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初期清军在世界上的战斗力属于什么水准?

回答
要说清朝初期清军在世界上的战斗力,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它有巅峰,也有局限,而且跟它打交道的对象不同,表现也大相径庭。

先说这支军队的“底子”:

清朝初期的军队,最核心的力量当然是八旗。这帮人起家于东北,靠着骑射的功夫打下了江山。它的优势在于:

精锐的骑兵: 八旗骑兵是清军的王牌,马匹好,装备精良(尤其在早期),战术也比较娴熟。他们能深入敌后,进行快速机动和突袭,这是明朝军队相对欠缺的。在野战中,八旗骑兵的冲击力非常可怕。
严密的组织和纪律: 八旗制度本身就是一套军事组织,从最基层到最高层都有明确的指挥链。这种制度带来的纪律性,尤其是在早期,是清军能够高效作战的重要原因。
士气高昂: 作为一支“马上得天下”的军队,八旗兵在征服过程中经历了无数血与火的洗礼,士气可以说非常高昂。打江山和守江山的感觉是不同的,起家时的那种拼劲,是后期很多军队难以比拟的。
适应性: 八旗兵虽然以骑兵见长,但在征服明朝的过程中,也逐渐吸收了绿营步兵的战术,并懂得利用火器。他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跟谁打,是个关键问题:

对付国内残余势力: 在征服大明、镇压南明、平定三藩这些内部战争中,清军表现出了压倒性的优势。明朝后期已经非常腐朽,军队战斗力低下,内部叛乱丛生。清军凭借其强大的骑兵、良好的组织和旺盛的斗志,迅速瓦解了这些抵抗。像平定三藩之乱,虽然过程曲折,但最终清军还是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战略部署取得了胜利。
跟俄国在北方: 在与沙皇俄国交界的地带,比如尼布楚条约时期,清朝虽然和俄国签了约,但当时清军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存在和战斗能力,对俄国人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俄国当时的军队也以其野蛮和战斗力著称,但清军在很多时候能够形成有效的边境防御,甚至在一些小规模冲突中占到便宜。这次交锋,可以说双方在边境线上形成了一种力量的均势,谁也占不到绝对的便宜,但清军的边境控制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跟准噶尔: 这是清朝初期面临的最为棘手的外部军事对手。准噶尔蒙古在噶尔丹的领导下,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的骑兵也非常强悍,而且作战风格剽悍。清军与准噶尔之间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战争,如萨尔浒之战(这是明朝末期的,不是清朝初期),以及后来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对准噶尔的几次大规模用兵。在康熙时期,噶尔丹甚至一度对北京构成威胁。虽然最终清朝在乾隆时期彻底击败了准噶尔,但在这个过程中,清军的很多方面都受到了挑战。准噶尔的军队在作战的持久性、战术的灵活性以及对严酷环境的适应性上,都给清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可以说,准噶尔是当时清军在军事上面临的,最能与之抗衡的强敌。
跟欧洲殖民者(如荷兰): 在早期,清朝也和荷兰有过接触。例如郑成功驱逐荷兰人,虽然郑成功并非清军,但他的成功也说明了当时即便是在中国沿海,欧洲人的军事优势也并非不可撼动。清朝后来吞并了郑成功的势力,也就继承了对这些沿海区域的控制。不过,欧洲人在军事技术,尤其是火器和海军方面,确实在不断进步,这一点清朝高层也是有所了解的,并试图引进和学习。

进步与局限:

清朝初期,军事技术方面,清军在火器的使用上,虽然不像早期八旗那么依赖冷兵器,但与当时的欧洲军队相比,差距还是存在的。欧洲人在火炮的制造、使用以及战术配合上,已经走在了前面。清朝虽然也雇佣了传教士来制造和改良火器,也试图建立火器营,但整体而言,其火器化水平和精密度,以及对火器在战术中的系统性运用,都比不上西方的顶尖水平。

总结一下:

清朝初期的清军,在整体实力上,尤其是在对内作战和面对与其军事体系相似的对手时,是非常强大的。其骑兵的机动性、军队的组织纪律以及旺盛的士气,使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但是,当面对准噶尔这样同样拥有强大骑兵和适应恶劣环境作战能力的对手时,清军的优势就会被削弱,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而与欧洲列强相比,尽管清军在数量和某些特定技术上可能有优势,但在火器技术、海军实力以及整体军事理论的现代化方面,就已经显露出了明显的差距,这个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越来越大。

