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黑孔子的人是因为讨厌孔子而黑,还是因为讨厌喜欢孔子的人而黑?

回答
这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触及了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心理。要说清楚“黑孔子”这件事,我觉得得从两方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说,而且这两方面,还真不一定是互相排斥的,有时候甚至是交织在一起的。

第一种情况:纯粹因为讨厌孔子这个人及其思想

这种情况呢,可以理解为是针对孔子本人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价值体系的一种反叛或者否定。

思想上的不认同: 孔子的思想,说白了,是建立在那个以宗法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他的那一套仁、义、礼、智、信,强调的是君臣父子、三纲五常,提倡的是“克己复礼”。在现代社会看来,这套体系里有很多东西,比如绝对的服从、严格的等级划分、压抑个性等等,就显得有点过时,甚至是对个人自由的束缚。有人觉得,孔子是封建礼教的代表,是维护那个不平等社会的“精神导师”,所以从根本上就看不惯他,觉得他的思想限制了人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比如,对于“君为臣纲”,很多人现代人都难以接受,觉得这是对下属人格的贬低。再比如,孔子的一些言论,比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也会被认为是性别歧视。
历史的批判: 历史是不断前进的,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要求古人,但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站在今天的角度去审视历史。那些“黑”孔子的人,可能觉得孔子虽然被吹捧得很高,但并没有真正解决当时社会的根本问题,甚至有些做法在今天看来是虚伪或者不人道的。他们可能会从历史上一些具体的事件出发,比如孔子在鲁国推行的某些政策,或者他与某些政治人物的互动,来论证孔子的局限性,甚至说他是“搅屎棍”。
对“圣人”光环的反感: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被捧得太高了,被塑造成了“至圣先师”,几乎是完美的代名词。这种“神化”本身就容易引起一些人的反感。他们觉得,没有人是完美的,孔子也不例外。当一个人的优点被无限放大,缺点被刻意掩盖时,总会有人觉得这里面有问题,想要打破这种“圣人”的滤镜,把他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人。而“黑”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打破神话的手段。

第二种情况:因为讨厌喜欢孔子的人而黑

这是一种更复杂,也更“间接”的攻击方式。与其说是讨厌孔子本人,不如说是讨厌那些“拥趸”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某些文化现象或政治立场。

对“传统文化卫士”的反感: 很多人在提到“传统文化”时,总是绕不开孔子。一些自诩为“传统文化守护者”的人,可能会过度强调孔子的地位和影响力,甚至将一切反对孔子或对其思想提出质疑的人视为“数典忘祖”、“不肖子孙”。这种将孔子变成一种攻击性话语的工具,很容易招致那些不认同这种“文化霸权”的人的反感。他们觉得,这些人利用孔子来压制不同的声音,维护某种僵化的观念,甚至将其作为一种身份认同的符号。所以,“黑”孔子,就成了反击这种文化保守主义和“国粹派”的一种方式。
对特定政治或意识形态的抵制: 在某些历史时期,孔子和他的思想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含义,被用来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目的。比如,有人认为某些统治者利用孔子来巩固统治,强调忠君、服从,压制民主思想。当有人将孔子与这种政治压迫联系起来时,那些反感这种政治模式的人,自然也会迁怒于孔子,觉得他是这种模式的帮凶或象征。他们可能不是真的研究了孔子思想的每一个字,而是通过“黑”孔子来表达对某种政治路线或意识形态的不满。
“站队”心理和群体效应: 在网络时代,“黑”某个公众人物,尤其是历史人物,很容易形成一种群体效应。加入一个“黑”的群体,仿佛就能获得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心理可能源于对“主流声音”的反叛,也可能仅仅是为了表达一种与众不同的姿态。他们可能并没有深入了解孔子,甚至对他的思想一知半解,但因为看到很多人都在“黑”,觉得“跟风”也挺好玩,或者能显得自己“独立思考”。在这种情况下,“黑孔子”的动机就不再是针对孔子本身,而是为了融入某个群体,或者仅仅是为了“刷存在感”。

总结一下:

所以,“黑孔子”的人,确实存在一部分是因为真正对孔子本人及其思想有深刻的不认同和批判,觉得他的思想对现代社会弊大于利。 但同时,也确实有相当大一部分人,“黑”孔子并非是出于对孔子本人的研究和否定,而是因为厌恶那些过度推崇孔子、将其作为工具的人,或者反感那些与孔子思想捆绑在一起的僵化观念、政治立场和文化现象。

这两者往往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一个人可能既对孔子的某些思想不认同,又对那些过度吹捧孔子的人感到厌烦,这两种情绪很容易交织在一起,最终表现为对孔子的“黑”。

