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军入关初期对汉人的所作所为和德国纳粹的行为有什么区别?

回答
清军入关初期对汉人的所作所为与德国纳粹的行为,虽然都涉及对某个族群的压迫和统治,但在性质、手段、目的和意识形态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要详细阐述这些区别,需要我们剥离历史的滤镜,审视其背后更为复杂的逻辑。

清军入关初期的作为:征服、统治与融合的复杂交织

清军入关初期,其行动的基调是征服。作为一个外来的满族统治集团,他们需要通过武力确立其在汉族为主体的大陆中国的统治地位。这一阶段的许多行为,如屠城、劫掠,都是那个时代征服战争的惯例,旨在震慑反抗势力,巩固统治。

强制性的政权更迭与社会秩序重塑: 清朝的核心诉求是建立一套服从于满族的统治体系。这意味着他们要推翻明朝的政权,并以自身的制度取而代之。这必然会触及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
剃发易服: 这是最直接、最具有象征意义的强制性措施。要求汉族男子剃去前额头发,编成辫子,并穿着满族服饰。这不仅是政治效忠的象征,更是一种文化上的征服,意图抹去汉族原有的文化标识,促进满汉的“融合”(尽管这种融合在初期带有强制性)。其目的在于从精神层面瓦解汉族的独立意识,让所有人“形同满人”。
官僚体系的重建: 清朝在初期面临着如何管理庞大汉族人口的问题。他们需要吸纳汉族士人进入官僚体系,但同时也要确保满族在关键职位上的主导权。这导致了“满汉分治”的局面,尽管有汉族官员,但最高权力始终掌握在满族手中。这种制度设计本身就带有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不信任和控制意图。
军事压制: 为了应对南方明朝残余势力的抵抗以及民间反抗,清军在入关初期进行了残酷的军事镇压。例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剧,是战争和镇压中最血腥的体现。这些行为虽然是军事行动的一部分,但其规模和残酷性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反映了征服者在面临强大抵抗时的极端手段。

经济上的控制与剥削: 建立新的统治需要经济基础。清朝需要从中国获取税收和资源。
土地制度的调整: 为了巩固统治,清朝对土地所有权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并推行新的赋税制度。这影响了原有的土地分配和农民的生计。
对商业的干预: 统治者对商业活动有着一定的控制,例如对盐业、矿业等重要行业的特许经营。

社会层面的影响:
阶级关系的重塑: 满族作为一个新的统治阶级出现,原有的士绅阶层虽然被部分保留,但在政治权力上受到了限制。
对汉族文化的态度: 虽然清朝强制推行了一些满族文化元素,但他们也保留和利用了许多汉族的文化制度和儒家思想作为统治的工具。例如,科举制度的延续,以及对儒家经典的推崇,都是为了获得汉族士人的认同和支持,并以此来合法化其统治。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文化策略,并非彻底的文化灭绝。

德国纳粹的行为:种族灭绝、意识形态的狂热与系统性的压迫

德国纳粹的行为,其核心在于极端种族主义意识形态驱动的系统性灭绝。纳粹党将种族纯洁性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将犹太人、吉普赛人、斯拉夫人等视为“劣等民族”,加以迫害和屠杀。

核心驱动力:极端种族主义意识形态: 纳粹主义的核心是将社会问题和历史进程归结为种族斗争。他们宣扬雅利安人种的优越性,并将犹太人妖魔化为一切邪恶的根源。这种意识形态是其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 justification。
种族清洗与灭绝(Holocaust): 这是纳粹行为中最具破坏性和最令人发指的部分。其目标不是简单的征服或统治,而是系统性地消灭特定的种族群体。通过集中营、毒气室等工业化手段,纳粹屠杀了数百万犹太人,以及其他被视为“非人”的群体。这种行为的唯一目的是“净化”其所谓的“种族”,而非政治或经济统治。
系统性的法律与社会排斥: 在走向大规模灭绝之前,纳粹通过一系列法律和措施,将犹太人和其他目标群体从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逐步剥离。例如,《纽伦堡法案》剥夺了犹太人的公民权,禁止其与非犹太人通婚,没收其财产,使其成为社会上的弃儿。这种制度化的歧视和剥夺是其最终灭绝行为的铺垫。
宣传与洗脑: 纳粹党极其擅长利用宣传机器进行洗脑,将仇恨情绪植入国民心中,使其对迫害和屠杀目标群体产生认同甚至狂热。通过广播、报纸、电影等媒介,不断妖魔化敌人,强化自身意识形态的合法性。