所以,与其说清军在“世界上的战斗力”如何,不如说它在“当时已知世界”的军事格局中,属于一支区域性强权军队,能够横扫东亚大部分地区,但在面对新兴的、技术更先进的西方军事力量时,其潜在的劣势也开始显现。它代表了传统农耕文明向外扩张的军事力量的巅峰,但也预示着其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军事变革时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在知乎上的观点一直很鲜明,如果题主的清初指入关前的时期,明清的战争激烈程度和水平丝毫不比同期欧洲的战争差。

皇太极领导下的巅峰清军(松锦之战时期)战斗力即便放到同期欧洲战场,也是足以匹敌欧洲各国的一支强大军事力量。

说实话,我国对明末清初军事层面的论著大体都很烂,细节一塌糊涂,好多所谓军事史只能勉强视为战争叙事,作战双方用什么武器、阵型,战役地形地理,双方具体的组织架构,兵力,作战方位,战役决胜点等等都讲不清楚。除了参考一下时间线和地理位置和基本史事外,好像没啥用处。

国内这方面与西方军事史著作基本无法相媲美。我特别赞叹西方搞军事史研究的作者对细节的复原程度,他们能搞清一场战役的兵力部署,战役地形,战术,武器配制等等所有的细节还原真实战场。国内搞古战复原的人很少,而且还是靠用爱发电,基本上都是爱好者的兴趣,如 @二不尚书范景文

恐怕这也是网上目前一派贬低中国古代军事水平吹捧西方古代军事水平的深层次原因,再加上大量古战游戏的推波助澜。

我只能说,并不是中国古代军事水平低,只是吹洋贬中的人知识水平太低,看不懂中国古代军事罢了。看了几本西方古代军事史著作就以为可以拿西方套中国。你们嘴里说出来的明末清初军事内容我看了都想笑。

类似的明末清初军事问题我写过一些,比较零散。随便罗列一下:

后金战术。

满洲的组织度和军事训练与纪律的不断升级之路

大凌河之战相关。这里有点注意一下,皇太极不仅动用了火炮轰击明军,甚至采用了火炮向前推进射击的战术。

明代军事训练相关

@血鉴中华 的松锦之战的一个局部战场写的也很好,这里也推荐一下。

排枪和轮射相关

所谓的板鸭方阵丢明清会怎么样


有时间的话(也许论年计算哈哈),我计划写写皇太极时期的清军,努尔哈赤清军只能算1.0版本,皇太极才是终极巅峰。

user avatar

我真是对大清爱的深沉。

某些人张嘴就胡说八道的本事真的是令人吐槽不能。

16XX年的大清,绝对比当时的奥斯曼,沙俄强。

顺治五年,在册八旗满洲就有兵丁五万多人。

请问土耳其的耶尼切里近卫军有多少人呢?

苏莱曼大帝时期,他们才扩充到三万七千多人,其中炮兵数量少的可怜。

而且这些玩意是兵变老手了,塞里姆一世时期就经常打着打着闹兵变,八旗奴才三丁抽一都不带闹腾的。

诸位知道奥斯曼的对手都是什么德行吗?

摩哈赤之战,匈牙利人是没有大炮的。因为他们的炮损失在贝尔格莱德了。

埃及马穆鲁克不仅没有炮,因为老苏丹觉得炮不清真,火绳枪都是最低的奴隶在用。

至于波斯雄狮萨法维,没枪也没炮。

就奥斯曼人那种每大战必有一翼在战场被上打崩的德行。你让他们碰上代清,我是对他们的右翼没啥信心。

没错,我说得就是安纳托利亚的废渣。

1632年吕岑会战,古斯塔夫二世有大炮六十门,华伦斯坦大帅有大炮二十四门。

俄国人我就不说了,俄波战争啥情况懂得都懂。

你们觉得顺清在潼关决战的时候,他们有多少门炮?

就十七世纪来说,清军的军事机器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数的上的。

人均两万西班牙大方阵征服中国挺好的。

但是西班牙在佛朗德斯凑出来多少兵力呢?