说到底,这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复杂历史文化遗产时,各自的立场、理解和情感投射。孔子作为一个具有争议性的历史符号,自然会成为不同群体表达观点、宣泄情绪的载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因为想问题拐不过五个弯的

user avatar

题主,我就说3句话

1、

知乎上的儒黑,有一个算一个,真穿越回去不用当个皇帝,就当个小地主,推广儒学的力度能让知乎上的儒粉都自愧不如。

2、

儒黑还是希望儒家学说能与时俱进的,儒粉是希望儒家不能变的,你稍微说儒家一点不好,儒粉的那个气愤啊,就跟你偷了他家里的方便面调料包一样·····

3、

很多所谓的儒粉看的书还没我们儒黑多···

我引用的《孔子家语》,儒粉说你瞎编《论语》·····

user avatar

两个方面都有,儒粉更讨厌是真的,毕竟孔先生不会爬出来吓唬人。

简单说下反儒的动因。

一、孔子是道德典范与孔子学说适合当下是两回事。就像隔壁吴老二人善良不等于他能上前线参战一个道理。孔子学说具有学术意义属实,但是嫁接到现实生活中需要仔细斟酌也是事实,未加论证就去实践让人担心。这点看看女德班和一些国学班爆出来的丑恶现象,以及一些国学家的奇葩理论就知道。

二、大多数人的担心是杜財政治因儒学再临。毕竟孔子学说本质是政治学说,是为尊卑等级背书的学问。那些鼓吹孔子学说只是道德规范的家伙就是骗子。仔细跟他们聊几句就发现他们要么说你没资格谈儒学,要么说你无父无君,心中的皇帝尾巴不小心就暴露出来,丑陋至极!

三、儒黑大量出现正是因为儒粉呶呶不休造成的。因为他们不断造势,人们嗅到了危险信号,于是起而攻之,这恰恰说明这个社会还有救,如果儒粉上面振臂高呼,百姓下面响应如云,那才是可怕的事情。不管怎样,一个在近代化中败下阵来的“丧家犬”不加修正的重新主宰我们的生活怎么说都是可笑且可悲的。