目的:种族纯洁与帝国扩张: 纳粹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德意志雅利安人为主导的,没有“劣等种族”干扰的纯粹国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领土扩张,建立“千年帝国”。

手段的工业化与系统性: 与历史上许多征服行为的偶发性或军事性暴力不同,纳粹的迫害和屠杀是高度组织化、系统化和工业化的。从身份识别、财产剥夺、强制劳动到大规模屠杀,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策划和执行,体现了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效率”。

核心区别总结:

1. 意识形态基础: 清军入关更多是基于政治和军事征服的实际需求,虽然带有征服者的傲慢,但其核心并非一套系统的、排他性的种族主义灭绝理论。而纳粹行为的根源在于其极端、病态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将种族优劣和斗争作为一切行动的指导原则。
2. 核心行为性质: 清军入关初期的行为,其残酷性主要体现在军事镇压、政治压迫和文化强制上,目的是巩固统治和确立新的社会秩序。而纳粹的行为则是以种族灭绝为核心,其目标是彻底消灭特定民族群体,而不是将其纳入统治体系。
3. 手段的差异: 清朝的强制措施(如剃发易服)虽然残酷,但更多是在社会习俗和政治效忠层面。纳粹的手段则走向了工业化、系统化的“人种净化”,即大规模屠杀,其手段的残酷性和毁灭性远超清初。
4. 文化的态度: 清朝在强制推行满族习俗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吸收和利用了汉族文化来巩固统治。而纳粹则追求彻底的文化清洗和消灭,目标是将一切非“雅利安”的文化元素根除。
5. 历史的评价维度: 我们评价清军入关初期的行为,会更多地将其置于那个时代征服王朝的背景下,审视其政治、军事和民族融合的复杂性,尽管其暴力行为受到历史谴责。而纳粹行为则因为其极端种族主义和系统性灭绝的性质,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被视为反人类的罪行,其道德评判的维度截然不同。

简而言之,如果说清军入关初期的许多行为是“征服者对被征服者的压迫与统治”,那么德国纳粹的行为则是“基于极端意识形态的对特定族群的种族灭绝”。两者在目的、手段、规模和道德定性上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并非为了洗白历史上的任何一方,而是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不同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和性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纳粹屠杀和其他屠杀的区别并不在杀人数量、手段残忍、年代久远、犹太人在今日世界影响力等等,而在于此:

清军的屠杀和人类历史上的无数次屠杀,尽管残忍程度各不相同,但都可以归结于两个字--野蛮。换言之,文明的进步就可以减少或消灭屠杀。这样的屠杀,在英文里叫Massacre或Slaughter。

而纳粹屠杀则是高度组织化,精准筛选对象,用高效率专业设备,流水线作业,并对尸体回收利用的工业。这彻底击碎了屠杀和野蛮的必然联系,原来高度发达的文明可以发展出如此危险的意识形态,来为蓄意地、系统性的屠杀正名。为此,英文专门诞生了一个新词来形容这种屠杀--Genocide,以及针对纳粹屠杀犹太人的专有名词-- the Holocaust。

你可以说在扬州嘉定的清军是畜生,但很难用这个词形容纳粹。也许魔鬼比较合适?

user avatar

不谢邀,我对这种明显在引战的日经问题一点兴趣都没有。

我觉得题主在提出问题之前,最好先弄明白以下两个问题:

以国家为单位有组织有计划,工厂式地对某个群体进行灭绝,和在历来的战争里都普遍出现的战争暴行,是一回事么?