别张嘴就世界二流,别的不说,说十七世纪的大清跟奥斯曼五五开我感觉乳清了。

当然说十九世纪的大清跟奥斯曼五五开那就是乳土。

…………………………………………………………………………

明清易代,不仅有弹道学,而且也有棱堡。

山西天主教徒韩霖翻译了《守圉全书》,里面翻译了意大利的棱堡技术,孙传庭也在潼关修了类似的防御体系。

韩霖本人还投了大顺,在李自成幕府里很有话语权。

弹道学就不提了,量铳规是明清炮兵人手都有的玩意,孙元化的《西法神机》翻译西方弹道学现有成果,焦勖的《火攻掣要》总结射击俯仰角跟射程之间的关系。

至于说所谓长管炮不利于机动,落后……

你把长管炮换个翻译叫加农炮你看看它还落后吗?

伟大的古斯塔夫二世还在用皮炮的时代,就别说啥机动性不足了。

user avatar

清初不知道是说的按那个阶段,如果是野猪皮起家开始算,他一开始就是一支一流的军队,然后在明清、顺清战争、以及之后的残明交战中达到了世界最强陆军的水平。

皇太极——顺治初这个时间段是满洲军事集团的巅峰水准,长期高强度战争中锻炼出来的军队不但经验丰富,而且精神韧性极强,以建州早期掳掠和辽镇投靠进去的数十万丁(辽镇在萨尔浒之前投建州数万户,建州掳掠吉林黑龙江50W级别的女直蒙古系人口,这个数量并不含胡乱时期掳掠朝鲜的几十万男女),在明清战争中被打剩到5W丁,同期联盟方十万级别的蒙古人甚至被磨到了仅剩一万余丁。

到这种程度还能保持奇高的斗志而未曾崩溃,单凭这个韧性,早期的满洲可以说是已经强到离谱了,一般其他族群承受这种巨额伤亡其实早就该崩溃了。满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所谓百战百胜,他也有战败或者相持的时期,不过满洲上层用丰厚的犒赏来维持住了这个战时体制不崩溃,但是这个体系是通过透支政权的未来实现的,就如同努尔哈赤嘲讽李成梁厚饷养的家丁们在发财之后一股暮气深重,尸山血海中熬到最后的满洲—后金—京旗系统也很快就不能用了,也一如他的前辈们。

怀疑明末清初东亚战争水平低的,根本原因上是因为清末清军战场表现过于难看,但是对于一个主要对内的异族王朝,清军的上限其实就是满八旗的上限,上限既然已经难以提高,那么只能内削尼堪来维持统治了。非满洲不得首功下维持的军事神话一旦破产,后果是自然是很难看的,白山黑水的乌拉齐们并不能提供充足的军事人口来重建军制——明末清初这些军事人口是靠掳掠全东北亚,并拿北中国——全中国的汉人来充当军饷来实现的,因此是不可复制的,这也是满清中后期军事困局的核心原因之一。清初的清军严格来说跟清末有很大差异,不适合清末的残样来评判清初。

单一个胜率较大的满洲——后金,人口损失已经大到上文的程度,而早期满洲是以开放著称,很早就在吸纳各类技术兵器以加强自己的实力。可想而知明末清初的交战各方,都是在拼尽全力投入各种新式武器和战法,以求战胜对方,汉人方的各路势力失败了就是亡天下,成为满洲人的军饷和战利品,而满人按当时的仇恨程度,战败灭族并伴随东北亚地区的三光基本上是必然——他哪怕最终胜了当时也只剩5W丁,败了自然只会更惨。

明清战争的水平,我不太想直观的描述,从被牵连的朝鲜简单的说一下——以南汉山城为例。

南汉山城是包谷式山城的棱堡和窖式(双层窖式)炮台加强,虽然附属配套物品比如军营仓储完备度不高,但是主体工事建设是完备无疑的。

这是南汉山城的地图,大概构型西方有什么参照物我就不再重复了。

这东西在中国是有参照物的——山城全图

朝鲜人几乎是复制了这玩意,因此那个高地圆堡在南汉山城也有

回头再看南汉山城地图,会发现城墙线上有突出的椭圆形结构,就是下面的板楼、南炮楼等

这玩意实际是窖式炮台,因为不是穹窖,所以我简化一下就叫窖式好了。

从图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地形,高地上修的窖式炮台及双层窖式(带塔楼)的炮台。欧洲也有类似的东西,具体是什么清楚的也很清楚。

南汉山城的城防算落后不落后世界先进水平?这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网上本来就很难说服所谓异见者。清军的攻击也很教科书,清扫外围,断绝援军,朝鲜的12700名守军在坚守几十天后,曲城被击毁,后援断绝之后出城投降了。