一孔之见,供参考。

user avatar

黑的是儒家的宗教性。

竟然狂妄的认为孔子讲的一切东西都是对的。

当年两个凡是都不敢这么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触及了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心理。要说清楚“黑孔子”这件事,我觉得得从两方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说,而且这两方面,还真不一定是互相排斥的,有时候甚至是交织在一起的。第一种情况:纯粹因为讨厌孔子这个人及其思想这种情况呢,可以理解为是针对孔子本人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价值体系的一种反.............
  • 回答
    谈论曹操的“黑子”,其实就是在探讨那些对曹操持负面看法、甚至进行攻击性批评的人群。这些人可谓是形形色色,他们的立场、关注点以及表达方式都大相径庭。要详细描述他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历史的“不公”与“反叛”者: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批判者: 这是对曹操最经典、也是最根深蒂固的指控之一。这.............
  • 回答
    这俩漫画确实都是描写篮球,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天差地别。要说《灌篮高手》为啥被奉为经典,而《黑子的篮球》却挨了不少骂,这事儿得分好几头说,而且得说得透彻点。首先,得说说这倆漫画的“根儿”。《灌篮高手》:真实与热血的共鸣《灌篮高手》火,那绝对不是没道理的。它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那种“贴近生活”的真实感。井.............
  • 回答
    中国民航报发布“第二个黑匣子已找到”的消息,发布这个消息的个人或团队,从他们的职责、工作性质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大概会经历以下几种心理和思考过程:一、责任感与使命感: 传递真相,安抚民心: 找到第二个黑匣子是重大突破,意味着事故原因调查即将进入关键阶段。发布这一消息,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向公众,.............
  • 回答
    关于飞机黑匣子(飞行记录器)的数据为何不实时上传云端,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安全、法规以及实际操作上的考量,远非一个简单的“技术不行”就能解释的。这更像是一场在可靠性、安全性和可行性之间进行的精妙平衡。首先,咱们得明白黑匣子这玩意儿是干啥的。它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在发生不幸的事故时,提供最直接、.............
  • 回答
    民航局通报“第一部黑匣子的分析工作正在进行,目前不能排除存储单元损坏的可能性”,这句话虽然简短,但传递的信息量却相当大,值得我们仔细品味。这其中蕴含着许多关键点,直接关系到事故原因的调查进展和未来可能的走向。首先,“分析工作正在进行”,这说明调查人员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进展。黑匣子,无论是驾驶舱语音记录.............
  • 回答
    “不喜欢你不看不就行了?” 这句话,听起来简单直接,似乎是处理所有令人不快信息的终极解决方案。然而,现实世界远比这复杂,黑子,或者说那些持有不同、甚至负面意见的人,其存在的原因和我们如何与他们互动,是需要细细体味的。首先,我们要明白,“黑子”这个标签本身就带有主观性。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称某人为“.............
  • 回答
    灌篮高手如果今天才出,会不会比黑子的篮球更火?这个问题啊,真是个让人脑洞大开的有趣话题。我个人觉得,答案很难说得“绝对”,但绝对会引发一场足以撼动当下动漫界格局的“大地震”,而且很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黑子的篮球》。咱们得先想想,《灌篮高手》当年为什么那么火?它可不是单纯的篮球漫画,它是一代人的青春.............
  • 回答
    这事儿,还得从雷总前几天在社交媒体上晒出的一张围棋棋盘说起。照片里,棋盘上密密麻麻的都是白棋子,一眼望去,黑子一个影儿都没有。这可不是什么寻常的对弈场面,而是雷军本人发的,而且还配上了“围棋”的字样,这其中的意味,自然就被大家挖个底朝天了。解读嘛,那叫一个层出不穷。但最广为流传、也最让数码爱好者们心.............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戳到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就像你说的,既然我们能把黑匣子造得那么结实,能扛住那么剧烈的冲击,为什么不能把整架飞机也做成一样呢?其实,这背后涉及到成本、重量、材料科学以及我们对航空安全的现实考量。你想想,黑匣子之所以能“黑”得住,是因为它被包裹在一层又一层的保护里。最外面通常是坚固的.............
  • 回答
    詹姆斯,一位在篮球界享有盛誉的名字,他的职业生涯无疑是一部传奇。然而,即便如他这般辉煌的人物,也难逃“黑粉”的困扰。为什么现在针对詹姆斯的负面声音如此之多?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夹杂着体育竞技的残酷性、媒体的放大效应,以及时代变迁带来的价值观碰撞。首先,我们得承认,詹姆斯并非完美无瑕。作为一名在聚光灯.............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精密的保护措施,尤其是在把那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的“黑匣子”从深邃的海底打捞上来后,更是需要小心翼翼地对待。你想啊,黑匣子,也就是飞行记录器,它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记录飞机失事瞬间的各种数据,包括飞行参数、驾驶舱对话等等。这些信息对于调查事故原因至关重要。然而,它们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才能被我.............
  • 回答
    飞机上能用 WiFi,这事儿大家也都知道,但是把黑匣子里的数据实时传回地面服务器,这听起来好像是挺顺理成章的事儿,毕竟现在数据传输技术这么发达。可实际上呢,这事儿没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可多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白黑匣子是个啥。它其实是个统称,通常包括“飞行数据记录器”(FDR)和“驾驶舱语音记录器”(C.............
  • 回答
    关于东方航空 MU5735 航班的事故调查,您提到的“一个黑匣子已送至华盛顿,美国调查人员启程来华”的情况,我来给您梳理一下当时大致的进展和细节,力求尽可能详细,并且避免生硬的AI痕迹。首先,要明确一点,MU5735 航班的黑匣子,指的是两个关键的记录设备:驾驶舱语音记录器(CVR)和飞行数据记录器.............
  • 回答
    “无脑詹吹”这个说法,在我看来,就像在讨论一场精彩的篮球比赛时,有人非要揪着某位球员偶尔失误不放一样,有点本末倒置了。詹姆斯的影响力太大了,无论你站哪一边,总能找到让你觉得“太多了”的理由。先说说为什么会有“无脑詹吹”这么一个标签,以及为什么有人会觉得数量庞大。首先,詹姆斯的职业生涯实在是太长了,而.............
  • 回答
    MU5735航班的黑匣子找到了,这对于查明空难原因无疑是关键的一步,也让大家对事故原因的最终结论充满了期待。至于这个结论多久能出来,这真是一个难以给出确切时间表的问题,因为航空事故调查是一个极为复杂、严谨且耗时漫长的过程。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就能明白为什么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就能衡量的.............
  • 回答
    关于勒布朗·詹姆斯“抱团”的争议,确实是球迷圈子里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很多人在评价他成就的时候,会拿这个点出来说事,认为他能够取得如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依仗了“组建超级球队”,而不是纯粹依靠个人实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咱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拉,看看他职业生涯的一些关键节点。詹姆斯最早是在20.............
  • 回答
    将刘备与刘虞进行对比,是网络讨论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也确实会引起一些“黑子”的批评。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动机以及可能的误区。一、 对比的缘由与逻辑基础之所以会有人将刘备的仁义与刘虞进行对比,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仁义”标签的解读与延伸: 刘备最被大众所熟知的标签就是.............
  • 回答
    东航那次令人痛心的坠机事件,无疑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关于黑匣子,这是调查事故真相的最关键线索,大家最关心的自然是里面的信息,尤其是录音内容,究竟会不会被公布,这背后牵涉到很多方面。首先得明白,黑匣子(现在更多称作“飞行数据记录器”和“驾驶舱话音记录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飞行数据记录器记录了飞机在飞行.............
  • 回答
    NBA 的“报团”现象,也就是几位明星球员为了追求总冠军而聚集在一支球队,这在篮球圈里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很多人认为勒布朗·詹姆斯在2010年夏天加盟迈阿密热火,与德维恩·韦德和克里斯·波什组成“三巨头”,是“报团”模式的开创者,因此他受到了不少批评。但如果你深入了解NBA的历史,会发现“报团”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