一个身处文明前线的20世纪现代国家,和一个道德标准尚未进入现代人门槛的国家,适用于一套价值标准么?

如果就盯着表皮上的相似性来看问题,那外科手术医生和杀人犯也都是同一类人:他们都有破坏过人体组织的行为嘛。

言尽于此。

user avatar

我真他妈没想到现在逼乎看不懂人话就出来炫耀自己是傻逼单细胞这么多……


即使我们把明-顺-清朝代更替过程中,当今中国国土内,后金/清-明军队和清-顺军队以及清-明/顺残余力量势力接触线范围内发生所有的屠杀掠夺行为都100%扣在满八旗头上,等行为——讲道理这种计算方法你得多不要脸才能做得到?

明朝完蛋艹:1644年。

纳粹党上台:1933年。


合着人类社会这小300年了,光他妈给题主一把屎一把尿喂大了?


况且如果中原王朝自己不内乱,能管好自己,轮得着一个早期要靠中原王朝的商人供应军火渔猎民族杀进来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军入关初期对汉人的所作所为与德国纳粹的行为,虽然都涉及对某个族群的压迫和统治,但在性质、手段、目的和意识形态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要详细阐述这些区别,需要我们剥离历史的滤镜,审视其背后更为复杂的逻辑。清军入关初期的作为:征服、统治与融合的复杂交织清军入关初期,其行动的基调是征服。作为一个外来的满族统治.............
  • 回答
    要评价清军入关后孔子后人衍圣公所献上的《初进表文》和《上剃头奏稿》,我们需要将这两份文书置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这两份文件,看似是臣子对新君的效忠表白,实则包含了复杂的政治考量、文化认同以及对自身地位的维护。历史背景:山河易主,文化标杆的焦虑1644年,伴随着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覆灭。不久.............
  • 回答
    清军入关后,对与西方(特别是澳门)的关系的处理,是一个复杂且逐步演变的过程。总体而言,清朝初期奉行的是一种谨慎的“守成”策略,一方面保留了明朝时期对海外贸易的某些基本框架,另一方面也出于维护统治稳定和防范潜在威胁的目的,开始加强对外部世界的管控。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讲述清朝初期处理与西方(以澳门.............
  • 回答
    清军入关,对于当时明朝的普通民众而言,对“满人”这个概念的认知,恐怕远不如后世史书描绘的那般清晰和统一。与其说他们知道满人总人口二十几万,不如说他们是通过一系列零散、直观的印象来理解这个来自关外的新兴力量。首先,要理解那个时代的传播方式。信息并非如今日这般爆炸式、实时化。绝大多数普通百姓,尤其是在远.............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转折点。要理解为什么后来大家喊的是“反清复明”而不是“反清复顺”,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的认知与合法性: “明”的合法性根深蒂固: 尽管崇祯皇帝昏庸无能,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但“大明”作为统治了中国二百多年的王朝,其合法.............
  • 回答
    清军入关后,明朝南方残余力量的最后翻盘机会,绝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因素之上。他们曾经一度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最终却未能扭转乾坤,将这股力量扼杀在摇篮里的,是他们自身存在的致命缺陷以及清朝更为强大的整合能力。明朝南方残余力量的最后翻盘机会:一次短暂而耀眼的光芒在清军于16.............
  • 回答
    清军入关,这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政权更迭,它更像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文化冲击。而在这场冲击中最直接、最触目惊心的体现,莫过于那一道道强制推行的“剃发令”和“易服令”。这可不是什么小事,而是关系到民族认同和统治合法性的核心问题。那么,为什么满洲统治者,在刚刚踏足中原腹地之时,就迫不及待地要对汉人推行如此激.............
  • 回答
    清军入关,对于北京这座千年古都而言,无疑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而在这场变革中,满族文化的影响,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这座城市的肌理之中,至今仍能触摸到那些不可逆转的改变。首先,最直观的改变便是城市格局的重塑。满族统治者为了彰显其统治地位,对北京城的整体布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最核心的体现便是“.............
  • 回答
    大明洪武十年,对于曾经的“满洲八旗”来说,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时代。他们曾以为自己是那个横扫天下的铁骑,是入主中原的统治者。然而,一朝醒来,却发现自己身处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节点。更令他们毛骨悚然的是,那曾经的“帝王”——他们心中的“圣祖”——如今却还仅仅是那个刚刚巩固了统治、雄心勃勃的洪武皇帝朱元.............
  • 回答