清军是按部就班的46天修筑工事围困,然后用重炮击毁了朝鲜被称为曲城的、欧洲叫棱堡的炮台工事,逼迫失去信心的朝鲜南汉山城守军投降的。

当然,在这次战役中朝鲜援军被我疯狂吐槽过——朝鲜援军修筑野战工事,依托野战工事用火绳枪与清军对战——火绳枪兵两次用尽弹药——匆忙中引燃营中火药——清军乘势突破工事——主帅见势不妙率先逃亡——全军崩溃。

我一直吐槽的这个朝鲜人抠抠索索的不肯多发点火药,但是火绳枪兵当时按描述是用尽了二十发弹药,火药管理者在给一线火绳枪兵预备第21~30发弹药的时候把火绳掉火药包里出事的。

那么请问:欧洲当时常备弹药是多少发?有朝鲜人好吗?在明清战争中够用吗?陆军随军火炮有多少,够压制朝鲜人的曲城+炮台吗?

从沈阳到首尔的直线距离是550km左右,比柏林到华沙距离还远,类似略近一点的是柏林到维也纳。要是还不懂,从维也纳按550km画个圈,中欧基本没了,还要陪上意大利北部,东南欧到罗马尼亚西北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用随军火炮摧毁一个有上万守军的、有优势地形的、有多个窖式炮台加强的棱堡式山城城郭的攻城水平;野战二三十发战场火绳枪防守野战工事,步兵也能顶到火绳枪兵弹药用尽一波突袭攻入工事内,欧洲当时有几支这样的军队?有什么样的国家有能力组织后勤等一系列必要物资条件来支持这样的军事行动?

明白的人我说到这里自然就明白了,还怎么都不明白的那你爱咋咋地呗,反正我评论不回。

user avatar

考虑到中文世界对当时的世界军事(当然主要是和明清易代同期的三十年战争欧洲军事)并没有清晰的了解,评定水准在目前状况下只能说是mission impossible。

@李梦阳

说实话,我国对明末清初军事层面的论著大体都很烂,细节一塌糊涂,好多所谓军事史只能勉强视为战争叙事,作战双方用什么武器、阵型,战役地形地理,双方具体的组织架构,兵力,作战方位,战役决胜点等等都讲不清楚。除了参考一下时间线和地理位置和基本史事外,好像没啥用处。

这话当然没错,不过我还得补充另一半,由于英文学界的三十年战争军事层面论著除了少数几个离群点(Roberts、Wilson、Parrott、Brzezinski……当然还有Picouet这位半路出家的法国老哥)之外也都很烂,中文圈对这一时期欧洲军队的认知也是完全不靠谱。

典型代表就是国内最新引进的那本《决胜波罗的海 瑞典帝国百年战史 1611-1721》,也就是二战挪威战场专家Lunde在2014年出的A Warrior Dynasty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Sweden as a Military Superpower,对于想了解三十年战争的人来说,这本的价值恐怕还远不如迈克尔·罗伯茨六十多年前出的那套两卷本Gustavus Adolphus: A History of Sweden, 1611-1632。

随便举几个例子,中译本第48、49、94页用到了中文圈提到该时期时的高频名词“西班牙方阵”

首先,西班牙方阵当然是个英文圈对西班牙单位的误译,其次,tercio是一个行政单位而非战术单位,到了三十年战争时期,西班牙步兵的常见战术单位是中队(Escuadrón),兵力一般约为1000人或更少,其中央长枪兵区块左右伍数一般为前后列数两倍以上,亦即纵深一般为10列乃至更少(达维拉·奥雷洪·加斯东认为多数时候是5-9列)。[1]

所以,纵深10列的荷兰队形比5-9列的笨重“西班牙方阵”节约人力?事实上,即便是蒂利老头的帝国-同盟团也只有10列纵深而已。

中译本51页,虚假的瑞典旅:

Lunde在注23中声称自己引自Montross, War Through the Ages. 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60), p. 271.

