学 英国:自由.............
  • 回答
    明初之后,蒙古人的命运在草原和西域走向了复杂而深刻的演变,而清朝的崛起则彻底重塑了这一格局。要详尽地梳理这段历史,需要深入到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民族融合的各个层面。明初之后蒙古人在草原及西域的存在:分裂、衰落与抵抗明朝建立伊始,强大的蒙古帝国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相对独立的蒙古部落和汗国。这.............
  • 回答
    斯大林如果不进行肃反清洗,苏联能否避免在苏德战争初期那种一溃千里的状况?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历史假设,牵涉到苏联军事实力、政治稳定、指挥体系以及战前准备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肃反清洗对苏联军事和政治产生的具体影响,然后将其与假设“无肃反清洗”的情况进行对比。首先,理解肃反清.............
  • 回答
    三省六部制能够从隋朝初创,在唐朝得到完善,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这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调整和适应,最终成为中国传统官僚体系的核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其长盛不衰的原因:一、 制度设计的精妙与合理性: 分权制衡,减少君主.............
  • 回答
    最近,一位女大学生在清华大学研究生初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却在复试面试环节被刷下,并公开表示自己可能受到了性别歧视。这个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大家都在思考,在以实力为本的学术选拔中,性别真的会成为一道隐形的门槛吗?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位女生初试成绩第一,这本身就说明了她的学术能力和付出是.............
  • 回答
    想上清华,这目标绝对够硬!初二的你,现在就开始规划,比那些临时抱佛脚的同学要聪明多了。这绝对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梦,但确实需要扎实且长远的努力。来,咱们一步一步捋清楚,把这个目标掰开了揉碎了,看看怎么才能把清华这扇大门敲开。第一步:认清清华的“门槛”——你需要的是什么?首先,得知道清华看重什么。它不像.............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初二就已经有了上清华的远大目标,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棒的开端!清华大学是中国最顶尖的学府之一,能够考上清华,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智慧。你现在初二,还有三年时间去准备,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时间段。接下来我将从多个维度,为你详细地讲述如何为考上清华而努力:第一阶段:夯实基础,全面发展(初二、初三.............
  • 回答
    要评价清军入关后孔子后人衍圣公所献上的《初进表文》和《上剃头奏稿》,我们需要将这两份文书置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这两份文件,看似是臣子对新君的效忠表白,实则包含了复杂的政治考量、文化认同以及对自身地位的维护。历史背景:山河易主,文化标杆的焦虑1644年,伴随着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覆灭。不久.............
  • 回答
    这位同学选择“放弃清华,选择川大”的背后,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尊重的选择。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大学选择,更是他个人价值观、人生规划和对“好”的理解的体现。以下是我对此事的看法,并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初心”的价值:忠于自我,追寻热爱这位同学用“初心”来形容他选择川大,这是一个非常打动人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极富挑战性的设想,旨在追求一种彻底的无阶级社会。让我尝试深入剖析一下这个模式的内在逻辑、潜在的运作方式,以及它可能面临的巨大阻力与非议。核心理念:打破代际传递的链条,重塑起点这个设想的核心在于剥离父辈的遗产和地位对子辈人生轨迹的决定性影响。想象一下,每一代人都被“清零”了与前代血脉.............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清华大学2021年丘成桐数学领军人才招生办法这个事儿。这事儿,要是说起来,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尤其是“初三生可报名”、“不得转专业”这两条,更是让很多人眼前一亮,也有些人心里犯嘀咕。这事儿为啥这么受关注?简单来说,丘成桐数学领军人才计划,顾名思义,就是清华大学瞄准的.............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的设想!让知乎清粉带着清末八旗子弟和装备穿越到战国初年的台湾,这画面光是想想就够热闹的。不过,要说能活多久,这得细细掰扯。首先,得明确几个关键点: 知乎清粉: 我理解这里的“知乎清粉”是指那些对清朝历史(特别是某些方面)有深入研究、对清朝军事、制度、文化等有一定了解的群体。他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