    清军入关,是一个涉及民族、政治、历史认知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因此在看待它是“异族入侵”还是“内战”时,确实存在不同的解读角度。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非黑即白的简单标签,回到具体的历史语境和各方参与者的视角。从“异族入侵”的角度看: 民族属性的差异: 最直接的理由是,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政权.............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说起,还得细细掰扯。你想啊,清朝入关,那会儿可是带着一股子“马踏中原”的劲儿,尤其是最初那阵子,某些地方确实血腥得很,让人心惊胆战。可人家最后怎么就把个中国给稳稳当当地坐下来了呢?这事儿可不是一蹴而就,里头门道多了去了。首先,咱得承认,这“屠杀”这词儿,确实用了不少,但不能一概而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学中关于身份认同和文化融合的复杂议题。要回答“清军入关后汉人是否还是汉人”,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这个过程。首先,从血缘和族群的构成来看,汉族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其核心人口的血脉当然没有因为清朝的统治而消失。清朝入关,.............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立马跳出两个词:历史的惯性 和 文化认同的复杂性。 清朝入关强行推行“剃发易服”,确实给汉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反抗,但到了清朝末年,很多汉人却不愿剪辫子,甚至把马褂当成“汉服”,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健忘”或“背叛”,而是历史发展和文化演变中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一步步来捋.............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扼腕的问题,也是中国近代史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节点。明明是同一支民族的军队,为何在短短两百多年间,表现出如此天壤之别?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火器先进与否”就能一言蔽之。咱们不妨抽丝剥茧,仔细掰扯掰扯。清军入关:“势如破竹”的背后,是时代浪潮的合力要说清军入关时“势如破竹”.............
  • 回答
    关于清军入关时百姓是否“夹道欢迎”,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多层次的,夹杂着不同的立场、利益和当时的具体情况。从“欢迎”的视角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支持性的证据,但需要理解其背后的原因: 对明朝统治的失望与厌倦: 在清军入关之前,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宦.............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也是一个极具讨论价值的问题。如果没有清军入关,明朝是否能够抓住殖民时代和工业革命的红利,并最终成为资本主义大国?答案是极有可能,但并非必然,并且会面临巨大的内部和外部挑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明朝自身的状况与潜能: 经济基础: .............
  • 回答
    如果没有清军入关,中国当前的领土面积很可能远不如现在,甚至可能止步于“汉地十八省”的范围,或者在其他方面的领土扩张上与我们今天所知的中国大相径庭。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设,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清军入关前的中国疆域概况:在清军入关之前,明朝是中国的统治王朝。明朝的疆域虽然辽阔.............
  • 回答
    清军入关后,北方望风而降,南方抵抗激烈,这并非空穴来风的说法,而是历史事实的真实写照。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剖析,包括当时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的巨大差异。一、 北方为何望风而降?北方在清军入关前,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战乱和政治动荡,这为清军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政治的.............
  • 回答
    这是一道很有意思的设问,它触及了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关键的“如果”点。如果清军没有入关,明朝的内阁制度和资本主义萌芽能否得到进一步发展,甚至让中国跳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走向君主立宪或共和,这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政治制度以及国际环境进行细致的推演。明朝的内阁制度:僵化与权力制衡的矛盾明.............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两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日本侵略中国(我们通常更关注的是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如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和清军入关。虽然它们都涉及“侵略”或“进入”,但从本质、目的、影响和过程来看,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来谈谈“日本侵略中国”通常我们说“日本侵略中国”,主要指的是近代以来,日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