那么Montross写了什么?正好可以在archive上找到这本书

再附一个真正的瑞典旅彩图(褪色格为长枪兵、蓝色格为火枪兵)和黑白图(无后方的第4中队),可见Montrss摘引的雷伊图解大体正确,照着基本对头的图解抄出一个错误答案,顺便写错团炮状况,Lunde这里还是挺有创意的……


中译本53页说古斯塔夫缩短了长矛长度:

错,虽然交战双方士兵私自截短长矛都屡见不鲜,但瑞典军队规定的长矛长度始终是9肘(约5.3米)。[2]

中译本56页:

那就看一下瑞典总参官史吧……

Lunde老师作为一个北欧人(确切说是挪威人),虽然主业是二战,不过三十年战争写成这样也着实拉跨了……

顺手写一些小细节:

帝国名将蒙泰库科利告诉我们,火枪兵在每个交战日携带16发子弹已经足够,要是他运气好,用的是好火药,那么火药重量得是子弹重量一半,要是运气不好,碰上差点的火药,得是三分之二。[3]

瓦伦斯坦老师的24门“重炮”(即弹重7-24磅,含7磅和24磅)在吕岑花费6个小时发射各式炮弹合计1298发,平均每炮每小时9发。瓦老师也学习瑞军搞团炮,不过他的标准是每个团2门6磅团炮。[4]

古斯塔夫在1630年出征德意志时让自己的炮/人比例达到了惊人的千人9.4炮(参见前文瑞典旅图片里满地的团炮),能够让长年不到5的拿破仑和约瑟芬男默女泪,不过细看一下分布状况就知道他是拿团炮凑数了:步兵10400人、骑兵2800人,火炮124门——其中3磅团炮81门。[5]

虽然瑞典皮炮大名在外,但三十年战争里的瑞军真没有用过这东西,甚至到瑞军围攻奥得河畔法兰克福时,守城军队还拿皮炮开玩笑:“你们这些吃东海鲱鱼的家伙,是不是饿得把皮全给啃光了?”[6]

参考

  1. ^ Picouet, Pierre A., The Armies of Philip IV of Spain 1621-1665. Warwick: Helion, 2019, p. 176.
  2. ^ http://theminiaturespage.com/boards/msg.mv?id=520608
  3. ^ Montecuccoli, Raimondo, Mémoires de Montecuculi. Paris, 1735, p. 59.
  4. ^ Roberts, Michael, Gustavus Adolphus: A History of Sweden 1611-1632. London: Longmans, 1953-1958, vol. 2, p. 229, 234.
  5. ^ Op. cit., p. 234.
  6. ^ Op. cit., p. 233.
user avatar

清朝统一之前陆战基本和欧洲同期战斗力一个档次,海军肯定不如

统一之后基本要靠动员能力来弥补单位战斗力的不足了

中后期动员能力也废了

而战术能力进一步下滑

user avatar

谁敢想像,辉煌的背后,竟隐藏着多少清军畏战、胆怯的丑事?

以最具代表性的松锦决战为例:

“祖大寿以步兵出战,左翼三旗骑兵避敌勿敢击“----《清史稿》卷227

被深围于锦州的祖大寿,因兵少力单,难以独自击退满清主力大军。但除去数量因素,只论部队的战斗素质,祖大寿是强于清军的。

早在天聪六年(1632)的锦州大战,祖大寿就痛挫皇太旗统领的八旗,据清人自己国史的记载“锦州战,明兵锐甚,六旗俱卻”(《清史稿》卷226)。也就是说,锦州郊外野战,八旗中有六旗被祖大寿击溃!

虽说到松锦决战已过去近十年,但清军八旗对祖大寿部队依然心有余悸,恐战心理强烈。所以,才会造成一件新的奇耻大辱:祖大寿只派一支步兵开城冲出锦州,飞奔直取八旗,竟使八旗左翼上三旗护军,弃阵溃败逃命,而且慌乱中冲乱了邻阵的蒙古八旗阵地,随后被杀红眼的祖军步兵一并追砍,许多满、蒙官兵丧命,这丢脸确实丢大发了。

为何?因为这溃败狂奔的左翼三旗,正是清军主力中的主力---皇太极的嫡系近卫部队(此时由豪格统带):正黄旗、镶黄旗护军,以及二号人物多尔衮的嫡系:镶白旗护军。
由于它们的临阵败逃,以致殃及池鱼,把邻近的蒙古八旗冲了个呜呼哀哉,一并被追砍的明军步兵冲上来剁得伤亡惨重。其中的刀下鬼,有一个是蒙古林丹汗的贴身护卫,后来归附满清的科尔沁勇士洛哩(皇太极封其世袭一等轻车都尉):

洛哩,鄂尔沁氏,初为察哈尔林丹汗护卫。天聪六年,太宗(蝗太极)自将伐察哈尔,林丹汗走死,洛哩持元初巴斯巴喇嘛所铸嘛哈噶拉金佛,率百馀人来归。隶蒙古正黄旗,授世职一等参将。崇德三年,从贝勒岳讬伐明,自墙子岭毁边墙入,击败明总督吴阿衡。六年,从伐明,围锦州,城兵出战,左翼三旗巴牙喇兵击之不利,退入壕,明师环之,逼洛哩分守地。洛哩力战,没于阵,恤赠三等梅勒章京。

虽说清军败状惊人,但由于这三旗护军的显赫背景,以至从征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武英郡王阿济格、贝勒多铎都不敢轻易处置,最终不约而选择为豪格、多尔衮遮羞隐瞒。然而如此惊天丑闻岂能不透风?后来还是被皇太极知晓,但处理结果也只是拿下属将领顶锅:

“先是围锦州时,城兵出犯镶黄旗汛地,巴牙喇(即护军)兵退入壕内,王贝勒等袒不举,准塔坐阿附“
----------《清史稿》

众王、贝勒之所以包庇,也与清军在松锦决战过份吃力有关。

比如济尔哈朗,他是作为第二波增援力量与豪格、阿济格、多铎共同出阵的,以替代被明军打得乌头灰脸的多尔衮。谁料,一上场就遇到祖大寿开城放步兵出来砍人,在左翼三旗溃不成军的惨状下,济尔哈朗率兵奋力阻击,依然挡不住,而且满洲镶黄旗护军统领、兼兵部右参政超哈尔当场被杀。最后还是靠鄂罗塞臣出来决一死战,鄂罗塞臣又为何格外胆大呢? 原来,这货曾战功累累官至议政大臣(一品),三年前,正处在巅峰期的他,竟也惨败于祖大寿之手“被明祖大寿军所败”(《清史稿》)被剥夺了世职,此番他统率镶蓝旗满洲兵,再无退路,只能全力扑上,加上其他满洲部队协力,以众打少,方才勉强阻住明军步兵。

更惨的是镶红旗,三年前被祖大寿教训了,这次又被济尔哈朗派去阻击援锦的洪承畴所率秦军、关辽军。满洲镶红旗四名统帅,阵亡两名副都统(孟库鲁、劳萨)、一名护军统领(哈尔古积),仅存都统叶臣一人,也被打得一身是伤,最终舍死才冲出包围,带伤逃蹿,算是捡了一命。

整个松锦大战,满洲八旗阵亡一品大员一人(内院大学士隆西)、二品大员七人,正三品不完全统计至少十二人以上,另外蒙古八旗还阵亡一名超品王公:马喇金洲

许多清军将官(仅指满洲人)畏于祖大寿,以致经不起考验,畏战躲避成了普遍现像。因怯战远躲,而事后遭受惩罚,并作为污点,写入其在国史的传记中的不乏其人,再举几例:

正黄旗 瓜尔佳。图赖,积功至本旗副都统,二品大员,“师还,追论攻锦州时巴牙喇兵有怯退者,图赖当罚锾”


准塔 满洲正白旗 后调入蒙古八旗,任本旗都统,正一品。崇德六年二月,“从睿亲王多尔衮攻锦州,以阿王指,遣士卒归,又离城远驻,议罪,当夺官籍没,上命罚鍰以赎“

喀尔塔喇,满洲镶白旗人 崇德六年,从围锦州,“城兵出犯镶黄旗分守壕堑,坐退避罪当死,上命罚鍰以赎“。顺便说一句:此人后来升为镶白旗护军统领,被李定国击毙于衡州,同死的还有著名的敬谨亲王尼堪。

还有扬古利之子塔瞻,袭封超品公,在任清朝内大臣,松锦决战,大明总兵曹变蛟率敢死队夜袭皇太极御营,杀人甚多,皇太极遇险,而塔瞻竟不能抵御,显然也有怯战之嫌,事后被降为一等公。



可以说,明朝在松锦大战的失败,是明廷统治层、决策层的失败,而非明军战斗力不如人。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即使松锦决战明军大败, 号称大明“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之后,明朝在灭亡的前一年, 也就是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仅剩下宁远一城的吴三桂,照样以关宁军残部,在野战中大破前来围攻的济尔哈朗所率满清主力大军。

为明朝打赢了最后一次宁远战役!

这一仗,势盛而来的清军,凭借强大的红衣炮队,虽一举轰破并攻下了宁远周边的“中后所”、“前屯卫”等三个辅助堡垒,但在攻打宁远本城时,被奋勇出击的吴三桂所率关宁军所败,满洲八旗伤亡惨重,镶黄旗副都统纳尔特阵前被杀,多名将官阵亡。

清军不得不刹羽而归,损兵折将的败走。

这一战给清军造成的震慑,从次年1644年多尔衮入关的路线就能看出。
决定命运的1644年,也就是明朝灭亡,多尔衮率大兵入关的历史性一年,当时吴三桂已迫于崇祯命令,带领全副家当,入关救驾,抵抗打到北京的李自成。这意味着不得不放弃宁远,最后因北京被攻破太快,吴三桂停兵山海关。
关外再无屏障,抗击满清的条件,进一步被削弱。
但饶是如此,多尔衮率领的满洲全主力豪华阵容(号称“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前后兴师,未有如今日之大举”),却仍是打算绕道从墙子岭、密云等处入关,这是过去屡次走过的旧路。这一带防线,当时明军称为“西协”,这里山路崎岖,道路绕远狭长,不利大军行进,尤其不利后勤、步兵等辅助性部队的跟进支持。战略便利远远比不上山海关为中心的”东协“,后者离北京的距离也近得多,道路平坦。但它们却宁可走远而险的老路,也不敢去“东协”碰一下吴三桂!(当时吴三桂不过精兵四万,辽民七、八万)。
由此可见,上一年的宁远之战,令满清对关宁军依然如此忌惮,而畏于一战。


至于满洲八旗面对郑成功铁甲步兵的挑战,打得更精彩---一败涂地,被郑军以0死亡代价杀掉江宁八旗数千之众。这一战的详细过程,可以看这个好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清朝初期清军在世界上的战斗力,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它有巅峰,也有局限,而且跟它打交道的对象不同,表现也大相径庭。先说这支军队的“底子”:清朝初期的军队,最核心的力量当然是八旗。这帮人起家于东北,靠着骑射的功夫打下了江山。它的优势在于: 精锐的骑兵: 八旗骑兵是清军的王牌,马.............
  • 回答
    清朝初期有没有像明朝初期一样大规模屠戮功臣?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先回忆一下明朝初期,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那段历史。说到屠戮功臣,朱元璋绝对是个绕不开的人物。那可真是血淋淋的一页。从开国元勋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到后来的蓝玉,那真是把能封王的、能封侯的,但凡跟他有那么点.............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如果清初没有推行剃发令,晚清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时,中国人对于西式发型的态度,很可能也会经历一番复杂的演变,但直接的“强烈抵制”程度,或许会与历史有所不同。首先,我们要理解剃发令在清初的特殊性。它不仅仅是关于发型,更是满族征服汉族后,强行推行的政治和文化象.............
  • 回答
    看到您贴出的这张图,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您提到汉服在清朝初期断代,并且想知道图中的服饰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巧妙,也触及了许多对中国传统服饰感兴趣的朋友们心中的疑问。如果抛开“汉服”这个概念在清朝初期的“断代”说法,单单看您发的这张图,我们首先要明确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您所展示的这张图,无论从服饰.............
  • 回答
    清军入关初期对汉人的所作所为与德国纳粹的行为,虽然都涉及对某个族群的压迫和统治,但在性质、手段、目的和意识形态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要详细阐述这些区别,需要我们剥离历史的滤镜,审视其背后更为复杂的逻辑。清军入关初期的作为:征服、统治与融合的复杂交织清军入关初期,其行动的基调是征服。作为一个外来的满族统治.............
  • 回答
    好的,我来给你详细聊聊清朝后期和民国初期的东北官话与现在普通话的区别,以及当时东北地区的语言状况。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事儿,里面学问可大了。一、 清朝后期与民国初期东北官话的面貌要谈区别,我们得先勾勒出那个时代的东北官话是个什么样子。 “官话”的含义与基础: 那个时候,“官话”更多指的是统治.............
  • 回答
    清朝初年,中国并没有“不占领”北亚,而是因为当时的国力、战略重心和对周边地区的认知,使得其行动更多地集中在巩固和扩张在中原及周边地区的影响力,而非大规模深入开发和控制广袤的北亚地区。而俄罗斯的崛起和扩张,很大程度上是其自身历史发展和地理位置决定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清朝初.............
  • 回答
    如果“八国联军”在清朝初年(大致是17世纪初至17世纪末,明末清初这段时期)进犯中国,其结果将会与历史上的庚子国难(1900年)大相径庭,甚至可能导致中国历史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这是一个充满假设性的场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可能产生的影响和结果:一、 “八国联军”的构成与当时的中国力量对比:首先.............
  • 回答
    要评价清军入关后孔子后人衍圣公所献上的《初进表文》和《上剃头奏稿》,我们需要将这两份文书置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这两份文件,看似是臣子对新君的效忠表白,实则包含了复杂的政治考量、文化认同以及对自身地位的维护。历史背景:山河易主,文化标杆的焦虑1644年,伴随着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覆灭。不久.............
  • 回答
    斯大林如果不进行肃反清洗,苏联能否避免在苏德战争初期那种一溃千里的状况?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历史假设,牵涉到苏联军事实力、政治稳定、指挥体系以及战前准备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肃反清洗对苏联军事和政治产生的具体影响,然后将其与假设“无肃反清洗”的情况进行对比。首先,理解肃反清.............
  • 回答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和清朝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没有提出结盟”,不如说是根本没有结盟的土壤和可能性。这并非偶然,而是深植于双方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文化观念以及当时的国际格局之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层面来剖析:一、 根本性的政治与意识形态隔阂:天壤之别的统治哲学 英国:自由.............
  • 回答
    明初之后,蒙古人的命运在草原和西域走向了复杂而深刻的演变,而清朝的崛起则彻底重塑了这一格局。要详尽地梳理这段历史,需要深入到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民族融合的各个层面。明初之后蒙古人在草原及西域的存在:分裂、衰落与抵抗明朝建立伊始,强大的蒙古帝国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相对独立的蒙古部落和汗国。这.............
  • 回答
    三省六部制能够从隋朝初创,在唐朝得到完善,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这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调整和适应,最终成为中国传统官僚体系的核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其长盛不衰的原因:一、 制度设计的精妙与合理性: 分权制衡,减少君主.............
  • 回答
    最近,一位女大学生在清华大学研究生初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却在复试面试环节被刷下,并公开表示自己可能受到了性别歧视。这个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大家都在思考,在以实力为本的学术选拔中,性别真的会成为一道隐形的门槛吗?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位女生初试成绩第一,这本身就说明了她的学术能力和付出是.............
  • 回答
    想上清华,这目标绝对够硬!初二的你,现在就开始规划,比那些临时抱佛脚的同学要聪明多了。这绝对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梦,但确实需要扎实且长远的努力。来,咱们一步一步捋清楚,把这个目标掰开了揉碎了,看看怎么才能把清华这扇大门敲开。第一步:认清清华的“门槛”——你需要的是什么?首先,得知道清华看重什么。它不像.............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初二就已经有了上清华的远大目标,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棒的开端!清华大学是中国最顶尖的学府之一,能够考上清华,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智慧。你现在初二,还有三年时间去准备,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时间段。接下来我将从多个维度,为你详细地讲述如何为考上清华而努力:第一阶段:夯实基础,全面发展(初二、初三.............
  • 回答
    这位同学选择“放弃清华,选择川大”的背后,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尊重的选择。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大学选择,更是他个人价值观、人生规划和对“好”的理解的体现。以下是我对此事的看法,并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初心”的价值:忠于自我,追寻热爱这位同学用“初心”来形容他选择川大,这是一个非常打动人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清华大学2021年丘成桐数学领军人才招生办法这个事儿。这事儿,要是说起来,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尤其是“初三生可报名”、“不得转专业”这两条,更是让很多人眼前一亮,也有些人心里犯嘀咕。这事儿为啥这么受关注?简单来说,丘成桐数学领军人才计划,顾名思义,就是清华大学瞄准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极富挑战性的设想,旨在追求一种彻底的无阶级社会。让我尝试深入剖析一下这个模式的内在逻辑、潜在的运作方式,以及它可能面临的巨大阻力与非议。核心理念:打破代际传递的链条,重塑起点这个设想的核心在于剥离父辈的遗产和地位对子辈人生轨迹的决定性影响。想象一下,每一代人都被“清零”了与前代血脉.............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的设想!让知乎清粉带着清末八旗子弟和装备穿越到战国初年的台湾,这画面光是想想就够热闹的。不过,要说能活多久,这得细细掰扯。首先,得明确几个关键点: 知乎清粉: 我理解这里的“知乎清粉”是指那些对清朝历史(特别是某些方面)有深入研究、对清朝军事、制度、文化等有一定了解的群体。他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